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_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a2dad496edb6f1aff001f7f.png)
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纲要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目标】1、分析自然带的形成,理解形成地域差异的原因,总结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以天山为例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方法,掌握垂直地域分异问题的分析思路。
3、能够分析区域差异,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树立人地协调观。
【评价设计】1.通过走访一带一路活动,检测学生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掌握程度,通过高考试题,根据语言表述的全面性、准确性进行评价,要求90%的达标率。
2.通过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提高综合思维能力,通过高考试题进行评价,要求达标率80%。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设计】平地域分异规律讲解自然带的形成【走访一带一路】小组交流2条线路:1、从西安到鹿特丹2、从福州到雅加达分别经历哪些自然带。
1、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雨林带规律总结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延伸方向自然带更替方向分异基础典型地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链接高考】(2017北京文综)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听讲并思考合作交流回答问题目标,有方向有目的的学习明确自然带的形成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夯实基础知识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回答第(1)题。
(1)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10分)做题,回答问题把握高考考查方式,注重答题规范性考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天山为例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方法探究内容:(1)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的关系(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关系?根据所学地理规律,正确排列甲山地垂直自然带。
(找学生上黑板)思考回答问题难点内容重点剖析(3)读图观察“山地针叶林带”在博格达峰南北两坡分布的情况,并思考原因?(4)读图比较“高山草甸带”在博格达峰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高低,并思考原因?(5)[反复对比,研究变化](1)与珠穆朗玛峰相比,天山博格达峰缺少的自然带有哪些?为什么?(2)珠穆朗玛峰哪一坡垂直带谱更复杂?为什么?规律总结及垂直带谱的判读方法【链接高考】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
![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9e5da3d4d8d15abe234eba.png)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掌握自然带的概念;掌握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探究气候与自然带的相关性;观察主要自然带景观图,熟悉其特征;分析热量、水分和高度的变化引起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探讨自然带的分异和成因。
情感态度与图价值观尝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增强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地带性规律的成因【学法指导】1、从常见的自然景观差异入手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各大洲以及主要经纬线所穿过的自然带,熟悉自然带的分布,理解在南北和东西方向自然带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还可以借助气候分布图,分析两者的相似性。
2、比较图3-1-3至图3-1-5三幅景观图在景观、纬度、热量上的差异,掌握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的特点及成因。
使用同样的办法掌握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参照珠峰垂直自然带图认识垂直抵御分异规律的更替方向、延伸方向及其与水平地域分异的关系。
联系实例了解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如果你曾经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或者从上海到乌鲁木齐长途旅游过,你是否注意到各地在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学生讨论交流。
【景观图】图3-1-1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提问过渡】你能说出这些植物生长分布的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吗?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为什么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又有什么规律可循?这些就是我们这节内容需要解答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探讨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投影片】学生自学回答【介绍概念】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
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教学案 湘教版
![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教学案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eecd98b84ae45c3a358cf5.png)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时)[考纲解读]:1.高考大纲(1)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与分布(2)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及成因2.分析解读(1)重点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2)掌握世界某些区域因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形成的非地带性规律。
[要点梳理]: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和陆地自然带1、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空间尺度上有大有小,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表现为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
2、陆地自然带:1)主要陆地自然带:将下列的自然带类型与分布地区、所属自然带、典型分布地区用线连接起来。
主要陆地自然带分布地区主要自然带典型分布地区森林自然带干旱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带亚洲东部亚热带季风区草原自然带湿润半湿润热带草原带非洲大陆上的热带草原地区热带荒漠带欧亚大陆内部、美国中西部荒漠自然带半湿润半温带荒漠带地中海沿岸地区干旱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非洲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沙漠2)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对应的自然带①是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和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填出其它自然带的名称。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更替方向备注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分异)(经、纬)度方向的更替、纬度较明显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分异)(经、纬)度方向的更替纬度较明显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海拔高度方向与向高纬的水平带谱相似2、垂直分异规律与分异规律较相似,山地所在纬度越,海拔越,垂直带谱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明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89e26e58f5f61fb6366609.png)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聚焦考纲】1.了解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熟记自然带名称,能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你的知识框架】【考点梳理】一、自然要素与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进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大气中的的形成与生物生命活动有关;改造水圈:改变陆地水的和陆地的;改造岩石圈:参与形成岩,加快岩石,促进土壤形成。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各要素通过、、等方式,进行着迁移和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和相互的整体。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如、。
2. 整体性的表现主要表现举例说明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变是统一的(一要素演化伴随其他各要素演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地理要素产生的影响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西北地区过度樵采对地理要素产生的影响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的形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北半球分布模式3.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自然带更替形成影响显著景观变化气候陆地自然带植被和土壤分异规律基础因素地区以大陆西岸为例: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垂直带谱与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基带与一致。
拓展:雪线高度雪线,在高纬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雪线的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气温:一般背阴坡气温低,雪线低;纬度越高,山脉雪线越低;同一座山地,夏季雪线升高,冬季雪线降低。
降水量:一般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主要是因为南坡降水多。
地形: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影响因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地形起伏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地形(____________山系)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洋流【典型例题1】读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1)-(2)题。
高三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99e5aea26925c52cc5bffc.png)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之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的。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
海陆差异是全球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的。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
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几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情分析】由于本节内容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学生在新课学习时掌握程度比较浅,对多数学生来说,理解容易但用语言描述难,因此需联系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理解,如将“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叠加、进行比较,并找出内在联系,增进理解,同时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轮复习课中需结合高考考情加大融合程度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设计思路】从课程标准: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527195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e.png)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及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高中地理作为现行高中课程的必修科目之一,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球观、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维护绿色发展的班级培养要求。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针对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地理理论框架下正确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能够了解地球范围内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明确自然环境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进而提高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2. 教学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和分布及不同地区间的自然环境差异性;(2)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了解环境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影响;(4)能够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提高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差异性,主要包括:(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分类;(2)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原因;(3)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环境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知识传授、探究学习、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提高。
(1)知识传授通过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讲解科学概念、分类、原理和方法。
(2)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实践、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懂得问题解决过程,提高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实例学习和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和深化,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可根据案例来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及价格之间的原因和联系。
(4)实践提高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采用实地考察、实验观测等方法进行学习。
如到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进行环境调查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c9fe1f9b89680202d8254d.png)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01化学演化过程;(1)在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02有机进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在生命出现以后,□(2)说出地质时期两次因环境变化而衰退和灭绝的物种。
03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04原①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05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②中生代末期:□06恐龙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07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2.人类出现后,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程中应注意的两大问题08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1)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09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01相互联系和(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02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会对□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三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M―→N方向)①成因:□01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表现:沿□02纬线延伸,随□03纬度变化更替,如在大陆西岸,从赤道向南北两极,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等,各自然带均呈东西方向延伸。
③典型地区: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O―→P方向)04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①成因:同纬度地带,□05经线延伸,随□06经度变化更替,如在OP沿线地②表现:沿□区,从大陆东岸到大陆西岸,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各自然带均呈南北方向延伸。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062ee0964bcf84b8d57b41.png)
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四、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1.成因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五、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成因: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而形成。
(2)变化规律: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3.非地带性现象成因: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微点 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
关联性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点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微点3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2018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2018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e2133ff121dd36a22d8242.png)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海南华侨中学康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地域差异;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⑶掌握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⑷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⑸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及模式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课时安排1课时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再复习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师]上节课咱们复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承转】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板书】地域差异性[师] 陆地环境差异性(也叫地域分异)主要是通过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体现出来的。
【板书】一、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师] 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是“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地带性规律地域差异性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整体性(已在上一课时复习)非地带性分布(将在下一课时复习)地带性规律的表现1.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雪线的高低 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3.判读南北半球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1.雪线的概念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3.雪线高低的判读:”。
高中地理_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a2dad496edb6f1aff001f7f.png)
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纲要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目标】1、分析自然带的形成,理解形成地域差异的原因,总结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以天山为例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方法,掌握垂直地域分异问题的分析思路。
3、能够分析区域差异,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树立人地协调观。
【评价设计】1.通过走访一带一路活动,检测学生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掌握程度,通过高考试题,根据语言表述的全面性、准确性进行评价,要求90%的达标率。
2.通过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提高综合思维能力,通过高考试题进行评价,要求达标率80%。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设计】平地域分异规律讲解自然带的形成【走访一带一路】小组交流2条线路:1、从西安到鹿特丹2、从福州到雅加达分别经历哪些自然带。
1、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雨林带规律总结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延伸方向自然带更替方向分异基础典型地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链接高考】(2017北京文综)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听讲并思考合作交流回答问题目标,有方向有目的的学习明确自然带的形成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夯实基础知识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回答第(1)题。
(1)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10分)做题,回答问题把握高考考查方式,注重答题规范性考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天山为例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方法探究内容:(1)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的关系(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关系?根据所学地理规律,正确排列甲山地垂直自然带。
(找学生上黑板)思考回答问题难点内容重点剖析(3)读图观察“山地针叶林带”在博格达峰南北两坡分布的情况,并思考原因?(4)读图比较“高山草甸带”在博格达峰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高低,并思考原因?(5)[反复对比,研究变化](1)与珠穆朗玛峰相比,天山博格达峰缺少的自然带有哪些?为什么?(2)珠穆朗玛峰哪一坡垂直带谱更复杂?为什么?规律总结及垂直带谱的判读方法【链接高考】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022f5a969dc5022aaea00f4.png)
(1)确定该苔原带 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 位,以及干扰强度的 垂直分布特征。(6 分)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 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1)遭受干扰的坡 向和部位:阳坡,苔 原带的下部(中下部, 2000—2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 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越低,干扰越 强烈)。
命题坚持“文化立意”和“价值观立意”
“文化立意”是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试卷内在 主线,通过素材选择、情境设置、设问导向、答案拟定 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能力 考查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试卷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展现出中国人刚健自强、和而不同的品德修养和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立意”指的是将“立德树人”作为命题的主 线,将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渗透于整个试卷的谋篇布 局中,潜移默化地导引学生的思想认识,并通过作答让 学生深入思考、升华对问题的价值认同,上好“基础教 育的最后一课”。
2.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 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 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 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 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 践活动。
2.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 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 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 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 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 活动的关系。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 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 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 见图4)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 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 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 卫生所等。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 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 的有利条件。(4分)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 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 河流。
高中地理_地理环境差异性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地理环境差异性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237807e76a20029bc642d67.png)
《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设计一、设计构思二、课程目标的确定命题趋势:以区域自然带分布为载体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一)复习目标1、知识层次:理解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掌握地域分异的规律;掌握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关系。
2、能力层次:学会分析各种自然带模式分布图,进而掌握判读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和判读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
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
3、情感层次:排除杂念,稳定心态,正确应对,培养地理素养。
(二)确定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理环境的特点――差异性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难点: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关系、垂直地带性的判读。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效果展示展示步骤:1、根据复习目标,综合小组和个人的复习内容进行展示。
2、各小组展示的复习内容,如有缺漏或错误,请其他小组及时更正;如正确无误,请共同分享小组的劳动成果。
3、各小组展示过程中,发言人要声音洪亮、仪态大方、控制时间、简明扼要。
(二)重点拓展(三)高考演练(2008年山东文综)图2是我国某地区略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2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四、板书设计把学生展示的卡片纸重组,当作板书五、课后反思《地理环境差异性》学情分析高三地理地理的复习,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强,对于高三文科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前面刚复习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但学生在区域空间定位方面的能力较弱,而且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大多数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在复习课上注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夯实基础,并注重读图分析区域定位能力的培养。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案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ec8901581b6bd97f19ea0a.png)
板书: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
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利用资料说明理由。
提问:我们掌握了哪些地域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选用)
板书:
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
引导学生阅 读材料,提问: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
提问:你还能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吗?
出示课堂练习(见课件)。
章节小结
组讨论课前所分配的六组问题,交流他们的收获和感受,形成小组意见
问题六:这样的规律对我们生产生活有来自么启示?教学构想及目标:
首先分组讨论课前所分配的六组问题,交流他们的收获和感受,形成小组意见。然后针对各组问题请负责的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并形成的成果。利用网络资源信息和课本完善同学们讨论形成的成果,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明晰的理解。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图片、视频为学生创设情境,体会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通过几个小练习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最后,通过网络资源搜索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的例子,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 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情感目标: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9d05b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5.png)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能够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
(2)掌握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类型、成因和表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全球视野。
(2)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类型、成因和表现。
2、教学难点(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图表,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规律。
3、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
4、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寒带冰川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的差异,从而引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主题。
2、知识讲解(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介绍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在气候、地形、土壤、生物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如从赤道到两极的热量差异、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异等。
(2)陆地自然带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讲解陆地自然带的概念、命名方式和主要类型,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
(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结合气候类型分布图和自然带分布图,讲解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条件不同,从而形成了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更替,如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
第4-2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案-2018年高考地理
![第4-2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案-2018年高考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280ee0accc22bcd127ff0c02.png)
第4.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2.掌握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分布图。
3.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深度解析】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⑤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二、非地带性(地方性)现象及其原因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2.意义:在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3.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
如下表:高频考点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差异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c862164028915f814dc2c2.png)
第三单元从圈层结构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掌握自然带的概念。
(2)掌握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
教材分析】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
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节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非地带因素,是对前面自然地理知识的继承、总结和归纳。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难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图表展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景观图片直观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四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教师小结,引出课题--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找学生读出学习目标。
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讲授新课】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板书)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板书)(设问、分析)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
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海南华侨中学 康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地域差异;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⑶掌握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⑷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⑸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及模式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课时安排 1课时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再复习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师]上节课咱们复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承转】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板书】地域差异性[师] 陆地环境差异性(也叫地域分异)主要是通过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体现出来的。
【板书】一、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师] 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是“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 地带性规 律 地 域差异性 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整体性(已在上一课时复习)地带性规律的表 现 1.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山地垂直 自然带的 判读 雪线的 高 低 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3.判读南北半球 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 1.雪线的概念 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3.雪线高低的判读:”。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利用挂图,并板书简单图示如下)(提示:教师可结合复习气候的内容)教师先画出上图的左半部分──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图3.54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在完成填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生]有的,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承转】咱们结合这幅北半球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和教材图3.54来复习地理环境的三大地带性规律。
【板书】二、地带性规律(一)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师]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生]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师]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生]太阳辐射。
[师]对,从这些自然带的名称可看出,从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
【板书】1.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按南北方向更替——热量条件[师]再读图,以亚欧大陆的35°N~55°N地区为例,指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规律:[生]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师]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生]水分条件。
[师]对,从这些自然带的名称可看出,从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
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且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板书】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按东西方向更替——水分条件[师]读课本图3.59(“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图”),这幅图反映了在一些高大的山地地区,植被或自然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正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原因是什么呢?[生]海拔不同,水热状况发生变化。
[师]对,这就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板书】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按垂直方向更替——水热状况随海拔改变【承转】下面咱们来做一道高考题。
【课堂练习1】(2006年江苏卷)上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2)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B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承转】这道题考查到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点,在高考中还有一位“常客”,那就是关于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对于这种规律,主要考点在哪呢?【板书】(二)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师]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尤其是热量条件是逐渐递减的,而在水平方向上,从赤道向两极(低纬向高纬)热量条件也是逐渐递减的。
咱们把水平方向上的自然带分布竖直立起来,不就变成垂直自然带了吗!【板书,学生做笔记】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与山体所在地区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的水平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板书,学生做笔记】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师]基带是指山麓所对应的自然带,也即最下面的那个自然带。
【板书,学生做笔记】基带与当地同纬度水平自然带相同;根据基带名称确定热量带。
[师]珠穆朗玛峰南坡(28°N附近)的基带是什么自然带?[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板书】3.判读南北半球:[师]判读南北半球常常用到朝阳坡与背阴坡的概念。
朝阳坡靠近低纬度一侧,热量条件好。
所以一般的,北半球南坡为朝阳坡,南半球北坡为朝阳坡。
【板书,学生做笔记】根据自然带数量判读:一般朝阳坡多于背阴坡;根据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判读:一般朝阳坡一侧高。
【板书,学生做笔记】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一般的,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
[师] 乞力马扎罗山(3°S,海拔5895m)和文森峰(78°S,海拔5140m),哪个自然带数量多?[生] 乞力马扎罗山。
[师] 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哪个自然带数量多?[生] 南坡。
【课堂练习2】(2003年广东卷)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3)该山可能位于(A)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承转】关于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还有一个重要考点,即雪线的高低问题。
【板书,学生做笔记】(三)雪线高度1.雪线的概念:终年不化积雪分布的最低高度,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师]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积加,形成常年积雪。
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
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
[师]从雪线的概念可知,影响雪线高低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什么呢?[生]气温和降水。
【板书,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并做笔记】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1)气温:气温高,消融量多,不易积雪,雪线高;(2)降水:降水多,降雪量多,积雪多,则雪线低;(3)其他因素:坡向、坡度、人类活动等。
(略讲)(4)涉及计算雪线高度时,一般按0℃,利用气温垂直递减率来计算。
[师]要抓住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咱们来看看雪线高低如何判读。
【板书,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并做笔记】3.雪线高低的判读:(1)一般的,纬度越高,山脉雪线越低;同一座山地,夏季雪线升高,冬季雪线降低。
(2)一般的,山脉朝阳坡雪线高,背阴坡雪线低。
(3)低纬度地区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乞力马扎罗山,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教师提示学生,并做笔记】判读雪线高低时,理论上的山体按朝阳坡雪线高、背阴坡雪线低来判读;对于低纬度地区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乞力马扎罗山等,则是迎风坡雪线低。
【课堂练习3】珠穆朗玛峰南坡为朝阳坡,雪线高度南坡低于(高于、低于)北坡。
【承转】以上我们复习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
在上述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布。
咱们将在下一节课复习。
【课堂小结】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
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
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
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
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
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
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练习4】 (2006年全国Ⅰ卷)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A)A.①②③ B.①③②C.③②① D.③①②(2)多年平均雪线高度(B)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3)依图示资料可知(A)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