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刘邓大军渡黄河》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刘邓大军渡黄河湘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刘邓大军渡黄河湘教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刘邓大军渡黄河的历史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的壮美和渡河的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他人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黄河的了解,如地理位置、特点等。
2.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刘邓大军渡黄河的故事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刘邓大军渡黄河的认识。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历史画面,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刘邓大军渡黄河的壮美和艰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情感体验。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过程中,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刘邓大军渡黄河》这篇课文,文章记叙了1947年夏天,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千里跃进,的战略行动。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刘邓大军渡黄河的壮丽场景,展示了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
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在文本理解、情感体验、审美鉴赏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因此,本案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引导他们感受文本魅力,体会历史内涵,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 《刘邓大军渡黄河》课件 ppt课件

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 《刘邓大军渡黄河》课件 ppt课件

• 当太行、冀南和豫皖苏 部队同敌人连续打了几 • 战术取得明显 效果 天几夜,把敌人打得晕 头转向,弄不清我军主 力行动方向时,国民党 郑州前线司令部却发表 电讯,说什么刘邓的军 队南进受挫,被迫“西 窜”。可见,刘邓大军 “明修栈道”的战术已 经奏效。
• 本来,国民党新调 来的两师主力已挖 了滩头阵地,因听 指挥部的情报,就 放松了戒备,部队 根本未进入阵地。
• 本文中 心句, 故事发 展高潮
• 蒋介石鼓吹的 “黄河战略”神 话,只一夜工夫 就烟消云散,成 为历史的笑谈。
• 侧面说明渡河 成功
• 解放战争的战 略进攻,从此 揭开了序幕。
• 揭示渡河的 历史意义
学习第二部分:
1、刘邓大军渡黄河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2、课文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指什么? 3、自由读,找出最能突出刘邓决策英明的地 方,小组交流。
刘伯承、邓小平显得 那样轻松,胸有成竹。 其实,为了使部队能 顺利渡过黄河,他们 精心部署,可一点儿 都不轻松啊!
过渡句
• 渡河之前,刘伯承、邓小平把12万野战军 主力集结起来,而让太行军区、冀南军区 部队伪装成主力,在豫北发起攻势,跟敌 人打得难解难分,同时指挥豫皖苏军区部 队向开封以南地区佯施攻势,以转移敌人 视线。此时,真正的主力部队正夜以继日 地进行渡河的准备工作。 • 插叙,表现杰出军事才能。 • 争分夺秒的工作。
• 5·重新排列次序错乱的句子。 • ()树苗喝足了水,显得挺有精神, 仿佛在对我们笑哩。 • ()今天下午,老师带领我们来到凤 凰山植树。 • ()我们按照老师说的要领,将一颗 颗树苗栽好,然后又一一浇上水。 • ()老师说:“栽的时候,根一定要 埋深,苗一定要扶直。填上土后,还 要把根周围的土踩结实。

《刘邓大军渡黄河》课件1-优质公开课-湘教六下精品

《刘邓大军渡黄河》课件1-优质公开课-湘教六下精品

虚伪(wěi)
词语解释
滔滔:形容水势很大。 广阔无垠:宽广无边。 离弦之箭:形容速度快。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很有把握。
学习目标
1、学习插叙的写法,感受老一辈 革命家的机智勇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 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
邓小平精心部署作战计划的妙处。
方式,叫插叙。
重点句型学习
既……又……
即使……也…… 因为……所以…… 所以……是因为…… 如果……就……
学习目标
1、了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 文中指什么,体会刘伯承、邓小平 的英明决策。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的机智勇敢,激发对他
们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拓展练习
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①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②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
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再 见Biblioteka 段 落 分 析• 第一部分(1-5段)具体介绍刘
邓大军渡黄河的情形。
• 第二部分(6-11段)介绍他俩 部署作战计划的情形。 • 第三部分(12段)概述作战过 程,结果。
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 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并不 会改变中心,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 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
刘邓大军渡黄河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刘邓大军 吗?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刘邓大
军是如何渡过滚滚黄河的吧!
学习目标
认识字词。 课文学习。 知识拓展。
刘邓大军
刘邓大军是指以刘伯承、 邓小平为首的大军,是中原 野战军的别称。
刘伯承
邓小平
滚滚黄河
词语学习
敏捷(jié) 弦(xián)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刘邓大军渡黄河湘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刘邓大军渡黄河湘教版
3.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刘邓大军渡黄河时的艰辛和伟大意义。
4.部分学生可能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浓,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刘邓大军渡黄河的历史纪录片或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写作练习: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刘邓大军渡黄河的短文,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境再现,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和理解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刘邓大军渡黄河的艰辛历程。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表达观点、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刘邓大军渡黄河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刘邓大军渡黄河的过程及所遇到的困难。
(二)学习障碍

《刘邓大军渡黄河》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ppt文档(3篇)

《刘邓大军渡黄河》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ppt文档(3篇)
“敏捷”、“离弦之箭”写出动作之迅 速,没有丝毫犹豫和慌张,这也是战前精心 部署的结果。
突然,两架敌人的第侦1察~机5自,然沿段黄:河介由绍西刘向、东邓飞在来6月,3一0日路 投下许多照明弹,顿时晚打率破部了分夜队的伍沉“静暗。度这陈时仓,”站—在—船偷头渡、黄 解开外衣的邓小平,见河敌。机临空,谈笑风生地对刘伯承说: “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特地给点亮了‘天灯’。等他们叫 来轰炸机,我们全军已渡河完毕了!”
指挥部设在一所农民的房子里,泥坯墙,茅草顶,房间 不大,四壁钉满了地图,中间摆着4张方桌,桌上铺着黄呢 军毯。邓小平坐在桌子的一头,仔细地看着地图。刘伯承则 双手叉在腰间,在屋里踱步沉思。就这样,刘伯承和邓小平 在这间小小的指挥所里,筹(chóu)划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 的战略战术。
渡河之前,刘伯承、邓小平把12万野战军主力集结起 来,而让太行军区、冀南军区部队伪(wěi)装成主力,在 豫北发起攻势,跟敌人打得难解难分,同时指挥豫皖苏军区 部队向开封以南地区佯施攻势,以转移敌人视线。此时,真 正的主力部队正夜以继日地进行渡河的准备工作。
指挥部设在一所农民的房子里,泥坯墙,茅草顶,房间 不大,四壁钉满了地图,中间摆着4张方桌,桌上铺着黄呢 军毯。邓小平坐在桌子的一头,仔细地看着地图。刘伯承则 双手叉在腰间,在屋里踱步沉思。就这样,刘伯承和邓小平 在这间小小的指挥所里,筹(chóu)划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 的战略战术。
“是啊!”刘伯承司令员用手推推眼镜,赞同地说, “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说完,他俩相视而笑。
战前 谈笑风生 暗度陈仓
刘伯承、邓小平显得那样轻松,胸有成竹。其实,为了 使部队能顺利渡过黄河,他们精心部署(shǔ),可一点儿 都不轻松啊!
渡河之前,刘伯承、邓小平把12万野战军主力集结起 来,而让太行军区这、是冀课南文军的过区渡部段队,伪将课(文wě从i临)战装前成拉主回到力部,署在作战 豫北发起攻势,计划跟时敌的人情打况得介绍难。解对难比分“,显得同那时样指轻挥松豫”和皖“苏一军点区儿都 部队向开封以南不轻地松区”佯,施体攻会部势署,作以战转时移的精敌心人。视线。此时,真 正的主力部队正夜以继日地进行渡河的准备工作。

《刘邓大军渡黄河》第二课时

《刘邓大军渡黄河》第二课时

《刘邓大军渡黄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南强小学:邝瑾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
2、感受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3、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2、感受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3、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文章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

3.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1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2渡河顺利。

a. 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b. 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

c. 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2.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3.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学习这篇文章后,自己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上的收获吧,并与同学们分享。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刘邓大军渡黄河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刘邓大军渡黄河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刘邓大军渡黄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邓大军渡黄河的经过、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该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理解和珍惜中华民族的独立、团结、自强不息的精神。

3.学科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与历史资料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怎样评价刘邓大军渡黄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2.掌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发现并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请学生谈谈他们所听说过的历史事件,回顾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我们认为哪些事件是比较重要的。

2. 阅读教材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中的文章,记录下自己想到的问题和所见所闻。

3.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学生对刘邓大军渡黄河事件的理解和想法,小组内交流后进行大组讨论,由学生提出观点,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对事件全貌的认识。

4. 案例分析
老师引导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刘邓大军的历史背景和战略作用。

5. 总结讲解
老师讲解刘邓大军渡黄河的经过、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强调其对中国现代革命的影响和意义,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

6. 练习与作业
1.请学生根据相关资料,回答刘邓大军渡黄河的主要目的和具体行动。

2.请学生写一篇对刘邓大军渡黄河事件的评价文章,分析其意义和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参考资料
1.《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2.《中国近代史》
3.《毛泽东文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刘邓大军渡黄河》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情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2、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3.提示课题:
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4.板书课题:刘邓大军渡黄河。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3.自学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驻(zhù)捷(jié)侦(zhēn)署(shǔ)伪(wěi)毯(t ǎn)碟(diě)筹(chóu)蹲(dūn)弦(xián)
(2)理解词语。

广阔无垠敏捷夜以继日序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住处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午认错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三、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淡感悟。

文章运用了插叙,更体现了刘邓部署的精心,让我们感悟刘邓的
才能。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文章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

3.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1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2渡河顺利。

a. 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b. 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

c. 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2.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3.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学习这篇文章后,自己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上的收获吧,并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2 刘邓大军渡黄河
6月30日夜刘邓急驶
渡河之前筹划
插叙“明修栈道”精心部署
午夜时分刘邓大军偷渡强渡渡过
篇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刘伯承、邓小平图片资料,提问:谁认识这两个人?能讲一讲你对他们的了解吗?
2、简介刘伯承、邓小平。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记生字新词。

2、认读生字、词语。

(1)指名读。

演示课件出示:敏捷、离弦之箭、精心部署、筹划、伪装
(2)小老师教授5个生字的音形义。

(3)查字典,交流词语的意思。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精心部署:特别用心安排或布置。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分段,集体订正。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刘邓率军准备渡河。

第二部分:(第6-10自然段)插叙刘邓部署的作战计划。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刘邓大军渡黄河的经过及影响。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讨论,班内汇报。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说说课文在记叙的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文中插叙了刘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部署。

上学期我
们学习、了解了插叙的记叙方法。

本学期第一课也运用了这种记叙方法。

回忆插叙在两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在刘邓大军渡黄河这件事中插叙一段呢?
刘邓大军能取得渡黄河的胜利关键是刘邓两位首长精心部署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术的奏效。

插叙这段就是具体向我们讲述刘邓是怎么精心部署这个作战计划的,更能突出刘邓的决策英明。

二、品读课文,揣摩人物品格
学习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读好人物的语言。

2、品读句子,感受人物形象的高大。

(1)(邓小平)谈笑风生地对刘伯承说:“敌人怕我们渡黄河寂寞,特地给点亮了‘天灯’。

等他们叫来轰炸机群,我们全军已渡河完毕了!”
“天灯”是指敌人投下的照明弹。

“谈笑风生”是形容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表达了革命者对敌人的蔑视及对战争必胜的信念。

(2)“是啊!”刘伯承司令员用手推推眼镜,赞同地说,“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说完,他俩相视而笑。

这句话说明刘伯承、邓小平对自己精心问罪的计划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学习第三部分:
1、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读?为什么?
2、毛遂自荐朗读,读后评议。

3、随录音磁带练读。

4、你学懂了什么?集体交流。

5、把第一段和第三段连起来读。

了解这两段的关系。

学习第二部分:
1、刘邓大军渡黄河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2、课文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指什么?
3、自由读,找出最能突出刘邓决策英明的地方,小组交流。

三、回味全文,总结章法。

相关资料
刘伯承善用“守株待兔”
1937年10月26日,我军在平定县东七亘村成功地伏击了一支日军辎重部队。

照一般地“胜战不复”地原则,我军短期内不能“守株待兔”,即在同一地点对同一股敌人再次设伏。

但刘伯承是个谋略高手,他认为这支日军想预定地区输送物资地人物没有完成,前方急需补充,除七亘村之外,又不可能绕道别处。

特别是日军料定我伏击成功后,必定转移到他处,不敢再返回原地。

根据这些情况,刘伯承算定日军近日内必定再次经过七亘村,于是毅然再次再原地伏击敌人。

果然弹未虚发,三日后又歼敌百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