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

合集下载

丰坊小楷跋文《张旭古诗四帖》

丰坊小楷跋文《张旭古诗四帖》

丰坊小楷跋文《张旭古诗四帖》丰坊小楷跋文《张旭古诗四帖》,是一部以张旭的古诗为主题的小楷书法作品。

张旭,字子野,晚唐五代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楷书之神。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兼具豪放和婉约之美,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幅丰坊小楷跋文作品以张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登鹳雀楼》、《金缕衣》四首古诗为内容,展现了张旭的书法艺术与古诗之间的完美结合。

首先,我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开始谈起。

这首古诗描绘了古原草的美丽与凋零,以及人生的离别与辜负。

张旭以豪放洒脱的笔墨书写了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幻。

丰坊小楷跋文以端庄秀美的姿态展现了这首诗的内涵,书法行笔流畅,字形舒展,充分展示了张旭的楷书之功。

接下来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首诗以秋夜的清凉与人生的苦痛为主题,写出了诗人对命运的痛苦抱怨。

丰坊小楷跋文通过书写这首诗,将张旭的书法艺术与诗人的情感完美融合在一起。

字体清秀,线条流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孤独。

然后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雄壮的景色和豪情激荡的情感,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所感。

张旭的楷书书写了这首诗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字体饱满,线条有力,书写的气势恢弘,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最后是《金缕衣》。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张旭的楷书通过书写这首诗,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细腻与婉约之美。

字体纤细秀美,线条流畅,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丰坊小楷跋文《张旭古诗四帖》通过精心呈现张旭的古诗和书法艺术,展示了他在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具有豪放和婉约之美,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楷书典范。

他的古诗情感丰富,意境深邃,成为后人推崇的文学经典。

在这幅丰坊小楷跋文中,我们可以深入感受到张旭的书法艺术和古诗境界。

他以独特的笔墨、线条和布局,展现了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

他的古诗则以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表达,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草书白日依山尽]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

[草书白日依山尽]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

[草书白日依山尽]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1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2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3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4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5登鹳雀楼原文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

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

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欣赏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1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2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3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4白日依山尽隶书书法5《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每周用书法纸写一首古诗开学

每周用书法纸写一首古诗开学

1.《登鹳雀楼》王之涣bai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u欲穷千里目zhi,更上一层楼。

2.《夏日dao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

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

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1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2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3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4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5《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登鹳雀楼软笔书法作品楷书

登鹳雀楼软笔书法作品楷书

登鹳雀楼软笔书法作品楷书《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感融化得天衣无缝。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远景。

“白日依山尽”写的是的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合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80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

80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

80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分享一个古诗硬笔书法作品古代的诗词作品常以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感人心弦。

在现代,人们也喜欢用硬笔书法将这些古诗书写出来,体现古典美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

本文将分享一幅80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欣赏它所传达的独特韵味。

这幅古诗硬笔书法作品写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整个作品以青墨书写在宣纸上,用柳叶钢笔精心勾勒而成。

字体端正俊秀,纵横有力,传统的楷书风格与硬笔书法的刚劲特点相互结合,展现了诗词的意境。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书写工整,字迹方正,每一个笔画力度适中,平稳流畅。

透过字体的流畅感,仿佛能感受到白日如洪水般顺势奔腾,黄河汹涌奔流的景象,诗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笔画整齐,书法工整,特别是“千”字、楼顶的立柱和屋顶的棱角,展现了硬笔书法所独有的刚毅和稳定。

作者通过连续不断而又相辅相成的笔画,形态各异的结构,成功地诠释了"欲穷千里目"的意境,使读者倍感磅礴之势。

整个作品布局合理,每一个字与字之间的间隔得当。

字体与纸张的比例协调,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书法作品的边缘用柔和的纸边处理,增加了整体的框架感,并使注重中心内容的观赏者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通过这个80字古诗硬笔书法作品,我们无论是从艺术欣赏角度,还是古诗的内涵理解角度,都能获得满足。

它将古诗和书法完美结合,既传达了文化传统的气息,又通过字体的设计和笔画的运用展示了文人雅韵。

同时,它也向我们展示了硬笔书法的独到之处,体现了硬笔书法所蕴含的韵味和艺术追求。

古诗硬笔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手段。

它的价值在于通过艺术的形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领略古代文人的情感和诗意。

无论是从欣赏、品味,还是体验书法的乐趣,这些作品都给人们带来了独特而美好的享受。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每个人对于古诗硬笔书法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不尽相同。

柳公权集字古诗五言绝句

柳公权集字古诗五言绝句

柳公权集字古诗五言绝句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以下是柳公权集字古诗五言绝句及其赏析: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作,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不断进取、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

从书法角度来看,这幅作品结构严谨,笔画遒劲有力,体现了柳公权楷书的独特风格。

每个字都稳健端庄,整体布局和谐统一,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享受。

柳公权集字古诗《登鹳雀楼》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展现了柳公权卓越的书法技艺,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之一。

黄庭坚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

黄庭坚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

黄庭坚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
黄庭坚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诗与书法融为一体,被誉为“诗圣”和“书圣”。

下面是他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
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
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
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寒食帖》:寒食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7.《浪淘沙·雪后即景》:太湖西畔谒金陵,东风不与周郎便。

凭栏呆望子规啼,无泪空投黄鹂媒。

8.《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
饮一杯无?
9.《满江红·登吴哥时总游览》:四百鹿鸣时一笑,一笑解千愁。

吴哥城上万人游,箫声响彻汉宫秋。

10.《鹧鸪天·现代傲吏五首》:竖起心使鹧鸪不惊,半通草书一溪萍。

恍过女良犹未得,老病风烟独出城。

以上是黄庭坚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之一。

每一首都体现了黄庭坚的才华和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古诗词 硬笔书法作品

古诗词 硬笔书法作品

古诗词硬笔书法作品
以下是一首古诗词和一幅硬笔书法作品:
古诗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永不停止追求的进取精神,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不断进取。

它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观,通过景物的变化暗喻人生的不断进步与超越。

硬笔书法作品:
这是一幅硬笔书法作品,书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销,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句话出自文天祥的《正气歌》。

此作品以整齐划一的笔画,流畅的线条展示了硬笔书法的特点,给人以简洁、干净、严谨的美感。

同时,这幅作品也展现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崇尚和对人生的思考。

书法硬笔古诗

书法硬笔古诗

书法硬笔古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衍生注释:“鹳雀楼”是古代的一个楼名,很高,可以眺望远方。

“白日”就是太阳,“依山尽”说的是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了。

“黄河”就是咱们中国的母亲河啦,这首诗里说黄河朝着大海奔腾流去。

“欲穷千里目”呢,这里的“欲”就是想要,“穷”是穷尽、看尽的意思,整句就是想要看尽千里的风景。

“更上一层楼”可简单了,就是再登上一层楼呗。

赏析:这首诗的主题讲的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这个道理。

情感上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从表现手法来说,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十分工整,通过描写壮阔的自然场景,太阳下山,黄河奔腾入海,画面感超级强。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属于议论和升华部分,前面的景色描写其实是在铺垫,引出这后面富含哲理的句子,告诉人们如果想要看到更远更广阔的天地,就得不断往上攀登。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用词简洁明快,意境雄浑壮阔。

他的诗作虽然留存下来的不多,但像《登鹳雀楼》和《凉州词》都是很经典的诗作,从他的诗歌里就能感受到大唐盛世那种豪迈大气的气象。

运用片段:第一个例子,教室里,老师在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新知识。

课堂气氛有点沉闷,老师突然提高声音说道:“同学们,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学习也是这样啊,如果只满足于现在所会的那点知识,是看不到更远的风景的,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就像登楼一样,一层一层往上,才能不断进步。

”同学们听完后都点点头,士气大振。

第二个例子,在一次旅行中,导游带着大家爬山,大家气喘吁吁,都想停下来了。

这时候导游笑着说:“咱们看看古人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前面的美景可多着呢,加油爬到山顶我们就能看到超级美的风景啦。

”游客们一听,又打起精神继续往上爬。

第三个例子,朋友小李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开始打退堂鼓。

我就安慰他说:“老李啊,你看人家王之涣写诗,以景入理,告诉我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呢。

书法四言绝句古诗临摹

书法四言绝句古诗临摹

书法四言绝句古诗临摹古诗书写艺术,以四言绝句为常见形式,受到许多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通过临摹古诗,不仅能够欣赏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可以提升自身的书写技巧。

下面是几首经典的四言绝句古诗,并进行了临摹。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临摹内容)2.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临摹内容)3. 《登高》 -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临摹内容)4.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临摹内容)在书法临摹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一支与古诗气息相符的毛笔。

毛笔的选择不仅要符合练字者的手型和习惯,还要根据古诗的书写特点,选择合适的笔触和线条。

对于四言绝句来说,毛笔应该选择偏硬的笔头,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书法的力度和弧度。

在临摹的过程中,要注重书写的韵律和节奏感。

每个字的字形和笔画都应该明确而有力地书写,通过整体的布局和字形的差异来体现古诗的意境。

古诗的临摹要求的是准确而稳定的字形,但也要有适度的自由和流动性,以展现出作者的个人风格。

此外,还需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和行与行之间的平衡。

文字之间的空间关系要协调一致,整体的版面要显得整洁而有序。

通过调整字形大小和文字的安排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在临摹完成后,要进行反复的校对和润饰,确保字迹的清晰和工整。

通过多次的练习临摹,会逐渐掌握古诗的书写特点和技巧,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总之,临摹古诗是一种有趣且有效的提升书法技巧的方法。

通过欣赏和书写古诗,可以领悟到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能够通过练习提升自己的笔触和字形。

无论是对书法爱好者还是初学者来说,临摹古诗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练习方式。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_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_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_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推荐文章白日依山尽楷书书法作品图片热度:白日依山尽诗作的书法作品图片热度:关于廉洁的书法作品热度:弘扬爱国主义的书法作品图片热度:经典爱国诗词硬笔书法作品图片热度:“白日依山尽”出自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此诗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欣赏关于《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书法作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书法作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书法作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书法作品赏析引言: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字的书写,更是一种充满艺术美感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被流传下来,其中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一、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简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伟大的中国诗人王之涣创作的。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摩诘,唐朝文学家。

他是唐朝晚期的文学代表之一,被誉为“诗魔”,和诗仙杜甫、李白齐名。

他所创作的这首诗,文采斐然,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这首诗曾经被用于多幅书法作品的创作中,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羲之的作品。

二、诗意的表达通过这首诗的创作,王之涣画出了壮丽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写出了东西方合璧的宏大气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前半句“白日依山尽”,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

我们能想象到太阳在山的背后消失,天空不断变幻,将整个山川大地染上一层金黄色。

接下来的一句“黄河入海流”,表达了黄河的威严和浩然之势,以及大自然的巨力。

作者通过这两句简短而有力的诗句,将自然景色与人文之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书法作品的点睛之处王羲之凭借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工匠精神,将王之涣的这首诗创作成书法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整个作品的布局非常巧妙,巨大的篆书字体被细腻的楷书字体所包围,给人以致密而又流动的感觉。

作品以黑色为主调,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一种庄重肃穆之感。

书法作品中的每个笔画都经过精心的雕琢,不论是头部还是尾部,每一笔都显得非常有力,给人以震撼和力量感。

四、作品的艺术思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传递的艺术思想深邃而又简洁明了。

通过这首诗的创作,表达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类只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存在,而大自然却展示出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和美丽。

这也在间接呼应了中国古代一直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_白日依山尽全诗草书

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_白日依山尽全诗草书

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_白日依山尽全诗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出自唐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登鹳雀楼原文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书法入门古诗作品

书法入门古诗作品

书法入门古诗作品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忆江南
白居易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赵孟頫毛笔楷书集古诗对联字帖
毛体书法有如下特点:一是内容大气有时代物质,如“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及毛的诗词。

二是书法前无古人。

不是毛不会写字,毛早期的书法很规范,楷书功底也不错,毛体草书是有根基的,并自成一体,大气磅礴。

三是很个性。

就如毛的成就一样,登峰造极。

个性张扬、豪放不羁,毛是真情,很多人不懂毛的浪漫情怀,其实毛身上散发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质,他是领袖,他更是诗人、学者,现在有很多“国学大师”。

但有几人能与毛一论国学?四是神大于形。

老一辈中郭沐若自认为能书,而康生不服,称用脚写都比郭写得好,确实在书法方法都有才气,但与毛不是一个层次。

颜体书法登鹳雀楼_登鹳雀楼颜体书法作品

颜体书法登鹳雀楼_登鹳雀楼颜体书法作品

颜体书法登鹳雀楼_登鹳雀楼颜体书法作品《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颜体书法登鹳雀楼,希望你们喜欢。

颜体书法登鹳雀楼欣赏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关于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欣赏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1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2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3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4
白日依山尽书法作品5
关于《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
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
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