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荀子对语文教学的帮助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和荀子对语文教学的帮助和启示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中,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其表达的艺术和技巧就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邑(今山东省邹县)人,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语言表达方面,他以善辩著称。其雄辩之才堪为世人典范。在《孟子》七篇中,他那敏锐的思维,雄辩的口才、灵活多样的表达技巧,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

一、引经据典,振聋发聩。

在《孟子》七章中,引经据典之处俯拾皆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暴虐统治的反抗,他引用《汤誓》里的“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警告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引《诗》“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劝滕文公致力国事,施行王道。孟子也认为“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表达他对孔子的崇尚之情。

孟子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引经据典,相当于在双方架起一座走向共识的桥梁,使对方易于接受。同时,因引用的都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且具有权威性的话,这就大大增强了说服力,犹如让古代的圣人贤士跑出来帮助自己说话,即借他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孟子深谙此道。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充分的掌握好这种“借力使力”的方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不是老师在板起面孔来给他讲大道理,而是许多让他崇拜佩服的大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或者他平日最喜欢读的文学作品,在亲切的关心他,帮助他,,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自身的优劣得失,并给他指点迷津,师生关系肯定会亲密无间的,那将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多么美妙的境界。

二、运用哲理警句,启发警示后人。

哲理警句语言优美,隽永深刻,情绪激昂,内容凝练,是闪耀着智慧之光的人生哲理。孟子开言吐语,头头是道,其中不乏具有丰富哲理性的名言佳句,对世人具有极大的警示作用。如他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更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力论据,成为许多人修身立德的准则,进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成为后世众多的仁人志士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动力。

由此可以看出,孟子确实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这些哲理警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寓意深远,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生学习孟子的文章时,不仅要让他们背过并弄清楚他们的出处和意思,还应该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和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找一找哪些人他们的什么事迹体现了孟子的哪些名言警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争做孟子名言警句的实践者。这样一来,教育工作者,不仅运用孟子的名言警句来启迪了人的心扉,更锻炼了他们用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政治、艺术的胆略去揭示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美的本质的能力,让自己和受教育者的情操都不断得到陶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更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超越自我,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

三、借用寓言,曲径通幽。

孟子善于借用寓言,以具有趣味性的短小易懂的故事,来深入浅出的说明自己要阐述的道理,例如,他用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规劝人们做事不能急躁冒进,一定要循序渐进,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他借用“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一寓言,极力讽刺了那些为求贤达富贵而不择手段的人的丑恶灵魂。以“邻人偷鸡”的寓言说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

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精悍,内容通俗易懂,寓意含蓄深刻。孟子正是利用了这些特点,在说明道理、阐述观点的过程中灵活的借用寓言,既能使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又能让对方心平气和地领会。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如能适当的采用这种形式,同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相互交流思想,实现铸魂育人的目的。

四、善用比喻,旁敲侧击。

比喻把所要表达的思想的逻辑性,精炼的表现为人们的常识最容易感受到的知觉对象,省却许多语言,通俗易懂的说明了复杂的问题,这是孟子最擅长的。例如:他用“每天偷别人一只鸡的行为改为每月偷别人一只鸡”的比喻,指责那不肯立即改正错误的人,用不着阐述理由,使那受指责者无可答辩。又如:梁

惠王平时不行“仁政”,到了凶年,做一点点临时性的对少数人的救济事情,因而沾沾自喜。孟子说,这是和“畏怯敌人,从战场上退却五十步的人讥笑那退却百步的人”一样的可鄙。像这样尖锐、辛辣的比喻,其作用胜过使用多量语言的批评。又如:他对急于求成的作风,给予“揠苗助长”的讽刺;同时也指出,那放任自流的懒汉和“不耕苗者”一样得不到收获。孟子采用比喻这种表达方式,避开正面回答,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而巧妙的“言他物明己意”,迂回曲折,间接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如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用“一曝十寒”来比喻做事如果没有恒心,就很难达到目的的道理,规劝人们做事应有毅力,坚定不移。又如齐桓公欲扩张国土,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对他说:“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用“缘木求鱼”,暗示他的所作所为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其结果是必然适得其反。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意学习孟子的这种艺术技巧,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如果也象孟子那样善用比喻,就会避免干巴巴的空洞说教和正面冲突,给自己和对方留有思考的余的,从而增强了说理的艺术性,对学生来说,则是旁敲侧击,发人深省。

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先引导学生心领神会的赏析体味孟子文章中的比喻的特色,让学生对其比喻有了透彻深入的了解,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的让学生先从仿句开始练习,掌握其句式的特点,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自己写的作文中加以体现,这样孟子的这一语言艺术特色,就会流传百世,永垂不朽,也算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了一大贡献。

五、亦正亦反,形成合围。

《孟子》书中论辩式的文章则如此,孟子善于掌握论敌的思想矛盾发展情况,善于从反面或侧面顺着对方的意思,作起波澜,一纵一擒的诱导对方思想上的积极因素发生作用,逐渐减轻消极方面的抵抗,以便于把自己的意见投入对方的心坎。例如:他把齐宣王“好货、好色、好乐、好勇”的缺点,都说成是可以行施“仁政”和争取“王天下”的条件;他把“以羊易牛”、受到老百姓批评等弄得齐宣王在思想上搞不通的小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指出这是“仁术”,是“保民而王”的大事业的基础。又如:他顺着陈贾为齐王辩护错误的说法,在承认陈贾自以为得到胜利的“然则圣人且又过与”的结论下,忽然调转话头,严厉指出陈贾替齐王掩饰错误的卑鄙企图。又如:他对陈相,以从容不迫的回答方式,一层一层地逐渐引出陈相“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随即根据对方的论点,及时的宣传自己的主张,文字上显得波澜壮阔,内容丰富。

教育工作者整天面对的是长着千人千模样,有着万人万思想的学生,在不同意见的对象面前,如果一开始便从正面“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意见摆出来,那会使人只感到“异”而不感到“同”,往往引起抵触或厌倦的情绪,从而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减少说服力。正的方面,就是直陈意见。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有时正面的意见难于被人接受,尤其是广大的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有的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时,如果学习使用孟子的这种“相反相成、”“因势利导”的方法,我们迂回曲折,辅之以反面,让学生看到“如果不这样”所产生的后果,就有可能起到茅塞顿开的作用,达到师生相看两不厌的美好境界。

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教育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时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敢于创新。多种形式的辩论会非常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在辩论时,能学习孟子的这种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采用从正反两方面着手的方法,迂回曲折,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敌方跟着你不自觉的进入你设的圈套,既驳倒了对方又证明了自己观点是正确的。甚至倒过来让他也信服你的观点,岂不妙哉?

荀况,亦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一住儒家大师,世称荀子。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

教学思想

1、学思行结合

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