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学术之传统(一)

合集下载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范围与吴语区相吻合。

吴越文化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

对应吴语的吴越文化形成于周代,《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

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

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粗犷中蕴涵精雅。

晋室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

唐代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统治中淡化,因此,吴越文化又保留了较多了传统中国文化。

例如,吴语细软优雅,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古代状元和现代中国院士中吴越人要占2/5。

南宋以来,吴越文化愈发向精致的方向生长;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了奢华之习。

挖掘儒家文化资源,推进当代社会发展——“岭南文化、传统儒学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挖掘儒家文化资源,推进当代社会发展——“岭南文化、传统儒学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简介 : 张
静 (9 7 ) 18 一 ,女 , 广 东梅 州人 , ( 州 5 0 7 ) 中 山 大 学文 化 研 究所 、哲 学 系硕 士研 究 生 。 广 12 5
1 7 2
《 现代 哲学 》2 1 0 0年第 5期
与实 、经 与 权 、 目 的与 手 段 、理 想 与 现 实 的 矛
想 发展史 上 具有 开创 意 义 。佛 山科 学技 术学 院戢
斗 勇教授 认 为 ,经 济 伦 理 的缺 失 是 20 08年 金 融
海 啸 的深 层 原 因 ,以 “ ” “ ” “ ” 仁 、 和 、 中 、
“ ” “ ” “ ” 为 内容 的儒 家 经 济合 理 主 稳 、 实 、 俭
大 学 、东海 大学 、中山 大学 、华 南 理 工大 学 、华 南 师范大 学 、华南 农 业 大学 、广 州 大学 、西南 交 通 大学 、华 侨大学 、广东 省社 会 科 学 院 、河北 省 社会 科学 院 等海 峡两 岸 3 0多 家 研究 机 构 的 6 0余
自身构成 的相似 性上 寻 找答 案 ,把 认识 的角 度转 向了 内在 、直接 的证 据 ;他 们 在早 期 天人 合 一 思
利 用外 在 、间接 的材料 来证 明 ;董 仲舒 从 天 、人
浮 市委宣 传部 、云浮 市社 会科 学 界 联合 会 协 办 的 “ 南 文 化 、传 统 儒 学 与 社 会 发 展 ” 学 术 研 讨 岭 会 ,于 2 1 00年 8月 7 日至 8 日在 广 东 省 云 浮 市 隆重 举行 。来 自中央 大学 、台湾 师 范 大学 、东吴
极意义提供了借鉴 。 华 侨 大学 王 四 达 教 授 认 为 ,董 仲 舒 提 出 的 “ 深察 名号 ” 治 国思 想 ,通 过 道 德 意 蕴 将 技 术 理 性与 价值 理性 统一 起 来 , 《白虎通 义 》 更是 把 名 号 的道 德 价值 贯穿 到礼 制 的 各个 领 域之 中 ;但 由 于古人 的道德 理想 既存 在 明显 的 内在 缺 陷 ,也 缺 乏 合理 的制度 安排 ,最 终走 向衰 亡 。广 东 省社 会 科 学 院张 造群博 士 考察 东 汉 名教 ,认 为 名 教 的形 成 及存 在 有 历 史 的合 理 性 ,其 价值 在 于 正 天 下 、 行 道德 、厉 风俗 ;它本 身也 存 在 固有 矛 盾 ,即名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 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 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 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 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 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它主要分为 广府建筑,潮汕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广府建筑,潮汕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 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 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 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 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 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 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 点。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 的重要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 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 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 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 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 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 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 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 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 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 兼容、创新。
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
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 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 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 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 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 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 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 海”,席卷珠江文化的构成元素 3、岭南建筑 4、岭南园林 5、岭南画派 6、总结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关于广府文化的研究广东一隅,史称岭南。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

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岭南文化中包含汉族三大民系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

应该承认,对广府文化的综和研究无论从成功数量还是社会关注程度,都不如客家研究和潮汕研究。

“广府”认同没有经过像“客家”、“潮汕”民系那样的由知名学者号召,历数十年的包括学者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建构过程。

当然,对广府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如广州地区的历史、广州话乃至粤剧、粤菜等,前人都有过不少的成果,有些学术水平还相当的高。

现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但是因为对“广府文化”的研究开展时间还不算很长,我觉得尚有很多待拓展的空间,很多问题并没有讲清楚。

在20世纪经建立对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有“潮学”、“客家学”之说。

而对广府文化的研究却只在分散的、表象的层面上,显然这与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很不想称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之不确定则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对广府文化界定一个比较严谨的、明确的概念,圈定一定的研究范围,是系统研究必须面对的一个基础性、前提性的课题。

广府文化是指以使用粤方言为语言特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周边的粤西、北部分地区的民系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

一提到岭南文化的表现,许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喝早茶、看粤剧、讲粤语,这些都是属于广府文化的表现。

当然也算是岭南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不是岭南地域的普通现象,更不等同于全部的岭南文化。

广府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开放、务实、善变。

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开放是民系环境的特征,务实是民系的本质特征,善变是民系的表现特征。

广府民系的开放,不仅有其自然环境条件,还因为其历史环境条件。

作为自然条件,便利的江海交汇,面向大海的水路交通,以及远离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得广州长期的持有长期的、合法的全国对外贸易中心的优势地位,与开放的经济交流俱来的是广泛的文化交流。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 文化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
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 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历史上,岭南也包括 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后,“岭南”之概念逐渐 将越南排除在外。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 在提及到“岭南”一词时,特指广东、 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 南的县市并不包括在内。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 被称为“广府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岭南 画派是本世纪初首先从广东兴起。以岭南三杰为代表,主张吸取古 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以改造传统国画,使之朝着现代化、 大众化方向发展,而提高审美教育效能的一个在国内外有 影响的美术流派。其表现形式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最终目的则 是通过艺术美的陶冶以“改造国魂”。
岭 南 建 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 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 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筑的布 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 ,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 ,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 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如北京路的 就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岭 南 文要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 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 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 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 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 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 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 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 化的主体。 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 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 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 到了 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种文化思交错而织 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 从洪秀全金田起义、康梁变法、何子渊、丘逢甲的教育革新到孙中山领导的民 主革命,岭南文化始终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的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这段时期, 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 此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内各地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 年代,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 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广州的文化艺术,包括文学、戏剧、影视、音乐、书画、民间工艺、园林建筑艺术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

其中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工艺等,是岭南文化风格和流派的典型代表。

粤剧是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

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东南亚以至欧洲、美洲、澳洲等华侨、华人居住地区也常有粤剧演出。

※岭南画派是现代中国画派之一,始创于利“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

他们早年师从花鸟画家居廉,曾留学日本。

之后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台日本和西洋画法,而自创一格,注重写生,多画岭南风物,色彩鲜丽,面目一新,学之者甚众,被称之为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勃兴而诞生的,有时代的创新精神,是中国画的改革派。

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物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早年都曾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

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

当代画家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继承和发展了岭南画派的优良传统和风格,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培养出大批人才。

※一、岭南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

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

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气候湿热,长年繁花似锦。

二、岭南文化什么是岭南文化?首先,岭南文化是作为地理和政治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文化为主体,岭南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岭南文化形成于明清之际,以岭南三家文化形成为代表,由此开始,岭南文化才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

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时期达到了它的高峰时期。

改革开放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地方文化兴起提供了条件,各地文化开始复兴,在这一潮流中,岭南文化发展得最为迅速.香港在七、八十年代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详解岭南文化

详解岭南文化

详解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八桂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海陆丰文化、雷州文化、高凉文化、西江文化、南江文化、漠阳文化、广信文化。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潮州韩文书院简介

潮州韩文书院简介

潮州韩文书院,位于中国广东省潮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学府。

下面是对潮州韩文书院的简要介绍:
潮州韩文书院建于北宋宝祐元年(1253年),是为了纪念北宋文学家韩愈而设立的。

它是中国南方地
区重要的古代文化教育机构之一,也是潮州市的文化象征之一。

韩文书院原为一所私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书院。

这里不仅是儒学经典的教授之地,还是培养士人和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历史上,许多知名的文人学士曾在这里学习和讲学,使得潮州韩文书院成为岭南地区文化学术的中心。

潮州韩文书院的建筑风格遵循了传统的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风格,有着精美的殿堂、楼阁、庭院和花园。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钟楼”,这座建筑高约19米,是潮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如今,潮州韩文书院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术爱好者前来参观。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并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和园林景观。

总而言之,潮州韩文书院是中国南方地区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书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学术历史,是潮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整理版)岭南文化

(整理版)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一种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

广东人的怀旧情绪相对来说比拟弱。

比方,中国许多地方曾经在90年代大唱怀旧歌曲,广东人却没有卷入这个热潮。

又比方,北京的文化人为浸漫了过去时光的四合院日益减少而痛心疾首,广东的文化人却很少为南国特色骑楼的日渐消失而大声疾呼。

怀旧,是一种固守,。

怀旧需要某种经历和情感上的认同,,所以,怀旧色彩越浓,越容易陷入自己的窠臼;怀旧色彩淡一些,向前看得多一些,那么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

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

广义的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只是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们的岭南文化概念已根本退据珠江流域。

所以,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上较容易到达融洽,形成同构。

因而,我们关于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审视离不开对香港的认识。

香港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实〞的广东人心目中成为一种高位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香港获得了大量投资,在香港找到了走向世界的码头,而且在从香港学得管理模式的同时,也搬来了香港的生活方式,香港的饮食、服饰总是能够一浪接一浪地在广东流行。

与此同时,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经济的特点、注重享受的特点等也深深影响着广东。

实际上,香港是中西文化之间的过渡。

它的政体和行政管理是西方式的,它的市民心理和行为方式却依然有浓烈的东方色彩。

从某种角度看,香港在人的现代化方面也是发育得不够的。

岭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对政治及文化的相对冷淡、关于可持续开展的认识偏差、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小富即安的自得等等,大多找得到香港影响的痕迹。

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租赁形式入据澳门,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澳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多元,中西合璧。

即便如此,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存和发挥。

同时,由于澳门长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开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岭南文化概述岭南文化读本系列

岭南文化概述岭南文化读本系列
我们来分享一下阅读《岭南文化概述岭南文化读本系列》的读后感。通过阅读本书,我深感岭南 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岭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展现了多元 文化的交融和传承。书中描述的岭南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 才岭南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朽贡献。
内容摘要
总结来说,《岭南文化概述岭南文化读本系列》这本书的目录分析为我们揭示了这本书的结构和 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岭南文化 的历史、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文化艺术、民俗传统节日、宗教信仰、教育思想和经济发展等方 面,从而加深对岭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和思考岭南文化的平台, 启发我们深入挖掘岭南文化的潜力和价值。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岭南文化概述岭南文化读本系列》是由广东高等教育社于2022年精心打造的一本关于岭南文化 的著作。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岭南文化的历史、特点、影响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 彩的文化宝库。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段落,本书将选取其中三个进 行摘录和评述。 “岭南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它既有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又有自身发展 的独特轨迹。岭南文化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不忘与世界文化接轨,这种既坚守传统 又开放包容的特点,使得岭南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这段文字概括了岭南文化的独特之处,既根植于中华文化,又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岭南文化 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又能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元素,这种开放包容的特点使得岭南文化始终保持活 力和创新力。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岭南文化概述岭南文化读本系列》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内容摘要

《岭南文化》书的简介

《岭南文化》书的简介

《岭南文化》书的简介《岭南文化》是一本探讨中国南方地区文化的书籍。

岭南指的是中国南方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这个地区的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被称为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先秦时期,岭南地区就是中国与南方少数民族交流的重要门户,这也为岭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岭南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风貌。

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就是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是指广东地区的文化,以广州为中心,包括了广府菜、广府话、广府建筑等多个方面。

广府文化注重细腻和精致,广府人崇尚精神上的追求和物质上的享受。

广府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而闻名。

广府话则是广东地区的方言,拥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音特点。

广府建筑则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布局风格而吸引人们的眼球。

除了广府文化,岭南文化还包括了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多个分支。

客家文化是指广东和福建地区的客家人的文化,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和民俗等方面的特点。

潮汕文化则是指广东潮汕地区的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洋交通枢纽,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潮汕文化受到了海洋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岭南文化不仅在南方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岭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许多历史名人和文化精英都在岭南地区诞生和活动。

岭南地区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了众多的历史建筑、古代书画和文物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岭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传承。

岭南地区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包括了传统艺术表演、文化节庆和文化产业等方面。

岭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达,包括了电影、电视剧、音乐和旅游等领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岭南文化》这本书通过对岭南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让读者更加了解和认识岭南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价值。

岭南民间文化的沉迷与开掘—《罗雨林文博研究论集》评介

岭南民间文化的沉迷与开掘—《罗雨林文博研究论集》评介
点。这是对民间文化的历史地位的正视和肯定 ,也
间文化的学术研究则相对贫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对文化认识的偏见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势必影响
到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鉴此 ,罗先生着眼于岭
南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凭借大量而翔实的第一手
材料 ,以独具一格的岭南民间工艺美术为切人点, “ 运用民俗学、民族学、建筑学、美学、工艺学等
维普资讯
岭南民 闻雨林文博研究论集》评介
詹本裤
( 南理 工大 学社 会科 学系 副教授 ,广东 华
广 州 50 4 ) 16 1
罗雨林先生是一位地道的岭南人,他对岭南文
得精英文化研究也无法真正深人。长期以来 ,只注
史、人文等联系起来思考 《 《 论集》第 15 方 3页)
能奏效。岭南民间文化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具有 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 这项研究工作的展开既是对研究者的知识积累和学
息”( 《 集》 2 页) 论 第 6 。 3
此外,尚 须指出的是,罗先生的 《 论集》有相 当的篇幅是对包括岭南陶瓷在内的中国古陶瓷艺术
文化三大层面,但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学者们大 多侧重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研究 ,侧重于精英
文化的研究 ,而作为 “ 源头活水 的物质文化、民
(《 论集》第 1 页) 先生依据大 3 罗 7 量的出土文物,
结合认真的史料考证 , 从岭南民间美术的角度展开 广泛而深人的研究,图文并茂,视野开阔, 令人信 服+给人启发。不仅如此 ,他在分析和研究了大量 散布在民间的历代民间美术实物珍品后,提出 “ 中 国的传统文化在清代至近代不仅投有走人死胡同. 而且还是生气勃勃的.富有创造性 的发展”的观
局限于精英文化的研究,不仅难以反映岭南文化的

岭南文化与梁启超的学术个性

岭南文化与梁启超的学术个性
维普资讯
嘲 0 0 |强 蔑聪 % 论
般 。强 : 妊 * 。
在 当 年 清 华 国 学 研 究 院 四大 导 师
的 中 心 区域— — 位 于 珠 江 三 角挑 的广
中 , 治 学 之严 谨 , 论 方法 之 一 贯 , 出身 岭
反对 空谈 心性 。 反对 “ 榜 门户 ” 标 。这 不 仅作 为 一 种 自由开 放 的 学 风得 到 倡 导 ,
更 作 为 意 识 形 态 的 观 念 准 则 得 到 广 泛 的认 同 . 个 性 思想 解 放 和 开拓 岭 南 文 对 化 新 风 , 到 重 要 的历 史 作 用 ; 一 方 起 另 面 ,由于 较少 受 到 传 统文 化 的束 缚 , 广 东思 想 界 、学 术 界创 新 求 变 意识 浓 烈 , 并 主动 接 受 西方 文 化 , 现 出鲜 明 的开 体 放性 与 兼 容性 。于 是 , 中国 向何 处 去 对
草 堂 四年 。康 : 的经 世 致用 理念 、 有为
异性 的存在 耐 人 寻 味 。 长期 以来 , 多 许
学者 做 了大量 的努 力 , 图探 索 导致 这 力

学术 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现象 的个 中原 由 , 不 乏其 虽
合 理性 , 但并 来 揭示 其真 正 的 意 蕴 。笔
价值 追 求 以及 对 个 性 的 张扬 , 予 梁 启 给 超很 大 影响 。他 的人生 观 、 价值观 、 界 世 观基 本定 型 于此时 。这 为 他 日后 的 事业 奠定 了坚 实 的基础 。后 来他 也再 三感 叹

化 富于浓 郁 的地 域 色彩 。它虽 源于 中原
文 化 的 主脉 , 由于 远 离政 治 中心 的 原 但 因 ,长期 以来在 历 史 的 演进 与 流 变 中 . 自塑 了求 新 、 变 、 活 等特 质 , 求 求 其平 民

岭南文化访谈提纲

岭南文化访谈提纲

岭南文化访谈提纲一、岭南地区的四大文化板块(一)珠江三角洲的广府文化1、广府文化是中原汉文化南下后与原有土著文化(越文化)交融而产生的区域文化:《汉书·地理志》:“自交趾至会嵇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这是一个众多群体,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各地,其中在岭南的主要有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

今清远的阳禺国、博罗的符(傅)娄国、两广交界地区的苍梧国和西呕国、琼雷地区的儋耳国和雕题国等,后来成为汉越血缘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基地。

2、今肇庆市的封开(广信)在广府文化中的地位:封开是岭南最早的人类繁衍生息地(1987年在封开县发现“封开人”牙齿化石,距今14.8万年,比曲江“马坝人”早2万年);封开是南北文化的交流地,因而成为粤语的发源地,于唐代形成,是中原古汉语与当地土著语言不断互相渗透融合的结果,现代粤方言有20%的古百越词语,即当今壮侗语族仍在普遍使用的词汇;政治上,封开是岭南最早的“首府”,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岭南设置统辖整个交趾刺史部,其治所就设在“广信”,“广东”“广西”由此得名。

东晋南朝时,政区建制岭南急剧膨胀,在部分广信的区域里建了“开建县”;隋代又对前朝郡县进行较大调整,建“封川县”,1961年复设“封开县”;经济上,封开是海陆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对接点:是湖南的贺江与广西的西江进入广东后在封开的江口镇汇接,再从珠海、番禺入伶们洋。

3、广府族群(民系)定形于唐宋:秦统一岭南,主要在西江、东江、北江地区建立郡县,同时有组织的移民,除了军人,还有“逋亡人、赘婿、贾人”,以及秦始皇特许1.5万名未婚女子等。

他们是广府族群最早的一批外来先民。

汉承秦制。

汉初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其疆域虽东西万余里,但重心仍在南越人集中的珠江三角洲和西江地区。

(近年广州发掘南越王墓大批文物,在多个文化层面上展示了汉越文化融合的辉煌成就)。

东晋南朝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中原移民一部分定居西江和北江中下游地区。

论中国地理学中的岭南学派-最新范文

论中国地理学中的岭南学派-最新范文

论中国地理学中的岭南学派学派是一种学术源流或派别,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因而能够立于学术之林,占有一定位置。

岭南,源远流长,采中原塞外之精华,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被称为岭南学派。

这个学派在戏剧、音乐、绘画、方志、民俗、医药、园林、建筑等,无论、自然还是技术科学领域都有自己的支脉。

它生于岭南大地的繁茂枝干和浓密绿叶,始终覆盖和延伸我国学术园地各个角落。

作为岭南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地理学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它的理论体系、框架结构,内容特色和风格等在整体上应是一致的,但它在岭南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下存在和发展,却又不能不深受影响,在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深深地打上地区烙印,形成一个重要流派,即地理学上岭南学派。

这个学派渊源很早,兴起于明末清初,成熟于近现代,对推动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贡献良多,继承和弘扬岭南学派文化风格,对前进在改革道路上的中国地理学仍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学岭南学派渊源地理学是岭南文化一部分,岭南文化是在土著南越文化基础上,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海外文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的一种区域文化或者亚文化。

先秦时期,南越文化已经孕育和发生,具有种植水稻,居住”干栏”建筑,嗜食水产,断发文身,笃信鬼神等文化特质。

考古材料说明,南越先人在选择适应热带环境的生产生活模式中,形成了具有上述文化特质的某些地理知识萌芽。

例如距今三四千年曲江石峡遗址出土人工栽培稻,反映土地利用地理知识;高要茅岗遗址所发现”干栏式”木构建筑,是为了适应岭南湿热气候和多毒虫猛兽地理环境;广州发现秦汉船台(现今该船台基本被否定),其起源可能在先秦,也是海洋地理知识萌芽一个佐证。

它们反映,远古岭南地理知识萌芽和积累,一开始就具有热带性和海洋性这两个特点,它们恰是岭南文化最大特质。

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人南来,开始了汉越文化大融合时期,岭南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

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

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一、岭南概况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

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

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

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

”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

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

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一)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早在4500年前,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

《中华全国风俗志》中的“粤俗之大较”、《羊城古钞》中的“广州时序”都记载了大量与农事有关的习俗:“迎春竞看土牛,或洒以菽稻,名曰消疹;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

社会发展视野中的岭南文化和传统儒学——“岭南文化、传统儒学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社会发展视野中的岭南文化和传统儒学——“岭南文化、传统儒学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缔玄2010年第12学术动态社会发展视野中的岭南文化和传统儒学岭南文化传统儒学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f文章编号100073262010120157一o2由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台湾中央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学术研究杂志社广东儒学研究会和广东石头记饰品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謦东缔 玄 21 年第 1 期 。 00 2
中山大学 哲学系 李锦全教 授在 《 传统 儒学对公 平正 义价值 理念 的双 重效应 》一 文 中 ,通过 对儒 家公 平 、正义价值理念 从先秦到 近代 发展 的回顾 ,指 出儒家重人治 的双重效应 。他认 为儒家 以重人 治 、修 身为 本 ,从孑 夫子 到孙 中 山,对天下 为公 、大 同世界 的期 望是他们 的共识 ,以求 “ 君尧舜上 ”来 实现公 平正 L 致 义的治 国之道 。但历 史事实证 明 .这种 治国之道 是虚假 多 、真 实少 。我们 今 天继 承这一优 秀思想文 化遗
学 术 动 态
社会发展视野中的岭南文化和传统儒学
“ 南 文 化 、传 统 儒 学 与 社 会 发 展 ”学 2 2 文献标识码]A f 文章编号] 10 — 3 6 (0 0 2 0 5一 2 0 0 7 2 2 1 )1— 17 O
的结 合 ;东 塾学派 注重经学 与西学 的结 合 ,九江学派早 期排斥 西学 。
康有为思 想是本 次会议 上讨论 较多 的话题 。南 昌航 空大学 中 国哲学研 究所 平 飞副教授 指 出 ,树 立孑 L
子教 主地位 和改制标 杆 ,借 用历史 考证再 生微 言大义 以求人类 公理 和大 同理想 ,力 主经世 致用 以推 动维 新变 法 ,就是 康有为 的公羊 逻辑 。台湾学 者许 明珠 博士 在 《 康有 为儒 学 国教化 策 略探 析》 一文 中指 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文化学术之传统(一)一、岭南学术之本色中国学术文化,本起于黄河流域,东晋而后,始南移于长江流域,故在宋元以前,岭南尚无学术文化之地位。

虽然唐时有张九龄,宋时有崔与之、李昂英、余靖,均一时人杰,然亦仅如沙漠中之水泉、之嘉木,寥寥无几。

岭南文化之由中原移入,尽人皆知,东晋、南宋两代,除因异族侵凌,中原板荡,而至大规模移民之外,其与岭南文化有绝大关系者,则为历代之谪宦。

自六朝以来,流徙岭南之显宦,多不胜书,如南朝谢灵运之流徙广州,唐朝宋之问之贬钦州,李邕之贬钦州,韩愈之贬阳州,贬潮州,刘禹锡之贬连州,牛僧孺之贬循州,李德儒之贬潮州,贬崖州,宋朝寇准之谪雷州,曾布(曾巩弟)之谪廉州,郑侠之徙英州,秦观之徙雷州,姚铉之贬连州,苏轼之贬惠州,贬琼州,苏辙之贬雷州,李纲之徒雷州,张浚之徙连州,赵鼎之徙潮州,岳飞家属之徙岭南,明朝高攀龙之谪揭阳,汤显祖之贬徐闻,均为其最著者。

诸人流徙南来,虽时间久暂不同,(其中暂者一来即去,久者如张浚,居连州20年,赵鼎居潮州8年,李纲一再流滴,居琼州8年,)然无论如何,对当地均有极大影响。

如三国时之虞翻,以忤孙权,流徙来岭南,虽处于罪放之中,而讲学不倦,居岭南十余年,门徒常至数百人,后来之光孝寺,相传即虞翻故宅;又如姚铉,贬连州,尝采唐代文章,编为文粹,好事者于县中建楼,以贮其文稿,官属多遣胥吏抄录;又如郑侠,以绘流民图著名,贬英德,英德人民无论富贵贫贱,皆加以敬事,遣子弟从学,皆其一例。

至于韩愈、苏轼二人,在谪宦中与岭南关系最深,影响极广。

由移民与谪宦之两重关系,可知当时岭南之所谓教化,完全起于一班羁人谪宦与孤臣遗老,而施被之于山陬海滨之野民。

岭南各书院各祠宇所奉祀之先贤,最普遍者为苏轼、韩愈、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可见他们对于岭南教化之影响。

此种教化,吾人无以名之,姑名之曰“遗民教化”。

所谓遗民教化,即羁人谪宦与孤臣遗老之文化产物,经海滨野民接受之后,从而产出之一种学术。

此种学术,亦自然而然有一种异样色彩。

此种色彩与理学最接近,故岭南学术,经过一番遗民教化孕育之后,即结晶于理学。

吾人曾言,岭南在宋元以前,无学术之可言。

岭南有学术,且足以树立,实始于明代,始于理学。

而明代理学之柱石,在岭南则为陈白沙与湛甘泉两位先贤。

明代理学,最初承程朱之旧,无甚创获。

几位大儒,无非恪守宋人之说,未尝反省理会,推见至隐。

此种理学,不过宋儒理学之遗绪耳。

明代理学之真能卓然树立,第一是陈白沙之功,第二则为王阳明之功。

黄梨洲云:“有明儒者,不失其矩yuē@①者亦多有之,而作圣之功,至先生(白沙)而始明,至文成(阳明)而始大。

”又言:“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

”又言:“先生(白沙)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独开门户,超然不凡。

”(见《明儒学案》)。

即此数语,已足见陈白沙在明代理学上之地位。

白沙最初就学于吴康斋。

康斋为有明一代之大儒,一禀宋人成说。

以白沙之天才,自不能恪守师传,一成不变。

故其自述学问造诣之最精要处,完全由一己摸索得之,而青出于蓝,至其后另成一白沙学派。

据张东所(白沙门人)述白沙为学云:“先生自见聘君(康斋)归后,静坐一室,数年未之有得,于是迅扫夙习,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捐耳目,去心智,久之然后有得焉,盖主静而见大矣。

由斯致力,迟迟至20余年之久,乃大悟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一真万事,本自圆成,不假人力,无动静,无内外,大小精粗,一以贯之。

先生之学,自博而约,由粗入细,其于禅学不同如此”。

白沙主静,其教人亦以静,言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

以其主静,故主自然自得。

黄梨洲云:“先生之学,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以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穿纽凑合为匡郭,以日用常行分殊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间为体认之则,以未尝致力而应用不遗为实得。

远之则为曾点,近之则为尧夫……”,可见其推尊之至。

至如何可以“自得”,则须有觉悟。

人只争一个觉字。

才觉便我大而物小,物尽而我无尽。

然如何能觉悟,则在能怀疑,故特别提出一个疑字,此为其见解胆识过人之处。

据其所言,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矣。

故疑者,进道之萌芽也。

又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章初学时也是如此,更无别法也。

其对门人陈秉常,示以自得之学,云:“我否子亦否,我然子亦然。

然否苟由我,于子何有焉?”可见其不独富于怀疑精神,而且以此种精神,灌输于其门弟子。

白沙门弟子大都能禀承师说,以虚静自然为宗。

门弟子中,最著者为湛甘泉,当时与王阳明齐名,旗鼓相当,彼此均为崇仁(吴康斋)之再传弟子。

(甘泉学于白沙,阳明学于娄一斋,均为崇仁门人。

)甘泉与阳明,本极相善,其后讲学,各立宗旨。

甘泉门人,虽不及阳明之盛,然王湛两家,互通声气,当时学于甘泉者,或卒业于阳明,学于阳明者,或卒业于甘泉,亦犹朱熹与陆象山之门下,互有出入(见《明儒学案》)。

阳明讲学宗旨,为“致良知”;甘泉讲学宗旨,则为“随处体认天理”。

王湛之学,各立门户,由是甘泉门人,亦分为二派,一派为吕巾石等,反对王学;另一派为唐一庵等,调和王湛,谓天理即良知也,体认即致也。

当时王学声势极盛,然与之颉颃者,除南方湛甘泉之外,北方尚有吕泾野一派,成鼎峙三分之势。

甘泉门人,不限于岭南,从游者殆遍天下(学案语)。

所以阳明之门人,亦由姚江而达于闽粤。

粤中王门嫡派为方献夫与薛中离,而尤以中离为最着。

中离虽非甘泉门人,然极尊崇白沙,曾上疏请以白沙从祀孔庙。

甘泉对于白沙之学,鞠躬尽瘁,先后任南京吏部礼部兵部三部尚书,精神又健,岁九十犹作南岳之游,生平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凡南京、扬州、贵池、衡山、罗浮、西樵、广州、增城,无处不有其所建之书院,故岭南之理学,十之八九为白沙甘泉之学。

至于诗文,亦不免受理学之影响。

明初,岭南之文风,起于南园之五子。

所谓五子者,一为孙@②,一为王佐,一为王哲,一为李德,一为赵介。

最初由孙@②与王佐为之倡,结诗社于广州城南之南园,开抗风轩,以延罗一时之名士。

此五子者,孙@②(仲衍)即为理学家,承宋人之旧,究天人性命之理,濂洛闽之学。

李德(仲修)本为经生,晚年亦以理学为归宿,潜心伊洛,足见南园诗社中,理学气味之重。

自孙@②等于洪武间结社南园,开粤中一代风雅,其后复有黎民表(惟敬)、吴旦(兰皋)、李时行(少偕)、梁有誉(公实)、区大任(祯伯),重振诗坛于南园,称后五子,与前五子后先辉映。

此后五子均出于黄佐(泰泉)之门,而李时行则并出于湛甘泉之门。

当时粤中理学,风气极盛,湛王之学,分门立户,各设书院,珠江流域传白沙之学,由甘泉主之;韩江流域传阳明之学,由薛中离主之,而势力则以前一派为最大。

于此两派之外,复有黄泰泉一派。

泰泉之学,承宋人之旧,以程朱为宗,惟对于理气之说,独持一论,教人以博约为宗旨。

其时阳明方欲尽洗闻见之陋,归并源头一路。

泰泉与阳明讨论知行合一之旨,几次辩难,故与阳明不合。

泰泉之学,在粤中理学,可称别派,故在明儒学案内,列入诸儒学案之中。

其时甘泉、泰泉,讲学东南,远近从游者极众。

李时行先后及门,而其他四子,均出泰泉之门。

足见南园后五子,其理学气味,又比前五子为重。

总之,自白沙、甘泉而后,粤中文士,几无一不受理学之熏陶,而所谓理学,又自然大部分为白沙之学,此种影响,直至清中叶而未已。

明亡,岭南学术似有一转变,然其实只为一时之表现不同,非完全脱离理学。

广州城北之白云山,有云淙别墅,建于陈子壮。

当时陈子壮以礼部侍郎,投疏南归,特辟此别墅。

名流区怀瑞、曾道唯、高赉明、黄圣年、黎邦jiān@③、谢长文、苏兴裔、梁佑达、陈子升、区怀年、黎遂球共12人,吟咏其中,修复南园旧社,此为后五子之后,南园诗坛之重振。

明亡,陈子壮与黎遂球死事最烈,所以后来之岭南诗人,如邝露(湛若)、屈大均(翁山)、陈恭尹(元孝)、王邦畿(说作)、吴猷(呈伟)、梁观(器甫)、伍瑞隆(铁山)、赵@④夫(裕子)、梁观(yong@⑤若)、薛始亨(刚生)、彭睿guan@⑥(竹本)、高俨(望公)、张穆(铁桥)、陶璜(甄夫)、王应华(园长)等,激越苍凉,为当时之最着。

屈翁山为岭南最伟大之诗人,曾一度剃发为僧,国亡后,行径更为奇特,忽儒忽释,往来荆楚吴赵燕齐秦晋之乡,遗墟废垒,揽涕而过。

性固任侠,故其诗汪洋浩瀚,格调远在清初诸家之上。

岭南之有屈翁山,犹吴赵之有顾亭林、黄梨洲,不过翁山为诗人,而顾黄则为学an@⑦修独行,其作风大约与王船山、孙夏峰、李二曲、傅青主诸人,较为相近。

此外,尚有陈元孝,为陈邦彦之子,即世人所盛称之独漉先生。

yan@⑧野(邦彦)之学,本为岭南所宗,前后受业者凡数千人,影响一代文风,至为巨大。

其后yan@⑧野尽忠,独漉之诗,自然满纸国家之痛,其吊崖山之作:“海水有门分上下,崖山无地限华夷”之句,至今犹为人传诵。

由此,可见明亡以后,岭南诗人大都为民族诗人,终清一代,岭南虽未掀起大文学狱,如胡中藻、戴名世、曾静、吕留良诸人之案,然民族精神之表现于文字上、艺术上,则不能掩。

此又为遗民文化之一种表现,直接间接均与理学有关。

士大夫平时则谈理学,国破之时则讲复仇。

理学在平时则讲语默言动,天命理性,至国破之时则讲舍生取义,慷慨成仁。

此为一体之两面,其一为常态,又其一为变态。

慷慨复仇,舍生取义,此种情绪,只有在特别环境中方能表现。

至环境变迁,事成过去,此种情绪,即又归于静止。

所谓俯仰之间,已成陈迹。

至其时,天命理性,存养省察,语默言动之理学功夫,又复出现。

如是,岭南在清一代,遂又继承前明一代之理学系统。

白沙甘泉,一脉相传,延绵不绝。

由明初以至于清中叶以后,五六百年间,岭南文化,完全呼吸于理学氛围之中。

而所谓理学,又十之八九为白沙精神所支配。

至此,吾人须一谈清代岭南在学术上之位置。

事实上,除明成化以至明亡之一段,又除白沙、甘泉二人之外,岭南在学术上实无地位,不过在清一代,益显其落后与贫瘠而已。

查中原各地,自顾炎武、胡渭、阎若璩诸人之提倡,再加以惠栋、戴震诸人之开拓,百余年间,学术彪炳一时,此真可称为中国学术之复兴,经学、史学、天算地理、音韵、训诂,任何方面,均有开创,其间大儒,多至不胜枚举。

即舍经学而言文章,其中古文家如桐城阳湖诸人,亦声华赫赫,足与经学大师旗鼓相当。

而返观岭南,则对此一若毫无关系,始终处于学术圈外。

此一二百年间,广东既无大师,亦无巨著,直至阮元来粤,开学海堂,提倡朴学,然后风气为之一变。

何以广东如此落后,如此贫乏,其中最大原因,当为地理关系。

盖其僻处五岭以外,南北隔绝,为中原文风所不到,自有史以来,即已如此。

此外,尚有一真正原因,关系非小,吾人绝不能忽视。

此则为理学之关系。

而今试再谈理学(主要为白沙理学)。

贾朴跋《明儒学案》云:孔孟之学,自秦汉以来,穿凿支离,汩没于训诂章句之间,赖有大儒辈出,求之于心性之际,而证其所为独得者,在宋则有周程张朱五君子,在明则有康斋白沙姚江诸儒,冥搜静悟,宗旨炯然,其间虽不无异同之见,而其求至于圣道,则一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