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从宇宙中看地球(第3课时)教案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从宇宙中看地球(第3课时)课件
所求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时间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yuánzé):东加西减。(所求地方位于已知地方
的东侧,取“十”;若位于西侧,则取“—” ) 时间差=经度差/15° *1小时/°
4
第四页,共13页。
考点诠释(quánshì): 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注意:计算时采用全天(quán tiān)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 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 日期加一天;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所得数的 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减一天。
7
第七页,共13页。
典例剖析
(pōuxī):
当地时间2011年2月22日12时51分,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克莱斯特
热点事件 概念
地方时
区时
实际意义
北京时间
北京的时间
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全球范围划分 今天的地方时范围 今天的区时范围
6
第六页,共13页。
探究活动4:区分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尝试总结区时时计算的公式和一 般(yībān)步骤。
所求区时 =已知区时±时区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 时区的东侧,取“十”;若位于西侧,则取“—” )
反思(fǎn sī):收获与疑问……
活动:搜集资料,了解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理解地球(dìqiú)自转 的地理意义。
12
第十二页,共13页。
重点(zhòngdiǎn) 图像
第十三页,共13页。
13
A.地方时
B.东十二区区时
C.东十一区夏令时
D.东十二区夏令时
1001 2014-2015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3课时)√
1地球和地图【学习目标】1.能说出经纬网特点,能够熟练判读出不同角度绘制的经纬网图。
2.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两点的相对位置、距离。
3.能说出比例尺、方向、图例。
【基础回顾】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星。
2.两极:地轴穿过________,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_______点和_______点。
34.5.经纬网图的判断(1)地图投影(标出各经线度数)①方位投影图 ②圆柱投影(完整展开图)(2)经纬度判读【例】判断图中A 、B 两点的经纬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向判断【例1】读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重要)判断:C 丙在D 丁的__________________; D 甲在C 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0°0180°判断方法:180°甲在乙_________丙在丁_________甲在乙_________ 丙在丁_________甲在乙_________ 丙在丁_________ 甲在乙_________ 丙在丁_________【例2】读图判断A→B,C→D 的运动方向。
(4)运动物体方向:判断A 图:乙→丁的方向:____________; 判断B 图:乙→丁的方向:_____________(5)距离计算【例】计算AB 、CD 、EF 、CE 、BF 建的距离。
AB :_________________; CD :_________________; EF :_________________; CE :_________________; BF :_________________。
计算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确定对称点①关于赤道对称:如A(40°N,20°W)与B(_______,_______)。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2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教案
从宇宙看地球一、考点突破1. 考试说明要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 考核目标与要求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公转轨道、方向、周期、速度。
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并理解其意义。
掌握“地球公转图”和“二分二至光照图”中节气、时间的判断。
能在“二分二至光照图”上,判读晨昏线,分析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和南北极地区极昼极夜的状况;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状况。
掌握地方时、区时、日界线与晨昏线的相关判断和计算方法。
能进行昼夜长短的计算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学会利用地转偏向力来判断自然现象。
掌握四季的划分,并理解其含义。
3. 每个考点常出现的题型和大体分值本部分内容多以选择题组的形式出现,尤其在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针对此考点出2道一组的选择题,许多时候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追问,所以分值为8分或12分。
地理单科基本都会出现由2-3道题组成的选择题组。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理解晨昏线等基本概念,准确运用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熟练掌握地方时、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计算方法,力争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能够运动的地球模型。
一、重点知识梳理1. 日照图的应用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如A经线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或24点如D经线赤道与晨线的交点处地方时为6点如C点处为6点纬度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小 如C>A>B>D>E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如B 点为10点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度 如C 、D 点 越接近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如A>C>D>E2. 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3.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特别提醒:(1)从命题特点来说,主要是给出特定的情境从三个层面进行设问: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纬线晨昏线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春分日 秋分日 3月21日 9月23日 赤道和经线重合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降低夏至日 6月22日北回归线 与经线夹角达最大,与极圈相切 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越往南白昼越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最大值冬至日12月22日南回归线 与经线夹角达最大,与极圈相切 越往南白昼越长,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越往北白昼越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最大值一是针对题目情境,考查考生对规律的掌握水平;二是随着情境条件的变化,考查考生运用规律的能力;三是根据前面分析中所确定的时间、空间信息,拓展性考查考生分析区域自然条件差异的能力。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3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3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精讲点拨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之间的海拔,就可以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或(n-1)d<H<(n+1)d,其中n为两点之间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如图中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Δd为等高距,H大为与陡崖交会的等高线的最大值,H小为与陡崖交会的等高线的最小值。
则图中n=4,Δd=100m,H大=400m,H小=100m,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计算公式上图实例陡崖的相对高度(H) (n-1)Δd≤H<(n+1)Δd300m≤H<500m或[300m,500m)陡崖的绝对高度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Δd400m≤H顶<500m或[400m,500m)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Δd<H底≤H小0<H底≤100m或(0m,100m][方法技巧] “十字相差法”求陡崖高度步骤:①找出较高点的海拔取值范围;②找出较低点的海拔取值范围;③作差。
如,求甲(900~1000m)、乙(300~400m)两地的相对高度图解如下:由此可知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介于500~700m之间。
3.局部闭合等高线的计算位于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在没有任何前提条件下,闭合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取其相邻两条等高线中任意一条等高线的值,如下图所示:4.大坝高度及长度的计算图中,A、B、C三处适合建坝的是A处。
坝底位于河床,根据附近等高线数值可知其海拔为150~200米。
坝顶有两种情况:(1)若坝顶的海拔为200米,则坝的相对高度为0~50米;坝长根据比例尺计算,约为0.5千米。
(2)若坝顶的海拔为250米,则坝的相对高度为50~100米;坝长根据比例尺计算,约为2千米。
真题感悟[典例1] [全国卷]如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100m,瀑布的落差为72m。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宇宙中看地球(第2课时)学案(2)
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二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图示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等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
2.通过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借助地球光照示意图图,认识并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策略】1.从地球仪、经纬线的特征、经纬度的含义入手,通过教材相关图的阅读,尽量构建地球空间概念,同时通过对比相关概念,理解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特征的相互关系。
这其中主要的概念包括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等。
2.通过绘制、对比不同太阳光照示意图或天文热点,掌握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规律。
【课堂活动】考点诠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活动建议1:阅读教材“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2,完成表1。
表1:地球自转特征表图3[典例剖析1] 图3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3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A .低纬度地区B .中纬度地区C .北极附近D .南极附近2.图4中a 恒星视运动准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A .1个多小时B .3个多小时图2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二、在光照图上判读并运用晨昏线活动建议3:结合图4、图5太阳光照示意图,判读晨昏线,并尝试分析太阳直射点位置与图中各角度的关系。
晨昏线就是太阳光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如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作用,理论上,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积相等,晨昏圈为一大圆,并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度,二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和,二至日时,晨昏圈与极圈相切。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宇宙中的地球【考纲解读】(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轴。
两极。
经线。
本初子午线。
经度。
赤道。
纬线。
纬度。
经纬网及其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
日界线。
国际标准时间。
北京时间。
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4)宇宙探测:宇宙探测的意义。
宇宙探测的现状【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70分)(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一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 )A .2时B .8时C .14时D .20时图二中阴影表示黑夜。
读图二判断2-3题:2、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A .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B .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C .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D .硅谷地区天气干热3、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A .8时20分B .20时20分C .9时40分D .21时40分4、公元前28年(即汉成帝河平元年),曾记载“三月正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光球B.色球C.日冕D.中心核5、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会使地球上产生( )A.强热带风暴B.雷鸣电闪C.“磁暴”现象D.“厄尔尼诺”现象目前,宇航技术、卫星观测技术不断发展。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天气晴朗,“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绕地飞行14周后飞图二图一图三船返回舱安全返回。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运动特点。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地理意义。
2.地球运动的地理现象。
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教室里的地球仪,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地理知识,了解太阳系和银河系。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包括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层级结构。
2.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
三、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实例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如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
四、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页的练习题,巩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特点。
2.针对练习题中的疑惑,进行讲解和解答。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
2.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极昼极夜、五带气候特点等。
三、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旅游活动等。
2.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植被等。
四、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4页的练习题,巩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针对练习题中的疑惑,进行讲解和解答。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了解的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实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从宇宙中看地球(第1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从宇宙中看地球【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近年来宇宙探测、航天发射在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了解宇宙环境的基本知识也成为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良好契机。
同时,本单元的复习内容也是必修一教材的开篇之作,管中窥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地理原理,并能根据所学习的内容解释和说明地理的自然现象和事实,学以致用,这样的能力的培养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尤其是对必修一内容的学习尤为重要。
本单元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方法归纳。
在复习过程中也应该把握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落实基本考点,充分理解本单元内各考点的能级要求;二是把握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涵,联系现实热点问题和地理现象解决问题;三是适当考虑本单元在必修模块甚至是选修模块的关联性,如季节问题,为以后的复习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课时: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天体系统;二是太阳系概况;三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四是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五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六是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课堂活动,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形成较为完善的重视体系,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积极建立一定的思维模式。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把握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地球的特殊性的表现和形成的原因,其次还应该区别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复习重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在太阳系中,地球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3讲地球与地球仪学案鲁教版(2021年整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3讲地球与地球仪学案鲁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3讲地球与地球仪学案鲁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3讲地球与地球仪学案鲁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3讲地球与地球仪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以区域经纬网及热点事件为背景,考查经纬网的空间定位和相关计算,考查频度较高。
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综合题在背景中呈现不直接设问,隐形考查。
难度系数在0.5左右,分值为4~8分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如下图所示:特别提醒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而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
地轴为假想轴,是不存在的.2。
地球仪(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而制作成的地球的模型,叫作地球仪。
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
(2)地轴和两极①地轴:地球仪上,地球自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②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与纬线经线纬线概念连结南北两极点,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弧线平行与赤道的圆圈图示特点形状半圆圆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特别提醒弧进行判断;南北方向是绝对的,是有限方向,北极点为最北点,南极点为最南点。
2022年 第一中学高中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从宇宙看地球
梁河一中2021届地理学案第二单元从宇宙看地球使用课时·5-7课时考纲·见创新设计p16页主备人:王李瑞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目标1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课前学习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概念:天体指宇宙中①的存在形式。
2类型:②、星云、③、卫星、彗星、流星和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的天体④、⑤,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地月系→⑥→⑦→总星系。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⑧、⑨、⑩。
2根据结构特征可分为、、。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1宇宙环境1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平安的宇宙环境中。
2条件稳定。
2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使水能存在。
2有适中的,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3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幅度小,有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四、选择题1我们在晴朗的夜晚观看天空,看到数量最多的天体是。
A恒星B行星C流星D卫星2以下关于天体系统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天体系统是由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B太阳系共有太阳、行星和卫星三级天体系统C北斗七星组成一个天体系统D太阳系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根本的天体系统3以下关于八大行星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八大行星中温度最高的是火星B八大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天王星C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周期和方向都一样D八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4地球的普通性主要表现在。
A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很相似,自转周期较短B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属于类地行星,体积质量适中,比巨行星小,比远日行星大C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类似D从结构特征来看,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周期适中5以下条件中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有关的是。
①A日地距离适中②B地球运动方向C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④D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几乎在同一平面上6读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含地球和地图)第3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案(含解
第三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核心素养 1.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节为地理基础知识,在高考命题中出现频次很低,重点考查的内容是太阳辐射及其应用,如2014·全国卷Ⅰ·T 1~2,今后以太阳能利用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为背景,考查相关知识能力等仍是高考命题的侧重点。
本节中宇宙中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尽管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低,但随着现代太空探测活动的发展,火星环境可能引起命题人的关注。
1.综合思维:利用材料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
2.地理实践力:观察晴朗的星空,简单识别不同天体。
3.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知识点一| 地球及其宇宙环境1.宇宙(1)物质组成宇宙是由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天体组成的。
(2)运动特征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如下图所示:总星系⎩⎪⎪⎨⎪⎪⎧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小行星带、彗星等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易误点拨]1恒星的位置是恒定不变的。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恒星也在不停地运动着,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恒星的运动速度很快,只是由于距离地球太远,人们在短促的一生中不易觉察恒星位置的变化,因而称其为恒星。
2总星系就是宇宙。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总星系是我们所说的“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仅是宇宙的一部分。
2.地球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的普通性: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①太阳系的组成中心天体太阳八大行星类地行星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巨行星E木星、F土星远日行星G天王星、H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彗星太阳系中最著名的是哈雷彗星②地球普通性的表现a.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圆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b.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高三地理高考新课标版自然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五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讲从宇宙看地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类型2.从空间上把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理解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3.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本讲重点:1.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2.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3.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本讲难点:1.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考点点拨: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定义: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2)天体类型: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②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经典例题1] 下列物体可称为天体的是 ( )A.返回地面的“神舟”号宇宙飞船 B.卫星C.吉林1号陨石 D.按航线飞行的飞机【解析】天体是位于太空中的各种星体、气体和尘埃。
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但地球内部的物质则不属于天体。
原来在宇宙空间,后来成为地球上的陨星,则也不属于天体范畴。
【答案】B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组成(3)光年: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为150亿~200亿光年。
[经典例题2] 下列属于天体系统的是 ( )①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②宇宙中级别最高和最低的天体系统——总星系和地月系③相互吸引的两颗恒星或两颗行星④沿同一轨道运行的流星群或小行星带⑤大熊座、小熊座和狮子座⑥相互吸引且相互绕转的大小天体A.②⑥ D.③⑥ C.④⑥ D.②③⑤【解析】判断某些天体之间是否构成天体系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二是它们之间是否相互绕转。
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名称: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类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了解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3、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4、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5、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2、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3、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2、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高中版;2、地球仪、投影仪等教学工具;3、地理图片、地球运动模拟图等教学材料;4、复习资料和题目。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地球照片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我们所处的地球地理特征有哪些?- 地球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Step 2:概念解释和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投影仪或白板,讲解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并解释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 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特征:地壳、地幔、地核、大洋和陆地等;- 地球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 地球的运动规律:自转、公转和倾斜等;- 地理经纬度的概念:赤道、南北极、经度和纬度等。
Step 3:地球运动模拟图(10分钟)通过地球仪或地球运动模拟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度,让学生理解地理经纬度的含义。
Step 4: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5:知识巩固(20分钟)通过提供一些选择题、判断题或解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的特点;2. 了解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3. 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2. 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3. 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2. 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的整体认知。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录播课程《宇宙中的地球》;3. 地图、照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播放《宇宙中的地球》录播课程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在导入环节中,学生将了解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并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2. 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3. 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
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地图、照片和视频素材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讨论与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并总结出结论;2.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分析该现象与地球的运动有什么关系,撰写小组报告。
四、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地球运动造成的地理现象的案例,如寒潮、气候变化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并进行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交流答案。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以及地球运动的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的掌握。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高中地理 第3讲从宇宙看地球学案
高中地理第3讲从宇宙看地球学案[学习目标]1.学生能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类型2.学生能从空间上把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理解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3.学生能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重点难点]1.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2.结合地球特殊性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3.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学法指导] 阅读自学法、问题探究、结合示意图分析地理信息[知识链接]图示是太阳系局部图,黑点表示小行星。
回答1~2题:1.图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 ( )A.①B.②C.③D.④2.美国“机遇号”探测车考察的星球是( )A.①B.②C.③D.④3.若下图中S表示太阳,则图示表示的天体系统有( )A.地月系与太阳系B.太阳系与银河系C.地月系与银河系D.太阳系与河外星系4.有关太阳辐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B.太阳辐射能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环流关系不大C.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地方位于四川盆地D.煤、石油、天然气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5.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的雷达受到了奇怪的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且干扰的方向与太阳移动方向一致,埃及随即受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并失去西奈半岛。
埃及雷达受到的干扰来自( )A.雷达本身的故障B.以色列的秘密武器C.太阳紫外线增多的影响D.太阳活动[学习内容]考点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定义: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2)天体类型: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和。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②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组成:(画示意图)(3)光年:计量天体间的单位。
高中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应积极的初恋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为大家汇总的5篇高中地理一年级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1[学习要求]知识目标: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系统分析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德育目标: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教具]电脑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
常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名闻遐迩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的久远。
人类聚居(开始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整体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方方面面它涉及肉体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一、聚落及其分类[结合图片聚落,推论聚落的定义及分类]1.聚落房屋建筑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大都市聚落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城市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规模较小较大联系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3.研究意义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抑制作用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的区域。
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
用具作为人类生活和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产品销售和生活。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平溪乡地理环境的烙印。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优质课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优质课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摘要: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的优质课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主要包括地理方向的理论知识讲解、实地教学活动设计以及评价方法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方向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一、课程背景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地理方向作为地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建立至关重要。
因此,在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我们选择了《从宇宙看地球》作为单元导入课程,并选取了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作为本堂优质课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地理方向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并能够准确辨别地理方向。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实地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地理方向的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地理方向概念,包括东、南、西、北以及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的含义和特点。
2. 实地教学活动设计:通过组织学生前往学校附近的公园进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方向的标志物和地理景观,辨别地理方向。
3. 总结与评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归纳总结所观察到的地理方向的标志物和地理景观,教师进行评价和点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介绍地球地理方向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探索地理方向的兴趣和欲望。
同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地理方向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你们知道哪些地理方向的名称和特点?”2. 地理方向的概念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地理方向的概念,并配以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方向的概念和特点。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学案鲁教版(2021年整理)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学案鲁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学案鲁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学案鲁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1。
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等考点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低2.与太阳辐射相关的内容在高考中多次出现,多考查太阳辐射分布特点及原因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偶尔会考一、天体和天体系统由图可知:天体系统是由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天体构成的,具有一定的层次。
易错警示总星系≠宇宙总星系只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可见宇宙,它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
二、宇宙中的地球1.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深度思考1】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运动特征与八大行星有没有区别?提示无.小行星带中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其与八大行星一样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运动特征。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温馨提示地球原始大气并不适宜生命生存。
原始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演化为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2.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①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 层的黑子,B 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宇宙中看地球
第三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
【知识构建】
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二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认识并理解地理规律和原理。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难点内容应该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1、复习重点:
结合案例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进行地方时、区时和日期范围的计算。
2、复习难点:
区别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期自然变更线的概念,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
考点诠释2: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现象
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这一意义关键在与分清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
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昼夜现象与地球本身的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特征有关;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昼夜长短的变化则与地球公转运动及黄赤交角有关。
在复习过程中可用地球仪实际演示或用相关动画软件演示加以区分并绘图示意。
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昼半球和夜半球示意图”,尝试分析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现象产生的不同原因。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现象,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并非地球自转形成),向着太阳的一面为昼半球,背对太阳的一面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
(2)昼夜交替,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晨昏线由东向西运动,使得昼半球和夜半球处于不断的交替之中,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
(3)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的其他时间,大部分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昼夜等长,部分纬线圈全部为昼或全部为夜)。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不断变化,晨昏圈所分割成的昼弧和夜弧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这导致了季节的不同及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地方时、区时、日期变更及范围的的判断
1.地方时的判断与计算:同一时刻不同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区时的计算可分三个步骤。
(1)第一步:求时区数,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若余数小于7.5,则时区数为商;若余数大于7.5,则时区数为商+1)。
(2)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
(3)第三步: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自然界线:我们习惯上把0时作为新的一天的起点,把24时作为一天的终点,这种日期的分界线是自然分界线。
3.日期变更线课分为人为界线和自然界线。
自然日期分界线就是地方时为零点的经线。
太平洋中的180°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
探究活动2:绘制世界区时划分示意图和国际日期变更示意图(图2),并填写表1。
表1:有关时间计算的对比表
探究活动3: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2。
【典型例题1】(2016年江苏卷)
图2 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于市分布图。
读图回答第1 题。
1. 下列时间点中至少有4 个城市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的是
A. 北京时间8 点
B. 北京时间11 点
C. 北京时间14 点
D. 北京时间17 点
【典型例题2】(2015年新课标2卷)
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
图3示意M国的位置。
据此完成第2题。
2.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答案: 1.B 2.A
思路点拨:1.该题为结合热点问题设计的区时计算题。
现根据每个城市的经度确定城市所在的时区,图中巴黎、香港、东京、洛杉矶和奥兰多的时区分别是0时区、东8区、东9区、西8区和西5区,北京时间为东8区,因此除香港外,巴黎、东京、洛杉矶和奥兰多依次与北京时间的差异是迟8小时、早1小时、迟16小时和迟13小时。
因此要保证4城市主题公园都在开放,最合适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1点。
2.读图可以看出,M国(葡萄牙)大部分国土在东一区,应该是采用东一区时间,总部在中国,采用东八区时间,葡萄牙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四个时段加8小时换算为北京时间,仍在工作时段的是8:00——9:00,故答案选A。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本知识点概念易于理解,重点在于实际案例中如何合理的运用。
运用的方向在于结合大气圈、水圈的有关内容分析案例,并能通过示意图认识并理解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
对于这一内容的把握应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水平运动物体的理解,二是如
何偏向。
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地壳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运动。
(2)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3)水平偏转对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影响有①与河流侵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岸是侵蚀岸,陡坡岸。
如图4中的D岸侵蚀最厉害;D岸比A岸侵蚀厉害。
②与大气运动的关系: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辐合上升。
反气旋顺时针分散下沉。
探究活动4: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3。
[典型例题3]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5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答案:B
思路点拨:图4中根据等高线弯曲可以判读河流的流向为自北向南,北半球该流向的河流一般情况下右岸或图中示意的西岸较易被侵蚀,而居民点应设置在河流堆积岸兼有取水便利,土壤肥沃,洪水洪水影响较小等优势。
【重点图像】
图6示意(若图6所在地区为北半球)河流的两岸受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产生的不对称剖面现象。
在平原地区,河水在前行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A岸受侵蚀较明显,加上该岸为外河岸(或成为凹岸)流水的惯性,坡度较陡,Aˊ岸受侵蚀较少,堆积较明显。
BBˊ示意原始状态下的河岸对称特征。
CCˊ示意甲弯曲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较小,Cˊ岸主要受流水的惯性作用,侵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