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唐宋辨(一)

合集下载

谈艺录-诗分唐宋

谈艺录-诗分唐宋

一詩分唐宋,唐詩復分初盛中晚,乃談藝者之常言。

而力持異議,頗不乏人。

《蘇平仲文集》卷四《古詩選唐序》論楊士弘《唐音》體例不善,早曰:“盛時詩不謂之正音,而謂之始音。

衰世詩不謂之變音,而謂之正音。

又以盛唐、中唐、晚唐,並謂之遺響。

是以體裁論,而不以世變論。

異乎十三國風、大小雅之所以為正變者”云云。

已開錢牧齋《有學集·唐詩英華序》之説。

余竊謂就詩論詩,正當本體裁以劃時期,不必盡與朝政國事之治亂盛衰脗合。

士弘手眼,無可厚非。

【補訂】楊士弘説實為北宋以來常論。

參觀《管錐編》四冊581頁。

俞文豹《吹劍錄》曰:“近世詩人好為晚唐體。

不知唐祚至此,氣脈浸微,求如中葉之全盛,李、杜、元、白之瑰奇,無此力量。

今不為中唐全盛之體,而為晚唐哀思之音,豈習矣而不察也。

”稱“中唐全盛”,正謂作者處世乃唐代之“中”,而作者成章則唐詩之“盛”。

區别井然。

葉橫山《汪文糾繆·唐詩正序》曰:“就初而論,在貞觀則時之正,而詩不能反陳隋之變”亦此旨也。

左仁、周貽樸同輯黄周星《九煙先生遺集》卷一《唐詩快自序》曰:“唐之一代,垂三百祀。

不能有今日而無明日,有今年而無明年。

初、盛、中、晚者,以言乎世代之先後可耳。

豈可以此定詩人之高下哉。

猶之手春、夏、秋、冬之序也。

四序之中,各有良辰美景,亦各有風雨炎凝。

不得謂夏劣於春,冬劣於秋也。

況冬後又復為春,安得謂明春遂劣於今冬耶。

”則另明一義,而筆舌恣肆可喜。

詩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

故薑西溟《湛園未定稿》卷四《唐賢三昧集序》,即詰駁牧齋,謂:“四唐不可以作詩者之年月論。

如毛詩作誦之家父,見於桓公八年來聘、十五年來求車,為周東遷後人,而其詩不害為小雅。

黍離行役之大夫,及見西京喪亂,為周東遷前人,而其詩不害為王降而風”云云。

斯言也,並足以上折平仲,惜尚未能明拈風格之分。

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别,乃體格性分之殊,天下有兩種人,斯分兩種詩。

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

唐宋八大家:辨析八种不同风格的古诗

唐宋八大家:辨析八种不同风格的古诗

唐宋八大家:辨析八种不同风格的古诗引言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时期被誉为“古诗之鼎盛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中,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和宋朝时期的八位著名诗人,他们分别是王之涣、王之焕、王之涣、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

这八位大家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和题材成为了唐宋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八位大家的诗歌风格出发,辨析八种不同风格的古诗。

王之涣:豪放派的代表王之涣是唐代的一位豪放派诗人,他的诗风独特,富有豪情壮志。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了对于人生的豪放态度,展现出一种豪情万丈的气魄。

例如他的《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雄奇的景象和豪迈的语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律和韵脚,给人一种开放自由的感觉。

王之焕:儒家风格的代表王之焕是唐代文学批评家,也是一位儒学家,他的诗歌风格充满了浓厚的儒家气息。

他的诗歌作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间百态。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了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通过诗歌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儒家式的人文关怀和伦理观。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精致,格律规整,颇具文人风范。

杜牧:婉约派的代表杜牧是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以婉约派为主,描写了大自然和人情世态的细腻之美。

他的诗作中常常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述了静谧的田园风光和人物的情感。

他的诗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刻的共鸣。

他的诗以音律优美、情感含蓄著称,给人一种温婉恬静之感。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秋夜将晓出篱门,忽惊,又恐是,枝上谁,薄露中,叶底,虫声,故应,江上刘禹锡:诗歌家和政治家的结合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融合了个人情感与政治关怀。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常常通过个人抒发对时事的感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诗语言简练明快,抒写了他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唐宋诗之别

唐宋诗之别

唐宋诗之别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具有永恒的魅力。

然宋诗之于唐诗,就一般学术史上的看法,似乎前者远不及后者。

1.唐、宋在时间上相近,但就开国的气象来说,唐远胜于宋。

唐朝国力强盛,物质充裕,声威远播,唐太宗甚至被称为“天可汗”。

而宋朝则承五代败乱之局面,国力孱弱,且一直受到辽、金、西夏的武力骚扰与侵略,国势日见衰落。

正是唐、宋两朝不同的国力根基,促成了唐、宋两朝知识分子不同的生命类型和精神气质。

唐朝的知识分子在其强大的国力和充裕的物质条件之下,尽情地挥洒自然生命的才气,表现自然生命的华彩。

而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其孱弱的国力和宽和的世风条件下[2],尽情地发掘理性生命的灵光,表现人格生命的高致。

关于这两种不同的情形。

唐朝人的生命精神,若用牟宗三的话说,即是综合的尽气之精神,即其精神是服从自然生命的强度原则,让自然生命充沛而不滞[3]。

虽然唐朝人是服从自然生命的强度原则,但“若能尽气则不自觉中亦有近道者存焉。

其尽气中的…自然的强度‟亦含有精神的,而非为纯物质的也”[4]。

故唐朝人总的来说,亦表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这在知识分子中尤为如此。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

但这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是停留在主观状态中,始终不能客观化出来而成为规范者。

则这种尽气之精神在气尽时即提挈不住,堕落而为纯物化之气,于是便产生了以李林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一大批毒民病国之臣。

更有甚者,迨及唐朝灭亡,竟没有一个洁身自守之臣。

3,把宋代的心性之学,道德人格的全体大用给表诠了出来。

可以说,唐代近三百年,乃依其自然生命之霸力;宋代三百余年,乃赖其理性生命之坚韧。

正因为如此,迨及宋王朝祚竭数尽时,其情形与唐王朝时大不相同。

《宋史·忠义一》中说:“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

什么是“诗分唐宋”

什么是“诗分唐宋”

什么是“诗分唐宋”(1)“诗分唐宋”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 亦非仅朝代之别, 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 斯分两种诗。

”“诗分唐宋”, 有两层含义, 一指朝代, 一指风格。

不过, 唐诗有下开宋调者, 如韩愈、孟郊诗派以及杜甫夔州以后的诗;宋诗也有嗣响唐音者, 如宋初的白体与西昆体。

而且唐诗有初、盛、中、晚之分, 宋诗也有江西、永嘉之别。

从大体上说, 唐、宋诗的风格颇有不同。

从总体美学风貌上看, 唐诗主情, 以韵胜;宋诗主理, 以意胜。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这种差别一直延续到近代。

唐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 没有超出唐、宋两大派别以外的。

(2)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浅谈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诗, 其都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瑰宝, 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呕心沥血所创造出的文学珍宝。

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 其实是就唐诗与宋诗二者间的差别而言的, 但不能忽视的是, 唐诗与宋诗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这要表现在:①唐诗和宋诗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歌史来看, 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

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

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 并采用俗字俚语, 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 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 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

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 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 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 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

②宋诗对唐诗又有创新a. 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 宋人只能向深处挖掘。

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 便是向口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 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且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 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是普通人。

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人恰当地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吟咏,品味写景诗的韵致,体味诗人寄寓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情。

2、了解古代诗歌的平仄规律,感受格律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具体的诗篇,解读古代诗歌的特点。

3、学习诗人运用不同的角度,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方法,体会写景诗的层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山水风光是诗歌永不衰竭的题材。

诗人自由地漫游山川,寄傲林泉,在秀丽的山水风光中,以敏锐的感觉,体察自然的光色韵味,表现高逸冲淡的情趣,向外发现了山水的天然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自然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审美和鉴赏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2、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

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

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

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摘要: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杨慎;唐诗;宋诗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

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而且雅俗兼擅,诗词皆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

杨慎对诗歌比兴手法和含蓄风格二者关系的阐述、对“诗史”内涵的诠释以及有关诗史之别的论述、对李杜二人的定位、在唐宋诗之争问题上的独特看法以及对后世所起到的方法论上的启示、《诗话》对律诗起源的探究和《词品》对词的起源的探究……所有这些深知灼见,都显示了杨慎文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为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讨论这些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时,都无法绕开杨慎而谈其流变。

本文拟就杨慎对“唐宋诗之争”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而且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王水照先生认为:“在宋代诗歌史上,最先开启唐宋诗轩轾之争的,当数魏泰、陈岩肖、叶梦得诸人。

从诗歌发展史以及创作规律的角度来区分唐宋诗界限的,首推张戒。

”其实据现有资料,我们发现,张戒之前的欧阳修却是划诗歌为唐、宋的第一人。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里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而不喜唐诗之“僻固而狭隘”,已带有尊宋贬唐的倾向。

南宋的张戒发难苏、黄及江西诗派,其《岁寒堂诗话》则以唐诗为学习的楷模。

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唐为宗,与江西派对峙;而江西派则以方回为领袖,回击两派的攻击。

诗分唐宋

诗分唐宋

孟 郊 +1 杜 甫 +1 王昌龄+1 …… 泪奔 ……
宋诗:
飞乌先日出,谁知彼雌雄。 苏轼:‚诗须要有为而作, 岂无腐鼠食,来啄秽厕虫。 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梅尧臣《八月九日晨兴入厕有鸦啄蛆》
——苏洵、苏辙、黄庭坚、梅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尧臣、曾巩、范成大、孔平仲 —— 苏轼《被酒独行》 、张舜民、杨万里等觉得 唐诗:
曾家愉 曾敬文 程荟潼 代春雷 董姣 杜雨谋 黄楚忠 黄孟德 黄燕通 候韵楚 华月梅 何卫东
夫诗,无所谓唐宋。
——袁枚
袁氏的‚不以朝代‛论诗,是对前人及同时 代人诗学经验的继承与总结,袁枚意欲以此表明 与争论唐宋者不同的论诗原则。事实上,论者分 唐界宋,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基于时代差异而形成 的唐宋诗不同的美学特征,可惜袁枚并没有认识 到这一点,因此,其反对分唐宋界也仅仅停留在 反对以时代论诗的浅层次上,而未能触及唐宋诗 之争的实质,但袁氏此论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
我为一的妙处。从王诗和苏诗的比较中也可看出,唐诗
和宋诗是对于诗歌两种审美境界的开拓。 唐诗具有浑雅圆融的境界,富有情韵;而宋诗则以
拗峭瘦硬著称,长于思理。唐诗重兴象,讲情韵;宋诗则
重气格,尚理趣。唐诗多青春朝气的表现 ,以情胜;宋诗 多知性的反省,以理胜。唐诗开创了大唐气象的雄浑,
宋诗开创了理学世界的自然。
各种构成因素本身也以此消彼长的方式重现于后
代诗歌创作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唐诗宋诗本身 就是‚争‛之动作的发出者,是为唐诗与宋诗对
后代诗歌影响力之争。
图书馆三楼 I207.227.42/159
2
•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 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即谓诗分唐宋,亦本乎气质之殊,非仅出於时代之判,故 旷世而可同调. 圣佩聿好言 •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 虑深沉,乃染宋调 •《答妄论唐宋诗体者》云:“不用雕锼呕肺肠,词能达意 即文章。性情原自无今古,格调何须辨宋唐” •蒋心余《忠稚堂诗集》卷十三《辩诗》云:“宋人生唐后 ,开辟真难为。”“能事有止境,极诣难角奇。” ——钱钟书 《谈艺录·诗分唐宋》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_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_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_唐宋诗词鉴赏辞典唐宋诗词巨细无遗、真切生动地展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它们告诉我们祖先曾经是怎样生活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供大家参考。

唐宋古诗词鉴赏1闺怨·赏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闺怨诗主要描写少妇登楼赏春时,见景而悲的心理变化过程。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本是写闺中愁怨,但是诗人在开始却写少妇不知道愁,还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自己,盛装登翠楼赏春。

这里没有一点闺怨的愁闷、抑郁气氛,反倒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妇形象,我们不禁想问,难道少妇真的不知道愁吗?不是的,诗人笔锋一转,在三四句写到少妇的愁。

“忽见陌头杨柳色”,这句是少妇感情变化的关键。

“忽见”表现的是少妇情感变化。

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少妇情感变化那一瞬间。

在古代,柳不仅是春季的象征,在亲朋离别时,人们经常折柳赠离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柳树在这首诗里就显得不再寻常,它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

少妇看到柳树,突然就想到与丈夫的离别情形,想到曾经和丈夫在一起时恩爱幸福的日子,而现在无人和她共同欣赏大好春景,也可能会想到自己青春年华在孤寂中慢慢枯萎,想到征战丈夫在外的情况……总之,这普通的柳树,却勾起了少妇无限的愁绪,一发不可收拾。

难道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柳树就使少妇产生了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其实,这些离愁别绪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一旦受到外界柳色的挑动,内心积怨就汹涌而出了,所以,少妇心情发生突然变化也就在情理之中。

诗中的大好春光越发衬托少妇的孤寂,其中酸楚之情自然流露。

最后少妇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深深的叹息,体现了少妇内心的惆怅,表达了少妇幽怨的情怀,也回扣了“闺怨”这个题目。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巧妙地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不直写悲,而由喜急转写悲,心理上急剧变化,使前后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极具震撼的效果,使悲情更悲。

唐宋诗词名句赏析

唐宋诗词名句赏析

李白(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以月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二)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以自比,希望被明主发现,在政治上大干一番事业,体现了坚定乐观的信念。

(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满心的烦愁苦闷,似水难断。

前句的比喻新奇、自然,富有生气,为千古名句。

(四)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由山地荆门来到旷野楚地,李白初见平原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随”字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写出了旷野的一望无际。

杜甫(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个人困境推及他人,体现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和博大的胸襟。

(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将群山和泰山对照,突出泰山的高大雄伟,抒发登山的决心和壮志,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

(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寄情于物,生动描绘了安史之乱之后,长安城一片凄风苦雨的衰败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的沉痛心情。

(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写景寓情,展示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隐寓凄凉之情。

白居易(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运用比喻,抓住色彩,描绘春天江南万紫千红的绚丽景色。

(十)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以对偶、拟人写出西湖早春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王维(十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通过“直”“圆”二字,以简洁的线条配合,描绘出了雄奇苍茫的塞外风光,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孤寂。

(十二)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汉江临眺》赞景用典,以襄阳守将山简自喻,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

杜牧(十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宋人的诗词之辨

唐宋人的诗词之辨

龙源期刊网
唐宋人的诗词之辨
作者:孙克强
来源:《中州学刊》2005年第05期
摘要:唐宋人的诗词之辨是词学史上的重要论题。

唐、五代、北宋时期,词体的娱乐性质使它难免“小道”、“卑体”的歧视,此时的诗词之辨建立在对词体否定的基础之上,探讨诗词之辨是为了将词体区别于诗体而加以排斥。

宋南渡前后,诗词之辨主要涉及词体的音律和风格问题,代表人物为李清照等;南宋末年,诗词之辨更为深入,沈义父、张炎可为代表。

关键词:词体;诗体;唐宋人;诗词之辨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诗词格律概要之唐宋词牌格律之平韵格(1)

诗词格律概要之唐宋词牌格律之平韵格(1)

诗词格律概要之唐宋词牌格律之平韵格(1)唐宋词牌格律注:前面在“词牌格律”的日志分类里曾录有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牌格律”,不过只有格律,没有例词。

今再次以龙榆生先生之“唐宋词牌格律”所述为主线,参考一些相关书籍及网上内容,加入例词部分复录于此。

词不称“作”而称“填”,因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写。

它的每一曲调都有固定形式(定格),而这种特殊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在句读和韵位上都得和乐曲的节拍恰相谐会,有它整体的结构,不容任意破坏的。

填词必须按谱,若不遵循其规范,写出的长短句仅是韵文,而并非某调之词。

词调之声韵规范都是众多词人的经验总结,它确实不可随意改动。

每一曲调的构成,它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关系,必得和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相应。

按龙榆生所著《唐宋词格律》将词牌的格律分为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通叶格和平仄韵错叶格等五大类。

详细说明如下。

一、平韵格1、十六字令又名《归字谣》、《苍梧谣》、《燕衔杯》,属于最短的词。

单调,四句,十六字,三平韵,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

第一句一个字,第二句七个字,第三句八个字,第三句用标点(一般是逗号)把前三个字和后五个字断开。

《钦定词谱》曰:周玉晨词名《十六字令》,蔡伸词名《苍梧谣》,袁去华、张孝祥词名《归字谣》。

单调一十六字,四句三平韵。

有刻《归梧谣》者,误。

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十六字令,是文字最少的文学体裁。

因文字少,很难在有限的十六个字里表达出彩的内容,故流传的作品较少。

【定格】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例词】苍梧谣·天(别名:十六字令) (南宋)蔡伸平(韵)。

天!(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休使圆蟾照客眠[1]。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人何在?桂影自婵娟[2]。

注:括号内的字“(仄)”表示“本仄可平”,下文“(平)”表示“本平可仄”,其它平仄,一字不可易。

【定格详解】开头第一字,单字成句,此字必须是平声而且领韵。

诗之唐宋辨

诗之唐宋辨
情、 激情, 极富于深思 、 想象 ,一往情深于天地万象 , “ 诗情勃然 而
兴 。”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唐 宋诗 风
异 出有 因
唐诗 尚意兴 , 宋诗求义理 , 缘何形成 了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 不 同的诗歌范 型呢? 深入研 究其审美差异 的成因, 以帮助我们 可 全面审视这两种诗 歌的艺术特质 , 更准确地把握唐 、 宋诗 歌的实 际成绩和真实 面貌。 唐、 宋诗各具特色的审美追求的确立, 是诗歌发展 的必然, 原
将抽象的哲理用诗化的形象生动表达, 言简意赅 , 寓意深邃 。 苏轼 的“ 不识庐 山真面 目, 身在此 山中” 象地 阐明 “ 只缘 , 形 当局 者迷。 旁观者清” 的哲理, 非凡的智慧使读者在 审美过程中受到深刻 的
1 诗 分唐 宋
情理 各妙
启迪 , 回昧 。可以看出 , 比于唐诗 的高华浪漫 , 耐人 相 运之以情 , 宋诗更显朴实理智, 骨鲠健峭 。这种独特 的审美风格缘于宋人 以 儒家的冷静 自足, 以禅学的活泼有趣和老庄的恬淡通达。 辅 自成寓 理于形象的一代诗风: 宋诗格物体情 , 观景取象, 以议见理, 文 以“ 字, 才学 , 议论 ” 为特色, 的哲理 色彩使其 议论思辨超越 了形 浓郁 象思维 。 虽然宋诗也有情, 春风又绿 江南岸 , 有“ 明月何时照我还” 等以神韵称 道的佳 句 , 和唐人 的沉迷不同, 但 宋人常常在情之深
科 之 学 友
Fn fieme rd e au i S nA tr e occ s
290J) 0:7( 国 0-,0  ̄E 2
诗之唐宋辨
张 慧
( 太原警官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03 ) 30 2
摘 要 :唐诗主情 , 宋诗逐理。文章从这两种 不同审美风格 的诗歌形式入手 , 通过对二者 的师承对象、 学风政风差异的比较 , 以及词 出现之后 , 诗词承 载功 能的异 同分析 , 来阐明诗 分唐宋的戍因, 以深入研究这两种不 同的诗歌 范型。 关键词 :唐宋诗歌 ; 同 异

唐宋诗比较研究

唐宋诗比较研究

唐宋诗比较研究内容摘要众所周知,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着整体性的差异,这也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

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性格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把握。

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

但是关于唐宋诗孰劣孰优的问题,历来见仁见智。

在此,本文通过唐宋两个不同朝代的社会背景和根据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的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为划分,着力从这两大方面对唐诗和宋诗进行粗浅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唐诗宋诗比较研究诗法正文中国是诗的国度。

从上古歌谣的起源,经历《诗经》《楚辞》到汉乐府民歌,再到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建安诗风,穿过正始之音与太康风流,接着是晋宋诗歌和南北朝民歌,最终在盛唐时形成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之诗,以至于越过“夕阳无限好”的晚唐风韵,见于深析透辟、以意见胜的宋朝诗歌,到这,中国诗歌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高潮。

然而,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其整体性差异,这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

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性格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把握。

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

但是关于唐宋诗孰劣孰优的问题,历来见仁见智。

在此,本文通过唐宋两个不同朝代的社会背景和根据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的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为划分,着力从这两大方面对唐诗和宋诗进行粗浅的比较研究。

首先,唐宋诗都深刻体现着各自时代的烙印。

唐宋诗词鉴赏(精选5篇)

唐宋诗词鉴赏(精选5篇)

唐宋诗词鉴赏(精选5篇)小学的经典唐宋诗词篇一1戏答元珍欧阳修〔宋代〕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2长相思·花似伊欧阳修〔宋代〕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宋张孝祥)霜日①明霄水蘸空,鸣鞘。

②声里绣旗红。

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

③浊酒戍楼。

④东,酒阑。

⑤挥泪向悲风。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四川人。

高宗时进士,殿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

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

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

有《于湖集》。

[注释]①霜日:秋天。

②鸣鞘(shāo):响鞭。

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

③尊:通樽,酒杯。

④戍楼:军队驻守的城楼。

⑤阑:将尽。

[赏析]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守荆州。

秋高气爽,约友登高,不由感叹中原沦陷,遂写成这首《浣溪沙》。

全词虽短短的四十二字,但写情真切,烘托巧妙,意境浑成。

过山农家(唐)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①焙。

②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顾况,字逋翁,浙江海盐人。

肃宗至德进士。

曾任江南判官,著作郎、司户。

性诙谐,有道家思想。

携家隐居,自号华阳山人。

诗多反映现实。

诗风朴质冲淡。

其诗吸收方言口语,为一特点。

[注释]①嗔,嫌怨。

②焙,用微火烘。

[赏析]第四句和前句连成一气。

南方山区,收获季节云多雨盛,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有典型意义。

却喜二字呼应莫嗔,再次生动刻画山农感情淳朴和性格爽朗,也为全诗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一笔。

这首诗由物及人,绘声绘色,仿佛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写得饶有兴味,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塞下曲(唐)李益蕃州①部落能结束。

②朝暮驰猎黄河曲。

③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宋词写作入门讲义

唐宋词写作入门讲义

唐宋词写作入门讲义戴俊德编一、唐宋词概论唐诗发展到巅峰,人们开始感到格律诗不足之处,绝律规格时常不足表达繁多事物和细腻的感情,吟哦之声不及当时隋唐燕乐(包含遗乐、民歌、裔乐和外乐)优美,经过文人不断对韵律的探求,文辞内在音乐性日趋完善,逐渐形成宋词的声律规格形式。

这种词律与格律诗的区别可分为:(一)打破格律诗平仄相间的句式。

虽然词的许多句式是借鉴于格律诗,但其中穿插了多种变化的句式。

格律诗的句式是平仄相间的句式,也就是说格律诗以两字为一节,每节平仄相间,第一节必然与第二节不同,第二节必然与第三节不同,变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第二字必然与第四字不同,第四字必然与第六字不同,其变化只在第一三五字。

词就打破这个成规,举例四字句,就出现如下句式:仄仄仄仄——如李清照在《声声慢》写的“点点滴滴”。

平仄平仄——如周邦彦在《水龙引》写的“声价如故”。

平平平平——如王谈在《黄莺儿》写的“依稀芳姿”。

仄平仄平——如柳永在《八声甘州》写的“一香洗清(秋)”。

等共十二种变化句式。

(二)打破格律诗规整的音节,创造出多样变化的声音节奏。

格律诗五言句式的节奏(读法)为二、三,七言句式的节奏为二、二、三或四、三。

词律就打破这种格律常规,自有自己的词规。

《学词百法》中「填五字句法」写着:“普通句法,上二下三;特别句法,上一下四”。

「填七字句法」写着:“七字句有四种区别。

普通句法,分上二下五,与上四下三;特别句法。

分上一下六,与上三下四。

实则上一下六者,乃加一字豆于六字句上,上三下四者,乃加三字豆于四字句上。

学者可任意填之,不必拘守此法则也。

”。

(三)格律诗仅讲求平仄,宋词进而讲究四声的搭配。

学格律诗只须辨认平仄就行,意思是说仄声虽然包含上去入三声,写诗遇到须用仄声时可任意取用上去入三声中的一声。

填词就必须辨认四声,填词遇到须用仄声时就必须考虑到底该用上声,还是去声或入声。

因为词是音乐文学,很讲究文辞声律美,字的声调必须和表达的内容吻合,词律有言:“上去之分判若黑白”“盖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励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

唐宋诗词专题赏析(一)春1 (2)

唐宋诗词专题赏析(一)春1 (2)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指成都。
春雨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 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 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 家。 矮纸:小纸,短纸。 草:指草书。 细乳:指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 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 素衣化作缁。”
诮:全然,简直。
春愁
李商隐《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 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 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暮春
秦观《春日五首》(其一):一夕轻雷落万 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 力蔷薇卧晓枝。
芳春
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 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 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 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 照。
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 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 雪飞。
赏春
张耒《感春》:春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余尘埃少,信马不知远。黄乱高柳轻,绿 铺新麦短。南山逼人来,涨洛清漫漫。人家 寒食近,桃李暖将绽。年丰妇子乐,日出牛 羊散。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洛:指洛水。
春风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 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王禹偁《春居杂兴二首》(其一):两株桃 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 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唐宋诗病举隅(1)用韵篇之出韵

唐宋诗病举隅(1)用韵篇之出韵

唐诗诗病举隅(1)出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合辙押韵是诗词歌赋有韵之文的基本特征。

它的作用是为了形成语音上的回环美,是增进语言艺术效果的一种手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各朝各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韵的使用可以让音调更加和谐优美。

故有人说:“无韵不成诗。

”出韵也叫落韵、窜韵、走韵,是指在律诗偶句韵脚上不用本韵之字,而用邻韵或他韵之字。

出韵与近体诗一韵到底的要求不合,是诗家大忌。

出韵造成的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是邻韵干扰,譬如一东二冬。

若不翻韵书,要分清是非常难的。

二是创作粗心,确实落韵了,神仙也无法救得。

关于韵书,唐代大都以隋代陆法言所著的《切韵》,《切韵》共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

《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

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

《切韵》原本已失,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目前所存最古的、与陆法言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

《切韵》韵部非常细,若以此而论,在《全唐诗》中,出韵者比比皆是。

李白也概莫能外。

譬如《少年行》: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勾践,争博勿相欺。

《少年行》为五言古诗,它通过一个少年对荆轲的向往追慕,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表现出诗人的侠骨刚肠。

但通过其韵部的分析,“湄”为上平六脂,“儿”为上平五支,“时”“欺”为上平七之,此诗分属三个韵部,显然已经出韵了。

这肯定是一个问题,韵部分得太细,出韵便是家常便饭。

《切韵》之后,是《唐韵》,《唐韵》由唐人孙愐所著,成书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左右。

全书5卷,共195韵,还增加了两部,宋代的《广韵》有两个版本,一个有206韵,一个是《切韵》的翻版,显然并不适用,除了科考之外,诗人们多用邻韵入韵,好像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大有“法不责众”的意思。

《唐宋诗词鉴赏》之唐诗宋词概说

《唐宋诗词鉴赏》之唐诗宋词概说

《唐宋诗词鉴赏》之唐诗宋词概说上编唐诗第一章唐诗概述1.《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50000余首。

作家3600多人,著名诗人几十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通俗诗人白居易为世界公认的大诗人。

2.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派、奇险诗派、通俗诗派。

3.“四唐”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4.初唐诗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宫廷官员为主,主要是魏征、李世民、上官仪、“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一类以下层文士为中心,主要有“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

此外还有一类是隐士和侍诗僧,主要是王绩、王梵志。

5.初唐诗以陈子昂的成就最显著。

6.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7.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8.盛唐时期有著名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派,前者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为代表;后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

9.“二张”张说、张九龄;“三王”王幹、王湾、王之涣;“二崔”崔颢、崔国辅;“一贺”贺知章。

10.晚唐诗人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奇险诗派(亦称韩孟诗派)和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通俗诗派(亦称元白诗派)。

主要诗人还有李绅、张籍、王建等。

11.晚唐时期诗人:杜牧、李商隐。

12.简答:唐诗兴盛原因。

答:(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伟为造就诗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1)思想文化政策相对地有利于文化学术的繁荣。

(2)各种学术、艺术的繁荣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前代文学成就伟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初唐诗歌1.王勃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中》2.骆宾王代表作《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于易水送人》3.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

5.沈佺期、宋之问,人称“沈宋”。

沈佺期代表作《杂诗》;宋之问代表作《渡汉江》。

6.陈子昂是唐朝诗坛上得诗歌革新旗手。

7.陈子昂有《伯玉集》著名的有《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之唐宋辨(一)
摘要:唐诗主情,宋诗逐理。

文章从这两种不同审美风格的诗歌形式入手,通过对二者的师承对象、学风政风差异的比较,以及词出现之后,诗词承栽功能的异同分析。

来阐明诗分唐宋的成因,以深入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诗歌范型。

关键词:唐宋诗歌;异同
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其整体性差异,这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

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夫人各有禀性,各自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

”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

把握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

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话题入手,试作一粗疏探索。

1诗分唐宋情理各妙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宋诗》中,对唐宋诗之分有精彩论述:“唐宋诗之异点,……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在整体情调上气韵酣畅,情昧淳美。

它在继承前代诗歌成果的基础上,一洗建安时代的“萧瑟”与“悲哀”,以鲜明的艺术特色,改变了玄言的寡淡和齐梁诗体的繁缛,在集体面貌上给人以神行语外、语浅情浓、丰神毕现、朝气蓬勃之感。

王维以清新浅近见长,一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让我们领略尽风光旖旎,山林闲适之趣。

刘禹锡达观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

即便是一首用以写仕途艰难的《行路难》,也被李白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悲而不伤的大气。

可以看出。

唐人作诗是将气象和笔力结合,倡言笔力雄健,气象浑厚.诗歌境界的追求偏于壮美。

唐人之所以有这种开阔的胸襟,得益于他们擅长通过大量的意象来构成意境。

严羽《沧浪诗话》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冰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且唐诗中对“意象”的刻画,并非描写对象的平面书写,而是能够“起兴”的某一特定时空中的“象”。

唐人对兴象的偏爱,促使他们偏重于主性情,一刹那的灵光闪现和妙手捕捉,使他们吟咏的通常是瞬间便能摄住人们情感的风景,因此,唐诗极富于深情、激情,极富于深思、想象,“一往情深于天地万象,诗情勃然而兴。


与唐诗多情不同,宋诗在审美追求上则注重思辨,擅长析理。

宋代诗人大都以积极用世的态度去驱遣笔墨,用诗意来表达哲理,极富思理的情调,显露出美不胜收的理趣。

道学家朱熹借景喻理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水之清澈缘于活水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补充新知,启示后人不断学习以达到新境界。

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将抽象的哲理用诗化的形象生动表达,言简意赅,寓意深邃。

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地阐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非凡的智慧使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受到深刻的启迪,耐人回味。

可以看出,相比于唐诗的高华浪漫,运之以情,宋诗更显朴实理智,骨鲠健峭。

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缘于宋人以儒家的冷静自足.辅以禅学的活泼有趣和老庄的恬淡通达,自成寓理于形象的一代诗风:宋诗格物体情,观景取象,以议见理,以“文字,才学,议论”为特色,浓郁的哲理色彩使其议论思辨超越了形象思维。

虽然宋诗也有情,有“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等以神韵称道的佳句,但和唐人的沉迷不同,宋人常常在情之深处,翻转上来,转柔弱为刚健,化悲哀为通达,在冷静观物的同时,也冷静的观照自我。

综观上述,唐诗重情韵和气象,多生动形象,富于抒情性,美在情辞;而宋诗重思辨和析理,多索求缘由,富于哲理性,绝在理趣。

如缪钺先生言:“唐诗如芍药海棠,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
而回味隽永。


2唐宋诗风异出有因
唐诗尚意兴,宋诗求义理,缘何形成了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呢?深入研究其审美差异的成因,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审视这两种诗歌的艺术特质,更准确地把握唐、宋诗歌的实际成绩和真实面貌。

唐、宋诗各具特色的审美追求的确立,是诗歌发展的必然'原因如下:
2.1师承对象的差异
摆在唐宋诗人面前的诗歌遗产是迥然不同的。

唐代诗人在六朝诗歌基础上,将诗体的发展推至颠峰。

盛唐时期是重要的转折点,一方面,六朝诗在形式、音律、辞藻上已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辞赋僵化,新文体尚未成熟,加之趋于扩张的盛唐气象,诗歌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五七言律诗和绝句,对于六朝诗人而言还是新诗体,尚待大力开发。

诗歌体势上开阔的发展空间促使当时诗派纷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李白的浪漫诗,杜甫的现实诗,高参的边塞诗等,共同将唐诗推向了辉煌的顶峰。

其后。

中唐的元白、韩盂、韦柳,晚唐的李商隐、杜牧、温庭筠,尽管没有再重续盛唐刚健明朗的诗风,但都分别从不同领域将诗歌创作发挥到了极致。

正如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所论:“唐朝。

则是我国诗歌的集大成时代,它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古诗乐府使之更得到扩展而有以革新,一方面则完成了南北朝以来一些新兴的格式使之更臻于精美而得以确立。

……诗歌之体式演进至此,真可谓遍极途穷。


唐人在诗体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使宋人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在诗体方面的努力都是徒劳。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相比唐人在诗歌发展中的得天独厚,宋人只能在原有的框架内做工夫。

所以,他们必须从唐人首创难工而尚未完善的地方去伐山开源。

于是,他们放弃六朝而选择了杜甫及中晚唐诗人作为师承对象,并在技巧与语言方面,兼李白的纵恣豪放、白居易的明白畅达及韩愈的排奡道劲于一体,使宋诗出现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变与不变之间,宋人只能选择求变,别出心裁,自立新意,融合所处时代特征,形成特有的诗歌风格,这也是文体演变的必然规律。

如果宋人只为“唐诗”,那恐怕只会是一潭死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