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体育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现状分析
我国社区体育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社区体育设施
不足。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面积有限,导致体育场地不足,
给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带来困难。

其次,社区体育组织和管理不完善。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有效的组织机构,社区体育活动的规划和推
广受限。

再次,社区体育活动缺乏多样性和吸引力。

缺乏新颖的体
育项目和活动形式,使得居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

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政府应增加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投资,提高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确保居民能够方便地进行体育活动。

2. 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组织和管理机制。

引入专业的体育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推动社区体育活动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3. 创新社区体育活动形式。

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和活动,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增加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吸引力。

4. 加强社区体育宣传和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社区体育的重要性和益处,提高居民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5. 加强与学校体育的衔接。

社区和学校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学生和居民的体育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和场所。

结论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政府、社区和居民应共同努力,推动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的体育参与度和健康水平。

社会转型后社区体育的发展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转型后社区体育的发展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

也缺 乏 良好 的组织性 , 比较散 乱,不 能有 计划有 目的 的进行 体育锻 炼 ,只 是依 自己 的想 法 活 动 ,没 有什 么逻 辑 性科 学 性 。 2 2参与者的缺乏 . 经 常参加 体育健 身娱 乐活 动的 人年龄 呈现 两头大 ,中 间小的现 象 ,参加健身并能经常坚持的群体主要 以老年人居多,而中青年较少 。 2 3专 门 人 才 的 缺 乏 . 目前 我 国的实 体化体 育协 会还 没有普 及到基 层 ,社区体育 上作 难于找 到组织上的依托和技术 上的指导 ,正在实行的 “ 社会体育指导 员技术 ”等级制度,也没有完个深入到基层 ,而导致体育指导员缺乏, 就更谈不 上有组织 的体育培训 。 2 4组 织 管 理 的 缺 乏 . 社 区体 育 的组 织 不 健 全 ,指 导 、管 理 体 制较 弱 ,还 有相 当数 量从 事体 育活动 的居 民处 于无组 织 的 自发状 态 。 3,社 区体 育 的发 展 趋势 3 1社区体育将会持续 快速发展 . 跨入 21世纪 ,随着我 国进入 了全面 建设 小康 社会的新阶段 ,一 方面城市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城市人扩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人 民生活水平大幅提 高, 自由支配时 间日益 充裕 ,人们对各 方面需求开始增 多,特别是对健康 和娱乐 的需求 愈来 愈强烈。社区成 为人们集 中生活 的主要模式 ,以社 区形式分布 的生活单位与 工作中单 位 脱钩 ,维系居 民情 感的纽带不再 局限于 同事或 同行 ,而是逐 步走 向 社区。这就必然 要求 加强社 区建设 ,强化社区服务功 能,建立社会保 障制度 ,重新构 建城 市社会管理体 系,把社区建设成 为社会整合 的新 基地。作 为社 区生活的一个主要 内容与形式 ,社 区体育 以获得健康 生 活为主要动力 ,起 到融洽社区生活 氛围,增强社 区居 民的体质 ,推动 城市政治 、经济 的综合发展 。这种 与现代人发展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 要求高度 的一致性和适 应性。 3.2社 区体育 人 口逐 渐增 多,体育意 识逐渐增 强 随着 经 济 发展 ,生 活质 量 、 文 明程 度 的提 高 ,参 加体 育 活动 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对 体育 的锻炼 的了解 也会越 多、兴趣 会更浓 ,会 产生一个 很好的 良性循 环。 3 3社区体育指导 员和从事社 区体 育管理 的人会逐渐增多 . 随着 社区 体育人 口的 增加 ,人们 对体育 知识 、技能 的提高需 要 专业人员指 导,很多体育工作者和 体育院系 的毕业 生将会加 入到社 区 体育 中来 3 4社区体育与学 校体育将会有机 的结合 . 学校 里拥有较 多 的器械 设施 ,所 以说在 特定 的时 间里可 以对 社 区成员开放,不会 固守着 以前 的封 闭状态 ,学校也是社区的一部分 ,将 学校体育教学放 在一定 的区域经济 和社会发展 的大背 景下,是学校 体 育与社 区体育 既相互结合又各 司其 职,营造一个 大环境 ,一个 良 的 好 气 氛 ,从 而 使社 区 体 育 更好 地 发 展 。 参考文献 : [] 1 柏杰 朱仁 康 《 国社 区体育 的发展现状和对策 》 J 沈 阳体 我 [] 育学报. 0 3 1 20.. [] 2 周传志 蔡志源 《 时期社区体育 的机遇与对策 》 J 吉林 体 新 [] 育学报. 0 5 1 20.. [] 3 严峰 《 社会转型 期我 国城市社 区体育 发展的特 点》 J 南 京 [] 体育学 院学报 . 0 4 5 . 2 0 .( ) [] 4 胡建国等 《 城市社 健身娱乐服 务的主要 问题及 发展趋势》武 汉体育学 院学报 . 0 5( 2 . 20 1) [ 5]陈宁 《 民健身概 论》 M] 都 : 全 [ 成 四川 教育 出版社 . 03. 2O

大连城市社区残疾人体育特征研究

大连城市社区残疾人体育特征研究

意 义 在 于残 疾 人 体 育 应 与 健 全 人 体 育 同行 。我 们 要 从 经
济上创造条件确保残 疾人 的体 育参 与能 力, 从制度 上保 障残疾人的体育参与权 利 , 为残疾人 提供 更 多参 与体 育
的机会 。
2 1大连城市社 区残疾人体育现状 的调查特征 . 以大连市 中山 区 8个街 道 ( 海军 广场 街道 、 林 街 桂
关键词
大连社区
残疾人体育
特 征
道 、 民路 街 道 、 泥 洼 桥 街 道 、 明街 道 、 英 街 道 、 人 青 昆 葵 桃
源街道 、 虎滩 街道 ) 0个 社 区 育 的特 征 分 析
研 的残 疾 人 共 计 3 0人 ( 性 15人 , 性 15人 ) 0 男 6 女 3 。通
要分析残疾人选择不 同选项 的频 数分布。并对文献资料
和 调 查 结 果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所 当然 的生活 , 目标在 于实现 共同社会 的福 祉思想 。在 体育运动领域 , 能与健 全人 同样 享受运 动 的快乐。为 了
2 2亲 民的社 会保 障 系统 尚未健全 , . 制约 着大 连市
大连城市社区残疾人体育特征研究
王治丹
大连城市社 区残疾人体育特征研究
王 治丹( 大连 市残疾人康 复教 育活动 中心 , 大连 16 1 ) 10 5
摘 要 和 谐 社 会 呼 唤 和 谐 体 育 , 谐 体 育 的 真 正 和
更多参 与体 育的机会。
2 大 连 城 市 社 区 残疾 人体 育 的 特征 分析
关调查显示 , 全国有 3 0 0 o万残 疾人 属于 低收入 阶层 , 其

31 ・

深入理解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深入理解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深入理解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介绍社区体育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旨在提供给社区居民方便、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机会,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交流。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

现状分析1.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不同规模的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场馆、健身房、运动场等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锻炼条件。

2. 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种类丰富多样,包括羽毛球、篮球、足球、健身操等。

社区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健身培训和运动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居民的参与。

3. 社区体育管理机制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社区体育管理机制,包括社区体育协会、社区体育指导员等。

他们负责组织和管理社区体育活动,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

存在问题1. 资源不均衡社区体育发展中存在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发达地区的社区拥有较多的体育设施和资源,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社区则缺乏足够的体育设施和资源。

2. 参与率不高尽管社区体育活动丰富多样,但目前参与率仍然不高。

一些居民缺乏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意识,导致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率较低。

3. 缺乏专业指导一些社区体育活动缺乏专业指导,导致活动质量参差不齐。

需要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发展建议1. 加强资源配置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投入,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确保每个社区都能够享受到体育设施的便利。

2. 提高参与率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供优质的体育课程和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参与率。

3. 加强专业指导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确保社区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结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通过加强资源配置、提高参与率和加强专业指导,可以进一步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流。

第二节 社区体育的分类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区体育的分类与基本特征

张洪潭: 1.高离散性 3.强自由性 2.低竞技性 4.弱传习性
王锋:
1.高松散性
3.重自愿性 5.多缓慢轻柔
2.低竞技性
4.轻规定性 6.少投入消耗
概括各位学者的研究,社区体育可归纳为8个基本特征
1.多质性与自主性
2.区域性与余暇性
3.健身性与娱乐性 4.多样性与灵活性 5.公益性与社会性 6.松散性和自治性 7.弱竞技性与非正规性 8.义务性与低廉性
5.按参与人群分类(六种)
婴幼儿体育 学生体育 在职人员体育
离退休人员体育
特殊人群体育 流动人口体育
6.按活动空间分类(五种)
庭院体育 公园体育 广场体育 公共体育场所体育 其他场所体育(空地、广场、江河湖畔)
思考题
现阶段最流行的广场舞属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区体育的分类与 基本特征
一、社区体育的分类
1 按参与主体的群体规模大小分类(五种) 个人体育 家庭体育 邻里体育 微型社区体育 基层社区体育
.
2.
按消费类型分类
福利型体育 便民利民型体育 营利性体育
3.按组织类型分类(两种)
自主松散型 行政主导型
4.按活动时间分类
日常性体育活动 经常性体育活动 节假日体育活动
肖淑伦: 1.体育组织的民间性 2.体育活动的地域性 3.更加广泛的群众性 4.体育设施的共享性 李建国: 1.活动范围的区域性 2.活动设施的公共性 3.活动组织的民间性 4.活动方法的民间性 5.活动指导的平等性
高亚玲: 1.健身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 2.普及面广 3占用较多社会时间 4.有灵活的组织方式 王凯珍:
组织形式基层化;组织管理居民自主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参加人群以中老年为主;

城市社区体育的特点与功能研究

城市社区体育的特点与功能研究
p a p e r US ES me t h o d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f i e l d i n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 t h e q u a l i t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p a r a d i g m f o r r e s e a r c he s 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f u n c t i o n s o f c i t y c o mmun i t y s p o r t s . Re s e a r c h s h o ws t h a t u r b a n c o mmu ni t y s p o r t s h a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g i o n a l 。 c o mp r e h e n s i ve n e s s,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a nd i t s f i t ne s s , e n t e r t a i n me n t , e d uc a t i o n,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 o t h e r f u nc t i o n s a r e a l s o c o n s t a nt l y p e ne t r a t i o n i n t h e c o mm u n i t y s p o r t s c u l t u r e . Ho w t h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c i t y c o mmu n i t y s p o r t s wi l l d i r e c t l y a f f e c t t he p h y s i c a l a n d me n  ̄l he a l t h o f u r b a n r e s i d e n t s a n d c o m mu n i t y c u l t u r e , a t t he s a me t i me 。 i t w i l l a f f e c t t he p o l i t i c a l , e c o n o mi c , c u l t u r a l , s o c i a l ,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f ur t h e r.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特点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特点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特点分析作者:张晋峰来源:《科学之友》2009年第35期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观察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以上海、北京、温州、天津、太原、湖北、安徽、内蒙古、福建等部分省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目标比较明确,活动内容以健身娱乐为主;但社区体育宣传力度不足,相当一部分居民对社区体育认识不清;体育参与成员呈现年龄和性别的不均衡状况;时间、场地及技术指导的不足依然是制约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社区居民;体育活动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5-0129-021研究目的城市社区体育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群众体育发展史中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社区服务不断完善,社区体育也不断发展和壮大。

近年来,中国社区体育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与需求进行分析,以间接了解当前中国社区体育开展的效果及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重点,进而为进一步深化中国社区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为研究目标,选取上海、北京、温州、天津、太原、湖北、安徽、内蒙古、福建等部分省市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观察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以上省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3.1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态度体育动机与态度既是参与者主观出发点,也是客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料表明,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表现在健身、健心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健身为主。

据崔丽丽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社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中高达80%以上的居民是为了“强身健体、防病治病”;高维岭等人对安徽省城市社区居民健身动机的调查中,对“健康长寿”一项的选择比例最高,占到72.03%。

城市社区体育的名词解释

城市社区体育的名词解释

城市社区体育的名词解释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城市社区中进行的各类体育活动,旨在促进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发展。

它是一种通过体育活动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和谐的方式。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社区体育作为一种全民健身的重要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首先,城市社区体育与传统体育运动有所不同。

传统体育运动通常是由专业运动员进行的,而城市社区体育则是由普通居民自发组织和参与的。

它更加注重的是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不是追求竞技成绩。

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社区居民可以得到锻炼身体的机会,缓解工作压力,增强社交交流,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社区体育的内容丰富多样。

它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健身操等。

无论是有氧运动还是力量训练,都可以在城市社区体育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

不同的年龄和职业群体都可以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

此外,城市社区体育还可以举办一些特色活动,如体育节、运动会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第三,城市社区体育的意义重大。

它能够有效地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社区居民可以增强身体素质,预防和调节慢性病,提高免疫力。

同时,体育活动还能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社区和谐。

此外,城市社区体育还可以培养社区居民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

另外,城市社区体育还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体育成为了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城市都将城市社区体育作为提高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加大了对城市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通过建设多功能的体育场馆和公共运动场所,提供全天候的健身设施,城市社区体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

然而,城市社区体育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空间有限的问题,城市社区体育场地不足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导致很多人难以找到适合的场所进行体育活动。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六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为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对策1997年4月,国家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使城市社区体育正式成为一种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业。

城市社区体育的崛起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各种城市社区体育理念也悄然兴起。

这些理念或系统、或零散、或清晰、或模糊、或抽象、或具体、或超前、或实用,但都富含着时代精神,初步形成了以社区行政管辖区域为范围的“体育小社会化”的新格局。

但由于这种新格局目前处于初建时期,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加之与原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摩擦”与“碰撞”,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

一、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研究(一)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有两大组织形式,一是以政府行政部门或企业事业单位为依托,组织程度较高的组织形式;二是群众自发组织,组织程度松散。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在构建之中,尚未完善。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以街道社区体协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和居(家)委员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了街道社区体协。

街道社区体协采用理事会制度,机构附设在文教科、文化站或社区服务中心。

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晨晚练活动站、体育辅导站、体育服务中心、辖区单位体协、居委会体育小组等组织是居民自主管理组织。

街道辖区单位体协在接受本单位直接领导的同时,也接受街道社区体协的间接领导,这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社区居民是城市社区体育参与的主体。

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发达,人力资源却十分充足的国家,依靠居民的广泛参与推动社区体育建设工作己成为现实的选择。

资料显示,坚持自身参加晨练和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的老年人占73.4% ,中年人占29.1%,青年人仅占6.4%,而且女性(71.2%)多于男性(28.8%),多数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城市社区体育作为满足居民健身需求的重要平台,发展迅猛,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迅速发展相比,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对策,以期为城市社区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资源不足当前,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部分社区体育场馆建设滞后,设施老化严重,运营维护出现难题,人们在享受体育服务过程中感受到了诸多不便。

2. 服务不规范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一些社区体育活动无法保障居民的体育需求,甚至存在一些不符合健康理念的健身活动。

3. 人才短缺城市社区体育人才储备不足,专业人才、管理人才、教练员等人才队伍稀缺,使得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城市社区体育资金来源单一,对于体育器材更新、场馆维护、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一些社区体育项目难以持续开展。

1. 完善体育设施建设要解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强设施建设,提高社区体育场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

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设施的建设,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中。

2. 提升体育服务质量对于服务不规范的问题,城市社区体育需要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的服务标准和体系,确保每一项体育活动都符合健康理念,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

可通过完善社区体育组织架构,引入专业机构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管理,以提升服务质量。

要解决城市社区体育人才短缺的问题,可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社区体育工作,并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提高社区体育人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吸引更多有潜力的人才投入到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中。

4. 拓宽资金来源为了解决城市社区体育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体育器材更新、场馆维护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社区体育的发展方 向。街道 、 居委会对社 区体育组织主要 负责领 导和协调责任 , 具体工作 由社 区体育组织进行 。 33 倡导 人文关怀 , . 关注人 的全面发展 知识经济背景下 , 知识的高智力化给现代人的体力发展带来 影响和 困惑 。就在人类用 自己的智 慧给 自己身体的解放创造无 数有利条件的同时, 也给人类 体力 的发展设置 了障碍。人体 的各 系统器官 , 由于体力活 动和运动的减少而萎缩或退化 , 将 三高人 群 日益增 多并 日趋年轻化 。人的发展 , 应当是人的体力 与智力 的 全面协调发展 , 而知识经 济给人 的发展提供的是一种智力高度发 展而体力没有必要发展 的大环境 。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人 , 很 可能是一种身心畸形发展的人 , 即智力高度发展而体力停滞发展
2 活 动 时 间 早 晚 为 主 . 4 根据 19 年调 查 , 国城市社 区体育最 主要 的组 织形式晨 96 我 练 晚 练 时 间分 布 , 晚 练 活 动 点 在 早 晨 8 以 前 活 动 的 占 晨 点 7 .% , 98 晚上 活 动 的 占 4 .% , 午 和下 午 活 动 的相 对 较 少 。 86 上
1 前 言 社 区体育 的开展适应了社会 发展 和城市建设 的需要 , 有利于 活 跃 城 市 居 民文 化 生 活 , 利 于 形 成 安 定 团 结 的社 会 环 境 , 利 有 有 于建立 健康文 明的生活方 式 , 有利 于促 进社会 主义精神 文明建 设, 是维护社会稳定 、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阵地之一 。 2 我 国社 区体育的基本 特征
实践意义。
城市社 区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街道社 区体协 、 民体育活 居 动小组和晨 晚练体育 活动点等 。这些组织形 式根植在城市的基 层, 是群众体育 实现 生活化 、 普遍化 的保证 。据 国家体委 19 年 96 对全国 2 个省市的调查 , 0 已有 24 个 成立 了街道社 区体育组织 , 27 占街道办事 处总数的 5 .%。全 国 2 个省市共建 立晨晚练体育 45 0 活动点 2 74 , 15 个 平均每个街道 的活动点 53 个… . 4 。 22 参 与主体老年为主 . 社区体 育是 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 , 由于 中青年人迫 于工作 但 压力和家庭负担 , 参与体育活动 的时间受到限制 , 因此参与主体 老 年为 主 。据 19 9 6年抽 样 调 查 , 国 3 1 体 育活 动 点共 有 全 8个 5 76名参 与者 , 均每 个活 动点 1 6 。其 中 6 岁 以上 的 占 19 平 3人 0 7 .%。体育活动成 为老年人保持 健康 、 40 延缓衰 老 、 大社会交 扩 往、 消除孤独与寂寞 、 善度 闲暇的理想途径 。 23 组织管理 自主型与行政型结 合 . 晨晚练活动点有七种 形成和管理方式 , 即锻炼者 自发管 理 、 体育行 政部 门管理 、 街道 居委会管理 、 各级 工会管理 、 各类体协管 理、 企事业单位管理和其他部 门管理 。在形成方式中锻炼者 自发 组成 2 9 , 7 %, 1 个 占5 . 居第 一位 , 它几种方式形成 的活动点 占 5 其 4 .%。在管理方 式 中, 25 自主管理 占 5 .%, 49 其它 几种方式 管理 的活动点 占4 .% 51 。

第四章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精)

第四章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精)
政 府 部 门 的 宏 观 管 理 街 道 基 层 社 区 内 部 的 微 观 管 理
我 国 城 市 社 区 体 育 的 现 状 特 点
组织形式基层化 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 组织管理自主型与行政引导型结合 活动时间早晚为主
活动内容文体一体化 活动场所非正规化、属地化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率较低
E.拔河比赛 □√ F.羽毛球 □√ G.游泳 □√ H.武术 □√ I.跳 绳 □ J.台 球 □ K.交际舞 □ L.登山 □√ M 钓鱼、信鸽、棋类、 □ 5、参与健身工程的人群主要分布在(用“√”勾选,最多选 两项): A.18—30岁人群 □√ B.31—40岁人群 □ C.41—50岁人群 □ D.50岁以上的人群 □√ 6、农民建设工程的经费来源(单位:万元):(如对实际 数据不确定,用“√”勾选上即可) 总投入国家投入省级投入地(市)级投入县级投入其他投入 2006年√√√√2007年√√√√2008年预计投入 35 万元。
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第二节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社区体育活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 1991年,原国家体委在天津就社区体育召开了小型研讨会。 1993年,原国家体委在沈阳召开了社区体育现场会。 1995年7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体育组进行了“全国大中城市基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并提供了调查 报告。 1995年8月29日,经全国人大批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提出要求 1995年底,国家体委群体司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进行了“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课题研究,为 1996年的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作理论准备。 1996年11月,国家体委在湖北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 1997年,根据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实际需要,原国家体委开始实施“全民健身工程”。 1997年4月,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 1997年11月,国家体委以24号主任令颁发了《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试行)》。 1998年2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工作的通知》。 1999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为提高社区体育干部素质,在天津举办了全国城市社区体育干部培训班。 1999年初,全国政协组织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 1999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了全国性的城乡社区体育组织调研。 2000年5月,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了我国首家全市社区体育运动会。 2000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在上海召开了“城市社区体育经验交流会” 2000年8—10月,国家体育总局对第二批体育先进社区和全民健身工程 进行了抽查。 2001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体育局长会上,又明确提出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系统,城市要以社区为重点。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启动“社区体育俱乐部”试点工作。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作者:————————————————————————————————日期:2西南科技大学体育学科部教案2013-2014-2学年第 2 学期教研室:课程名称:社区体育课程类型:课程学时:32授课班级:2013级主讲教师:王东杰职称:使用教材:社区体育第 4 章教案授课题目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授课时间第6周学时安排 2 授课类型理论课教辅资源多媒体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与发展的社会背景;2、了解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结构、基本环节和内容;3、掌握社区体育的特点和类型和管理结构。

4、了解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结构、现状特点。

难点: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教学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了解当代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与发展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和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结构,把握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特点和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体育的特征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内容。

第一节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和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1.经济特征;通过生活实例和结合专业相关内容引入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人口特征;3.社群特征和组织特征二、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动力。

2.建立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是强化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3.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4.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第二节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一、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社区体育活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1991年,原国家体委在天津就社区体育召开了小型研讨会。

1993年,原国家体委在沈阳召开了社区体育现场会。

1995年7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体育组进行了“全国大中城市基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并提供了调查报告。

邯郸市城市社区体育人口的结构特征研究

邯郸市城市社区体育人口的结构特征研究

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界卫生组织提 出 “ 世 健康是不仅仅没有疾病和体弱 ,而是在躯体 、心理和社会方面都保持完好的状态 ” ,即
身心健康.因此专家建议 ,具备形体健康 ,功能正常、没有疾 病,心理健康 , 适应社会五条标准 的群体才能称得上是健康人.”【2 2。 】
现任骰你身体盯 茯瓤
图 1 每周锻炼身体的次数百分比
谭 延敏 ,姚 志 惟 2
(. 1 邯郸学院 体育系,河北 邯郸 0 6 0 ;2 邯郸市第七 中学 505 . 河北 邯郸 060 ) 5 04

要:运用 了文献资料法 、调查法 、数理统计法和逻辑 分析 等方法对邯郸市城市社区居 民的体育人 口的现状进 行 了
初步研 究,结 果表 明:在 2 0 04年里邯郸市城市社 区的体育人 口为 3 .9 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 4 1 %,低于 国内北京 、 4 烟台等发达城 市,远远低 于西方工业发达 国家的体育人 口.本文针对邯郸 市城 市社 区体育人 口的年龄 、性别 、学历 、职
基金项 目:邯郸市 “ 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部 分成 果
会三等奖. 收 稿 日期 :2 0 . 11 0 5 1.0
作者简介:谭延敏 (9 O ) 17 一 ,女,河北馆陶人 ,邯郸学院体育 系副教授.
体育人 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体育现象和人 口现象.体育人 口就是有 目的的经常地用一定时间达到一定量度 的参加体育运动的人 口,它 的界定标准为:( )每周 3次 以上 ( 3次 ) 2 1 含 ;( )身体活动时间在 3 0分钟 以上;( )每次身体活动 3 强度在 中等 以上.t。 i 体育人 口是体育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 的社会 体育指标 ,又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 区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 】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百分 点 , 这与 我 国其 它 城市 女 性 体育 锻 炼人 口高 于男 性 的结果 是一 致 的。社 区体育锻 炼群体 以退休人 员为 主, 而我 国退休 制度规 定男性 退休 年龄晚 于女性 5年 ,
明确提 出新 时期 我 国“ 市 体 育 以社 区为 重 点 的 ” 城 构 想 与规划 , 是我 国全 民健身运 动发展 的新思 路 , 这 也是
关键词 : 郑州城区 ; 区体育 ; 社 现状 ; 研究
中图 分 类 号 : 8 0 G 0— 5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0 1 - 14 2 1 ) 2 10 - 9 5 (0 0 1 - 0.3 _o
S r e n sa c t eSau oo h n z o b n C mmu i p r u v ya dRee r hi ot ttsQu f e g h uUr a o n h Z nt S o t y s
d v lp n fZ n z u ur a o e eo me to he g ho b n c mmu i p rst r u h s r e i g a d r s a c i g t t t sq o o e g h u u b n n t s o t h o g u v y n n e e r h n he sa u u fZh n z o r a y
彭 昆
( 河南机 电高等 专科学校 , 河南 : 区体育在发展群众 体育事业 , 社 实施全 民健身工程 , 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 过对郑州市城 区社 区体育现状
的调查与研究 , 发现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在发展中存在 的问题及制约发展 的因素 , 并在 此基础上提 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和建议 。
Pn n e g Ku

1217第四章我国城市社区体育

1217第四章我国城市社区体育

六、城市社会人口结构性变化加剧,人口 异质性程度加大,社区体育需求差异大、 管理难度也大 七、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仍将是社 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 八、社区类型的差异性,决定社区体育发 展模式将呈多样化趋势
1、政府的宏观管理 社区体育管理涉及的政府部门比较多, 有市区人民政府、体育部门、教育部门、 民政部门、文化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等。 2.街道基层社区内部微观管理
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特点
七大特点
• • • • • 组织形式基层化 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 组织管理自主型与行政引导结合 活动时间早晚为主 活动内容文体一体化
• 活动场所非正规化、属地化
•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场地设 施的满意率较低 五、我国城市居民不同居住社区的特点及 体育的特点 1.城市居民四大居住地带及其特点 2.城市居民居住空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3.不同居住社区和社区体育的特征 4.不同居住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场所选择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历程 二、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 1.社区体育的组织领导体系 社区体育的组织领导体系包括:领导 体系、协调体系、操作体系三大部分组 成,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次。 2.街道社区体协的组织管理结构
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的基本环 节和内容
第 四 章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
1217 讲解:张志宏
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和社区体育新起的背景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
1、经济特征 2、人口特征 3、社群和组织特征 4、文化特征
二、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 部动力。 2.建立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社区 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 3.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 社区体育管理的需要。 4.体育调发展重要的保 证作用,单位体育职能剥离和政府体育服务职 能转移,决定了社区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地位 将不断上升的必然性 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的影响和社区 体育独特的功能魅力,决定里社区体育将得到 空前发展,社区体育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将明 显提高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趋势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趋势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趋势
1. 多元化发展:城市社区体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健身运动和球类运动,而是越来越注重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包括户外运动、舞蹈、瑜伽等。

2. 社会化参与: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越来越注重社会化的参与模式,通过社区居民自主组织和参与活动的方式,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

3. 科技融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社区体育也开始引入智能化、数字化、互联网化等新技术,以提高体育活动的效率和体验。

4. 创新性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也开始积极探索创新,包括推出更多有趣、有特色的活动,以及将体育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创造更多可能性。

5. 健康与教育相结合:城市社区体育开始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旨在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升。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作者:周在平欧冬平来源:《体育时空》2015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8-000-01摘要当前,城市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居民强身健体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但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居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亚健康”状态成为普遍现象,如何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已成为诸多体育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以期促进城市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趋势特点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是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加快社区体育的发展变得尤显迫切。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如何使城市社区体育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必须把握好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社区体育的概念目前,关于社区体育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是:社区体育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文化生活水平,由该社区的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牵头,以该区域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为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需要而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

二、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在社区建设方面不够重视。

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们走出学校和离开工作岗位后进行体育锻炼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只有加强社区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

然而,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仅占总人口的30%左右,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二)对社区体育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

社区体育不同于其它体育类型,它以社区为依托,故社区体育和社区两者的发展密不可分。

但在实际中,社区体育的发展与社区建设、社区发展往往相隔离,最终导致社区体育的发展成为海市蜃楼。

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及措施管理模式初探

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及措施管理模式初探

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及措施管理模式初探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体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设施不够完善、管理不到位、参与率不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探讨相应的管理模式,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提升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水平。

一、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分析1. 设施不够完善在一些城市社区中,体育设施相对匮乏,普通居民很难找到合适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

即便有体育场所,其设施也往往不够完善,缺乏多样化的器材和设备,无法满足人们不同的体育锻炼需求。

2. 管理不到位由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式缺乏统一规划,很多体育设施存在使用混乱、管理不善的情况。

一些场所由于管理不到位,容易引发安全隐患,也影响了居民的正常体育活动。

3. 参与率不高尽管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参与体育锻炼的居民仍然不多。

一方面是由于体育设施的不足导致人们参与的机会有限,另一方面也与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二、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模式初探针对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问题,我们需要建立适合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管理模式,以推动城市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1. 加强规划建设,完善设施配套政府应制定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

加大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体育设施的品质和数量,打造更多生态、健康、便捷的体育场所,使更多的城市居民能方便地参与体育锻炼。

2. 健全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管理体制,明确各类场馆的使用权归属与管理责任,形成政府、社区、企业及居民共同参与管理的体育资源共享机制。

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监管,保障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营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激发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3. 多元化活动,提升参与率不断丰富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内容,促进体育文化和休闲体育为主题的社区活动,包括赛事、培训、讲座等形式,提升参与者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24期 (总第76期)
职业圈
ZHIYE
NO.24,2007
QUAN
(CumulativetyNO.76)
城市社区体育特征分析
张智。田玲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鸟鲁木齐830054)
【摘要】城市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经济和社会发 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产物,社区体育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成为社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并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和生命
【关键词】体育特征;社区体育;文化推动力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4—0097—02
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区范围
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
对象,为满足社区成员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身心健康而开展 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区体育建 设水平稳步提高,社区体育已在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
(一)改革推动力 1.社会转型给社区体育带来的影响。经过20多年的改革
社区体育政策是社区体育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国家或地
方的社区体育发展有赖于制定科学的社区体育政策。制定社区 体育政策应先对本地区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
开放,中国社会已经从高度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业
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变;从乡 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从同质单一性向异质多样化的转变;从 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这种社会转型实质是 从传统的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在整个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 区体育的发展必将受到影响,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生活习惯、 余暇目标方面都存在差异。
2003
设施和经费、管理者和组织者、社区体育活动。所谓多元化,是指 要从多个方面为社区体育服务:(1)制度化:社区体育服务是一 个整体性的服务工作,包括设施、指导、组织和信息。因此,社区 【作者简介】张智(1978-),男,山西右玉人,新疆师范大学体育 学院助教,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网球教学。
(2)“置换”所涉及款项应全部通过银行来完成交付;
(3)执行法官在引入“财产置换”方式执行案件时,必须严格 按程序依法办理。
【作者简介】刘炫,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刘祖传,
男,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
一98—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一)人性化服务
体育服务制度化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和关系,迫切需要 加强制度化建设:一方面使社区体育服务的社会规范系统化、条
“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人的价值和自我完
善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仅是社区体育的普及已不能满足当代居
查研究,再结合本地区体育资源的优势,经过科学分析后,确立
主导性社区体育方式,通过主导性社区体育带动整个社区体育 结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转变。 {兰)文化推动力
体育文化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它从健康身体、娱乐身心出
发,与德育、智育一道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
2.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余暇时间增多。1997年国家统计
们民族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感受。中国人的体育文化的发展
3.社区体育的法制、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 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社区体育工作都有专门的说 明。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实施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
目标应该选择“更普及、更大众、更民族”。
二、城市社区体育的服务特征
——97——
助于我们把握社区体育服务的提供方式和消费方式;正确认识 社区体育的服务特征,可以使社区体育服务更具有目的性和针 对性。
是政府根据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对一定时期社区体育结
构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国家或地方体育发展规划为目标,所制定 的有关社区体育结构和社区体育组织调整的政策措施的总称。
一、城市社区体育的动力特征
理化和正规化;另一方面,使社区体育的规范内在化,为社区居
民所接受和认同。(2)规范化:社区体育服务的政策、制度和措施 要规范化,即政府和组织指定的社区体育工作方案及实施办法要 科学化、法制化,并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要规 范化,即社区公建体育设施的选址条件、占地面积、功能和设备要 求均应规范化使用,不得挪为他用。社区体育指导员配备和培训 要规范化,即根据实际工作量和指导对象的数量,确定社会体育 指导员数量和配备比例及上岗前培训要求。(3)指标化:社区体育 服务发展指标是测量社区体育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方法,通过社 区体育服务指标体系有利于社区体育服务状况与发展进行评估, 发现社区居民的体育要求,社区体育服务指标包括社区体育组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体育
作7小时19分钟,1997年为5小时37分钟。(2)家务劳动时问
不断减少:1990年女性职工平均每日家务劳动4小时23分钟, 男性职工2小时lO分钟。1997年女性工作时间为3小时3分 钟,男性为1小时43分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区 体育将向更普及化、更组织化、更高水平方向发展。在今后的10
相关建议: (1)有关部门规范对“置换”公司的收费标准;
四、引入“置换”存在的不足之处和相关工作建议
1.“置换”方式的市场运作有待规范化。如“置换”公司的收 费标准不统一、“置换”公司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等。这些都会导 致当事人不能接受“置换”方式来解决。 2.“置换”方式只能因案而引入,还不适宜大力宣传,否则 会让当事人对执行法官产生获取“中介费”的合理怀疑。
民的体育要求,只有层次化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活动才能体现
现代化的社区体育模式。根据居民不同的要求可以把居民按以 下几种类别划分:(1)根据年龄把居民分为小、中、老三个群体,
不同年龄展开相应的体育活动,如中年人热衷于休闲、娱乐、时
尚方面的运动,老年人喜欢健身性的运动;(2)体育锻炼群体和
弱势群体,对于体育活动中的弱势群体,本着福利性服务原则,
式特征。社区体育建设政府授权模式除了行政上的领导、政策上 的优惠外,它本身也从财政拿出相当可观的启动资金建设社区 体育配套设施.这对调动社区组织、社区或员参与社区体育建设
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2.制定适应我国实际需要的社区体育政策。社区体育政策
着日益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认清社区体育的动力特征,有
三、结语
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离不开国民素质的增强,国民整体素
质的提高离不开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离 不开社区体育。因此,关注社区体育的发展就是对大众健康的最
大关心。在我们了解了城市社区体育的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发展 社区体育的有效机制,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
设内容,强调以促进健康、高效、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而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物质层面:建设适应不同人 群,具有社区自然特色的体育设施体系,使得健身环境得到进一
立信息化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拥有全面的社
区体育服务网络。一方面便于居民的学习和查询相关知识,形成
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网络吸收其它社区的先进
案例和经验来展开体育活动。(2)善的反馈信息处理体系。处理 好反馈信息可以准确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体育建设。 (三)生态化服务 生态城市与生态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强调以生态为背景,遵 循自然生态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生态 城市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来看,社区体育也是其重要的建
步的完善。(2)组织管理层面: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风俗文化、 传统习惯、和不同人群的需要,融人自然,开展一些生态体育活 动,如郊游、踏青、登山、野外活动、远足、自行车、探险等。使得居 民的休闲方式也开始从内敛式、封闭式向发散式、开放式转化,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3)体育价值层面:普及全民健 身的公众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与健康发展理念。 (四)多元化服务 社区体育共有六大要素,即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
局、卫生部、民政部等6单位对29个省市的71个城市约1.5万 人进行了调查,与1990年相比,中国人生活时问的分配有如下 趋势,(1)工作时间不断减少:1990年我国城市职工平均每日工
分。体育文化容易被大众承认和接受,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 活,为改善和充实大众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中华武术、气 功、围棋、中国式摔跤、马球、赛马、龙舟、舞狮、健身操等,以及现 在仍然在各个民族中广为流传并深受各民族喜爱的体育文化娱 乐和健身活动等,都是社区体育文化中的丰富内容。这些活动的 开展,有利于推动社区体育进一步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已经为我 们发展跨世纪的体育文化做出了纲领性的规定,那就是要发展
动员他们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享受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成
为真正的体育人口;(3)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对于流动人群,以 尊重他们不同文化背景、传统习惯为前提,动员他们积极参与体 育活动,使得他们对社区有强烈的归属感。
(二)信息化服务
织、设施和活动指标。(4)现代化:社区组织管理要体现现代化,具 体表现在组织管理机构对场地设施的使用及对内部的人、财、物
力。文章就社区体育的特征作了分析,为如何认识和建设城市社 区体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级制度》。1997年4月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
化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在社区 体育的主要职责与任务、组织管理与体制、场地设施建设与作
用、经费来源等方面,对市、区人民政府和五个部委分别提出了 要求。 (二)政府调控力 I.建立政府授权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政府授权是西方发 达国家所采用的典型社区发展模式。联合国的文件规定,社区发 展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政府支持;二是人民参与。政府授权与 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人民双边合作的定义是 一致的,反映了社区发展政府授权的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建设离 不开社区建设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因此也同样具有政府授权模
年中,城市职工的余暇时间将从每周的19小肘增长到30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