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新中国经济

合集下载

高中共和国经济发展历程

高中共和国经济发展历程

高中共和国经济发展历程高中《共和国经济发展历程》课程通常会涉及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 新中国的成立与初期经济恢复(1949年以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战争造成的破坏和国民经济的重组。

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实现土地制度的变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 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试图加速经济发展,但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导致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

1960年代初,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恢复和发展经济。

3. 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以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政策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19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9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1990年代以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0年代,市场经济成分逐步扩大,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对外开放扩大。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1世纪以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采取积极措施,实施刺激经济的政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高中课程中还会涉及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重要事件、以及对于经济改革与发展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

高考历史总复习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高考历史总复习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线索一: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1949~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严重的“左”倾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巨大损失。

线索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改革生产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目的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2)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目的是通过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以此推进中国经济发展。

(3)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转变发展观念,融入全球化潮流,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18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题一凯歌行进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和经济建设的曲折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主干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创造了条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述经济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史主要围绕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展开讲解,涵盖了从古代社会的氏族经济到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变迁,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变革规律。

二、氏族经济与封建社会经济的转变1. 氏族经济的特点氏族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初形态,其特点是以家族为单位,劳动力分工明确,生产活动以自给自足为主。

氏族经济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家族内部通过劳动分工完成生产活动,不同家族之间通过交换和联姻等方式进行联系交往。

2. 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封建社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通过掠夺和剥削奴隶从事生产活动;二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逐渐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

三、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者。

封建主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确保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2. 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活动得到了发展。

商人通过商品流通来获取利益,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心。

3. 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社会经济还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加深。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分工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划分,封建主通过分配农田、官职和税收等方式来控制社会分工。

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方式。

四、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和变革1. 农民起义的兴起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上。

农民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遭受农地兼并和赋税的压迫,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著名的农民起义有黄巢起义、王莽改革和白莲教起义等。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专题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一、1949——1956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一)1949一一1952的经济建设(重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背景: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2、措施: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二)1953——1956的经济建设(重点:开展一五计划,包括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工业化建设(1)时间:1953 一五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到1957年提前完成(2)特点:政府主导、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3)成效: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汽车、飞机等重要工业部门和东北重工业基地,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2、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分散的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时间:1953——1956底(3)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方式:加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和和平赎买(5)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3、注意:分析一五计划必须从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两个角度入手。

二、1956——1978的经济建设(一)成功探索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新考内容)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己经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内容:科学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B.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3)意义:体现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3、1960冬,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1)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作用:农业比例有所提高,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教案 新中国经济建设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教案 新中国经济建设

专题二新中建国经济建设(1949---2008)一、本单元阶段特征一、新中国经济建设分期(一)、过渡时期1、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10月---1952年底)2、三大改造时期(1953年---1956年底)(二)、十年建设时期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66)(三)、文革时期(1966—1976)(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第一部分过渡时期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一)、背景1、建国初期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A、工业下降、交通阻塞B、物资奇缺、通货膨胀、人民困苦C、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2、原因:A、帝国主义长期的掠夺和侵略B、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C、国民政府和四大家族的大肆搜刮(二)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3、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4、农村中互助合作运动,兴修水利,发展经济5、工矿企业中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三)、意义1、1952年底国民经济取得根本好转2、工农业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4、为国家有计划、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准备条件5、巩固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二、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背景1、人民政权巩固,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2、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家财政得到根本的好转,3、中共积累了一些经济经验。

4、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为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二)、具体内容------ 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2、内容:看课本p393 、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4、成就:A、工业:建立了初步工业化体系p39B、农业:按计划完成C、交通: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康脏、青藏、新藏公路(三)、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一化三改造”2、实质:为我国确立公有制经济基础3、目的:保证向社会主义过渡,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4、特点:A、改造与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B、工业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高中历史《新中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历史《新中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历史《新中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

经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

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核能、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

第1页共1页。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我的观点是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识的广度。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结构调整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结构调整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在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学习中,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

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还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各类经济成分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结构调整,则是对这种构成和关系的改变与优化。

在古代社会,农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贯穿了整个古代史。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也意味着农业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更多的土地能够被开垦和耕种。

同时,土地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调整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封建社会的中后期,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起来。

尽管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下,它们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尤其是在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手工业方面,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并且技术不断进步,如纺织、陶瓷、冶铸等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缓慢而有限的。

直到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他们在中国开设工厂、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实现自强求富。

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次重要尝试。

尽管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近代化进程。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探索发展的道路。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561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561人民版PPT课件
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材料:到1988年,我国 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到,015亿元,国民收入 11,770亿元,平均年增 长.9%,国民生产总值上 升到世界第八位。
80.00% 70.00%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放 和
中共十四大召开
认 识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深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化 的
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过 程
中共十五大召开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 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 从公元1500年以来西方各国发展的历史看, 有四条是促进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重要 的因素:自由市场经济、法治、宪政民主、 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 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特点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随着国有资产的增值和扩大,计划经济不再适应对 庞大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政府管不好也管不了越来 越多的国有资产计划经济必须让位于市场经济,让市场 经济提高效率。
加快经济建设速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 步入一个新阶段。
4.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具体化。
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经济的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必须坚持以公 展,转换国有企业经 有制为主体 营机制,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二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章
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
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文化交流的机制与平台建设 文化交流的领域与内容拓展 文化交流的成果与影响
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外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文化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与经验 文化融合对:于推动文明进步的意义
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5章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 成与世界市场的开拓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与世界市场的开拓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的原因与影响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与世界市场的开拓
世界市场的开拓
世界市场开拓的过程与特点 世界市场开拓的影响与意义 世界市场开拓的原因与条件
第19章
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理论与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与诊断方法 中药的种类与应用方法 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特点与效果
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
中国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医学的创新与发展成就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前景展望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与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与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与价值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优秀教学案例
3.历史故事引入:通过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如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李鸿章的洋务事业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是什么?”“洋务企业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何曲折?”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2.分享与交流: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小组竞赛:组织小组竞赛,如历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2.洋务企业的兴起:介绍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如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洋务派的形成等,以及洋务企业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阐述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中的角色,以及其产生、发展和曲折的历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就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如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企业的兴起等。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经济形态的特点,认识各种经济形态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素养。
3.案例解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历史进程。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二:第3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复习卷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二:第3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复习卷

第三课复习卷一、单选题。

1.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成效显著。

从经济与社会角度来看,“双减”政策意义在于()①以制度优势破解教育难题,促进教育回归非盈利公共产品属性②消除贫富差距,畅通普通家庭的教育通道以实现更高水准的教育公平③创新监督管理方式,通过加强校外机构治理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等问题④降低家庭教育成本,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22·辽宁抚顺·一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某市将农户嵌入螺蛳粉产业链,探索出一条“种养结合、特色发展、规模种植、示范带动”的造血新路径。

该市各县区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田螺、豆角、木耳、酸笋等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在满足螺蛳粉产业快速发展需求的同时带动了农户增收。

该市的成功得益于()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效益②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1年2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创新推出碳中和债,碳中和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具有碳减排效益的项目。

截至2022年5月,银行间市场共支持发行碳中和债2442亿元。

发行碳中和债的意义是()①使资金直达低碳领域,有效引导低碳经济发展②弥补绿色发展资金缺口,助力实现碳中和愿景③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减轻财政资金支出压力④发挥绿色金融导向作用,克服金融脱实向虚倾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22年我国全面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建设。

该工程每年带动的投资约4000亿元,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密集地区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使数据要素跨域流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助力我国数据中心绿色低碳水平的提升。

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针对某一经济现象或问题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主题:我国如何应对产能过剩问题?
步骤如下:
1.教师简要介绍产能过剩的背景和影响。
2.学生分组,每组针对产能过剩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2.结合时事政治,关注经济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热点问题,使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通过学习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结合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一条创新性建议。要求:建议具体可行,能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字数在500字左右。
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同学们认真对待,按时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2.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以帮助同学们不断提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我国经济发展知识,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经济现象或问题,撰写一篇600-800字的分析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进行经济发展的看法和期望。每组整理调查结果,形成一份2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报告应包括调查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493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493人民版PPT课件

案例: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 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 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 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 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 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 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 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隔壁两厂不能横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⑤社会主义本质
开创性的回答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 义
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具有 重大而深远意义。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是指以国家指令 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 谁生产,企业是计划的执行者。
市场经济(market-oriented economy)以市场 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④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 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 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材料:1989年世界政治大地震
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 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 改变。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 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 沙条约组织国家。事件以1991年苏联解体告终,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3_国民经济的劫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3_国民经济的劫难

国民经济的劫难
【国民经济的恢复】
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给我们留下什么经验与教训: 第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分析 国内的主要矛盾; 第二,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第三,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答案】 D
国民经济的劫难
【典型试题】
3. “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动员人民追逐某种具有空想乌托邦的 计划。”材料中的“空想乌托邦的计划”对应的口号是
() A.“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民经济的劫难
【典型试题】
1.一部法律文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 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 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从中所获得的有效信息是
() A.强调工业化在建立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由此开始 D.强调宪法的社会主义属性
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 复苏局面。 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思维探究】
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系统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文化大革命”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什么损失? “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遭到严重的干扰和全方位的破坏。1967、1968两年的时间里 ,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李先念同志曾说过:“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 币5 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 ,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
1.经济恢复:1949——1952底
措施:(1)土地改革:1950-1952
——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了…,解放了…,促进了…,巩固了…
(2)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及帝国在华企业
——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
(3)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2.过渡时期:1953——1956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一五计划:1953-1957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①重工业基础差②借鉴苏联的经验;
③应对严峻国际形式的需要
评价: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3)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评价: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②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命题:1.就经济建设发展阶段角度命题;2.就概念内涵角度考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例1:“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

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

”该文件发表的时间是
A.1952年底
B.1950年
C.1953年
D.1956年
例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例3: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在当时解决的所有制问题是为了()
A.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B.配合国家实现工业化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二、探索与失误时期(1956—1976)
1、中国八大:1956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
——建设时期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3、大跃进、人民公社:1958
——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
②忽视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③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大跃进)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

4、八字方针:1961-1965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提出——1962全面贯彻、经济开始好转——1965调整完成)5、十年动荡:1966-1976
历程:(1)前期: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1971(周恩来主持);(3)1975(邓小平主持)经验:①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社会主义建设需结合本国国情,不可照搬照抄他国经验
命题:1.就概念内涵角度考察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历程
2.就经济建设与人口发展变迁角度命题
例1: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例2: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
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
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
内减少1000万人。

这说明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C.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D.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例3:1960年,北京新开路缝纫厂、南官房皮件厂等街道工厂的工人,利用假
日在崇文门附近的城墙上开地播种萝卜等秋菜。

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功
B.八字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C.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978——)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背景: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经济处于徘徊阶段
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
②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责任制)——1982(消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①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方针政策
内容:①概念: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然后在全国推广。

评价:(1)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改革
(2)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推动了改革开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步发展。

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背景:①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②农村体制改革推动
内容:①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②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③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评价:调动了……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推动了改革开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步发展。

4、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①1992—南方谈话:明确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②1992—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7—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2000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78——)
过程:1.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
——临近港澳,华侨众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1984开放14个沿海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3.1985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开放上海浦东
5.2001加入世贸
特点:①渐进性;②沿海到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对外格局
原因:①吸取历史经验的结果;②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方针
作用:吸引了外资、引进了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步发展命题:1.就历史发展历程角度考察新中国历程上四次土地关系改革
2.就概念内涵角度考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大跃进—人民公社
例1.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例2.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大跃进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例3.右表中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的历史过程是(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
B.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
C.从“大跃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D.从国民经济调整到“文革”发动
例4: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专题知识自我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