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与精神

合集下载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

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

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

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

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

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

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大学理念在根本上是大学之目的,是大学 之内在逻辑,是大学存在之最后理由。
“理念” 源于希腊文 idea和 eidos
德文和英文里分别用 die 和 idea 表示
编辑ppt
16
一、哲学观的历史发展与大学理念
1.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主导时期 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理性主
义教育目的观占主导地位时期 理性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
编辑ppt
25
(一)社会需求在大学理念形成中 所起作用的历史考察
1.中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智慧的花朵”“象牙塔”
编辑ppt
26
2.19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文艺复兴后“黄金时代”结束 大学成了僵
化保守落后的机构 洪堡 纽曼
编辑ppt
27
3.20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编辑ppt
7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 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 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路等冷冰冰的建筑 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聚地,而是人、思想、 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 代表。
编辑ppt
8
大学精神是在某种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 有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 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 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之所在,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 用的思想导向
大学精神文化与大学理念
编辑ppt
1
大学精神文化的涵义 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 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编辑ppt
2
一、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 也。”何为“业”,“我们所有一切身心活动,都是一刹 那一刹那的飞奔过去,随起随灭,毫不保留。但是每活动 一次,他的魂影便永远留在宇宙间,不能磨灭。就像一个 宜兴茶壶,多泡一次茶,那壶的内容便生一次变化。茶吃 完了,茶叶倒去了,洗得干干净净,表面上看起来什么也 没有;然而茶的“精”渍在壶内,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 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叶更好。茶之随泡随倒随 洗,便是活动的起灭;渍下的茶精便是业。茶精是日渍日多, 永远不会消失的,除非将壶打碎。这叫做业力不灭的公例。 在这种不灭的业力里头,有一部分我们叫做‘文化’。”

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践行齐鲁文化和杏林精神之我见

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践行齐鲁文化和杏林精神之我见

为本 ,在我们这里就是 以学生为本 ,真正做到一切 为了学生 ,为 了学生 的一切 ,把 学生 的方方面面 、点点滴滴都挂在心上。可 以 说关心爱护学生是孔子 的仁爱思想在我们学校 的具体化 ,是我们 杏林学 院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理念。在如何对待学生上 ,我们始终 如 一地 坚 持做 到 “ 心” 三 : 是在 政 治 上 关心 。 们 按规 配 齐 配 强思 想 政治 理 论课 教 师、 我 政治辅 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与各级党团组织形成 了覆盖全院的思 想政治工作 网络 ;同时,把每年新生入校时的军事训练增加为军


健康教育中心 ,购买 了心理测试仪 ,并请专家坐诊 ,是什么 问题 二是奉献社会的意识。我们 不但把 自己的事情办好 ,还 力争 就解决什么问题 ,而不是主观武断地把所有问题都 归结于思想品 为社会多做 贡献。我们充分发挥我院师资力量强和教学设备先进 质 问题 ,不低估 同学们的人品和素质。 同时 ,充分发挥教职工的 的优势 ,积极承揽社会培训任务。仅近两年来 ,就为社会免费培 身教作用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好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 训下岗职工 、退伍军人 等 5 0多名。我们还经常组织师生到敬老 0 坚决不做 ,尤其杜绝收受学生和学生家长礼品、擅 自向学生出售 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开展慈善活动 ,积极参加上级组织 的志 慈善一 日 捐”活动等。 自己的辅导教材、处事不公等行为的发生。 对于这样的人和事 , 发 愿者活动和 “ 三是创新创业 的意识。我们把 自强不息的理念贯穿于教书育 现一起处理 一起 ,轻则辞退 ,重则上报司法机 关。 由于教职 工 自 培养 了一批又一批 自立 自强、 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 身做 得好 ,影响和带动了学生 自尊 自爱 ,自立自强 ,确保了学生 人的全过程 , 20 0 8届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耿燕涛 ,毕业后在 家乡湖北 自办公司 , 健康成长。 吸纳劳动力 3 6名 , 年产值 2 0多万元 , 为当 0 成 三是组织教 学上 的严密性 。我们从高职教育 的实际 出发 ,大 以创业 带动就业 , 的学生侧重基础理论知识 的学 习; 大二时则注重实习和 实验 ; 到 地小有名气 的企业家和纳税大户。 目前 ,在我们杏林学院的毕业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基本原则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文化实践活动。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结合高校各自的实际情况,按照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开展建设工作。

根据对文化发展规律和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的综合研究,我们认为,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原则,应坚持个性化与遵循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相统一原则,应坚持独立性与担承社会责任相统一原则,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原则,应坚持系统化规划与阶段性建设相统一原则。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活动,才能建设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学是传承文化、研究文化、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重要基地。

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继承和传播具有先进性的各种文化成果,大学不断创造出的最新文化成果引领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先进文化也指导着大学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

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王志刚马平川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大学精神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引导大学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

大学精神的光芒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总给我们以信心、鼓舞和力量。

一所大学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不断壮大教育事业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精神的过程。

一所大学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大学精神的魅力。

在一个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精神是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成为这个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记忆。

王志刚: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一流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气质,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及规范体系和体现这种价值及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在我看来,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是“大学人”的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大学教风、学风和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是其具体表现。

它对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马平川:我们国家目前有两千多所大学,尽管办学的规模、层次和特色各不相同,各自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但大学精神里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所有大学都想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一所大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风雨兼程的发展,逐渐积淀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不竭的精神源泉。

大学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王志刚:大学精神是立校之本,是建校之基。

大学精神是伴随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大学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大学的本质先是源于其社会性,然后才是精神性,大学真正形成于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精神眷顾的则是大学之人,关注的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与理想,体现于大学的品位、志向、气质和神韵。

只有存在大学精神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续,并且能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予以诠释。

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和解读

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和解读

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和解读要谈大学文化,首先从文化谈起。

文化的概念可以有广义、狭义和深义三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合; 狭义的文化是精神活动的产物, 是纯粹精神创造的成果, 诸如哲学、制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与技术等; 深义的文化是比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更为深层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表现, 它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形成的较稳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精神的表现,称为民族魂或民族性格, 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特征,是维护、联系一个民族的无形和有形的东西, 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或乱衰的重要因素。

根据文化的概念界定,我们把大学文化划分为两种: 从狭义的角度可以将文化界定为区别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一种社会现象。

大学文化则是指作为社会文化载体而存在的大学内普遍为人所接受并渗透在大学各项教育活动之中的价值观念、大学的教育制度结构、作为整体的大学和作为个体的师生的行为准则、大学管理和教育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符号系统及能够标识大学个性特征的其它文化现象。

从广义的角度可以将文化界定为, 在狭义内容的基础上, 加上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所带来的技术、意识形态、价值观、社会理念等各种文化现象。

首先, 大学文化是一种大学所特有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既为大学中的教职工和学生所普遍接受, 又物化在大学的物质形态和管理活动中, 它既具有十分稳固的历史继承性, 又不断在大学内外部的影响下发展变化。

例如, 探索知识和传承文明既可以视为大学的基本职能, 也可视为是一种大学文化特征。

大学在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尊重科学、尊重事实, 不唯上、不唯书, 求真、求实的价值观、教育观就是一种鲜明的大学文化。

其次, 大学文化是一种制度结构。

现代大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运作体系, 这种系统化的制度物化了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保留下来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规律, 同时也使得不同大学的制度特征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_大学精神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

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以下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讨论,将以狭义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展开。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

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

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

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

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

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

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

海外校园观察:美国高校教授的“办公室文化”与大学精神

海外校园观察:美国高校教授的“办公室文化”与大学精神

海外校园观察:美国高校教授的“办公室文化”与大学精神文/孙嘉明美国高校无论是哪一类职称的教授,都有自己个人的办公室。

办公室是教师科研、备课、休息、与学生面谈的必备场所,也是教授个人的文化背景、修养、习性等个性化的载体。

如果你走进任何一位教授的办公室,你可以马上体验到这位教授别具一格的个性和风格。

本人在美国高校从事教学科研这些年来,也跑了不少大学校园,走进不少教授的办公室。

总体感觉是办公室给教授不仅提供了必需的藏书备课的场所,基本满足了各类教授独自进行科研的基本需求:自由,安静,勿扰,方便。

更为重要的是它孕育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办公室文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大学精神。

以下是“办公室文化”五个方面的概括:自由空间首先,办公室都配备有足够的书架安置必备的书籍,都具有基本的网络服务、电话、电脑、打印机等设备,这些都是学校统一配置的,属于学校的资产。

打印纸张等易耗用品,以及文具材料等,都是在系办公室根据自己需要随意领取。

如网络或电脑出现问题,打个电话给系秘书,由她(他)来处置。

通常她会联系学校的电脑网络服务部门,一般当天解决。

办公室是教授们自由的私人空间。

办公室可以放置生活必需品,如微波,小冰箱,咖啡机,热水器等,当然这些物品得自己花钱配置。

办公室里一年四季的中央空调保持舒适温度,提供安静的休息场所。

华人教授,也许在国内时已经养成了睡午觉的习惯,免不了也会在办公室里按一张折叠床,如果下午有课,中午在学校吃完饭,即可以关起门来小睡一会了。

而美国教授普遍不会安排睡午觉。

由于办公室的各方面条件都能满足教授科研教学的需要,因此,不少教授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办公室,特别是那些住在远离学校的教授。

大学教授,特别是文科教授的工作性质属于“个体脑力劳动者”,因此,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科研工作环境。

教授在备课或搞科研时,需要回避非良性互动和过度的被动交往,这样才能专心自己的研究,而办公室这一自由的私人空间则满足了这一要求。

因此,类似于商业办公室或机关部门许多工作人员共用一个大面积的办公室,用低矮的墙板隔开的集群“办公室”,决不适用于大学教师的办公条件。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前言大学作为传承与创新,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社会中,大学需要不断弘扬和传承自身的精神文化,以培养学生扎根于传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套特殊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文化符号,包括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学风建设、社会责任等方面。

2.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校园精神文化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掌握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它不仅使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培养宽广的人文视野大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培养学生宽广的人文视野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样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性,做到内外兼修。

2.引导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大学是学术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应该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学术诚信、批判精神、严谨求实等学术价值观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3.弘扬大学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培养基地,大学应该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责任,这就需要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让他们具备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推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1.构建有序的教育体系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有序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学术水平,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

而学生则需要通过规范严谨的教育系统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

2.开设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大学要注重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觉性,培养自身的情感品味和艺术鉴赏能力。

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与对策分析-精品文档

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与对策分析-精品文档

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与对策分析精神文化需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构建其思维模式、规范其社会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意识要素、观念形式,和追求、拥有精神文化成果的需求。

“精神文化需求是人们维持、满足自我精神世界存在与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主观欲望和实践冲动。

”[1]深入了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现状,研究其精神文化需求特点,有助于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健康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针对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状况,作者对大学生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个人理想信仰、人生价值观念、心理健康素质、校园文化生活、人际交往状况、个人文化娱乐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归纳。

(一)在价值取向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大部分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一部分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还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人生观。

从总体看,当代大学生推崇合理的利己主义,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在个人发展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兼顾社会需求,正视金钱的价值,注重感官的享受。

(二)在政治理想方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整体上是良好的,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大多数大学生有政治理想信仰的追求,对党和社会主义有较强的信念,积极要求向党组织靠拢,关心民主政治,心系天下,爱国热情高涨,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对国家的前途普遍有信心。

但当代大学生在政治理想的追求上表现出明显的现实性,入党动机多元化、功利化倾向呈现出了追求实用与实效的心态。

还有极小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极端,没有信仰,对国家大事缺乏关注和了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劲头不高。

(三)在道德判断方面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整体上是良好的,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处于一个较高层次,他们普遍富有爱心,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正确的道德伦理观,行为规范自律。

大学文化传统与大学精神的生成——兼谈黑龙江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

大学文化传统与大学精神的生成——兼谈黑龙江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
黑龙江教育( 高教 Nhomakorabea究与评估)
21 00年第 6期
大 学文化传 统 与大 学精神 的生成 水
兼谈黑龙江大学精神 的核 心价值
马 楠
( 黑龙江 大学, 黑龙江 哈 尔滨 1 08 ) 0 0 5
【 摘
要】 大学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 的代表 , 它不仅是 大学理念、 传统 、 的集合, 风格 也是一种全方位育人 的体
【 作者简 介】 马楠 (9O , 辽宁沈阳人 , 18一)男, 黑龙江大学党委 宣传部讲师, 主要从事大学思想政 治理论与教 育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6 0 0 4
f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2 4 0 (o 0— 0 20 10— 1 7 2 1) 6 0 3- 2 o
渐确立下来 的 , 中的核心要素是育 人 , 其 而大学育人 最 根 本 的 目的 是培 养 入 的 文 化 自觉 性 、文 化 自知 力 和 文化 自信 心 。“ 学 教 育 从根 本 上是 一 种 文 化 教 化 大 和 文化 启 蒙 , 自觉 地 把本 土 的 、 族 的和 世 界 的 优 他 民 秀文化 品质 、 值观念 、 文关 怀等融人 知 识教育 、 价 人 专业教育和其他各种教 育形 式 ,使 学生在获得 专门 知识 的 同时 内在 地 建 立 起 关 于 正确 理 解 和 把 握 人 和 自然 、 和 入 、 人 入和 社 会 等 基 本 关 系 的 素 养 ” 。 【 ” 大 学 文 化 育 人观 的发 展 和 误 区
文 化 是 一 个 国家 的最 重 要 的标 志 和 象征 ,是 一 哥 大 学 第 五 任 校 长 罗 伯 特 ・ 钦斯 将 “ 雅 教 育 ” 赫 博 发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

它包括了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等方面。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首先,大学精神包括对知识的追求。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知识是大学的生命之源。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谦逊和谨慎,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勇于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其次,大学精神包括对真理的探索。

大学是真理的殿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真理的深层次含义,不断挖掘真理的内在规律。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开放和包容,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

再次,大学精神包括对人文精神的尊重。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殿堂,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尊重人文精神,不断弘扬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不断传承人文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最后,大学精神包括对创新的崇尚。

大学是创新的殿堂,创新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崇尚创新,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不断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不断推动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秉承大学精神,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创新求变,为推动大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刘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

百色学院的大学精神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几代百色学院人持续不断的共同探索与努力,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百色学院人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以及百色学院独特的文化氛围。

百色学院的大学精神是由百色学院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但它又是无形的,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现出来,尤体现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以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

目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均给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均受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价值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 对其地位把握有误。

当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忽略了体现我院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的大学精神的培育。

有的人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的丰富,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雷同、个性不明显。

2. 低估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领域,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远超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发生了变化。

网络这种新型文化媒体所表现出的自由、开放、互动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参与文化的制造、传播,这种自由在带来平等、民主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来无序混乱。

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难以控制和过滤,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趁机欲占领思想阵地,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

目前对于网络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仍不够,在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做好精神文化建设上仍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浅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浅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浅析“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段少婧 1310631219【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建设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承担着重任,要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的对策。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在治校理念中凝炼大学精神,在教学科研中提升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一)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很多学者对大学精神进行过研究,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例如唐耀华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①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统和当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世代累积、共同建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动态精神资源。

大学精神不是千人一面、僵化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建立在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等普遍共性基础上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个性表达。

大学精神不是异域学说、西方模式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普遍价值指导下贴近本土、面向社会、具体可行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只有这样,既有精神共同性,又具精神个性的当代中国大学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立心明志、凝聚感召和辐射引导的使命,坚定大学的自我意识,推动自身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②(二)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学者华勒在20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教育社会学》中提出了“学校文化”一词,这是最早作为校园文化的相关概念的提出。

我国明确提出“校园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同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校园文化”的概念。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对校园文化的探究,有从广义狭义的角度研究,如陈志军、浦解明、左益等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关于北京理工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议方案

关于北京理工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议方案
清代诗论家袁牧在《续诗品·尚识》中写道:"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意思是一个人的学问好比弓弩,才干好比箭头,只有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才能射中靶子。指培养优秀的思想品质,是钻研学问、增长才干的先决条件。"德以明理"中的"明理"指的是追求科学,掌握知识,提高才能。"德"指具备了优良的道德品质,才能获得真理、增长服务社会的才能。
方案三: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附件2:北京理工大学其它精神文化的建议方案
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学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Nhomakorabea 北理工精神:
艰苦奋斗、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
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以人为本、协作攻坚的团队精神;
46、聊城大学: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47、四川师范大学: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48、曲阜师范大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9、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50、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帐
51、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实致远
52、燕京大学: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53、黑龙江大学 :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和学人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为非常优秀,且已成清华办学历史的标志性话语,所以一直被各大学奉为楷模,各校纷纷效法以确立自己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校训。
1、北京大学: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2、北京大学精神: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邓小平:"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多彩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多彩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多彩大学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代表着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期望,更是我们青春美好时光的见证。

而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和研究,还要关注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正是这样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繁华和多彩。

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大学里,我们有机会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社团。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这是他们展示自我,开拓视野的机会。

比如,我们可以参加学生会、艺术团、科技协会等各种社团,学习不同的技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此外,各种文化竞赛也是非常有趣的,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比如创意、表达和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艺术展览、设计大赛、演讲比赛、仿真模拟比赛、舞蹈比赛等等,还有各种实用技能比赛,如篮球比赛、跑步比赛等,这些都能让大学生体验到很多不同的文化和人生方面的体验。

文化节除了上述文化活动和社团之外,大学里的文化节也是我们不能错过的精神文化生活。

因为文化节可以让我们体验到不同的文化的融合和碰撞。

绝大多数学校都会举行各种文化节活动,比如文化嘉年华、艺术节、文学节、电影节、音乐节以及文化产业展览会等等,那里聚集了各种文化资讯和活动,总能让你在其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文化。

校外体验除了在校园内探索文化之外,校园周边的环境也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大学生应该有勇气去尝试陌生的文化和环境,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例如在外面品尝当地的美食、观看当地的景点或者参加当地的传统文化节等等,这些体验都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

团队活动此外,多数大学会组织各种社团聚会,比如远足、野营、露天游泳等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远离学术压力,放松身心,同时也能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凝聚力。

这对于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多彩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在大学时期,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自我发展,进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种多彩的生活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增强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我们的心灵。

通过旅游、体验、参与活动、结交朋友,我们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体验和人生赠品,将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定义汉语“文化”一词,出自《周易》“观乎天下,以人文化成”。

英文“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语colore,意为“耕耘”,因为文化修养和种庄稼一样,必须经过辛勤的耕耘,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

大学文化的定义版本1:大学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以大学为载体,以大学人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在大学长期办学的实践基础上,所积累、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版本2:从概念上讲,大学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积累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行为和校园文化精神所组成的一种社区文化。

注意:大学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首先,随着大学逐步走向社会中心,大学文化的影响己远远超出了校园,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必须将社会纳入视野;其次,大学文化更能体现大学的历史传承性,比如很多大学在历史上曾数易其址,但其文化却可以一脉相承,延续至今。

大学文化的内涵“二分”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三分”说(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四分”说(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注意:以下整理采取此种分类“六因素”说。

即大学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学术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阵地文化、网络文化等六个因素。

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对大学文化的其它层次起着统领和引导作用。

所谓大学精神文化,是指大学基于时代要求、历史传统和大学使命,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理念与价值追求等。

一般而言,大学精神应当包括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学风、校风建设、师生群体意识、大学精神符号(校训、校服、校徽、校旗、校歌)等。

1. 校风、教风、学风等均围绕自身大学精神为指南针,务求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成每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打造独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 校训、校歌和校史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抓手,是高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载体。

在大学精神的培育中,高校应充分重视校训、校歌的提炼工作,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充分发挥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此外,校史也是对学生进行大学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形式。

高校应加强校史馆的建设,并通过校史资料展览、编订校史、进行校史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史教育,激发师生的爱国、爱校情感,使其自觉践行大学精神,并积极投身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3.保持良好校风。

校风是一所高校长期形成风气的总和,它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

作为高校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校风存在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文化环境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等多个方面。

实践证明,良好校风一旦养成,就会对全校师生产生一种巨大的同化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展示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

哪些共性精神:创造精神(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看,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大学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等。

制度文化是指由大学的主管部门或大学制定的各种条例、规章、规范和纪律等及其表现出来的理念与精神,包括了教学保障制度、学术评价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建设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内容。

行为文化是指大学人的行为总和及其展现出来的精神、道德操守与文化品味。

在大学校园里,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对一所大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因为校园无小事,处处皆教育。

因此,教师的代表举止、言语风范,管理、服务人员的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学生个体的文明行为等成了大学里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大学优秀文化的重要部分。

(可延伸:新聘任教师应注重言行举止)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实质上就是学校文化的物化形态。

一般而言,物质文化大体有三种形态:一是环境文化,即校园布局结构、绿化、环境卫生、建筑风格等;二是设施文化,即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室、后勤装备等;三是标志文化,如人物雕塑、校园碑刻、教室标语等,这种标志文化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

独立学院文化现状1.文化底子相对薄弱独立学院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很多学院是由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改建的,有的学院甚至是完全新建的,由于缺乏厚重的文化底子,独立学院就更需要在办学实践中加强文化建设2.文化体系相对不完整完整的校园文化是一个体系,它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

由于独立学院多处于建设的初始状态,因此制度及精神层面的建设往往滞后于物质层面的建设。

这就带来许多问题,如:校园文化体系内部,由于核心价值观念尚未形成,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争夺激烈;专业设臵因过分强调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往往不能兼顾学科门类的多样化,导致学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不对称性等。

3.文化功能相对不健全独立学院自身文化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自身文化功能的不健全,如:学生难以获得城市和其他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的高密度信息量和先进文化思潮的有效感化。

相反,由于缺乏文化反思能力,一些不良信息会以自我复制的形式在校园内迅速传播,对校风建设发生不良影响。

又如:现在国家明文规定,独立学院毕业的学生不再颁发申请学校的毕业证明,这导致部分学生的归属感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定,失落感明显,对校园文化管理、规范功能的发挥带来消极影响。

独立学院的精神文化建设1.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自我意识。

办学理念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关系到把学校建设成什么样的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而这个理念只有被全体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内化为自我意识,并外化为行动的时候,才能形成这个学校统一的育人氛围,才能表征出这一学校的个性特点。

对于初创的独立校园而言,将学校办学理念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自我意识是构建精神文化体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2.要注重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风是良好的办学资产,它能够对人起到很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能使人在其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独立学院应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校风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从领导作风抓起,发挥表率和感召作用;其次,强化学风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学生在学习精力和时间上投入不足的问题;再次,加强师德即大学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以优良的教风带出优良的学风,构建教风、学风互动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

”从而努力建设起有良好的校风。

3.对学生搞好三种精神教育。

独立学院由于培养目标的专业化,在专业设臵上往往不能顾及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因此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针对这一现实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品格。

4.要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活动有利于将抽象的精神文化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独立学院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活动。

开展活动时要坚持三条原则,即参与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把握参与性原则是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把握多样性原则是为了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把握教育性原则是要明确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寓教于乐、提高素质才是活动的终极追求。

(江净帆,现在重庆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统战)5.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

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指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及各种校园文化表现形式的协调发展,同时更应突出精神文化建设。

被称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它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轨迹,这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怎样把大学精神文化进一步推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同呼吸;怎样进一步发挥大学精神的先进作用,以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向高层次、高文明发展。

我们既要让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胆地走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又要注意保持大学某些须持有的“象牙塔”特性,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向着健康、文明、民主的方向发展。

独立学院的制度文化建设1.对学生的制度文化建设。

针对学生的制度文化建设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基于当前独立学院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观念的多种因素,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起初往往对学院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倾向。

这对学生的制度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制度文化要体现浓郁的人文关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多从激励和诱导的角度规范学生行为,制度切忌刻板生硬,尽量减少使用惩罚。

2.针对教师的制度文化建设。

基于独立学院办学形式的灵活性,教师管理也应该体现多样化和灵活性,这方面部分独立学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如:针对某些独立学院外聘教师多,师生互动不足的情况,学校可以侧重制定一些促进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规章制度。

3.隐性制度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在初创阶段良莠不齐的现象较为明显,因此学校应该加强隐性的制度文化的建设。

可以通过对一些亚文化群体和非正式组织进行管理和规范,促进多种健康的亚文化群体和非正式组织形成自己的制度文化,从而对显形制度文化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补充和促进。

独立学院的物质文化建设1.要体现学校主体价值取向。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确立自己的文化主体地位。

因此,物质环境建设过程中切忌盲目模仿和漫无目的的堆砌,要力求做到突现学校的主体价值取向,这个取向往往是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相一致的,要力争做到让人步入校园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学校的魅力和专业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要加强整体规划。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将是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独立学院的建设往往是处于发展中,所以要防止物质文化建设中的随意性和重复性,要加强规划,做到整体规划有弹性和前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