网络对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影响

合集下载

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

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

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性损失。

当灾害发生时,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进行分析。

通过系统研究灾害发布机构、舆论引导策略及其效果,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在灾害事件中如何正确引导舆论,提高灾害处理的效率和减少负面影响。

一、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背景与影响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极端降雨事件,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据统计,郑州市全市累计降雨量突破1176.1毫米,超过地表暴雨量的历史极值。

此次暴雨造成了大面积城市内涝、交通瘫痪、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严重影响。

面对如此重大的灾害事件,政府和媒体应当充分发挥舆论的积极作用,准确传递信息、引导社会舆论,以保障公众的权益、减少恐慌和混乱局面。

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自然灾害事件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容易引发舆论的波动和不稳定。

因此,合理引导舆论是灾害管理的重要环节。

首先,舆论引导有助于准确传递信息。

灾害发生后,公众首先关注的是事态的真实情况和灾害影响的范围。

政府和媒体通过迅速发布情况通报、调查结果等具体信息,减少谣言和误导,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性,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舆论引导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在灾害发生后,社会秩序容易受到冲击,恐慌情绪和恶意炒作会导致社会混乱。

政府和媒体通过积极引导舆论,宣传灾区救援和重建的积极进展,号召社会各界关注灾区的困难和需求,同时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援。

三、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需要依托于政府与媒体的紧密合作。

下面将从政府、媒体两方面分析相应的策略。

浅论灾难性新闻报道

浅论灾难性新闻报道

浅论灾难性新闻报道
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媒体关注的重大灾害和危情突发事件的报道,包括天灾、公共卫
生灾难、军事战争等内容,从影响范围、损失程度、应对方式、抗毁能力等角度出发,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受灾地区、受灾群众所受灾难形势,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强
盛表示关注。

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台风、地震、火灾和其他自然灾害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伴
随而来的巨大损害和痛苦受害者,因而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伤痛。

而由于客观条件所限,
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工作总是在第一时间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内容
也得以完善且深入地展示给外界。

就灾难性新闻报道而言,无疑可以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它通过报道受灾地区的抗恶
势力来引发关注,从而引导社会各界及组织,加强灾害预防工作,提高大家对一些重大灾
难或危害的认知,以及鼓励灾后恢复复原,减少人们受到的痛苦。

此外,报道灾难性新闻还可以触发人们的情绪,从而通过他们的感受而形成一种共鸣,促使灾害抗抢救救援行动加快落实,推动赈灾捐款及社会各界的慰问慰劳活动,并不断强
化民众的的防护意识和发挥实际作用,共同抗击灾害。

总之,对灾难性新闻报道极为重要。

这种报道既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生
动的关于民众安全以及灾害预防和抗抢救救援有关信息,又能够加强全社会各界的责任和
社会责任感,以此帮助改善个别灾难的影响,并进一步减少受到灾难冲击的损失。

网络媒体如何应对灾难性事件——以日本9.0级强震引发核危机为例

网络媒体如何应对灾难性事件——以日本9.0级强震引发核危机为例
为市 民哄抢导致的物流不畅 ,碘盐
成, 即选择性接触 、 择性理解 、 选 选 择性记忆。受众对特别重大的事情 或者与 己紧密相连 的事情 ,会选择 性地接触和阅读 ,接下来会根据 自
己的经历 、 动机 、 价值观 、 文化程 度 等选择性地理解新闻 , 解读媒介 , 最
并不能起到预 防核辐 射的作 用等 ,
在“ 白媒体” 聚媒体 ” 和“ 的背景
媒体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 围都十分
关 键 词
网络 媒 体
广 泛 ,是 民意 汇 聚 与表 达 的 一 个 重 要 通 道 ,这 正 体现 了新 技 术 导 向 下
下, 每个受众都能成为传者 , 而且是 匿名的传者 , 信息的传播渠道增多 , 大众传播 、 组织传播 、 群体传播和人 际传播 交叉进行 ,一些相关的网络
事 件 的过 程 中 ,一 方 面 需要提 高受 众 的媒 介 素 养 ,加 强其 对 社 会 事 物
的 知 觉和 判 断能 力 。 另一 方 面 , 为 作
客、 留言 区等 白媒体相互聚合 , 形成
“ 聚媒体” ,聚媒体是 白媒体 高度发
射对全人类 的危害 ,让每个人都不 寒而栗。 作为负责任的网络媒体 , 要 准确报道 、 严格 把关, 防止网络谣言 肆意传播 , 避免人心惶恐。

传播 者 的 网络媒 体 ,也 需要 提 高 自
达 的产物。 聚媒体可 以依附于很小 “
的载体 , 不一定是博客或论坛 。 甚至
身 的媒 介 素 养 ,加 强新 闻专 业精 神
的 塑造 。
某些 问题的匿名 留言 ,都能成 为聚
媒体表现 的宿主 。”1由此可知 , 【] 聚

受 众层 面 : 介素养 教 育 媒

报道是为了更好的救援——“4·20”芦山地震报道与思

报道是为了更好的救援——“4·20”芦山地震报道与思
事后,业界很多朋友说这次连线 很成功。笔者认为,首先,要对连线对 象的节目诉求有快速而准确的沟通和 判断,并以此为依据,组织语言、梳理 庞杂的现场信息,尽量用声画相补充 的现场直播方式表达,加大信息量传 递,同时务必用细节来说明问题。其 次,在连线间隙,迅速补充变化信息, 注重时间点的把握与细节储备。比如:
土媒体应该有效接力;中央媒体与地
4月24日13时:天全求助微博被热 方媒体应该形成合力,点面结合深浅
心网友@给我的微博帐号 “公民蒋 有度。
林”,当天14时30分抵达天全,并通过
全方位的数据和视角不是我的报
微博询问,找到了前3个当地的被访 道重点,我深信对一些事关百姓的具
者,开始情况收集。
体问题的调查走访,并给出一些切实
帐篷医院的搭建进度,现场急救的时 间点,照明的恢复状况,各种救援物资 的到达与分发,周边受灾群众的情绪 变化与自救细节等等。
另外,还要注重及时性新闻短片 对直播内容的重大支持。与单一镜头 前的连线比较起来,调动团队配合与 自我视角实地采访的结合,是保证言 之有物的前提。以4月20日为例,我们 在全天将近12小时的连线报道中,分 别播出了芦山道路受损情况,沿途受 灾情况,芦山县城民间医疗救助点,芦 山县人民医院抢险纪实,成都消防驰 援灾区救人,震中重灾区徒步抢险纪 实,入夜时分医疗抢救跟进,救灾物资 抵达分发等大量新闻短片。用全景视 角而不仅仅是全景式的语言进行报 道,多用事实而非情绪表达,把关切的 心情化作工作细节展现。
别惊慌失措、更别麻木不仁。我是报道 官博发出天全被遗忘的消息开始,在
者,也是志愿者,我不是看客。
网络中有关天全受灾被忽视,各种救
灾物资只过路不停车的声音大量涌
微博、微信,大灾中的得与失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传播——以“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事件为例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传播——以“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事件为例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曹明香(3),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项国雄(65),男,江西九江人,教授,主要从事网络传播、教育技术研究。

第23卷第6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Vol.23No.6Jour 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V 2008突发事件中的网络传播以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事件为例曹明香,项国雄(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汶川大地震的消息第一时间是在网上发布的。

面对突发性事件,网络传播发挥了特有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

通过汶川大地震事件网络传播的案例分析,对网络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优势和缺陷进行讨论,进而对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发挥网络传播优势、规避网络传播的不足进行思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传播;汶川大地震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08)06005003突发事件主要包括灾害性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两类。

[1]本次的汶川大地震就属于自然突发灾害性事件。

突发灾害性事件通常呈现出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及持续性的特征,这一类事件总是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2]。

在当今的互联网传播时代,网络媒体的传播及引导则显得至关重要,这一点从汶川大地震中就可见一斑。

一、突发事件中网络传播的优势分析1.时间优势:快捷性、即时性时间是构成突发事件报道的要害要素,时效性不仅能够体现本新闻报道的价值,而且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灾难性事件造成的危害。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

据百度报道:第一个发布发生地震消息的,是百度贴吧的网友IP 为61.161.76.*的百度网友没来得及登陆,就在地震吧发出一篇题为地震了!的贴子,内容简明扼要:四川地区发生地震!。

我国媒体对境外灾难事件报道的比较分析——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对尼泊尔地震报道为例

我国媒体对境外灾难事件报道的比较分析——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对尼泊尔地震报道为例

的 64%,其次是灾情报道占总报道数的
18%,但是对于灾后影响,
《人民日报》没
泊尔地震为搜索关键词,时间区间选择
有任何报道,还有其他 4 篇报道不在研究
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尔发生地震。尼
2015 年 4 月 25 日—2015 年 5 月 9 日,
《人
建构的主题内。
《南方都市报》相对《人民
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
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
满足受众需求。
【关键词】尼泊尔地震
灾难报道
人民日报
2015 年 4 月 25 日 14 时 11 分,尼泊尔
南方都市报
新闻框架
上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尼泊尔地震的态度。
政府救援的只有 4 篇,其中两篇
集中报道中国公民在地震中的伤亡失踪
是关于对我国西藏灾区的救援,
情况。
《人民日报》灾情报道占样本总量
其中《西藏震区及时启动抗震救
18%,而《南方都市报》占样本总量的三分
灾Ⅲ级响应“黄金 72 小时”内抢
之一左右。
救生命 打通道路严防堰塞湖形
在灾情报道的细分类目中,对灾难本
了救灾现场,
展现出了人文关怀。
强调积极抗灾救灾的主题,能够产生
南坡部分基地大本营被埋,正值登山旺季
“化消极为积极”的宣传效果。对抗灾救灾
或有上千人被困》,专家预测《地震专家预
的突出报道也是我国媒体对灾难新闻报
测尼泊尔伤亡重大》以及地震对金融投资
其中从政府视角报道的文章占总样本的
道的一大特色。
等社会经济方面带来的影响《尼泊尔地震

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

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

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体在危机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玉树地震”的成功处理,与媒体的报道是分不开的。

本文选取了《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这三家极具特色的地方晚报为样本,对“玉树地震”的危机报道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玉树地震;危机报道;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016-020 引言“危机”是一个组织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危机事件报道”,通常是指对给人类造成危机的事件的报道,是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发布的过程[1]。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且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需要及时有效得到处理。

如果处理不当,后果将十分严重,将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的稳定,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2]。

发生在青海的“玉树地震”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大“危机”事件,而在这一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媒体充分发挥了党和国家的“喉舌”、“传话筒”的作用。

本文就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与《羊城晚报》这三家及具代表性的地方晚报为例,对“玉树地震”的危机报道进行了简要分析,以其对我国危机事件处理提供借鉴意义。

1 “玉树地震”报道——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与《羊城晚报》为例1.1“玉树地震”危机事件概况2010年4月14日7点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造成2700多人遇难[3]。

这是继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近几年我国发生的第二次震级在7级以上的大地震。

与2008年那场大地震相比,虽然此次地震没有那么强大的破坏力,但由于地震发生在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再加上语言沟通交流的障碍、后勤保障的困难等因素以及出于对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尊重,此次地震对我国政府、救援官兵以及新闻记者都是个史无前例的挑战,被称为“世界上难度最大的生命救援”。

优化新闻专业网站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研究——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玉树地震报道为例

优化新闻专业网站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研究——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玉树地震报道为例

J a n . 2 0 1 3
Vo I . 1 0 No . 1
第 1 0卷 第 1期
优化新闻专业网站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研究
以人 民网 、 新华 网、 中国新 闻网玉树地震 报道为例
高 婷 , 陈八 零
( 马鞍 山师 范 高等 专 科 学 校 , 安 徽 马鞍 山 2 4 3 0 4 1 )
从2 0 0 8年 汶 川 地震 开 始 . 一个 新 的新 闻 概 念 开 始走 进 中 国 各大 媒 体 , 这就是 : “ 信 息是 决 策 , 时效 是 生 命 。 ” 在 青 海 玉树
发 生 地 震后 2 5分 钟 , 中国新闻网发布消息 《 青 海 省 玉 树 县 今 晨 7时 4 9分 发生 7 . 1 级地震》 , 新华网 、 人 民 网 等新 闻专 业 网
此次报道 中, 各大新 闻网站对 人们 生死相依 、舍 已为人 事迹的大力报 道 , 对政 府 、 个 人等对灾 区的援助报道 , 对救灾
队 员舍 弃 所 有 奔 赴 灾 区 的 高 尚情 怀 的报 道 .这 一切 报 道人 情 味十足 . 体 现 的是 一种 平 民视 角 , 打 动 了受 众 内心最 柔 软 的地
方, 让 人 感 受 到 人 性 的温 暖 。 人 民 网 设专 栏 “ 震 区动 态 ” 、 “ 现 场

报 道 时 间— — 追 求 零 时 差
时 效 即新 闻 的 生命 , 时效 性也 是新 闻报 道 的 原 则 之一 。 全
球 化 的传 播 竞争 已经 成 为播 出 时 间 的竞 争 ,报 道迟 缓 就 意 味 着 被动 .在起 跑 线 便 丢 失 掉读 者 也 意 味 着 在 以后 的竞 争 中难 以 引导 舆 论 。对 于 重 大 突 发性 公 共 事 件 要 做 到 “ 快一些、 更 快

媒体对灾难报道的反思

媒体对灾难报道的反思

试论媒体对灾难报道的反思【摘要】地震灾难又一次到来,中国的媒体在对于特大自然灾害的报道时需要对自己报道的标准、方法进行不断改进以更加有效地服务灾区,服务灾民。

【关键词】灾难;灾区;报道;媒体北京时间,4月20日上午8点零2分,四川雅安发生了里氏7.0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一时间,各大媒体,网站,微博无不充斥着对这场灾难的轮番报道,好像让人又回到了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的场面,打开电视机,一个模子一个腔调,一位主持人坐在屏幕右手边,背景是一副以雅安为震源中心的地图,画面不断切换,轮流播放着来自灾区的画面,让人在为灾区人民担心的同时,心生无奈。

灾难报道的话题,在5年前那场大地震发生时,成为了最热的一个研究话题,而5年时间过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些苍白无力的研究文章和说辞,当同样的一场大地震猛然袭击而来时,灾难报道又一次进入了我们的视界。

对灾难和灾难报道的概念,都不会陌生,灾难性事件,说地直白一点,就是天灾人祸,灾难新闻以其信息的易扩散性,成为受众最为关心的新闻和媒体最重视的新闻之一。

只要灾难一发生,立刻就成为了大众媒体纷纷报道的中心。

灾难报道的传播主体是多元化的,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以及手机新媒体都是灾难报道主要的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在灾难中其实是身负双重重任,一方面作为灾难事件的报道者,另一个角色是积极面对灾难的组织和参与者。

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如果运用好自身传播行为,正确发挥好优势,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达到减轻灾民痛苦,降低受众情感体验的消极性,从而达到积极的传播效果。

但是在刚刚过去一天的大地震发生后,纵观我国的媒体,似乎做地还是不够好,不够理智。

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大众传媒应该怎样去报道像地震这类灾难,而报道又该怎样地影响人们对于灾难的认识和感受,以及怎样为应对地震这类灾难等做出准备。

一、在这次雅安地震的报道中,我国的大众传媒暴露出的问题1、记者仍然不顾感受去采访地震中的受灾群众。

这些受灾的人民作为此次灾难的主体,是一个个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源头,记者们把目光对准受灾的群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获得地震发生时的真实和生动的情况以及灾民的行为和现在的情况。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作者:彭西贝来源:《艺海》2009年第07期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在此次灾难中,中国主流媒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开放性、透明地对灾难跟踪报道,表现出来的传播态度和传播效果获得了国内外一致的高度评价。

但也暴露出了主流媒体对灾难事件应对的一些不足和弊病。

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已经成为过去,但这样的灾难事件的报道任务,中国媒体以后还会面对很多,认真总结这次报道,哪些需要保持,哪些需要改进,才能在今后的报道任务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应对灾难报道的挑战。

一、“以人为本”是灾难报道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前提众多的灾难,尤其是自然性灾难,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所造成的经济、物质上的巨大损失也难以挽回,但以慈悲的心来对待灾难的报道,来抚慰灾难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灾难新闻的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因此,灾难性事件报道更应重视人们的内心体验,让大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状态,彰显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无私。

二、灾难报道应当更客观更专业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处理报道细节应该更专业,要保持报道的客观,才能避免伤害灾难中人们更加脆弱的心。

1、刊登照片应仔细据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中国心理学界联合人民网发布关于地震救灾媒体报道的倡议。

对儿童的采访:不建议采访此次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如果必要的话建议文字采访,即使同意电视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面部……在西方的大多数媒体,发表受害人或受难者照片前通知受害人的家人已经成为惯例。

在没有经过家属的同意前,最好不公开死者或伤者的名字、肖像。

而在我国,这一意识媒体应加强。

2、慎用特写镜头灾难中的人们的情绪更加容易被触动,抽泣、痛哭、叫喊都是他们发泄伤痛的方式,在报道汶川地震的电视镜头中,不止一次出现灾民的特写流泪的镜头,不同的面孔,同样的泣不成声,同样的不知所措,同样的伤痕累累。

试论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原则

试论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原则

件, 2 8月 4日,在伊 春市又发生空难事
件。 在这两起 重大灾害 面前 , 伊春市 4家 新 闻媒 体都 在第 一 时间赶 到 了事 发现
场, 尤其是伊 春电视 台, 从事发 当天就把
事 故现 场 的报道 用直 播 的形式 滚 动播 出,使受众即使远离事故现场也能随时
推 广使 用对 改 善 我 国的 环境 质 量将 起 到
我们有些 时候硬要去做链接 ,除 了

什么样的背景可以做链接 ?有学者给 出 了这样的答案 :要看主体新 闻与背景 的 关系 。也就是主体新 闻与背景形成如下 关系时可做链接。 补充关 系——对事件或人物报道 的
背景进一步说明 ;
新 闻所要表现 的事件或人物 ,都是 处在一条 “ 断变动 的河 流” 不 之中 ; 每位
惑;
“ ” 实是在一定 环境 、 度 其 条件 下的 新闻思维。它是记者如何使用背景的个 性化标 准。
事 实 与背 景 的关 系 是有 远 近 的 。
之 间 的关 系 的 阐明 ;
— —
延 伸关 系——告诉读者主体新 闻的 发展情况 ; 阐发关 系——用观点 、讲话 阐发主 体新 闻的思想 ; 诠释关 系——相关 的知识和背景。 但如果 照此 尝试 , 似乎并不太管用 。
它所 提 供 的事 物过 程 中 的历
史、 环境 、 人物 、 数字 、 ……是对新 闻 知识 主体最准确的佐证 ,合乎新 闻主体所叙 事物 的发展逻辑 , 而不是与之相悖 。
没有出现一位能把新 闻的理论与实践统 统归结 为像施工 图一样定量精准的新 闻
大 家 。 ■
5 2
‘ 也 人 l 市 } (
里。
报纸从 网络 中引入 这个概 念时 , 它 的版面和背景的有限性 和有序性 ,就 已

灾难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反思 ——以“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为例

灾难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反思 ——以“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为例

灾难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反思——以“321”东航
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为例
张士依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2()26
【摘要】2022年3月21日,一架原计划从昆明长水机场起飞并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降落的东航波音客机意外在广西省梧州市坠毁引发山火,机上员共132全部遇难。

此事件是继马航MH370失联后国内出现的又一重大航空遇难事件,引起国内舆论
的迅速聚焦媒体纷纷第一时间跟进报道,但是也有部分媒体为了抢时效,争流量,罔顾新闻伦理,大量的披露遇害人的个人隐私,过度的渲染网络上悲伤的气氛,导致大量负面舆情的衍生,笔者以此为例,对灾难事件下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

【总页数】3页(P0106-0108)
【作者】张士依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对灾难新闻报道中“度”的研究--以“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报
道为例2.灾难性事件报道体现人文关怀的路径探讨--以“‘3·21’东航MU5735
航空器飞行事故”为例3.灾难报道“侵扰悲痛”困境及对策——以3·21东航
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报道为例4.灾难报道中的“新闻加速”与“新闻异化”——以“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为例5.灾难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与消解策略研究--基于“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谣言内容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流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情感表达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

主流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情感表达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

一、情感表达与新闻的关系(一)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表达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新闻必须符合客观性原则,即新闻报道中不能带有任何情感,记者对新闻事件要保持中立态度,不能有任何偏见。

但随着新闻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客观性与情感表达并不是对立的,情感表达对新闻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灾难情境中,一方面媒体要及时准确地向受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破除谣言,消解恐慌;另一方面在灾难性事件中,受众对情感信息的感受更加敏锐,需要通过媒体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媒体要迎合受众的情感期待,向受众传达正能量,给予情感抚慰。

(二)多向互动型传播模式使情感表达成为新闻生产的动力主流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情感表达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杨娇娇【摘要】受理性主义范式的影响,人们对现代新闻业的认知就是必须追求客观性,但在灾难情境中,情感的流露、表达与客观性并不是对立的。

本文旨在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分析在灾难情境中,主流媒体如何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情感表达,并得出情感表达在灾难性报道中起到了疏缓受众情绪,给予情感抚慰,提供情感宣泄平台,凝聚社会大众力量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抖音号;客观性;灾难性报道;情感表达来进行展望时,我们不应该仅关注技术的突破,其带来的社会性思考更值得我们重视。

未来,“AI合成主播”将朝着定制化、情感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AI合成主播”将出现在地铁、机场等公共设施领域。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应该抱着“带着镣铐大胆跳舞”的态度,这副“镣铐”就是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约束,而技术的开发者更要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信息的传播者更要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多方面的制衡、自觉,共同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媒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保驾护航。

■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35.[2]杨保军.简论智能新闻的主体性[J].现代传播,2018(11):32.[3][4]彭兰.新媒体传播:新图景与新机理[J].新闻与写作,2018(07):5-11.(作者: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责编:姚少宝81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

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传播影响及作用分析——“以天津港爆炸事件为例”1128

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传播影响及作用分析——“以天津港爆炸事件为例”1128

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传播影响及作用分析——“以天津港爆炸事件为例”【摘要】这些年,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开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开展,使得传统主流媒介不再是突发事情报导的唯一主角。

其间微博作为后起之秀,凭仗其共同的技术优势在突发事情的报导中已扮演着不行替代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突发事情第一落点都在微博,比方天津港爆炸事情、上海11·15火灾事情,微博都是最早的信息来历。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在他的《微博推进政府转型》演讲中说:“微博的兴起是中国社会力气兴起的主要象征。

”本课题正是以天津港爆炸事情为例,评论微博对突发时刻的传达影响及其效果,这篇文章首先从微博在突发事情中所承当的人物下手,其次对微博在天津港爆炸事情的传达中人物杰出的原因进行剖析,再次剖析从天津港爆炸事情的处理看微博所表现的效果,然后提出怎么非常好地表现微博在突发事情中的效果,最终总结全文,期望对我国微博关于突发事情的传达影响及其效果的开展有所益助。

【关键词】微博;突发事件;传播;影响力;作用Analysisoftheinfluenceandfunctionofmicroblogonthespreadofsuddenevents-"opportunistically"[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new technology, new media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media are not the only protagonist incidents reported. Wherein the blogging as a rising star, with its unique technical advantages in reporting incidents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almost all emergencies first placement in blogging, such as Tianjin Port bombings, Shanghai 11 ·15 fire incidents, blogging is the first source of information.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ommittee of Experts Wang Kauai, 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of e-government, in his "blogging government to promote transition" speech, said: "The rise of blogging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China's rising social forces." This subject is for the bombings of Tianjin Port cases, discussions blogging spread burst Effect and time, this paper from the blogging in emergencies assumed the role of starting, and secondly on the blogging spread Tianjin Port Bombings prominent rol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gain analyzed from the Tianjin Port Bombings handling blogging look to play the role, and then propose how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micro-blog in emergencies, and finally concludes the paper, I hope to spread our Weirdo for emergencies I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benefit to help.[Keywords] Micro blog; sudden event;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function目录引言 (1)一、微博在突发事件中所承担的角色 (1)(一)事故中的围观 (1)(二)事故后的全民参与 (2)二、微博在天津港爆炸事件的传播中角色突出的原因 (2)(一)基于微博的传播特点 (2)(二)转型期间社会草根问政异军突起 (4)三、从天津港爆炸事件的处理看微博所发挥的作用 (5)(一)正面作用 (5)(二)负面作用 (6)四、如何更好地发挥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7)(一)建立起严格的微薄实名认证制度 (7)(二)严格的信息甄别 (7)(三)热点话题关键词的审核 (8)(四)引导次生舆情朝正向方向演化 (8)结论 (9)参考文献 (10)引言和传统媒体比较,如今的网络信息不管在首要音讯源的比重上,仍是在有影响的独立言辞数量上,都大幅度上升。

成为主流的网络媒体——论5.12地震报道中的中国网络媒体

成为主流的网络媒体——论5.12地震报道中的中国网络媒体

2008年12月上(总第62期)成为主流的网络媒体——论5.12地震报道中的中国网络媒体◎陈青(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四川成都610064)【摘要】:5.12大地震以来,中国各种媒体都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报道,在这场报道中,网络媒体与三大传统媒体一起,成为了抗震救灾报道的主流媒体。

【关键词】:地震网络主流媒体公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

几乎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互联网上就出现了关于此次地震的消息,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网民,都迅速做出了反应。

在随后的时间里,中国网络媒体迅速组建了以新闻中心为主导的超大规模报道团队,24小时滚动报道5.12汶川地震的最新情况。

大量民众通过上网了解灾情,网易、搜狐、腾讯等网站流量暴涨数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在2008年新媒体高峰论坛上表示,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1。

所谓的主流媒体是指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媒体,即“依靠主流资本,面对主流受众,运用主流的表现方式体现主流观念和主流生活方式”的媒体2。

尽管在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就被看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但由于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缺失、信息真实性的不足、缺乏权威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网络始终还未成长为主流媒体,特别是在中国,网络从来就不被认为具有与传统三大媒体对等的地位。

而在此次地震报道中网络媒体的一系列表现,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情况,下面,就5.12地震中网络媒体自身的表现、网民的表现以及民众对网络媒体的态度三个方面来说明网络媒体所展示出的主流化姿态。

一、网络自身的进步推动其主流化1、以快制胜彰显网络实力在此次5.12汶川地震的报道中,网络媒体报道快捷、集中,救灾信息及时、全面,形成了强势传播。

据百度报道,“第一个发布发生地震消息的,是百度贴吧的网友。

I P 为61.161.76.*的百度网友没来得及登陆,就在地震吧发出一篇题为“地震了”的贴子,内容简明扼要:“四川地区发生地震”。

论媒体应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变革——关于汶川之后媒体对玉树地震报道的思考

论媒体应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变革——关于汶川之后媒体对玉树地震报道的思考
语文学刊
2 1 第6期 00年
论 媒 体 应 对 突发性 事 件报 道 的变革
— —
关 于 汶川 之 后 媒 体 对 玉 树 地 震 报 道 的 思 考
。 阴 兴 良
( 南大 学 新 闻传媒 学 院 , 西 重庆 40 1) 0 7 5
[媒体开创的公开透明的报
汶川地震报道 中, 体反应 迅速 、 媒 信息渠 道多元 、 信息 内 容丰富 , 为建立完善 突发事 件报道 机制积 累 了重 要经验 , 各 媒体的信息获取机 制 、 闻 策划 机制 、 闻制作 机制都 经受 新 新
了巨大的考验 , 也收获了丰富的经验。媒体关于汶 川大地震 的报道赢得 了国内受众 、 境外媒体 和公 众的好评 。与汶川 地 震相 比, 今次玉树救援行动更加神速 , 显得更加有 条不紊 , 一

致的好评 , 激发起 了全 国人 民的同情心 , 聚了 民众 的力 凝

量; 更重要的是在 汶川地 震报 道 中, 形成 了系统完 善的 突发 事件报道机 制, 为以后 突发事 件的报道 提供 了可 以参 考的 这 范例。
抢先 报道 , 握 话 语 主 动权 。 导 舆 论 先机 掌 引
道制度 、 累的丰 富报道 经验 、 养的责任意识 , 积 培 树立的人 文情怀 , 对我 国媒 体 未来的发展 产生 了重大影响 。如此
多 角度 、 全方 位 、 立体 化报 道抗 震 救 灾 , 在我 国 突发 新 闻报 道 史 上是 前 所 未有 的 。 这 为 玉 树 地 震 的报 道 提 供 可 以借
情况 , 配发通过 当地 部队传 输系 统提供 的画 面、 并 当地 记者 与救援人员通过手机彩信提供的现场 图片 , 时制作播 出相 及

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伦理的分析——微博、微信与传统媒体对比

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伦理的分析——微博、微信与传统媒体对比

在新闻图片伦理历史中,西方学术界的研究较早。

早在1964年,西方的新闻学教科书中就提到了相关知识,Curtis Mac Dougall的《新闻业及其问题》一书中指出,摄影师应当对其工作中所面临的伦理问题多加考虑。

随后涉及新闻图片伦理的研究开始发展起来。

1978年,Horold Evans提出了暴力、对隐私权的侵犯、性与公共道德、图片造假这四个伦理学需要关注的领域。

有趣的是,1986年Frank Hoy在《图片新闻学:一种视觉视角》中提到了一个至今仍然议论不止的新闻摄影热点话题:摄影记者拍还是不拍?[1]文中给出的结论是,先拍下再做考虑,若没有拍下,何从考虑?我们可以不赞同这一结论,但是这个研究却给了我们一种思想启示。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愈显突出,图片的现场感、直观性使得新闻图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媒体刊登的一张张惨不忍睹的现场照片,唤起了人们对人文关怀的追求;一些媒体或记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而制造虚假图片,“深圳最美90后女孩”“华南虎假照片”等引起了人们对新闻图片真实性的追求;“雨中跌倒的自行车”“饥饿的苏丹”“挟尸要价”等新闻图片唤起了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议论……本文以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系列报道中新闻图片的运用为主线,借助近些年国内外灾难新闻图片所出现的媒介伦理问题为补充,分析在灾难中微博、微信与传统媒体的新闻图片伦理,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对媒体运用新闻图片有所启发。

一、灾难新闻报道的四个阶段2015年8月12日晚11时许,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以下简称“天津爆炸事故”),接到消息后,消防队开始展开紧急救援。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是对救援人员的挑战,同样也是对各媒体的挑战。

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必须准确及时地报道灾难的最新状况,同时不能使报道伤害当事人,也就是不能违背新闻伦理。

浅析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浅析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浅析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陈青【期刊名称】《科技与企业》【年(卷),期】2015(000)023【总页数】1页(P58)【作者】陈青【作者单位】日照市海洋工程学校【正文语种】中文地震、干旱、洪涝等灾情因为天气原因每年都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损失,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新闻。

但是纵观近几年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却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于灾难性新闻的报道问题的分析探讨,寻找灾难性新闻的合理路径。

1、灾难性新闻报道力度不够,容易被博人眼球的娱乐性、话题性新闻所覆盖本文选取了2014年8月前后这个时间节点进行分析发现,当时分别出现两个严重的灾情。

一则是云南鲁甸地震。

媒体报道情况如下:8月3日16点30分至今日,在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中,已有617人遇难,112人失踪。

8月10日上午10点,云南上空拉响防空警报,云南的同胞为逝去的亲人们集体默哀3分钟。

与此同时,在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发起大规模转发默哀活动,悼念在地震中死去的同胞。

(新浪网8月10日)另一则是河南等中西部地区干旱的报道:今年入夏以来,河南省持续少雨,加上持续高温,水源出现严重不足,致使中西部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灾害。

截至8月5日17时统计,河南省因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09亿元,其中农业损失33.77亿元。

(新浪网8月8日)而与这两条新闻相伴随的是铺天盖地的“郭美美赌球案”后续报道,随着各种新闻事件的层出不穷,关于地震和旱灾报道的下降态势明显。

2008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那次大地震导致6万多人遇难,3万多人受伤,1万多人失踪,损失相当惨重,在大灾面前,全国甚至全世界都被动员起来,虽然鲁甸地震的受灾程度没有汶川大地震严重,但是这次地震的关注度和行动力上的都出现明显的下降。

2、灾难性新闻报道老生常谈,缺乏民众关心的实质性内容我们的媒体报道,除了记者在一线发来及时的伤亡人数,救助报道,官方消息等,就是地震中的种种感人事迹等,报道的手段、内容、形式等和汶川地震等其他地震中如出一辙。

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探析

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探析

媒介观察96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引发人们对灾难报道中新闻伦理的思考。

“标题异化”的恶性竞争、“消费式”报道灾难和苦痛事件……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且存在着舆论监督与新闻真实性之间的矛盾、知情权与当事人隐私权之间的冲突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有关灾难报道新闻伦理观和道德观的争议。

新媒体时代,要攻克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问题,必须厘清当前所处的传播环境及传媒生态的变化,准确把握灾难报道伦理困境的力量冲突,进而对症下药,提出解决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的新变化(一)传播格局发生重大改变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

公众不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同时还被赋予了内容生产者的属性。

面对灾难性事件,新媒体能第一时间向社会传递相关信息[1]。

而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寻求转型之路,围绕最新的热点话题,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实现“1+1>2”的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公众的话语权不断扩大[2]。

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通过各类媒体获取信息、传播信息。

特别是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事件信息,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提出质疑,从而对社会舆论产生一定影响。

(二)技术加持下的报道形式日益多样化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发布的灾难报道,形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重视对机器人写稿、大数据挖掘、VR 技术等的综合运用。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新华社推出题为《别被骤增的数字吓坏了》的报道,就是通过动态的折线图、绿色的柱状图和简要描述,来发布“湖北省之外的新发病数已持续9天下跌,全国累计治愈的患者在连续14个月内尚未出现新的死亡病例”的信息,进而传递“人数的猛增并非恐怖”“疫情防控进展顺利”等信息。

从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看,这是一条极具社会意义的新闻,既体现了新闻价值,又发挥了媒体的服务作用,及时向公众传递信息,有效缓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3]。

什么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再度伤害

什么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再度伤害

什么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再度伤害简而言之就是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由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等原因,灾难性新闻事件是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但是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为观念、立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从非人性、猎奇角度出发,只关注灾难本身,片面追求感官效果。

与灾难事件伴随的往往是人身的伤害,如:洪水中漂浮的尸体,大火中烧的面部,车祸中残缺的肢体,被犯罪分子烧伤、砍伤的面孔、躯体,等等。

这些血腥、恐怖的场面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一些记者片面认为,这些画面才是好新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这些场面不遗余力地加以夸大、渲染,令人毛骨悚然。

二、“为新闻而新闻”的强盗式采访。

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特殊性,灾难事件的当事人往往出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目的,或者因为过于伤心、悲痛,一般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有些记者不顾当事人的感受,用尽浑身解数展开“强盗式”的掠夺采访,硬逼迫当事人或者其亲人开口叙说不堪回首的灾难,特别是提问方式冷酷、轻浮,对当事人或者亲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无异于在正流血的伤口再撒上一把盐。

三、追求“纯客观主义”,无视当事人的隐私保护。

灾难新闻的报道中,一些记者在有闻必录、“眼见为实”的纯客观主义理念的误导下,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无视当事人隐私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

常见的表现主要有:未经许可,在报道中使用当事人及其家属的详细背景材料,如公开被伤害者的病例记录、相关个人档案;不加任何处理地对伤亡者身体特殊部位损伤的影像画面进行展览,如头面部毁容性损伤、女性特殊部位损伤等;暴露未成年当事人的姓名、影像;直接出现未遮盖脸部的死亡者尸体的画面等。

四、用词轻薄,缺少人文关怀。

由于灾害新闻往往现场惨烈、伤亡严重、影响广泛,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在灾难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景,如受伤、死亡、悲痛、绝望等等。

而这种“非常态”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景的公开展示将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伤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对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影响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但是,在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由于其后果较为严重,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新闻题材的报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对于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传播有其有益的一面,但同时也给真正的新闻报道本身增添了许多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新闻报道的界限日趋模糊,加快了灾难性新闻的传播速度,扩大了灾难性事件在民众之间的影响力。

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对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性质、影响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在相关文献参考的基础之上,具体总结并分析了网络对于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以期网络媒体在此类新闻报道中发挥更大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网络信息;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目录1绪论 (2)2基于网络的灾难性新闻事件的发展状况 (3)2.1基于网络的灾难性新闻事件概况 (3)2.2互联网背景下灾难性新闻的传播特点 (3)2.2.1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实时化 (4)2.2.2灾难性新闻报道信息的多元化 (4)2.2.3网络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受众参与性强 (4)3网络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影响 (4)3.1网络新闻专题灾难性事件报道的优势 (4)3.1.1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5)3.1.2拓宽了新闻内容的深度 (5)3.1.3增加了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 (5)3.1.4增加了受众对于事件的互动和参与 (6)3.2网络新闻专题灾难性事件报道的不足之处 (6)3.2.1新闻内容的同质化严重 (7)3.2.2新闻信息量的满载严重 (7)3.2.3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舆论影响力大 (7)4对网络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的规范化建议 (8)4.1加强对新闻专题的策划 (8)4.2改善网络页面的设计 (9)4.3完善灾难事件的跟进机制,提高意见领袖的自律意识 (10)5结论 (10)参考文献 (10)致谢 (11)1绪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平台的方便快捷对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己达6. 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45.8%,互联网平台的产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成为了广大民众获取新闻资讯的一条重要途径【1】。

同时,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其发展和传播不受人为的控制,因此对新闻的制造和传播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网民在社会各项公共事务上体现出的参与热情令世界瞩目,网络反腐、网络监督逐渐对政府形成倒逼之势,普通人言论权和监督权的实现渠道极大拓宽。

而另一方面网络非理性力量也是成长迅速,网络谣言层出不穷,网络的巨大煽动性一定程度上妨害了社会稳定。

中国互联网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民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复杂性,对这一群体的研究无疑是必要的。

同时,作为新闻题材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灾难性新闻灾难报道具有别的新闻题材不可替代的地位,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接近性人情性”等等【2】。

中国灾难报道近年来发展迅速,地位显著提升。

将之前的灾难新闻与现今的相对比发现,此类新闻有了很大的进步,原因归结于新闻本身的发展,但也少不了网络的功劳。

这些年来,网络飞速发展,网络媒体、网络公众、网络舆论和舆情,都对新闻有很大影响。

在对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发展研究中,很有必要对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对新闻事件报道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的界限日趋模糊,谁在现场谁就能发出报道。

新媒体的普及,不断刷新其在灾难报道中的记录,推动了灾难新闻报道的发展。

在网络时代下的灾难性事件报道不断成长,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本文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网络媒体在此类新闻报道中发挥更大的正面作用。

2基于网络的灾难性新闻事件的发展状况2.1基于网络的灾难性新闻事件概况随着互联网的使用及普及,传统的电视观众越来越少,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了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5.94亿,互联网普及率48.8%,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2】。

随着这一平台的使用,网络新闻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对网络应用的调查中,数据显示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1.5%,用户规模达到了4.65亿【3】,这些数据也都充分证明了这点。

新闻播放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有新华网、人民网等专业的新闻网站,还有微博、论坛、朋友圈、腾讯等在内的非新闻性信息传播、交流网站平台,这些新兴的新闻传播方式互动性强、形式丰富,迅速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喜爱。

灾难性事件是指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由于这类事件往往具有震撼性、负面性、影响大等特点【4】,也更能快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发社会舆论。

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使得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能够发挥网络的优势,引导人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互联网背景下灾难性新闻的传播特点传统的新闻报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也是受到限制的,因此其受众往往有限。

而互联网背景下,新闻报道尤其是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又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2.2.1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实时化新闻报道的实时化是指新闻发布的全天候,不分昼夜使受众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新闻的最新消息。

作为网络新闻报道的一大特点,实时化已经成为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一个优势所在了,随着新闻行业的竞争加剧,谁能够在第一时间之内将最近发生的灾难性事件及时准确的报道出来,谁就能将这一新闻信息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体现出时效性这一新闻本身的重要特征。

2.2.2灾难性新闻报道信息的多元化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在传统的文字、图片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量。

网络平台对于新闻的承载量也已经遍布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即由于网络提供的超链接功能,人们可以有目的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检索,自己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就可以搜索哪方面的信息,极大的缩短了个人了解该事件发生始末经过的速度,这点传统新闻的报道形式是很难实现的。

2.2.3网络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受众参与性强网络新闻的产生同样标志着传统媒体由单方向的新闻发布、传播向双向互动发生着转变,新闻信息的受众增加了更多的话语权和互动权利。

一方面,受众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进行信息搜索,只要有时间和需要,就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再也不用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和频道才能获得新闻报道的形式,保证了个人对于信息的控制权和选择权。

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使得受众可以积极参与新闻信息的讨论、评价、事件追踪以及转发,扩大了新闻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

3网络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影响3.1网络新闻专题灾难性事件报道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革,各种灾难性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各类传播媒体,尤其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上也发挥了其优势作用,成为了传统媒体的有力竞争。

3.1.1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网络存储以及传播的优势使得网络新闻专题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内对某一个事件进行更新报道,和传统的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相比,网络新闻保证了新闻事件的时效性。

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传统的媒体报道由于受到时间、版面等因素的制约,其信息量相当有限,对于时间的跟踪报道以及连续性的保存都十分不利。

而网络新闻在这方面的优势则十分突出,首先,有利于对灾难性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做详细的、连续的跟踪报道;其次,不同新闻网站针对灾难性事件可以做出自己的独家策划,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各自的观点;第三,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邀请专家进行解说和辟谣,以避免灾难性事件坏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使受众能够更加理智、客观的认识事态的发展【4】。

网络新闻专题对灾难性事件所做出的这些全方面、多方位的报道是传统的报道形式所不能比的,因此,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和处理,可以有助于社会各界从容的应对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1.2拓宽了新闻内容的深度网络新闻专题对于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中,可以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充分整合新闻资源,在超链接技术的支持下,不受存储空间的限制,使得新闻事件相关的所有信息形成一个信息团,在客户浏览的时候自主选择,广为广阔的新闻阅读空间【5】。

比如,腾讯网中,在“江苏丰县校车侧翻重大事故”这一事件的报道中,设有“最新消息”、“事故细节”、“分析评论”等栏目,方便受众了解该事件发生的始末。

同时,在这一信息栏目下,还会有相应的“近年来幼儿园校车事故”相关报道,点击后会有相关的其他校车安全事故的报道,有助于读者对这一类新闻专题的了解。

这就拓宽了灾难性事件报道的深度,有助于受众对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产生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

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是指对主体新闻的时空维度进行扩展的报道,它通过对主体新闻的生成背景、波及影响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展示和剖析,从而深刻的反映客观环境的最新变动状态【6】。

在新闻媒体竞争及其激烈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了解已经从知道变成了理解和参与,因此,对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深度调查和报道也已经成为了现在新闻报道的必然趋势。

3.1.3增加了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报纸、杂志只能传递文字、图片信息,广播只能传递声音信息,电视只能传递声音和画面,而网络媒体则可以将上述信息很好的进行综合,把不同媒体的报道形式特色交叉融合,增强了之前任意一种传统媒体报道的效果,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感染力度。

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基于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持,受众可以更为直观的目睹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强化了用户的体验和感受。

新闻报道的不同形式在传播时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文字主要起着解读、分析、评论和介绍的作用,它将各种素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使事件形成一篇完整的内容。

图片是新闻传播中的视觉传播符号,它往往能将灾难性事件中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信息简单直接的表达出来,增强了事件报道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也极大的缩短了受众阅读的时间,也逐渐成为了人们较为喜欢的一种传播形式。

音视频是现场感最强的一种传播形式,它可以真实的将灾难性事件的某些片段还原,让受众了解到事件发生的真实性【7】。

总之,这些不同的报道形式互相交叉融合,共同为网络媒体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发挥着重要作用。

3.1.4增加了受众对于事件的互动和参与互联网开放的网络平台极大的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人们之间的互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这也是网络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的显著优势之一【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