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故乡教案(新人教版)-3.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9 故乡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3.学习鲁迅先生同情劳动人民的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的特点,理解文章主题。
2.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了解小说的背景。
2.抓住小说的三要素进行阅读理解。
3.通过讨论、结合现实理解人物和主旨。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了解小说的特点。
2.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等。
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
回故乡已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已推翻封建王朝,赶跑了一个皇帝,理应比先前更好,但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感觉比二十年前的故乡更差,于是触发了他对创造新生活的深入思考,于是以回乡经历为线索,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关于故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鲁迅先生回到离开了二十年的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本次教案设计的内容是对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故乡》的教学。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由鲁迅先生所著,描述了作者的故乡,通过文字展示了故乡的美好和可爱之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思考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I. 教学内容1. 知识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分析文中的文学特色。
(2)理解课文所描述对象的形象特点与文中所描绘的精神特征。
(3)分析词句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色。
(4)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2. 教学目标(1)理解《故乡》这篇散文的主题,阐述鲁迅的文学特色。
(2)了解鲁迅在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掌握相关的表达方法。
(3)能够分析,掌握课文所揭示的深层的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
II.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当精读课文,并准备课堂所需的音视频资料及图片。
其次将设计好的教案打印出来,并准备好必要的教学用具。
2. 导入通过欣赏本节课的视频资料《故乡》,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氛围中。
然后与学生分享一下个人故乡的经历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
3. 阅读理解(1)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和语篇,分析文学特色。
(3)整理资料,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作品特色并制作展板。
4. 练习与讲解(1)请学生回顾自己故乡的情况,并写下或讲述故事,互相分享。
(2)请学生找出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人物,掌握其形象特点,了解相关表达方式。
(3)采用问题传递方式,问答有关课文的问题和有关鲁迅思想的问题。
(4)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讲解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5. 自主探究请学生自行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批评之类的文献,进一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意义的掌握。
III. 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原著中的文学特色,并能够分析其中隐藏的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念;同时还能够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逐渐掌握相关表达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9.《故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2、培养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法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故乡,都热爱养育自己的故乡。
大家知道:提起“故乡”我们会想到自己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有时我们也把“老家”称之为故乡。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写故乡的诗文。
有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的;有抒发对故乡的离情别绪的;还有写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时的激动和欣喜的。
鲁迅先生生于1919年底,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绍兴时,他有没有那份激动和欣喜?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了解背景(学生可事先到网上查寻有关资料以作补充)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2、听录音(小声跟读),给段标注序号,找出生字并正音。
阴晦.(huì)潮汛.(xùn)祭祀.(sì)装弶.(jiàng)脚踝.(huái)髀.间(bì)愕.然(è)鄙.夷(bǐ)嗤.笑(chī)瑟.索(sè)深黛.(dài)惘.然(wǎng)恣雎.(suī)鹁.鸪(bó)伶.仃(líng)獾.猪(huān)寒噤.(jìn)胯.下(kuà)秕.(bǐ)潺.潺(chán)憎.恶(zēng)妇孺.(rú)钵.盂(bō)贵恙.(yàng)荼.毒(tú)蜷.缩(quán)瓦楞.(lèng)3、明确小说线索、情节,讨论分段并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段薏。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案3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3 新人教版《故乡》教学中如何确定和突破教学难点?《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浙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选用了鲁迅先生这篇名著,并在单元要求中明确: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
阅读小说,欣赏名著,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
鲁迅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
一、难点确定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在《故乡》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对老师来讲也需凝神一思,对初二学生来讲,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
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把握起来还较容易。
“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
因此,我们确定本文的教学难点为:第一,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9故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故乡3.复习小说相关信息二.合作探究,结合问题,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小组为单位列出三个要素的内容。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思考回答。
3.比较本文与其他小说的异同。
学生联系所接触的小说来比较。
4.文章所写的“故乡”跨越的时间长度?从时间概念上看,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为几段?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结合环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阅读课文。
(一)记忆中的故乡1.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个人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并总结发言。
2.结合具体的语段,对人物形象作简要的分析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2、重点字词阴晦(huì)脚踝(huái)潮汛(xùn)髀(bì)骨嗤(chī)笑瑟(sè)索惘(wǎng)然恣睢(zìsuī)萧索:荒凉、冷漠的意思。
如许:这么些。
无端:无缘无故。
鄙夷:看不起。
愕然:吃惊的样子。
二、1、明确小说要点:人物:母亲—我—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环境: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环境根据课文具体内容,个人思考总结并回答。
3.结合写作的背景,讨论记忆中的故乡是否真实存在。
小组交流讨论,代表回答。
(二)现实中的故乡1.现实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景像?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划出文中描写的语句,小组讨论,梳理景物描写作用,代表回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9 故乡第1课时但“我”并不绝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
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某某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X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教师提示‖目标导学三:写作运用,描写人物提问15:想一想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明确:(1)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各方面写人物(3)能够抓住人物的个性来写……2.借鉴本文的写法,用片段作文的形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引导学生区别“小说中的我”、作者、“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等几个概念的区别,以免学生混淆第2课时逻辑的表达效果。
(3)思想、精神对比①对我的态度由“情真意切,亲密无间”到“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②对生活的态度由“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4)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压下的闰土的父新,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为了怕儿子死了,给他起名为闰土,便“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三十年以后,在生活更沉重的压迫下的闰土,生活比父亲更惨苦了,已无力给儿子套上明晃晃的银项圈;香炉、烛台代替了银项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连希望也比父亲更渺茫了。
三十年以前,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天真烂漫的少年;三十年以后,闰土的儿子水生又长成了当年闰土的模样,所不同的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
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又是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惨了。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3.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1.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晦(huì):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
如:晦朔。
2.昏暗;不明显。
如:晦暗。
本文取此义。
3.夜晚。
如:风雨如晦。
猹(chá):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弶(jiàng):1.捕鸟或鼠的简单装置。
2.用弶捕捉。
踝(huái):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xùn):河流定期的涨水。
如:桃花汛。
髀(bì):<书>大腿,也指大腿骨。
愕(è):惊讶;发愣。
如:惊愕。
嗤(chī):<书>嗤笑。
如:嗤之以鼻。
瑟(sè):古代弦乐器,像琴。
廿(niàn):二十。
折(shé):1.断(多用于长方形的东西)。
如:树枝折了。
2.亏损。
如:折本儿。
本文取此义。
3.(shē):姓。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故乡》教学,主要涵盖文本分析、语言点剖析、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写作训练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掌握主旨大意,把握文本细节;2. 加强对语言点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等;3. 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读、写、说、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朗读、模仿、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悟家乡之美,形成珍惜家乡的情感;2.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引入1. 播放家乡地理位置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
2. 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特点等。
第二环节:文本分析1. 以全文导读的方式,解读《故乡》的主旨大意和文本结构。
2. 对文本关键词汇、短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运用技巧。
第三环节:理解课文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和互动。
2. 通过讲解词汇、解释句子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分组对课文进行录音,并进行对比、评价,提升朗读技能。
第五环节:写作训练1. 给学生提供文本选取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写作。
2.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四、教学建议1.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教学,如情景演示、朗读、写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课内知识。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9故乡教案(新人教版)》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9故乡教案(新人教版)》教案(新人教版)回忆进入初中以来我们曾学过的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出处《朝花夕拾》、《社戏》短篇小说、出处《呐喊》、《一件小事》短篇小说、出处《呐喊》),其中《一件小事》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且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同样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运用了对比手法的鲁迅小说。
(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小说创作背景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
《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
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
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三、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书前预习提示加投影补充)瓦楞歇息胯下祭祀(葵)毡帽明晃晃秕谷缚住鹁鸪薄嘴唇寒噤打拱折本潺潺四、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1、“我”回故乡见到了哪些人?2、课文突出刻画了哪个人物?3、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会复述主要故事情节)4、叙事线索是什么?5、其情节是如何安排的?划分情节结构的依据是什么?明确:1、母亲、宏儿、杨二嫂、闰土、水生;2、闰土;3、两处插叙(“我”回忆与闰土幼时的交往、杨二嫂说闰土偷埋碗碟一事);4、“我”回故乡的活动(见闻感受)为线索;5、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情节结构的依据是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交流感知 2. 回顾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3.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阴晦( ) 瓦楞( ) 胯( )下獾( )猪秕( )谷鹁鸪( ) 髀( ) 嗤( )笑絮( ) 瑟( )索蜷( )缩寒噤( ) 折( )本惘( )然恣睢( ) 潺潺() 黛( )色愕( )然五行( ) 颧( )骨伶( )仃研读共品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熟悉课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doc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20年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1.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9《故乡》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9《故乡》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字词。
2、文学常识:作者、小说。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学生谈谈自己故乡的情况导入新课。
二、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检测预习: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2、“故乡”是谁的?3、“故乡”在哪里?4、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
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5、小说的主题。
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6、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7、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五、合作探究:1、本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写法。
润土:杨二嫂:水生:“我”:3、文中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
4、如何理解本文最后一句的含义?“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故乡》(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
故乡
课题 备课人
知 识 1、 2、
与能
课型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探究文章主题。
故乡 新授
课时
3
力
教 过 程 1、 通过朗读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 与 方 2、 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
目法
标 情 感 由人物的遭遇进而思考产生这一悲剧的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
态度
价值
观
课标要求 诵读赏析
3/4
word
教学 反思
本堂课让学生以研究环境、探究主题为主,知道了文章的写作特色。
4/4
嫂前后生活的对照,反映黑暗社会病入膏肓;故乡情
景的前后变化对照,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3)运用准确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4)巧妙运
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使小说结构流转自如,疏密
有致,浓淡相间。
三、教师总结
板书设 计
研究环境 探究主题 归纳写作特色
重点
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 诵读赏析
教具 学具 白板
教师活动
一、研究环境,探究主题
学生活动 研究环境,探究主题
“故乡”?
明确: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
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
中的故乡”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
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
2/4
word
讨论明确:“我”不等于作者自己。“我”是一个同
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某某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的形象。文中对“我”的形象刻画,着重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1.知识链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课外阅读的小说作品就更多了,阅读这些小说作品,为我们积累了许多阅读小说的感性经验。
本册教材的“附录”中,编排了《谈谈小说》这篇知识短文,阅读这篇短文,我们会明确阅读小说的一些常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布置快速阅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积累。
3.与文本对话。
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
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较多?分别为他们写一个小传。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4.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
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
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
如杨二嫂的小传(参考示例):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个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
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新
9 故乡教学目的:1、概括小说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1、小说表现的主题。
2、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议论的哲理性。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熟悉小说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初步体会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两件事: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2、读准下列词语的音。
秕谷(bǐ)鹁鸪(bó g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 suī)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追问:这篇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鲁迅,这句话对吗?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小说中的人称为“人物形象”,是根据现实中的人塑造出来的。
读一篇小说,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2、小说写的是“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请根据地点的不同,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找出各部分的起止,并用三个字分别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新人教版)-3单元教学重点:了解掌握文章的表达方式。
反映不同的生活,往往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篇文章中,也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的表达方式。
写人物、事物和景物,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写事物的形状,状态和规律,给人们以知识,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事物在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思想感情则用议论和说明。
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文章表达中心的需要,往往在同一篇文章中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在说明文中有记叙和描写(《中国石拱桥》),在记叙文中有议论和抒情(《北京立交桥》)等。
文学作品记叙、描写或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有时也兼用议论。
议论是由所记叙的事物而阐发出来的,目的在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地揭示所记叙的事物的内在含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文章的中心。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单元课文中的《故乡》是一篇小说,它以描写和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成功的塑造了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结尾处的议论与抒情、写景相结合使文章主题深刻鲜明;《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杂文,文章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夹叙夹议,通过对雷峰塔倒掉和对民间故事“白蛇传”的传说的评述,鞭鞑了封建势力的代表法海,表达了作者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
在本单元的课文里,议论是记叙中的议论的延伸和扩展。
具体哪种表达方式的选用,要为课文的内容服务。
议论文以议论为要主要表达方式,用议论来阐述作者的主张或观点。
议论文中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
议论文中记叙的表达方式主要用来列举事实,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正确,也作为反对别人的论据。
《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所举的田头野老欣喜兴奋,为白娘娘抱不平的例子,充分表明了人民对它憎恶,表明了作者的爱憎。
第一课故乡[目的要求]小说的要素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小说具备了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最主要的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作概括的介绍,也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心理作具体细致的描绘;既可以通过侧面烘托来反映人物特征。
小说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的中心是通过情节来完成的。
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
有的小说开头有序幕,结尾还有尾声。
在情节的不断展开中,人物性格特征渐渐展现,形象渐见鲜明。
小说中的人物不能孤立的存在,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小说中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
对环境的描绘,通常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小说分短篇、长篇和中篇三种。
《故乡》是一部短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败,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束缚下农民所受的精神上的折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落;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和追求新生活的热切愿望。
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典型的人物。
作品写少年闰土,中年闰土,通过写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对照着表现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对杨二嫂前后二十年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她的刁滑刻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而又放肆无拘,她的境况每日愈下,封建的社会,封建的思想严重地摧残了她的精神。
小说将描写、议论、抒情与记叙相结合的写法。
小说一开头就通过写景表现了故乡破败和苍凉,进而表现了“我”茫然惆怅的情绪。
对“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的一幅神异的图画”的描绘和对夏天生活丰富内容的记叙,表现了我对少年闰土的怀念。
小说结尾处作者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表明了作者对新生活的热切的追求愿望。
对比的写法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对比写法,在对比中表现人物,表现作品深刻主题。
小说一开始就写眼前故乡破败、凄凉的景色与我记忆中20年前美丽的故乡的对比;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活泼、勇敢的小英雄形象与中年闰土“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的形如枯槁的形象的对比;青年杨二嫂擦着白粉,宛如“豆腐西施”与中年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对比,无不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人物或崇敬,或鄙夷同情的感情。
[课文解释]注音释义1、给加点字注音阴晦huì猹 chá弶 jiàng 鄙夷 bǐ潮汛 xùn脚踝huái 胯下kuà獾猪huān 髀bì愕然è嗤笑chī脖颈jǐng 瑟索sè惘然wǎng 恣睢 zì suī2、解词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通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苏生:苏醒、重现惘然: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的样子恣睢:放纵、凶暴作者、背景及文体。
作者。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中的“我“不能等同于鲁迅,他是一个艺术典型,一个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而非现实中的鲁迅。
时代背景上一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
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目睹了农村的衰败、凄凉的悲惨景象,农民贫穷困苦的生活。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天灾人祸使他们的生活每况愈下,封建传统观念的压迫使他们精神麻木,只能寄希望于神佛。
年轻的,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我”希望改变着不幸的现实,创造新的幸福的生活。
文体文题:写“我”回家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人民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和作者对他们遭遇的同情及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
本文是一部短篇小说线索与结构线索: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线索。
结构:以时间为序,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以“我”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枢纽来展开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回故乡(1—5小节)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述了“我”渐进故乡时的所见,抒发了因故乡的萧条景象而产生的悲凉之感,交代了回故乡的缘由。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起句,“冒”写事急,“2000余里”,“20 余年”写与故乡隔离的情形,流露出“我”的惘然心绪。
第2自然段写季节:深冬;天气:阴晦;冷风呜呜地响;天色:苍黄;乡村景象:萧条,没有一些活气,表现“我”悲凉的心绪。
第3自然段,用疑问句,表现“我”的惊疑心情。
第4自然段先写记忆中的故乡与眼前的故乡不一致,表现我对从前故乡的热爱和对眼前故乡的失望的心情。
第5自然段写回乡的缘由。
“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谋食的异地”去表现了“我”对故乡的留恋。
第二部分(6—77小节)写“我”在故乡的所见和感受。
着重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形象,是小说的主体部分。
可分三层:第一层(6—38小节)主要写“我”与闰土相识和交友的经过。
插叙是这一部分的主体,先写“我”对闰土的总体印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是“我”记忆中最新鲜最深刻的印象。
接着写“我”和闰土认识的原因,表现出闰土是我少年的朋友和玩伴。
再接着先写我眼见的少年闰土的形象:“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再写“我”和闰土的谈话,闰土丰富的捕鸟知识,农村夏天生活的丰富内容。
插叙完毕后,又写了母亲与宏儿的对话。
第二层(39—53)写杨二嫂要木器的情况先写杨二嫂的出场,尖利的叫声、奇特的肖像、泼辣的对话,以及我的“愕然”与惶恐,插叙对青年杨二嫂的回忆,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破产,小市民的生活也日趋窘困。
接着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尖刻、放肆、庸俗的丑恶形象。
第三层(54—77)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形先写闰土外貌的变化:“……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得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接着写“我”与闰土简短的对话,他“终于恭敬起来”的态度,凄凉沉默的神情、木讷断续的语言,使“我”痛苦地感受到我们之间的深刻的隔阂。
闰土生活的悲惨景况,以及造成他日益贫困的根源是战乱、兵匪、苛税、饥荒等的天灾人祸,他的苦痛难以言传,他被折磨得已如“石像一般”;二十年过去,闰土外貌的变化,境遇的不同,深刻地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第三部分(78—84)段:写“我”离故乡时所思所感。
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议论部分深化了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人物形象、主题。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闰土和杨二嫂,次要人物有“我”、水生、宏儿、母亲,“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
闰土:少年闰土朴实、善良、活泼、聪明、勇敢,是个小英雄(见课文12—18小节 18小节写少年闰土的语言,23—26小节写刺猹,30小节写海边生活等);中年闰土:衰老、迟钝、自卑、麻木、迷信、“石像一般”的木偶人(55小节的肖像描写,60、62、64、66、69、71小节的语言描写)。
杨二嫂:因家道败落而堕落的庸俗、自私尖酸刻薄的小市民形象。
(39—52小节肖像、语言、行为描写)“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干瘦、憔悴的外形,放荡的言行,由“豆腐西施”堕落成一个尖刻、庸俗的小市民。
小说中的形象的对比,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落、隔阂,真情的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迫切愿望。
写作特点:对比的写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对照,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形象对照,我和闰土的前后关系的对照,故乡二十年前后情景的对照反映出农村经济每况愈下,农民命运日益悲惨。
“我”与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对照,反映出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渴望改变现实的愿望。
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渐进故乡时所见到的故乡景色的破败和苍凉,烘托出人物悲凉的心情;写少年闰土肖像时的“神异”图画,衬托出人物热情、活泼、勇敢的性格特征,创设出轻松愉快的气氛;离故乡的景色描绘,创设了静谧的氛围,衬托我的沉思,形成深远的主题意境,赋予作品深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