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想北平》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鉴赏并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理解能力。
(3)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想北平》,使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鉴赏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想北平》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想北平》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鉴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学生进行分析性的写作,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欣赏和理解。
(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3. 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想北平》文本材料。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4. 投影仪和投影幕布。
1. 讲授法:教师对《想北平》的背景、人物、情节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想北平》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想北平》的作者老舍及其文学地位。
简介《想北平》的主题和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1.4 教学步骤引入课程,介绍老舍及其文学地位。
简要介绍《想北平》的主题和内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想北平》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想北平》的作者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想北平》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教学内容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想北平》创作的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介绍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讲解《想北平》创作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文本解读3.1 教学目标理解《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分析《想北平》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手法。
3.2 教学内容《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想北平》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分析《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引导学生分析《想北平》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手法。
第四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国家之间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想北平》中表达的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个人与家乡、国家之间的关系。
采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理解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想北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老舍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想北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老舍其他作品的推荐。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
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想北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北平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了解课文背景,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了解课文背景,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寓意和主题。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课文。
3.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想北平》2. 关于老舍的生平介绍资料3. 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4.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对故乡的记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想北平》。
(2)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内容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2)讨论作者对北平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4. 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老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强调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老舍的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作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厚情感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
(2)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独特情感,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学习作者选取平凡事物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朴素、自然与真挚。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韵味。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想北平》,看看他是如何表达对家乡北平的思念之情的。
(二)作者简介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北平?2、学生朗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作者身处异地,对北平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北平是作者的家乡,那里有他熟悉的一切,有他的亲人、朋友和美好的回忆。
《想北平》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添加标题
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 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回答问 题、参与讨论等方面
进步情况评价:根据学生在一段 时间内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包 括学习成绩、技能掌握等方面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分析反馈意见,找出问题所在
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调整
持续跟进,提高教学效果
知识与技能:了解老舍 及其作品,掌握散文的 基本特点;学习本文选 材、组材的方法,品读 文章富有京味儿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 读,理解作者对北平 的刻骨铭心的眷恋之 情;品味本文浓郁的 抒情色彩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北平的 深厚感情,激发爱 国情怀;理解散文 的“形散神聚”的 特点。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对本次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
优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不足之处: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不够精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 有待提高,需要加强个性化辅导。 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
PPT演示:通过PPT展示教学内容,使知识点更加直观、生动,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教 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05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家乡与北平的异同点
提问导入:教师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思考自己的家乡与北平有哪些异同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 题。
• 讨论目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乡与北平的异同点,增强对家乡和北平的认识和了解。
《想北平》公开课优秀教案
想北平老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从有人类以来,便有了家,也有了迁徙,也便有了思乡。
思乡便成了他乡游子永恒的话题。
现代作家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又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篇散文《想北平》。
(板书)二、解题1、标题中的“想”字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呢?对北平的思念;作者不在北平。
这篇文章实际是写于1936年。
作者当时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
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作者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所以较平日里也就更为强烈。
2、那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找学生回答)不可以。
“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强调了对故乡的想念。
而“写”只是客观地描写,不能体现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走进文本下面我们就随老舍一起走进他笔下的北平,分享他对北平浓浓的爱意。
1、那老舍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呢?同学们可先朗诵前三段,划出能表达对北平深爱的句子。
第1节:“我的北平”第2节:“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第3节:“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在这里作者没有用热烈的文字,而是用平淡质朴的文字,却又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他对北平这份质朴而又浓厚的爱意。
尤其是在这里作者几次强调他对北平的爱“想说而说不出呢”,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学生回答)作者以母亲作类比,并说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说明作者对故乡的爱是何等的深沉。
他又说“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说明作者的爱不仅深沉,而且专一。
正是因为这种深沉的而又专一的爱,所以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2、那作者究竟“爱”北平的什么呢?自由朗读第4—7段,分别概括“我的北平”的有着怎样的特征。
下面分小组讨论一下“我的北平”的总体特征应该是怎样的。
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课文《想北平》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想北平》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
(2)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珍视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2. 教学内容:(1)课文《想北平》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北平历史风貌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
(2)分析课文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关注北平,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想北平》的作者老舍及其作品风格。
(2)提问:同学们对北平有什么了解?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想北平》。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讨论: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分析,教师点评。
(3)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展现北平的历史风貌的?4. 历史与文化:(1)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关注北平,了解北平的历史变迁。
(2)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北平历史故事。
(3)讨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我们应该怎样珍视和传承?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展现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时的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鉴赏:评价学生在分析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时的表现。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想北平》原文。
2. 老舍作品集锦。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简介《想北平》1.1 背景介绍老舍生平简介北平的历史背景1.2 作品概述作品主题创作时期1.3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和情感第二章:文本分析(第一部分)2.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自然景色描绘北平的生活场景2.2 语言特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2.3 教学活动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三章:文本分析(第二部分)3.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人文环境描绘北平的人民生活3.2 情感分析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态度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3.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四章:文本分析(第三部分)4.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社会变迁描绘北平的未来展望4.2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对北平的怀念和留恋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分析文本主题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回顾本章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们的学习成果5.2 拓展活动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创作成果第六章:对比分析——《想北平》与其他作品比较6.1 作品对比选择其他描述北平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6.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对比阅读教师引导讨论,比较不同作品的异同第七章:情感分析与批评思维7.1 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7.2 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7.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第八章:文学背景与文化影响8.1 文学背景了解《想北平》的文学背景探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8.2 文化影响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探讨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研究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学背景和文化影响第九章:创意写作与表达9.1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表达对北平的感受和思考9.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第十章:综合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10.2 学生反思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提高10.3 教学展望对未来的学习进行展望鼓励学生继续热爱文学,拓展阅读面第十一章:多元化视角下的《想北平》11.1 跨文化视角探讨《想北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与解读分析作品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引发共鸣11.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阅读教师引导讨论,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阅读体验第十二章:现代解读与启示12.1 作品与现代社会分析《想北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作品对现代人的启示和影响12.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探讨作品在现代社会的相关性第十三章:课堂互动与讨论13.1 课堂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激发思考13.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和分享教师组织互动讨论,促进课堂氛围第十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4.1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分析和讨论成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鼓励改进和提高14.2 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第十五章:课程延伸与推荐阅读15.1 延伸阅读推荐推荐与《想北平》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入理解作品背景和主题15.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教师组织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解析了《想北平》的教学教案,涵盖了文本分析、作者背景、情感表达、文化影响、创意写作等多个方面。
《想北平》教案(精选12篇)
《想北平》教案(精选12篇)《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假如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可怕,由于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方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始终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a)而我的北平也许等于牛的一毛。
(b)层解:交代自己对北平了解甚少,却有着深厚的感情。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每天更新!" type="#_x0000_t13">爱北平知道甚少可是,我真爱北平。
(c)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爱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d)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简单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e)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始终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大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f)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a)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久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b)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由于我的最初的学问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很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由于我心中有个北平。
(c)可是我说不出来!(d)层解:第2、3 段正面描写对北平特别的爱。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每天更新!" type="#_x0000_t87" adj=",10454">心灵黏合爱母亲爱北平融入血液段解:以上为第一部分,写自己对北平有说不出的喜爱和思念。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2篇
4、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一、情景互动有一个地方,她就像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梦一般神圣、纯洁。
她封存了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那里留有儿时稚嫩的笑脸。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无论我们是漂泊在外的孤独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高官显爵,她始终都在召唤着我们,呼唤着我们的乳名。
她的名字叫故乡。
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是我们不离不弃的老母亲。
(通过幻灯片或者一小段录像资料介绍老北京城的建筑布局、人文生活环境、自然风景,勾起学生对老北京的兴趣,使学生对北京特色有感性认识,让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由住校生长期在学校居住导入想家,调动出一个在外求学的学子对家乡的眷恋怀念,酝酿情感,燃起学生对家乡的那一种渴望,达到情感基调一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指导美读由于前面做的感情铺垫,接下来选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然后由教师做一下简单的点评。
需要注意的是北京方言中的儿化音,如:“差点事儿“”空儿”“白霜儿”等,把“京味儿”读出来。
其他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老舍的笔下描写了北平的哪些事物?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说他爱北平,。
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老舍先生那一份难以割。
舍的情结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三、文章分析第一层讲述“我的北平”。
该段统领全文,同时引出下文将要写的内容———“我的北平”。
说明北平与“我的北平”之间的差别,“我的北平”算是北平的牛中一毛。
“我的北平”仅仅是我所生活的北平,我所认知的北平,以及用我所看到的北平来书写我心中想念的北平。
通过对比以下几句话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出“我的北平”与北平之间的界限“: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中一毛”。
第二层,写我爱北平。
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但是这份爱又是难以言表的,很难真真切切地表述出来。
老舍曾说过:“我一生起码有二十多位教师吧,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积极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想北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故乡,写一篇类似《想北平》的散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3. 搜集有关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环节的参与程度、表现欲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关注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互评和自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对比分析,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探讨小说的特点。
(3)运用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3. 对比分析小说的语言、人物、情节等特点。
4. 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2)如何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想北平》。
(2)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小说的语言、人物、情节等特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升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想北平》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想北平》教学设计(通用13篇)《想北平》教学设计篇1想北平一、结构及说明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同学现有的基础和学习爱好等);目标定位;(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支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育;(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同学,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晰了,目标定位才能精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同学学,培育同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同学利用课内所学的学问、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学问和力量的迁移。
另一作用是扩展同学的学问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学问,积累语文的素养。
在高一同学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
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同学对散文的鉴赏已把握了肯定的方法,有了肯定学问的积累。
所以在巩固从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连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同学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核心愿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规律起点和归宿,核心愿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担当落实延长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担当对同学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由于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
在高一同学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把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想北平》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老舍。
2. 引导学生关注北平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北平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老舍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2. 分析文章“想北平”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老舍的生平和作品特点,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想北平”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兴趣。
3. 让学生预习文章,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章:文章主题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即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2.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主题。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北平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主题。
教学步骤: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作者对北平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2. 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主题。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即总分总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总分总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总分总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四章:重点词句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
2.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1. 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并解释其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对《想北平》这篇文章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2023最新-《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勤劳的为大伙儿找到的《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篇一【一】预习目标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预习内容1、资料链接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三、【提出疑惑】文章的标题是“想北平”,能不能换成“写北平”?为什么?课内探究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资料链接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3篇
1、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一、课前四分钟播放饱含思乡之情的乐曲《念故乡》二、导入:师简评:这首凄美幽远的思念故土的歌曲,触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牵动了每个人的魂魄,思乡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也学过、听过一些,比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我们今天就来体会一下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思乡之情。
(板书课题:想北平)美好的事物总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美妙的文章总能让人们情不自已三、鉴赏过程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板书:我真爱北平)(学生可能会说“我真想北平呀”,但因“爱”而“想”)问:作者怎样定义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既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老舍的孝母之心在文坛中也是传为佳话的),他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欲落泪。
母亲牵动他的心神,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作者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他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之爱北平也近乎于这个……可是我说不出来!”想想看,作者认为北平与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血肉相连。
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
延伸: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
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
3、研究探讨㈠在下文,羁旅青岛的老舍也想起了故乡留给他的`印记。
请①②③④组同学分别研究探讨4、5、6段。
(其他组同学如有见解,也可发表)问题:每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北平(环境、布局、物产)的哪种特点?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
《想北平》省级赛课一等奖
作业6
• 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______ 》 为题,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把你对 家或母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明确:“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想”表明 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 分享他对北平的爱;含有写作时的空间距离。“写” 只是客观的描写。
本课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16
检查巩固
• 1、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满 )族。老舍是他的笔名。 是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2、1951年,曾因创作优秀话剧《 龙须沟 》 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17
当堂检测
3.第(4)—(7)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 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1) __既__复__杂__而__又__有__个__边__际_________; (2) __动__中__有__静__使__人__快__乐__安__适_______; (3) __在__人__为__之__中__显__出__自__然_________; (4) __紧__连__园__林__、__菜__圃__与__农__村_______。
3.幽默诙谐。 经常运用夸张、对比、比拟、 讽喻、反语、谐音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 的情境。
快速浏览课文4-7小节,思考 下列问题。
1、‘为什么不选北京的名胜来 写而选这些普通景物?
从内容、情感、手法上考虑 2、把标题的“想”换成“写”
可以吗?为什么?
1‘为什么不选北京的名胜 来写而选这些普通景物?
从内容、情感、手法上考虑
①内容上:名胜,游人关注。作者,关 注的是自己的生活、人生。
②情感上:深挚的、真诚的、纯净的、 由衷的爱。“整个儿与心灵相黏合”
《想北平》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单位:滕州三中作者:学科:高一语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1.导入语: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
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
是的,当我们离开故园,我们就成了漂泊异乡的旅人,就会在那么多不经意间触动离愁,并进而向遥远的家乡频频遥望,甚至会在青灯独伴的沉沉暗夜里写下一篇篇饱蘸血泪的至情文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乡愁,与他一起感悟对故园北平的思念和怀想。
2.展示课题与学习目标(ppt展示)(1)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感情的写法。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怀。
3.重点词语积累(ppt展示)生读僻静(pì) 什(shí)刹(chà)海苇(wěi)叶辜(gū)负菜圃(pǔ) 廿(niàn)空旷(kuàng)粗犷(guǎng)黏(nián)合粘(zhān)贴喘气(chuǎn)湍(tuān)急揣(chuǎi)测揣(chuāi)在怀里教师补充相关注意地方。
二、文本研习(一)1.师:快速阅读课文4——7段,看看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ppt展示)生: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在各小组黑板上展示。
师:评价各小组展示情况,指导学生读相关内容梳理、合并,最终归纳出作者笔下的北平特点。
(ppt展示)动中有静布置合理接近自然2.师: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ppt展示)生: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口头展示并简要分析。
师:小组交流后补充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并明确。
(ppt展示)衬托手法巴黎热闹——北平安静:北平动中有静。
巴黎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布局合理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李:北平接近自然师:课文写了这些事物有什么好处呢?(ppt展示)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或是苇叶上的嫩蜻蜓,玉泉山的塔影,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安排得不挤也不空旷的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以及带霜的水果。
想北平一等奖教学设计
想北平一等奖教学设计《想北平一等奖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想北平》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想北平》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漂泊的旅人”板块。
本文的内容是:抒发作者对故乡北平的想念,也就是课文的标题——想北平。
本文的特点是选择平民化的内容——“五多”:静儿多、空儿多、花多、菜多、果子多;运用平民化的语言——平实不花俏、口语不呆板、亲切不严肃;表达平民化的情感——对故乡北平真挚的、想说又说不出的、不兼容的、排他的爱恋和想念。
二、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选择个性化内容,运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个性化情感的散文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学生对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学生对故乡和思乡之情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涵咏法、入情体验法和自主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一)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2)能阐述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方法;(3)能解释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1)能在分析本文语言特色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思乡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真挚的爱恋和真切的思念;(2)能体会作者对故乡自然生态美的欣赏和偏爱。
(二)教学重点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能阐述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走进“北平”中国人是有着家乡情结的人,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都是家人团聚的节日。
在外的游子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想起家乡的花、家乡的草、家乡的水,月是故乡明。
北平,是北京人的执念。
我们现在想到的北京是一个繁华、忙碌的城市,而在地道的老北京人老舍眼里,北平有着另一副面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滕州三中作者:学科:高一语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1.导入语: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
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
是的,当我们离开故园,我们就成了漂泊异乡的旅人,就会在那么多不经意间触动离愁,并进而向遥远的家乡频频遥望,甚至会在青灯独伴的沉沉暗夜里写下一篇篇饱蘸血泪的至情文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乡愁,与他一起感悟对故园北平的思念和怀想。
2.展示课题与学习目标(ppt展示)
(1)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感情的写法。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怀。
3.重点词语积累(ppt展示)
生读
僻静(pì) 什(shí)刹(chà)海
苇(wěi)叶辜(gū)负
菜圃(pǔ) 廿(niàn)
空旷(kuàng)粗犷(guǎng)
黏(nián)合粘(zhān)贴
喘气(chuǎn)湍(tuān)急
揣(chuǎi)测揣(chuāi)在怀里
教师补充相关注意地方。
二、文本研习(一)
1.师:快速阅读课文4——7段,看看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ppt展示)
生: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在各小组黑板上展示。
师:评价各小组展示情况,指导学生读相关内容梳理、合并,最终
归纳出作者笔下的北平特点。
(ppt展示)
动中有静
布置合理
接近自然
2.师: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ppt展示)
生: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口头展示并简要分析。
师:小组交流后补充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并明确。
(ppt展示)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北平动中有静。
巴黎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布局合理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李:北平接近自然
师:课文写了这些事物有什么好处呢?(ppt展示)
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或是苇叶上的嫩蜻蜓,玉泉
山的塔影,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安排得不挤也不空旷的胡同和院子,
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以及带霜的水果。
师:(追问)假如你写北京,你会选择一些什么对象来写呢?
生:自由发言。
师:(ppt展示)北京一些标志性建筑图片。
(北京故宫、北京紫
禁城、北京天坛、北京圆明园、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安门城楼、北
京北海公园、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北京高楼
林立)
师:(明确ppt展示)作者写出的是“我的北平”,语言质朴,引
人共鸣,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挚、真诚、纯净的爱与思念。
选取
平凡事物抒情,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师:(补充)抒发感情的文字一定要注意让自己的感情有所寄托,
选择的事物越是细小,越可以见出真情。
一个同学写对爷爷的思念,
拟定的标题是“爷爷的篮子”,还有一个同学写对妈妈的感激则抓
住了妈妈帮自己晒被子一件小事来写,作文命名为“太阳的味道”,
语带双关,感人至深。
三、文本研习(二)
1.师:(ppt展示)从对北京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北京的
感情是怎样的?
生:(齐答)爱。
师:(ppt展示)作者对北平的爱又是怎样的?试从文中找出作
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加以品味。
生:自读课文,选择相关语句;组内交流,确定小组感受最深的
句段。
小组代表诵读并做解说。
生:先读出相关语段,再品味蕴含情感。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
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
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把北平比作母亲,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表达作者自己对北平的那种深沉的眷恋。
)
②言语是不够的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是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因为感情太深,语言就显得笨拙,只有在微笑或落泪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深情,末尾说“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一方面表明情到深处,另一方面前后照应。
)
③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作者生长在北平,下文说,自己所有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性格与脾气里与许多是北平赐给的。
这说明作者与北平已经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是故乡也是自己,表现作者与北平密切不可分割的深情。
北平的一切都)
④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作者对北平的爱是深入骨髓的刻骨铭心的。
杜鹃的啼叫是带血的,作者的思念也是如此;作者还把北平比作音乐和图画,说明在作者的心中,北平是和谐的美的化身,是其他一切事物都无法比拟的,从而表明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
⑤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上海与天津并非不美,在上海人和天津人的心中也是最美的家园;但是作者的心中充盈的都是关于故乡北平的思念和眷恋,因而不能爱任何其他地方,这样的说法看似反常却合乎心情的逻辑。
)
2.师:(ppt展示)作者明明写了北平的很多特点,为什么却屡屡写自己“说不出”呢?
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
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
师: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呢?他又不愿只“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
如果知识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我的北平”,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把对北平的爱上升为对母亲的爱的地步,并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他和北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的关系。
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
(ppt展示)一方面表明老舍先生难以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对北平的爱,“情到深处反无声”;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而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平凡事物来抒发情怀。
3.师:(ppt展示)作者对北平的爱深入骨髓,文章为什么不叫“爱北平”呢?
生:小组讨论交流。
(老舍先生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
)师:说得好,老舍先生的确正有此意。
老舍先生这样说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
师:补充老舍先生文学知识及写作背景。
(ppt展示)老舍,北京人,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 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所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儿”。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本文写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政府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机、北平危机。
而当时作者不在北平,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思念家乡,忧心如焚,写下此文就是在呼唤人民的觉醒意识,奋起抗争。
生:结合《自主学习丛书》P41老舍先生介绍进一步熟悉作者情况。
四、课堂小结
师:每一个旅人都会在心底有一个关于故乡的情结,家乡的每一点变化都会牵动着游子敏感的内心。
而当家乡出现变故的时候,他们更会忧心忡忡,不愿意让家乡、亲人遇到一点点的不幸,他们愿意会故乡的安宁流泪、流血,甚至献出生命。
每一个心有故乡的人都会如此,这就昭示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要思考,我们改为故乡、为祖国做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的浓浓乡思。
2.完成《自主学习丛书·语文》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ppt展示)
梳理小结
动中有静布局合理接近自然平凡事物衬托手法
想北平
爱北平
情真意切
刻骨铭心
景
情法
七、教后附记
本文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学习本文选择了景物描写方法和作者情感体验两个角度来达成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总体看来完成情况较好。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迅速筛选出有效信息,并能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出作者的浓浓乡思。
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一些字词、修辞方法以及文章篇章方面的知识积累明显欠缺或者不规范。
关于作者选材的匠心这一难点处理,相对仓促了一些;学生小组活动的实效性尚需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