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 课文朗读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解释什么是“意象”。
(自主阅读圈画)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2、分析诗歌意象:(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我爱这⼟地》这⾸诗运⽤象征⼿法,表达出诗⼈愿为祖国奉献⼀切的⾚⼦深情。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课⽂原⽂ 假如我是⼀只鸟,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教案 教学⽬的: 1.使学⽣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较阅读,激发学⽣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特⾊,提⾼学⽣欣赏诗歌的能⼒。
教学重点: 在学⽣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说的同学请举⼿,喜欢读诗歌的请举⼿。
(调查后继续导⼊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的⽂学样式,也是很⾼雅的⼀种⽂学形式,她是⽂学⼥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能欣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起经历⼀次神奇⽽激动⼈⼼的诗歌之旅。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诗《我爱这⼟地》先来感受⼀下现代诗歌的魅⼒。
⼆、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络、图书等)了解作者⽣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师在学⽣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平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
《我爱这土地》(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我爱这土地》一、阅读《北方》选段,回答问题。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⑴选段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⑵选段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有什么作用?【答案】⑴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
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⑵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解析】(1)一问,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如可提取“一片无垠的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中的“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作为答案。
二问,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一定要把握好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特别是“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几句,写出了对国土的热爱。
所以诗歌运用了“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等意象,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2)考查诗歌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的作用。
读懂全诗,把握好中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
从主题看,这是一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诗歌。
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而“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运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这句话也体现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我爱这土地诗歌朗诵技巧

毅、充满自信)
登台
? 眼神:做到目视前方,用眼神传达感 情。
? 面部表情:不可表情过火,矫揉造作。
? 手势和动作:少而清楚,限于胸前, 如果太远便会缺乏力量,腰部以下不 有动作,身体不能经常移动。
作者及背景介绍
? 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能够体会作者 创作诗歌时的心境。在诗歌的“意象” 中,往往饱含诗人的喜怒哀乐,蕴含作 者对人生的感悟。
停顿和连贯
? 停顿是朗诵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艺术。朗诵中运 用了停顿艺术, 能使整个演讲抑扬顿挫、起伏跌 宕、连贯畅通,让听众享受到一种语言的节奏美。
? 连贯是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 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 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语调
? 1.升调。 前低后高,语势上升。表疑问、反 问、惊异等语气。(真的吗?)
? 2.降调。 前高后低,语势渐降。表肯定、坚 决、赞美、祝福等感情。(的确如此!)
? 3.平调。 语势平稳舒缓,用于陈述说明,表 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这是事实。)
? 4.曲调。 语调弯曲,常用表示讽刺、厌恶、 反语、言外之意等语气。(这样有意义吗?)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5)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诗歌。
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单元教学提示说:“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吟诵与欣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同时注意诗中饱含着丰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概括来说,本单元有三大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艺术形象、体验乡国之思。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生阅读有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概括说来,课标对阅读教学有三大要求:强化朗读教学;体验思想感情;感受作品形象。
【学情分析】整个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人教版)共收入二十三首现代诗歌,而《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是其中语言最凝练,感情最深沉,创造的土地等意象也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因此,本诗是引导初中生实现诗歌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意象、体验乡国之思的最好的载体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走近作者艾青,了解创作背景;感悟诗歌意象,领会爱国主旨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体验;鉴赏关键词句,抓到解诗之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深沉的爱国之情;感情无私的奉献之爱(解析:目标强调感情朗读、诗歌意象和爱国之情三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验情感、语言;二是理解诗歌物象、意象区别教学难点:通过鉴赏关键词句领会意象、主旨【教法学法】一、朗读教学法。
通过初读感知、再读了解、范读引导、学读品味、熟读成诵等步骤,多角度、步步深入地实现目标。
(解析:教师范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二、关键词句鉴赏法。
关键字句鉴赏法是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
课将继续引导学生采用此方法赏析【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分钟)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有很多人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我们的很多长辈们都曾种过土地,我们也是吟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长大,我们是否对土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呢?有一位诗人艾青,就用一首诗表达了对土地的无比深沉的热爱。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每一个山丘,每一片田野,都记载着我的童年。
我爱这土地,这里有我生命的记忆,这里有我甜蜜的梦想。
黎明时分,我看见东方的天空,云霞绚丽,美丽极了!四季轮回,我看见大地的面容,浩荡深邃,壮丽无比!我是一名中国人,我骄傲!我爱这土地!教案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与痴迷。
文章配有贴切生动的描写,突显出祖国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背景与诗歌背景;2.学生能听懂、朗读、理解并背诵全诗;3.学习相关的生僻词汇、短语、句型等,并学会运用;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形象、主题;5.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祖国的认知、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主题与情感,并能够进行朗读与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生僻词汇、短语和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祖国的认识与看法,并引发他们对祖国的情感与热爱。
预读让学生在理解诗歌整体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阅读,了解诗歌确立的主题及文中突出的内容、情感色彩。
体验朗读全诗,体验其中的情感,运用语言把诗歌的情感传达出来。
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同时激发学生自己的祖国情感。
深入理解就生僻词汇、短语等进一步进行词汇讲解,让学生扩大自己的视野。
运用通过对生字、词汇和句子的学习,分组完成课文朗读。
作业反思祖国对你一年的期望,并用诗歌,科技作品、音乐、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祖国情怀。
总结本篇课文通过歌颂祖国,交代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和珍爱。
令人们意识到祖国的伟大与祖国情感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中着重让学生感受祖国情感,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歌,学习语言也就有了真正的灵魂。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人教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精品PPT教学课件

2020/12/6
6
知识扩展 2
1938年的中国
2020/12/6
7
知识扩展 3
1938年的中国
2020/12/6
8
知识扩展 4
1938年的中国
2020/12/6
9
知识扩展 5
1938年的中国
2020/12/6
10
知识扩展 6
1938年的中国
2020/12/6
11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我爱这土地
九年2020级/12/6语文下册
1
知识引入 1
★ 艾青(1910--1995),诗人。
★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 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 堰河--我的保姆》,也是其成名作。
★ “土地”“太阳”是其诗歌的主要 意象。
2020/12/6
2
知识引入 2
艾青
2020/12/6
2020/12/6
(引用素材见课程目录)
5
知扩展 1
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当时日本 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 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 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 锁的歌手而写诗”。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引用素材见课程目录)
4
扩展练习 2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在写作上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在诗中的每一 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 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 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 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 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 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 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 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 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 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抗 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 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 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 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 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 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征意义:
诗中出现的“鸟”、“土地”、 “河流”、“风”、“黎明”象 征了什么?
诗中的意象包含的象征意义
我爱这土地
意象 鸟 土地
诗人以鸟的形 象自喻,用饱 含激情的诗句 歌唱祖国,歌 唱神圣的民族 解放战争,这 种鸟儿对土地 的痴情,表达 出诗人愿为祖 国奉献一切的 赤子衷情。
象征
诗人自己 祖国大地
新洲职高 王米玉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新洲职高 王米玉
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人。现代著名诗 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 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 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 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 调高昂。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 知》、《我爱这土地》等。
人教版 语文 九年级 2.我爱这土地(艾青)

意象
特征
象征
鸟
歌唱、喉咙嘶哑
诗人自己
暴风雨风雨打击着
祖国
河流
汹涌而悲愤
人民的满腔仇恨
风
吹刮、倍显激怒 抗战的浩大声势
黎明
温柔无比
光明和希望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 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 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 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 地”的热爱之情?
假如诗人还健 在,面对繁荣昌盛 的祖国,还用《我 爱这土地》抒情, 他会怎样写?
我爱这土地—因 为它美丽
我爱这土地—因 为它富饶
我爱这土地—因 为它强大无比
我爱这土地—因 为它文化灿烂
我爱这土地—因 为它繁荣昌盛
仿 写 诗 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 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 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 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 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 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 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 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 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 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 慷慨激昂的诗。
课文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 的热爱之情。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 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 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
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我爱这土地》预习学

1 《我爱这土地》预习学案
一、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嘶.哑()汹涌.()腐.烂()黎.明()
2. 利用工具书查找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1910年出生,浙江金华人,诗人。
著名诗集有《》、《》、《》等。
3.知识链接: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与理解
1.诗歌朗读: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情调。
2.思考:①这首诗最能点明本文主旨的诗句是什么?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读?
3.有人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读文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有什么疑惑,请记下来吧!
1。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解释什么是“意象”。
(自主阅读圈画)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2.分析诗歌意象:(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儿童朗诵原文

我爱这土地儿童朗诵原文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篇作品在人教版教材中是中学阶段的课文内容,对于儿童朗诵而言可能存在一定理解难度,但经过引导和解释,儿童也可以很好地朗诵表达其中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
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