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合集下载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模式探析PPT学习教案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模式探析PPT学习教案
乐和交往功能。
图10 利用人工补水和机械动力维持的居住 区水景(合肥金色池塘居住小区)
第14页/共36页
五 结合实例探讨城市居住区发展趋势
1 万科的实践:开放式小区 2 苏州桐芳巷小区——一个特殊案 例 3 日本新城建设的经验 4 总结
第15页/共36页
1 万科的实践——开放式小区
创造开放住区,激发住区活力,建设长期发展的住区是万科对城市居住 区关注的核心。1999年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的规划采取了“围合式院落+步行 商业街”的整体布局,商业街呈“L”形,一半朝向城市道路,成为沿街商业 街;另一办伸入社区,成为步行尺度的商业街,它们同时服务于住区内部和 周边的居民。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模式探析
会计学
1
一 相关概念:
1 居住区 “居住区”分特指与泛指两种概念。当为特指时,指的是“被城市干
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和,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 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和,并与居住人口规
第20页/共36页
桐芳巷小区占地仅3.61公顷,从规模来说可谓是“微型”小区,它 的总体布局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A 传 统 路 巷 格 局, 形成序 列化空 间
桐芳巷小区总平面图
桐芳巷街区原有布局平面图
第21页/共36页
B 采 用 传 统 民 居风 格,形 成统一 城市风 貌
第22页/共36页
3 日本新城建设的经验
图5 与城市环境疏离的居住区( 上海浦东)
图6 缺乏生气的街道空间(天津南开区)
第9页/共36页
C 追求自我完善,公共设施低效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规划的特点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规划的特点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规划的特点分析发表时间:2020-12-23T15:52:56.42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8期作者:王清君[导读] 本文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区域规划的发展,总结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规划的特点,为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参考。

王清君菏泽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区域规划的发展,总结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规划的特点,为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区域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1、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内涵1.1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经历了曲折发展、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过程。

按照诺瑟姆曲线,1998年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镇化率达30%以上,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入城,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一直持续到城镇化率达60%-70%,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1]。

在此情况下,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新形势是当务之急。

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明确“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大确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建设路径,逐步形成了新的城镇化发展思路[2]。

“十二五”规划明确以新型城镇化指导城乡建设,全国各地的建设实践开始。

十八大提出了新四化融合共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定调新型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新型城镇化阶段。

1.2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它不仅着眼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发展、社会体制、人居环境、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甚至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由“乡村”到“城镇”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通过协调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发展,统筹城市、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匹配人口市民化规模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达到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由来与历程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由来与历程

江苏鸿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由来与历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萌芽于1979年7至8月经济特区的动议和设立。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同意设立出口特区。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的建议,并通过《特区条例》。

其后,受特区思路的启发,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0月,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设立。

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决定新划入沿海开放区140个市、县,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比中国其他经济特区更加开放、灵活的体制和政策,授权海南政府更大的自主权。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1990年6月2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

1991年3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决定继1988年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之后,再批准2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市设立浦东新区。

综合性区域发展战略肇始于1999年末至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1999年6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安向全国发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号召。

第8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8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1.综合性。 2.战略性。 3.地域性。
1.综合性。
▪ (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 各个方面。
▪ (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 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 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
▪ (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 方案比选的结果。
(五)土地利用规划
➢1、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质量评价; ➢3、土地利用需求预测; ➢4、未来各类用地布局和农业用地、园林用地、林业 用地、牧业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等各类型 用地分区规划;
➢5、土地资源整治、保护规划。
(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1.提出保护大气、水体、生物、土壤的措施 以及防止污染的对策; •2.对保护自然、治理污染、恢复自然生态的 重大工程设施进行具体的规划;
▪ (1)地方特色。 ▪ (2)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 (一)优势条件
三、区域规划的内容
▪ (二)机遇和挑战
▪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战略定位
长 ▪ (三)发展目标
江 ▪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8
三 ▪ (一)优化总体布局 ....................8
(二)传统综合方法
▪ 传统综合方法是系统分析相反的逆向思维 方法。
▪ 综合平衡法是传统综合方法中的一种,也 是国际上区域规划方法中最基本的。
区域规划的综合平衡要处理好三个方 面的关系:
一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种具体的建设项 目的用地关系; 三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发展
较为重要的是对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 规模、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等。
二、区域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个相 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 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 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 相互依存 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的构成一般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在地域上是邻 近的,具有便捷的空间联系。 (2)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均具有自己的 功能和形态特征。
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地进行,从战略
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 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
在由建设部门主导编制的各个层次的区域规划
中,城镇体系规划是其核心内容。
1.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前苏联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具有地 区经济发展规划的性质的广义的区域 规划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在 1929---1932年出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以后,才开始对某些经济严重衰退的 地区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国区 域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伴 随着解放后大规模基本建设而开展的。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二、区域城镇体系 三、区域规划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
础;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城市的发展要对周边的地域产生物质与人 口的交换作用,城市的形成发展也受相关 区域的资源与其他发展条件的制约。区域
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
2.区域规划再兴的时代要求
(1)、自由市场的失败 (2)、区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加 速 (3)、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3.区域规划的新理念
1.由自上而下强制型规划转向双向互动、协
商型规划。(自上而下强制型、自下而上放任型、控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4依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依据国民经济用途,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依据利用方式,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活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6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在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7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8区域经济背景的分析内容:(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1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 是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三)市场化水平(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包括狭义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9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并不是人口数量越多,生产规模就会越大2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10职业构成 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二、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理论”— —扶持“幼小(弱势)产业”,使其成 长为优势产业,如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 之路。 三、赤松“雁行形态说”——揭示了后起国 实现产业高级化的进程,成功地解释了 劳动地域分工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关系。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三)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1、概念 2、(1)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 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2) 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 平衡相适应;(3)人口数量的增长还 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第五节 区域投资环境与政策分析 一、区域硬环境 二、改善投资软环境对区域引资具有重 大意义 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 2、市场环境的改善 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
(五)资源密度划分 1、劳动密集型 2、资本密集型 3、技术密集型 (六)产业地位和作用分类法 1、主导产业 2、辅助产业 3、基础产业
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二、产业结构的演替
(一)“配第定理”——产业间相对的“收 入差”会推动劳动力向更高收入的部门 转移。 (二)克拉克的产业结构理论——劳动力在 产业间的变化移动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中 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 对差异所造成的,即人们总是向高收入 的产业移动。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论 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一、产业分类法
(一)两部类划分法(马克思) 1、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类(I) 2、第二部类:生活资料部类(II) (二)农、轻、重划分法(前苏联) 1、生活资料部类—农业和轻工业 2、生产资料部类—重工业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

根据文件指示,笔者在探索多种幼儿园活动时,看到了区域活动所蕴含的宝贵价值,区域活动不仅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更能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

然而,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区域活动前,我们走进了“小学化”的园囿,找不到正确的幼儿教育的轨道;发现区域活动后,教师观念转变困难,无法开展“真”区域活动;“真”区域活动开展起来后,又遇到三个年龄班活动目标分层的困难。

面对困难,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成长,逐步走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区域活动之路。

一、区域活动建设的由来在明确了去“小学化”的方向后,我们多次深入研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精神,即便如此,教师们在落实这些精神时不知如何下手。

教师们最惆怅的是:我们怎么开展活动就能完成教育目标了呢?年龄较大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小学化”非常明显,他们的观念很难转变,如果要求这些老师不要教授小学化的知识,老师们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有些年轻老师虽然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但是能不能真正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又是一个问题。

教师们一直在思索到底怎么转变“小学化”的教学形式,要想进步就不能闭门造车,我们一边邀请专家指导,一边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观。

经过长期探索后,我们发现区域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小学化”的途径。

于是教师们反复讨论、研究、构建区域活动的开展形式,随着学习的加深,大家发现区域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

在开放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能够自主的发展。

这正符合《纲要》的指导精神。

然而问题随之即来,虽然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可能性,但这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真正实现区域活动的价值。

过去教师们习惯于控制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是没有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老师们喜欢听话的孩子,教学时要求孩子都安静的坐好;如果把孩子放到区域里,老师无法掌控每个孩子的动向,就会感到吃力。

课件一: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课件一: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规模、范围、强度等具体控制要求,提出村规划编制指引。
关于乡镇层级是否还要编制总体规划,目前还有不同意见。 (支持方认为可通过乡镇级总体规划逐地块确定土地用途,易于管理。 反对方认为过于刚性,尤其是对于乡村地区,很多地方并没有建设活 动需要或无法确定具体用途,可在县级总体规划中划定农业生产、生态保 护、风景旅游等主导用途分区,实行“指标+清单”管理模式,控制非集中 建设区开发强度,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权限,保持管制弹性。)
构建稳定、和谐的国土空间格局。突出基础性、约束性、权威性的
地位和作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指导,以优化国 土空间开发秩序、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方向, (八)严格“三线”管控
在县级总体规划中划定,逐级汇总,严格管制。通过规划立法,每
3-5年对规划进行一次评估,视评估结果进行修改,同步对“三线”进 行布局正向优化;若对“三线”进行负向调整,需报国务院批准。 (九)完善体系建设
当前政策(“空间规划”)的考虑是设计一种新的具体的规划类型,其
核心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以“三 区三线” 为载体,构造一个位于其他规划之上的新规划类型。(张兵)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使命从四个方面把握:(一)健全国土空间用途 管制,维护国土空间开发市场秩序——合法基础;(二)保护自然资源 和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取向;(三)优化国土空间开 发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要使命;(四)推进空间治 理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整体利益——具体目标。(董祚继)
对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建设利用为中心,对土地开发、
利用、整治等方面做近期安排和长远规划;目的在于加强土地利用的宏 观控制和计划管理;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区域科学的概念4、简述区域分析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G142第二章区域资源条件分析1、自然资源的概念2、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3、自然环境的内涵4、什么生态环境补偿?补偿主体指的是什么?依据补偿主体的性质,可分为哪三大类。

5、德国经济和社会学家赫尔曼·舍尔提出用什么理论取代生化经济的理论在世界上产生深刻影响。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涉与哪两个方面。

7、人口密度、适度人口、人口容量(或资源承载力)、人口惯性的概念8、简述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类型与其特点。

9、育龄妇女的概念。

10、适用技术11、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1、什么是产业结构?2、依据资源要素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分为哪四类。

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有哪些?4、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理论、产品循环论4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5、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是什么。

6、什么主导产业?简述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三大影响。

7、主导产业的前瞻、回顾、旁侧影响分别指的是什么。

8、区域分工(或劳动地域分工):。

9、“飞旋镖效应”:或称“反回头效应”,指“新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使原来开发新产品的国家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

新产品研制国家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将转向研究开发更新的产品。

10、技术密集型产业11、劳动密集型产业12、雁行形态理论:13、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14、简述库兹涅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

第四章区域发展阶段1、国内生产总值(GDP)2、研究与开发(R & 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与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

研发经费反映了一个区域对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

社会文化地理与规划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

社会文化地理与规划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

社会文化地理与规划初试考试大纲及参考书《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学科目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学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人文地理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查主要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论要求: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出现与发展、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的应用领域、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要求:掌握人文地理学的五大主题和主要的人文地理学相关理论。

第三章文化与文化的地理学主要内容:第一节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第二节文化的形成与特点要求:掌握空间分析不同维度的概念、空间研究与区域研究的发展,以及各种扩散类型的辨析与应用。

第四章人口地理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人口与发展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第三节人种第四节民族第五节民俗与流行文化要求:掌握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人口分布与迁移、人种的划分与地理环境、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民族的迁移与集聚、民族的变化与整合、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第一节农业的起源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四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要求:掌握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世界农业生产布局、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主要内容: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第三节产业类型和工业区第四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第五节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要求:掌握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工业化过程、世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以及全球化。

第七章语言地理主要内容: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世界语言的分类与分布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第四节语言景观要求:掌握语言的起源理论、世界主要语言分类、语言扩散的影响及语言景观的特征。

在新区域理论下反思我国的区域规划

在新区域理论下反思我国的区域规划
经 济市 场
在 新 区域理 论下反思我 国的区域规 划
唐 世 英
( 东师 范大 学 , 东 济 南 20 1) 山 山 504 摘 要 : 本文主要论述区域规划新理论的产生, 通过分析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 总结出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解决这
些问题 , 最终实现 区域规划的协调发 展。
是多种涵 义的“ 区域” 空间。 区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涵义 。 新 区域 主义 的区域 , 主要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 国家层 面之上 的各 类 区域 , 另一类是 国家层面之下 的各类区域。无论哪一类区域 , 它完全不同于 自然地 理特 质的空间概念 ,而是 “ 不同尺度 的制 度、 政治 、 济、 经 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空间” 特别是 19 。 9 0年代 以来 , 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促使区域具有了新的时空特征 , 新 其 涵义变得 复杂化 和具 有争议 。相应地 , 面对全球化 的竞争 , 将不 同概念 的区域作 为在全球经济秩序 中获取新竞争优势 的观点受 到格外关注 。 二是多层治理 的决策方式 。 其中 ,多层” “ 是指不同层次权力 组织 ( 欧盟 、 成员 国、 区域及 市镇 政府 ) 间不再是一种垂直 的命令 与服从关 系, 而是平等与协商关 系 ;治理” “ 是指从单一 的政府行 政行 为到多元公共治理行 为的转变 ,即政府不再是决策过程 中 的惟 一主角 , 各种非政 府利益群体 ( 工会 、 学校 和各类 经济组织 等) 能够广泛参与决策。 例如 ,90 19 年代以来 , 欧盟体制改革 的关 键强调要不断提 高区域直接参 与欧盟的决策程序 ,具体通过一 系列 的政策和行动计 划来推 动区域的 “ 欧洲化” 从而形成 欧洲 , 的“ 多层治理体制 ” 。 三是多方参与 的协调—合作机制。 四是多重价值 目标的综合平衡 。 区域主义更倾向调和“ 新 经 济效率 、 社会 公平 、 环境 友好 、 文化 融合 ” 等多重价 值 目标, 并形

区域规划重点完整版

区域规划重点完整版

1、名词解释:P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的形式。

P106强制性制度创新:由政府推动和实施的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

P288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指一国采取以新的产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政策。

P341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是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其中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内容,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题的利益。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P14(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二)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复合系统,对区域的发展状况评价也要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这三个方面入手。

(三)区域发展方向及政策研究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是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简述技术扩散形式P126技术扩散可以分为空间梯度式、跳跃式和双向式等三种形式。

空间梯度扩散是指以发源地为核心呈现放射状向周围地区渐次转移的技术扩散过程,空间距离远近是影响技术扩散强度的主要因子。

跳跃式技术扩散是指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距离较远的地点。

双向对流式是指技术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经改造发展后又传回甲地的扩散过程。

简述区域规划的特点P2361.综合性区域规划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区域分析与规划上

区域分析与规划上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前言内容提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第三节技术条件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学观点第一节总增长模型第二节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第三节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地区的增长极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六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前言从二次大战后以重建和恢复经济为中心的区域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布局规划开始,60年代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土整治,70年代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规划,到今天强调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要求,区域规划已成为各国各级政府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合理有序发展,实施政府对区域发展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基础欠强、环境脆弱、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多重压力,区域规划更显得迫切、重要。

区域规划是各相关学科共同的任务,而对以区域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域空间变化规律和区域空间各物质要素合理布局为中心的人文地理学来说,区域规划更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结合点与应用领域。

当前,城市正在日益发挥强大的区域中心作用,并随集聚和辐射力的增强而呈现城市区域化的现象,因而,区域规划也成为城市规划专业重要教学和实践内容。

据此,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组确定,由南京大学负责,会同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共同编写区域规划教材。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区域规划的概念1.区域规划是指一定的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规划含义:①描绘未来一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②行为决策一实现未来目标和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决策。

《专科》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战略部署。

2.主要任务(1明确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2对区域社会、经济、经济等方面作出总体安排。

(3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

(4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三个效益的统一。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一规划的共同特点1.目的性:明确方向和目标并进行规划的。

2.前瞻性:构想和安排未来。

3.动态性:规划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规划不断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计划跟不上变化”一规划应有弹性。

(二区规划特点1.综合性一是区域规划对象的复杂性和多目标的多样性的体现2.战略性一解决方向问题具有粗线条特征3.地域性(区域性三、区域规划的内容(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二工业生产的布局规划(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四基础设施规划(生产性;社会性(五土地利用规划(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七区域发展政策第二节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基本原则一、区域规划的依据一般所谓区域规划的依据,指的是规划的前提与技术经济条件,也就是地区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因素:1.地区资源条件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地区自然条件主要指农业生产和其它经济部门所要求的自然条件。

3.地区技术经济条件包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现有基础及其构成、水平和术特点等。

4.国家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要求二、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一全国“一盘棋”的原则(二承认和自觉地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四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五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六国防安全原则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一、古代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略、自己读二、区域规划的由来第一是工业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大提出的规划要求。

美国_分区制_土地管理的由来及变化

美国_分区制_土地管理的由来及变化

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1月/12日/第005版新视点美国“分区制”土地管理的由来及变化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高新军“分区制”不涉及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它所规范的主要是土地的使用权。

其核心是既要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经济开发,也要保护土地的自然属性,避免过度开发破坏环境。

“分区制(Zoning)”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地方政府进行土地管理的基本方法。

“分区”这个词本身是地方政府在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实践中,通过批准一块土地具有与另一块土地不同的用途,并用地图表示出来而形成的。

这种方法既可以确定土地的不同用途,也可以规范一个区域内土地开发和建设的性质和范围。

由此可以看出,“分区制”土地管理制度不涉及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它所规范的主要是土地的使用权。

“分区制”土地管理的核心,是既要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经济开发,也要保护土地的自然属性,避免过度开发破坏环境。

“分区制”的由来美国第一个综合分区制土地管理的法律,1916年产生于纽约市。

1916年,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下城(Downtown)建造了一栋“公平大厦”(The Equitable Building)。

这栋大厦不仅高度超过了相邻的建筑,占据了自己土地所有权边界内的所有陆地面积,而且影响了相邻建筑的采光,由此在纽约市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这次讨论的结果,在美国历史上产生了第一部综合性的分区制土地管理法律。

这部由爱德华・巴塞特(Edward Bassett)律师领导的委员会提出,并由纽约市长约翰・普瑞・米切尔(John Purroy Mitchel)签字生效的法律,不仅从此规范了纽约市的土地管理,而且他们制定的《分区土地管理标准法案》,还在1924年为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所采纳和发布,成为美国其他地方政府制定土地管理法的范本。

由此巴塞特被尊称为“分区制土地管理法的创始人”。

为了使这些分区制土地管理规则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著名建筑师和画家哈格・费瑞斯(Hugh Ferriss)还用图例做了解释。

区域发展研究方向探讨

区域发展研究方向探讨

看, 揭示地 区间相互作 用的机制都是一个重要 的研究任 务 。针对这个现实 , 本研 究在 简要综述西方经济地理学
对 区域 发 展研 究 的进 展 的 基 础 上 , 提 出 地 理 学 要 加 强 区 域 问 相 互依 赖 和 相 互作 用 的 研究 。
般认为 , 2 0世纪 3 0年代英美经 济地理学进 入区
2 0 0 0 年 以来 , 为解决 区域发展差 异过大 问题 , 我国 政府颁布实施 了若干重要 的区域发展战略 , 包括西部大 开发战略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 中部崛起 战略等; 为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 问题 , 颁布实施 了主体功能பைடு நூலகம்区战
略 。此外 , 国家 还 批 准 实 施 了一 批 重 点 区域 规 划 。尽 管
事物集合起来进行分析 的地理单元 ” 问题 , 这样 的分 析 单元就是 区域。而如何定 义区域是 核心 问题 。哈 特向
地 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 , 其原因在于各地 区的碳排放与
其在全球生产体系 中的劳动分工密切相关 。因此 , 无论 是从 国家重大需求来看 , 还是从推动地学研究 的发展来
是, 在哈特 向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 地理学 的性质》 出版 之前 , 英美经济地理学界并未形成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
共识。
视角, 即区域 相互依赖性 。随着全球 化的深入 , 生产 活动 专业化 分工加 深 , 地 区间相互依 赖和相 互作 用逐 渐增 强并 已成为 区域发展 的重要 影响 因素。地 区间相 互依赖 对 于理 解 当今 的 区域 发展格 局和 区域差异 具有 重要意 义 是 地 理学需要加 强的一 个重要研 究领域和方 向。
主 要从 区域 的角 度 探 究 自然 环 境 与 人 类 历 史 的 因 果 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外的区域规划
• 综观世界各国区域规划工作,有许多共 同的地方,主要是: • 1.规划体系完整,有一套科学的方法。 • 2.规划目标主要提高区域内的协调性; 区域之间的均衡。 • 3.关注就业、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 和城镇发展问题以及环境问题。 • 4.逐步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四、中国的区域规划
• 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有如下3个明显的特点: • (一)类型多样、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并进 • (二)规划理论取得突破,规划内容不断充实( 引入,
区位论、中心地理论、梯度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聚集理论等大量被运用到区域规划的实践,且丰富
) • (三)规划手段有所改进,规划方法不断革新 (计 算机和模型技术 、GIS技术、遥感技术、机助制图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 )
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 • • • 一、古代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 二、区域规划的由来 三、国外的区域规划 四、中国的区域规划
一、古代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
• 略、自己读
二、区域规划的由来
• 第一是工业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大提出的规划要 求。 • 第二,随着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工业 的高速发展,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 为了协调城乡关系,平衡地区之间的社会 经济发展关系,以整治落后地区和以开发资源 为目标的区域规划也相应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和发展了点-轴开发模式、圈层开发理论等。
四Hale Waihona Puke 中国的区域规划• • • • 国内区域规划工作现阶段的努力方向是: 1.加强规划立法,使区域规划走上法制轨道。 2.重视市场的作用,加强市场因素的研究。 3.编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促进区域经济、人 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 4.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完善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 • 5.加强区域发展政策研究,增强区域规划的可 操作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