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2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元气论与原子论
比较项 世界本原 自然观 分合 动力源泉 发生机制
元气论 元气 有机论 无限可分 阴与阳 分化 关系 宏观
原子论 原子 机械论 最终物质 原子 组合 实体 微观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阴阳,则背为阳,腹 为阴。言人身中之藏腑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 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
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
2.气化
? 气与形 ? 形与形 ? 气与气 ? 物日新
(三)气是万物联系的中介
? 维系天地万物 天地气交,三才一体 ? 气是万物感应之媒介 整体观 《老子 ?廿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三、精气学说中医学应用
? 中医精学说
? 气说
? 整体观
谢谢
--《管子·形势解》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庄子·知北游》
事物阴阳属性
阳:火、热、明、上、高、动、腑、背、表、天、男、左 阴:水、寒、暗、下、低、静、脏、腹、里、地、女、右
阴阳属性划分特点
? 阴阳的绝对性
? 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是比较而言的 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周易?系辞上》
? 含义 ? 阴阳消长原因 ? 阴阳消长变化形式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消彼消 此长彼长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件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件
五行学说
将人体与自然环境相联系,阐述人体 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五行对 人体的影响。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学说
阐述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以及脏腑与经络、气血、津液等的 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 及经络与脏腑、气血、津液等的相互 关系。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学说
阐述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特点,以及 致病因素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 影响。
详细描述
中医学注重食物的性味归经和营养价值,提倡饮食多样化,适量搭配,以保持人体阴阳 平衡。针对不同体质和需求,推荐不同食物和食谱,如温热性食物适合寒性体质,寒凉 性食物适合热性体质。此外,中医学还强调饮食的节制和规律,不宜过饱过饥,应按时
进食。
运动养生
总结词
中医学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 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和病灶的研究。
02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在理论和方法 上存在较大差异,但都致力于维
护人类健康。
201 4
04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 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 高临床疗效和推动医学发展。
2023
PART 02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REPORTING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阐述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对立统一关 系,以及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 阴阳对立统一关系。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中医学推荐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 段锦、散步等,以舒缓身体和心情。此外, 中医还提倡“以形补形”,认为通过模仿动 物的动作和姿势可以锻炼身体特定部位,如 五禽戏等。运动时应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耗 伤气血。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五行的特性
2.火曰炎上
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五行的特性
自然界中有许多事物无法以直接归类法纳入五行之 中,因此古人运用间接推演法。
五行的归类方法,在历史上曾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 牵强附会的局限性一面。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自然界 五 人体 五 五 五五 五 五 五五五 五 五 五五 五 五 五 五 五 音 时 味色 谷 化 气方季 行脏 腑 官体 华 志 液 神 声
返回目录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 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 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 化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返回目录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的基本特征
不能生阳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阴虚(阳损及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不能生阴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
实寒证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阴阳平衡 阴盛则寒 阴虚则热 阳盛则热 阳虚则寒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实热证 虚热证 虚寒证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即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

所以,哲学和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特殊和普通的辩证关系。

医学研究生命运动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

要探索生命的奥秘和健康与疾病的运动规律,医学就必须以先进的哲学思想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系统中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的范畴。

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从事物的结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动态平衡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的本原。

它以气为最高哲学范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系统,揭示了世界万物包括生命的本质,阐明了世界运动变化。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用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措施等,建立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当时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属于自然哲学形态。

2临本中医学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临本中医学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
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 属于“火”。
3.土爰稼穑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
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 属于“金”。
五 音
角 徵 宫 商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行 时 味 色 谷 化 气 方 季 脏 腑 官 体 华 志 液 神 声
平 酸 青 麦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爪 怒 泪 魂 呼 旦 日 苦 赤 黍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舌 脉 面 喜 汗 神 笑 中 肠 日 甘 黄 稷 化 湿 中 长 土 脾 胃 口 肉 唇 思 涎 意 歌 西 夏 日 辛 白 谷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鼻 皮 毛 悲 涕 魄 哭 入 肠
“人与天地相应也”
(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手 足 三 阳 经 手 足 三 阴 经
返回目录




外 侧
腰 背


六 腑
心 肺




内 侧
胸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返回本节
(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实热证 虚热证 虚寒证
正常
(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 阴阳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 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

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
《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 素问脉要精微论》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 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 如春, 冬四季有温, 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 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 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 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 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 缘故. 缘故.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主讲人: 主讲人:徐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主要内容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三,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概念
阴阳概念内涵: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 相互关联的某些 阴阳概念内涵: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对立双方的概括 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 的内涵. 的内涵. 阴阳概念的形成:山南山北,日光向背 阴阳概念的形成:山南山北, 阴和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 阴和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 又可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 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属 归类
属 阳 阴 属 阳 阴 轻 空间 , ,内 运动状态 ,动,兴奋, 进 兴奋, 降, 降,静, , 时间 昼 季节 温 温热 湿 干 湿润
(二)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阴阳属性具有规定性, 阴阳属性具有规定性,但对于具体的事物或现 象来说,其阴阳属性又不是绝对的,不可变的, 象来说,其阴阳属性又不是绝对的,不可变的, 而是相对的,可变的.(举例白天) .(举例白天 而是相对的,可变的.(举例白天) 阴阳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 阴阳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 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更而发生变化. 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更而发生变化. 阴阳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阴阳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阴阳的相互转化 2. 阴阳的无限可分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哲学基础一、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概念,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符号系统。

阴阳代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事物或现象,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状态。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解释。

例如,人体的阳气和阴气必须保持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引发疾病。

阴阳五行理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论,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医学中的基本哲学观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气。

气是无形无象、无色无味的物质,但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态和状态表现出来。

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气的运动变化,气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核心。

中医学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和养生保健原则。

气一元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系,主要探讨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特性,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当某个脏腑器官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其他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的深入探讨,为中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思想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学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注重分析人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观念使得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能够全面考虑病因、病理、脏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治疗疾病。

整体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健康保健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五、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治疗原则,指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和治疗。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1)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 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 种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 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 着疾病的产生。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 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 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 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 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②“子复母仇”: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报仇。
4.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①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火乘金, 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
②虽然次序上同相克,但两者本质不同: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 (生理),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 约关系(病理)。
(4)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 在人体则表征疾病的发生。
5.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 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 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即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 在的前提和条件。 含义 阴 互用——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阳 ①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才能维持事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意义 互 ②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事物就失去了生成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在人体则导致种种疾病。 根 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随之增长——雨水增多 阳生阴长 自然界 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降水减少 阳杀阴藏 互 用 表现 举例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生理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人体 互根失常——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病理 互用失常——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长 阴 阳长 阳 阴长 消 阴 阳消 阳 阴消
阳 阴
阳 阳 阳 阴消 阳 阴长
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
(2)阴阳的协调平衡 )
阴 阳 自 阴 和 阳 自 和 与 平 阴 衡 阳 平 衡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自和的动力根源。 机理 ②阴阳自和是阴阳的固有特性和深层次运动规律。 自然界——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生理状态下——阴阳二气自我协调,维持健康。 人体 病理状态下——阴阳二气自我修复,病势向愈。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 稳定状态。 对立制约 阴阳消长 机制 基础上的 运动中维持着阴阳相对的动态平衡。 互根互用 阴阳转化 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 意义 人 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 消长与平 消长——是绝对的,永恒的——绝对消长之中包含着相对平衡。 衡的关系 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平衡之中蕴伏着绝对运动。 意义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这里讲的是古代哲学范畴中的精、气 的基本概念,不是中医学中讲的人体 中的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也就是我们一定要弄清楚:精与气的 概念在古代哲学中是怎么讲的,在中 医学中又是怎么讲的。
1.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精,有时称为精气,是指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的、运动不 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所谓“无形”,是说 人们肉眼看不到的,而不是不存在的。精这种运动不息的非常细 微的物质,构成了宇宙万物。宇宙中各种各样的事物,包括星星 月亮,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都是精构成的。在某些情况下,精 气,专门指气当中的一部分。哪一部分呢?是构成人类本原的部 分。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注意到,在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 的概念大致是等同的,也多被东汉时期的元气一元论所同化。但 我在此强调的是,人体中的精与气的概念是不同的,它们都是内 涵相对独立的概念: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 具体的区分在下一章。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是精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二 是精气的运动和变化,三是精气是天 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是天地精 气化生为人。
讲到这里,我再给大家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教科书中为什么用 精气学说而不用元气一元论?这是因为元气一元论奠基于东汉的 王充,距我们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间稍微晚了一些,而 精气学说则产生于春秋中后期和战国时期,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与《内经》的成书,在时间上相吻合,所以用了精气学说 而没有选元气一元论。
精的概念,首见于《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为物……窈兮 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认为精是“道” 的内核,而气是由道生的,因而精与气是有一定区别的:精在气 先。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气一元论1 气[基本概念]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是自然界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

[注意] 气作为宇宙的本原,称之为“元气”,也称“原气”。

由于气是极其精微的无形的精粹物质,故又可称为“精气”。

2 气一元论[基本内容]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气具有运动变化的特性;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本为一,分为阴阳,其气之轻清为阳者,生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天宇;气质重浊为阴者,降而凝聚为有形的大地。

|| 气具有运动、变化的特性| 气机①含义: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②基本形式:升、降、出、入③注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永不停息的,在正常情况下升与降、出与入虽是对立的,但同时又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 气化①含义: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②形气的转化:有形之质可散而为无形之气;无形之气可聚而成有形之质;气与气之间可互生互化;不同形质之物的互相转化,或有形实体自身的可不断更新变化。

|| 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感应指事物间的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对中医学的影响]| 说明人体生命的物质性:天地自然的物质性,决定着人体生命过程的物质性;人是天地精气交感的产物,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 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人体的生理功能是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来实现的。

气对于全身具有推动、温煦、固摄、防御作用,而气血互化、精气互化、津血互化、精血互化等物质代谢则是气化作用在人体的实现。

| 说明人体的病理关系:人体的不少病理变化实质上是气机失调与气化失常的结果。

| 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指导养生与康复: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真道,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

精气神为人体三宝,三者的关系是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神能统驭精与气。

其目的是聚精以养气,养气以存神。

二阴阳学说1 阴阳[概念] 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课件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课件
4. 阴阳转化 临床上,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运用阴阳,归纳种种征象,就有助于对病理状态的总体属性作出判
断,从而抓住病变的关键。
(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与协调,就
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1. 确定治疗原则 (1)损其有余: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导致另一方的虚损,即 单纯的实证,当损其有余;若已致另一方虚损不足,当补泻兼施。 (2)补其不足:阴或阳的偏衰或阴阳俱损,即虚证时应补其不足。
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 (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 衡的结果。 (气:生血、行血、摄血 血:养气、载气)
(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失衡”作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理。
1. 阴阳偏胜 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阴或阳的某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 全解释复杂的生理和病理现象,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 待它、分析它、发扬它,使它更好的为医疗实践服务。
复习思考题:
1、简述《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及对 后世医学的影响。 2、简述《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朝代、作者及对
后世医学的影响。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什么叫辩证?什么叫论治?“症”与“证”有何不同? 5、何谓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6、用阴阳学说简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7、从阴阳的角度简述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8、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和次序是什么? 9、用五行学说简述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并以此类比各种事物的特点,作出分析,归纳和演绎而来。

第二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第二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阳虚则寒”,扶阳抑阴(不宜用辛温发散以散阴寒) 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 《内经》称之为“阴 病治阳”。
阴虚: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阳虚: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分。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
寒凉属阴(凉次于寒)——能清泻阳热之邪,减轻
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

成人类的本原 。
(二)气的基本概念:古哲学中,指存在

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

极细微物质,是宇宙 万物的共同构成 本原。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分。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气的运动—气机;运动 形式:升、降、出、入、聚、散。 气化: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 的过程。
说明: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构成; 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不是纯阴或纯
阳,它们都含着小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称
大阴含小阳和大阳含小阴。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分。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

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标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

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望、闻、问、切——四诊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分。




阴 色泽晦暗 语声低微无力, 蜷卧静默, 尺 去者
少言而沉静, 身寒喜暖

临本中医学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临本中医学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意义
诊断过程中的哲学思考
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 ,从整体上分析病因、病理和病机。
辩证论治
中医学强调辩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通过分析归纳,得出证 候诊断,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1
气一元论是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阴阳五行理论是气一元论的 具体应用。
02
阴阳五行理论将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具体化,分为阴阳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
03
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05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临床实践的指导
02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理论的基本概念
阴阳对立
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 方面。
阴阳互根
指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 一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消长
指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
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
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
经络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 络脉两部分。
生理功能
经络具有联络沟通全身各组织器官,运行气 血,传递信息的作用。
经络系统
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等组成 部分。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
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现象,可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部位。
疾病治疗
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互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阴阳运动的形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 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
阴阳对立制约
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阴阳皆消皆长 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
阴阳互根互用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4.阴阳的相互转化
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 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 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体 表


外 侧
腰 背

六 腑
心 肺

体 内


内 侧
胸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4.阴阳的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 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 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人与天地相应也” 《素问》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外腰 侧背


六 腑
心 肺
足 三 阳


胸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 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 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
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 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
实寒证
70
正常
60
虚热证
实热证 虚寒证
50
40 30 20 10 0
阴阳平衡 阴盛则寒 阴虚则热 阳盛则热 阳虚则寒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 偏盛
阴阳 失调
阴盛 伤阳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阳 偏衰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 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录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 和方法论,引用于医学领域后,成为指导预防、 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 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 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互为消长
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阴阳并不 专门代表个别具 体的事物或现象, 而是代表相关事 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的属性意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 运外上温明无 兴 动向升热亮形 奋 的的的的的的 的
阴 相内下寒晦有 抑 对收降凉暗形 制 静的的的的的 的 止 的


的的


对互


立根


制互


约用


阴 阳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 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 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 对性和 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 的本质及其运 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阴


阳阳
返回目录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 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 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 化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返回目录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的基本特征 3.阴阳的属性特征 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 性和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