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基础
创造学基础——第六章 创造原理
26
三、移植原理
创造学中的移植,就是把一个已知对象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内容或部件 等运用或迁移到另一个待研究的对象之中,从而使得研究对象产生新的突破 而导致创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9 世纪末,人们对于电影机的研究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一个关键性问题 未能解决,即如何使影片以每秒24幅的速度做动、停、动的间歇运动,使影片在 每秒钟时间经过片面时会动24次、停24次。许多研究者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均束 手无策。 法国科学家卢学埃尔兄弟在看到缝纫机的机针插入布里时布料不动,当针向上提 起时布料向前挪动一下,然后又是停、动、停……他们把这种原理移植到电影机 中,很快便解决了上述的难题。通过普通的缝纫机动作的启示而解决了电影机放 映中的大难题,充分体现了创造移植原理的运用和成果。
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彩色电视机的发明,所采用的400多项技术,在当时都是 已经非常成熟的,但是经过科学的组合,使得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产生了一个 质的飞跃。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X射线照像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 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豪斯菲尔德就把这两项技术结合在一起,发明了CT 扫描仪。 其实这里面并没有什么原理上的突破,只是原有的技术经过组合,产生了全新 的效果,因而诞生了一项重大的发明。
21
案例:带橡皮擦的铅笔
有一天,穷困的画家律蒲曼正专心致志地绘画,要修改时却找不到橡皮擦。好不 容易找到一块擦去了需要修改的画面后,却又不知道把铅笔放到何处了。他从中吸 取教训,把橡皮擦与铅笔用丝线缚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两者分离难找。但这种方 法不牢固,使用一会儿橡皮擦就掉下来,很不方便。他不甘心,于是剪下一块薄铁 片,把橡皮擦和铅笔末端绕包起来,再压两道浅渠,使用时再也不会掉下。他想: 如果铅笔都能带着橡皮擦,定会受画家、广大学生的欢迎。 于是,律蒲曼向亲戚借来几十美元到专利局办理申请手续,很快得到确认,不久 又被雷巴铅笔公司买了这项专利。原本生活潦倒的律蒲曼,一下就获得55万美元的 专利费。
1章 创造学基础 概述 2
2)、勤奋即能创造
通常认为只要勤奋就能成功。
“成功是99%汗水加1%灵感”
但在创造方面,勤奋只是创造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3)知识越多越能创造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创造的基础, 担不是根本。 知识容易造成思维定势。人们往往因知 识积累而导致先入为主,影响开创性 思维的建立,阻碍创造性的发现。
3)创造环境 创造环境对发明创造者来说,是起促进和制约的作 用。任何个人与团体,虽然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 力,但由于受不同环境的影响,或促进或阻碍创 造力的发展。充分认识创造所需环境的重要性, 营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环境,日益受到重视。 开拓有利于创造发明的环境,必须是领导重视创造 发明,积极培养职工的创造精神,有良好的民主 作风,认真分析群众意见,从开发群众创造力的 高度,来尊重群众提出创造性想法,保护职工创 造权益,在群众中造成人入动脑筋搞革新的竞赛 风气,否则必将影响创造力的发展。另外,车间 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内部人员的团结,领导成 员的支持等因素也尤为重要。
1.4 学习创造学的意义和方法
1.4.1 学习创造学的意义 • 因为创造发明是人类劳动中最高级、最活跃、最 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其实质是: 人类追求新的有价值的功能系统。而创造发明可 以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 环境、劳动环境,因此创造发明是人类最宝贵的 财富。 • 当前是知识爆炸,催生创造发明的时代。国家之 间、企业之间、人才、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从现象上看是产品竞争, 从实质上看是智力竞争, 是创造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创造发明的竞争。
• 创造学的理论基础是:人人都能创造,即创造力 的普遍性;但需要激发、培养和提高人人创造的能 力,即创造力的可开发性;即创造具有多元性; 同样的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途径来 实现,即创造的多元性。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评论“创造”时说,“人类 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 创造之人”,认为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
创造学基础
创造学基础一、创造的含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就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是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活动,也就是人第一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
它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新颖性”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1、是指仅对于创造者自己来说是新颖的。
2、是指对其他人、甚至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新颖的。
二、创新的含义:创新就是创造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
如: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新点子、新设计等。
三、创造与创新的关系:(一)创造与创新的联系1.创新就是创造,所有的创新都属于创造的范畴。
但是,创造不一定都是创新。
创造的范围要比创新宽得多。
2.创造与创新的本质特征都是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
3.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
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就不得不学习创造学。
什么是创造学:一、创造学的含义: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的领域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如: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发明、管理上的创新、文学艺术上的创作等等一切具有“第一次”性质且非重复性的活动,均可称为创造活动。
二、创造学基本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自然属性2、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的激发出来,转化为量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二)创造学的常用研究方法:1. 观察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一个人的创造过程,并依据其行为、言语、性格特征及情绪变化等诸多方面来分析其创造心理、创新思维和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创造原理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观察的客观性、忌猜测b. 观察的全面性、防止偏见c. 观察对象应有代表性,典型事物进行观察2. 传记法:研究人物传记,从中获取创造学所需要的相关因素及相关结论3. 科学史法:通过研究某一学科(技术)内部新、旧知识之间的产生、变化、发展和消己的过程而揭示该学科(技术)发展规律的方法4.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的创造过程不同创造者之间的比较研究而深入了解有关创造问题的方法。
创造学基础——第六章创造原理
创造学基础——第六章创造原理
创造原理是影响创造力的基本思想,它贯穿于所有创造性思维及行动的过程中。
从个人创新行动看,成功的创新大多是由创造原理和技巧的结合产生的。
创造原理是创造力的基础,它涵盖了创新思维的各个方面,包括思维灵活性、创造力思维和技巧等。
它体现在各个领域,比如美术创作、科学研究、产品设计等等。
实践创造原理的有效方式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组成:思维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和技巧。
思维灵活性意味着,需要持续学习,不断思考,把各种信息细节综合分析,运用到具体案例中。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要从宏观层面思考,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最后,技巧是实现创造原理的关键因素,必须具备实践技能,以系统的方式进行组织,持续改进。
创造原理的核心包括:关注问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概括总结、推理构建假说、补充信息、验证假说、创新、实施变更。
关注问题是个性化的,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潜在创新思维,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收集信息需要不断寻求新的信息,以及不断检验从各个渠道获取的信息的真实性。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创造学是一门研究创造过程和创造原理的学科,主要涉及创造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下面将介绍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1.多元化思维:创造学认为多元化思维是创造的基础。
多元化思维是指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充分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
在创造过程中,多元化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解决方法和创意灵感。
2.开放性思维:开放性思维是指能够接受新观念和新思维方式的思考方式。
创造学强调开放性思维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接纳新的想法,从而推动创意的产生和发展。
4.专注和放松:创造学认为,在创造过程中,专注和放松是相互关联的。
专注能够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在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而放松则能够减轻思维的紧张程度,有助于激发创造力。
因此,在创造过程中,需要灵活地在专注和放松之间切换。
5.观察力和洞察力:创造学认为观察力和洞察力是创造的重要因素。
观察力是指能够敏锐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现问题和机会;洞察力是指能够深入理解问题和现象,并发现其中的本质和基本原理。
观察力和洞察力相辅相成,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创新的点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6.勇于冒险和失败:创造学认为,勇于冒险和接受失败是创造的必要条件。
创造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去尝试新的可能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遭遇失败,但只有通过失败,才能学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进一步推动创造的发展。
7.持续学习和反思:创造学强调持续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
创造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创造的经验,以便改进和提高创造的效果。
总之,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多元化思维、开放性思维、联想思维、专注和放松、观察力和洞察力、勇于冒险和失败、持续学习和反思。
这些原理提供了指导我们进行创造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技巧。
创造学基础教案.ppt
第1章 创造学与创造原理 第2章 创新思维 第3章 创新技法
第1章 创造学与创造原理
第一节 创造学概述
一、创造与创新 1、创造的含义
创造是一种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特有的人类社会活动, 其特征是具有显著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新颖性和独特性:第一次、非重复性。
2、创新的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熊比特:一项发明的具体应用可看成一项创
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例:自动番茄摘收机的研制 研制难点:番茄摘收容易破裂 思维方式1:控制摘收机抓力大小→能抓住番茄又不会使番
茄破裂 思维方式2:培育硬皮番茄新品种→能承受较大抓力
思维方式1为习惯性思维,既采用耳闻目睹的问题作比较,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方式2为创新性思维,它采用了一种从问题的源头解 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思维的特点
获得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 4、验证阶段
对解决方案进行反复的理论和实践验证,进行修改和优 化。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1、多角度看问题 例:出差用的小行李车 旅行者:轻便 退休职工:户外小椅子 家庭主妇:购物小车 年轻母亲:乘坐幼儿 盲人:手杖
2、寻求多种答案 3、破除思维定势
4、重视意外发现 5、增强探索意识
第三节 创新思维方法
一、想象
1、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在头脑中塑造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 来有可能实现事物的形象思维方式。
2、想象的类型
(1)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的、自觉的想象,也称为积极 的想象,包括:
I.再造想象:根据他人对某事物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 形象的心理过程。
II.创造想象:根据一定任务和目的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 的心理过程。
三、移植原理
将一个已知对象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内容或部件等 运用或迁移到另一个待研究的对象中,从而使研究对象产生 新的突破。
创造学基础创造原理演示文稿-2024鲜版
1. 明确问题
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或目标。
2. 组建小组
选择具有不同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小组。
2024/3/27
3. 自由发言
鼓励小组成员自由发言,提出各种想法,不加以评 判。
4. 记录想法
记录所有提出的想法,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5. 整合想法
创造学的发展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 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创造学 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全球范围 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2024Fra bibliotek3/274
创造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创造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创造发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规律和 方法,以及创造发明过程中涉及的心理、思维、行为和社会 环境等因素。
创造学基础创造 原理演示文稿
2024/3/27
1
目录
2024/3/27
• 创造学概述 • 创造原理 • 创造技法 • 创造力开发 • 创新思维训练 • 创新实践与应用
2
2024/3/27
01
CATALOGUE
创造学概述
3
创造学的定义与发展
创造学的定义
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 、探索创造发明规律和方法的新兴学 科。
对所有想法进行整合和分类,找出有潜力的解决方案。
12
特性列举法
1. 确定对象
选择要分析的对象,可以是一 个产品、服务或流程。
3. 分析特性
对每个特性进行分析,找出优 点和不足。
定义
特性列举法是一种通过列举事 物的特性,寻找创新点的方法 。
2024/3/27
2. 列举特性
1章 创造学基础 概述 1
1.1.5 创造学与创造的差异
创造是指新颖性实现的过程、结果与效果. 创造学是一门研究创造的成因的系统的理论 科学; 创造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
1.1.6 创造的宗旨与性质 1 创造的宗旨 宗旨: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正作用。 2 创造的性质 正向创造:凡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公德的 创造活动。如电视机的诞生、计算机的发明等。
负向创造:凡是不利于社会发展、不符合社会公德 的第一创造活动。如“网络黑客”、“病毒研制” 等。 中性创造:其结果可能对社会带来正面和负面的效 果。如,核能技术,生化技术,克隆技术,武器、 刀棍等。
?酒、烟的创造及其创新的性质
1.2 创造学的发展
创造学既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又有古老的历 史。可以说,2300年前的帕普斯的《解题 术》,后来笛卡尔的《精神规律的法则》、 《方法论序说》等都为创造学的诞生提供 了思想基础。创造学成为一门学科,还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事。
194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他主张实施创 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 能力。他提出的名言有: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 人”。 “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 。 “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 。 “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创造学基础创造原理共6
明确问题、选择专家、设计问卷、多轮征询、结果处理等 。
检核表法
定义
检核表法是一种基于已有知识或经验,通过列出一系列问题或要点 ,来引导自己或他人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方法。
作用
启发思维、拓展思路、避免遗漏,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或 解决问题。
实施步骤
明确问题、列出检核表、逐一核对、发现问题或提出新观点等。
06
创造教育与人才培养
创造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通过创造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创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 望和动机。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 养他们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
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科学,而创造学则关注如何通过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 的进步。两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交叉和联系,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02
创造原理
综合原理
含义
综合原理是指将研究对象的各个 部分、方面、因素和属性等联系 起来,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和处理 ,以形成新的整体和产生新的功
确定实践目标
明确实践目的和意 义,确定实践目标 和计划。
制定实践方案
根据实践目标和现 有条件,制定切实 可行的实践方案。
分析总结与改进
对实践结果进行分 析总结,提出改进 意见和建议。
创造实践的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
某科技公司研发新产品。该公司通过市场调研和技术研究,发现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和技术可行性,制定研 发计划并付诸实践。最终成功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实现了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创造学基础》教学大纲1
《创造学基础》教学大纲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创造学基础》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创意思维的培养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创意思维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创意思维的培养方法,以及创意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创意思维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创意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并体会创意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创意思维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创意思维的培养方法。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创意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 讲解创意思维的定义、特点和分类:通过PPT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创意思维的基本概念。
4. 例题讲解: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创意思维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培养方法。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如何将创意思维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六、作业设计1. 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创意思维方法,解决一个你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写下解决过程和心得体会。
答案:略。
2. 请列举五个你认为有助于培养创意思维的习惯,并说明理由。
答案:略。
3. 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创意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答案:略。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运用创意思维解决问题时的经验和心得,从而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创造学基础》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创意思维的定义、特点、分类,创意思维的培养方法,以及创意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创造学基础
第一章、创造 (1)1.创造基本概念2.创造的特点3.创造的类型4.创造的主观动因5.创造过程6. 创造与相关概念第二。
创造学 (2)1.创造学的涵义2. 创造学的性质 3.创造学的研究目的 4.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5.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创造力 (2)1.创造力的含义 2.创造力的特征 3.创造力的能级 4. 创造力的构成5. 创造力的类型6. 创造力开发7. 创造力测评8. 创造力测评方法第二章 创新性思维及思维障碍 (3)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创新性思维的过程 第三节 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 第四节 常见的思维障碍极其突破第三章 方向性思维 (7)第一节 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第二节 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第四章 形象思维 (9)第一节 想像思维 第二节 联想思维 第三节 直觉思维 第四节 灵感思维第五章 逻辑思维 (12)第一节 逻辑思维概述 第二节 归纳思维 第三节 演绎思维第六章 创造原理 (15)第一部分:发明创造的十个原理 第二部分:发明创造的原则第七章 知识产权与专利相关知识 (19)第一节 知识产权基本知识 第二节 专利相关知识第八章 设问法 (24)第一节 方法概述 第二节 典型技法——奥斯本检核表法 第三节 引申技法——5W1H 法、和田12法、系统提问法第九章 列举法 (27)第一节 列举法概述 第二节 典型技法——属性列举法 第三节 引申技法第一章、创造1. 创造基本概念概括地认为: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
所谓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都可称为事物。
* 首创或改进的事物就是创造(分自然的创造和人类的创造)。
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第一创造性”:“首创”。
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明和创造,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
创造学基础教案范文
创造学基础教案范文学科:创造学年级:高中学时:2学时(每学时45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创造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创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学时:创造学概述1.创造学的定义和起源1.1创造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创造学?1.2创造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2.创造学的基本原理2.1创造是一种思维方式2.2创造的本质是改变与创新2.3创造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3.创造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3.1创造学对个人的影响3.2创造学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3.3创造学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第二学时:创造过程与技巧1.创造的基本流程1.1准备阶段:明确目标与需求1.2生成阶段:开展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1.3评估阶段:筛选和评估创意1.4实施阶段:落实和实现创意2.创造的关键要素2.1激发创造力的因素:好奇心、想象力、开放思维等2.2创造的阻碍与克服办法:焦虑、思维定势等3.创造的技巧与方法3.1随机联想:通过随机选择联想对象的方法,刺激新的联想和创意3.2反向思考:逆向思维,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3.3侧重思考: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考虑问题,寻找新的视角3.4交叉创新: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元素进行结合,产生新的创意教学重点:1.创造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创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技巧。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创造学的定义、基本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造学的重要性;2.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理解创造过程中关键要素和技巧的应用;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创造经验和思维方式,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4.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运用创造思维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小组活动等;2.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创造学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作业评定:布置思考题或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创造学技巧的掌握程度;4.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小组讨论和合作的效果。
《创造学基础》教学大纲1
《创造学基础》教学大纲 1《创造学基础》教学大纲学时数:32~其中理论授课28学时,实践4学时;学分:2,适用专业: 理工科类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性质:本课程是理工科类专业的基础选修课。
2、目的:学习和掌握创造与创新的基本理论、规律、途径和方法,树立学生的创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任务:使学生通过了解创新及创造力的相关基础知识,逐步有意识地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掌握一些启迪自身创新思维、升华自身创新人格、培养自身创新精神、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原理和方法,不断增强自身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自己成为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采用教学讨论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
了解创造学的基本概念、创新的基本要素,掌握创新原理及创新方法;了解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素质及其积累过程、创新思维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掌握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素质的培养及创新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理论上掌握创造学理论的基本体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创新思维及创新方法,科学有效地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三、教学内容第1章创造学概述创造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特征;创造学的发展;创造学的理论体系;学习创造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2章创造的基本概念创造的含义和意义;创造的基本要素;创造的过程。
第3章创造原理及其方法简介创造原理概述;创造发明方法;利用专利进行创造发明;创造发明的特点。
第4章创造力的综合培养创造的心理因素与精神因素;创造力素质培养与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第5章典型案例分析与研讨第6章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简介(选)TRIZ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内容;TRIZ主要工具与实践应用。
四、课时分配学时课程内容 ,课时+实验,4+0 第1章创造学概述第2章创造的基本概念 6+0第3章创造原理及其方法简介 6+0 第4章创造力的综合培养 4+0 第5章典型案例分析与研讨 4+0 第7章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简介(选) 4+0 实践环节:课外自撰论文或考察报告 0+4学时合计(课时+实践) 28+4=32 五、教学环节及方法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实践:课外自撰论文或考察报告六、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考查,采用论文或考察报告的学生互评与教师考核的形式。
创造学基础——第四章:形象思维
第二节
想象思维
2. 想象试验
早在中世纪,人们发现有些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病人,每当想到耶稣被 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时,他们自己的手掌和脚掌上就会出现瘀血溃疡 症状,就像自己受了同样的刑罚一样。当时的人把这种症状叫圣斑。 这一令人吃惊的事实的出现是病人的想象所致。 在后来的研究试验中发现,让一个人想象他正举起一个物体,那么他 的肌肉会略显紧张,并记录到他的生物电流,如果把物体想象得越重 ,那么肌肉紧张和电激活的程度就越明显。
4.想像思维的作用
(2)是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润滑剂
精神生活对个人是很重要的。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对生活常有感 悟,便能更多领略到生活的情趣与美,而人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多彩 ,主要就看想象力是否丰富。
如欣赏艺术家的作品,要能解读到作品的内涵,领略到作品的美,就 必须借助想象力来完成。
想象力越丰富,则能感受到的美感就越多,对作者的认同感就越强, 即产生了共鸣。比如读李清照的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你能感受到词中透出的那丝丝凄凉 吗? 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贫乏,那么这么多美好的作品放在他的面前,他 也不会有太多的感觉,更别提享受了。所以,想象对人的精神生活来 说很重要。
[案例] 胰岛素的发现
192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加拿大医生班丁,原因是他和助手一起发 现了能控制糖尿病的胰岛素。他的这个发现源于他的一个想象。他在研 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暗点比正常人要小的多,于是他就想,这会 不会是患者体内糖分成倍增长形成糖尿病的原因呢?
1965年,中国首先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第二节
想象思维
[案例] 凡尔纳的幻想
18世纪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 凡尔纳(1828~1905)一生中运用憧憬性 想象写出了104部科幻小说和探险小说,书中写的霓虹灯、直升飞机 、导弹、雷达、电视台等,当时虽都不存在,但在20世纪都已实现。 更使人难以置信的是,凡尔纳曾预言: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将建造火箭 发射基地,发射飞向月球的火箭。一个世纪以后,美国果然在佛罗里 达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创造学基础创造原理课件
创造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起源
古代的创造思想散见于各种哲学、科学和艺术的著作中,但没有形成独
立的学科。
02 03
形成与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学开始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崭露头角。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创造学已经形成了较为 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未来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入,创造学将继续发展,并更加注重 跨学科的研究与应用。
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在创造过程中的运用
明确问题,找准方向 分析原因,寻求突破
• 问题解决理论强调在创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问题, 确保创新努力的方向正确。通过深入了解问题的本 质和背景,可以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案。
• 在明确问题后,问题解决理论鼓励分析问题的根本 原因,从而找到创新的突破口。通过挖掘问题的根 源,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挑战传统 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导向
创造学教育应加强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创 造原理和方法。
跨学科课程设置
打破学科壁垒,设置跨学科课 程,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激 发创新灵感。
教育技术创新
利用在线教育和人工智能等教 育技术,推动创造学教育的个
性化和普及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 问题解决理论提倡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试 错法、类比法、逆向思维等。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 综合应用,以提高创造过程的效率和成功率。
TRIZ理论及其在创造发明中的实践
矛盾分析,找到创新点
• TRIZ理论强调通过矛盾分析找到创 新点。它认为创新是解决技术矛盾 的过程,通过识别、分析和解决矛 盾,能够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创造学基础(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第一章测试1.创造与创新只是少数创造天才的专场,一般人没有创造力。
A:错B:对答案:A2.了不起的创意才是创新。
A:对B:错答案:B3.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创造力测试是()A:尤金创造力测试B:托兰斯创造力测试C:普林斯顿创造力测试D:吉尔福特创造力测试答案:B4.托兰斯创造力测试的测试重点包括()A:流畅性B:独特性C:灵活性D:精密性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创造是人类首次产生崭新的物质成果或精神成果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
A:对B:错答案:A2.创造力人人都有,没有高低之分。
A:对B:错答案:B3.下列关于创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创造就是创新,二者是一回事。
B:创造是历史飞跃的加速器。
C:创造是文明进化的催化剂。
D:创造是事业成功的突破口。
答案:A4.《创造学》的发源地为()A:中国B:美国C:日本D:法国答案:B第三章测试1.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表明,大多数人具有()思维定势。
A:书本型B:从众型C:直线型D:经验型答案:B2.在考虑问题时,注意到的细节越多,说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越显著。
A:独特性B:灵活性C:敏感性D:精密性答案:D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包括()A:敏感性B:流畅性C:灵活性D:独特性E:精密性答案:ABCDE第四章测试1.六顶思考帽是一种垂直思维的工具。
A:对B:错答案:B2.思维导图被誉为“瑞士军刀般的思维工具”。
A:错B:对答案:B3.思维导图的分支一般在()为宜。
A:1-3个B:5-7个C:3-5个D:越多越好答案:B4.六顶思考帽理论的创始人是()A:东尼.博赞B:爱德华.德.博诺C:托兰斯D:奥斯本答案:B第五章测试1.异类组合是最广泛的发明创造。
A:对B:错答案:A2.还原原理告诉我们,创造的起点就是创造的原点。
A:对B:错答案:B3.下列选项属于组合原理的是()。
A:重组组合B:主体附加C:异类组合D:同类组合答案:ABCD4.分离原理包括()。
1章 创造学基础 概述 2
3)创造环境 创造环境对发明创造者来说,是起促进和制约的作 用。任何个人与团体,虽然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 力,但由于受不同环境的影响,或促进或阻碍创 造力的发展。充分认识创造所需环境的重要性, 营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环境,日益受到重视。 开拓有利于创造发明的环境,必须是领导重视创造 发明,积极培养职工的创造精神,有良好的民主 作风,认真分析群众意见,从开发群众创造力的 高度,来尊重群众提出创造性想法,保护职工创 造权益,在群众中造成人入动脑筋搞革新的竞赛 风气,否则必将影响创造力的发展。另外,车间 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内部人员的团结,领导成 员的支持等因素也尤为重要。
4)创造性教育 将“创造学”研究者们提出的有关创造理论 与方法,以及社会实践的成功案例科学系统 地运用到教育活动中来,以培养和提高人 的创新素质。 创造性教育学的目的:运用创造思维和创造 技法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使人们的思维活动能够出现超 出现有的知识范围,具有独创性,从而去 搞革新、搞创造发明。
2)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思维分为思和维。思就是想;维 就是序。思维就是有次序(逻辑)地思索 与思考。总之是指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 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全过程。而创造 性思维就不是一般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 的高级形式,它想的是独立的见解,空前 的前所未有的想象目标,其结果是新颖的、 有使用价值的、先进的产品。也就是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 综合与升华的更新反映。
做到:
• 对习惯和传统质疑
• 不迷信专家和权威
• 敢问
• 习惯:是指人们对过去已学到的并无须思考或决 定而采取的一种自动反应。 • 传统: 是指科学相继关系中一种量的积累,其作 用是能使知识得以延续和储存。
• 传统和创造好比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创造学基础——第十章列举法
但是,今天人们却利用低温脆性,创造了低温脆性切削法(实验室阶段):当钢 在-150℃ ~-100℃ 时失去韧性,在这样的低温下进行切削,比在常温时要容易 得多。
14
二、希望点列举法
1. 技法原理及特点 希望点列举法就是发明者根据人们提出来的种种希望,经过归纳,沿着所提 出的希望达到的目的,进行创造发明的方法。
15
1.功能型希望点列举
功能型希望点列举是在不改变原事物基本作用原理的前提下,针对事物不具备而 又有所希望的方面,将希望点一一罗列,进行变换和创新的一种思维模式。 [案例] 派克笔的发明 美国有个叫派克的人,最初只开个自来水笔的小铺子,后来,他却以生产“派 克笔”而闻名于世。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为什么不把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来水笔分成若干零散的部 分来考虑呢?于是,他将自来水笔划分成笔尖、笔帽、笔杆等部分,再对各个部 分逐一加以思考。 这样一来,果然许多以往想不到的好想法如泉水般地从脑海里涌了出来。 例如,设想制成可划粗线和细线的不同笔尖;设想用14K金、18K金、白金等不 同材料做成的不同笔尖; 设想制作螺纹式笔帽、插入式笔帽; 设想制作流线型笔杆、彩色笔杆,如此等等。 派克首先选用流线型笔杆和插入式笔帽这两个设想加以深入研究,终于制成了 誉满全球的派克钢笔,并由此获得了大量财富。以后派克钢笔又经过许多改进, 可以称得上是笔中之王了。
根据所列特性,可作如下提问并进行分析,然后考虑改进: 壶嘴长度是否合适? 壶把手可否改成塑料以免烫手? 壶体可否一次成型?
冒出的蒸汽是否烫手?可否改个位置?制作材料有无更适用的,等等。
7
2.形容词特性 性质:轻、重;
状态:美观、清洁、高低、大小等;
颜色:黄色、白色、各种图案;
形状:圆形、椭圆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造的含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就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是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活动,也就是人第一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
它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新颖性”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1、是指仅对于创造者自己来说是新颖的。
2、是指对其他人、甚至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新颖的。
二、创新的含义:创新就是创造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
如: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新点子、新设计等。
三、创造与创新的关系:(一)创造与创新的联系1.创新就是创造,所有的创新都属于创造的范畴。
但是,创造不一定都是创新。
创造的范围要比创新宽得多。
2.创造与创新的本质特征都是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
3.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
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就不得不学习创造学。
什么是创造学:一、创造学的含义: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的领域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如: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发明、管理上的创新、文学艺术上的创作等等一切具有“第一次”性质且非重复性的活动,均可称为创造活动。
二、创造学基本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自然属性2、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的激发出来,转化为量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二)创造学的常用研究方法:1. 观察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一个人的创造过程,并依据其行为、言语、性格特征及情绪变化等诸多方面来分析其创造心理、创新思维和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创造原理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观察的客观性、忌猜测b. 观察的全面性、防止偏见c. 观察对象应有代表性,典型事物进行观察2. 传记法:研究人物传记,从中获取创造学所需要的相关因素及相关结论3. 科学史法:通过研究某一学科(技术)内部新、旧知识之间的产生、变化、发展和消己的过程而揭示该学科(技术)发展规律的方法4.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的创造过程不同创造者之间的比较研究而深入了解有关创造问题的方法。
达尔文:30年时间获得生物进化论的创新华莱士:几个月时间就获得进化论的创新5. 调查征询法把创造学研究的问题通过“征询表”的形式发放和收回,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统计研究而得出结果的研究方法。
6. 测验统计法:通过对不同创造者的创造能力的测试,然后通过统计对测试结果做出直观的、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从而探索创造学的某些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创造学的产生: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学科体系的产生,现今有两大观点:观点1: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系统开设“创造工程课”—为“创造学”产生的标志。
观点2:1941年,奥斯本出版《思考的方法》。
提出了著名的“智力激励法”,标志着“创造学”的产生。
●奥斯本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
日本创造学研究方面的特点:a.注意对人们创造力的开发:日本创造学家等桥城1983年调查表明日本有40%的企业已实施了开发职工创造力的创造教育。
b. 普遍开展设想运动:①日本日产柴油汽车板式会社每年由其5000名职工提出创新设想几十万条,创经济效益达几十亿日元;②本田科研公司:105万件设想/年,丰田汽车:40万件/年,松下电器:200万件设想/年,其中有一个职工一年提出了17626个设想。
帝人公司总经理的用人观:“用人,第一要有创意,第二,他追求创意。
只要是有创意的人,马上聘为干部。
日本发明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发明设想竞赛:◆一等奖:50万日元;五等奖:5000日元◆设想被采用者,提成3%的销售额创造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1)追溯历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纸、火药。
◆中国古代的玄学、禅宗在论道、悟道方面发展出了一些卓有成就意义的创新思维方法。
现在在国外深受推崇。
◆20世纪4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宣言》郭沫若创办过“创造社”以推进文艺创作。
(2)创造学的引入和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1980年前后,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教授首先引入了“创造学”教育体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民族:●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纸、火药。
●据统计在美国:80万华人仅占美国的百分之一,但在美国12万多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中国血统的占了近1/4,有3万多人;在美国电脑研究中心19个部主任中,竟有华人12名;在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分会主席中,半数以上是华人。
美国科技界著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吴健康、陈省身等。
美国的工商企业、金融界:“电脑大王”王安,“钢铁大王”谭仲英,“股票大王”蔡志勇,“旅游业大王”陆国权等。
●我国发明家在国际展览会上先后捧回近百块金牌。
在36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展出的500项发明中,我国就有211项,并且获得奖牌数为总数的三分之一。
创造力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其意为创造、创建、生成、造成。
◆现在还没有最终形成统一的概念,下面列举一些著名专家对“创造力”的认识和理解:•法雷夫达尔: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事先不知道的新颖的思维结果的能力。
•活尔施勒格:创造力是揭示新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是理智地改变现行规范的能力。
•甘自恒:创造力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的表现出来。
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是指能生产新设想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能生产新成果的创新技能。
•刘武:创造力是正常人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制作等创新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各种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王加微:创造力是指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创造力含义:创造力是指人类具有的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加工,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术能力。
创造力包括隐性的、先天的创造力和显性的、经后天开发了的创造能力。
前者我们称为狭义的创造力;后者我们称之为创造能力。
创造力①狭义的创造力:隐性的创造能力,是指人类先天就存在的能进行创造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潜在能力。
简称创造力。
②创造能力:显性的创造能力,是指人内在后天经开发后的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
二、创造力与创造能力的区别与联系:1、创造力是一种隐性的创造能力,它是先天的,是每个人不需要学习或训练就已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
而创造能力是一种显性的创造能力,是人类在后天经过教育训练才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
2、创造力是人类都具有的,是不因个体而变的;而创造能力是针对人类每个人的,是要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的。
3、创造力是无法测定的,没有大小,与人的知识和素质无关。
而创造能力是可以测量的,有大小之分,与人的知识和素质有关。
4、创造力和创造能力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统一体。
创造力是创造能力的直接依托和形成的物质基础,创造能力是创造力的最终表现和最终结果。
四、创造力的普遍性和可开发性1.创造力的普遍性创造力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创造学的第一基本原理2.创造力的可开发性a.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专门的学习、训练,通过创造教育的实施而被激发出来的――创造学的第二基本原理。
b.创造力必须通过开发才能实现。
一、什么是思维:1.思维的含义:从汉字字面分析,“思”即思考、想,“维”即方向、序,思维即沿着一定方向顺序进行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2.思维的分类:(1)按思维方式分:a.直观行动思维,又称之为动作思维,是指通过直接的动作或操作的过程而进行的思维。
例:模型的制作:边做边改。
b.形象思维:借助具体形象从整体上综合和认识客观世界而进行的思维。
c. 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进行概括,间接反映事物的思维。
d. 辨证思维:按事物规律而进行的思维。
e. 灵感思维: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期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些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理解:首先,它是能够产生创造性社会后果或成果的思维;其次,它是在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过程的某些方面富有独创性的思维。
所以说,创造性思维就是思维本身和思维结果均具有创造性特点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并非是少数发明家、天才人物才具有的素质,而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
例:自动番茄摘收机的研制农业机械化在20 世纪初发达国家就已经解决,各种各样的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开沟机几乎是应有尽有。
然而,能自动摘收番茄的机器始终没能研制出来。
主要是因为番茄的皮太柔嫩,在摘收番茄时能够抓紧的机械都可能抓得过紧而将番茄夹碎。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动摘收番茄呢?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致力于研究控制机器的抓力,使其既能抓住番茄又不会将番茄夹碎。
但是始终未能成功。
第二种方式,则是采用了一种从问题的源头解决的办法。
它把研究机器转化为研究如何才能培育出韧性十足、能够承受机器夹摘的番茄,终于研制出一种“硬皮番茄”,使机器可以很方便地摘收。
2. 想象的类型:想象可以按有无预定目的,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大类。
a. 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的目的的、自觉的想象。
也被称为积极的想象。
它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①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②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③幻想: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b. 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如做梦、走神等。
无意想象也称为消极想象。
3. 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a. 借助形象思维强化想象所谓形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表象进行取舍时所形成的,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思维形式。
采用形象化联想时,要把思想具体化和形象化,并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以找出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建立富有创造性的新形象。
b. 借助超常规假设强化想象经常提出超常规或超现实的“假如”式问题,对于展开想象是有帮助的。
如:假如汽车不用人驾驶行不行呢?假如洗衣机不用水洗行不行呢?c.借助联想强化想象二、联想1. 联想的含义联想是指思路由此及彼的连接,即由所感知和所思的事物、概念和现象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事物、概念和现象的心理过程。
如由“鸟”想到“飞机”,由“停电”想到“蜡烛”等。
例:美国医生邓禄普看到儿子在卵石路上骑自行车,因当时车轮没有充气内胎而颠簸得厉害。
后来他在花园里浇水,手里拿着的富有弹性的橡胶水管而产生联想,用橡胶水管制成了全世界第一个充气的内胎。
2. 联想的类型a. 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由一个事物和现象的刺激,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和现象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