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
什么是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是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关注知识、认知和学习,对知识的评价与认识是其关键特征。
它并不只是把知识看作个体内部的心理表征,而是把知识与社会具体情境相联系。
布朗、科林斯与杜吉穗(Brown、Collins & Duguid)于1989 年在《教育研究者》杂志上发表了奠定情境认知理论基础的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此文成为情境认知理论研究领域中的第一篇著作,也为情境认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开辟了道路。
情境认知理论的具体内容1.知识的情境性、协商性。
安德森和西蒙(Anderson & Simon)认为知识的协商性是指在情境认知理论中,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能与情境分割开来。
知识协商的过程即个体已经习得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并经过协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最终达到知识的整合与内化。
情境认知理论反对把知识和环境相脱离,主张要把知识本身与使用知识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
因此,语言知识的学习本就是情境性的,在教学中将语法知识和具体情境相结合,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法知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2.学习的社会性、边缘参与性。
著名学者高文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为学习既是个体进行内部心理建构的过程,也是群体合作并以知识为中介的社会性学习过程。
有意义、高效率的学习是处于与它相关的情境之中,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边缘参与性在于,不同的学习个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同一情境针对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表征,而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尽可能地扩大边缘参与度,使学习个体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主动进行语言知识的建构及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3.认知的普遍性、意向性。
哈德利(Hadley A. O.)指出情境认知理论的认知在个体进行内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没有无情境的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情境;我们所知觉到的意义不可能独立于情境之外。
简述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建立并发展,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
认为知识是在情境中建构、不能与情境脉络相分离,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参与实践促进了学习和理解。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合法边缘性、参与实践共同体。
【合法边缘性拓展:“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情境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和基本特征。
根据这一特征,基于情境的学习者必须是共同体中的“合法”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应该在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脱离真实情境的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个体与真实情境的互动之中才会彰显其价值。
强调了日常中的认知真实性任务,情境性学徒训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的重要性。
比如说古代的鲁班学艺、学校的导师制。
【简单说来,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
也就是说,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
”壁如,你要学习做菜,就应该在厨房里学习,因为你以后炒菜就是在厨房里。
再如,你要学习讨价还价的技巧,就应该在实际的销售场合学习,因为这一技巧最终是用在销售场合的。
】主要观点①人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②学习是个人与情境互动的历程③学习是从真实活动中主动探索的过程④学习是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历程⑤学习是从周边参与扩展至核心的应用于教学时强调最好在真实的情境或类似于人类正视实践中组织教学。
教学模式①认知学徒制教学【拓展:所谓认知学徒制是指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即专家实践所需的思维、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在这种模式中,学习者通过参与专家实践共同体的活动和社会交互,进行某一领域的习。
认知学徒制克服了传统学徒制中专家思维不可视和学校教育中知识的教学脱离其动用情境的缺点,从而将学徒制的优点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将学习者浸润在专家实践的真实环境中,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问题解决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
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情境学习是一种基于情境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环境对知识获取和应用的重要性。
而情境认知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信息的感知、加工和理解。
这两个概念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环境与行为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
学习活动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它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发生。
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包括家庭、社会、工作等等,而这些情境都会对个体的学习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到许多关于生活、人际交往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其在学校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境学习理论提倡将学习从抽象的、脱离实际情境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具体的实践中。
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情境学习通过创设具体的实践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一方面,情境认知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信息的感知、加工和理解。
情境对于认知过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个体通过观察和参与情境中的活动,将外界的刺激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并进行加工和理解。
情境认知不仅仅限于个体自己的内部认知过程,还包括与他人的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学习等。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情境中的信息,获得全面的认知。
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的关系密切。
情境学习强调学习环境以及环境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情境认知则更加关注个体在情境中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在情境学习中,情境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体通过对情境的感知和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而情境认知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通过情境学习来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例如,在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在情境中获得的知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智力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摘要:情境认知理论的兴起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三种教学模式,即抛锚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情境认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
1987年瑞兹尼克在美国教育杂志《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学校内外的学习》的论文。
该论文的发表对情境认知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1989年约翰·西利·布朗、阿伦·柯林斯与保尔·杜吉德联合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
这篇论文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1]。
上世纪90年代之后,情境认知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
当前西方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非常深入,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中,情境认知理论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学习观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水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学习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情境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情境具有线索指引的功能,有助于学习知识的保留。
2.真实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事件中。
布朗等人将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分为物理真实性与认知真实性两类。
物理真实性指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如在工厂或到银行实习;认知真实性系指专家或专业人员从事其专业活动的真实过程。
3.实践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必须积极从事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而不是听听课本或教师对他人的经验或发现的总结。
学习者应当关注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真实理解详细内容,不是单纯关注学习成绩。
4.探究性。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是指研究学习者如何通过观察和参与环境中的活动来理解和记忆信息的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学习者不仅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环境对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其中,情境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认知过程。
例如,在探究情境中,学习者可能会利用周围的信息来推断出未知的知识;在建模情境中,学习者可能会建立模型来模拟现实情况;在解决问题情境中,学习者可能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另一方面,学习理论则着眼于学习者如何通过实践和反馈来改进表现。
例如,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指出,通过奖励和惩罚,人们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认知训练理论则指出,通过反复练习,人们可以提高认知能力。
总之,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是一类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们揭示了学习者如何通过观察、参与和实践来理解和记忆信息的过程。
这些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和学习技术的开发都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情境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设计有效的学习环境的方法。
通过设计恰当的情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
同时,学习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通过反复练习和反馈来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人类学习的许多其他重要见解。
例如,它们指出了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使用的不同学习策略,并提出了有关学习者如何应对学习障碍的建议。
总的来说,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学习过程的重要理论框架。
在近年来,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和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这些设备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工具和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人们可能会受到信息过载的困扰,或者会受到干扰和分心的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这些新的学习环境。
例如,有研究表明,设计合适的情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
(完整版)情境认知理论
一、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理解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运用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试图纠正刺激反应和符号学说的失误。
情境认知理论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运算方法的失误,特别是完全依靠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
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教育技术的新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1、情景认知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1)创设情境认知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在情境认知教学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3)采用情境认知理论教学促进教师职能转变(4)情境认知教学环境有利于科研与教学互相促动互相渗透教学目标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应主动利用经验和知识参与实践活动。
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教学内容不把教材作为一种目的,不把教材中的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而是一种素材教学的内容不仅包含课本知识,教师还要设计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与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对问题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相应的能力。
教学过程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然后才开始新内容的学习,而是把课题摆在学生面前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潜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与学习者,教师从知识传输的执行者转向学生知识学习的帮助者、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情境认知理论
一、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理解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运用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试图纠正刺激反应和符号学说的失误。
情境认知理论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运算方法的失误,特别是完全依靠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
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教育技术的新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1、情景认知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1)创设情境认知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在情境认知教学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3)采用情境认知理论教学促进教师职能转变(4)情境认知教学环境有利于科研与教学互相促动互相渗透教学目标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应主动利用经验和知识参与实践活动。
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教学内容不把教材作为一种目的,不把教材中的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而是一种素材教学的内容不仅包含课本知识,教师还要设计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与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对问题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相应的能力。
教学过程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然后才开始新内容的学习,而是把课题摆在学生面前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潜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与学习者,教师从知识传输的执行者转向学生知识学习的帮助者、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逐渐在教育领域崭露头角,其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倡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研究现状、主要观点、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文章将简要介绍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阐述其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该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发展脉络,分析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实例。
文章将探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推动该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主张知识并非抽象存在,而是与具体的情境脉络紧密相连。
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中的物理和社会元素互动,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情境中,知识不再是孤立的信息点,而是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行动能力。
因此,学习的关键在于为学习者提供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以促进其主动探索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与他人、环境以及文化脉络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共同构建知识和意义。
这种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还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和反思性。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不断试错、反思和调整,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反思性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与情境紧密相连的主动建构过程,需要学习者在真实、复杂的环境中通过社会化的互动和反思性的调整来不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引言: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学习理论研究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并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概念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提出的一种关注学习情境对个体认知过程的影响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依赖于个体的认知过程,还受到学习情境的影响。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将学习视为个体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强调学习环境与学习任务的匹配度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展1. 学习情境的设计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情境的设计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任务的要求,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以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提供大量实例、以问题为导向等方式来创造符合学习任务需求的情境。
2. 学习策略的调节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研究发现,高效的学习者能够根据情境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教育者在指导学习者时,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并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调节能力。
三、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1. 个性化教学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环境的匹配度对学习效果具有极大影响。
通过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教育者可以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情境,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 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研究也强调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调节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不同,传统认知学习理论更注重个体的思维和内在心理过程,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则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和学习任务的情境因素。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提出了情境认知的三个要素:情境、任务和个体。
情境是指学习活动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任务是指学习者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个体是指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心理能力。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性和合作性,认为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实现的。
学习者在学习中需要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互动,并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构建知识和理解。
此外,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还提出了“镜像过程”和“情境重构”两个重要概念。
镜像过程指的是学习者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思维过程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情境重构指的是学习者通过重建和调整情境来促进学习,例如改变学习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适应学习任务的需求。
情境认知教学模式是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
该教学模式强调将学习任务设置在真实的情境中,使学习者能够在实际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与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不同,情境认知教学模式更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在情境认知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和条件。
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合作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情境认知教学模式还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教育。
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学习方式的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以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情境认知教学模式还注重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评价,学习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
总体而言,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教学模式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基于情境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完整版)情境认知理论
一、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理解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运用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 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 它试图纠正刺激反应和符号学说的失误。
情境认知理论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运算方法的失误, 特别是完全依靠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 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 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 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 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 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
总之, 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 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教育技术的新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1) 1.情景认知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2)创设情境认知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在情境认知教学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4)采用情境认知理论教学促进教师职能转变(5)情境认知教学环境有利于科研与教学互相促动互相渗透教学目标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 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应主动利用经验和知识参与实践活动。
具体地说,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教学内容不把教材作为一种目的, 不把教材中的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 而是一种素材教学的内容不仅包含课本知识, 教师还要设计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与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促进对问题进行探究, 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发展相应的能力。
教学过程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然后才开始新内容的学习, 而是把课题摆在学生面前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潜力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由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 寻求问题的答案, 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与学习者, 教师从知识传输的执行者转向学生知识学习的帮助者、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鲁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认知学习理论。
它强调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与具体的情境密切相关。
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情境认知教学模式,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个体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参与与实践,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通过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活动,来发展自己的认知和技能。
这种学习过程是动态和个体化的,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这也决定了每个学习者在学习时的行为和表现。
根据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情境认知教学模式被设计出来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情境认知教学模式将学习者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个体参与、问题解决、合作交流等活动,来促使学习者主动地探索和建构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合作性,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和交流,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同时,情境认知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样式。
情境认知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情境设计:情境认知教学模式将学习者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这个情境应该是真实的、有趣的、有挑战性的。
通过情境的设计,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2.学习任务:情境认知教学模式提供具体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通常是与学习者实际生活和工作相关的。
学习任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3.合作学习:情境认知教学模式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
学习者可以在学习任务中相互协助、分享想法和经验,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发展和互动交流。
4.反思和评估:情境认知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者的反思和评估过程。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意义学习的教学设计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意义学习的教学设计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情境认知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的紧密联系,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需要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发生。
在这种理论框架下,意义学习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意义学习的教学设计,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和实施建议。
通过对情境认知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构建一个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设计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本文还将对意义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进行阐述,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情境认知理论的核心要素情境认知理论是一种强调学习环境与学习者认知过程紧密互动的理论。
它主张知识不是独立于情境存在的,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建构和应用的。
因此,情境认知理论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境的真实性: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
这样的情境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线索,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真实的情境还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认知的灵活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应该是灵活的,能够适应不同情境的变化。
学习者需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种认知的灵活性是情境认知理论的核心要求之一。
学习的合作性: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需要在与他人互动合作中进行。
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需要与同伴、教师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性的学习不仅能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理解,还能够培养学习者的社会技能和合作精神。
反思与实践: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反思和实践。
反思能够帮助学习者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实践则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的过程,能够帮助学习者巩固和拓展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认知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内涵(一)对情境认知理论的语词解说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 )源于国外教育学界。
根据国外学者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更适合把“situated cognition ”翻译成“情境认知”。
关于“情境”和“情景”的中文意思,不同字典的释义又有不同。
根据《韦伯斯特词典》所下的定义: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换言之,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而情景是指情况和光景。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情境”与“情景”同义,被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什么情形、景象或境地,它们都必须是具体的。
正如心理学家认为的那样:情境是指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
布伦特G .威尔逊和卡伦·马德森·迈尔斯(Brent G .Wilson &Karen Madsen Myers )等在他们的论文《理论与实践中的情境认知》中认为,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 )是不同于信息加工理论的另一种学习理论。
它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运算方法的一些不足,特别是信息加工理论中完全依靠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的情境脉络。
有研究者认为,认知科学家们惯用“情境认知”,是因为他们对个体和社会层面的认知更感兴趣,并希望从人工智能、心理学传统和个体认知出发对情境认知进行研究,以期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因为情境认知与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所有与理解个体心理直接有关的领域紧密结合。
事实也是如此,情境认知已经成为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情境认知的突出特点是把个体认知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这一情境脉络是互动性的,包含了文化性建构的工具和意义。
也有研究者从学习环境的建构视角认为,情境认知把认知研究的关注点从环境中的个人转向人和环境。
瑞兹尼克情境认知理论
瑞兹尼克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
1987年,瑞兹尼克在美国教育杂志《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学校内外的学习》的论文,开始了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
1989年,约翰·西利·布朗、阿伦·柯林斯与保尔·杜吉德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20世纪90年代后,情境认知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
当前西方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非常深入,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中,情境认知理论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情境”即Context,原意为上下文、文章脉络之意,即教学应让知识成为可循之脉络,以改善学习效果。
情境认知理论是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学校内学习有个体化、抽象性等特征,所学的知识是呆滞的,学习者只是知道了这些知识,出了校门却不会用。
他们通过研究认为,人的经验离不开它产生的情境,并且受到情境中各种特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理论和原理的情境,将情境与学习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该理论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人、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
而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参与实践能促进学习和理解,而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比书本知识更有用。
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事实性知识,还要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物理或社会情境之中,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文化实践。
学习包含着建立一个对“他们在其中使用工具的世界,和对工具本身进行丰富的内在的理解”。
情境认知理论具有情境性、真实性、实践性等特点。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情境认知教学模式是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习者必须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简单地从教材中获得抽象的知识。
情境认知教学模式通过将学习者置于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提供能够激发学习者兴趣和动机的学习环境。
在情境认知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习者主动地参与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境认知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2.学习活动:情境认知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教师需要设计各种激发学习者兴趣和动机的学习活动。
例如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实践项目、进行情景模拟等,让学习者通过实际操作和交流来获取知识。
3.问题解决:情境认知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者需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4.反馈和评估:情境认知教学模式强调及时的反馈和评估。
教师需要给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改进学习策略。
评估也需要考虑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习者,以便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
总的来说,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教学模式强调将学习者放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理解。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活动、问题解决和反馈评估,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最新教育文档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
1987年瑞兹尼克在美国教育杂志《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学校内外的学习》的论文。
该论文的发表对情境认知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1989年约翰•西利•布朗、阿伦•柯林斯与保尔•杜吉德联合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
这篇论文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1]。
上世纪90年代之后,情境认知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
当前西方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非常深入,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中,情境认知理论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学习观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水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学习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情境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情境具有线索指引的功能,有助于学习知识的保留。
2.真实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事件中。
布朗等人将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分为物理真实性与认知真实性两类。
物理真实性指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如在工厂或到银行实习认知真实性系指专家或专业人员从事其专业活动的真实过程。
3.实践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必须积极从事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而不是听听课本或教师对他人的经验或发现的总结。
学习者应当关注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真实理解详细内容,不是单纯关注学习成绩。
4.探究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必须赋予学习者探究的权利,即获得置身于真实困境中的权利和行使在真实困境中寻找解决方法的权利。
学习者必须感到对解决方法负有责任,而不只是从教师那里得到方法或是提出教师想要的方法,否则就难以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
5.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建立并发展。
英文叫做Soeial InterdependeneeTheory,由美国的约翰逊兄弟(Johnson,D。
W。
&Johnson,R。
T。
)一起发展起来1,这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心理常常产生于构成、指导和支持认知过程的环境之中,而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
这一理论还认为,心理与环境的互动不仅发生在高度机械的任务当中,而且也在一些日常任务之中,他们同时把学习的情境分为积极互赖(合作)、消极互赖(竞争)和无相赖(无互动)三种情况,强调知识的学习应建构在真实的活动中,同时强调学习活动与文化的结合,其主要观点包括:①人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②学习是个人与情境互动的历程;③学习是从真实活动中主动探索的过程;④学习是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历程;⑤学习是从周边参与扩展至核心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情境中建构、不能与情境脉络相分离。
情境学习简单的说,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和情境活动相联系,将重点放在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上,并要求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协商。
二、情境认知理论对CSCL的支持
在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CSCL 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外部信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对象,而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更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教材等教学资源不只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载体,它所提供的知识也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利用对象;教学媒体则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同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CSCL可以有效组织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帮助下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参与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
第四节分布式学习认知理论
一、分布式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布式学习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建构起来的,并被不断1魏洪伟,邸佳奇,孙惠杰.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9):第136页。
地改造,以尽可能一致地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分布式认知出发可以演绎出两种现代认知教学策略。
一是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同一问题可以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争辩和讨论。
通过合作性学习,共同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共同解决问题,可以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
同时教师、专家、学习伙伴等可以和学生一起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个体认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社会化基础。
二是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并不仅仅是教室环境,还包括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的自主学习场所。
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认知目标。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认知的构建。
二、分布式学习理论对CSCL的支持
CSCL协同学习环境首要的要求,就是要把教师、专家、学习伙伴等可以和学生一起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个体认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社会化基础,让学习者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争辩和讨论,进行合作性、协同式的学习,共同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以便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
另一方面,CSCL协同学习系统正是通过对学习环境的设计,来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通过对学习环境的营造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第五节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一、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简称SRL),是一种主动的与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2。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
自我调节学习强调自主、强调方法、强调调控,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目标,也成为全世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重点。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的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
自我调节学习强调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而灵活地调节学习策略,从而去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
自我调节学习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主体,认为学生自己能够参与并控制学习过程的调节。
自我调节学习在具体组织上可以体现为一个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2徐娟,刘儒德.计算机环境下的自我调节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4):第37页。
个阶段:先前准备(Forethought)、作业或意志控制(Operations or volitional control)和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
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对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进行推测和判断,以及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是其中三个重要成分。
当前教育中强调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完成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等观念,无不受着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影响。
二、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对CSCL的支持
随着CSCL研究的发展,CSCL协同学习对学习者的要求,就是要学习者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过程,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对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进行推测、判断、修正,以及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让学习者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争辩和讨论的协同学习过程中,自身对学习过程进行主动调节,以便使自己的学习进程更灵活、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