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优秀课件1
合集下载
(优质课件)语文八上26《诗词五首》 (1)
![(优质课件)语文八上26《诗词五首》 (1)](https://img.taocdn.com/s3/m/e9560ced453610661fd9f43d.png)
02 互动学习 · (六)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答案】这两句诗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悠闲地在篱 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怡然自得,那样超凡脱俗,以 景物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 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 意与自然,不是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作者心 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
03 课堂小结 · (八)通读课文,评价篇章
本文主旨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 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决心 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03 课堂小结 · (八)通读课文,评价篇章
朴素淳厚,寓情于景,意境深远。 本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 于一体,语言貌似平淡,却意味深长、诗意盎然,朴素 而形象地反映了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02 互动学习 · (三)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今陕 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 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2 互动学习
学习活动四: 默读一遍课文,查阅工具资料,掌握本文生
认读课文
字词的音形义,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
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心远离尘俗,自然觉得住处 僻静了。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闲适地遥望南山。
02 互动学习 · (四)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原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注释:
山气氤氲,傍晚景色真好,飞鸟相伴归还。这其中包 含着人生的许多意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39张PPT).ppt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39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76caf6d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d.png)
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 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合作探究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 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2.诗歌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 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结局就会相反,历史形势 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01
春望
杜甫
作者简介
作者 评价
作品 风格
代表 作品
杜甫
字பைடு நூலகம்美 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 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等。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 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 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 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 千古的名作。
古诗今译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 城内草木凄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有版本写作“望”。苏轼说“因采 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唐诗五首》ppt全文课件
![《唐诗五首》ppt全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3e3bf8580216fc710afd87.png)
赏析5: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 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 烟至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至远处的夕阳到绵延 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 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廖廖几笔,就用 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 佛抽象派的作品.
2.读了本诗之后,请找出一些关键词,结 合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
首联:叙事。(点题,交代了出使地点及事由)
颔联:表面既言事,又写景 (实际承接首联,直抒内 心感受) 颈联:写景 塞外风光(前两联还局限于个人荣辱浮 沉的小境界中,此联转到写境界阔大的景上了) 尾联: 概写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反映出战事 频繁。(叙事首尾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
关键词:单车、征蓬、归雁入胡天 、孤
情感:被排挤的抑郁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 泊的孤寂愁绪。
小组讨论 • 3、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
苦闷激愤抑郁
•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
感慨赞叹敬仰
• 4、总结、归纳,概括本诗的主旨
主旨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 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 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 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 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 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赏析1(句意):在一片茫茫 的沙漠上,远处烽烟直冲云 霄,蜿蜒绵长的黄河上,一 轮圆圆的落日,火红壮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形容词+名词
赏析2(炼字):这一句描绘出了诗 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 的风光。 一个“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 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 字,表现了烽烟的刚劲、坚毅之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6《诗词五首》课件(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6《诗词五首》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b29bad0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e.png)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墙,城墙好像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好像将要坍塌。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26 诗词五首
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优秀的诗歌作 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 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 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 给人很多启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 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 2.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 感。(难点) 3.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 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素养)
示例: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 导致自己的满头白发纷纭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 住了。其实,此时的诗人才四十五岁,但因过度的焦 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中我们更能看 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强烈。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安的 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的思想感情。
精读细研
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
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这里强 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 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精读细研 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好像将要坍塌。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26 诗词五首
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优秀的诗歌作 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 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 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 给人很多启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 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 2.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 感。(难点) 3.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 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素养)
示例: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 导致自己的满头白发纷纭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 住了。其实,此时的诗人才四十五岁,但因过度的焦 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中我们更能看 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强烈。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安的 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的思想感情。
精读细研
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
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这里强 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 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精读细研 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
第26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课件)(1)
![第26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b08cdb4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4.png)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一静一动,写南山暮景:在美好的黄昏中,飞 鸟结伴返回山林。意境宁静恬淡,流露出了诗人 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诗人从这 美景中,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就是要远离名利纷 争、自得其乐。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达到了物我两 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六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1.再读诗歌,分小组讨论诗歌写了哪些内容。 2.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 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领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 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④第7、8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 的鸟的自在快乐。 ⑤第9、10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 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 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3.抓住意象,想象画面。
意象,是诗人用以寄托情感的事物,是诗人为了 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 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 阅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重组画面,能够更好地把握 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本诗的意象,并根据诗意 想象画面。 明确: 意象:“庐”“人境”“车马”“菊”“南山”“山气”“飞鸟"。 画面:一幅恬静优美、闲适、安逸的田园风光图。
我们生活在喧闹的现代社会当中,每天都会面对 各种诱惑,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世俗的纷扰和 诱惑,那么我们就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使自己的 心情变得宁静,就可以如古人一般,品味人生的悠然。
人教部编版《诗词五首》ppt1
![人教部编版《诗词五首》ppt1](https://img.taocdn.com/s3/m/720fef2f51e79b896902262a.png)
如何阅读古诗词
一、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二、读顺诗词,读懂诗词的大意。
三、理解作者的思重想感点情。(中心主旨)
四、简要赏析个别精彩的句子。(包括描 写性和富含哲理的句子)
五、背诵默写。(特别是名句) 重点
饮酒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 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 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 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 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 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 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 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 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 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 酒》。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颓败之 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
赏析:尾联写由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亲人的安危之 状,搔首徘徊,白发稀疏,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
人教部编版《诗词五首》ppt1
人教部编版《诗词五首》ppt1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人教部编版《诗词五首》ppt1
人教部编版《诗词五首》ppt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1、“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2、哪两句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6、本诗中表现境与意会,情与景会,物我皆忘, 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二、读顺诗词,读懂诗词的大意。
三、理解作者的思重想感点情。(中心主旨)
四、简要赏析个别精彩的句子。(包括描 写性和富含哲理的句子)
五、背诵默写。(特别是名句) 重点
饮酒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 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 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 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 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 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 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 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 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 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 酒》。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颓败之 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
赏析:尾联写由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亲人的安危之 状,搔首徘徊,白发稀疏,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
人教部编版《诗词五首》ppt1
人教部编版《诗词五首》ppt1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人教部编版《诗词五首》ppt1
人教部编版《诗词五首》ppt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1、“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2、哪两句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6、本诗中表现境与意会,情与景会,物我皆忘, 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部编版《诗词五首》PPT优秀课件1
![部编版《诗词五首》PPT优秀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ac6741fc011ca300a6c390ef.png)
这首诗不仅写心情、报喜悦,更是着眼于处世、观物的心态、 心境。 全文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 虚静忘世心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 句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陶渊明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 诗的诗人。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 对唐以后的诗歌有很大影响。部分作 品表达愤世嫉俗之情,呈现出“金刚 怒目”的一面。有《陶渊明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 首之饮 酒(其五 ) (1)(共3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 首之饮 酒(其五 ) (1)(共38张PPT)
陶渊明因家庭贫穷而出仕,十多年间时官时隐。最后一次 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几天,即弃官归田,并终身告别仕途。委 运自然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核心,这种人生哲学,促成了他怡然 自得、耿介狷洁、平和实际的独特人格,也促成了他诗文平淡 自然的风格和言约旨远、情趣高妙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歌 颂农村自然风光、抒发恬静审美情趣的田园诗为代表,但也有 不少感情深沉的咏思渊
响文想想明
。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 首之饮 酒(其五 ) (1)(共3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 首之饮 酒(其五 ) (1)(共38张PPT)
1.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历史 和文化背景。
2.诗歌中“情”,“景”, “理”的融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 首之饮 酒(其五 ) (1)(共38张PPT)
陶渊明(365—427),字 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靖节 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著名诗人。
据传陶渊明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 后家道中落。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 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 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 直至贫病而卒。
陶渊明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 诗的诗人。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 对唐以后的诗歌有很大影响。部分作 品表达愤世嫉俗之情,呈现出“金刚 怒目”的一面。有《陶渊明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 首之饮 酒(其五 ) (1)(共3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 首之饮 酒(其五 ) (1)(共38张PPT)
陶渊明因家庭贫穷而出仕,十多年间时官时隐。最后一次 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几天,即弃官归田,并终身告别仕途。委 运自然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核心,这种人生哲学,促成了他怡然 自得、耿介狷洁、平和实际的独特人格,也促成了他诗文平淡 自然的风格和言约旨远、情趣高妙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歌 颂农村自然风光、抒发恬静审美情趣的田园诗为代表,但也有 不少感情深沉的咏思渊
响文想想明
。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 首之饮 酒(其五 ) (1)(共3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 首之饮 酒(其五 ) (1)(共38张PPT)
1.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历史 和文化背景。
2.诗歌中“情”,“景”, “理”的融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 首之饮 酒(其五 ) (1)(共38张PPT)
陶渊明(365—427),字 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靖节 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著名诗人。
据传陶渊明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 后家道中落。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 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 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 直至贫病而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本诗表现作者什么感情?(主旨)
v 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 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 好情操。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理解性默写(一)
1、《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 古诗句: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 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 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 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 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 发飘飘,风姿万千……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杜甫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2、《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 是: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3、《春望》中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 造成的苍老之态。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春望》
中招真题再现
1、说说“城春草木深”中“草木深”的含义?(赏 析“深”字的妙处)
“草木深”或“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 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因战乱造成 的人走城空的荒芜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
给标上颜色的词语注释并疏通文意
繁盛
国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降临京城,草木遍地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局,连花也落泪了;痛恨离别,鸟都感到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值
战火连天,已持续了多个月,一封家信,可抵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简 直
满头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
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 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 “深”是“茂盛”的意思,到处杂草丛生,它写出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拟人和反衬
• 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 民、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 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整体把握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3、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 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看, 眼望)
• 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想: 希望、盼望)。
▲读准下面的字, 并理解它的含义
溅(jiàn)—— 溅落 抵( dǐ )—— 值 搔(sāo )—— 用指甲挠 浑(hún) ——简直 胜(shēng)—— 能够承受 簪(zān )—— 一种束发的首饰
划节奏
春望
杜甫 国 破/山 河/在,城 春/草 木/ 深。 感 时/花 溅 泪,恨 别/鸟 惊 心。 烽 火 /连 /三 月,家 书/抵/万 金。 白 头 /搔 更 短,浑 欲/不 胜 簪。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 现实,故被誉为“诗 史”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杜陵布衣。汉族,祖籍 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 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 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 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
称为“诗圣”,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 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 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 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 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 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 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E:\新建文件夹\春望.swf
•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 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 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 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 思家的情怀,忧心之余显出了垂垂老态。
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 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 特别是本诗中的“搔”字是“挠”的意思,是对诗 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 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 “连三月”说明战祸之长,诗人用"抵万 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言家书难得, 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诗人写自己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6岁
• 通过描写自己的肖像,具 体形象地写出伤时、念家 的程度。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 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 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 面?起什么作用?
•描绘了沦陷的长安城的破败 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 地,满目凄凉。 •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 情作铺垫。
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分 析其表达作用。
• “破”和“深” • “破”字有“残破,破败”之意,它写出国都长安
• 示例: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 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 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 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 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 “连三月”说明什么?诗人用抵万金 来形容什么?
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 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 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 《北征》、《三吏》、《三 别》等名作。
春望
春望春望
杜甫 杜甫 国破山国河破在山,河城在春,草城木春深草。木深。 感时花感溅时泪花,溅恨泪别,鸟恨惊别心鸟。惊心。 烽火连烽三火月连,三家月书,抵家万书金抵。万金。 白头搔白更头短搔,更浑短欲,不浑胜欲簪不。胜簪。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本诗表现作者什么感情?(主旨)
v 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 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 好情操。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理解性默写(一)
1、《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 古诗句: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 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 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 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 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 发飘飘,风姿万千……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杜甫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2、《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 是: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3、《春望》中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 造成的苍老之态。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春望》
中招真题再现
1、说说“城春草木深”中“草木深”的含义?(赏 析“深”字的妙处)
“草木深”或“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 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因战乱造成 的人走城空的荒芜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
给标上颜色的词语注释并疏通文意
繁盛
国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降临京城,草木遍地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局,连花也落泪了;痛恨离别,鸟都感到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值
战火连天,已持续了多个月,一封家信,可抵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简 直
满头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
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 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 “深”是“茂盛”的意思,到处杂草丛生,它写出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拟人和反衬
• 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 民、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 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整体把握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5课《诗词五首---春望》
3、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 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看, 眼望)
• 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想: 希望、盼望)。
▲读准下面的字, 并理解它的含义
溅(jiàn)—— 溅落 抵( dǐ )—— 值 搔(sāo )—— 用指甲挠 浑(hún) ——简直 胜(shēng)—— 能够承受 簪(zān )—— 一种束发的首饰
划节奏
春望
杜甫 国 破/山 河/在,城 春/草 木/ 深。 感 时/花 溅 泪,恨 别/鸟 惊 心。 烽 火 /连 /三 月,家 书/抵/万 金。 白 头 /搔 更 短,浑 欲/不 胜 簪。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 现实,故被誉为“诗 史”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杜陵布衣。汉族,祖籍 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 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 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 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
称为“诗圣”,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 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 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 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 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 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 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E:\新建文件夹\春望.swf
•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 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 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 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 思家的情怀,忧心之余显出了垂垂老态。
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 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 特别是本诗中的“搔”字是“挠”的意思,是对诗 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 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 “连三月”说明战祸之长,诗人用"抵万 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言家书难得, 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诗人写自己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6岁
• 通过描写自己的肖像,具 体形象地写出伤时、念家 的程度。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 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 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 面?起什么作用?
•描绘了沦陷的长安城的破败 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 地,满目凄凉。 •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 情作铺垫。
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分 析其表达作用。
• “破”和“深” • “破”字有“残破,破败”之意,它写出国都长安
• 示例: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 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 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 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 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 “连三月”说明什么?诗人用抵万金 来形容什么?
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 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 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 《北征》、《三吏》、《三 别》等名作。
春望
春望春望
杜甫 杜甫 国破山国河破在山,河城在春,草城木春深草。木深。 感时花感溅时泪花,溅恨泪别,鸟恨惊别心鸟。惊心。 烽火连烽三火月连,三家月书,抵家万书金抵。万金。 白头搔白更头短搔,更浑短欲,不浑胜欲簪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