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 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知道增大、减小滑动摩擦的方法和实例【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摩擦力,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手,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品质。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明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且会正确对待摩擦力,思考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
提问: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小棍提起米杯来呢?你能给这个力取个名字吗?(引出课题)(二)出示目标,解读目标(三)合作尝试,自主探究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A.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B.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C.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师:这种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阻碍相对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生: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生在课本“问题与猜想”的指导下猜想,并设计实验(材料在所在的实验台上)。
1、提出猜想教师引导: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学生分析:由生活出发会发现: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摩擦力就会越大,物体接触面越粗糙,物体的摩擦力会越大。
初中物理_第3节 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两大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本节教学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老师尽量为学生创造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材分析: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之前刚学习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
教法建议:1.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
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学生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
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这样就能既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摩擦力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只有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 3.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 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探究,理
1
-摩擦力教学设计
解在实验探究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们说说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归纳总结】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
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 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3 就是滑
【思考与讨 论】 两相互接触的 物体间,存在 相对运动时,在 接触面上产生 的一种阻碍相 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教学设计
(二) 动摩擦力。
探究滑
动摩擦 (二)实验探究、合作研讨
结论是: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 【课件展示】 摩擦力 的利用 与防止
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涉及到不 少有关摩擦的知识。自行车的哪些部位 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用的呢?哪些是有 害的?请分析一下自行车增大和减小摩 擦力的地方及方法
【学以致用】 分析交流自行 车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地方 及方法。
置作业 里,我一天的遭遇,题目自拟。
巩固提高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摩擦力是比较抽象的,也是力学部分较难的知识点之一,不止一次地出现
在将来的学习中,在初高中都具体学习这一步分内容,在中高考题中都以难点 的形式存在。因为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对物体间相对 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和物体 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一致,这与所想所见不同,需要理性分析考虑周 全才可以,这就就给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达 到知识的内化和深化。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上课前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探究摩 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学生还会猜想跟接触面积、物体的速度等因 素有关。作为教师应及时做好指导,让学生进一步设计实验探究,排除干扰 项。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 的具体操作,因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物体速度、接触面积无关的讨论时间较 为少。这些内容不可能在这一节课就能让学生全部探究完成,应该让学生先熟 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
并付诸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
探讨,取长补短的协作意识。
重点:知道滑动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猜想和探究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各环节的方法
与思路,多方面考虑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法。如果有学生提出重力是影响因素,可做简单比较加 以说明。对于材料性质这一影响因素,不过多强调,通 过事例让学生了解即可,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适当安 排。(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科学的猜想与假设,鼓励自 主探究。)制定计划和实验方案,选择器材。怎样测量 滑动摩擦力怎样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其中某个因素 的关系怎样测摩擦力更准确测量时应注意什么渗透思 想方法--让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渗透和强化 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 需要记录的实验内容什么如何记录便于比较(初中学生 往往对记录方法不太熟悉和重视,需要强调记录对于实 验结论得出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设计 实验记录表格的科学意识。)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 解学生情况,发现学生问题,指导探究。(为评价和反 思做好准备)具体的问题应具体解决,但不能包办代替。 指导小组之间对实验结果评估,交流,讨论,并得出结 论。(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和尊重事实的科 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和尊重事实的 科学态度。)3、摩擦知识的应用分析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的方法教师启发:现在我们知道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 素,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 擦力我们为什么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摩擦的应用和危
方法。
本节课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
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基本完整的探究 教学策略选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程度的关系。
学生学习能
能力基础:虽然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经历了科
力分析 学探思路和方法,还不是很完整。用生活中的摩擦现 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 上,通过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 因素。把有关摩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知道增大、 减小摩擦的方法。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 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 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 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 不同方向的弯曲。
知识本身的要求并不高。教材中的安排是通过认识滑动
摩擦——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滚
动摩擦和静摩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应用
。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
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
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
在当今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能力 尤其重要。因此,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以物理知识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 探究,以帮助他们完成由“学会”到“会学”到“好学” 的转变,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标;也既 课例研究综 是通过物理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 述 展。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教学法,旨在将 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 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 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篇1: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摩擦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具体操作:(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创设了一个情景: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3节《摩擦力》。
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摩擦力的作用及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摩擦力的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仪、弹簧测力计、实验用小车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小车、测力计、粗糙程度不同的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走路、开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 实践情景引入:摩擦力演示仪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6.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主要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摩擦力的分类(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摩擦力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在生活中,摩擦力有哪些应用?(3)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2. 答案:(1)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精选10篇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精选10篇摩擦力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教学过程】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揭题:运动与摩擦力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2、学生交流、讨论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记录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2、设计对比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篇二第4、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思想】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教材分析】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摩擦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设计:摩擦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摩擦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定义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4.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5.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及应用实例。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本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现象。
3.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重要性。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什么是摩擦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定义和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展示摩擦力的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实例,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以及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摩擦力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开展摩擦力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课本中有关摩擦力的章节。
2. 实验器材:滑轮、木板、摩擦计等。
3. 网络资源:有关摩擦力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通用5篇)
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通用5篇〕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通用5篇〕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1课本上首先用一幅卡通画让学生“考虑与讨论”,然后按照箱子状态改变的顺序引入静摩擦力,且用实验和摩擦力与拉力的关系图线帮助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最后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一节内容强调物理实验在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中的作用,突出“经历”和“体验”。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仍然从学生熟悉的滑动摩擦力入手,首先从滑动摩擦力的现象引入,由学生观察并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方法。
进而给出静摩擦力的情境,继续由学生观察总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方法。
在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开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这里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以便让他们“经历”和“体验”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处理数据的才能。
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后,让学生观察由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变化的过程,利用数据采集系统清楚的展示难以准确观察的实验现象,使得学生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清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展了合理的编排、剪裁,教学设计合理。
教学中师生活动积极,课堂上教者创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提供了动脑想的时间,动手做的空间,让学生质疑、动手、讨论、积极参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手段先进,教者设计了一些新颖有助于新概念理解的小实验,利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延长了教学的“时间”、放大了教学的“空间”,特别是教学中应用了数据采集器,使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过程直观的显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缺乏之处是在实验时还可以给学生以更多的指导,使学生的实验更加有成效;在问题的设计上的更加有梯度,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散,最后可以再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己消化,理解。
初中物理_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地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 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4. 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和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运用"变量控制"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多媒体、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棉布、木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骑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停止蹬车,无论路面多么光滑,自行车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 在地面上滚动的足球也是这样.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力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师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情况探究知识点一:摩擦力体验摩擦力在分析摩擦力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摩擦力。
1.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2. 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感受,纠正学生的错误。
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具备什么条件才会产生摩擦力呢?教师演示实验用两个刷皮鞋的毛刷毛对毛和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学生看到刷毛的毛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弯曲,引导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还有产生的条件.2.摩擦力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c.接触面不光滑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分类和方向。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科学的实验设计和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能够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检验,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学器材:每组学生一组金属块一盒、弹簧测力计、侧面和平面粗糙程度相同的长方体,长木板,棉布、毛巾。
教学过程:释疑巩固一、摩擦力的定义、条件和分类。
通过: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
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学生利用课桌和手的推动,自己动手感受摩擦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建构摩擦力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认识摩擦力,并完成反馈一,请学生代表展讲。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生成问题,自主建构摩擦力的概念,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布置反馈练习一完成反馈练习一二、问题二:摩擦力的分类。
出示图,提出问题图中有几种摩擦力。
通过推手的实验学生提出两种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进一步出示图片;解决问题,引出滚动摩擦力,并得出滚动摩擦力小于同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
引导学生形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学生讨论,说出测量的方法,归纳其原理。
明确测量的步骤、测量的科学方法运用前面所学的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以生活中观察的到现象为依据提出猜想、引导学生将(1)提出猜想;学生先做猜想,再说出猜想的依据。
初中物理_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5科学探究:摩擦力科学探究:摩擦力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和滚动时,会产生摩擦。
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和滚动时,会产生摩擦。
2.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
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意识。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程度和压力有关。
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程度和压力有关。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引入新课:取一根比较光滑的不锈钢钢管,中间系一块红布条作标记,在讲桌下准备好洗洁精和毛巾。
精和毛巾。
找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找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在绳子的一端不作处理,在绳子的一端不作处理,在绳子的一端不作处理,另一端涂抹上洗洁精,另一端涂抹上洗洁精,另一端涂抹上洗洁精,分分别交到男女生手中。
别交到男女生手中。
女生胜,请男生分析失利原因,引入摩擦力。
女生胜,请男生分析失利原因,引入摩擦力。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活动一:认识摩擦力1、学生根据要求实验,感受摩擦力,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要求实验,感受摩擦力,回答问题。
(1)手放在桌面上滑动)手放在桌面上滑动(2)(2)让刷子在桌面上滑动让刷子在桌面上滑动让刷子在桌面上滑动学生思考讨论:(1)手放在桌面上滑动时,手放在桌面上滑动时,桌面对手是否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对桌面对手是否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对手起什么作用?你认为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手起什么作用?你认为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2)刷子滑动时,刷毛向哪弯?说明刷子受到的力是怎样的?)刷子滑动时,刷毛向哪弯?说明刷子受到的力是怎样的?手在滑动手在滑动 (摩擦)(摩擦) 阻碍手的运动阻碍手的运动刷子在桌面滑动刷子在桌面滑动 阻碍刷子运动阻碍刷子运动总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为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计算]滚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计算]滚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篇(一):九年级《摩擦力》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安排在学习了重力与弹力之后,教材以生活事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掌握方面: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大小和方向规律,难点是滑动摩擦中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静摩擦是否与重力有关?能力培养方面: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探究过程中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1.对静摩擦力的学习以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探究了有关静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启发学生说出生产生活中应用静摩擦力的例子,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四、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道两种摩擦力的产生、方向、大小如何判断;了解滚动摩擦;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探究教学,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养成动手、动脑、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
使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学会学习,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②通过对我国磁悬浮列车和乒乓球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奋发学习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学生:探究摩擦力改进仪器一套(上附一个弹簧测力计和最大静摩擦力指示条)、一个摩擦块、一块木板(上下表面不同材料)、一块长布条、四个钩码。
初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摩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三节摩擦⼒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摩擦⼒。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的⼤⼩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法:①经历影响摩擦⼒⼤⼩因素的研究。
②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分析、概括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乐理探索⾃然现象和⽇常⽣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活,⼜服务于⽣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的⼤⼩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压⼒与重⼒的区别,摩擦⼒的定义。
教学⽅法:对摩擦⼒的定义采⽤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因素采⽤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减⼩摩擦⼒的⽅法采⽤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教师演⽰⽤:⼩车、弹簧秤、⽊块、⾦属块、实物投影学⽣演⽰⽤:⼩车、长⽊板、⽑⼱、弹簧秤、⽊块、⾦属块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师:前⾯我们学习了哪两种⼒?⽣:重⼒、弹⼒师:什么是重⼒?什么是摩擦⼒?⽣:思考回答。
⼆、引⼊新课⽼师⼿持杯⼦静⽌不动,请学⽣思考:杯⼦受到什么⼒?(教师演⽰,学⽣思考回答)师:杯⼦受竖直向下的重⼒,杯⼦静⽌,根据⼆⼒平衡条件,杯⼦还受到⼀个⼿施加的竖直向上的⼒,这个⼒就是摩擦⼒。
(板书:第三节摩擦⼒)三、学习新课(⼀)动⼿做⼀做,感受摩擦⼒。
引导学⽣逐步做以下三个活动:1.将⼿掌⽤⼒压在桌⾯上并向前⽤⼒,但⼿掌相对桌⾯静⽌。
2.将⼿掌⽤较⼩⼒压在桌⾯上并向前⽤⼒,使⼿掌相对于桌⾯滑动。
3.⽤两根⼿指在桌⾯上模仿⼈⾛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向。
思考回答:你感到摩擦⼒是⼀个什么样的⼒?作⽤在哪?作⽤⽅向如何?教师总结: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上会产⽣⼀种阻碍相对运动的⼒,这个⼒叫滑动摩擦⼒。
2、摩擦⼒产⽣条件: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接触⾯不光滑。
3、摩擦⼒的⽅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向相反。
(⼆)动⼿做⼀做,测量摩擦⼒。
初中物理教材《摩擦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材《摩擦力》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教材《摩擦力》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2024年初中物理《摩擦力的作用》教学设计
2024年初中物理《摩擦力的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定义,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学生能够解释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总结出相关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摩擦力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方向。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1)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木块、长木板、毛巾、钩码、弹簧测力计等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视频:一个人在冰面上行走,不停地滑倒;另一个人在普通地面上行走,比较平稳。
(2)提问学生:为什么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滑倒,而在普通地面上行走比较平稳?(3)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2、新课教学(1)摩擦力的定义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推动桌子、走路等,讲解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如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木块,木块不动;再在木块上放一个钩码,用力推木块,木块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得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让学生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感受摩擦力的方向;再向后拉,感受摩擦力的方向。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5F=μFn
Fn表示物体受到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以与重力无关。
教学反思
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初中学过的力的认识息息相关,又是后面学习受力分析的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重力和弹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按照迁移规律科学地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学质疑、交流探究,获得新知。
①人走路时的摩擦力分析;
②拔河比赛取胜之道;
③自行车中的摩擦力问题。
(二)精讲点拨,拨云见日
1.关于摩擦力的方向问题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没有关系,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②演示课本58页3.3-2用弹簧秤拉木块的实验。
实验三:①将手平压在课桌上向前移动,②用力推动一撂书本,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作用,思考下列问题。
.实验四:演示课本3.3-2,拉动测力计使其匀速运动。①将木块平放、侧放;②在木块上放上几个钩码;③铺上毛巾。
利用所学摩擦力的知识,分析下面的实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和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许多科学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需要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提问学生:“什么是摩擦力?它是如何产生的?”2. 讲授新课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是由于物体表面的不平整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产生的。
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3.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作出假设: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关系。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学生分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鞋底的花纹、铅笔的橡皮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
这里不要解释动摩擦和静摩擦的问题。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摩擦力的测量问题,实验的研究方法问题以及实验器材的选择问题。
摩擦现象学生比较熟悉,要先引导学生对摩擦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猜想,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完成实验,包括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自己得出实验结论等等。
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即可。
摩擦与我们息息相关。
指出有时摩擦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
应该研究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阅读这段课文。
读完课文后,通过讨论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再得出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
对利用滚动减小摩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亲自感受一下利用滚动可以减小摩擦。
对加润滑油减小摩擦,学生比较熟悉。
但对利用气垫减小摩擦,学生不熟悉,教师可适当做些说明。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体的接触面上。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作用: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二)测量滑动摩擦力演示:把木块放到水平桌面上,弹簧测力计通过绳子拉着木块前进。
思考: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怎样知道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图1进一步提问让学生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吗?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原理是什么?测量时要让拉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木块必须做怎样的运动?拉力的方向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桌面不水平行不行?总结:只有把物体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让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通过思考讨论让学生明确:测滑动摩擦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测量摩擦力;测量时应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三)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1)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请你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或假设: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压力有关,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学生思考,回答。
每次只改变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中的一个,其他因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摩擦力》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之前刚学习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
这里不要解释动摩擦和静摩擦的问题。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摩擦力的测量问题,实验的研究方法问题以及实验器材的选择问题。
摩擦现象学生比较熟悉,要先引导学生对摩擦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猜想,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完成实验,包括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自己得出实验结论等等。
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即可。
效果分析本节课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讲解,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思路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操作,并引导学生收集分析操作中的事实得出假设,然后再为学生提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由经验得出的假设,最后形成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从操作实践出发,从实践中发现的事实出发,没有把结论强塞给学生,这是十分可贵的。
验证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这说明教师在备课时并不是简单地以得出结论——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有意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磨练。
请别小看这一点,没有相信学生,敢于让学生“胡想”、“胡说”、“胡做”的魄力,这一步是很难放开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作这种尝试了,这是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新表现。
《摩擦力》教材分析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了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力。
摩擦力这一节的学习首先是对前面知识力、二力平衡的巩固,也为学习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打下基础。
其次,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本节课在研究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时,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因此不仅为以后的探究实验加深了理解,而且为以后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也打下了基础。
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在“科学世界”里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评测练习1、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N,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2、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静止在水平公路上的汽车无法起动;B、我们将无法系上鞋带;C、我们将无法写字,因为笔会从我们的手中掉下来;D、在水平公路上运动的汽车很容易刹车。
3、用大小不变的水平力,拉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5所示。
木块在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木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C.绳对木块的拉力大于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D.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保持不变4、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A.拉杆旅行箱底部装有轮子 B.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C.向自行车的转轴处加润滑油 D.在气垫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5、小伟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接触面积的大小。
接下来小伟通过上图所示实验操作验证他的猜想:(1)实验中小伟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这样做是根据的知识得出拉力等于摩擦力,从而测出木块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
(2)如果小伟要探究猜想②,他应该选择两幅图所示的实验步骤来操作,根据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得出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这一节主要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演示实验为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讨论交流、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具体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1、本节课成功之处: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