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肠道感染病毒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章肠道病毒

第章肠道病毒

(3) 除柯萨奇 A 组某些型别的病毒必须在乳鼠中增殖外,其余肠道病毒均可以用细胞分离、
培养,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4)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易感对象主要是儿童,主要的感染类型为隐性感染。
2.(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①经消化道感染,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症感染,极少数
幼儿体内病毒可经两次病毒血症后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灰质炎,造成肢体弛缓性瘫痪;②


7. 轮状病毒属
科。核酸类型为
,由
个基因节段组成。
8.轮状病毒结构特点为外形呈
状,具有
衣壳,
包膜。
9. 非细菌性胃肠炎暴发流行最主要的病原体是
,传播途径为和

10. 尚不能用细胞培养的急性胃肠炎病毒是
。基因组类型为
,有
种衣壳蛋白。
11. 急性胃肠炎病毒所致胃肠炎的流行方式分为两种,即


三、名词解释
20. 关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 B. 宿主细胞膜受体为糖蛋白 C.90%以上病毒感染为隐性感染 D.病后对同型病毒具有牢固免疫力 E.易感者主要为 6 个月至 5 岁儿童
21. 关于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搞好患者排泄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保护水源 B. 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C.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D.注射丙种球蛋白 E.防鼠灭鼠
25. 关于柯萨奇病毒的特点,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 是无包膜的 RNA 病毒 B. 根据其对新生小鼠的致病性分型 B. 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 C..能引起人类的多种疾病 C. 有些型别具有血凝性质
26.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注意事项不包括: A. 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 勿用热开水送服 C. 疫苗要注意冷藏运输 B. D.宜安排在冬季服用 E. 只需服用 1 次即可达到免疫效果

肠道病毒-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肠道病毒-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三、肠道病毒71型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1969年首次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 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多次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流行。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结构 病毒颗粒为典型的小RNA病毒颗粒。在体外细胞培养时,EV71存在空心(empty, E)和实心(full,F)两种病毒颗粒,E颗粒为空心的缺陷结构,F颗粒是实心的成 熟病毒颗粒。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1. 基本性状 球形颗粒,直径22~30 nm 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肠道病毒结构模式图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小RNA病毒,单股正链RNA(感染性核酸)
肠道病毒基因组结构模式图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2. 多数能在易感细胞中增殖, 迅速产生CPE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人肠道病毒种类与相应血清型别(2016年)
病毒种 甲种肠道病毒(EV-A) 乙种肠道病毒(EV-B) 丙种肠道病毒(EV-C) 丁种肠道病毒(EV-D)
病毒血清型
Coxsackievirus(CV)-A2-A8, CV-A10, CV-A12, CV-A14, CV-A16; Enterovirus ( EV) -A71, EV-A76, EV-A89-A92, EV-A114, EV-A119, EV-A120, EV-A121
EV71所致的细胞病变效应(×200,彭宜红教授提供)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3.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4.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5. 病毒虽经肠道感染,却引起多种肠道外的感染性疾病:

2024版肠道病毒感染

2024版肠道病毒感染
抗病毒治疗研究突破 随着对肠道病毒复制机制和抗病毒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 究,未来有望发现新的抗病毒药物或治疗方法,为肠道病 毒感染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30
THANK YOU
2024/1/25
31
护理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持充足休息、注 意个人卫生等护理措施,促进康复。同 时,对于严重病例需加强护理和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024/1/25
21
05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建议
2024/1/25
22Leabharlann 脱水现象及补液治疗原则轻度脱水
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可通过口 服补液盐纠正。
中度脱水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肠道病毒外,还有其他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人类感染,如星状病 毒、杯状病毒等。
这些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症状表现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可引起胃肠道症状。
2024/1/25
预防这些肠道病毒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管理,避免接触污染的 水源和食品。
11
03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2024/1/25
高钾血症
应立即停用含钾药物或食物,采取降钾措施如使用胰岛素和葡萄糖、 钙剂、碳酸氢钠等。
低钠血症
轻度低钠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重度低钠需静脉补充高渗盐水。
2024/1/25
24
心肌损害监测和干预措施
心肌酶谱监测
定期检测心肌酶谱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以评估心肌损害程 度。
心电图检查
对疑似心肌损害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 常表现。
出现烦躁、皮肤弹性降低、四肢冷等症状,需静 脉补液治疗。
重度脱水
表现为休克、无尿、昏迷等严重症状,应立即进 行静脉快速补液,同时监测生命体征。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基础知识》考前点题卷一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基础知识》考前点题卷一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基础知识》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白细胞异常形态中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江南博哥)胞核分叶能力减退的是A.Alder-Reilly畸形B.Pelger-Hüet畸形C.Chedialk-Higashi畸形D.May-Hegglin畸形E.毒性变化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Pelger-Hüet畸形,细胞核为杆状或分两叶,呈肾形,染色质聚集成块或条索网状。

掌握“第三章白细胞检查3”知识点。

[单选题]5.破伤风的主要临床症状是A.腹泻B.菌血症C.骨骼肌痉挛D.化脓性感染E.脑脓肿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破伤风杆菌可引起人类破伤风,对人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它产生的外毒素。

细菌不入血,但在感染组织内繁殖并产生毒素,其毒素入血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本菌产生的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的亲和力,主要症状为骨骼肌痉挛。

掌握“第十七章厌氧性细菌及检验1”知识点。

[单选题]6.钩虫病和过敏性肠炎时粪便中可见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浆细胞E.上皮细胞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在肠道寄生虫感染(尤为钩虫病及阿米巴痢疾时)和过敏性肠炎时,粪便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掌握“第十一章粪便检验3,4”知识点。

[单选题]7.ABO血型鉴定时引起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除了A.分型血清效价太低、亲和力不强B.红细胞悬液过浓或过淡,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C.受检者红细胞上抗原性减弱D.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溶解,误判为不凝集E.老年人血清中抗体效价增强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此题可以用排除法,ABCD都是ABO血型鉴定正反不一的常见原因,而E选项本身说法也是错误的,老年人一般血清效价会下降而非增强。

掌握“第五章血型和输血2”知识点。

[单选题]8.重症型军团病的主要特征是A.脑感染B.肠道感染C.上呼吸道感染D.肺感染E.胸腔感染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军团病重症型以肺部感染为主要特征,常导致多器官损害。

2014年肠道感染病毒考试试题

2014年肠道感染病毒考试试题

肠道感染病毒考试试题
一、A型题(本大题17小题.每题1.0分,共17.0分。

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
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不属于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的疾病是
A 心包炎
B 心肌炎
C 流行性胸痛
D 肺炎
E 疱疹性咽喉炎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轮状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特异性抗体是
A IgA
B IgB
C SigA
D IgM
E IgG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下列对肠道病毒感染致病性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种病毒只能引起一种临床疾病
B 感染特征是病毒在肠道中增殖但很少引起肠道疾病
C 不同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征
D 大部分肠道病毒感染为隐性感染或只出现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症状
E 同一种病毒可以引起几种不同的临床疾病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预防脊髓灰质炎进行人工自动免疫的最佳年龄是
A 体弱的老人
B 中年
C 5岁以内的儿童
D 18岁的青年
E 青年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引起婴幼儿重症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体是
A A组轮状病毒
B B组轮状病毒
C 柯萨奇B组病毒
D 埃可病毒
E 柯萨奇A组病毒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6题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犯
A 神经树突
B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肠道病毒EV71

肠道病毒EV71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发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显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环境卫生、食物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适应易发病。

大部份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

少数患者可显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峻时可危及生命。

发病特点: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占多数;第二,发病地域分散,且要紧在农村地域。

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该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1.人群紧密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和床上用品、内衣等引发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烧起病,一样为38℃左右。

部份病人初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症,有的小孩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映。

发烧1~2天后开始显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显现,或显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烧,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之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若是小孩显现发烧、有皮疹等病症,家长该如何办?发觉小孩发烧、有皮疹等病症,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

小孩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幸免传染给他人,避免再感染其他疾病。

依照医生建议,决定是不是留院观看或住院医治。

患儿的家庭应利用香皂、消毒液对日经常使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维持通风换气。

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物卫生和个人卫生。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及相关特性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及相关特性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呼吸道感染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等)•消化道感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轮状病毒等)•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其他病毒和朊粒(乙脑病毒、登革病毒、埃博拉病毒、疱疹病毒、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第26 章呼吸道病毒viruses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s第27 章肠道病毒Enterovirus1、人类肠道病毒(enterovirus)属于小RNA病毒、单正链RNA病毒,无包膜。

2、有4类: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

③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④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第28 章急性胃肠炎病毒大多数的急性胃肠炎由病毒引起。

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

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第29 章肝炎病毒肝炎病毒:以侵害肝脏为主,并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目前公认的有5种肝炎病毒:A、B、C、D、E第33 章逆转录病毒Retrovidiae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反转录酶的RNA病毒,分2个亚科:①正逆转录病毒亚科②泡沫逆转录病毒亚科第32 章疱疹病毒Herpes viruse共同特征:线形dsDNA,有包膜。

共同特点: 1. 病毒体呈球形,150-200nm,核心为双股DNA,衣壳呈二十面体,有包膜,包膜表面有刺突; 2. 大多数疱疹病毒能在人的二倍体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病变,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病毒可使受感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3. 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多种类型感染:增殖感染,潜伏感染,整合感染和先天感染; 4. 所致疾病多种多样,非常复杂,不仅因为型别而不同,而且还因为感染类型及个体的免疫状态而异。

第30 章虫媒病毒第31 章出血热病毒1、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①传播:吸血的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②致病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畜共患病;主要引起发热、脑炎、出血热。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诊断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诊断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诊断肠道病毒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的病症之一,通常会引发轻微的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等。

但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可能会转化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脑膜炎等。

因此,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非常重要。

相关病毒目前已知的肠道病毒有多种,包括肠道病毒A、B、C、D、E、F、G等。

其中,肠道病毒A和B是最为常见的肠道病毒,通常引发轻微的感冒症状、呕吐、腹泻等;而肠道病毒C则更容易引起严重感染,特别是对于婴儿的影响更甚。

诊断方法1. 体格检查诊断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第一步是进行体格检查。

医生通常会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腹泻程度等多种指标,以确定是否存在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患儿的喉咙、肺部、心脏等器官的情况,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 实验室检查如果体格检查结果显示可能存在肠道病毒感染,医生通常会进行实验室检查来证实诊断。

这些检查包括:•血液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儿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以了解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咽拭子检查。

通过检查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肠道病毒感染。

•便液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儿的粪便中是否存在肠道病毒,并确认肠道病毒的类型。

3. 影像学检查对于一些严重病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或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认是否存在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或脑炎。

诊断注意事项在进行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诊断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诊断应尽早进行。

肠道病毒感染在新生儿中很常见,因此医生需要尽早进行诊断,以避免疾病恶化。

•不要只根据症状进行诊断。

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医生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尽可能少给患儿使用抗生素。

由于肠道病毒感染是由病毒导致,因此抗生素对该疾病无效。

使用抗生素还会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

结论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的第一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肠道感染引起的猪腹泻病的防治

肠道感染引起的猪腹泻病的防治

25猪腹泻病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不但会造成仔猪死亡,干扰育肥猪生长,而且会降低饲料利用率,增加药物费用支出,是影响养猪场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肠道感染是引起腹泻病的主要因素,根据病原的不同分为细菌性腹泻病、病毒性腹泻病以及寄生虫性腹泻病。

细菌性腹泻病中较为常见且危害最大的是大肠杆菌,能引起仔猪腹泻和水肿,死亡率高。

病毒性腹泻病主要是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毒等。

近年来,猪流行性腹泻发生日益严重,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寄生虫性腹泻主要是由猪等孢球虫、隐孢子虫和猪鞭虫等感染引起,目前随着生猪养殖设施设备水平的提高以及饲料营养和加工能力的提升,因寄生虫感染猪肠道引起的腹泻已极少发生。

1 肠道感染的机制腹泻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分泌增加、吸收不良、炎症和肠道通透性增加等。

因肠道感染许多形式的炎性和退行性变化影响到小肠和大肠,肠道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或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肠道分泌物增加导致腹泻呈水样,但肠道无明显病变。

猪等孢球虫、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等引起的肠细胞损伤、脱落和肠绒毛的萎缩,会导致体液外渗,结果引起腹泻和脱水,在这些情况下,肠道内充满液体,肠道松驰,无明显炎性病变。

C 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造成肠道糜烂、坏死、青年猪的出血性肠炎以及猪只的突然死亡。

猪等孢球虫在肠道绒毛上皮中繁殖所造成的损伤导致绒毛萎缩,肠道糜烂,纤维素样坏死肠炎,主要危害空肠末端和回肠。

胞内劳森氏菌造成肠道隐窝上皮细胞增生,导致回肠和结肠黏膜增厚,可造成猪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回肠出血量大,在没有肠道溃疡的情况下出现新鲜的大血凝块,形成红色水样腹泻。

猪痢疾导致溃疡性盲肠结肠炎,结肠内容物带血,黏液分泌物增加,导致黏液出血性下痢,粪便带有新鲜血液。

2 肠道感染的几种主要疾病猪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是困扰养猪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严重问题之一,腹泻的发生情况因养猪场管理水平和猪群健康状况的不同,造成流行和发病情况也有极大的差异。

如果多种肠道疾病的混合感染或营养、管理水平的不到位,会加剧肠道腹泻病临床症状的复杂程度,也会大大增加防控难度和治疗进度。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医学微生物学
配套光盘 主 制 编 李 凡 徐志凯 作 丁天兵
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绪论
细菌学 病毒学 真菌学

细菌学
第01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细菌学
第17章 其他细菌
第18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第19章 支原体
第20章 立克次体
第21章 衣原体 第22章 螺旋体
病毒学
第23章 病毒基本性状
第24章 病毒感染和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第27章 肠道病毒
第02章 细菌的生理
第03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第04章 噬菌体 第0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第06章 细菌耐药性 第0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0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细菌学
第09章 球菌
第10章 肠杆菌科
第11章 弧菌14章 分枝杆菌属 第15章 嗜血杆菌属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29章 肝炎病毒 第30章 虫媒病毒
病毒学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第32章 疱疹病毒 第33章 反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他病毒
第35章 朊粒
真菌学
第36章 真菌学总论
第37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丁天兵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01章细菌的形态结构第02章细菌的生理第03章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第04章噬菌体第05章细菌的遗传变异第06章细菌耐药性第0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0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09章球菌第10章肠杆菌科第11章弧菌第12章螺杆菌属第13章厌氧性细菌第14章分枝杆菌属第15章嗜血杆菌属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第17章其他细菌第18章放线菌与诺卡菌第19章支原体第20章立克次体第21章衣原体第22章螺旋体第23章病毒基本性状第24章病毒感染和免疫第25章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26章呼吸道病毒第27章肠道病毒第28章急性胃肠炎病毒第29章肝炎病毒第30章虫媒病毒第31章出血热病毒第32章疱疹病毒第33章反转录病毒第34章其他病毒第35章第36章真菌学总论第37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传染病。 病变主要是脊髓前角灰质部分,故称“脊髓灰质 炎”。 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驰缓性麻痹,因多发生于小儿, 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直径为27-30nm的球形颗粒,无包膜
结构由核心和衣壳构成。
核心:单股正链RNA,具有感染性和mRNA 功能。 衣壳:由60个壳微粒,以二十面对称排列。
增殖后形成第 二次病毒血症 及临床症状
入血, 形成第 带有受体的靶组织 一次病 (脊髓前角细胞,运动 毒血症 神经元等)

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 90%以上,粪便中 有病毒。
2 、顿挫型: 4-8% ,发热,乏力, 头痛,咽痛,恶心。 3 、无瘫痪型:头痛、颈痛,克、 布氏征阳性。 4、瘫痪型
临床特征
对热、干燥、紫外线敏感
肠道病毒所致主要疾病:
1、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病毒
2、引起多种麻痹性疾病、无菌性脑膜炎
-所有肠道病毒
3、心肌损伤、腹泻、皮疹等-柯萨奇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脊灰病毒)
概况
脊灰病毒是引起人类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广泛流行,遍及全球的一种急性
疫苗, 62 年在全球推广使用, Sabin
疫 苗 又 称 OPV , (Live oral polio Vaccine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 苗 )。
脊髓灰质炎死活苗的比较
项目 接种方法 抗体产生 细胞免疫 间接免疫
稳定性 副作用 免疫效果
活疫苗 (OPV) 口服糖丸 血清抗体、分泌抗体 有 能通过接种者粪便 排毒免疫更多人群 差,不易保存 极少数引起疫苗相关 脊髓灰质炎 更好
易感人群:
1、6个月至5岁儿童居多(6个月以 下获得抗体,5岁以上隐性感染)。 2、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美国 13.6/10万:3.18/10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
31岁男子因小儿麻痹症仅40 厘米高15公斤重
免疫性
牢固特异免疫,体液免疫为主

肠道局部sIgA来自血液中和性IgG、IgM抗体
中和抗体可长时间维持(终生)

3型间交叉保护极弱
预防原则
我国现采用口服3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
疫苗( OPV )进行免疫。即从生后 2 个月
开始连服 3 次,每次间隔 1 个月, 4 岁时再
(约90%)
致病性
咽部、肠道淋巴结中增殖
血(第一次病毒血症)
顿挫感染 (约5%)
全身淋巴组织再次增殖 血(第二次病毒血症)
非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无菌性脑膜炎 (0.1%~2.0%) 麻痹型
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膜等)
损伤细胞
病变轻微 病变严重 暂时性肢体麻痹 迟缓性麻痹
极少数 延髓麻痹
呼吸、心脏衰竭

2.关于肠道病毒共同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体积较小呈球形 B.核心为单体RNA、无包膜 C.耐胃酸、胆汁耐乙醚 D.多通过消化道传播在肠细胞中增殖 E.只引起肠道病变

3、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细胞的播 散途径是( ) A.经神经肌肉接头播散 B.沿神经播散 C.经血液播散 D.经细胞间融合播散 E.经淋巴播散
肠道病毒特点
生物学性状
小球形病毒(20~ 30 nm),无包膜 核酸为RNA,有感染性 衣壳蛋白VP1-VP3分布在表面,VP4与RNA 结合 在胞浆增殖,破胞释放,粪-口途径传播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 引起多种疾病(主要引起肠道外的疾病)


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心肌损伤、手足口病等
腺病毒科 (dsDNA 线形) 杯状病毒科 (+ssRNA 线形) 星状病毒科 (+ssRNA 线形) 肠道腺病毒40、41、42 型 诺如病毒 沙波病毒 星状病毒
婴幼儿重症腹泻、成人腹泻
婴幼儿腹泻
腹泻 婴幼儿腹泻
肠道病毒
归属于小RNA病毒科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4.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是( ) A.柯萨奇病毒A组 B.带状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人类疱疹病毒6型 E.呼吸道合胞病毒

第27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大多数的急性胃肠炎由病毒引起。 以腹泻和呕吐为主。主要包括: *轮状病毒 *杯状病毒 *肠道腺病毒 *星状病毒
1. 轮状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OPV,可降低VAPP的发生。
第二节 柯萨奇V、埃可V、新肠道V
柯萨奇病毒分A、B 两组,共29个血清型 埃可病毒有31个血清型 消化道感染,很少引起肠道症状 临床表现多样 血清学检查核核酸检测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尚无疫苗进行预防

柯萨奇V
麻痹症、无菌性脑(膜)炎、疱疹性咽 峡炎、手足口病、流行性胸痛、 心肌(包)炎、眼病、感冒……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 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 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 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 传播。
课堂小结
熟悉:肠道道病毒的种类、共同特性 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 了解: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
1.有关脊髓灰质炎V描述错误的( ) A.严重者可引起肢体驰缓性麻痹 B.依抗原不同分Ⅰ、Ⅱ、Ⅲ 型 C.极少数感染者有神经系统症状 D.血液途径传染 E.口服减毒活疫苗糖丸可做预防
病毒体呈球形,直径60~80 nm,二 十面体立体对称,双层衣壳,无包膜。
电镜下观察,病毒外形呈车轮状。
2、轮状病毒分组及其致病性
A组

婴幼儿(6M~2Y)严重腹泻最主要病原体; “秋季腹泻
B组 感染人----成人 C组 感染猪,偶尔也感染人 D组 感染鸟类 E组 感染猪
机制:V——肠——ISVP(感染性亚V颗粒)—— 小肠 粘膜绒毛C内增殖—— 病变:肠吸收功能损、分泌增加,水样腹泻……
埃可V
(ECHO)
麻痹症、无菌性脑(膜)炎、皮疹、 流行性胸痛、心肌(包)炎、感冒、 腹泻、新生儿全身感染……
70、71型麻痹症、无菌性脑(膜)炎; 71型手足口病; 70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68型肺炎……
新肠道V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 以发热及手、足、臀等部位皮肤的斑丘疹或疱疹,常 伴有口腔溃疡为特征。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的病原体。 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弛缓 性肢体麻痹(小儿麻痹症)。
*分三个血清型,型间很少有交叉免疫。

开展活疫苗预防以来,已基本消灭了 此病。
生物学性状
球形,无包膜,RNA病毒
抵抗力
较强,在粪便及污水中可存活数周,在酸性
第二十六章 肠道感染病毒
肠道病毒科
病毒科 小RNA病毒科 (+ssRNA 线形) 主要病毒种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70 、71型 引起的人类疾病 脊髓灰质炎 神经、呼吸道消化道、心脏感染 神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等
呼肠病毒科 轮状病毒 (dsRNA、11个节段
加强一次。
减毒活疫苗的缺点是有极少数人(免
疫缺陷个体)用后产生疫苗相关麻痹性脊
髓灰质炎。
⑴.死疫苗(IPV):肌注; ⑵.减毒活疫苗(OPV):口服; Opv优点:P253(黑体字), 进入肠道后增 殖并随粪便排出,从而既保护个体,又保护 群体,并可干扰野毒株(自然感染得到的病 毒株)。 新的免疫程序:先用IPV免疫2次,再口服
初始症状为轻度上感症状(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 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 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由于 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 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 唇齿侧也常发生。 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 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手、足等远端部 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 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 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 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 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环境中较稳定,对胃酸及胆汁抵抗力较强。
但对热、干燥、紫外线等均敏感。56℃经
30min可灭活。
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可
用于消毒。
致病性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
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 易感者:儿童
诱因:过度疲劳,受凉,扁桃体摘除, 局部创伤,免疫缺陷,促使麻痹发生
脊髓灰质炎病毒 隐性感染
第二节
杯状V
全球引起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爆发流行重要病原 体;秋冬季多见。
第三节 第四节
星状V 肠道腺V
占V性腹泻2.8%,是医院内感染主要病原体。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第2位病因;夏季多见。

课堂小结
1、肠道V共同特征和常见种类。 2、脊髓灰质炎V的致病性,机体免疫力与感 染结局关系;OPV优点? 3、急性胃肠炎V常见种类及其所致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