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2.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探究目标:1.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2.在教师引导下,能从运动会上同学们赛跑场景的观察中,提出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问题。
3.能依据各种交通工具速度的比较中,选择正确的外出旅游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2.尊重证据,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通过了解运动物体的位置,了解科学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2.结合高速列车的速度提升,意识到人类的需求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重难点】判断运动物体位置的方法,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卷尺等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电子停表等【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活动准备的图片。
2.提出问题:外出途中,你是怎样向他人描述你所处的位置的?3.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如何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的。
提示学生准备上课时用到的材料。
二、导入新课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正驾驶飞机在2000米高空飞行,突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游动,他认为这是一只小昆虫,就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
令这位飞行员惊诧的是,他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德国子弹。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可能发生吗?本节课我们来揭秘。
三、探究过程(一)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1.教师故意走动,问:老师现在在干什么?(走动)为什么说老师动了?(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同学们呢?(没动)同学们的位置没有变化,这就是静止。
同学们是怎样判断我是动了,而又怎样判断你们没有动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2.汽车行驶在公路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这样说?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判断,并说明自己是如何判断的。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水蒸发》教案
《水蒸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的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重点)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难点)二、材料准备1.烧杯6个、温度计6个、棉纱6块、棉线6根。
2.蒸发皿4个、酒精灯2盏、滴管2个、火柴2盒、脚架2个、小风扇2个、手帕4块。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初步了解蒸发现象1.师:课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书写了“安静”两个字,为什么写这两个字,学生回答,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2.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3.小结:像这样,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的现象叫做蒸发。
质疑:黑板上用水写的字是一下子没有的吗?学生自由答。
(二)探究活动:往手背上抹少许水,视察三十秒,有什么现象产生?交流:描述一下视察到的现象。
想一想水跑到哪里去了?变成什么了?学生答,教师边说边写: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的现象叫做蒸发。
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出示投影:水蒸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教师补充:现在是白天,如果晚上用水书写会不会蒸发?冬季书写会不会蒸发?我们教室外边有没有蒸发?家里有没有蒸发?边说边出示投影: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出示图片:在水蒸发时又会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呢,比如游完泳或刚洗完澡从水里出来时会有什么感觉呢?这说明水蒸发时会伴随什么现象产生?自由说一说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过渡语:同学们能对视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测,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还需要科学的验证才能打出正确的结论,想验证吗?怎样验证?出示实验材料,说一说他们的名字,能不能根据这些实验材料设计一组实验来验证水蒸发时会不会带走周围的热量。
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三)出示实验要求:1.用纱布包住水温计的液泡,观测温度。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冬季星空》教学设计2篇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冬季星空》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冬季星空》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冬季星空的特点和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冬季星空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冬季星空》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冬季星空的特点和变化,以及一些有关星座的知识。
教学重点:1.了解冬季星空的特点和变化。
2.学习一些有关星座的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教材、图片或实物、星图、投影仪或黑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向学生展示一张冬夜星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提问:大家在晚上能看到什么东西?二、呈现新知(15分钟)1.教师出示冬夜星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板书教材中的生词:星座、形状、玩耍、猎户座等。
3.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4.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图片上有哪些星星?它们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三、操练与巩固(10分钟)1.老师将星图投影或画在黑板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季节性星座,如猎户座、大熊座等。
让学生观察星图,并告诉老师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2.学生分组,每组给同学们演示一个猎户座的形状并解释它代表什么。
3.让学生自己制作星座卡片,以加强对星座的记忆。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星座的有趣知识,如它们的故事和神话传说等。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星座,用简单的语言讲述该星座的故事。
五、总结与课堂反思(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所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2.学生谈谈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冬季星空的短文。
2.检查学生的书面作业,并及时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听力训练、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分组活动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并让他们对冬季星空产生浓厚的兴趣。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观察力,通过学习青岛本地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种类、地理特点和环保意识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和环境问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学生将获得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队列合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将在小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评价方式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青岛版科学四年级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二、课程内容
1.自然环境:学生将学习青岛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他们将通过观察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青岛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生态系统的特点。
2.动植物种类:学生将学习青岛地区常见的动植物种类,并了解它们的特征、习性和生态位。通过观察和调查,学生将掌握一些基本的分类技巧,并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素养和观察力的科目。通过学习青岛本地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种类、地理特点和环保意识等内容,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索青岛这座美丽城市的奥秘。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介绍这门科学课程。
一、课程目标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等方式,学生将学会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进行实验、总结规律,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课程还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关注青岛的环保问题,提倡可持续发展。
3.环保意识:课程将引导学生关注青岛的环保问题,例如海洋污染、空气质量、垃圾分类等。学生将通过案例和实践活动,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废弃物、节约资源,并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青岛版小学五四制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进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册教科书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基础的、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三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
打破“知识切块”式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植物的生活》《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我们的家园—地球》《研究与实践》等6个单元,共23个课题。
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2、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本册教科书共23课,其中第22、23课是活动课。
从知识内容分为五部分(1)、植物的生活:从学生对植物的已有认识经验入手,带领学生遵循“整体感知---个体研究——综合整理”的认知程序,认识植物的器官及作用,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包括1、2、3、4、5课)(2)秋冬星空:单元设计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秋冬星空以及主要的星座。
(包括6、7课)(3)生活中的材料:从木头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等常见的材料入手,探究材料的性能,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两面性。
(包括8、9、10、11、12课)(4)水循环:指导学生认识水的三种存在方式及其三种形态的相互转变。
(包括13、14、15、16、17课)(5)我们的家园——地球: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有什么遗迹地球上各种物质存在形式以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学会使用测力计。
(包括18、19、20、21课)(6)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积极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2024年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24年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科学下册的核心知识点,如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分类、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等。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道理,培养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技能。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尊重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和环境1)生物的生长发育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如种子的发芽、植物的生长、昆虫的变态等。
2)生物的分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并学习如何将物种进行分类。
2. 光的传播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如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并学习如何利用反射现象进行实际应用。
3. 声音的传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讨论,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如声音的远近、声音的传递和声音的阻隔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反射现象;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阻隔。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实验操作,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2.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活动安排1. 教学步骤1)导入:给学生展示一幅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的思考。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11一天的气温 教学设计
课题
一天的气温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天的气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一课时。以“一天的气温变化”这一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气温、怎样测量气温,通过整理分析气温数据,发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给出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以及思考指向“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意识到一天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着的,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在同一时段内测量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温度,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同一时段内不同地点的气温,了解气温不同的原因,进一步了解气温的概念以及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测量出来的。②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指导学生认识百叶箱,并且学会利用百叶箱测量一天的气温,并进行科学记录。③整理气温数据,描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利用折线图等自己喜欢的形式整理观察到的数据并归纳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每天在固定时间观测并记录气温,坚持一个月。 指导学生课后观测并记录气温,既巩固了观测气温的方法,通过观察记录也能纵向了解一个月内气温的变化规律。
6.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旷、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的环境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
(二)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
1.为什么测量气温的时候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内?百叶箱有什么奥秘呢?
2.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百叶箱一般安装在高度为1.25米的架子上,箱底保持水平。
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
环节三:拓展活动
我们课上汇总数据发现了一天的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气温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观测?
《灯泡亮了》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上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1《灯泡亮了》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内容要求:本课指向 2022版新课标当中的第 1个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为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内容要求是通过学习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学业要求:能说明某些材料的导电性,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等特征及其主要用途。
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并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
通过多次动手实验,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形成结论”的探究过程,证实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发现灯泡亮起来更多的奥秘。
二、教材分析《灯泡亮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电的本领》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课指向2022版新课标当中的第1个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为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本课主要是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走进电的世界。
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并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
通过多次动手实验,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形成结论”的探究过程,证实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发现灯泡亮起来更多的奥秘。
三、学情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越来越密切。
灯泡发光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除了必要的夜间灯光照明,课前让学生对电灯的用途进行了扩展调查。
学生们对灯泡产生的光亮有了更多的好奇和激烈的探究欲望。
教师紧抓学生的兴趣点,以及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的特性,层层递进开展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通过调查生活中灯泡亮了的各种用途,观察灯泡知道其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电源是在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装置,以及电池使用注意事项。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5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4.师:你认为外出观测天气时,除了科学观测之外,还应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
环节三: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同学们,假期快到了,老师一个外地的朋友要来本地旅游,你能帮我为他做些提前的准备工作吗?比如说提供携带服装、用具、活动的建议,为他介绍一下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
教师布置课后调查的任务: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2.教师进行调查活动的方法、注意事项的指导。
学生讨论给出建议
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课外调查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天气的各种因素,并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但如何描述一天的天气、区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尚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四年级学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根据各组的汇报,将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也可由学生进行总结。)
学生交流:如温度、风向、降水、运量、空气湿度等。(教师板书)
学生讨论并互相交流记录方法。
学生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学生汇报观测结果,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出示]注意事项: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二单元9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设计
1.知道热空气上升的现象与原因。
科学思维:
1.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探究实践: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热空气的性质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态度责任:
1.了解热空气的上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这一科学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继续努力
1.知道热空气上升的现象与原因。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表现出对热空气探究的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的乐趣。
4.了解热空气上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人们是怎样控制热气球升降的?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2.热气球上升的原理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人们需要让热气球下降的时候可以怎样做呢?查阅资料,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实验器材:通过塑料袋、纸蛇、细线等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奥秘。
学生活动
1.学生尝试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热气球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环节二:探究活动-猜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师活动
1.猜想热气球里面是什么:热气球在空中漂浮、上升的图片,凸显了热气球鼓鼓的状态。
2.猜想热气球上升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活动
1.学生作出猜想,热气球里可能有空气、有火等。
2.生1:热气
生2:火
设计意图:猜测热气球里的物质和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为下一步探究做准备。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图的提示用塑料袋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提醒学生实验的注意用火安全。
4.车来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③交通工具的安全使用及可持续发展
- 遵守交通规则:确保安全,减少交通事故
- 环保意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 新能源技术: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 公共交通:减少交通拥堵,提高效率
板书设计:
1. 交通工具的种类及其特点
- 汽车:快速、舒适、易操作
- 火车:安全、稳定、运量大
3. 游戏:设计一款交通工具的认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各种交通工具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在线工具:使用在线工具,如交通模拟软件,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操作方法和环境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如下:
1. 使用PPT,教师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和信息,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交通工具的特点和用途。
8. 交通工具的创新与发展: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技术、飞行汽车等。
9. 交通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交通工具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生活效率。
10. 交通工具的可持续发展: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发展公共交通,降低交通拥堵;鼓励步行和骑行,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在能力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然而,在创新意识方面,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于交通工具的了解主要停留在表面,对于交通工具的发展趋势和创新点了解不足。
在学习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持有积极的态度,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课程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24
青岛版(六制)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24.《技术产品与生活》教学设计1.了解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科技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2.了解国家体育场(鸟巢)和港珠澳大桥等建筑技术产品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木拱廊桥的结构原理和搭建方法。
2.探究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建筑技术产品、通信技术产品、运输技术产品。
教学难点】1.掌握木拱廊桥的结构特点和搭建方法。
2.归纳总结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建筑技术产品、通信技术产品、运输技术产品。
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进入研究状态。
2.实验探究法:通过动手搭建木拱廊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
3.归纳整理法:通过归纳总结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技术产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1.问题导入:提出问题“木拱廊桥是一种古老且结构独特的桥梁。
廊桥的搭建主要运用了什么技术?廊桥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
2.知识讲解:讲解木拱廊桥的结构原理和搭建方法,让学生了解木拱廊桥的特点和应用。
3.实验探究:让学生动手搭建木拱廊桥,体验并掌握木拱廊桥的搭建方法和特点。
4.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总结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建筑技术产品、通信技术产品、运输技术产品,认识技术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拓展创新:让学生了解国家体育场(鸟巢)和港珠澳大桥等建筑技术产品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搭建木拱廊桥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2.听取学生对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技术产品的归纳总结和对科技与社会、环境的思考。
3.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木拱廊桥的结构特点和搭建方法的掌握情况。
在我们的生活中,通信技术产品和运输技术产品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科技产品的出现,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高效。
因此,了解和认识这些产品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探究和研究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木拱廊桥。
首先,我们提出问题:木拱廊桥的搭建采用了什么技术?然后,我们进行猜想和假设,交流汇报,最终得出结论:木拱廊桥是利用木棒等材料搭建而成的。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动物王国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四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
本单元包括五课,依次是《蚂蚁》、《鱼》、《鸟》、《哺乳动物》、《我国的珍稀动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分类。
让学生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是学生练习后边的教科书,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拓展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生物进化的理解,以及对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问题的探究。
二、单元教学目标:整体上看,该单元是由对昆虫纲、鱼纲、鸟纲、哺乳纲及其他纲的动物的探究连接而成的,动物知识的整体性强。
《蚂蚁》一课,借助对蚂蚁特征的探究归纳昆虫类动物的共同特征;《鱼》一课,借助对鲫鱼、草鱼特征的探究归纳鱼类动物的共同特征;《鸟》一课,借助对常见鸟的观察,归纳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哺乳动物》一课,借助对猫的观察,归纳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我国的珍稀动物》一课,借助大熊猫、朱鹮、华南虎、白头叶猴等珍稀濒危动物的现状,培养孩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各课均是由同纲动物中的不同动物个体开始,由个别特征到一般特征构建的,结构清晰。
每课用情境、问题、观察研究等环节连接在一起,内含了探究目标了事的基本要素。
除此以外,教科书采用了前易后难、前放后约的呈现方式,内含了启发学生运用前一的理念进行迁移学习的提示。
三、单元重点难点:归纳昆虫、鱼、鸟、哺乳动物类的共同特征。
观察与操作·课后观察和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在观察的过程中不要去伤害动物。
四、课时计划:本单元每课用一个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用5课时完成。
活动与实践·让学生回家观察蚂蚁、鱼、鸡、猫、等常见动物·回家查阅动物的资料科学知识·了解蚂蚁的共同特征 ·了解蚂蚁的共同特征 ·了解鸟类的共同特征 ·了解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了解动物保护啊和环保意识人文与情感·培养学生的认真倾听的习惯 ·培养学生能够说完整的话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分工协作的能力单元思维导图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9.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热气球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热气球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热气球的构造和原理:掌握热气球的组成部分,如球体、燃烧器、绳索等,并了解其工作原理。
举例: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指出热气球的各个部分,并解释其作用。
(2)热气球的升空与控制:学会控制热气球的升降和方向,以及如何进行降落。
举例:进行实地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控制热气球的高度和方向。
3.互动式教学:通过互动式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地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热气球模型制作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热气球升空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热气球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热气球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7.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地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关于热气球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著名热气球事件的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热气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科学杂志:鼓励学生阅读科学杂志或期刊中有关热气球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以拓宽视野,了解热气球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热气球的升空与控制:让学生掌握热气球的升降和方向控制方法,以及如何进行降落。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冷与热》哪杯水热 教学设计
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问题导入教师活动(一)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杯水(出示一杯温水、一杯冷水)。
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来分辨一下这两杯水哪杯热呢?2.教师小结:同学们想的办法都非常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哪杯水热》。
(板书课题]《哪杯水热》)学生活动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环节二:探究活动-感知体验,认识温度计。
教师活动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们能够利用你的身体感官来判断一下哪杯水热?2.教师强调注意事项:有时水会很烫,有被烫伤的危险,所以大家在判断水温的时候,看看水面上是不是有很多热气冒出,如果有就不要用身体的任何部位接触水,以免烫伤。
3.教师讲述: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4.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各小组桌上的3号和4号杯(温差较小)中哪杯温度高。
5.教师谈话:怎么才能知道3号和4号杯中水的准确温度呢?这里我们需要一种专门的仪器——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使用时要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6.让学生分小组观察水温计的结构,完成观察记录单。
7.小结:水温计由刻度、玻璃管、液体、玻璃泡四部分组成。
学生活动1.找几名学生试着判断哪杯水热。
2.交流汇报。
用手摸一摸,1号杯里水热,2号杯里水冷。
3.用手摸一摸,有的学生认为3号杯水的温度高,有的学生认为4号杯水的温度高。
4.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计精确测量温度,充分感受到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1.两名学生各自用温度计同时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测量方法,比较测得的数据差异并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出现差异的原因。
1.学生动手操作,用温度计测量3号和4号杯中水的温度并记录。
2.学生汇报2.指导学生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1)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说说自己在生病时,医生是怎样给自己测体温的?(2)测体温前应该先怎样做?测量时应该怎样做?测量后怎样读数?3.教师根据学生使用体温计的情况,总结规范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3.《认识岩石》 教学设计
3.《认识岩石》一、【教材简析】本课是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的起始课。
岩石是学生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就不容易了。
教材着重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解岩石的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初步感知岩石的大概特点;学会用简单的工具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不同岩石在颜色、颗粒大小、硬度等方面特征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会查阅岩石的有关资料;能用简单工具进行观察和比较以及能用图文来表达;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态度目标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欣赏、探究岩石过程中体验自然美。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认识岩石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放大镜,通过观察比较,能够知道不同岩石的特征是不同的。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教师出示几幅自然风貌岩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交流发现(各种各样的石头)预设:1.石头形态各异2.石头上长有花草树木教师随机评价,石头是生活中的俗称,在科学上称为岩石。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岩石。
(板书课题:认识岩石)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激起学生兴趣;石头学生司空见惯,但是对于他们的科学名称-岩石,需要特别点明。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岩石?2.教师组织学生猜测并参照课本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成果(用看一看、摸一摸、刻一刻、滴盐酸等方法)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用看、摸、刻三种方法要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教师小结:这节课主要用看一看、摸一摸、刻一刻3种方法来研究,用眼睛、放大镜看颜色,用手摸颗粒大小,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刻岩石测硬度。
【这一环节,老师要给学生演示放大镜的用法,老师出示资料明确岩石硬度的区分方法,并且规范使用工具测硬度的顺序。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全册-2021下册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全册-2021下册单元一:动物世界第一课:动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并能够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 教学重点:动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动物模型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动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介绍动物的分类方法,如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
3. 分组活动,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特征分类动物。
4.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动物的分类方法。
-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入生动的图片和动物模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分类活动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分类能力。
第二课:动物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到动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
- 教学重点: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到动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介绍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如幼年期、成年期等。
3. 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动物在适宜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4. 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并展示一些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
5.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适宜环境对动物生长的重要性。
-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小组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并认识到适宜的环境对动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以下类似,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9水的三种状态教学设计
2.把一块冰放在那里,只要它不变成水,就永远不会减少。 ( )
3.水的三态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
4.水结冰后占据的空间会变小。 ( )
5.液态的水在加热时能变成气态的水。 ( )
(四)连线题
将对应的水的变化用线连起来。
2.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实验发现水结冰时体积变大,水的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乐于在探究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想法。
4.了解到人们是如何利用水的三态变化服务生活的。
生:温度很低的时候水才能结成冰。
2.生:需要达到0℃ 或更低的温度。
3.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4.讨论并汇报各种材料的作用并设计实验方案。
5.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现象:塑料杯内水的温度越来越低,水慢慢结冰。
结论:一般情况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
6.生:由之前的液体变成了固体,状态发生了改变。
8.生:我发现,水变成冰以后,体积变大了。
3.课件出示制作冰糕的视频。
师:观看做冰糕的视频,你发现了什么?
4.师:也就是说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的三种状态。
板书课题:19 水的三种状态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
1.生:夏天最喜欢吃冰糕。
2.学生交流讨论。
3.生:我发先本来的液体冷冻后变成了固体。
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3.总结:水在自然界以冰、水、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学期教科书内容概述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的有机整合。
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或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我们吃什么》单元从吃饭入手,由食物到营养,再延伸到饮食与健康,通过对食物进行分类、检测并进行营养搭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可以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类,生活处处皆科学;《水里有什么》单元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引领,让学生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再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寻问题的答案,对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基本的方法、步骤,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植物的生活》单元以身边常见的植物为观察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精心做科学。
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解暗箱”的方法对植物的内部构造进行猜想与假设,再通过直接与间接的科学实验,认识植物身体的构造功能。
通过对植物生活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到直接与间接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掌握从事物的表象探究其内部构造的方法,对植物各个器官的功能有较深的了解;《空气和水的力》单元以“力”为探究点,展开观察、实验、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力量,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热的传递》单元以“热”为载体,展开观察、对比实验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热在不同物质中传递的方法,验证太阳能热水器所选用的材料、摆放的位置与热的关系,体会到利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探究方法,具备独立做科学的能力;《研究与实践》单元,选用与本册研究密切相关的“食物”与“太阳能”知识,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深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知识只是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收获之一。
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是教科书的灵魂。
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内容在各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各有侧重,并皆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第一单元《我们吃什么》单元说明科学饮食是人类健康的基础,《科学课程标准》在生命世界部分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编排设计了认识食物的主要种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考虑设计食谱等探究活动,构建了“我们吃什么”这一单元。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借此深入探究人类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本单元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下列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3.科学知识:知道食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知道食物的丰富多样;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了解合理的饮食结构;知道日常饮食卫生常识。
主要的相关链接本单元包括《我们的食物》、《我们的营养》、《饮食与健康》3课内容。
本单元从学生的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切入,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
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设计食谱;养成科学饮食的好习惯。
逐步从探究科学饮食的多种活动中意识到要珍爱生命;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通过本单元学习,为学生以后探究人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食物》是本单元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用观察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一些食物,知道我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大自然。
《我们的营养》一课是让学生学习用简单的实验方法鉴别几种常见食物的主要营养,进一步收集资料,并作简单分析。
《饮食与健康》主要阐述任何一种或一类食物都不能为人体提供全部所需的营养素,所以我们要学会从营养学的角度认识食物的分类,合理地搭配日常的膳食。
在对信息作进一步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认识到营养全面的重要性。
1.我们的食物一、教学目标1.能调动多种感官观察食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食物的特征;能通过对多种食物的比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给食物分类;能利用调查访问、查阅书刊等手段获取有关食物的知识;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对他人做出正确评价。
2.想知道有关食物的更多知识,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愿意把自己的材料介绍给同学,并尊重同学的劳动成果;了解到大自然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树立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知道食物的丰富多样;知道食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二、教科书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食物的丰富多样性,了解食物的主要来源。
教科书循序渐进地安排了认识常见的食物名称、给食物分类等活动。
通过交流,让学生理解我们的食物种类是多样的,体会自然界食物种类的纷繁多样。
活动准备:提出了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及主要的探究任务:“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研究一下吧。
”让学生做好心理上和材料上的准备,把探究活动有效提到课前。
同时用文字指出学生材料上的准备:“了解我们常吃的食物,搜集有关食物的资料”。
资料的准备主要以常见食物的名称、外形特点、口味特点为主,也包括后续学习将要接触到的有关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几天布置学生注意观察日常饮食,首先把食物名称记录下来,了解日常食用的食物名称。
为便于课上交流,实物的搜集很重要,但是,也应引导学生准备一些常见食物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更多关于食物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
活动过程:活动一:我们的食物有哪些?教科书以图片的形式出示了一组常见的食物,种类包括蔬菜、粮食、肉、蛋等,在种类上没有做明显的分类,并且都是学生日常饮食中食用过的,旨在提示学生交流更多的日常食物。
教科书还呈现了一个表格“食物统计表”,通过卡通语言“昨天我们吃了什么?”提示学生回忆平时的饮食情况,交流日常饮食中食物的名称,利用表格中的提示做好记录。
探究活动可按教科书提供的顺序进行,即先让学生列举常吃的食物,接着让学生介绍虽然不常见但自己知道的一些食物,以便扩展学生的认识。
也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爱吃的食物,说说喜欢吃的食物及喜爱的理由。
通过比较充分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活动二:给我们吃的食物分类。
在学生列举了大量食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食物的来源问题,从而让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科书出示了一幅图,图上既有自然界的庄稼、苹果树、蔬菜等植物,又有牛、羊、鱼等动物,这些都是食物的来源。
卡通语言“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来自……”意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食物的来源有哪些途径?同时,教科书呈现一段正文语言:“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动物性食物还是植物性食物,都来自于自然界。
教科书还提供了一个活动情景图:三个学生用食物图片在进行分类活动。
提示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给食物分类。
给食物分类的方法很多,既可以按照食物的来源给食物分类,也可以按照口味给食物分类,等等。
教科书隐含了给食物分类的标准,旨在通过学生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活动,理解食物种类的多样。
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插图的提示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诸如“大米和面粉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吃的牛羊肉是怎么来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交流。
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我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大自然,如鸡鱼肉蛋来自于动物,米、面、蔬菜、瓜果来自于植物,香菇、木耳来自于微生物等等。
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关于给食物分类的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对带来的食物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能各有各的分法,只要能说出比较恰当的理由,就可以肯定并给予表扬鼓励。
如果学生准备的食物不充分,也可以利用图片进行分类活动。
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保护学生的自主精神,尽力做到让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不统一分类标准,不搞一刀切。
自由活动:教科书设置了一个活动指向:“我是美食小导游。
”呈现的情景图极富活动性,一个学生作介绍:“这是我们的地方名吃,欢迎品尝。
”其他学生一边听取介绍,一边准备品尝美食。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一是可以组织“美食小导游”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美食绘声绘色地介绍给大家。
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四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做“小导游”,向“游客”作美食介绍,看谁的讲解最有诱惑力,最能吸引“食客”。
课堂上也可以举办“美食一条街”的模拟活动,让学生自愿组合,开办美食店,几家美食店组成一条街。
几位“食客”随“小导游”游览美食街,“品尝”美食,然后评出最佳导游。
二是可以组织演讲会或辩论会,对社会上只讲美食不讲生态环境的行为慷慨陈辞。
在组织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教科书上的例子发表看法,也可以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类似的话题,如湖区常见的炸鱼、电鱼,山区里的打野兔、打山鸡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更实际、更方便的教学活动。
拓展活动:教科书提出了一个活动指向:“调查我们当地的饮食习惯。
”这个活动虽然是安排在课后,但是题目依然有点大,学生难以单独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后拓展活动灵活性强的特点,分成小组安排活动,或者分时段安排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