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左脚调的传承
毕业论文评审表及答辩记录表
aboriginal sort of folk traditional dance, but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entertain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body.As the
文 result of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umbers of people have taken part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
论文题目
论云南楚雄彝族左脚舞的特征及其传承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姓名、职称
张炳仙 唐芳助教
所属系、专业、年级
音乐系 音乐学专业 06 年级
字 数 10000 定稿日期 2010 年 5 月
中
云南楚雄彝族左脚舞,以其热烈奔放、节奏明快、通俗易懂等特点迅速传播到了省州内外。
10
理论意义或 实际价值
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对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研究中的某个理论或方法问题进 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10
选题恰当 题目规模适当,难易度适中;有一定的科学性。
5
查阅文献 资料能力
能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本论文所涉及的 有关研究状况及成果。
10
能阅读、翻译一定量的本专业外文资料、外文摘要和外 文参考书目(特殊专业除外)体现一定的外语水平。
5
文题相符 较好地完成论文选题的目的要求。
5
写作水平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15
写作规范
符合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用语、格式、图表、数据、量 和单位、各种资料引用规范化、符合标准。
10
论文பைடு நூலகம்幅 10000 字左右。
楚雄牟定彝族左脚调与左脚舞浅析
楚雄牟定彝族左脚调与左脚舞浅析摘要:左脚调与左脚舞是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蕴含了彝族社会发展历史及生活方式的文化积淀。
牟定是左脚舞的故乡,左脚舞是牟定彝族的代表性舞种,在牟定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是红土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在,这源于一千多年前的悠久彝族歌舞文化,正以最耀眼的姿态向世界散发它的光芒。
关键词:左脚调;左脚舞;婚俗;艺术特征;发展一、牟定彝族左脚调与左脚舞的人文历史牟定县地处云贵高原,地处滇中腹地。
这里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且具有浓郁厚重的文化底蕴。
虽然没有名山、名水和名人,但有样东西却不能让人忘怀,那就是跳了上千年的左脚舞和唱了上千年的左脚调。
从远古传说起源的左脚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牟定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紧密的与牟定人联系在一起。
同时也成为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蕴含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历史以及生活方式的文化积淀。
1、牟定彝族节庆活动与左脚调左脚舞的历史渊源在牟定左脚舞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以正月十五赶猫街、二月八、三月会、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作为重要载体,与左脚舞相依相伴,成为左脚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众多民间传统节日中,当数三月会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气氛最热闹、名气最响。
一年一度的三月会是彝族左脚歌舞的盛会,也是左脚舞以及其他彝族歌舞的海洋。
成千上万的彝族群众弹起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人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
在县城广场和主要街道上,三月会期间每晚跳脚圈数在50圈至100圈,可谓盛况空前。
在史实记载方面。
据考证,牟定左脚舞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并散见各种史志。
其中,要数康熙四十一年的《定远县志》及道光十五年的《定远县志》最为权威。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修定的《定远县志》记载:“三月二十八日,城南东岳宫赶会,卖棕笠、毛毡、麻线,至晚男女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跳左脚至更余方散。
楚雄州禄丰县高峰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略
浅谈楚雄州禄丰县高峰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略摘要: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传承中创新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内在动因。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如何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建设,做好传承与发展工作,提高乡村文化品位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设想禄丰县高峰乡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以“花公鸡帽”为代表的彝族服饰就有独树一帜的特色;以“大刀舞”、“左脚舞”、“酒歌”为主的民族歌舞享誉省内外;彝族“向天坟”文物古迹,见证了彝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独特的民族习俗和饮食文化以及龙马河、三月三山、仙人桥等各种优美的自然景观,展现了高峰彝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篇章;以彝族刺绣、剪花、酿酒,石刻为主的民族工艺艺术性较强,是研究民族发展历史、研究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以“二月八”、“三月三”、“火把节”等为主要代表的独特的民族节日,体现了高峰彝族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是彝族“傩文化”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作为一名基层文化站干部,立足本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思考,对如何做好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云南省禄丰县高峰乡地处禄丰县西北部,东连一平浪镇,南邻广通镇,西接妥安乡、黑井镇,北与元谋县花桐乡接壤,辖区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
境内居住着汉、彝、苗、白四种民族,是楚雄州40个少数民族聚居乡之一。
全乡森林覆盖率为73.72%,山川秀丽,气候怡人,东有雄伟壮观的“三月三”山麓——紫云峰;南有文物古迹、象征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天文观测台——向天坟;西有黑井古镇盐文化的延伸——黑井至昆明以及元永井至牟定、姚安的古盐运驿道遗痕;北有母亲河——龙马河。
龙马河流域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流在奇峰异石间穿梭,形成了数道水帘瀑布,两岸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悬崖峭壁,形成了能容纳数百人的“大石房子”溶洞及灶王岩、葫芦岩、老君岩、仙人桥等壮观的山水美景,素有“香格里拉”的美誉。
对云南楚雄彝族左脚调的文化思考
关键词 :左脚调 ;文化 ;彝 族
引 言
在云南楚雄彝族 自治州有 已经延续 了上千年的左脚舞和 左脚调 ,现在左脚调 已成为彝族 文化 的标 志符号之一 。它作 为一种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在彝族 聚集 的地方产生 ,由于 文化 的不 同、民族问的交流 与融合 ,慢慢 的在汉族 和其它少 数 民族之 间也逐渐跳起 了左脚舞 、唱起了左脚 调。它为增强 少数 民族地 区的民族凝聚力 以及促进 民族团结提供 了重要途 径[ 1 】 。左脚调 与左脚舞一样 ,它伴随着左脚舞一同在省内外 传唱 ,如今 已经成为推动云南地 区文 化影 响力 的重要力量 。 例如在许多旅游风景 区的宾馆或酒 店 ,就可以经常听到由左 脚调而改编 的歌 曲。很 多源 于乡土的左脚调如阿老表端酒 喝 等 曾在多家 电视台及媒体亮相 ,它已经成 为继葫芦丝后作为 “ 云南 表情 ”代 表的新 的文化符号 。 云南彝族左脚调 的文化 按照分类标准 的不 同 , 左脚调可 以分成开 场调 、敬酒调 、 婚恋 调、杂调 以及对歌 调等 。其 中大多是 歌唱生活和 口 传劳 动知识 的,所 以知道调子越 多的人越 受人尊重。在彝族人 民 的心 中,会唱左脚调 的人通 常都 是富有智慧而且 热爱劳 动的 人【 2 】 。在有的资料中是这样描述左脚调种类 的,第一种是敬 酒调 ( 也俗称酒歌 ),例如 “ 阿老表 端酒喝” ,这 一首酒歌 是所有最霸道 的敬酒调之一 , 也在彝族地 区流传得最为广泛 ; 第二种是歌唱美好生活 的左脚 调 ,例如 “ 三月会” ;第 三种 是歌 唱年成丰收 的,例如 “ 月亮圆又 圆, 月亮露笑脸 , 我 们 大家 一起 唱,歌唱丰收年”; 第 四种是 吟唱爱情 的,例如 “ 传 情最是三月会 ,跳脚三天也 不累”。在云南彝族地区 ,每 当 夕 阳西下 的时候 ,不论远 近 ,彝族以及其它民族的人不 约而 同地 聚集在一起 ,弹四弦琴 ,齐声或者男女和声一起唱起左 脚调 ,大家手牵着手 、肩并 肩围成由几人 、几十人 甚至上百 人 的圆圈,一起跳左脚舞 ,伴 着铮铮作响的弦音 ,和着 高亢 清脆 的左脚调 ,或蹉脚 闪腰 、折步跌脚 、或摆手转身、对脚 甩腿 。他们 的舞步整齐 化一 ,舞姿健美轻盈 ,正是这种千变 万化充满个性 的肢体语 言 “ 模塑 ” 出 了楚雄左脚 调文 化与 其它 文化有显著差别 的地域 延续下来的 ,是楚雄的一种文化 符号 , 他们早 已把创造 艺术的精神融合成为彝族风韵 ,深入 到每个彝族儿女 的心灵 。
牟定彝族左脚调浅析
牟定彝族左脚调浅析作者:张莹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7期摘要:牟定彝族左脚调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流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非常盛行的歌种,随着彝族左脚舞的广泛流行而发展,本文就其产生、继承、发展及其调性特点作简单分析介绍。
关键词:牟定彝族左脚调产生继承与发展调性特点牟定位于滇中腹地,地处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部地区。
东接元谋、禄丰县,南连楚雄市,西靠南华、姚安县,北依大姚县龙街乡,全境面积1490多平方公里。
全县总人口约十八万四千多人,其中彝族人口约三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属“罗罗颇”支系。
牟定的彝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1978年在新甸乡福土龙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羊角纽编钟(这套编钟呈长椭圆型,顶部有羊角纽,共六个,属六声音阶编钟)说明:彝族先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己经掌握了比较完整的音乐。
从流传至今的古歌谣“梅葛”(谐音,又称“蜜郭”)和反映彝民狩猎生活的“打猎歌舞”说明:彝族先民在远古时期就有着自己的歌舞艺术。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牟定是彝族“左脚舞”的故乡,左脚歌舞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在现存的康熙定远(即现今牟定)县志上就有着祥尽而生动的记载。
这段记载较详细地描述了彝族先民古老的童婚俗和喝酒跳左脚舞的情景。
现今彝族举行童婚礼的习俗已不存在,但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仍要在院心搭一青棚。
设一火塘。
至晚,贺喜的亲朋好友和当地男女老幼总要围着火塘喝酒跳左脚舞直到次日太阳升起方歇。
关于牟定左脚舞,康熙定远县志还有另一段记载:“每年三月二十八赴城南东狱庙赶会,卖蓑笠羊毡麻线至晚,男女百余人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小曲至县署二堂跪拜官长,就阶下环围坠左脚至更余方散”。
这段记述中的“每年三月二十八赴城南东狱庙赶会”,就是延续至今的牟定大型传统节日“三月会”。
牟定“三月会”,是彝族人民仍至全县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至三月二十九日,介时,牟定县城张灯结彩,商贾云集。
浅析姚安彝族左脚调
浅析姚安彝族左脚调摘要:彝族左脚舞的历史千年有余,左脚舞是彝族民间广为流传和喜闻乐见的歌舞艺术。
左脚调是伴随着左脚舞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伴奏音乐。
千百年来,它一直伴随着勤劳善良的彝族人民。
左脚调是彝族人民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彝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随着社会的发展左脚调在姚安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上得以很好的传承和推广。
它的传承与姚安彝族的历史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它的舞蹈动作、音乐、唱词、都有特定的模式。
它和彝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实用性、集体性、通俗性、时代性等特点。
把欢快的娱乐性和民族色彩很好的和为一体,在对歌对舞中进行交际求偶社交活动。
左脚调已经成为彝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彝族;姚安;左脚舞;左脚调一、姚安彝族左脚调的发展概况(一)姚安彝族历史的发展概况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自古就有“六诏之中分,三川之门户,南中之锁钥”的美誉,更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其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年蒙古铁骑沿青藏高原东缘千里南下,横扫云贵高原,结束了云南少数民族纷争不断、地方割据的格局,从此云南进入了大一统时期。
当时的姚安县为实现这一历史变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姚安古称姚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势有“群山环抱蛉河水、盆地碧绿万顷田”的景象。
[3]姚安是从西汉延续至今的历史文化古城,属于全国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府,也是极少数至今仍然保留着厚重古文化内涵的县城之一。
它是“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这里还是民族乐舞之乡,有花灯、梅葛、莲花落、坝子腔四大音乐体系。
独特的民俗风情及传统节日,更有让人大快朵颐的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可以说,让岁月浸染千年的姚安,是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厚重的古城。
(二)姚安彝族左脚调的起源左脚调确切的起源地及起源时间,已不可考。
我们后人只能从一些神话传说中看到一点细枝末节。
在楚雄彝族地区广泛流传、认同的是起源于号称“左脚舞”之乡的牟定县。
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内容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也包括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各民族的唱法在风格、演唱特点上也各有区别,民族声乐的内涵是很丰富的。
各少数民族结合本民族语言、民歌音调特点,形成了各有特点的发声方法(俗称用嗓方法)。
要保持和发展民族歌手的演唱风格,要求老师要根据歌手各自的嗓音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去发展他们的个人演唱风格。
关键词:民族风格用嗓方法演唱风格云南省地处富饶美丽的边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2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民歌,被人们称为民歌的海洋,是一个汇集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聚宝盆。
民族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歌的多样性风格,使云南民歌百花园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这丰富的民族元素也为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创作与发展积淀了厚重的基础。
云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演唱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高亢明亮的真声唱法;2.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的假声唱法;3.表现力强、感情丰富的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
与传统的民族唱法相比较,戏曲、曲艺、民歌都是以真假声演唱方法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一种演唱方法,现已成为中国主流民族声乐流派的代表。
而云南少数民族唱法,在不脱离本民族语言、风格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下面笔者着重把这26年来在教学实践与教研交流中所掌握的几种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方法一一介绍。
一、云南省红河北岸江内彝族“四大腔”(即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四腔白话)的演唱1.江内彝族因与汉族杂居,有些曲式结构受到汉族民歌的许多影响。
最有特点的用嗓方法就是真假声交替使用的技巧,要求歌者在演唱整首歌中,真假声转换要娴熟自如,不能让观众听到换声时出现的一点瑕疵,真假声的交替要天衣无缝。
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在长期的传承中早就自成一种套曲模式,有特定的演唱技巧,歌词格式具体到哪一腔唱几个字都有明确的规定,演唱时用汉语演唱。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欧萍云南省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摘要:民族民间彝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界对此投入了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民族民间彝族舞蹈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在不断凸显。
本文对民族民间彝族舞蹈的起源进行了概述署名,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民族民间彝族舞蹈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展示的传承规律进行了说明,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民族民间;精神;彝族舞蹈文化;概述;传承规律引言我国地域面积十分广阔,具有的人口基数十分庞大,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民族民间彝族舞蹈随着各民族的生存发展而得以形成和发展,是民族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民族民间彝族舞蹈发展现状以及其传承规律的研究,能够为进一步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为推动民族民间彝族舞蹈的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一、民族民间的彝族舞蹈起源与发展艺术源于生活,民族民间彝族舞蹈来自于人类的生活、劳动中,民族民间彝族舞蹈是本区域的民众在其日常生活中结合其生活方式以及其劳动情境而不断创造、编演而形成的。
通常情况下,民族民间彝族舞蹈以载歌载舞的集体舞形式表现,具有的彝族舞蹈动作也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展示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
彝族舞蹈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会展示民众的生活、以及其曾经的战争经历、民族的精神崇拜等。
民族民间彝族舞蹈是我国乡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民族民间彝族舞蹈的种类对于民族民间的彝族舞蹈而言,其舞蹈的种类达到二十多种,它们分别有打歌舞蹈、葫芦笙舞蹈、烟盒舞蹈、花鼓舞蹈、铜鼓舞蹈、大罗笙舞蹈、羊皮鼓舞蹈、跳乐舞蹈、跳菜舞蹈、跳弦舞蹈、跳丧舞蹈、左脚舞蹈等。
其中,打歌舞蹈是当前彝族民间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它的分布比较广泛,影响也是比较大,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人们自娱性的一种舞蹈。
在彝族人们当中,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它们都会这一中舞蹈,这种舞蹈在会议前后、看电影以及逢年过节等都会进行打歌舞蹈。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0219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庆典,流传于楚雄州各县市的彝族村寨。
火把节又称“过大年”,起源于星回节,历史悠久。
史料中记载了“夷妇阿南”之说、“诸葛亮南征,父老举燎相迎”之说、“皮罗阁统一六诏,火烧松明楼”等有关火把节起源的不同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火把节来历的传说,如民间传说《喜鹊姑娘》。
火把节节期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节日期间,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邪除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节日期间,人们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福等活动。
探亲访友,听老人唱古歌,并开展赛装、对歌、跳脚、摔跤、斗牛、磨担秋等文艺体育活动,内容十分丰富。
楚雄州10县、市彝族聚居地区过火把节的方式各有不同特点,但主要内容相似。
楚雄市比较注重火把节的祭火神、祭庄稼神及除家秽的仪式;树苴乡要跳民间祭祀舞蹈十二兽舞,由12名青壮年男女模仿十二兽的习性动作,同时有农耕、栽种、收割、十二兽相生相克等内容,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双柏县境内罗武支系的彝族,火把节节期为5天;双柏县法脿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地区要跳“老虎笙”舞;禄丰县高峰地区彝族从六月二十日就开始“迎火把”,此后一连几天都是分户过节。
火把节体系严整、形态完备,是宗教、祭祀、文艺、体育、社交和农产品交流的集中活动场所,凡具代表性的彝族歌舞在火把节期间都能得到最好展现。
楚雄彝族火把节群众基础非常广泛,覆盖楚雄州所有彝族村寨,影响极广,是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来往的主要活动之一,对促进民族团结有现实的社会功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政府介入等外部环境的变化,火把节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但是,火把节也出现传统观念及习俗淡化、节庆活动城镇化、民俗活动商业化等变化趋势。
烟盒舞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
论楚雄彝族“左脚舞”的起源与发展
1 彝族左脚舞的特 点
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 比较 .左脚舞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 第 不受人数限制 , 三五人 、 十几人 、 几十人都可以在一起跳脚 。第二 , 不受场地限制。场地宽大 . 人数众多时 . 可以几百人围一个大圆圈 . 在 窄长 的街道 上则 可以围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 小圈 : 人数少 时 , 三五人 在 宿舍里也可 以跳脚。 第三 , 歌舞一体。 左脚舞是名符 其实 的歌舞 , 跳 脚时, 不论人多人少 , 总是舞步一动 . 声就起 . 歌 男唱女合 , 女唱男合 。 问一答或男女齐唱。歌声伴随舞步 . 欢快热烈。 四 . 第 舞步多变 。 每 首左脚 调都有它固定 的舞步 . 曲调一变舞步就变 . 经常变换曲调能 使跳脚场气氛活跃 , 经久不衰。第五 . 不受年龄限制 . 男女老幼皆可目 基 于以上特点 , 彝族左脚舞更易普及推广
3 楚雄彝族左脚舞的发展
31 找到合理定位 . 出左脚舞的地方文化特色 . 突
由于 楚 雄 一些 高 山地 区 的 特殊 地 缘 关 系 ,这 种 相 对 的封 闭 状 态 .
21 02年
第 2 期 9
S IN E E H O O Y N O M TO CE C &T C N L G F R A IN I
O本刊重稿。
科Hale Waihona Puke 信息 论楚雄彝族“ 左脚舞” 的起源与发展
赵 惠 陈雪 红 黄 艳萍 ( 楚雄 师范 学院体 育 系 云南 楚雄 6 5 0 ) 7 0 0
【 摘 要】左脚舞” ‘ ‘ 是楚雄彝族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也是楚雄 牟定彝族的代表性舞蹈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史文化悠久 , 是 其历 内涵
丰富 , 是楚雄彝族 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近 3 年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左脚舞” 0 “ 这种传统文化从 乡村田间进入 了繁华的都 市, 从草根文化 中 脱颖 而 出, 是民族传统体 育项 目中普及推广较好 的项 目 之一。 促进 了少数 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为少数 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的资源整合与保
楚雄彝族左脚调汇集
楚雄彝族左脚调汇集一、“阿老表,有心采花来。
阿老表,有心采花来。
有心采花花不开,等到花开再来采。
有心采花花不开,等到花开再来采。
阿表妹,有心采花来。
阿表妹,有心采花来。
有心采花花正开,想采哪朵任你采。
有心采花花正开,想采哪朵任你采。
”二、《底丽婼》“(女)哈舞婼,(男)哈么婼。
(女)罗蹈婼,微操婼,哈舞哈妮罗蹈婼,(男)锣刀拿操底丽婼。
(女)底丽励叨婼,(男)底丽罗操婼。
(女)罗道拉舞那多罗,(男)那道辣舞啰叨婼”。
三、《傻丽傻玛岛》“阿美棵,娜喜娜玛早。
沃美棵,那喜阔那早。
阿尼婼尼贝婼麦棵哟棵,傻丽傻玛岛,傻丽玛傻道。
”四、《我家姑娘长大了》“阿爹说,阿妈说,我家姑娘长大了,小女今年十八了,若是哪家瞧得着,你就赶快请媒婆,若是哪家瞧得着,你就赶快来跳脚。
”五、《拉朝咕嗻唠调》:“操勒婼么姥,劳操咕啁唠。
小伙小姑娘,朋友来跳脚。
”六、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来跳脚,朵朵茶花红艳艳、红艳艳,左脚越跳越开怀、越开怀。
”七、“老司机,带带我,我有十八了,你的小车给我开,我的小奶给你摸,老司机,你想想,哪个划得着。
”八、“三弦弹的好是阿老表,调子唱的好是阿表妹,好玩的仁义的,好是好玩的,月亮团圆在十五在十五,哥妹团圆在今晚在今晚”。
九、《三个阿老表》“三个阿表妹,四个阿老表,三个小妹都要等,四个小哥都要来,三个小妹不嫌多,三个小妹都要等,四个小哥不嫌多,四个小哥都要来。
”十、《月亮出来亮晶晶》“月亮出来亮晶晶,***和彝家心连心,扶贫政策是真正好,建设美好新农村”。
十一、《请到我们彝山来》“山青青来水清清,彝家山水连北京,高山泉水连彩云,一片小草一片心,唠唠哩唠哩唠哩唠哩唠…… 山青青来水清清,彝家山水笑脸迎,只要老表不嫌弃,请到我们彝山来,唠唠哩唠哩唠哩唠哩唠……”。
十二、《彝山新生活》“(男唱)看见表妹乐呵呵,表妹高兴为什么,是不是找了个好对象,他的名字叫什么。
(女唱)表哥不要胡乱猜,实话告诉小表哥,只因彝山变了样,阿妹心里乐呵呵。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彝族左脚舞是云南省彝族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以使用左脚为特点,舞者在舞蹈中只使用左脚进行各种舞步和身体动作。
在这篇研究报告中,我将介绍彝族左脚舞的起源、特点、演出形式以及对彝族文化的重要性。
彝族左脚舞起源于彝族的传统祭祀活动,是一种象征祈福、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的表达方式。
据传说,远古时期,彝族人民面临着连年的旱灾和瘟疫,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他们在祭祀仪式中只使用左脚舞蹈,认为这样能更好地和神灵沟通。
左脚舞一度只是神圣的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成为彝族文化中重要的节庆表演形式之一。
彝族左脚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使用左脚、柔美和协调性上。
舞者在表演中只使用左脚,左脚的舞步和身体动作非常独特,能够展现舞者的灵动和柔美,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舞者在舞蹈中以轻盈和协调的方式进行舞动,展现出彝族人民的优雅和自信,使整个舞蹈更加动人。
彝族左脚舞的演出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集体表演和对抗式表演。
集体表演是彝族左脚舞最常见的演出形式,多为团队协同表演,舞者们按照特定的舞步和节奏进行配合,展现出整个团队的力量和协调性。
对抗式表演是彝族左脚舞演出中具有竞争性的一种形式,在对抗式表演中,两个团队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采,争夺胜利。
彝族左脚舞对于彝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了彝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彝族左脚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彝族人民对于祖先敬畏、对于土地的敬意、对于丰收的期许的表达。
通过彝族左脚舞,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综上所述,彝族左脚舞是彝族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独特的舞步和舞蹈形式使之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的起源和演变代表了彝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珍视,展现了他们的优雅和自信。
彝族左脚舞的研究对于了解和传承彝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楚雄彝族左脚调汇集[教育]
楚雄彝族左脚调汇集一、“阿老表,有心采花来。
阿老表,有心采花来。
有心采花花不开,等到花开再来采。
有心采花花不开,等到花开再来采。
阿表妹,有心采花来。
阿表妹,有心采花来。
有心采花花正开,想采哪朵任你采。
有心采花花正开,想采哪朵任你采。
”二、《底丽婼》“(女)哈舞婼,(男)哈么婼。
(女)罗蹈婼,微操婼,哈舞哈妮罗蹈婼,(男)锣刀拿操底丽婼。
(女)底丽励叨婼,(男)底丽罗操婼。
(女)罗道拉舞那多罗,(男)那道辣舞啰叨婼”。
三、《傻丽傻玛岛》“阿美棵,娜喜娜玛早。
沃美棵,那喜阔那早。
阿尼婼尼贝婼麦棵哟棵,傻丽傻玛岛,傻丽玛傻道。
”四、《我家姑娘长大了》“阿爹说,阿妈说,我家姑娘长大了,小女今年十八了,若是哪家瞧得着,你就赶快请媒婆,若是哪家瞧得着,你就赶快来跳脚。
”五、《拉朝咕嗻唠调》:“操勒婼么姥,劳操咕啁唠。
小伙小姑娘,朋友来跳脚。
”六、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来跳脚,朵朵茶花红艳艳、红艳艳,左脚越跳越开怀、越开怀。
”七、“老司机,带带我,我有十八了,你的小车给我开,我的小奶给你摸,老司机,你想想,哪个划得着。
”八、“三弦弹的好是阿老表,调子唱的好是阿表妹,好玩的仁义的,好是好玩的,月亮团圆在十五在十五,哥妹团圆在今晚在今晚”。
九、《三个阿老表》“三个阿表妹,四个阿老表,三个小妹都要等,四个小哥都要来,三个小妹不嫌多,三个小妹都要等,四个小哥不嫌多,四个小哥都要来。
”十、《月亮出来亮晶晶》“月亮出来亮晶晶,***和彝家心连心,扶贫政策是真正好,建设美好新农村”。
十一、《请到我们彝山来》“山青青来水清清,彝家山水连北京,高山泉水连彩云,一片小草一片心,唠唠哩唠哩唠哩唠哩唠…… 山青青来水清清,彝家山水笑脸迎,只要老表不嫌弃,请到我们彝山来,唠唠哩唠哩唠哩唠哩唠……”。
十二、《彝山新生活》“(男唱)看见表妹乐呵呵,表妹高兴为什么,是不是找了个好对象,他的名字叫什么。
(女唱)表哥不要胡乱猜,实话告诉小表哥,只因彝山变了样,阿妹心里乐呵呵。
彝族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左脚舞
Na t i o n a l f o l k mu s i c
彝族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谭 春( 昆明 学 院 音 乐 学 院 )
左脚舞
谈嚣 霎 耄 爰 妻 毫
上 见过 ,但具体 的左脚 舞到底 是什 么样 子 ?有 什么 样 的舞蹈 形式 及 音 乐形 式 ?
区的突然转 换 ,形成 较强 的音区 、音 色
们将 对其历史 、形式 和发展趋 势进行 一
一
及力度 的对 比。假嗓高腔常用 “ 啊 哩哕 ,
啦哩哕 哩哕”等虚词 ,形成 高音 区衬 腔
剖析 ,让人们 深入 了解这一 大众喜 闻
左脚舞。 ”其二 ,彝族人普遍右脚 比左 脚 灵 活有 力量 ,孽 龙 刚死 ,众人 很 担 心 ,
中的一 朵奇葩 ,被誉 为彝族 文化 的活化 石。每 当彝族的 民俗节 日, 大家都会 穿上 漂亮 的彝族服装 ,约定成俗 的聚在一起 ,
弹 起 弦 子 , 唱起 左 脚 调 ,整 齐 一 律 跳 起 左 脚 舞 ,舞 蹈 场 面 非 常 壮 观 。 左 脚 舞 这
唱 夷 曲 ……环 围跺 左 脚 。 至更 余 方 散
… …
”又: “ 跺 左脚 ,以手脚 之俯仰 合
曲谱之 抑扬 ……谓堕左脚 ,盖 以左脚 先 起之故 也… …”据有关 专家介 绍 ,牟定 左脚舞 是楚雄州 唯一有史 籍记 载 的彝 族
舞 种 。 由 此 ,我 们 会 想 到 一 个 问 题 : 为
■左 脚 舞 是 歌 、 舞、 乐 的 结 合
记载 : “ 每 逢 农 历 三 月 二 十八 f 牟定三 月
会) ,彝族赴城南 东岳宫( 庙) 赶会 ,至晚 ,
云南楚雄——传奇牟定
云南楚雄——传奇牟定该⽂源于(彝家阿伱偌)原创云南楚雄——传奇牟定牟定,史称髳州,地处滇中腹地。
这⾥虽然没有名⼭、名⽔和名⼈,但有样东西却不能让⼈忘怀,那就是跳了上千年的左脚舞和唱了上千年的左脚调。
据史料考证已有⼀千多年的历史,左脚舞传承千百年来我国中原“踏歌”、“跌脚”的风韵,是古代踏歌⽂化的“活化⽯”。
同时左脚舞作为牟定彝族⼟著民族的代表性民族民间舞种,⼴泛吸引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精华,它集民族歌舞中歌、舞、乐⽂化内涵为⼀体相互⽀持的特点,载歌、载舞、载乐共同形成左脚舞的艺术风格和独特魅⼒。
牟定三⽉会,⼜名三⽉街,每逢每年农历三⽉⼆⼗六⾄三⽉⼆⼗九是三⽉会的盛⼤节⽇,是当地彝族的歌舞⼤盛会,是彝族歌舞的海洋,⼜是商贸活动的热浪,场⾯⾮常壮。
所以就有“激情三⽉,风情牟定”之称。
三⽉会主办开幕式:牟定,左脚舞的故乡。
每年农历三⽉⼆⼗七⾄⼆⼗九是民族传统盛会“三⽉会”,届时,既是彝族歌舞的海洋,⼜是商贸活动的热浪。
关于左脚舞的起源,有这样⼀个传说,很久以前,牟定坝⼦有⼀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泛滥,彝族⼩伙阿⾥和彝族姑娘阿罗是⼀对热恋中的情⼈,他们决⼼挺⾝⽽出为民除害,农历三⽉⼆⼗⼋这⼀天,众乡亲在这对男⼥勇敢⽆畏的精神感召下,⼀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逃回龙潭,⼈们抓住机会,把烧红的栗炭往龙潭⾥倒,然后⼜抬⽯头,挖泥⼟把龙潭填平,怕恶龙翻⾝作恶,就在上⾯燃起篝⽕,乡亲们围着篝⽕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后恶龙终于毙命。
为了欢庆胜利,彝族⼈⽤恶龙的头、⽪、⾻、筋等制成了⽉琴,聚在⼀起⼿挽⼿转成圈跳脚弹琴,唱“阿⾥罗”纪念阿⾥和阿罗。
此后,每年的农历三⽉⼆⼗⼋这⼀天,汉彝苗各族⼈民便相聚到县城东郊东岳庙旁的龙潭上,围⽕跺脚,做⼀些⽣产⽣活⽤具的买卖。
⼜由于那⼀天是农历的三⽉,故称为“三⽉会”,连赶三天,代代相传。
牟定多⼭,彝族先民们⼤都居住在⼭上,⼟掌房或⽊垛房依⼭⽽建,他们⽇出⽽作⽇暮⽽息,⼑耕⽕种虽然⾟苦,但也要把⽇⼦过得舒坦快乐,⽩天⼲活,晚上就来唱歌跳舞吧。
彝族左脚舞基本步法
彝族左脚舞基本步法
彝族左脚舞是彝族传统的舞蹈之一,以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节奏,表现彝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以下是彝族左脚舞的基本步法:
1.跳步。
跳步是彝族左脚舞的基本步法之一,其动作简单,步伐速度较快。
舞者以左脚为主跳起,右脚跟上,在舞台上轻松自如地表现出舞蹈的轻盈和灵动。
2.跳步配合手势。
跳步配合手势是彝族左脚舞的特色之一,舞者在跳步的同时,配合以手势表现出舞蹈的情感和意境。
如双手抬起,代表着彝族人民对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双手放于腰间,则代表彝族人民的的坚毅和自立。
3.圆转步。
圆转步是彝族左脚舞的经典动作,舞者以左脚为主脚,右脚跟随,绕圆圈转动,舞者的手臂也配合起来,表现出舞者的优美和灵动。
4.高步。
高步是彝族左脚舞的关键步骤之一,舞者以左脚为主,将右脚抬起到较高的位置,表现出彝族人民坚毅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
5.跃进步。
跃进步是彝族左脚舞的高难度动作之一,需要舞者具有较强的跳跃能力。
舞者以左脚为主,跃起整个身体,双手做出抛物线状,表现出舞者生命的跃动和力量的爆发。
以上是彝族左脚舞的基本步法,随着舞蹈的发展和演变,其中的细节和变化还有很多值得探索。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总结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总结
彝族左脚舞是彝族民间舞蹈的一种独特形式,主要流传于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的彝族聚居区。
本次研究报告对彝族左脚舞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对其起源、发展以及艺术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通过对彝族左脚舞的研究,我们发现彝族左脚舞起源于彝族的农耕文化和习俗,是彝族人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表达和祈祷。
这种形式的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经过几
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彝族左脚舞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舞蹈重视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舞者们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来传递舞蹈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彝族左脚舞注重舞者的肢体表达,特别是手部和头部的动作非常丰富多样。
再次,该舞蹈的音乐伴奏以马铃和口弦为主,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能够有效地激发观众对彝族文化的兴趣和浓厚的参与感。
最后,彝族左脚舞具有强烈的主题性,舞蹈场景常常与彝族人民的生活、农耕和习俗等紧密相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本次研究报告,我们深刻认识到彝族左脚舞作为彝族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能够体现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传承。
在今后的研究和推广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彝族左脚舞的传承和保护,并积极探索适合现代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演出形式,使其更好地为彝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贡献。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范文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范文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一、引言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彝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舞蹈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
其中最为特别的是彝族左脚舞,它以舞蹈者只用左脚表演舞蹈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本篇报告旨在对彝族左脚舞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彝族左脚舞的历史背景彝族左脚舞起源于彝族神话传说中的彝族始祖“神龙创世”故事。
据传,神龙在创世时,只用左脚行走,后来形成了彝族左脚舞。
这个舞蹈形式在彝族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三、彝族左脚舞的表演形式彝族左脚舞是一种集合了舞蹈、音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
舞者在表演时只用左脚动作,通过身体的摆动、手势和脚步的变换等方式展现出舞蹈的美感。
舞蹈的音乐伴奏通常为彝族特色的土笛和锣鼓等乐器,配合舞者的动作,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韵律。
四、彝族左脚舞的意义和作用彝族左脚舞在彝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色。
其次,它是彝族人民表达感情、表达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舞蹈形式,彝族人民能够向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彝族左脚舞还具有调节情绪、健身和娱乐的作用。
五、彝族左脚舞的现状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彝族左脚舞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目前,彝族左脚舞已经成为彝族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在旅游活动中频繁出现。
此外,一些专业舞蹈团体将彝族左脚舞作为重要的演出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回演出,进一步推动了彝族左脚舞的传播和发展。
六、彝族左脚舞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左脚舞,彝族内外都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一方面,彝族政府加大了对舞蹈团体的扶持力度,组织举办各类舞蹈比赛和表演活动,为舞者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另一方面,彝族学者和艺术家对彝族左脚舞进行深入研究和记录,编纂了大量的舞蹈专著和影像资料,以促进彝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左脚调的传承云南民族大学和庆国楚雄牟定彝族左脚舞是世居土著民族的代表性舞种,是楚雄州民族舞中唯一有清·康熙《定远县志》史料记载的民间舞。
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自己的雏形,并在约一千年多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跳法、唱法和伴奏;由于牟定彝族是世居土著民族与古代西北地区南下的氐羌部落及东来的昆明叟部落中哀劳部落长期分化融合后而形成的乌蛮、白蛮,由此形成了大聚居小分散的格局,其主要分布在牟定县境内的西北山区。
彝族左脚调的形成牟定的璠猫乡和凤屯乡是彝族左脚舞的主要发源地,这两大彝族支系现存的倮倮颇、俚颇左脚舞与传统的“三跺脚”、“摆八仙”从跳法、音乐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根据清、康熙四十一年《定远县志》的记载:“三月二十八日,城外南郊东岳庙赶市,贾汉彝买卖衣具货物……至晚,男女百余人吹芦笙、弹彝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跺左脚,至更余方散”。
文中所说的“彝曲”既现在的左脚调,“彝琴”指的是现在牟定彝族龙头四弦琴,“跺左脚”即现在的左脚舞。
我们还可从许多的资料中看出,当时远近的商人、各民族对“三月会”是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
而璠猫乡和凤屯乡不同的跳法、唱法、奏法不仅各具特色,每而且每首曲调都配有相应的步伐及舞蹈(璠猫乡的左脚调许多都配有歌词),又因都是先踮左脚出右脚,因此叫“左脚舞”,也称“左脚调”。
一、左脚调形成与地域文化(一)关于左脚舞和三月会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牟定城南郊东岳庙旁有一个黑龙潭,潭内有条恶龙常常出来兴风作浪,使牟定坝子年年洪水泛滥,灾害不断,彝族小伙啊里和彝族姑娘啊罗决心惩治恶龙,为民除害,众乡亲在他两的带领下,在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天,将烧红的火炭、石灰投向龙潭,又用石头和土将龙潭填平,他们担心镇不住恶龙,便燃起熊熊烈火,手拉手围起圈边跳、边唱、边跺,一连三天三夜终于将恶龙制服。
从此以后,洪水退去,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为欢庆胜利、纪念勇敢的啊里和啊罗,每年的三月二十八这一天,牟定各族人民便自发的聚集到东岳庙旁的龙潭上,白天进行贸易交易、走亲访友,晚上则燃起熊熊篝火,竭尽所能唱歌舞蹈,连续三天三夜不间断,从此“千年跳一脚,百年赶一会”的“三月会”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二)左脚舞寄托着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牟定彝族自古有以歌舞来表达对自然的神灵的崇拜、敬仰;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向往。
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时候,始终保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以歌舞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创造好的明天,其他都无所谓。
在他们的歌舞中,我们看到其始终在沿垄彝族古老的传统,如崇拜火、崇拜虎和葫芦,崇尚黑,祀龙(水)、祀平安、驱鬼神等,从而形成了整套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形成了集文学、音乐、舞美、舞蹈等既相互支撑又密不可分的歌舞。
从现在较为流行的几百首曲目来看,其表现内容有叙事歌、情歌、颂歌、悲歌、讽刺诙谐、酒歌等,其思想性和时代感都非常强,如解放初期的《赶走日寇把军参》、《小郎参军》;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及新风貌的《共产党恩情说不完》、《推迟五年再结婚》;有歌颂民族团结的《民族文化一支花》、《看你建设四化给带光荣花》;有追求幸福爱情的《高山头上茶花开》;有道德教育的《娃娃领大你得使》;有讽刺诙谐的《哉到哉,不稀奇》等。
总之,涵盖了不同时期各民族艰苦创业、热爱生活、向往和平、团结互助等具有积极教育作用和意义的内容。
第二是在沿袭过去的歌舞音调中,又有许多好歌创作产生,而他的创作紧紧围绕着自然形成的地域文化、政治经济、崇教信仰、风土人情、自然资源,这也是左脚调的形成及相对固定的审美模式:短小、上口、流畅、优美而抒情,这也是左脚调植根于民众中的基础。
如《三月麦子青》:这首歌的原型是《小郎参军》,原是一女子独自在山上摞叶子时,想到相好将去当兵时演唱(彝族演唱)的悲歌:3 35 6.│3 35 6│7 6 3 5│6 -│6 .1 5 6│1 1 5 6│5 3 1 6│查拉若里多衣哋讨为大几,全象莫帮,半象莫帮,哋若照家5 3 6│5 3 6│5 3 1 2│6.-│5 6 5 3│6 ·5│3 5 1 2│ 6. - │波过拉,波过拉,你也多么扎。
作里其阔下,下下你大下,5 2 5 5│6· 5│3 5 3 12│6 .- │3 ·5│3 2 1 6.│6 .2 2 3│地我其可下,下栽你大下,下非你我拉啊内其未6 · 1│6 ·5│3 2 1 6.│2 2 3 3 32│1 6.·║被,下非你我拉,被为你小土国。
经不断地传唱后,由彝语改成了汉语,现已变成快速、活泼轻快的喜歌,完全没有先前半点悲歌的色彩:1=F 2/4 快速7 6 7 6│7 67 6│7 6 3 5│6 -│6 .1 5 6│ 1 61 5 6│5 3 1 6│我家小郎去当兵,去呀去当兵,全象不说,半象不说照一小张5 3 6│5 3 6│5 3 1 2│6 .-│……│3· 5│3 2 1 6.│6 .2 2 3│带回来,带回来,实在挂念着,等到你回来我们就成6 - │6 · 5 │3 2 1 6.│2 23 3 32│ 6 .- ║亲,等到你回来我们做一家。
二、左脚调的改编与创作并驾齐驱牟定有首十分普及的歌叫《三月麦子青》,它是在上面两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提炼、逐渐的加工。
它的旋律采用了旋律反复和变化反复,小调改成了大调、七字改成五字、彝语改成汉语,使这首歌简洁明了、更有意境、更上口,配上那2/4 拍子的节奏,曲调更欢快动听,更增添脚上的韵律感、更有广泛性:1 6 1 5 6│1 - │1 6 1 5 6│5 -│23 5 6│5 3 2│3 1·1│三月麦子青,四月麦子黄,小郎参军要走啰,1 61 5 6│5 3 2│3 1·1│3 1 23│3 12 3│5 1 6 5│5 23│1 -║小郎参军要走咯,妹莫气,妹莫愁,去上两年回来啰。
自从有了三月会后,一天不跳脚杆痒,从而也伴随着民众对左脚舞的喜爱与创作热情。
据统计,在已有的三百多首较完整、规范的左脚调中,首先是将较为古老的(解放前创作的)曲调作了修正:一是将原来的C 和D调改为F调;二是尽量保留原来的曲调和歌词,目的在于保留歌曲的风格和特点,如《汤圆煮米酒》、《黑井河边挑盐水》;第三是保留曲调填上新词。
象《桃花梨花开》、《共产党恩情说不完》等歌曲,这一改编使歌曲更符合新时期的新风貌,对左脚舞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促发了老百姓的创作热情。
由于左脚舞至始至终的创作都是贴近民众,反映民风民俗和生产劳动的,特别歌词的方言化、个性化,使民众非常易记,这就降低了演唱中的难度,给舞蹈腾出施展的空间,形成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风格。
三、独特的传承途径璠猫乡位于牟定县城北部,东与新桥、安乐、戌街接壤,南与共和镇相连,西与姚安县前场、适中相邻,北与大姚县龙街隔河相望。
在牟定璠猫乡,不仅是彝族左脚调的发源地,也是彝族“倮倮颇”的主要集聚地,那里百分之百都是彝族,崇尚蓝色。
璠猫乡的“左脚舞”是以唱为主,跳和弹奏则是取辅助作用,所以又称为“咕遮左脚调”。
每首“咕遮调”都有相应的故事、传说,大多以歌颂、追求、向往美好生活为主,如“歌唱丰收年”:1=D 2/4 赵琼仙演唱和庆国记谱整理7 6︱6 65 3 6.︱7 6︱3 35 3 6.︱3 35 6︱6 3 5 6︱5 2 3︱6 -︱月亮出来了,弦子调好罗,罗里罗,罗里罗里罗罗里罗,6 5 6︱6 3 5 6︱5 2 3︱6 - ︱1 2 3︱3 2 1 6.︱6 .5 3︱3 2 1 6.︱罗里罗罗里罗里罗罗里罗,月亮出来了,月亮圆又圆,2 3 2 3︱2 5 3︱3 5 2 1︱6 .- ︱5 6 5 3︱2 5 3︱3 5 2 1︱6 .- ║我们大家一齐唱歌唱丰收年,我们大家一齐唱歌唱丰收年。
还有像“三月会、留客调、桃花梨花开,”等,全是歌舞乐三位一体,且为2/4 拍子,歌声与人声、舞蹈的脚步整齐合一,形成高亢嘹亮、昂扬的浓烈场面和气氛,十分的具有煽动性,使你有种毫无约束、敞开歌喉、纵情跺脚、紧密弹奏冲动。
第二,璠猫乡的“左脚调”词曲结合非常上口,内容有生活情趣,使得人们无形中又增添新的感慨,当然在传唱中内容之多、淘汰之快、旋律之美、影响之大。
而在距县城31公里的左脚舞发源地凤屯乡腊湾村,是牟定彝族“俚颇”支系较密集的集聚地,因崇尚黑色也叫黑彝。
由于自古是一个以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为主的贫困村,交通也十分不利,所以至今还保留着较为完整和古老的“玛咕”左脚舞(老人舞)。
“玛咕”左脚舞主要靠各种礼仪庆典活动而得以保留和传承,曲调属少见的商调式,由四个音组成,声其节奏、音域、拍子都十分的简单和好记:21 2︱31 2︱23 21︱31 2︱23 2︱53 2︱32 31︱132︱55 2︱25 2︱55 21︱13 2︱……由于“玛咕”左脚舞是以跳为主,没有人声,全套跳法有二十四跺脚,每一跺又随着数目的增加而动作就越难,但看过、学过“玛咕”左脚舞(老人舞)的人,无不佩服其音乐舞蹈的祥和、美好、过瘾和耐人寻味。
“玛咕”左脚舞(老人舞)伴奏乐器采用三胡,其工艺、色泽上相对简洁,音色纯厚低沉、缠绵而意义深远,远不如它彝族“倮倮颇”伴奏乐器龙头四弦琴选料、制作的精美和鲜艳、发音的清脆嘹亮;再一个,璠猫是一个经济相对发达和开放的彝族集聚地,自古有唱调子的传统习惯调式多样,音域较宽,节奏变化复杂,音程跳动大,通俗易懂而充满活力,十分利于多样情感的表达和发挥;而“玛咕”左脚舞的发源地腊湾是一个交通不便、相对贫困的山村,而“玛咕”左脚舞在调式、音域、节奏等方面都较单一、简单,加之舞步较为复杂,又没人声,在情感的表达上远没有“咕遮”左脚调那样的外在、丰富和豪放,所以“咕遮”左脚调更为人知晓。
但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两种“左脚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出不同的文化底蕴,越来越被大众触目、震惊:是什么让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同时并存和发展?“咕遮”左脚舞的主要特色是在他的舞姿上,它通过不同的跺脚、辗步、踮步、扭腰、合脚、摆跨、提脚、勾腿、前后转身等穿插,使二十四跺似曾相识而又难于学会、应接不暇;它的无声更显得稳重大方、祥和典雅,与“咕遮左脚调”歌声鼎沸、人潮涌动、铿锵有序、欢快活泼、嘹亮高亢,以及多样化的演唱形式形成强烈对比。
同是相距县城三十里的地方,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而表达着各自的文化艺术内涵、审美方式。
这除了得益于当地彝族群众对创造新生活的信念、了观态度,还得益于1979年璠猫乡召开的全县文化工作会议,使得左脚调(舞)的改编、创作起到了推动了;使左脚调中过分强调男女之情、风水宝地和富有宗教色彩的歌词再次得到删减,并填上富有积极意义和当地文化内涵的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