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宿建德江》知识导学 练习 教案 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宿建德江1-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宿建德江1-部编版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

总结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六、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1.课件、黑板、粉笔、教案
2.适当的音乐和影像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问答的形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

提问:
•你知道宿建德江吗?
•宿建德江是哪位人物?
•你知道宿建德江有哪些成就?
第二步:阅读文献
提供宿建德江有关的文献,供学生阅读。

第三步:展示图片
通过展示宿建德江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第四步: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宿建德江的成就,归纳总结宿建德江主要的贡献。

第五步:展示成果
每个小组发言,展示他们的成果。

第六步:课堂讨论
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七步: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对宿建德江生平事迹和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文献、展示图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渐对宿建德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意境和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文学价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创作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内容,选自人教部编版教材,主要包括《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古诗文。具体内容包括:
1.《宿建德江》:学习诗的背景、结构、意境及作者孟浩然的生平简介;解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理解并背诵全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学价值,分析如何将古诗中的情感和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丰富的史料和互动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两首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过孤独或者对大自然的赞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1张PPT)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1张PPT)

三、说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写这首诗的生字词及释义。 2. 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 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 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板块四、拓展延伸 正所谓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 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出示其他古诗:) 举头望,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六、说教学过程
1.出示古诗:
板块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宿建德江》。 (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 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 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毕生。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 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应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 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特殊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 编诗二卷。 【介绍建德江。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 月飞远。他的心飞到(故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 ,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有关诗词的作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德”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两组“飞花令”(“月”和“雨”飞花令)。

看来,大家的诗词储备量还不错,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两组诗词。

课件出示:月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月”和“雨”的古诗。

我们先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3.板书诗题,齐读课题,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设计意图】以“飞花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为学好本课古诗词作情感铺垫。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疏通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同桌互助纠正诗句读音。

(2)指名读诗。

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

(3)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宿建德江》课程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宿建德江》课程教案

《宿建德江》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宿建德江》,理解诗词中的词句,把握整体内容。

2. 体会作者孟浩然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表达出的忧愁情感。

3.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词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诗词的赏析,感悟诗人在作品中传达出的忧愁情感和复杂的人生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词背景、作者介绍、诗词赏析等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你们平时都读过哪些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宿建德江》。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揭示课题,介绍作者1. 解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2. 介绍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的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朗读,教师正音,并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四、深入赏析,理解内容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词内容,重点讲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关键句,体会诗人触景生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野旷”、“天低”、“江清”等,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五、体会情感,感悟意境1.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词中表达出的忧愁情感和复杂的人生体验。

2.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谈谈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感受和理解。

六、总结拓展1.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孟浩然的其他诗词作品,感受他的诗词风格和人生经历。

七、布置作业1. 背诵《宿建德江》。

2. 搜集并阅读孟浩然的其他诗词作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宿建德江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宿建德江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3《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宿建德江》体会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重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
分析为什么难
通过品赏诗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角度
分析为什难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体会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通过品赏诗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二、明诗意,悟诗情
1.读诗句,说诗意
2.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古诗的表现手法。
3.回顾运用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的诗句并读一读。
三、总结
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后我们在鉴赏诗歌时,看到诗人写景,一定要想到,诗人不会单单写景,而往往是借景抒情。也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运用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2.理解感悟:讨论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孟浩然的古诗《宿建德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激趣导入
1.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孟浩然的古诗《宿建德江》。
2.释题。
3.小结: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边听一边想这首诗描绘诗人的什么心情?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读一读这首古诗
2.搜集有关借景抒情的诗句或者古诗。
小结
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后我们在鉴赏诗歌时,看到诗人写景,一定要想到,诗人不会单单写景,而往往是借景抒情。也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运用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孤寂愁苦之情。

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孤寂愁苦之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诗,直奔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把诗句读顺。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pō(湖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ó”。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合作朗读,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

请各小组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四步读法,读懂古诗1.回顾“四步”法。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2.知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

(生交流)(孟浩然生于盛唐时期,字浩然,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早年有满腔政治抱负,25岁辞亲远行,漫游长江各地,广交李白、王昌龄等诗人好友。

用诗文向高官推荐自己,想要为官,没有得力的人举荐,没能实现。

)(2)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

于是他南下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时,天幕低垂,月色当空的景色触发了诗人心中愁绪,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宿建德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德”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古诗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诗人看到、想到的景色,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1.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词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呢?(出示课件:音频,古曲)一段优美的音乐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诗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板书题目),现在学习第一首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2.解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在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古诗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

设计意图:由背诵积累的古诗词导入,既复习旧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把生字读准,把诗句读通。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出示课件,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注意节奏。

3.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或字典理解诗义。

2.出示课件:字词解释。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划动小船。

泊:划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3.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宿建德江》,使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的能力;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将讨论的精华记录在黑板上。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宿建德江》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还通过分析和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宿建德江》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夜宿建德江畔所见景色的诗。它展现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是唐代山水田园诗风的代表作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江清月近人”中的动静结合和情感表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宿建德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并背诵《宿建德江》全诗;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的画面及其表现手法;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建德”、“江清”等;体会诗人孟浩然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比阅读,了解古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时的共同特点。同时,结合教材,拓展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格律、韵脚等。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宿建德江》教材版本: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古诗词《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2.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领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艺术表现等方面。

3.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艺术表现等方面。

教学难点:翻译古籍古文。

教学方法:听写、课堂比较、解析诗词。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表关于江河的故事、传说以及好听的歌曲等。

(2)展示图片,呈现江河风光,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课堂讲解(1)了解作者背景作者:杜甫时代:唐代(2)了解诗词内容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3)解析诗词第一句:“移舟泊烟渚”,写作者途中泊船停留在烟雾缭绕的渚边。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临夜思家,客情已愁,但苦思无故,又无办法解决,愁上心头。

第三句:“野旷天低树”,此句形容大自然,当时是狂风呼啸的夜晚,树木显得寂寞而孤单。

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作者伸手不见五指,静观夜景。

画面衬托江水的清澈和良夜的宁静。

第五句:“三万里河东入海”,远看长江入海口,长达三万里的江水翻腾汇入大海,气度宏阔。

第六句:“五千仞岳上摩天”,写下壮阔的自然美景。

形容高山,像塔一样穿天而起,恢弘大气。

三、巩固练习(1)听写诗词第一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这句话所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课堂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掌握诗词。

四、拓展任务:假设你是杜甫,写一篇关于此诗的续写。

五、作业布置:背诵本课诗词,并完成拓展任务。

教学反思:本课是古诗词中的《宿建德江》。

希望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印象,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内涵,达到教材所期望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比较丰富,既有听写、解析,又有课堂比较、拓展任务等。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宿建德江》这首诗,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内容。

2.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江景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对诗歌中“天低树”、“月近人”等意象的深层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宿建德江》的诗歌内容、作者介绍、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提前预习《宿建德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展示关于江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江水的宁静与广阔。

- 提问学生:如果你独自一人在江边过夜,你会有怎样的感受?2. 诗歌朗读- 教师先示范朗读《宿建德江》,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

-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 分组朗读,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3. 诗歌赏析- 介绍作者孟浩然及其诗歌风格。

- 逐句解释诗歌内容,重点讲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 意境想象- 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

- 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5. 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是一位游子,在异乡漂泊,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分享学生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诗歌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6. 拓展延伸- 展示其他描写江景的诗歌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作者对江景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表达对江景或某种情感的感受。

7. 课堂小结- 总结《宿建德江》的诗歌特点和作者情感。

- 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宿建德江》,并默写一遍。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最美的江景,并表达你的感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活动内容:古诗《宿建德江》。

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幼儿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2.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远离故土,作为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活动重点:能够大声、有节奏的诵读古诗。

活动难点:体会诗人远离故土,作为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活动准备:古诗原文的视频;古诗的韵律操视频。

活动过程:一、复习之前所学古诗。

师: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朗诵学过的古诗吧。

二、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当你们的爸爸妈妈出差,离家几天的时候,你们会想念爸爸妈妈吗?当你们长大了,有一天需要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的时候,你们就会像想念爸爸妈妈一样想念亲人和家乡,这就是思乡之情。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古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古诗,它的名字叫《宿建德江》,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欣赏、理解古诗。

1.教师播放古诗《宿建德江》的视频,请幼儿欣赏并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2.教师逐句播放古诗韵律操视频,并结合日常生活讲解古诗含义,引导幼儿理解诗意。

提问:(1)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作者是谁?(2)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场景?(3)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三)、学习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1.教师有节奏地诵读古诗《宿建德江》,请幼儿看书指字跟诵。

2.教师有节奏地逐句诵读古诗,幼儿跟读。

3.男女幼儿有节奏地逐句指字跟读,教师巡视指导,提高幼儿的诵读能力。

4.请个别幼儿按节奏诵读古诗(鼓励幼儿大胆诵读)5.播放古诗韵律操视频,引导幼儿边按节奏诵读古诗边做韵律操。

(可按不同形式分组,反复诵读)三、教师小结。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笼罩的小岛上,茫茫暮色给游子新增了几分乡愁。

后两句诗人的心绪逐渐平静和开阔,宇宙是如此广袤,此时此刻,天上的一轮孤月与诗人是如此亲近,寂寞的愁绪似乎得到了慰藉。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第一课时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第一课时  部编版

宿建德江导学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自读整首诗,结合文中注释和课本插图,说说读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诗句,想象:读到“天低树”“月近人”时,你眼前浮现出什么画面?默读全诗,想想哪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心里涌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愁。

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有怎样的感受呢?主题概括《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的诗。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

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B.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做了准备;第二句“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C.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当逼真。

D.此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抒情。

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选自《唐诗三百首》)1.解释词语:飞桥:尽日:2. 这首诗通过对幽美景色的描写和对的询问,抒写了作者一种向往,追求的心情。

3.翻译诗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4.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哪篇有名的古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宿建德江》知识导学 练习 教案 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宿建德江》知识导学 练习 教案 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

《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教案+图文详解字词注释宿建德江:意思是在建德江露宿。

建德江,江名在现在的浙江省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市的一段。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译文解析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傍晚时分,旅途中的我的心中又涌起思乡的新愁。

岸上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要来与人相亲相近一般。

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宿建德江》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德、渚”,理解诗文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导入1.谈话导入:分享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进而引入课题《宿建德江》。

四、初读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渚)、明确朗读节奏。

2.解诗题:《宿建德江》——以舟泊暮宿在建德江。

3.学生自读。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2.渚是什么意思?(水中小块陆地)3.“愁新”是什么意思?(为思乡而忧思不堪的心愁)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情景吗?(充满诗意,日暮时分,行走了一天的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岸边。

)5.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忧愁、情绪低落)6.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7.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意境深远)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天地广袤,夜色宁静,一轮明月把天和树,还有水连接在了一体,漂泊的游子只有明月的陪伴,明月来慰藉。

)3.你们这样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孟浩然,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补充八、作业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九、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宿建德江》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宿建德江》导学案

宿建德江
【学习目标】
1.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2.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请给下列字词注意并释义:
烟渚:
暮:
客:
旷:
二、带着问题读诗
1.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3.诗的首句描写了什么?
4.假如你就是诗人,在此景,你会有什么心情?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6.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7.客是指谁?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
三、达标检测
1.翻译:日暮客愁新。

2.翻译:移舟泊烟渚。

3.翻译:江清月近人。

4.诗中的“客”指什么?
5.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1 宿建德江 教案(4)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1 宿建德江 教案(4)

授课人原设计者学科语文执教班级课题宿建德江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需要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初步具备对于诗词的赏析能力。

学会从多种感觉的角度分析作者对于景物的感悟。

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字词赏析,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字词赏析,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字词赏析,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媒体运用教学时间预设过程(应包括课程导入、预习自学、展示交流、当堂练习检测等)个人修改【导入语】播放少儿歌曲《春晓》,“春晓”这首歌把我们带到了童年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温馨。

那么,“春晓”是哪个诗人写的呢?(明确:孟浩然),可见,从童年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孟浩然的诗歌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孟浩然的诗歌《宿建德江》。

【山水田园诗介绍】1、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⑴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⑵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⑶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等诗人交谊甚笃,后应进士不第,返襄阳,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公元740年,王昌龄游襄阳,当时,孟浩然患有痈疽(拥狙),就是一种毒疮,将要治愈了,医生嘱咐他不要吃鱼鲜。

孟浩然设宴款待王昌龄等老朋友,纵情宴饮,抵制不住美味佳肴的诱惑,结果,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因为吃鱼病发而死。

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教案+图文详解
字词注释
宿建德江:意思是在建德江露宿。

建德江,江名在现在的浙江省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市的一
段。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译文解析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傍晚时分,旅途中的我的心中又涌起思乡的新愁。

岸上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要来与人相亲相近一般。

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
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
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同步习题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3)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4)"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

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

(意对即可)
(2)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意对即可)
(3)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4)
是旅途中暂时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小洲边上,苍茫的暮色给客旅
之人增添了一缕新的愁绪.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

(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

(小组比赛)
5)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

(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教学后记:
图文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