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精析
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f9d7d6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c.png)
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路径的运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直线运动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物理中关于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一、直线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指的是物体在直线路径上以恒定速度移动,而变速直线运动则是指物体在直线路径上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
二、直线运动的描述1. 位移:位移是描述物体在直线运动中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它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位移的大小不等同于路程,路程是物体运动的总路径长度,而位移则关注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关系。
2.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对时间的导数。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一个恒定值;而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时间的函数。
3.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对时间的导数。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为零;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不为零。
三、直线运动的计算公式1. 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其位移公式为 \( s =vt \),其中 \( s \) 表示位移,\( v \) 表示速度,\( t \) 表示时间。
2. 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对于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可以表示为\( s = ut + \frac{1}{2}at^2 \),其中 \( u \) 表示初速度,\( a\) 表示加速度,\( t \) 表示时间。
速度公式可以表示为 \( v = u+ at \)。
四、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1. 位移-时间图像:在位移-时间图像中,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被绘制在坐标系中。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斜率为速度的直线,而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则是一条曲线。
2. 速度-时间图像:在速度-时间图像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被绘制在坐标系中。
高一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一直线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9c858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a.png)
高一直线运动知识点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运动形式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之一。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直线运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了解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对于理解物理学的其他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直线运动这一主题进行论述,介绍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直线运动。
一、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的速度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呈线性增长。
根据物理学的运动学知识,我们可以推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
例如,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可以用公式s=v*t表示,其中s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v=s/t表示,表示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相关参数。
二、加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的速度以一定的方式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运动形式。
加速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保持恒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v=u+at表示,其中v表示速度,u表示初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s=ut+1/2at^2表示,其中s表示位移。
这些公式是描述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工具。
三、自由下落运动自由下落运动是指物体只受到重力作用,在自由状态下垂直向下运动的运动形式。
自由下落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它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通常用字母g表示,其大小为9.8m/s^2。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自由下落物体的速度和位移。
例如,自由下落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v=gt表示,自由下落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s=1/2gt^2表示。
四、直线运动的应用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直线运动的原理设计电梯。
电梯的上升和下降过程可以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或者匀加速直线运动。
当电梯上升或下降时,物体在电梯内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是一个直线函数关系。
直线运动(动力学)
![直线运动(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a11d5005915f804d2a16c109.png)
17 知识改变命运、拼搏成就未来v /ms -10 1 2 3 4 5 6 7 t /s 【专题知识结构】『说明』:直线运动主要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两类(1)受力分析(G 、F N 、F μ、F E 、F 洛、F 安) 运动情形分析(v 、a 、t 、x ),区别匀变速运动(a 一定而v 均匀变化)和变加速运动(a 、v 都在变),例如汽车启动。
(2)多过程和往复问题要注意力F (加速度a )的突变性以及速度v 的承上启下性,要能识别类竖直上抛运动和简谐运动并能充分运用其对称性(时间t 和速度v 的大小)。
(3)“超重、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均无关,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 (4)涉及力作用一段空间位移问题宜考虑功能关系(即机械能守恒定律或动能定理)解,涉及力作用一段时间问题宜考虑F 合=ma 结合运动学公式V t =V 0+at 去解题。
【精讲精练】1.物体沿直线运动的v -t 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在第1秒内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为W ,则 A .从第1秒末到第3秒末合外力做功为4W 。
B .从第3秒末到第5秒末合外力做功为-2W 。
C .从第5秒末到第7秒末合外力做功为W 。
D .从第3秒末到第4秒末合外力做功为-0.75W 。
思考如果把v -t 关系设计成x-t 图线,怎么理解?2.一质量为m 的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合外力方向不变,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设该物体在0t 和02t 时刻相对于出发点的位移分别是1x 和2x ,速度分别是1v 和2v ,合外力从开始至0t 时刻做的功是1W ,从0t 至02t 时刻做的功是2W ,则:A .215x x = 213v v =B .12219 5x x v v ==C .21215 8x x W W ==D .2 1 2139v v W W ==请作出v-t 图线、x-t 图线和a-t 图线以及F-X (力和位移)图线F 合=ma F 合与v 同向---加速 F 合与v 反向---减速 F 合=0------------匀速 直线运动力学条件:运动特征:F 合与V 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作出v-t 图线并说明物理意义机械能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处理方法:Vt OVtOa bc def多过程问题和往复问题FtF 2F 0 t 2t3.电梯的顶部挂一个弹簧秤,秤下端挂了一个重物,电梯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 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变为8 N,关于电梯的运动(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取10 m/s2) ()A.电梯可能向上加速运动, 加速度大小为4m/s2B.电梯可能向下加速运动, 加速度大小为4m/s2C.电梯可能向上减速运动, 加速度大小为2m/s2D.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 加速度大小为2m/s2思考:①理解超重和失重②如果已知人的质量,则怎么求解人对电梯底板的压力F N??4.在一根绳下串联着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上面小球比下面小球质量大,当手提着绳端沿水平方向并使两球一起作匀加速运动时(空气阻力不计),则下图中正确的是 ( )5.一质量为M的学生住在N层的高楼内.他用弹簧秤竖直悬挂质量为m的砝码,乘电梯从地面到达第N层,同时不断地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记下相应的数据和时间,最后画了如图所示的v-t图象.试根据图象回答(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1)0-t1阶段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大? 学生对电梯底板的压力是多大? (2)在t2~t3阶段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大? 学生对电梯底板的压力是多大?(3)楼层的平均高度是多少?(4)哪些时间段是失重?哪些时间段合力做负功?6.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12kg的物体以12m/s的初速度沿着水平地面向左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物体始终受到一个水平向右、大小为12N的恒力F作用。
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c1dc4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0.png)
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运动形式之一,也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其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运动的描述、速度和加速度等几个方面,对高一物理直线运动的知识点进行探讨。
1. 基本概念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轨道运动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直线运动看作是一维运动,即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用一个坐标轴表示。
研究直线运动时,我们要关注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2. 运动的描述为了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我们引入了位移这个概念。
位移是指物体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直线距离,它是一个矢量量值,有大小和方向之分。
根据位移的正负,我们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向。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3. 速度速度是物体每单位时间所走过的位移量,它是一个矢量量值。
在直线运动中,速度可以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两种。
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之比,瞬时速度则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位移与瞬时时间之比。
在计算速度时,我们需要考虑物体的方向,因为速度是一个矢量量值。
4.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量度,它是物体每单位时间所改变的速度量。
加速度也是一个矢量量值。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可以是正值、负值或者零。
正值表示物体的速度增大,负值表示物体的速度减小,零值表示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
根据加速度的正负,我们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运动图像为了更直观地描述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使用运动图像来表示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过程。
常见的运动图像有位置-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和加速度-时间图像。
位置-时间图像用来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速度-时间图像用来描述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加速度-时间图像用来描述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通过观察运动图像,我们可以得到更多关于物体运动特性的信息。
初中物理匀速直线运动解析
![初中物理匀速直线运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fcec5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b.png)
初中物理匀速直线运动解析在物理学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速度运动的一种运动形式。
在这种运动中,物体在同样的时间间隔内移动的距离是相等的,速度保持不变。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速度进行运动的一种运动形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同的时间段内移动的距离相等,速度保持恒定。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 物体速度恒定: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即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相同,因此在任意相同的时间段内移动的距离相等。
2. 物体行进方向不变: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始终保持一致,不会出现改变方向的情况。
3. 加速度为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恒定,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为零,不会产生加速或减速的情况。
三、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1. 位移公式:位移(s)= 速度(v)×时间(t)2. 速度公式:速度(v)= 位移(s)/ 时间(t)3. 时间公式:时间(t)= 位移(s)/ 速度(v)四、匀速直线运动的图示以下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图示,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这种运动形式:(图示可根据需要自行插入)五、匀速直线运动的应用匀速直线运动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汽车行驶:当汽车以恒定的速度行驶时,我们可以使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来计算行驶的距离和时间。
2. 行人步行:当我们步行时,如果保持恒定的速度,也可以将其视为匀速直线运动。
3. 天体运动:在天文学中,研究星球和恒星的运动时,也可以使用匀速直线运动的原理。
4. 运动竞赛:在田径比赛中,例如百米赛跑,当运动员在直线上以恒定速度奔跑时,也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范畴。
总结:匀速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和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各种情况。
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直线运动 11种典型案例分析
![直线运动 11种典型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d63e48e45c3b3567ec8bb9.png)
直线运动11种典型案例分析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章节,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本章涉及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多个物理量,基本公式也较多,同时还有描述运动规律的s-t 图象、v -t 图象等知识。
案例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它是由质点运动的起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矢量。
位移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箭头的指向代表位移的方向,线段的长短代表位移的大小。
而路程是质点运动路线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做直线运动的质点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与运动路程相等。
例1、一个电子在匀强磁场中沿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
转了3圈回到原位置,运动过程中位移的最大值和路程的最大值分别是:A .2R ,2R ;B .2R ,6πR ;C .2πR ,2R ;D .0,6πR 。
答案:B案例2.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而平均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 ∆或某段位移x ∆的平均速度,它们都是矢量。
当0→∆t 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就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
例2、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 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 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 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 2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
A .甲先到达;B.乙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
答案:B案例3. 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a 的定义式是矢量式。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必然的联系。
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多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的加速度就大。
加速度的与速度的变化Δv 也无直接关系。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直线运动图文解析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直线运动图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e5cf16960590c69fc37676.png)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直线运动图文解析一、选择题1.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那么在0~t 0和t 0-3t 0两段时间内( )A .加速度之比为3:1B .位移大小之比为1:1C .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D .在0t 时刻汽车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2.汽车以10m/s 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后来以2m/s 2的加速度刹车,那么刹车后6s 内的位移是( )A .24mB .25mC .96mD .96m 或24m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16 m 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 s ,第二段用时2 s ,则物体的加速度是A .22m/s 3B .24m/s 3C .28m/s 9D .216m/s 94.一辆急救车快要到达目的地时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刹车后的第1s 内和第2s 内位移大小依次为10m 和6m ,则刹车后4s 内的位移是A .16mB .18mC .32mD .40m5.在t=0时,将一乒乓球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段时间后落回抛出点。
已知乒乓球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与速度大小关系为f kv (k 为大于零的常数)。
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如图是定性描述上述过程中乒乓球的加速度a 、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规律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A .B .C .D .6.如图所示,在离地面一定高度处把4个水果以不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若1s 后4个水果均未着地,则1s 后速率最大的是( )A.B.C.D.7.疫情当前,无人驾驶技术在配送、清洁、消毒等方面的应用,节省人力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相关人员的感染风险,对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
某公司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的过程中,对比甲乙两辆车的运动,两车在开始计时时刚好经过同一位置且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在t = 3s时,两车第一次相距最远B.甲车任何时刻加速度大小都不为零C.在t = 6s时,两车又一次经过同一位置D.甲车t = 6s时的加速度与t= 9s时的加速度相同8.如图所示运动图象,表明物体不处于平衡状态的是()A.B.C.D.9.质量m=1kg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t=2s时撤去力F,物体速度时间图像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前2s内与后4s内摩擦力的平均功率相同,两段的平均速度不同B.F:f=3:1C.全程合外力的功与合外力的冲量均为0D.4s时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功率为12.5W10.某质点沿一直线运动,其速度的二次方(v2)与位移(x)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则该质点在0~12m的运动过程中()A.加速度越来越大B.所用的时间为3sC.经过x=6m时的速度大小为4m/s D.0~6m和6~12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1 11.小铁块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从A点在外力作用力下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达B点以后由于撤去外力,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C点停下来.已知BC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和速度v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00 m,则 ( )A.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00 mB.BC 段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2C.AB 段匀速运动所用时间为10 sD.AC 段所经历的时间为25 s12.假设在质量与地球质量相同,半径为地球半径两倍的天体上,发生的下列事件中,不可能的是()A.跳高运动员的成绩会更好B.用弹簧秤称体重时,体重数值变小C.从静止降落的棒球落下的速度变慢D.用手投出的蓝球,水平方向的分速度变大13.如图甲,现代城市里面高楼林立。
初中物理运动知识点整理之直线运动
![初中物理运动知识点整理之直线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c474914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2.png)
初中物理运动知识点整理之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之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形式。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直线运动相关的问题。
一、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有三个基本要素: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1.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从其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之间的位置变化。
位移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值,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距离。
2. 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位移。
速度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值,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快慢程度。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3.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加速度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值,正加速度表示速度增加,负加速度表示速度减小,零加速度表示速度不变。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二、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直线运动中,有一些重要的公式与知识点需要掌握。
下面是直线运动中常用的一些公式:1. 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v)=位移(Δx)/时间(Δt)。
2.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恒定不变。
速度为常数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为:速度(v)=位移(Δx)/时间(Δt)。
3.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恒定不变。
加速度为常数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为:速度(v)=初始速度(v0)+加速度(a)×时间(t)。
4.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为:位移(Δx)=初始速度(v0)×时间(t)+加速度(a)×时间的平方(t²)/2。
5. 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可以简化为:速度(v)=初始速度(v0)+加速度(a)×时间(t)。
直线运动11种典型案例分析
![直线运动11种典型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9a34240722192e4536f694.png)
直线运动11种典型案例分析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章节,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本章涉及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多个物理量,基本公式也较多,同时还有描述运动规律的s-t图象、v-t图象等知识。
案例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它是由质点运动的起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矢量。
位移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箭头的指向代表位移的方向,线段的长短代表位移的大小。
而路程是质点运动路线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做直线运动的质点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与运动路程相等。
例1、一个电子在匀强磁场中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
转了3圈回到原位置,运动过程中位移的最大值和路程的最大值分别是:A.2R,2R; B.2R,6πR;C.2πR,2R; D.0,6πR。
答案:B案例3.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加速度a的定义式是矢量式。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必然的联系。
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多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的加速度就大。
加速度的与速度的变化Δv也无直接关系。
物体有了加速度,经过一段时间速度有一定的变化,因此速度的变化Δv是一个过程量,加速度大,速度的变化Δv不一定大;反过来,Δv大,加速度也不一定大。
例3、关于加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运动物体的速度特别大,其加速度也一定大B. 运动物体的速度非常小,其加速度也一定小C. 物体的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可能为零D. 物体的速度为零,但加速度可能很大 答案:C、D案例4.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矢量性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公式,要特别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通常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与初速度方向反向的矢量,一定要注意数值前面加“-”号.例4.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m/s,1s 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在这1s 内该物体的(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 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 2. 答案为A 、D 。
高考直线运动知识点
![高考直线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7dd35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7.png)
高考直线运动知识点一、引言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而物理是高考科目中的一项难点。
直线运动作为物理中的基础知识点,在高考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本文将从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加速度以及相关计算等方面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直线轨迹运动的一种运动形式。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直线运动通常用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这三个物理量来描述。
三、速度的概念与计算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与所经过的时间之比。
用符号v表示,公式为v=s/t,其中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
在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
四、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加速度的符号为a,公式为a=(v-u)/t,其中v表示末速度,u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
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
五、匀速直线运动一种特殊情况是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距离相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加速度为零。
这使得计算更加简单。
六、变速直线运动另一种常见情况是变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变化。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加速度均不为零。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我们需要使用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以及加速度-时间图等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计算。
七、直线运动的应用直线运动是物理中的基本知识点,也是很多实际问题的基础。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直线运动的概念来计算行驶车辆的速度、位置和加速度,从而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
此外,直线运动还与测速仪器、摄像头等设备联系紧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
八、总结高考直线运动知识点是物理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一知识点是提高物理成绩的关键。
通过深入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加速度以及相关计算方法,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物理问题。
希望本文对于高考物理的备考有所帮助。
综合解析直线运动的六种方法
![综合解析直线运动的六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d0b83fef90f76c661371aee.png)
方法五:极值法
有些问题用一般的分析方法求解难度较大,甚至中 学阶段暂时无法求出,我们可以把研究过程推向极端情 况来加以分析,往往能很快得出结论。
【典例5】 两个光滑斜面,斜面的总长度和高 度都相等,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小球,同时由两 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释放,不计拐角处能量损失, 则两球谁先到达底端?
方法四: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法是解答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 法,对于某些问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会十分繁 琐甚至解答不出,而采用逆向思维法,即把运动过 程的“末态”当成“初态”,反向研究问题,可使 物理情景更简单,物理公式也得以简化,从而使问 题易于解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决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可采 用该法,即把它看做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 动。这样,v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速 度公式、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公式、连续相等 位移内的时间比公式,都可以用于解决此类问题, 而且十分简捷。
2h L h Lh t2 t1 g 2 gh 2 gh 所以,乙斜面上的小球先到达斜面底端。 【答案】 乙斜面上的小球
方法六:图像法
图象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可 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运动学中常 用的图象为v t图象。在理解图象物理意义的基础上, 用图象法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如往返运动、定性分析 等)会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解题既直观又方便。需 要注意的是在v t图象中,图线和时间坐标轴围成的 “面积”应该理解成物体在该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t2 t1t2 t1 t2
x v1 t1
4. [多选]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 图线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在0~6s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30m B.在0~6s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40m C.在0~4s内,物体的平均速率为7.5m/s D.在5~6s内,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负功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6篇)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214e9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c.png)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6篇)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重要知识点讲解基本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最核心公式末速度与时间关系:Vt=Vo+at位移与时间关系:x=Vot+at^2/2速度与位移关系:Vt^2-Vo^2=2as●重要公式补充(1)平均速度V=s/t;(2)中间时刻速度V(t)=(Vt+Vo)/2=x/t;(3)中间位置速度V(s)=[(Vo^2+Vt^2)/2]1/2;(4)公式推论Δs=aT^2;备注:式子中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这个公式也是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实验的原理方程。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⑴受恒外力作用⑴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重要比例关系由Vt=at,得Vt⑴t。
由s=(at^2)/2,得s⑴t^2,或t⑴2√s。
由Vt^2=2as,得s⑴Vt^2,或Vt⑴√s。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2一、基本关系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二、推论1、vt/2=v=(v0+v)/22、⑴x=at2 { xm-xn=(m-n)at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1)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末的速度之比:V1:V2:V3: :Vn=1:2:3: :n(2)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时间内全位移X之比:X1: X2: X3: :Xn=1:2(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S1:S2:S3::Sn=1:3:5::(2n—1)(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全时间t之比t1:t2:t3::tn=1:√2:√3::√n(5)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t1:t2:t3::tn=1:(√2—1):(√3—√2)::(√n—√n—1)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四类经典的直线运动模型(解析版)
![四类经典的直线运动模型(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0084b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b.png)
四类经典的直线运动模型目录【模型一】“0-v -0”运动模型【模型二】“等位移折返”模型【模型三】三倍加速度运动模型----等时间折返模型【模型四】两类常见非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类型一:力随时间均匀变化类型二:力随位移均匀变化【模型一】“0-v -0”运动模型1.特点: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 ,两段初末速度相同,平均速度相同。
三个比例式:①速度公式v 0=a 1t 1v 0=a 2t 2推导可得:a1a 2=t 2t 1②速度位移公式v 20=2a 1x 1v 20=2a 2x 2推导可得:a1a 2=x 2x 1③平均速度位移公式x 1=v 0t 12x 2=v 0t 22推导可得:x 1x 2=t1t 22.位移三个公式:x =v 02(t 1+t 2);x =v 202a 1+v 202a 2;x =12a 1t 21+12a 2t 223.平均速度:v 1=v 2=v=v 021【多选】(2021·全国·高考真题)水平桌面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 拉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s 0时,速度的大小为v 0,此时撤去F ,物体继续滑行2s 0的路程后停止运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A.在此过程中F 所做的功为12mv 20 B.在此过中F 的冲量大小等于32mv 0C.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等于v 24s 0g D.F 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的2倍【答案】BC【详解】CD .外力撤去前,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μmg =ma 1 ①由速度位移公式有v 20=2a 1s 0②外力撤去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μmg =ma 2 ③由速度位移公式有-v20=2a2(2s0) ④由①②③④可得,水平恒力F=3mv20 4s0动摩擦因数μ=v20 4gs0滑动摩擦力F f=μmg=mv20 4s0可知F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的3倍,故C正确,D错误;A.在此过程中,外力F做功为W=Fs0=34mv20故A错误;B.由平均速度公式可知,外力F作用时间t1=s00+v02=2s0v0在此过程中,F的冲量大小是I=Ft1=32mv0故B正确。
高中物理竞赛—直线运动知识要点分析
![高中物理竞赛—直线运动知识要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2c89e4700abb68a982fb42.png)
高中物理竞赛—直线运动知识要点分析一、参照系(又叫参考系)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在永恒不停的运动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因此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只能相对于另一物体来确定,所以要描述物体的位置,就必须选择另一物体作为参考,这个被选作参考的另一物体,就叫参照物。
如船对水运动,水是参照物;当车停在公路上时,它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太阳又是运动。
可见物体的运动或静止,必须对于一定的参照物来说才有才有确定的意义。
至于参照物的选择主要看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方便。
通常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总以地球做参照物最为方便,但在研究地球和行星相对太阳的运动时,则以太阳做参照物最为方便了。
为了准确、定量地表示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和位置变化,就需要建立坐标系,参照系是参照物的数学抽象:它被想象为坐标系和参照物固定地联结在一起,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用它在坐标系中的坐标表示了,所以,参照系就是观察者所在的、和他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系统。
注:1.惯性系——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照系。
凡相对惯性系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是惯性系。
2.非惯性系——牛顿第一定律不成立的参照系。
凡相对惯性系作变速运动的物体,都是非惯性系。
如不考虑地球的自转时,地球可视为惯性系;而考虑地球的自转时,则地球为非惯性系。
3.选取参照系的原则:①、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动力学公式,只适用于惯性系;②运动学公式,不仅适用于惯性系,也适用于非惯性系。
因为物体运动具有相对性,即运动性质随参照物不同而不同,所以恰当地选择参照系,不仅可以使运动变为静止,使变速运动变为匀速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简称),而且可以使分析和解答的思路和步骤变得的极为简捷。
二、运动的位移和路程 1.质点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物理学中常常用理想模型来代替实际的研究对象,这样抽象的目的是简化问题和便于作较为精确的描述。
质点只是一例,以后还要用到光滑斜面、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理想模型,要注意理解和学会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直线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e28899f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f.png)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直线运动1500字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一、位移、速度和加速度1.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移,用∆x表示。
2. 位移的性质:位移的大小可以为正、负或零,但是位移本身是个矢量,有方向。
3. 位移与路径之间的关系:位移是路径的矢量和。
4.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用v表示。
5. 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除以时间。
6.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7.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用a表示。
8. 平均加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
9. 瞬时加速度:物体在某一瞬间的加速度。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1. 速度-时间图像:直线运动中,速度沿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
2. 位移-时间图像:直线运动中,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用位移-时间图像表示。
3. 加速度-时间图像:直线运动中,加速度可以是常数,当加速度为常数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加速度-时间图像表示。
4. 三种运动图像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图像是位移-时间图像的斜率,位移-时间图像是速度-时间图像的面积,速度-时间图像和加速度-时间图像之间的关系是加速度-时间图像表示的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5. 速度-时间关系:位移的大小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即x=v0t+(1/2)at²。
6. 速度-时间关系的推导:v=at+v0,由此可得v=v0+at。
7. 位移-时间关系:位移的大小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即x=v0t+(1/2)at²。
8. 位移-时间关系的推导:由速度-时间关系可知,v=v0+at,将其代入位移的定义式x=v0t+(1/2)at²中即可。
三、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1. 自由落体: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在真空中的运动。
2. 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9.8m/s²,方向向下。
直线运动分析
![直线运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89350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9.png)
直线运动分析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一种非常基础的运动形式,也是许多实际生活中运动的基础。
通过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在直线路径上的运动规律。
本文将从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三个方面,对直线运动进行详细分析。
一、位置位置是描述物体在直线路径上的位置以及与参考点之间的关系。
一维直线运动中,我们通常使用坐标轴来表示位置。
设物体的参考点位置为原点 O,沿直线路径的正方向为正方向,位置则可以用一个数值表示。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点位置之间的距离。
位移可以用△x表示,即△x = x终 - x始。
若物体运动时未改变运动方向,则位移与距离相等;若物体反向运动,则位移与距离具有相反的正负号。
二、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位移大小。
在直线运动中,速度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是在某一时刻的瞬间速度,可以用v表示。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可以通过对位移△x除以时间间隔△t取极限得到:v =lim(△x/△t),其中△t趋于零。
平均速度是在一段时间内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用v平均表示。
在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可以通过对总位移Δx除以总时间Δt求得:v平均= Δx/Δt。
三、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增加(或减少)的大小。
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同样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
瞬时加速度是在某一时刻的瞬间加速度,可以用a表示。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加速度可以通过速度v随时间的变化率求得:a = dv/dt。
平均加速度是在一段时间内整个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可以用a平均表示。
在直线运动中,平均加速度可以通过总速度变化量△v除以总时间Δt求得:a平均 = △v/Δt。
四、运动规律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由牛顿提出,称为牛顿运动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若物体受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表达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的关系,即F = 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匀变速直线运动本章属于运动学的基础部分,掌握好本章知识对于以后更为复杂的曲线运动的理解大有帮助。
本章重在基础,要准确把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的含义。
本章的难点在于追击问题、临界问题、图像问题是高考中常考察的内容。
本章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大致为6—12分:选择题:通常会以图像的形式进行考察,简单一些就考察随运动变化的V t -、S t -图像,更为复杂的则会将追击问题也掺杂进去考察。
(6分)实验题:高考中实验往往分为两部分:力学实验和电学实验。
力学实验中测加速度,验证动能定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都需要用到本章知识。
(3—5分)计算题:高考中如果选择题和实验题都没有涉及本章内容的话,那么往往本章知识的考察会在第一道计算题中出现。
并且难度不大。
(12分)往往以上三部分内容最多同时考察两部分。
并且难度系数属于中等或者偏下,属于应该把握的分数。
重要公式:1 本章内容常用公式有以下几个:0t V V at =+,2012s V t at =+,2202t V V as -=,02t V V s t +=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s 、t 、a 、0V 、t V ,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
只要其中三 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一确定了。
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四个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量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可以了。
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 对应相等,那么另外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等。
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间t 外,s 、a 、0V 、t V 均为矢量。
一般以0V 方向为正方向,以0t =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 、a 、t V 的正负就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2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结论:2s a T ∆=∆,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
可以推广到 2()m n S S m n a T -=-∆022tt V V V +=,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平均速度。
2s V =移的平均速度)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22t s V V <,用图像法比较容易证明。
3 初速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V at ,212S at =,22V as =,212S at =4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前3秒……的位移之比为22221:2:3:n ……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的位移之比为22222121):(32):--:( (2)2(1)n n --前一米,前两米,前三米……所用时间之比 第一米,第二米,第三米……所用时间之比1:1):……5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减速方法指导:1 速度、位移 、加速度的矢量性和速度、位移、加速度的运算公式的应用,主要运用相公 式进行计算,注意公式的选择和使用。
2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两种比例的应用和平均速度与初、末速度的关系及逆向思维的应用。
3 直线运动中的追击问题,特别注意追击问题的临界条件,常常是解题的关键,速度相等 是物体恰能追上或恰不相碰、或间距最大、或最小的临界条件。
4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分析解决问题,检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进行力的分析,然后根据牛二定律,把物体受的力和运动联系起 来,列方程求解。
5 利用速度图像,从速度、位移的角度分析运动的物理过程。
典型例题:多解问题1 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m s ,1秒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 s 。
在这一秒内该物体的( )A 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米B 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米C 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24/m s D 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210/m s2 某人在高楼上竖直上抛一小球,抛出速度为10/m s ,在竖直距离抛出点5米处有一点A , 问经过多长时间小球能经过A 点?追及、相遇、临界问题关键:追及和相遇问题主要涉及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的运动关系,所应用的规律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规律。
追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走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一般情况下表示出A的位移,再表示出B得位移,若A能追上B,则A的位移大于或者等于B的位移与B与A刚开始的距离。
临界问题的关键在于速度相等。
速度相等是恰好追上、追不上、相碰、不想碰、距离最大、距离最小的关键。
追及和相遇问题主要涉及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的运动关系,所应用的规律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规律。
解答追及、相遇问题时要特别注意明确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这些关系是我们根据相关运动学公式列方程的依据。
【例1】甲、乙二人练习跑步,若甲让乙先跑10 米,则甲跑5 秒钟可追上乙;若乙比甲先跑2 秒钟,则甲跑4 秒钟能追上乙。
问:两人每秒钟各跑多少米?【例2】(15分)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
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
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
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
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例3】火车以速度1v 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 处有另一火车沿同方向以速度2v (对地、且12v v >)做匀速运动.司机立即以加速度a 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a 应满足什么条件?说明:本题还可以有多种问法,如“以多大的加速度刹车就可以不相碰?”,“两车距多少米就可以不相碰?”,“货车的速度为多少就可以不相碰?”等,但不管哪一种问法,都离不开“两车速度相等”这个条件.变换参考系参考系是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时候选取的参照物,被用来做参考的物体是认为不动的,一般 情况下选取大地为参考系。
但是有时候选取另外的物体做参考系研究起来会更加方便。
变 换参考系法,运用起来有时候极为简便,但难点在于比较不易理解。
例:小船在水中匀速运动,小船相对于水的速度是不变的。
下午六点时候发现船尾的游泳 圈掉落水中,小船立即掉头寻找,下午7点找到游泳圈,问:游泳圈何时候落入水中的? 解析:运用变换参考系法,把河水看成静止不动的。
那么这问题就转化为汽车匀速在马路 上运动,将货物落在地面上的问题。
6点发现货物丢失,立即回头寻找的话,那么肯定寻找 时间和丢失到发现的时间是一样的。
寻找时间用了一小时,那么从丢失到发现也用了一小 时。
所以应该是下午5点丢失的。
如不用变换参考系方法,仍以地面为参考系,那么理解相对容易,但是运算起来比较麻烦。
设水的速度为1V ,船速为2V ,则设从丢失到被发现的时间为1t ,寻找时间为2t ,21t =小时。
假若船是顺水行驶的,则从丢失到被发现这段时间内船的位移: 121()V V t +,游泳圈的位 移1V t ,那么这段时间内它们的位移之差为1S ∆=1211121()V V t V t V t +-=。
然后小船立即掉 头寻找游泳圈到时候小船的位移212()V V t -,游泳圈的位移12V t ,则它们的位移之和为2S ∆=2121222()V V t V t V t -+=,则12S S ∆=∆,推出121t t ==小时。
小结:做此类题的关键在于思路是否清晰。
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用作图法,表示出它们之间 的位移关系,然后用公式表示出它们各自的位移,然后进行计算。
例:子弹从枪口射出的速度大小是30/m s ,某人每隔1s 竖直向上开枪,假定子弹在升降过 程中都不相碰,不计空气阻力,试求: 1 空中最多能有几颗子弹?2 设定0t =时,将第一颗子弹射出,在哪些时刻它和以后射出的子弹在空中相遇而过?3 这些子弹在距射出处多高的地方依次与第一颗子弹相遇?图像问题一、对于运动图象要从以下几点来认识它的物理意义: a. 从图象识别物体运动的性质。
b.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的意义。
c.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的意义。
d. 能认识图线覆盖面积的意义。
e. 能说出图线上一点的状况。
要求:画出匀速和匀变速的s -t 图象和v -t 图象:二、利用v -t 图象,不仅可极为方便地证明和记住运动学中的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公式,还 可以极为简捷地分析和解答各种问题。
(1)s -t 图象和v -t 图象,只能描述直线运动——单向或双向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而不能直接用来描述方向变化的曲线运动。
(2)当为曲线运动时,应先将其分解为直线运动,然后才能用s -t 或v -t 图象进行描述。
1、位移—时间图象位移时间图象反映了运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匀速运动的s -t 图象是直线,直 线的斜率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的速度;变速运动的s -t 图象是曲线,图线切线方向的斜率 表示该点速度的大小. 2、速度—时间图象(1)它反映了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匀速运动的v -t 图线平行于时间轴.(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线是倾斜的直线,其斜率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4)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线是曲线,每点的切线方向的斜率表示该点的加速度大小. 【规律方法】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s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应用【例1】甲、乙、丙三物体同时同地开始做直线运动,其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在0t 时间内,甲、乙、丙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分别是:V 甲_V 乙_V 丙(填“>”、“=”或“<”),它们在0t 时间内平均速率的大小关系为V '甲_V '乙_V '丙解析:由图可知,在0t 时间内它们的位移相同,由平均速度的定义,故可知甲、乙、丙三者在0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相同,即V 甲=V 乙=V 丙,而平均速率是指质点运动的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与时间的比值,由图中可知,质点在0t 时间内,甲的路程最长,(由图象中可知甲有回复运动)故甲的平均速率最大,而乙和丙路程相同,故乙和丙的平均速率相同,即V '甲>V '乙=V '丙.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对于图象问题,要求把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规律与图象表示的物理含义结合起来考虑.【例2】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 。
它在中间位置2s处的速度为1v ,在中间时刻2t时的速度为2v ,则1v 、2v 的关系为 ( )A. 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1v >2vB.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1v 2vC.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1v =2vD.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1v >2v解析:由题意,作出物体的v -t 关系图,2s点处的虚线把梯形面积一分为二,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无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