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全部)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全套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学会描述运动的方式和速度。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描述和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呈现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运动的概念。
二、讲解
1. 运动的概念: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的描述:位移、时间、速度。
3. 速度的计算:速度=位移/时间。
三、实验
利用速度计算器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让学生手动计算速度,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四、练习
让学生完成速度计算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五、归纳
总结运动的概念及速度的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继续深化对速度计算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这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和速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和练习帮助学生巩
固知识点。
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速度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加深对物理知
识的理解。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一、物体和质点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引导学生分析: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小结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新课标5篇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新课标5篇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新课标篇1[教学要求]1、力的示意图2、力的分类[重点难点]1、力的分类[教学要求]1、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意思的图,一为逗乐,二为揭示物体名词的命名方式)用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于,力的图示除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外,还表示力的大小。
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正好是力的三要素。
而力的示意图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2、力的分类(力有许多种分类方式,比如力可以分成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它的分类方法)①按力的性质分--重力、摩擦力; 弹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性质力)②按力的效果分--引力、斥力; 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拉力等 (每个分类前两个力的后面之所以用分号分开,目的是说,前面的两个力老师直接给出它们是什么力,也通过这四个力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性质力”什么是“效果力”。
后面的力,告诉同学们名称,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分析是性质力还是效果力。
以增强同学们的分析能力。
这比直接把几个力都写出来效果好多了。
)(这里还有两个没有学过的知识,老师可以提前简单地做一下介绍。
第一个是“弹力”,我告诉同学们说,“弹力”这一概念是中学物理中同学们遇到的第一个难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三层含义,先是“变形”二是“恢复原状”,三是“产生弹力”,然后叙述: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第二个是“电场力”,让同学们想象小学学到的“摩擦起电”中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初中学到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际上物理学上把这种力叫做电场力;同理,磁体间的作用力就叫磁场力。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性质力一般不超过这六种)[巩固练习](练习时间:三分钟)把下列的力按“性质力”和“效果力”进行分类弹力、重力、动力、摩擦力、磁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斥力、引力。
高中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教案【学习目标】1. 了解位移的概念及与位移方向的关系。
2. 学会根据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变化计算位移。
【教学重点】1. 位移的概念;2. 位移的方向。
【教学难点】1. 物体在直线运动中位移的计算。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位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位移是什么,并引入位移的方向的概念。
2. 探究(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移变化,并尝试计算位移。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运动方向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位移的概念。
3. 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位移是什么?位移的方向是怎么确定的?如何计算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强调位移方向的重要性。
4. 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位移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10分钟)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位移的概念及其与位移方向的关系,掌握了位移的计算方法,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设计一个与位移相关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板书设计】位移的概念: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变化;位移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位移的计算方法:∆x = x₂ - x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陋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一教案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3.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观察方法;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 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
1. 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2. 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学习与讨论(25分钟)
1. 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 探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3. 分组讨论和总结,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实验与观察(15分钟)
1. 进行简单的实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2. 观察实验现象,学习物理学的基本观察方法。
四、反思与总结(5分钟)
1. 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准备下节课的参与和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在实验与观察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问题,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在之后的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物理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专业能力。
物理必修一教案高中
物理必修一教案高中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能够区分力的种类。
2. 理解受力情况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3. 能够运用力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力的概念及力的种类。
2. 理解受力情况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3. 能够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
2. 各种力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力的作用,并提出问题:“力是什么?有哪些种类的力?”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展示力的定义及常见种类。
2. 教师通过讲解和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力的作用和效果。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规律。
四、练习巩固(15分钟)1. 学生进行练习,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2. 教师讲解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力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并引导学生复习重点内容。
七、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要求掌握力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
2. 课后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相关问题与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练习巩固,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概念和作用规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练习巩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必修1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必修1
第一章物理学科导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
2.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3.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1. 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
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3.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1.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2.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教材和教具;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讲解
1. 讲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其重要性;
2. 讲解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推理方法等。
三、实践
1. 学生进行物理学实验,体验实验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探讨物理现象的规律性。
四、总结
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历史及其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物理学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实验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一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 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3. 能够分析和解决直线运动中的问题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教学难点: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教学准备:教材《物理》第二单元相关内容教学PPT实验器材:直线运动实验仪器、计时器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说明直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直线运动基本概念(15分钟)1. 介绍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相关概念2. 讲解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3. 引导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公式推导过程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直线运动实验2. 让学生测量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3.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相关物理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四、讲解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直线运动相关公式的推导和应用2. 引导学生掌握直线运动中速度、加速度、位移等计算方法3. 解答学生对于公式和计算方法的疑惑五、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进行相关练习题,在课堂上完成并相互交流讨论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情况中的直线运动问题六、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探究和练习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中要充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应用知识,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新课标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5篇
新课标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5篇新课标高一物理必修1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
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
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
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
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
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材分析本课选择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本章章名“运动的描述”点明本章学习的内容是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要理解这些物理量首先必须理解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质点是高中物理中介绍的第一个物理模型,正确理解质点的概念是学习后面运动学知识的重要前提,而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将该物体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看成质点进行研究,对更好的进行物体运动描述提供了方便。
其次由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在对物理的运动情况进行描述前首先必须要建立参考系,而所研究的运动形式以直线运动居多,所以用坐标系分析物体位置的变化会更加直观形象,所以本节课在讲授质点和参考系知识的同时,也添加了坐标系这一新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点的定义和条件,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并初步掌握在哪些情况下把物理看成质点。
2、知道什么是参考系,理解参考系选取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同时也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这一理想化模型,初步掌握经过科学抽象来抓住物体本质建立物理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事例中体验运动描述的相对性。
3、体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质点模型的建立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之一-------科学抽象渗透研究问题时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学习和体会“参考系的选取不同对运动的描述可以不同”。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研究物体运动的习惯,提高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本领。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生,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
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5篇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篇1知识目标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一)、基本概念: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二)、基本技能: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二、重点难点分析: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全集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全集
第一章物理世界概论
一、物理概念
1. 物理(Physics):是研究宇宙中一切自然现象的学科,是系统性的实践研究的结果.
2. 自然(Nature):是物质、能量、空间等四大要素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复合体.
3. 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是一种以实证法研究自然界、关于自然界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4. 物理量(Physical quantity):是能表示实际现象的数量,是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的最基本的概念.
二、古典物理学
1、古典物理学的形成及发展:古典物理学是利用有限的实验数据建立起由蔽顿、洛伦兹以及奥古斯丁等伟大物理学家形成的物理学理论体系,是从古希腊至19世纪英国和法国物理学家所探索、推究、认识和沿袭的研究领域.
2. 古典物理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力学、坐标系统、振动和波动、热学与热力学、电磁学.
三、物理实验方法
物理实验方法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及系统地探讨物理实验的设计和实际的进行,为进行物理探究找出适宜的策略,从而更加深入地探讨宇宙现象.一般可分为前期准备工作,实验操作及记录数据,实验室报告等内容.。
高中物理的必修一教案
高中物理的必修一教案
课时安排:第一节课
教学内容:物理学基本概念和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物理学中常用的测量单位和量的测量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一》
2. 多媒体设备
3. 实验器材(尺子、秤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知识讲解(15分钟)
教师讲解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质量、体积、密度等,并介绍常用的测量单位,如米、千克、秒等。
3. 实验演示(15分钟)
教师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器材,体会量的测量方法和实验过程。
4. 练习与讨论(1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讨论和答疑。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当堂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物理学基本概念和量的测量》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做出相应调整和改进。
教学展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量的测量有所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后续的学习中,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2、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教学重点: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五、教学难点: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六、教学工具: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与内容(一)、本章课程的引入: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二)主要教学内容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高中物理第一课说课教案
高中物理第一课说课教案年级:高中课题:运动的基本概念课时:1课时教材:《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掌握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能够应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新课,介绍运动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于运动的思考。
二、讲解运动的基本概念(15分钟)1.讲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介绍计算方法。
2.举例说明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1.让学生解答相关计算题目,巩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应用。
2.组织学生讨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区别。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2.布置相关练习作业,拓展学生对于运动的理解。
五、课堂反馈(5分钟)1.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澄清。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
板书设计:运动的基本概念1.位移:Δs=s₂-s₁2.速度:v=Δs/Δt3.加速度:a=Δv/Δt直线运动 vs 曲线运动学生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区别。
2.解答相关计算题目,加深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介绍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了对于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认识。
通过实例和练习,学生对于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使他们对物理学习更加感兴趣和有信心。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5篇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5篇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1、速度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
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教学内容:物理学科概述和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初步掌握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和探
究途径。
教学重点:物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学科的抽象概念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物理学科:通过介绍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提出问题: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等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物理学的定义:讲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介绍物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运动等,让学生初步了解
物理学的核心内容。
三、实践(15分钟)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验性和探究性,培养他们独立
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5分钟)
1.总结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课堂小结:向学生介绍下节课的内容和教学重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培养了学
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
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掌握描述直线运动的基本物理量和关系;
3. 能够计算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教学重点:
1. 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描述直线运动所需的物理量和关系。
教学难点:
1. 计算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直线运动实验装置、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物体做直线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入直线运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特征。
2. 授课:介绍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及其关系。
3. 实验:利用直线运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通过实测数据计算出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4. 讲解: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如何计算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强化学生的理解。
5. 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加强对直线运动描述的掌握。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延伸: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 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形式的运动描述,如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物理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理解直线运动描述的重要性,并能够应用在实际问题中。
新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优秀10篇)
新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优秀10篇)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二、能力目标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三、情感目标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掌握。
教学过程: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
(-)系统为了便于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
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
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演示】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 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较mASA 和mBSB.高一物理必修一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时,需要考虑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吗 ?
生:不需要,我们可以用荧光屏上的小光点代替这个“庞大”的飞船呀
!
引入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板)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
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问
题得到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引子;乒乓球小而轻,直径仅 4cm,质量约 2.7 g.运动员研究各种旋转球 的打法时,要关注球的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对旋转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必须考
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
教 学 方 探究、讲解、讨论、练习
法
教 学 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手 段
师: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又将如何描述呢 —认识运动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板书:§ 1.1 运动的认识
生 1:宇宙中一切物体 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中.
生 2: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生 3:物体空间位置随 时间的变化就是机械运动, 片中记录了大量物体的运 动情景.
生 4:描述物体的运动 要选择参照物.
教 学活动
学 生活动
[新课导入 ]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后思考问题 (有关运动的话题 ). (放映录像 )选择有关反映物体运动的画面播放给学生看 (可搜集整电视片 《科 技之光》和《动物世界》中的图像 ).如:雄鹰、小鸟在空中飞翔,飞机在天空 中划过,行星、卫星在宇宙中运行,航天员杨利伟在宇航舱中给地球拍照,汽车 在公路飞驰,轮船在海水中搏击海浪。…… 师: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 八万里”……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体,还是微小 的原子、分子等.请大家根据刚才观看的录像片,回顾初中学过的机械运动,提 出一些关于运动的话题.
生 5:“坐地日行八万里” , 我怎么没感觉到呢 ?
[新课教学 ]
一、物体和质点
针对上面看过的录像,老师 提出问题 :请你描述出一些运动, 详细描述物体的运
动有什么困难 ?
足球 向前 球体 滚动
雄鹰 向前 翅膀 上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现描述物体运动不容易,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
?
学生讨论:
问: 可以将问题简化吗?为什么?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
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 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引入的, 要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从学好这些基本概 念人手.
师:我们在刚才的录像片中看到:汽车在公路上飞驰,江水在咆哮着奔向远 方,鸟儿在飞翔, 树叶在摇动, 高山上流水, 瀑布直泻千尺, 雪花在空中飞舞……
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特别是物体各部分的详细运动情况, 并不是一件很 容易的事. 因为物体本身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 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并 不一样.
学生讨论: 因为物体本身都有一 定的大小和形状, 物体各部分的 运动情况一般并不一样.
师:在刚才看过的录像片中,我们见到了杨利伟,看到了“神舟”五号.据 报道,“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舱长 7. 4m,直径 2. 8m,用长 58 m 、重达 480t 的“长征” 2 号火箭发射.升空后,显示在指挥部荧光屏上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光 点.科学家研究它在空中的位置、离开地面的高度、飞行的速度、运动轨道等问
(放映录像 )(播放“神舟”五号升空的录像片 )“ 2003 年 10 月 15 日,一个令 人骄傲的日子, 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满载着全国人民的希
望成功升空. ”
师:飞船在茫茫太空中遨游,假如你是文学家,你如何描述它的运动呢
?
参考: 文学家的描述: 《光明日报 )2003 年 10 月 17 日第一版, 作者欧阳中石 “凌云戏月游银汉,转瞬翔天过太空. ”
高一物理课堂教案
年月 日
课题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 1.1 运动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 1 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 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 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的这个理想化的模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 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中的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 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 索的精神. 2.通过质点概念和参考系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4.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讲述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指物体与物体间或是物体的一部分和另部分间相
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是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
动是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体现.这里涉及到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师: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圣贤——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不了解运 动,就不了解自然” ,这句话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充满信心,迎接 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