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c9440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c.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及答案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
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3.黄元生:民国初年著名记者提出了记者的“四种能力”。
擅长写时事通讯,他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4.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1918年10月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新闻研究机构,旨在研究新闻原理,增加新闻经验,寻求新闻事业的发展。
5、《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
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小平主编。
后来由陆定一主编。
《红星报》内容丰富、生动,对提高红军的政治觉悟帮助很大。
二、简短回答问题(每个问题10分,共30分)1、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始于原始社会。
在语言出现之前,人类通过声音、动作、符号、图片、雕刻、结、烟花、物理表意文字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语言产生后,主要依靠口头交流。
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出现后,新闻有了一个便捷的载体。
《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记载了新闻的传播,但许多信息仍以口头传播为主。
2.描述中国早期广播业的诞生。
中国早期广播发展:外国人最先在上海办广播电台,国人办得最早的是哈尔滨广播电台,不久沈阳、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广播电台,至此广播在我国开始发展。
3.本文简要介绍了延安新华电台的设立和宣传情况。
延安火车站建立于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
广播公司克服了许多技术困难。
该电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广播。
延安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它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军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三、论述题(40分)1.试着分析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影响。
(15分)近代外国人办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观念、报刊内容形式和物质技术等方面。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2ee0a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3.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篇一:《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xt>第一章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引起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第二章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①作用:②影响: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合,并使一批中国人爱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
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
第三章2、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
木刻雕版印刷。
→《中外纪闻》《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基本内容为谕旨、奏折、论说、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
《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湘学新报》《湘报》在长沙谭嗣同唐才常《国闻报》于1897年在天津创刊,严复3、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①原因: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
②特征: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
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84c99a0af7ec4afe04a1df56.png)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1)殷墟甲骨卜辞带有新闻的成分。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种接近于新闻传播的形式——情报信和“悬书”。
(3)甲骨卜辞、情报信、“悬书”虽然传递了一定的信息,但均与新闻传播相距甚远。
(4)先秦时的新闻传播几乎完全依赖口头形式。
(5)以书面形式传播新闻开始于汉代。
其典型方式是颁发诏书。
但汉代还没有专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介。
(6)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系统性。
只有当报纸这一传播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的新闻传播才能称得上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传播。
(7)关于原始形态报纸产生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较大争议。
①一种观点认为,早在商周之际,我国即有报纸的萌芽。
如王安石曾经把《春秋》称为“断烂朝报”,意为残缺的政府公报。
②有人认为采诗官采集《诗经》是古代的采访活动,《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变迁,带有新闻成分。
③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汉代已有报纸。
理由是:汉代各郡、国在京都设“邸”,而“邸”的主要任务就是向诸侯或藩镇通报消息、传递文书。
因后来出现的原始报纸,大多由“邸”这样的机构颁布,据此认为,汉代已有邸报。
(8)以上观点缺乏充足的史料依据,很难视为科学论断。
据目前材料,中国的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
二、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1)唐代出现报纸,与进奏院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唐代中期各藩镇在京都设邸,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为进奏官,亦称邸官、邸使或邸吏。
邸是地方上在京城设立的办事处,其任务是上呈章奏,下报上情,传发信息。
由于地方非常需要了解中央信息,这便出现了“进奏院状报”。
(2)“进奏院状报”是由进奏官发至地方藩镇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这种“进奏院状报”之类的报纸,在唐人的许多著作中均有记载。
比较详细的材料要数唐人孙可之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读开元杂报》为研究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0e52fd202768e9950e7388c.png)
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
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
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新华通讯社答: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
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外电讯译成中文,编成油印的《每日电讯》参考资料,每期发行约400份,供中央领导及各机关参阅。
1939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4.“野百合花”事件[北大2007年研]答:“野百合花”事件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出悲剧。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1f173b70b4e767f5bcfce5b.png)
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复旦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答:《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刊名称,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它的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争取民主权利;③对义和团的反侵略反帝活动表示支持,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④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2.《时报》答: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时报》为大型日报,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
该报是在康梁的直接筹划下创办的。
它标榜其主张适合于时,随时而变。
着力于报刊业务改革,现在一般报纸通用的对开分为4版、两面印刷的版式是《时报》首创的。
3.《大公报》答: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
创办人英敛之。
创办的目的在于冲破封建顽固势力禁锢,运用西方学术观点,对读者进行思想启蒙。
以“敢言”著称。
它敢于揭露封建顽固派的弊政,赢得不少读者,销量可观。
《大公报》到1949年1月停刊,历时47年,是我国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份时事政治性日报。
4.《京话日报》答: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
这是一份以市民为读者对象的小型日报。
其创办者为彭翼仲。
京话日报》猛烈抨击官场腐朽,鼓吹反帝爱国、社会改良和君主立宪。
《京话日报》销量相当可观,最多时达1万多份,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份销量逾万份的报纸。
5.《新民丛报》答:《新民丛报》是改良派在戊戌政变后最重要的机关报和宣传阵地,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2](https://img.taocdn.com/s3/m/ae797920ee06eff9aef807d3.png)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2、宣称“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的报刊是()A.《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D.《各国消息》3、马礼逊的儿子、英军翻译马儒翰所创办的报纸是()A.《南华早报》B.《中国邮报》C.《蜜蜂华报》D.《香港钞报》4、得到上海工部局资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观点的英文报纸是()A.《香港船头货价纸》B.《教会新报》C.《北华捷报》D.《圣心报》5、提出文章“贵在乎纪事述情,直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的报人是()A.洪仁玕B.王韬C.郑观应D.陈炽6、1891年,《广报》因触犯广东总督李小泉而被查封,其罪名是()A.破坏纲常、犯上作乱B.莠言乱政、淆乱是非C、颠覆政府、背叛祖国D.宣传革命、结党营私7、主编过《湘学新报》和《湘学报》,因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而遭杀害的是 ()A.唐才常B.康广仁C.谭嗣同D.熊希龄8、1900年,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的机构是()A.兴中会B.广学会C.新学会D.马礼逊教育会9、1904年,改良派人士在上海创办的《时报》宣称()A.“吾办此报,非为革新舆论,乃欲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
”B.“作报人的心是中国的”C.“忠告政府,指导国民”D.“灌输世界之知识,造成健全之舆论。
”10.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A.“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B.“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C.“不得妄议国体、诽谤革命”D.“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11、带头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臣记者”的报纸是()A.《民哀日报》B.《帝国日报》C.《大同报》D.《亚细亚日报》12、1920年底至1921年初,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抱怨()A.《新青年》过多刊登白话文,忽视古代经典B.《新青年》差不多成了《苏俄》的汉译本C.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遂促D.鬼神之势大张,国家之运告终13、1921年到1922年,英国的路透社、日本的东方社、美国的美联社、德国的海通社等相继在华建立分社,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称这种现象为()A.黑暗的中国社会的明灯B.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C.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突破口D.新闻的侵略14、中共成立后不久领导出版的《妇女声》半月刊致力于()A.推动中华女界联合会加入世界人权公约组织B.宣传被压迫阶级的解放,促醒女子加入劳动运动C.在全国重要城市建立女子学校D.帮助妇女解放思想,鼓动知识女性回到家庭15、为加强新闻管制、牵制社会舆论,国民党政府于1933年在南京、上海、天津、北平等重要城市设立了()A.中宣部特别办事处B.新闻检查所C.中宣部新闻代办处D.新闻登记所16、1933年,红色中华社利用仅有的一部收报机抄收中央社和塔斯社电讯,选编成油印单页资料,报送()A.共产国际B.陈独秀一人C.中共中央机关负责同志D.毛泽东一人17.1941年9月,《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在重庆病逝,周恩来等中共参政员在唁电中称赞他为()A.“团结抗日,功在国家”的舆论领袖B.“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革命战士C.“文坛巨擘,报界宗师”D.“为人民服务”的典范18、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央日报》等新闻机构按照公司法进行改造,逐步发展为()A.报团组织B.民营企业C.公私合营企业D.报业和军工业联合体19.1946年9月,储安平在上海主编《观察》周刊,本着自由主义理念,倡导()A.“第三条道路”,即英美式的自由民主制度B.以党训政C.法西斯主义D.威权主义20、1948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明确清理、接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A.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剥夺反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B.取缔私营新闻事业C.取缔同人报刊D.保护共产党的报刊,停办其它报刊21.194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学习苏联及我国东北、山东的发行经验,报纸发行工作逐步全部移交给()A.交通部门B.各级人民政府C.各级党组织D.邮政部门22、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有大量关于黄继光牺牲前最后片刻心理活动的描写,这种做法违背了()A.党性原则B.新闻真实性原则C.合理想象原则D.政治第一原则23.1957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费孝通的文章《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该文的要点是()A.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了反对意见B.描述了知识分子喜悦与忧虑并存的心境C.表达了作者对“党天下”的强烈不满D.论述了反右派运动的必然性24、1958年,中国传播技术的最重要进展是()A.电视的开播B.有线广播的普及C.有线电视的出现D.计算机应用于报纸编排25、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极力神化毛泽东,要求宣传工具大量登载()A.毛泽东的日常起居活动B.毛泽东的语录C.毛泽东的逸事D.毛泽东和家人的近况26、1968年9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由陈伯达、姚文元等人撰写的文章《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新闻界的工作予以()A.全盘否定B.全盘肯定C.部分肯定,部分否定D.客观分析27、1977年2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其要点是()A.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B.基本否定毛泽东所发动的文化大革命C.全面肯定毛泽东的所有指示和决策D.首次承认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的批判是错误的28、1981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就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提出()A.点名批评要大量增加B.对官僚主义和干部生活特殊化要敞开报道C.特殊情况下可以批评上级党委D.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29、1991年春天,上海《解放日报》发表署名“皇甫平”的系列评论,这些评论旨在 ()A.提醒人们注意西方和平演变的动向B.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C.呼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D.呼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0、台湾“报禁”解除后,1949年以前曾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办报的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了()A.《自立晚报》B.《台湾立报》C.《台湾站报》D.《联合报》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10ad93a1bed5b9f3f80f1c5d.png)
第六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向导》[华师2007年研]答:《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7月停刊,共出201期。
《向导》是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为第一任主编,该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同时,与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向导》周报自创刊之日起,就以其鲜明的革命性、深刻的思想性、犀利的战斗性深受广大劳苦大众的喜爱和欢迎,国内读者赞扬《向导》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向导》周报不仅在党的新闻报刊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现代中国报刊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国闻通讯社[北大2010年研]答:国闻通讯社是大革命时期规模最大的民营通讯社。
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
起初受孙中山和浙江军阀卢永祥等资助,实为反对直系军阀的联合势力的宣传机构。
该社主要以邮寄的方式向各地报社发稿,后陆续在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分社。
国闻通讯社所发的消息,以详确报道事实为主,不加议论。
国外消息和各国报纸上的重要消息,则随时译述,供报界采用。
1924年8月胡政之创办《国闻周刊》作为通讯社的附属刊物,记载每周国内外大事,并加以评论,执笔者有胡政之、张季鸾等。
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胡政之将国闻通讯社总部迁到天津,继续发稿,成为北方通讯社中的巨擘。
国闻通讯社至1936年停办。
3.《政治周报》[社科院2006年研]答:《政治周报》是国民党的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
该报于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毛泽东主持筹办工作并担任首任主编,从第5期起,先后继任主编的是共产党员沈雁冰、张秋人。
每期销量4万份,1926年6月停刊。
该报一创刊即投入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并辟有“反攻”专栏,在宣传方法上的最突出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b41d63851e79b89680226dd.png)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答:木铎是中国古代文字未出现之前的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这些都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接近,因此,前人一度把木铎当做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电子科技大学2011研;中央民族大学2003研]答:露布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起始于汉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消息。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万历邸钞》答:《万历邸钞》是现存的明代万历年间的邸报的抄本,共32册,部分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台北“中央”图书馆,未署名。
抄本所抄万历年间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工作,包括筛选、删节,增加摘要,进行注释和附录说明,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等。
因为经过整理,这部抄本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4.《天变邸钞》答:《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这一报道,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即“邸报”)上转录下来。
“天变”是指明熹宗天启六年发生的一次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
“天变”这一提法,始见于明熹宗就此事件发的一则“上谕”,后来被广泛沿用,并把报道这一事件的“邸报”称为《天变邸钞》。
因年代久远,《天变邸钞》的原件已经无存,抄件因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才间接地被保存下来。
《天变邸钞》关于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从这一点看,它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f8c4bbbfc4ffe473268ab89.png)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于1949年7月l5日在北京创刊,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的是()。
A.《工人日报》B.《光明日报》C.《人民目报》D.《中国青年报》【答案】A【解析】《工人日报》于1949年7月15日在北京创刊,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
《光明日报》于1949年6月16日在北京创刊,初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机关报,1953年1月1日起改组为各民主党派、中华全国工商联和政协无党派人士联合主办的报纸;《中国青年报》于1951年4月27日在北京创刊;《人民日报》早在建国前夕就已正式出版,建国后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2.根据新闻总署1950年4月颁布的有关规定,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报道任务是()。
A.发布新闻、传达政令B.社会教育C.弘扬社会道德D.文化娱乐【答案】ABD【解析】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报道任务,根据新闻总署1950年4月颁布的有关规定,(1)发布新闻、传达政令,(2)社会教育,(3)文化娱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根据这三项任务和中国的基本国情,陆续开办了《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社会科学讲座》、《部队》、《对少年儿童广播》、《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节目。
各地方电台也陆续开办各类新闻性、教育性和文艺性的节目。
3.关于报纸的发行工作,确立采用“邮发合一”方针的会议是()。
A.1950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B.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C.1949年全国报纸经理会议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答案】C【解析】1949年12月17日至26日,新闻总署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全国一切公私营报纸的经营,必须采取与贯彻企业化的方针”,“公营报纸必须把报社真正作为生产事业来经营,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条件较好的公营报纸应争取全部或大部自给,条件较差者亦应在政府定期定额的补贴一下,争取最大可能的自给程度”,“私营报纸亦须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经营方法”。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题和问答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题和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ad100d661ed9ad51f01df222.png)
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
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
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劝世良言》、《圣课时》等,其中《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很大影响。
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c3ea47d8168884868662d690.png)
第十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国新闻社[清华大学2004年研]答: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
中新社主要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中国新闻社于1957年脱离新华社独立,其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
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社。
2.邮发合一[人大2004年研]答:“邮发合一”是指中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实行的一项报刊发行制度。
在这种发行制度下,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这种模式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了浪费和混乱。
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中国的报刊发行模式逐渐演变为“邮发合一”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格局。
3.练笔运动答:1951年2月13日,新华社颁布了《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其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新华社的业务水平提高一步。
21日,练笔运动正式开始。
新华社总编室把练笔运动规定为编辑部的重要任务,指定专人负责指导和解决运动中的日常问题,并制定了全编辑部及各部门消灭错误的目标和进程,规定了检查、登记、统计手续,印制了《技术错误登记表》、《成品错误统计表》,组织评奖与竞赛,加强资料核对制度。
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4.“九台式”答: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成,为当时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有线广播提供了一个可资效法的模板。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adc89b5102de2bd97058846.png)
第一编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古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早期形式1.从口语传播到标识传播(1)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口语、标识这两种新闻信息传播形式。
这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概莫能外。
(2)在口语传播工具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木铎等音响传播工具。
木铎是一种木舌金铃的发声器具,为中国古代所特有。
(3)先民们不仅使用口语传播形式,同时还使用标识传播形式。
标识传播的具体手段,有结绳、画图、雕刻、烽烟、旌旗等等。
2.文字传播:早期新闻信息传播的完备形式(1)文字传播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问世,是古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趋于成熟的标志。
(2)殷商时代,文字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并成为当时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订出一套全国统一的新文字——小篆,基本消除了以文字形式向全国发布新闻信息的障碍,文字传播开始真正成为一项面向黎民百姓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而皇帝发布的诏书开始成为传播官方新闻信息的主要形式。
新闻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4)文字的出现,还提高了标识传播水平,出现了露布等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手段。
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大约出现在秦汉时代,东汉末年时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扬战绩的捷报。
露布这种手段因其时效迅速、影响立竿见影而被沿用了1000多年。
二、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报纸的诞生(1)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
这一中国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最为相似,直至清王朝的覆灭而最终消亡。
唐代孙樵撰写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是现存最早的一份述及朝政公报的历史文献。
据这篇短文记载,在唐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外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一到五章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一到五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b12a557e21af45b207a836.png)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二章整理复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二章整理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1a82983cc22bcd126ff0c4b.png)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历年考题编汇)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2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年份是( )A.1813B.1815C.1817D.1822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是( )A.马礼逊B.米怜C.麦都思D.吉德3.由于清朝廷不准外国人在华传教,受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马礼逊和米怜等人便决定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 )A.香港B.澳门C.马六甲D.广州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的地点是()。
A. 广州B.香港C.马六甲D.澳门5.创办中国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传教士米怜来自(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6.中国近代报刊中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A.《告帖》B.《张远两友相论》C.《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D.《月蚀》7.中国近代报刊中最早的广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 )A.《月蚀》B.《告贴》C.《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D.《张远两友相论》8.《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性质是()A.政治报刊B.商业报刊C.宗教报刊D.军事报刊9.《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宣传策略是A.孔孟加耶稣B.资产阶级革命加耶稣C.无产阶级革命加耶稣D.女权主义加耶稣10.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807年到广州后,连续数年传教活动一直进展不大,主要原因是A.不懂汉语B.不善交往C.清政府禁止传教D.清政府按照入教人数收费11.宣称“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的报刊是( )A.《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D.《各国消息》12.马礼逊的儿子、英军翻译马儒翰所创办的报纸是( )A.《南华早报》B.《中国邮报》C.《蜜蜂华报》D.《香港钞报》13.得到上海工部局资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观点的英文报纸是( )A.《香港船头货价纸》B.《教会新报》C.《北华捷报》D.《圣心报》在中国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发表于()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B.《遐迩贯珍》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D.《华字日报》14.中国近代报刊中首次出现“编者按语”的报刊是()A.《各国消息》B.《天下新闻》C.《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D.《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办的时间是()A.1815年B.1823年C.1828年D.1833年16.首设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价目表的中文近代报刊是( )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B.《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C.《天下新闻》D.《各国消息》17.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fbd155a0740be1e640e9a11.png)
第四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人办报1.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办报理念的萌生鸦片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的开展,西方新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1)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林则徐和魏源①1838年底,林则徐受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去广东禁烟,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
他派人到澳门搜集各种外文报刊,并组织翻译班子,将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译成中文,以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材料。
②在形式上,这些参考材料是零散的,并无名称,但后来被汇集成册,取名“澳门新闻纸”。
此外,林则徐还将其中一些重要材料亲自加工、润色,另编为“澳门月报”。
③1841年8月,林则徐将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译稿及其他中外文资料托付其好友魏源整理出版。
魏源依据这些材料和其他一些文献资料,整理编著成《海国图志》,并最终将其扩至100卷。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西方新闻事业作了不少如实介绍。
④从上述活动中,可见林则徐、魏源对报刊沟通信息的这一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译报活动,不仅在当时受到一些外报的赞赏,而且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开梁启超、严复等人“广译五洲近事”之先河。
(2)洪仁玕的办报思想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新闻主张。
他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四条: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公议。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但是,太平天国在洪仁玕提出上述主张后不久即覆灭,因而洪仁玕的办报主张在当时并未有实施的机会。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6dfdf7026fff705cd170a9b.png)
第九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人大2013年研]答: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
10月2日,刘少奇作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主要内容如下:①新闻事业在联系共产党和群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③刘少奇提出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下四个主要条件:a.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b.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c.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d.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2.反“客里空”运动[复旦大学2013年研;北师大2013、2010年研;北大2012、2006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答: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
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
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
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3.《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b660ab65f0e7cd18525361d.png)
第七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央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中央通讯社是中华民国的国家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
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
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2.“四社”[华师2005年研]答:“四社”是指包括《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在内的报业集团。
《申报》经理张竹平1924年在上海成立“申时电讯社”,成为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
后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并于1932年集资创办《大晚报》,成立了一个联合办事机构,即人们称之谓“四社”的报业组织。
《时事新报》、《大陆报》和《大晚报》三报是股份有限公司,申时电讯社为张竹平独资经营。
1934年“四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改组后业务又有发展,各地访员增至30多处,每日收发稿件达6万余字。
是年10月1日,本埠新闻增发午稿,供各晚报采用。
1935年“四社”被孔祥熙劫夺。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夕停止活动。
1946年6月6日恢复活动。
3.史量才之死[人大2011年研]、史量才[人大2009年研;华中科大2007年研] 答:史量才之死是指中国报业的先驱者之一史量才因为所办的《申报》在九一八事变后敢于直言,招致国民党当局的不满,1934年11月13日在由杭州返回上海的途中被谋杀的事件。
史量才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报。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A卷及答案【考试试卷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A卷及答案【考试试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fbcf9f1711cc7930b716d6.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A卷及答案【考试试卷答案】《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考试试卷A适用专业:闭卷试卷所需时间 120 分钟试卷总分100分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是当时中国的新闻力量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2、反“客里空”运动的最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党加强了对报纸的领导。
3、军事的失利、宣传上的破产以及经营上的失败是国民党新闻事业在大陆溃败的最主要原因。
4、从宋朝开始的小报是中国古代最有生命力的媒体,但最终仍未能摆脱消亡的命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小”。
5、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立并播出节目,标志电视作为一新的大众传媒在中国正式出现。
6、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真正的记者。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四不方针2、黄远生三、材料分析题(第1小题15分,共15分)1、阅读材料(1)去塞求通,厥道非一, 而报馆其道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功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这,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2)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二曰通中外之故。
如一国自立之国,则以通下情为要义。
塞其下情,则有利而不知兴,有弊而不知去;若是者,国必弱。
如各国并立之国,则尤以通外情为要务。
昧于外情,则坐井而以为天小,扪籥而以为日圆;若是者,国必危。
(严复《国闻报缘起》)(3)“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章……,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梁启超)(4)毁谤官长,攻讦隐私,不但干国家之律令,亦实非报章之公理,凡有涉于此者,本馆概不登载。
即有冤抑等情,借报章申诉,至本馆登上告白者,亦必须本人具名,并有妥实保家,本馆方许代登。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9dd6d0482fb4daa48d4bbf.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
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
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小报
2.王韬
3.“时务文体”
4.“癸丑报灾”
5.新华通讯社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申报》的发展历程。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3.简述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重大改革。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论述《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成就及其意义。
2.论述邹韬奋的办报活动及其报刊思想。
3.论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及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产生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小报
答: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民间报纸,属非法报纸,始于北宋,盛于南宋。
小报由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等非法经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材料为主,主要内容为诏令、官吏任免、奏章等。
其主要特点为: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强;所发表的多为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消息并不完全准确;无报头和固定单一的称呼,不定期,有手写也有印刷;读者面广泛,多为京官、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及社会上关心政事的各方面人士。
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2.王韬
答:王韬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
他早年游历于欧洲各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办报主张,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并撰写了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致力于革新文风,议论时政坦陈己见,冲击了当时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
其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3.“时务文体”
答:“时务文体”是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人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又称“报章体”或“新民体”。
其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故称“时务文体”。
它起源于王韬的政论文体,打破了古文、
骈文的束缚,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
时务文体的主要特征是: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雅俗共赏;③感情充沛,热情奔放;④条理明晰。
“时务文体”风靡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对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的报纸文风产生过很大影响。
4.“癸丑报灾”
答:癸丑报灾是民国时期袁世凯对新闻界的一次大规模镇压。
1913年1月,袁世凯因其独裁统治遭到威胁,遂派人刺杀了宋教仁。
事情的真相被报刊揭露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不久被袁世凯镇压下来。
从宋教仁被刺杀到“二次革命”的失败,国民党系统内的报刊以大量篇幅进行报道并声讨袁世凯。
于是,袁世凯对新闻界开始了大规模的摧残,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及反袁报刊均被查封。
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立报》等,采取禁止租借外发行的办法,被迫停刊。
其他反袁的报刊、报人也遭到迫害,甚至连一些声称“拥护中央”的报刊业遭到“清理”。
到1913年底,全国报刊由1912年底的500多家锐减300多家,国内仅剩139家报刊,大量报人遭到迫害,史称“癸丑报灾”。
5.新华通讯社
答:新华通讯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也是正在建设中的具有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简称新华社。
其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创建于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更名为新华通讯社。
它是中国最大的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中心,设有总社、国内分社、国外分社三个部门。
其主要任务是收集和发布国内外重要新闻,向中央和各级领导干部提供国内外各方面的信息和参考资料。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申报》的发展历程。
答:《申报》是1872年由英商美查在上海创办的中文商业日报,是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也是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申报》是第一家由外国人所办的而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报纸。
初创时为两日刊,在与《上海新报》的时效竞争中改为日刊。
《申报》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时期:
(1)创办时期(1872—1912)
在初创时期,申报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在经营管理和内容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①主要特点
a.办报人员、报纸样式尽量中国化。
b.重视言论,但在政治方面非常保守,不发表批判清政府及租界的言论。
c.重视新闻报道,偏重于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
d.重视刊载文艺作品,出版了中国最早的白话副刊。
②经营管理:使用国产纸张以降低成本;运用设立多个代销点,送报上门,沿街叫卖等方式扩大报纸发行;大力招登广告;进行多种经营,出版文艺副刊、时事画报,开办书局。
(2)发展时期(1912—1931)
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并厉行改革,更新设备,发展广告业务,增出副刊,成为文化进步园地。
《申报》一时成为全国财力雄厚、销量最多的大报。
①主要特点
a.该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方针,用小时评代替社论。
b.聘请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北京特派记者,用大量北京专电等政治新闻弥补言论不足。
在欧美各国首都都聘有特约评论员。
c.增设了多种专刊专栏,最著名的为《自由谈》,增强报纸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②经营管理
a.大力发展广告业务,四处招揽广告,使其成为该报的主要经济来源。
b.紧抓报纸发行,派人到全国各地进行征订。
c.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成为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
(3)进步改革时期(1931—1938)
《申报》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史量才的主持之下改变了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盈利的性质,转向了爱国进步立场,抨击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报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上都作了重大改革。
这一系列的改革既服务了社会,又提高了报纸的声誉并促进了销量。
①主要特点
a.言论态度鲜明,加强了政治时事评论,力图传达公证舆论,诉说民众痛苦。
b.迅速报道了“九一八”国难,呼吁民众奋起,要求民主。
c.革新副刊《自由谈》,改变了长期庸俗的趣味主义方针,在左翼作家的支持下,成为了文化进步的阵地。
d.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团结培养了大批青年走向进步。
e.创办了《申报》月刊。
②经营管理:聘请陶行知、黄炎培、戈公振等进步人士加盟,给申报带来了活力。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都来自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所以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注重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1)强调报刊具有党性、革命性、政治性
革命派公开承认热评报刊的党派性,更明确的提出了报纸应当称为“党的喉舌”;明确提出了为革命办报的主张,认为报纸是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2)强调报刊应当注重国民性
革命派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讳言报纸的阶级性,宣扬其国民性。
(3)强调报纸应当注重舆论
革命派十分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认为报纸应当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制造舆论。
(4)强调新闻记者的个人素质
革命派认为记者应当先知先觉,重视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先进性和新闻敏感。
3.简述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重大改革。
答: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重大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论的发展与自由讨论风气的出现
《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一方面采用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述评形式及时评论国内外大事,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倡导学理讨论自由,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了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报刊政论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
(2)倡导新文风,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的广泛应用
《新青年》提倡使用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并提倡使用新式标点。
(3)新闻业务的改进
报纸版面编排改进,重要新闻作头条,重视标题制作,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重视直接采访,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开展;不少报纸聘请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使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