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研究的本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语言的语法体系或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但这种语言的语法表述系统或表述体系,不仅先后而且可以同时有好几个。汉语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曾出现过不同的“本位”观,每一种本位观都是语法学家从不同的切入点总结出的研究汉语语法系统的表述体系。对汉语语法和语法特点的不同认识,是出现这些不同本位观的根本原因。
“本位”的学者们的出发点主要是:以语法中的某一单位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该基础单位的研究来解释其它各级语法单位。其它各级语法单位的解释都建立在对基础单位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作为基础研究的单位就取得了研究的“本位”地位。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几种本位观及明确提出研究本位理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1) 马建忠的“词本位”; (2) 黎锦熙的“句本位”; (3) 朱德熙的“词组本位”; (4) 徐通锵的“字本位”; (5) 邢福义的“小句本位”。
1.“词本位”
“词本位”中的“词”指“词类”。1898 年的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以文言为研究对象的语法著作,《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诞生。《马氏文通》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模仿西方传统语法的理论模式建立起来的。而西方的传统语法是在研究拉丁语的基础上为适应教学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套理论系统。这一理论系统的基本特征便是词本位。在马建忠眼里“词类”就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通过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氏文通》总共十卷, 词法部分占八卷,“正名”一卷,“句读”一卷(句法)。可见词本位在《马氏文通》中的地位。他认为, 句子是由词组成的, 每个词在句子中都有它特定的功能, 每个词必须能够和句法成分相配, 符合它的功能, 弄清楚了词的功能和身份,
才能讨论句法
2. “句本位”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之后第一位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法的学者。他在1924 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 简单说, 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1 年重版序言中, 黎锦熙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 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新著国语文法》主要工作在于建立一套分析现代汉语句子的操作系统。这一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句子成分”系统、划分句子成分的操作系统、句子成分和词类的关系系统(虽然他的工作主要是在参考J. C.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和A. 里德等人的图解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但是他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 黎锦熙的“句本位”实际上是指研究对象以句子为中心, 句子作为所有语法研究的核心, 对句子分析的结
果是能够得到一个句子的成分集, 这些句子成分分别和词类挂钩, 词类就是根据句子分析的结果“成分”得到的。黎锦熙这样就把句子成分和词类挂起钩来, 这就是“以句辨品, 离句无品”。因此可以说, 黎锦熙已经离开了西方传统语法原来的那种先有词类后有句法成分的传统。此外,《新著国语文法》还没有将对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用到短语、词等其它单位上去, 作进一步的、深入地分析, 还没有将这一理论方法贯穿到语法的各个平面, 还没有用它来解释汉语的语法单位问题、短语的内部结构问题以及汉语在句子平面上的各种变化规则。3“词组本位”
朱德熙1982 年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 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 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 朱德熙出版《语法讲义》, 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朱德熙“词组本位”观念的具体实践, 通过“词组本位”的枢纽核心作用, 建立起了一个朱氏语法系统。朱德熙的思想在中国语法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词组本位将句子看作是词组的变化形式, 句子的句法核心结构都可以在词组的层面上
得到解释。此外, 词组的结构规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合成词的内部结构, 后人在此基础上曾经有过不少研究, 在合成词的平面上对各种合成词的内部结构作出了类似词组结构的解释。这样, 词组本位在“词”“词组”“句子”三级单位之间建立起了结构规则上的联系。词组本位还根据静态的词组结构确定构成词组的各个成分的聚合类性质, 在这一点上, 词组本位也接受了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分布操作法。这一方法克服了“句本位”中“词无定类”的缺陷, 也避免了过多的“词类转化”的牵强之说,建立了汉语词类和句法成之间“多对多”的交叉学说。这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语法学界的主流观点。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等不少学者等都是这一思想的重要实践者。
4 “字本位”
“字本位”是由徐通锵提出来的。“字本位”中的“字”并非指普通语言学上所谓的语言的书写符号,而是指《文心雕龙》“因字而生句”的“字”及赵元任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的字”,也可以说,字就是言语中由一个音节表达的概念的那种结构单位。徐通锵的“字本位”早在1991 年发表的《语义句法刍议》中已见端倪,但正式提出这个观点的则是1994 年连续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的《“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他认为,汉语是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临摹性原则为编码基础、可以用“话题—说明”进行结构框架来分析或表述的语义型语言,与印欧语以
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主语—谓语”为结构框架的语法型语言的类型很不相同,因此,汉语没有和西方语言学中词(word)和句(sentence)相当的结构单位或概念,是以“字”为本位的语法体系———字、字组、语块、小句四级语法单位。四级单位的关系是:因字而生字组,由字组而生语块,由语块而生句。
5“小句本位”
邢福义本人并没有提出“小句本位”的概念,1994 年邢福义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说”, 第二年发表了《小句中枢说》, 第三年(1996) 出版《汉语语法学》, 他在导言中说“本书的语法系统, 是‘小句中枢’语法系统”。邢福义采取“小句本位”, 是因为他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 这一点跟以往的词组作为中枢地位的观点不同。他还认为在诸语法单位中, 小句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小句是语气、词和短语、复句和句群等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 小句能够控制和约束其他所有的语法实体, 是其他所有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语法实体。小句跟其它的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 并且也是其它语法实体所依托的核心, 通过它能够发现“短语常备因素”“小句特有因素”“小句联结因素”等。在此基础上, 邢福义提出了小句成活律、小句包容律、小句联结律。小句本位的思想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 李宇明认为, 小句中枢思想不仅符合汉语语法的特点, 而且也体现了语法研究从句法到超句法、从结构到话语的研究趋势。
6 本位”说除此之外,今年来的汉语语法本位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和理论。
“双本位”说,也叫“移动本位”说,或叫“复本位”说。它有三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倡导“以词和词组为本位”,如马庆株的《结构、语义、表达研究琐议》。马先生从语义功能出发,认为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是词和词组,“在词法中抓词这个层级,在句法中抓词组这个层级,即抓住中间带两头;抓住词向语素推,抓住词组向句子推”,这样构建起来的汉语语法体系词法与句法平行,也更简化明了。另一种观点倡导“字和短语”双本位,如王洪君的《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与研究策略》。王先生从语言的共性出发,认为任何语言的单位都可以分为两大类———备用单位和使用单位。从备用单位看,汉语中的“字”最为重要———以字为基点研究词和简单短语;从使用单位来说,短语最为重要———以短语为基点研究零句和句子。还有一种观点倡导“词组与句群”双本位,如周国光的《汉语语法本位学说论析》。周先生认为语法应该区分微观与宏观两类,词组是微观语法的基点,句群是宏观语法的基点,以词组和句群构建起来的语法体系才是符合汉语语法特点的较为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