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的确如此,尊重树木的本性、天性每一粒树种每一棵树苗都有发展成参天大树的潜力,正所谓无为而有为,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在规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只有顺应其发展,潜能才能得以挖掘。
《学记》中记载过:“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因此顺应规律的发展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祥,庄稼的快速生长只是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根源已经遭受到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庄稼必将荒芜。
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发展其教学效果只会浮在表面,而没有看到根源,必定不能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其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现教育刻意而为、教育刻痕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跳楼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我们反念一想,是否可以让教育像农业一样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知识本身成为一种吸引,一种魅力,这样一来,教育的悲剧会不会因此而减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激发内在动机,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少年的发展牵动着国家的发展,因此教育要顺应规律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不断为国家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个种族的灭亡便伴随一个种族的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伴随的是另一个朝代的诞生.规律是客观的,没有人可以也不可能去阻挡规律的发展与变化。
违背规律其结果只会和“反清复明”一样最终落得一个失败的下场。
以大见小,如果教师在教育中一味的逾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只会是治标不治本,看似光鲜的背后缺乏生长的动力,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少年,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国家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加班人。
知家庭教育规律育健康子女
知家庭教育规律育健康子女
《知家庭教育规律育健康子女》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根据一些规律来帮助孩子获得更健康的成长。
首先,父母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问题等,所以一个和睦、宽容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要做到平等互助,不树立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模式。
其次,父母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孩子的生活习惯往往受到家长的影响,所以父母要树立良好的生活规律,如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作息时间等。
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成长阶段,父母可以通过规律的生活习惯来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再次,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情感培养。
与孩子沟通、给予关怀、强化孩子的情感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最后,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可以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做户外运动,如散步、骑行等,或者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游泳、篮球等。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体质,还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总的来说,父母要根据规律来进行家庭教育,建立和谐的家庭
氛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注重情感培养,以及和孩子一起参与体育锻炼。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切忌“拔苗助长”
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切忌“拔苗助长”今年秋季,安徽省教育厅在开学前几天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等变相教材。
这份通知开篇就强调:“严格按照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开展保育教育工作,严禁“小学化”教学。
这个通知本当迎来满堂喝彩,没想到却招来一些争议。
(中国青年报10月9日报道)事实上,安徽省素有早教之风,胡适之所以闻名遐迩,就是他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花费大量金钱开始供他读书长识,为他日后的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但如今安徽省却要打破这种风气,究竟何以使然?笔者认为,此乃现代社会下,人们在慢慢厘清幼儿教育的本质,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再“拔苗助长”。
什么是幼儿教育的本质?让孩子学会更多的文化知识,在起跑线上就要快人一步?但毕竟幼儿园不是小学,让幼儿在游戏与玩耍中学会与人分享、与人合作,学会融入集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培养语言能力、行为习惯和责任感,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
可是,在我们社会现有的人才考核机制下,在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读书、识字、做题是孩子在幼儿园的主要任务,这种学习量与小学生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从科学角度来说,这并不适宜幼儿身心发育与成长。
幼儿的身体、智力和心性不但不能得到健康发展,还可能因此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泯灭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笔者认为,把不丁点儿的孩子早早送进幼儿园,让他们接受教育,实质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做法。
幼儿时期的孩子是天真烂漫、快快乐乐的,应该让他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不能把他们的思维格式化,为什么幼儿教育就不能是快快乐乐、轻轻松松的呢?安徽省教育厅的“禁书令”,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幼儿园的办学行为,适应了幼儿教育发展需要与幼儿教育规律,有利于减轻幼儿的学习负担,有利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行为。
统一教材最大的弊端就是使思想统一,有种强行灌输给孩子的感觉,这样只会增加孩子们的压力和痛苦,让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龙源期刊网 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作者:周明星来源:《小学生学习指导·当代教科研》2019年第02期“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
学生的健康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学校教育要抓住学生健康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表现出的亚健康、非健康行为,适时以多元融合的方法进行矫正,适时融入健康型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实现当代学生身体的“硬实力”与心理的“软实力”协同并进,强健身板、澄明内心。
环境塑造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就要在遵循学生群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环境,既要抓好学校教育,也要注重家庭关爱与社会关怀,特别要从改革的视角辩证地创造条件,服务于学生的教育工作,从多个方面优化学生的教育环境。
强化引导是教育工作的要求与任务。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
通过增强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提升道德教育情感,实现对学生人性化的管理,完善服务体系,增强与学生间的互动沟通、情感交流,从而实现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和谐。
理想信念是教育工作的关键与核心。
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注重积极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增强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要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更要实现情感层面的感化。
当代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实现学习的入耳、人脑、人心,上升到对教育内容的真懂、真信、真行,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自我推进是教育工作的目的与价值。
教育就是学生在接受外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动与H我意识,并积极谋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对教育对象的價值给予充分的尊重与肯定,尽可能促进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通过教育实现学生主体选择的合理化、超越的现实化,不断地完善提升,成为真我。
同时需要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实现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需要遵循什么原则1.关注和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性格、兴趣和才能方面都有所不同。
家长应关注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去期望孩子与他人完全相同,而是根据孩子的特长和需求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2.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孩子需要家长的爱和关注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自尊心。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关心孩子的需求,主动与孩子交流,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培养孩子感受爱和关怀的能力。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家长应当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教育孩子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提醒孩子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影响。
同时,家长还应给孩子适当的独立空间,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他们成为自信、独立的个体。
4.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家长应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探索世界,开发自己的潜力。
家长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如绘本、科学实验、音乐课程等,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和价值观: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建立家庭规则和价值观,使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这样的规则和价值观应当具有积极的影响,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以培养孩子具备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6.提供积极的榜样和引导: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长应当做一个积极的榜样,表现出正面的行为和态度,以激励孩子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同时,家长还应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反馈,帮助孩子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
7.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选择权,给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家长可以与孩子沟通和协商,共同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规划,以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总之,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需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足够的爱和关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和价值观,提供积极的榜样和引导,并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质量的
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质量
的
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教育规律: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规律性。
教育者应该学习并了解教育规律,包括学习成长发展的规律、认知发展的规律、情感发展的规律等。
通过了解这些规律,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制定教育策略和方法。
2. 了解学生成长规律: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需求。
教育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这样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来设置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
3. 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以灌输和填鸭式的方式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
现代教育应该转变这种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营造积极、开放、探索的学习环境。
4. 提升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待遇;学校应该注重整体教育的发展,不仅注重学科知识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支持。
通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转变教育观念,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来教育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来教育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有遵循着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孩子心情才会愉悦,接受东西才能更快,将来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美国现代教育家约翰·杜威【个案点击】朋朋今年9岁,是三年级的学生,成绩在班里一直是中上等。
朋朋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所以对朋朋中上等的成绩很不满意。
为了使朋朋成绩能够快些提高,朋朋的父母没有顾及他9岁这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给他定了一个满满当当的学习计划,把他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
为了让朋朋照着计划做,他的父母还轮流监督朋朋学习。
朋朋毕竟只有9岁,这个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没有成人长,心里容易受到别的东西吸引。
尽管朋朋在父母的监督下看似一直在学习,但却没有理想的效果。
在这个学习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朋朋的考试成绩不仅没有上去,反而下降了两名。
【案例解析】孩子的成长都有一定的规律,无论是身体、心理、还是智力各方面。
在特定的成长阶段,孩子各方面的特点都会有所不同。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让孩子学到该年龄段应该学会的东西,养成良好的习惯等,这些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是孩子将来成功的基石。
因此,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既不能因为疼爱孩子,怕孩子受伤,对孩子事事包办,限制孩子去做一切课外的事情,这样最终会导致孩子失去起码的生活能力,并且养成高高在上、目空一切、不服管教的习惯;也不能无视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像上例中朋朋的父母那样对孩子要求过高,进行揠苗助长。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不仅容易受挫,同时因为经常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还会形成自卑的心理。
上面的两个极端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孩子小时候一般都很好奇,对什么事情都感觉到新鲜、刺激,爱玩、好动、喜摆弄东西。
同时因为孩子缺乏经验,智力、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等原因,经常会受到挫折,父母要求做的事情也往往达不到标准。
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
学生的健康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学校教育要抓住学生健康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表现出的亚健康、非健康行为,适时以多元融合的方法进行矫正,适时融入健康型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实现当代学生身体的“硬实力”与心理的“软实力”协同并进,强健身板、澄明内心。
环境塑造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就要在遵循学生群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环境,既要抓好学校教育,也要注重家庭关爱与社会关怀,特别要从改革的视角辩证地创造条件,服务于学生的教育工作,从多个方面优化学生的教育环境。
强化引导是教育工作的要求与任务。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
通过增强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提升道德教育情感,实现对学生人性化的管理,完善服务体系,增强与学生间的互动沟通、情感交流,从而实现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和谐。
理想信念是教育工作的关键与核心。
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注重积极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增强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要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更要实现情感层面的感化。
当代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实现学习的入耳、入脑、入心,上升到对教育内容的真懂、真信、真行,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自我推进是教育工作的目的与价值。
教育就是学生在接受外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动与自我意识,并积极谋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对教育对象的价值给予充分的尊重与肯定,尽可能促进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通过教育实现学生主体选择的合理化、超越的现实化,不断地完善提升,成为真我。
同时需要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实现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学校教育就是实现学生主体的锻造,满足其适应自我发展与生存的需要。
简述如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施教
简述如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施教
科学施教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充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要牢牢把握儿童的身体、心理、情绪等规律,了解每个儿童贵贱异彩,以便更好地安排教育活动,更有效地进行教育。
2.重视时间的准确安排:施教时要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适时安排教学活动,避免任何对他们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
3.有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育阶段,其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要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用合适的方式教育孩子,避免过早推进知识的学习,以免影响身心发展。
4.关注身心健康:儿童的身心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运动、视听等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身心健康,让孩子全身心发展的平衡发展。
5.尊重儿童的情感:儿童是未来的希望,要尊重他们的感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和引导儿童向上发展,给予他们希望,营造和谐的心灵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正确方向。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还对孩子的性格、情感和社交能力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家长在给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孩子得到良好的成长与发展。
以下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第一、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规律。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智力、情感、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期望孩子成为自己的模样,也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家长还应该了解并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
第二、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才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长应该尽量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关心孩子的困惑和需求,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家长还应该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营造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不应该只是家长对孩子施加的一种压力,而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尽量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快乐地成长。
家长可以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第四、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家庭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与孩子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知识,比如在做饭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了解食材的来源和做饭的技巧;在购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念和理财能力。
只有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够让孩子得到全面的成长。
第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在家长的观念中,教育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利。
家长应该认识到,教育是一种长期的过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也不能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
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规律
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规律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还关系到孩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构建。
以下是关于家庭教育中孩子成长规律的一些见解:开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有助于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正文:1. 生理成长规律: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生理上会经历多个发展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学龄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理需求和特点,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生理成长规律,提供适宜的营养和锻炼。
2. 心理成长规律:心理成长同样遵循一定的规律,如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认知发展规律:孩子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家长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环境,鼓励孩子探索和学习,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4. 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规律:孩子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同样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支持。
家长应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5. 道德与价值观形成规律:孩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家庭教育来塑造的。
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公正感。
6. 个性发展规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个性发展也遵循着各自的规律。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不是盲目追求与他人相同。
结尾: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智慧和爱心。
通过了解和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家长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责任感、有同情心、有创造力的个体。
记住,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
儿童启蒙教育成长规律
儿童启蒙教育成长规律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规律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启蒙教育是指在儿童早期,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引导和培养,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了解儿童成长规律对于进行有效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儿童的生理发展规律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基础。
儿童的生理发展包括身体的生长发育、大脑功能的发育等方面。
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发展规律,合理安排饮食、睡眠和运动,以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
同时,也要注重启蒙教育对于儿童大脑功能发育的促进作用,通过启蒙教育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也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依据。
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
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也要注重启蒙教育对于儿童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启蒙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的情感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儿童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也对儿童的成长规律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保障。
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启蒙教育资源,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也要注重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儿童的启蒙教育,积极参与儿童的成长过程,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对于进行有效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儿童的生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开展儿童启蒙教育工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各界人士都能关注儿童启蒙教育,共同努力,为儿童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早期教育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能拔苗助长
早期教育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能拔苗助长近年,各种针对0-6岁幼儿开设的“婴幼儿早教机构”、“亲子乐园”、“儿童潜能开发中心”等如同雨后春笋般显现在各大都市的大街小巷。
早教看起来差不多成为家长为婴幼儿开发智力的最好选择,而这些被宣传得神乎其神的早教课程到底有啥真材实料?日前,记者走访了哈市部分大型早教中心。
幼儿早教纷纷姓“洋”7月8日,记者以家长的身份走访了哈市部分幼儿早教机构。
走访中记者发觉,从规模较大的早教中心到依附在民办幼儿园中的早教班,不管课程设置如何,这些幼教中心纷纷声称自己是从英国、美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引进的“洋品牌”,各类广告也叫得十分响亮,“国际连锁”、“全球同步教育”、“全国连锁”等引人注目的字样都被放到了早教机构里的显要位置。
记者来到位于哈市南岗区西大直街上的一家婴幼儿早教机构。
负责接待的老师向记者介绍,他们的品牌是国际性的,差不多上从美国引进的早教教材、教育方式,而且与全球同步。
早教中心开设英文课,让小孩提早同意外国教育。
奥尔夫音乐课也与国外同步,国外新增加的曲目,小孩在那个地点都能够同步学习到。
至于中国小孩能否适应国外的早教模式,这位工作人员则表示,发达国家的教育方法应该是专门科学的,没什么问题。
况且,专门多中国小孩都差不多学过了。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教室。
记者看到,一间宽敞的教室里,专门多家长正陪着小孩在老师的带领下围成圆圈玩游戏。
在音乐的律动中,家长抱着小孩坐在腿上,先是不停地晃动,忽而又将小孩举起……教室另一边堆放着大量的玩具,皮球、秋千等,小孩们在上面爬来爬去,家长蹲在旁边照管着。
另外一间教室里,有11个小孩正在同意英语课的教学内容,这些小孩中最大的只有3岁,最小的才1岁多。
尽管老师在卖力地教授着“鸭子”那个英文单词,但专门多小孩并不买账,有的小孩差不多自顾自地爬到教室角落里玩起了玩具,有的则放声大哭起来,家长的安慰全然无济于事。
不一会儿,旁边的一个小孩也跟着哭闹起来。
如何教育孩子遵守规则与秩序的品行
如何教育孩子遵守规则与秩序的品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他们遵守规则与秩序的品行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规矩与秩序意味着孩子能够遵循社会规范,发展出自律、责任感和良好的品德素养。
以下是几种方法,帮助家长们教育孩子遵守规则与秩序的品行。
1. 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为孩子设置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对于他们学习遵守规则非常重要。
这些规则可以包括家庭任务、学习时间、用餐礼仪等。
确保规则简单明了、合理、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
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具体的期望和理由,让他们明白为什么需要遵守这些规则。
2. 建立积极的奖励机制当孩子遵守规则和秩序时,及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这可以是一些鼓励的话语、表扬或是一些小礼物。
通过奖励机制,可以让孩子感受到遵守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3. 抓住教育时机在孩子违反规则或者表现不宜的时候,要及时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并明确表达出不正确的举止是不被接受的。
但是,要注意在指出错误的同时,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可以通过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向他们解释正确的行为方式,以及提醒他们自己的责任和影响力来帮助他们改正不当行为。
4. 培养自律能力自律是遵守规则与秩序的重要基础。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比如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整理自己的房间、遵守家庭时间表等。
同时,给孩子一个平等的交流环境,并与他们一起制定目标和计划,帮助他们建立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5. 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引导者。
只有家长自己能够做到积极遵守规则与秩序,才能更好地影响孩子。
因此,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遵守和尊重规则,展示良好的行为榜样,与孩子一起共同营造秩序和和谐的家庭环境。
6. 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为了培养孩子遵守规则与秩序的品行,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通过让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引导他们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培养出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进而形成遵守规则的自觉意识。
李烈: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李烈: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5年第12期人物简介:李烈,国务院参事,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正高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届首都楷模、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中“ 杰出奖”等荣誉称号。
让孩子“学会求知”儿童的发展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也可以称之为非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
一撇一捺,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字。
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个体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然而,每一个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却未必相同,未必等值。
因为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所以,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应侧重于“学会求知”中的“求”字,而不是“知”。
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
也因如此,从孩子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来看,最核心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学会思考。
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掌握了思考方法、技巧和路径,并且有思考欲望的孩子,才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
但“思考”和“思考力”却是需要我们时时刻刻、认认真真抓好和培养的。
我以为,这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我不建议老师和家长每天花大力气去死抠那些具体的知识是否记忆准确,而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隐含的那些可贵的“思考”和对问题与任务本身的“好奇心”。
右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指的是“社会人”。
社会化的过程离不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以大家熟悉的狼孩故事为例,初生婴儿在被叼到狼群后,就是在与狼形影不离的交往中完成了“社会狼”的蜕变。
所以说,“社会人”成长的关键在于与人的“交往”。
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部分,不可偏废或忽视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实施要求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实施要求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实施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幼儿园德育教育也在不断地升级与完善,德育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实施要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坚持德育教育的方向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幼儿,让幼儿具有良好的品德、习惯和道德素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同时拥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和生活需要。
在实施德育教育时,必须坚持德育教育的方向,从幼儿的身心健康、观念习惯、情感认知、素质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和锻炼幼儿,让幼儿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建立起自信、自尊、自爱、自立的个性和逐渐适应连续的学习和生活情境。
二、实施德育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幼儿的认知、品行和行为的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
幼儿在认知和行为上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所以要根据幼儿发展情况设计教育方案、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方法。
针对幼儿的认知特征和心理需求,要选取与其能力和经验水平相适应的、有启发性的教材、教具、教法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
而且对于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相应地要有独立的教室、教具、场地,以此创设有利于幼儿个性化发展的特定环境。
三、注重活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幼儿园德育教育是基于活动教育的实施模式,因此在教育实施上要注意注重活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幼儿德育教育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注重幼儿的自觉参与,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来获取认知和重建新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式教育。
此外,幼儿园德育教育中可以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如认知活动、语言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生活技能活动等,以满足幼儿的体验和实践需求,从而达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培养幼儿的目的。
四、坚持家园合作的原则幼儿园教育不仅要注重学校内部教育的实施,还要与家庭和社会协同配合,把德育教育贯穿始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为一个“人”字。
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
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
李烈
孩子成长是有规律的。
笔者认为,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也最意味深长的字——“人”上。
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
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
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在孩子求学过程中完成的,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
但必须明确的是,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求”的方法、激发其深入去“求”的渴望,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
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
因此从孩子认知发展上来看,最核心的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
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掌握了思考方法,有了思考欲望,才能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
至于知识,后天可以弥补,而“思考”和“思考力”却是需要我们时刻抓好和认真培养的。
孩子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自觉的发展愿望和动力。
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无穷个“为什么”和充满探索的好动天性,就是最好的证明。
教育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并持续激发这种发展愿望和发展动力。
孩子天真的、直接的、新鲜的经验中,蕴藏着非凡的创新思维原型和创造力。
这种激情和渴望才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但遗憾的是,这些最具有力量的探索欲望和探索精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渐渐被泯灭。
好的教育,遵循规律的教育,必须保持孩子的创造意识,激发孩子的创造才能。
右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
初生婴儿如小动物一般,其喜怒哀乐主要受各种基本的生物属性支配,被称为自然人。
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
社会的文明和社会所倡导的是非对错的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血液里,使孩子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人”。
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就叫社会化。
“什么习惯、礼貌,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部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
爱心、孝心,合作、交往,长大后他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偏激的认识。
事实上,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不足。
不知道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中,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与程序,直接“出手”、挥拳相向,更别提“团队合作”了……解决这些问题常常成为老师的主要工作,耗费了他们极大的精力。
细看这个“人”字,我们还可以发现:左撇和右捺之间,右捺部分提供了更多支撑的力量,这正应了“育人教书,育人为先”那句话。
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
如果遵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然是丰富多彩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用狗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把狗关在笼子里进行电击(能引起痛苦但不会引起生命危险),狗一开始还会在笼子里尖叫并且挣扎,试图逃跑。
但如果进行反复的不可躲避的电击,狗会陷入一种病理性失助状态,到最后放弃任何尝试和努力,即使打开笼门,给它一条逃跑的通路,这条狗也不会逃跑,而是躺在地上呻吟,继续承受痛苦。
塞里格曼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这种无助、无能为力的状态是后天“学习”来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发现无论他付出多大的努力,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以失败告终时,他会逐渐丧失斗志,最终放弃一切努力和尝试。
心理学上许多研究发现,来自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儿童习得性无助的重要原因。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厉或粗暴,一旦孩子出现错误就严加指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再也不愿意尝试了。
例如,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帮忙收拾碗筷却不小心把碗打破时,如果他得到的是严厉的呵斥,那么他也许下次就不愿再主动帮忙了,即使在长辈的要求下帮忙,也可能由于紧张而更容易把碗打破。
因此,家庭教育中过多的负面暗示犹如“电击”一样,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终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深渊,对其他事情也缺乏信心了。
作为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我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案例,发现许多孩子的自卑心理与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给予过多的“电击”有着直接的联系。
那么,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如何才能避免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深渊呢?最重要的是和孩子平等对话,变“批评教育”为表扬鼓励的赏识教育。
具体表现在:
懂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善于发现并赞赏孩子的闪光点,鼓励进一步发扬这些闪光点,让孩子知道“我也有优点”;
及时关注孩子的进步,一旦孩子有了进步就给予及时的表扬;
当孩子退缩的时候,切勿着急,不妨用“试一试”的方法鼓励孩子战胜自己、勇于尝试;
当孩子不能获取成功的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安慰赞赏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已经努力了,这已经很棒了”。
然后,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孩子找到更好的方法,如“你觉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你看这种方法会不会更好?”
平等对话的沟通方式,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取,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