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导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2)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3)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特点学习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词中意象和情感基调,体会婉约词风(2)重点赏析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3)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情学习过程:一、作者柳永(约980 -1053),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 字景庄. 后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元年(1034)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 《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 甚痛切. 有《乐章集》.二、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着歌伎们一起,过者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诵读(美读、品读、悟读)四、研习1.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营造出怎样的一种意境?3.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小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来代表柳词。

这两句中的典型景物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小结:《雨霖铃》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雨铃霖导学案学生版

雨铃霖导学案学生版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听完后交流感受)二、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1、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2、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关键词读一读,品一品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别。

三、重点探究:品意象→析蕴涵→味意境→悟情感“伤”是如何表现的?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1、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蕴涵呢?2、这样特点的一些意象所组合形成的意境是怎样的?渲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全诗中的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虚实上阕下阕实写虚写5、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1)、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2)、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赏析句子的答题思路:手法+内容+作用A、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4分)C、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同意。

(二)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师生听歌)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生:柳永。

师:对啊!柳永,初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一生仕途坎坷,宋真宗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填词作曲。

最后改名柳永,原来叫柳三变,名字一改运气来了,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雨霖铃》应这样断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现在,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够大胆地放开声音,来读一读这首词。

过会儿,请同学来试一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一、学习目标:理解词蕴涵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二、预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学习难点:1.理解柳永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柳永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五、学习内容:1.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雨霖铃》抒写柳永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

这首词以冷秋景为衬托,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惜别的场景,氛围,进而推测别后刻骨铭心的思念。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感知文本赏析《雨霖铃》整体感知(一)默写全词(完成下列小题):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5.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概述词的大意上片:下片:鉴赏上片:1.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页 1 第明确:2.用散文语言描述景物。

3.概述景物特点4.抄写饯别的诗句5.抒发了什么情感6.念去去千里烟波起什么作用赏析下片1.下片都词写了哪些景物?明确:2.想象描述这一场面。

3.概述景物特点:4..抒发了什么情感?赏析《望海潮》整体感知(一)根据提示,填写词句:上阕: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页 2 第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下阕:湖山的美好: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官员的游乐(二)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上片:下片: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你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明确:品味语言,鉴赏形象(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点染手法的运用概述:上阙,开头概述“钱塘自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

这样来写,从结构上来看,乍看有点像我们说的写文章时的“总分方式”,其实,这种描写手法,叫“点页 3 第染”。

《雨霖铃》导学案6

《雨霖铃》导学案6

《雨霖铃》导教案 6《雨霖铃》导学教案学习目标:1、频频朗读,品鉴特点,体悟作者感情。

2、拓展延长,剖析比较,掌握赏析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与鉴赏相联合。

预习纲要:一、知人论世柳永(约 987—约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

家中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

由于做过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

他精通音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描绘城市风采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二、解题《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原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

根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离合悲欢的故事。

唐明皇在南下流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局势,不得已在马嵬( w éi)坡缢死杨玉环。

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旧事,于是创作此曲哀悼杨贵妃,寄望哀思。

曲调自己就拥有悲伤的成分。

三、写作背景柳永才思卓著,但一世宦途崎岖,更多的时间跟歌伎们一同,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认识歌伎们的生活,深切怜悯她们的不幸遭受。

在他的作品中,好多是反应同她们在一同的离合悲欢。

《雨霖铃》即是此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走开国都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感人的分离情形。

四、走进文本朗诵(掌握节奏,感觉感情)雨霖铃柳永寒蝉 /凄凉,对 /长亭晚,骤雨 /初歇。

都门 /帐饮 /无绪,迷恋处,兰舟 /催发。

执手 /相看 /泪眼,竟 /无语 /凝噎。

念 /去去,千里 /烟波,暮霭 /沉沉 /楚天阔。

多情 /自古 /伤分别,更 /那堪 /冷淡 /清秋节!今宵 /酒醒 / 哪处?杨柳岸 /晨风 /残月。

此去 /经年,应是 /吉日良辰 /虚设。

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 /说!(一)初读★提示:联合课下说明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通文义,初步掌握感情。

(二)品读★思虑:读《雨霖铃》,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作者的“伤分别”是怎样表现的?请找出详细诗句进行剖析。

(内容 +手法 +感情)(三)拓展悟读★思虑:拓展鉴赏柳永的《蝶恋花》《雨霖铃》,两首词的感情同样吗?请在《蝶恋花》中找一处句子进行鉴赏。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2、体味情感。

【学法指导】1、以读带析,心临其境,品读诗歌语言。

2、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体味诗歌情感。

【预习案】★读一读、想一想(自读文本,整体感知诗歌)一、初读..作品,整体把握:1、把下面加点字的拼音标注在课本上。

雨霖铃..骤.雨都.门留恋处.凝噎.暮霭.良辰.更那堪...寒蝉2、参照注释,通释全词大意。

3、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1-2个词来概括);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探究案】★理一理、悟一悟(合作探究,深入发掘提升)二、赏读..作品,总结方法: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请从情与景,实与虚的角度进行分析。

【练习案】★辨一辨,练一练(以点带面,掌握同类内容)《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运用了和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

三、悟读..作品,涵泳玩味。

(配乐)★动一动,写一写(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离别”的主题写一首小诗,或是推荐有关离别的歌词)四、欣赏..歌曲《雨霖铃》【相关连接】1.题解:《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2.作者:柳永,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

原名三变,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词人屡试不第,一生落魄,直到宋仁宗景祐元年才中进士,那时已年近半百,可仕途坎坷,他并没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

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

3.背景:《雨霖铃》是作者晚年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雨霖铃导学案》摘要: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由语编整理仅供参考感知赏析《雨霖铃》整体感知()默写全词(完成下列题)词基调是什么?词写是什么容?3词按什么顺序写?那么离别可以分几阶段?5想象别、别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0下面对《望海潮》《雨霖铃》比较分析有错误项是( ) 《雨霖铃》词善用渲染、铺叙景深情长,白居易《长恨歌》二感知参考答案《雨霖铃》部分整体感知()默写全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离别3顺序离别、离别5描述略《雨霖铃》抒写柳永恋人分手离愁别恨这首词以冷秋景衬托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惜别场景氛围进而推测别刻骨铭心思念目前学案导学模式已广泛运用实际教学方便教学语编整理了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下面跟语编起学习这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由语编整理仅供参考感知赏析《雨霖铃》整体感知()默写全词(完成下列题)词基调是什么?词写是什么容?3词按什么顺序写?那么离别可以分几阶段?5想象别、别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二)概述词上片下片鉴赏上片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明确用散语言描述景物3概述景物特写饯别诗句5抒发了什么情感6念千里烟波起什么作用赏析下片下片都词写了哪些景物?明确想象描述这场面3概述景物特抒发了什么情感?赏析《望海潮》整体感知()根据提示填写词句上阕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有着长期繁盛历史三吴都会街巷河桥美丽环境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然形胜地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下阕湖山美姓游乐四季皆美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人群官员游乐(二)概括词上下片容上片下片这首诗歌写是杭州,你对作者笔下杭州是什么印象呢?明确品味语言鉴赏形象()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卷改推不什么?()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生活情景?染手法运用概述上阙,开头概述钱塘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这样写,从结构上看,乍看有像我们说写总分方式,其实,这种描写手法,叫染,抽象评;染,具体描述这写景抒情诗比较常见,般用景物染;用句话,词出要抒发感情,渲染是了突出旨表现鲜明情志写下阕句子染句子三课堂作业()基础知识下列词语加音全都正确组是( )凄切(q) 罗绮(q) 处()泰然都会()B 相(xāg)看凝噎(ē) 不容发(ā) 参(ē)差应(īg)届暮霭(ǎ) 良辰()景叠巘(ǎ)与(ǔ)会千骑() 珠玑(ī) 荷()花下列词语没有错别组是( )促发帐饮寒婵骤雨初歇B暮霭竞豪奢那勘对长亭晚天堑箫鼓辰星九宵云外嘉宾竞无语嘻笑钓叟莲娃3下列对词句加词语释有错误组是( )帐饮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心情) 市列珠玑(泛指珍珠)B兰舟(船美称)催发重湖叠巘(山峰)竟无语凝噎(因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 羌管弄(吹奏)晴年(年) 图(描绘)将景古代诗歌因声律要常常颠倒词序下列诗句颠倒了词序项是( )留恋处兰舟催发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年应是良辰景虚设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5下列句没有词类活用项是( )都门帐饮无绪 B乘醉听萧鼓异日图将景念千里烟波6下列词句翻译错误项是( )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古繁华译东南形势重要三吴都这里集会钱塘古以十分繁华B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译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译正依依不舍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喉说不出年,应是良辰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译这离年我想即使遇到天气、风景也如虚设就纵然有满腹情又再谁诉说呢?7对《雨霖铃》词分析不当项是( )、词起三句明、地、景物全词奠定了基调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全是写景实际上含都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写离别前重勾勒环境;写离别刻重描写情态;写别想象重刻画人物语言以冷落秋景衬托词人与情人难以割舍离情、下片是词人想象别羁旅生活情状这是虚写虚写所着描绘是词人孤单寂寞心情连良辰景也不能他排遣痛苦8对《望海潮》分析不当项是(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开阔直起直落两四对句气势博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言交代地理位置空浩瀚、面积广给人以开阔感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远望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才有景致啊这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派都会景象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锦山秀水实是清丽可嘉;更美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呼应势闲暇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流露出作者批判情感9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项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细节暗示出杭城声色盛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笔刻画了型环境与型心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见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异日图将景归凤池夸烘托出西湖美照应开头0下面对《望海潮》《雨霖铃》比较分析有错误项是( ) 《雨霖铃》词善用渲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词抒写离情别绪千古名也是柳词和有宋代婉约词杰出代表B 《望海潮》词重铺叙手法作者抓住具有特征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者面前《雨霖铃》善把传统情景交融手法运用到慢词把离情别绪感受通概括技法表现出与境会构成种诗美境界全词虽离别诗但叙事笼统写景工致以凝练概括而又能触动离愁然风景画面渲染主题状难状景达难达情而出以然《望海潮》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三句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继而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做形象铺写境界立即展开(二)柳永《八声甘州》完成~6题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①望即仰望②争怎对该词词句释不正确项是( )潇潇暮雨指傍晚雨势急骤B苒苒物华休指美景物逐渐凋残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不忍离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难以排对该词词句所作比较分析不正确项是(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番洗清秋句与《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句全词所起作用是相B红衰翠减句与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句从修辞炼角看有相妙处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波心荡冷月无声样有无声胜有声效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都是山河破败景象3对该词有关容和手法分析不正确项是( )该词上阕写景景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涵作者忧愁B该词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方对恋人相思苦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景与姜夔《扬州慢》所写景几近相;情是离别相思情与《雨霖铃》所抒情别无二致词对渐望叹争等都领起稍作停顿然下接几或句想佳人句想应该理成思念还是想像?请谈谈你理(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首词上下两片抒情方法有何不?试做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境(三)语言表达7 杭州作宣传,写则城市标语钱塘景美,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每城市都有己城市标语,如北京标语是新北京,新奥运不到长城非汉请试着从诗概括杭州特,并用对或其他形式给钱塘写则城市标语预习参考答案音默写略骤雨阵雨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3 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作凝咽重复言表示行程远5暮霭傍晚云气6沈沈深厚样子7楚天南天8年年又年9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0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平天堑处形容钱塘江壮阔堑q叠巘巘ǎ山峰清嘉秀丽3高牙原指军前旗因旗杆以象牙饰而得名词指高官孙何图将图画下将助词无实义填写句子暮霭沉沉楚天阔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 更与何人说浅斟低唱5 伊消得人憔悴6正任凝愁7误几回天际识归舟8 烟水茫茫9 才子佳人是白衣卿相0晓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天涯若比邻王勃3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又岂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5夜难情李白《三五七言》6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7恨不相逢嫁张籍《节妇吟》8化作春泥更护花龚珍《己亥杂诗》9谁风露立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0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只是当已惘然李商隐《锦瑟》心有灵犀通李商隐《无题》3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地愿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二感知参考答案《雨霖铃》部分整体感知()默写全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离别3顺序离别、离别5描述略(二)上片离别情景下片离别情景赏析上片明确有寒蝉、长亭、暮霭和楚天参考秋天傍晚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凄切哀吟又正是暮色苍茫分对着这送别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境界啊3凄凉略5难舍难分无限悲痛6渡由实写虚写赏析下片明确下片写了杨柳、晓风和残月夜漂流词人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头顶依然有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杨柳树瑟瑟秋风摇曳着3冷清孤寂郁闷愁思难断望海潮部分整体感知()填空(依次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古繁华烟柳画桥风翠幕参差十万人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二)概括词上下片容上片描写杭州然风光和都市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生活景象明确太平盛世下繁华都市,富庶、美丽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祥和(三)() 霜雪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波滚浪翻排山倒海气势用推显得比较平板力和气势都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弄写出吹笛人悠然得愉快心情;菱舟泛夜传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嬉嬉二将他们快乐神态栩栩如生展现了出派歌舞升平姓富足盛世景象(四)重湖叠巘清嘉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三课堂练习参考答案B3B567890(不知何故久留他乡)(柳词景不是山河破败只是主观观感)3从妆楼望识归舟等词语可以看出写是故佳人登楼远望盼望游子归多次把天边驶回船帆误以是我归舟这是从想像对方思念己情景落笔进步深化己盼归情这种写法正突出了词人用笔妙如理成思念佳人免太直白5上片景物描写境界寥廓气势磅礴苍凉冷落景寄寓了离别情;下片是从想像佳人思念己角写抒情委婉曲折6遥想佳人妆楼上天天盼我回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船帆还以是我归舟呢从想像对方思念己情景落笔进步深化了己盼归情7 如烟碧水如画人, 如丝锦绣如梦杭州然胜景, 天下盛世, 心圣地西湖岸上东风破莲叶荷花七里香青山绿水绕天堂以上就是语编跟分享雨霖铃导学案及答案全部容导学案每问题每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实际和教材实际进行针对性设置编祝学习愉快!。

《雨霖铃》导学案完美版

《雨霖铃》导学案完美版

★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⒈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容。

⒉规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二、预习容⒈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A.骤雨(jù)暮霭(ǎi)B.凝噎(yī)都门(dū)C.良辰(chén)舞榭(xi è)D.凄切(qī)将息(ji àng)⒉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节令地点。

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

“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三、走近作者——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又因曾做过屯田令,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终生穷困潦倒。

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且以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为特色,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提出疑惑——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探究学案一、课前检测二、认定目标:鉴赏诗歌,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的美。

结合诗作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课堂展示㈠诵读·感悟⒈初读·划出朗诵节奏。

⒉再读·诗译全词(或播放邓丽君唱《雨霖铃》视频)⒊三读·悟情(提问学生读或读)要求: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并说说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⒋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一.【素养目标】1.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型意象等基础知识。

揣摩语言,体味词的思想感情和独特意境。

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背诵整首词;理解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二.【知识储备】(一)、题目注解“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相传,唐安史之乱时,玄宗西逃入蜀。

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缢死后,玄宗日夜思念。

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见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曲调极其哀怨。

有前人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

(二)、作者名片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他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又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

他的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雨霖铃声声慢导学案

雨霖铃声声慢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了解词人】1.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2.词调“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

【课前预习】1、阅读《雨霖铃》,借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说说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词的内容。

凝噎()暮霭()题材:上阙:下阙: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翻译全词。

【课堂研习】1)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2)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3)赏析: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

2、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赏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

4、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

(2)分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2、难点(1)体会词中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

(2)对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4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四、文本解读1、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使用说明】认真限时完成学案,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一、学法指导:1、请专心听别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

2、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人说完后及时提出。

3、反复诵读诗歌,置身诗境,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真挚情感。

二、学习目标1、体会词中的诗人真挚的感情。

2、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对情景交融这种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3、初步体悟诗歌中“虚写”手法及细节描写手法的妙处。

【导学过程】三、新知导读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出身于仕宦书香门第。

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却屡试不中,仕途很是坎坷。

初试落榜曾填了一首《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其实这只是一时的抒怀之作,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却对此词一直耿耿于怀。

后柳永再次应试,本已中榜,但在放榜时宋仁宗却特意将他黜落,并说“且去填词”。

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达标检测※※仔细读·细细品·相信你一定能行!学法指导:希望你能放飞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驰骋在诗的意境中……【自主学习】1看看哪组同学课文读得最棒!要求:自己组内选派一名或者两名同学参加朗诵。

朗诵时: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情感的抒发尽量与词人契合。

2(1)置身诗境,通过联想与想象,重现诗歌画面(将不能理解的词语或诗句写在下面)(2)在这首诗歌中,柳永抒发了怎样真挚的情感?【合作探究】1、他是怎样将这真挚........?你能不能通过联想想象,置身诗境,结合以下诗......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句具体..。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课前预习案】一、文学常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二、文本助读1、连线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著有《乐章集》。

柳永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际遇坎坷,多次应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专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词人。

从内容上看,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歌伎生活、羁旅行役、下层市民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2、探寻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不顺。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牌简介《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入蜀,进斜谷,大雨连下十数日,栈道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4、朗诵提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的导学案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的导学案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的导学案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摘要:《雨霖铃》抒写柳永恋人分手离愁别恨,依次是、、,?哪些是情语?景语情语3这首词另特是虚实相生词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写虚写词情景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气氛?5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雨霖铃》鉴赏词抒写离情别绪千古名也是柳词和有宋代婉约词杰出代表《雨霖铃》抒写柳永恋人分手离愁别恨这首词以冷秋景衬托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惜别场景氛围进而推测别刻骨铭心思念目前学案导学模式已广泛运用实际教学方便教学语编整理了雨霖铃导学案下面跟语编起学习这雨霖铃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雨霖铃导学案由语编整理仅供参考【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课、品课做到心临其境仔细品味语言【学习目标】、通诵感受词感情提高审美能力、仔细品味词语言3、学习分析词表现手法【导学程】、词调简介雨霖铃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是创作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我们可以想见这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情味、写作背景当柳永由仕途失心情郁闷定离开京城到外地是与恋人痛别词正是他当心境体现、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朗指导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韵脚,韵脚般要得鲜明;尾音长更能出词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出哽咽声、冷涩感(人物情感高潮) ③念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景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词哪句话是反映心主旨句?3、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容?上阕下阕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词表现手法赏从角看这首词可以划分成三层次依次是、、这首词重要特是情景交融词哪些是景语 ?哪些是情语?景语情语3这首词另特是虚实相生词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写虚写词情景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气氛?5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雨霖铃》鉴赏词抒写离情别绪千古名也是柳词和有宋代婉约词杰出代表词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上片写临别情景下片主要想象离别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期流行宋金十曲起首三句写别景明了地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月寒蝉鸣可见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然景物而是通景物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句插刀极顿挫吞咽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铺写也两句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笔刻画了型环境与型心理边是留恋情浓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深化是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喉就念二句心独白这里声念用得特别声作领格上承凝噎而然下启千里以下而气流贯念二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声情顿遂觉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层浓似层;既曰千里又曰阔程远似程道尽了恋人分手难舍别情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笔先作泛论从别说到般多情古伤离别谓伤离惜别并不我始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则极言当冷落凄凉秋季离情更甚常清秋节辞映射起首三句前照应针线极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虚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以景寓情更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上句而是全警策成柳永光耀词史名句这三句是想象今宵旅途况味遥想不久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画面充满了凄清气氛客情冷落风景清幽离愁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这句景语似工笔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艺概》说词有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染染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烘托相陪衬若插上另外句就破坏了境完整性形象统性而面这两警句也将失光彩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日每逢良辰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非止日年复年纵有良辰景也引不起欣赏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二遥应上片念年二近应今宵与思绪上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尽致词所以脍灸人口是因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说以词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形成有赖境营造词人善把传统情景交融手法运用到慢词把离情别绪感受通具有画面性境界表现出与境会构成种诗美境界绘者以强烈艺术感染全词虽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然风景画面渲染主题状难状景达难达情而出以然末尾二句画龙睛全词生色脍灸人口千古名句以上就是语编跟分享雨霖铃导学案全部容导学案每问题每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实际和教材实际进行针对性设置编祝学习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
二给下列词注音
骤.雨﹙﹚暮霭
..﹙﹚凝噎.﹙﹚
三名句默写
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

念去去,
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四鉴赏《雨霖铃》
①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③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④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⑤“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
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

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五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

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
悟力。

柳永的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清代词人冯煦曾这样评价他:“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 希望大家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你定会受益匪浅。

六背写这首词
七当堂检测:
①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②本词有哪些意象的词?这些意象的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③默写本词。

课外拓展
赏析《雨霖铃》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

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

“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

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

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

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

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

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

“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

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

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

“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

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

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

”。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

真所谓善传神者。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

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

参考答案
一 略
二骤zh òu 暮m ù 霭ǎi 噎y ē

对长亭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离别时的情景 离别后的情景
②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③ 时间顺序 离别时(离别情景)、离别后(别后想象)
④“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
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凄凉心情。

④前一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
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

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⑤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阙的离
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⑦伤离别。

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⑧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

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了,在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

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

五略
六略
七①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② a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b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③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