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醛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_张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有 3 种工业合成 1,3-PDO 技术路线, 其中 之 一 德 国 Degussa 公 司 采 用 的 是 丙 烯 醛 水 合 氢 化 法, 该工艺条件温和, 技术难度较低, 加氢工艺成 熟, 对设备要求不高, 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 近年国 内已完成了中试规模的开发。作为原料的丙烯醛也 应跟上 1,3-PDO 的发展要求, 但丙烯醛的化学性质 不稳定、合成工艺复杂、成本高, 世界上生产厂家并 不多, 我国更少, 因此开发合成工艺简单, 低成本的 丙烯醛生产路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的丙烯醛 合 成 方 法 有 丙 烯 氧 化 法 、 甲 醛 乙 醛 气 相 缩 合 法 、丙 烷 催 化 氧 化 法 、甘 油 脱 水 法 、醇 醛 缩 合 法 、丙 烯 醚 热 解法和烯丙醇氧化法等。
脱水法等在内的丙烯醛的合成工艺及其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对这几条工艺路线进行了综合比较。
关键词: 丙烯醛; 合成; 甲醛乙醛缩合法; 丙烯氧化法; 丙烷氧化法; 甘油脱水法
中图分类号: O 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ຫໍສະໝຸດ Baidu01219( 2008) 02-54-06
丙烯醛是一种最简单的不饱和醛, 化学性质活 泼, 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目前其最大的 市场应用是制备动物饲料添加剂蛋氨酸, 还可合成 甲 基 吡 啶 、吡 啶 、戊 二 醛 、甘 油 和 丙 烯 酸 等 重 要 的 化 工产品, 此外还可作为合成 1,3-丙二醇( 1,3-PDO) 的 重要原料。( 1,3-PDO) 是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 ( PTT) 的主要原料之一, 也可用作合成增塑剂、洗涤 剂 、防 腐 剂 、乳 化 剂 的 原 料 , PTT 纤 维 性 能 优 异 , 极 具市场前景, 但却严重受制于 1,3-PDO 生产量少价 高, 因此 1,3-PDO 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当前 的一个热点。
1955 年日本的 Ishikawa T 等[2]用碱金属质量分 数为 5% 的 NaOH-SiO2 作 催 化 剂 , 乙 醛 浓 度 为 10 mol/L, n(甲醛)/n(乙醛)=2∶1, 空速为 0.75 ml/(g·h), 在 300 ℃下反应, 产率以乙醛计达 80%。但由于发生副 反应生成了树脂, 催化剂很快失活。于是 Ishikawa T 等[3]又在 1957 年用 0.25 %Na2CO3-SiO2 作催化剂, 其 余条件与 1955 年的相同, 实验发现催化剂活性迅 速下降, 反应 12h 后, 以乙醛计丙烯醛收率只有 30 %, 而乙醛总的消耗率却为 95%~100 %。 为 此 在 1962 年, Ishikawa T 等[4]改用 Li2CO3-SiO2 作催化剂, 用三聚甲醛代替部分甲醛, n(三聚甲醛)/n(甲醛)=1∶ 3, 反 应 温 度 为 300~450℃, 空 速 3~24mmol/(g·h)的 条件下进行反应, 发现空速为 6 mmol/(g·h), 温度在 350℃时收率最大, 为 52%~53 %; 且随着空速 的 增 加, 副反应急剧减少, 当空速为 12 mmol/(g·h), 温度 为 360~400℃时, 前 2.5h 基本没有发现副产品, 且
54
专论综述
天然气化工
2008 年第 33 卷
丙烯醛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张 业 1, 周 梅 *1,2, 魏文珑 2, 马玉刚 1, 陈小平 1
( 1. 茂名学院, 广东 茂名 525000; 2.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 丙烯醛是合成蛋氨酸和 1,3-丙二醇等的重要中间体。介绍了包括甲醛乙醛缩合法、丙烯氧化法、丙烷氧化法和甘油
第2期
张 业等: 丙烯醛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55
在此条件下收率为 44.6 %。Palion 等[5]于 1974 年用 Al2O3 和 SiO2 作催化剂, 认为丙烯醛 的形成与催 化 剂的 Broensted 酸性位有关。Khardin 等[6]还对修饰 过 的 SiO2 催 化 剂 进 行 炭 化 研 究 , 认 为 主 反 应 在 260~320℃炭 化 主 要 是 由 循 环 用 乙 醛 中 含 有 丙 烯 醛 引起的, 因此他建议在循环的乙醛中丙烯醛的含量 应降至 0.5%~1%, 且甲醛乙醛的摩尔数应该相等。
( 2) 碱性氧化物与磷酸盐复合系 Ai[7,8]在 1991 年分别考 查了碱性氧 化物与磷酸 盐系催化剂和碱性氧化物与二氧化硅系催化剂分 别用于甲乙醛缩合反应, 35 %的福尔马林作为甲醛 的提供源, 发现用胶体 SiO2 作载体负载各种金属氧 化物( 包括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的催化剂对于丙烯 醛的生成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活性, 可能由于碱 性或两性氧化物与 SiO2 的相互协同作用, 使得催化 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 P2O5 或 B2O3 的作用却 使 活 性 显 著 降 低 。 在 SiO2-MgO, SiO2-Li2O, SiO2- Na2O, 或 SiO2-ZnO 催 化 剂 存 在 下 , 丙 烯 醛 收 率 较 高; 而用各种氧化物和磷酸盐作催化系统时发现酸 性氧化物( 如 MoO3 和 WO3) 对丙烯醛显现出相对较 高的选择性, 而活性很低; V2O5 和两性氧化物却显 现出相对较高的活性和较低的选择性, 且有副产物 CO2 和甲醇生成, 因此他认为催化效果是由于两性 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的协同作用而得到了提高。此 外, P2O5 和 V2O5 或两性氧化物的作用使丙烯醛的选 择性大大增加, 在 Ni-P, Mn-P, Fe-P 和 V-P 这些元 素的氧化态上催化效果最好, 收率以乙醛计达 86 %, 基本上没有副产物 CO2 和甲醇生成。 ( 3) 分子筛作载体系 Dumitriu 等 [9]研 究 了 ZnO、MgO、MoO3、B2O3 和 P2O5 负 载 到 ZSM-5、Y-型 沸 石 分 子 筛 、Al2O3 和 SiO2 等载体上, 通过对氧化物和载体本身的性质及反应 条件对乙醛转化率影响的研究, 认为 ZSM-5 上负载 氧 化 物 提 高 了 催 化 活 性 , 最 高 收 率 是 在 4%MgO/ ZSM-5 催化剂上获得, MgO 过量会阻止反应物分子 接近孔道, 推测出催化活性可能是由于分子筛的酸 性位和 MgO 的碱性位协同作用的结果 , 得出羟醛 缩合反应主要发生在中等酸强度位, 酸性太强易炭 化。1994 年 Dumitriu 等[10]又考查了不同的载体 Y-型 沸石分子筛、发光沸石、ZSM-5 和火山凝灰岩对缩 合反应的影响, 得出火山凝灰岩的效果最好, 仍然 得出催化活性可能依赖于催化剂的酸碱平衡。1995
300 ̄320℃ CH3CHO+CH2O 催化剂 CH2=CHCHO+H2O 此 后 美 、德 等 国 一 直 沿 用 此 工 艺 路 线 来 合 成 丙 烯 醛 直到丙烯氧化法工业化, 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该 法的催化剂一般要求同时具有酸碱性, 大致分为如 下 4 类:
( 1) 碱性或两性氧化物与二氧化硅的复合氧化 物系
1 甲醛乙醛气相缩合法
早在 1938 年, 德国 Degussa 公司用甲醛乙醛经
收稿日期: 2007-10-23; 作者简介: 张业( 1961-) 男, 博士, 硕士 生导师; 周梅(1982-),女,硕士生,电邮 srzzm@163.com。
气相缩合制得丙烯醛, 并于 1941 年工业化。当时用 的催化剂是硅酸钠浸渍过的硅胶。甲醛水溶液和稍 微过量的乙醛通过管式反应器中的催化剂床层, 反 应温度 300~320 ℃, 收率以甲醛计约 65 %, 以乙醛 计为 75 %[1]。
脱水法等在内的丙烯醛的合成工艺及其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对这几条工艺路线进行了综合比较。
关键词: 丙烯醛; 合成; 甲醛乙醛缩合法; 丙烯氧化法; 丙烷氧化法; 甘油脱水法
中图分类号: O 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ຫໍສະໝຸດ Baidu01219( 2008) 02-54-06
丙烯醛是一种最简单的不饱和醛, 化学性质活 泼, 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目前其最大的 市场应用是制备动物饲料添加剂蛋氨酸, 还可合成 甲 基 吡 啶 、吡 啶 、戊 二 醛 、甘 油 和 丙 烯 酸 等 重 要 的 化 工产品, 此外还可作为合成 1,3-丙二醇( 1,3-PDO) 的 重要原料。( 1,3-PDO) 是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 ( PTT) 的主要原料之一, 也可用作合成增塑剂、洗涤 剂 、防 腐 剂 、乳 化 剂 的 原 料 , PTT 纤 维 性 能 优 异 , 极 具市场前景, 但却严重受制于 1,3-PDO 生产量少价 高, 因此 1,3-PDO 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当前 的一个热点。
1955 年日本的 Ishikawa T 等[2]用碱金属质量分 数为 5% 的 NaOH-SiO2 作 催 化 剂 , 乙 醛 浓 度 为 10 mol/L, n(甲醛)/n(乙醛)=2∶1, 空速为 0.75 ml/(g·h), 在 300 ℃下反应, 产率以乙醛计达 80%。但由于发生副 反应生成了树脂, 催化剂很快失活。于是 Ishikawa T 等[3]又在 1957 年用 0.25 %Na2CO3-SiO2 作催化剂, 其 余条件与 1955 年的相同, 实验发现催化剂活性迅 速下降, 反应 12h 后, 以乙醛计丙烯醛收率只有 30 %, 而乙醛总的消耗率却为 95%~100 %。 为 此 在 1962 年, Ishikawa T 等[4]改用 Li2CO3-SiO2 作催化剂, 用三聚甲醛代替部分甲醛, n(三聚甲醛)/n(甲醛)=1∶ 3, 反 应 温 度 为 300~450℃, 空 速 3~24mmol/(g·h)的 条件下进行反应, 发现空速为 6 mmol/(g·h), 温度在 350℃时收率最大, 为 52%~53 %; 且随着空速 的 增 加, 副反应急剧减少, 当空速为 12 mmol/(g·h), 温度 为 360~400℃时, 前 2.5h 基本没有发现副产品, 且
54
专论综述
天然气化工
2008 年第 33 卷
丙烯醛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张 业 1, 周 梅 *1,2, 魏文珑 2, 马玉刚 1, 陈小平 1
( 1. 茂名学院, 广东 茂名 525000; 2.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 丙烯醛是合成蛋氨酸和 1,3-丙二醇等的重要中间体。介绍了包括甲醛乙醛缩合法、丙烯氧化法、丙烷氧化法和甘油
第2期
张 业等: 丙烯醛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55
在此条件下收率为 44.6 %。Palion 等[5]于 1974 年用 Al2O3 和 SiO2 作催化剂, 认为丙烯醛 的形成与催 化 剂的 Broensted 酸性位有关。Khardin 等[6]还对修饰 过 的 SiO2 催 化 剂 进 行 炭 化 研 究 , 认 为 主 反 应 在 260~320℃炭 化 主 要 是 由 循 环 用 乙 醛 中 含 有 丙 烯 醛 引起的, 因此他建议在循环的乙醛中丙烯醛的含量 应降至 0.5%~1%, 且甲醛乙醛的摩尔数应该相等。
( 2) 碱性氧化物与磷酸盐复合系 Ai[7,8]在 1991 年分别考 查了碱性氧 化物与磷酸 盐系催化剂和碱性氧化物与二氧化硅系催化剂分 别用于甲乙醛缩合反应, 35 %的福尔马林作为甲醛 的提供源, 发现用胶体 SiO2 作载体负载各种金属氧 化物( 包括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的催化剂对于丙烯 醛的生成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活性, 可能由于碱 性或两性氧化物与 SiO2 的相互协同作用, 使得催化 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 P2O5 或 B2O3 的作用却 使 活 性 显 著 降 低 。 在 SiO2-MgO, SiO2-Li2O, SiO2- Na2O, 或 SiO2-ZnO 催 化 剂 存 在 下 , 丙 烯 醛 收 率 较 高; 而用各种氧化物和磷酸盐作催化系统时发现酸 性氧化物( 如 MoO3 和 WO3) 对丙烯醛显现出相对较 高的选择性, 而活性很低; V2O5 和两性氧化物却显 现出相对较高的活性和较低的选择性, 且有副产物 CO2 和甲醇生成, 因此他认为催化效果是由于两性 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的协同作用而得到了提高。此 外, P2O5 和 V2O5 或两性氧化物的作用使丙烯醛的选 择性大大增加, 在 Ni-P, Mn-P, Fe-P 和 V-P 这些元 素的氧化态上催化效果最好, 收率以乙醛计达 86 %, 基本上没有副产物 CO2 和甲醇生成。 ( 3) 分子筛作载体系 Dumitriu 等 [9]研 究 了 ZnO、MgO、MoO3、B2O3 和 P2O5 负 载 到 ZSM-5、Y-型 沸 石 分 子 筛 、Al2O3 和 SiO2 等载体上, 通过对氧化物和载体本身的性质及反应 条件对乙醛转化率影响的研究, 认为 ZSM-5 上负载 氧 化 物 提 高 了 催 化 活 性 , 最 高 收 率 是 在 4%MgO/ ZSM-5 催化剂上获得, MgO 过量会阻止反应物分子 接近孔道, 推测出催化活性可能是由于分子筛的酸 性位和 MgO 的碱性位协同作用的结果 , 得出羟醛 缩合反应主要发生在中等酸强度位, 酸性太强易炭 化。1994 年 Dumitriu 等[10]又考查了不同的载体 Y-型 沸石分子筛、发光沸石、ZSM-5 和火山凝灰岩对缩 合反应的影响, 得出火山凝灰岩的效果最好, 仍然 得出催化活性可能依赖于催化剂的酸碱平衡。1995
300 ̄320℃ CH3CHO+CH2O 催化剂 CH2=CHCHO+H2O 此 后 美 、德 等 国 一 直 沿 用 此 工 艺 路 线 来 合 成 丙 烯 醛 直到丙烯氧化法工业化, 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该 法的催化剂一般要求同时具有酸碱性, 大致分为如 下 4 类:
( 1) 碱性或两性氧化物与二氧化硅的复合氧化 物系
1 甲醛乙醛气相缩合法
早在 1938 年, 德国 Degussa 公司用甲醛乙醛经
收稿日期: 2007-10-23; 作者简介: 张业( 1961-) 男, 博士, 硕士 生导师; 周梅(1982-),女,硕士生,电邮 srzzm@163.com。
气相缩合制得丙烯醛, 并于 1941 年工业化。当时用 的催化剂是硅酸钠浸渍过的硅胶。甲醛水溶液和稍 微过量的乙醛通过管式反应器中的催化剂床层, 反 应温度 300~320 ℃, 收率以甲醛计约 65 %, 以乙醛 计为 7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