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和对比

合集下载

小学课本上提现对比跟对偶不同的句子

小学课本上提现对比跟对偶不同的句子

小学课本上提现对比跟对偶不同的句子
1.反物对比:我爱蒙古的草原,它的乐趣胜过北京欢乐谷。

2.反面对比:我喜欢中国的传统小吃,不喜欢西式大餐。

3.对比与对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对比对偶: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球。

5.对比对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对比: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8.对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9.对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0.对偶:山青对水秀
11.对偶句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辞格:对偶和对比

辞格:对偶和对比

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从形式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

例如: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严对,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

要求相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用同一个字,如例①就是严对。

而宽对,即要求宽松的对偶,它可以冲破一些严格的要求,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例②就是宽对。

标准的严对,当属律诗中的颔联(三四两句)或颈联(五六两句)。

现代汉语中多用宽对。

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正对是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的对偶。

两联在内容上往往互相补充。

例①就是正对。

又如: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⑥千年雪岭栏边出,万里云涛座上浮。

⑦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反对反对是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的对偶。

两联在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例如: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⑩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11)谦虚人常思己过,骄傲人只议人非。

(12)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3.串对串对,又叫流水对,是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的对偶。

两联之间常为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

例如:(1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承接关系)(1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因果关系)(1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假设关系)(16)春天播下千粒籽,秋后收回万斤粮。

(条件关系)(17)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转折关系)对偶是汉语所独具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对偶,可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对偶对比排比

对偶对比排比

正因为对偶具有以上特点和作用,所以深为广大群 众所喜闻乐见。特别是神形生动、人所共赏的对联, 更是运用广泛并独具风采。对联不仅是传播文化, 写景叙事,寄志抒怀的工具,也是人民群众智慧才 能和语言艺术的结晶。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巧妙的 运用汉字的特点,组成各种不同的对偶形式,创作 出无数耐人寻味、妙趣横生的巧联。例如:
②对于他们,第一需要的还不是“锦上添花”,而 是“雪中送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2)句子的对比如: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贫富对比)
②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部沾泥,鳞鳞住 大厦。(宋·梅尧臣《陶者》)(劳动者和剥削者 对比)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பைடு நூலகம்《劝学》)(两种精神对比)
①台榭漫方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杭州 西湖楹联)
这个对偶,可以看作是一首诗,上联、下联各是诗 的一个章节。
又如云南昆明大观楼的一副章对楹联,多达180个 字。上下合起来,竟是一篇完美的文章。楹联如下:
②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ze,喜茫茫空 阔无边。看东骧xiang神骏,西翥zhu灵仪,北走蜿 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 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革天苇地,点缀些翠羽 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几夏芙蓉, 三春杨柳。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 面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鲁迅 《故乡》)
(三)对比的作用
对比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突出矛盾,鉴别美丑。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人死了,他还活 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②大家看一看,大家想一想,为啥会有这现象:地 主不劳动,仓里堆满粮,财东不出力,吃得白又胖; 工农流血汗,吃不饱肚,住不上房,穿不上衣裳。 大家看一看,大家想一想:这个日子要不要变个样。 (李心田《闪闪的红星》)

对偶、对比的区别

对偶、对比的区别

《实用汉语修‎辞》中说:“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的修辞‎手法。

”而“对偶是把字‎数相等或者‎相当、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放在一起,表达相近、相关、相对或相反‎意义的修辞‎手法。

”从上面定义‎来看,对比与对偶‎确实有相似‎的一面,因为都有一‎个“对”字,说明都是两‎两相对而存‎在。

但毕竟是不‎同的修辞格‎(修辞手法),差别自然也‎是明显的。

现对此做简‎要分析。

首先,结构特点不‎同对偶在结构‎形式上,讲求形式“对称性”,要求字数相‎等或者相当‎,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

而对比主要‎讲求内容上‎的“对立性”,要求意义的‎相反、相对,不一定要求‎句子结构形‎式对称。

如(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上下两句‎构成对偶,在结构形式‎上讲求对称‎的,字数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关。

如(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上下两句‎所构成的对‎偶,在句子的句‎结构相同,词性也是相‎同的。

如(3)男人是突然‎老的,女人是逐渐‎老的。

这上下句构‎成对比,把男人和女‎人加以对照‎,在句子中还‎出现了相同‎的词语,如果按照“严对”的要求来说‎,这是对偶所‎不能有的。

其次,表达的作用‎不同对偶的作用‎在于通过整‎齐的形式、对立而和谐‎的声音及其‎鲜明的节奏‎去感人、打动人,引发人的思‎考,提高表达的‎审美境界。

而对比的作‎用是通过展‎示事物间的‎差异,在对比中突‎出所要表达‎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里就是通‎过对偶的形‎式,提高表达效‎果,引发人思考‎。

如(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里作者通‎过对比,表现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突出了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崇敬之情。

但是,在对偶中的‎“反对”中,从形式上看‎是对偶,而从意义上‎看却是对比‎,这我们应该‎分清,把它列入辞‎格的兼用中‎去。

如何在课文中运用对比与对偶

如何在课文中运用对比与对偶

如何在课文中运用对比与对偶对比与对偶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两种表达形式,它们在文学作品及日常交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课文中恰当地运用对比与对偶,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还能引发读者对于寓意的思考。

本文将就如何在课文中运用对比与对偶做出探讨。

对比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差异性,达到强化形象和意义的修辞手法。

课文中对比可以通过描写事物的外貌、性质、行为等方面来实现,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故事的情节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一篇关于动物生活的课文中,可以运用对比来描述不同动物的特点。

比如,通过对比猫和狗的行为习性,可以突出它们的异同之处。

猫是独立、冷静的动物,善于隐藏自己并独自狩猎;而狗则是忠诚、友好的伙伴,善于保护主人并与人类建立亲密的关系。

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宠物动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加深对它们的印象。

对偶是一种通过并列对立的手法,以对等的结构呈现对立的两个事物,突出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在课文中运用对偶可以表现人物的矛盾心理、冲突或者展示事物的复杂性。

以一篇关于友谊的课文为例,可以运用对偶来描述友情的两面性。

友情既是温暖和睦的,又会面临考验和矛盾。

一方面,友情可以让朋友们互相扶持,感受到彼此的真心和支持;另一方面,友情也容易因为利益的考量而受到损害,甚至产生矛盾。

通过对偶的手法,可以使读者深入了解友情的复杂性,产生对于友谊的思考。

除了对比与对偶,运用其他修辞手法也能够增强课文的表达效果。

比如,排比。

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同一类事物并用相同的结构排列的修辞手法,能够提高文章的修辞力和可读性。

在课文中使用排比,在列举事物时注意使用平行的句式结构,可以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并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

综上所述,对比与对偶是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丰富文章的内涵,引发读者的思考。

在使用时,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对比和对偶的对象,并注意语句通顺、表达流畅。

此外,也可以结合其他修辞手法,如排比,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修辞学中的修辞手法与修辞效果

修辞学中的修辞手法与修辞效果

修辞学中的修辞手法与修辞效果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中的修辞现象的学科,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感、富有表现力。

本文将介绍修辞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探讨它们所产生的修辞效果。

一、比喻与隐喻比喻是运用一个事物的形象或特点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便帮助读者理解和感知。

比如,“他是我的太阳”就是一种比喻,将对方比喻为太阳,以强调他给自己带来的光明与温暖。

而隐喻则是采用一种暗喻的方式,表达出文字之外的意义。

例如,“他是一个鹰”既可以表示对方的勇气和锐利,也可以暗示他的冷酷无情。

二、夸张与夸张夸张是为了强调或渲染,将某个事物或特点夸大,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或产生某种情感共鸣。

例如,“他跑得飞快,在眨眼之间就消失在天际”,通过夸张形容,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速度之快。

反之,贬低则是相反的效果,通过贬低某个事物或特点,来达到贬低其价值或重要性的目的。

三、对比与对偶对比是通过将两个相对矛盾的事物或特点放在一起,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黑夜与白昼之间的对比,使人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对比常常用于描写、对话、抒情等文学体裁中。

对偶则是采用相似或相反的语句结构,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风停了,雨收了”,通过对偶的结构,使得句子更加鲜明。

四、重复与排比重复是为了加强表达的力度,通过多次重复同一个词语或短语,使得读者更加有力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例如,“我要坚持,坚持到底,坚持到无能为力”。

而排比则是将一系列词语、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平行的结构,以达到强调或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我历经磨难,孜孜不倦,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五、夸饰与讽刺夸饰是将某个事物或特点过分地渲染,使其显得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

例如,“他的创造力简直超越了宇宙的边界”。

与之相反,讽刺是一种嘲讽或挖苦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或嘲笑。

例如,“这位‘光荣市长’竟然纳贿十亿,真是罪大恶极”。

总结:修辞学中的修辞手法多种多样,每种手法都有不同的修辞效果。

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的修辞手法》是一种古典文学手法,它是一种组织思想的方式,通过对比和对比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对偶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加有力,更加有深度,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对偶的修辞手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比喻,即把比喻作为对比的手段,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另一种是对比,即把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以表达作者的思想。

例如,“沉默是金,多言是累”,这是一句对偶的修辞,它把沉默和多言作为对比,以表达作者认为沉默
比多言更有价值的思想。

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加有力,而且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此外,对偶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加有趣,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对偶的修辞手法是一种古典文学手法,它是一种组织思想的方式,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加有力、更加有深度,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修辞辨析之对比及对偶、设问及反问、排比及反复

修辞辨析之对比及对偶、设问及反问、排比及反复

修辞辨析之对比及对偶、设问及反问、排比及反复一、如何区分对比与对偶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成分相似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两者相同点:都有上下两句或两部分内容。

两者不同点:1.字数上不同。

对比上下两句或两部分的字数可以不同,而对偶上下两句的字数一定是相同的。

2.性质上不同。

对比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突出,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使事物显得更透彻,更全面;而对偶则是借助对称的形式,和谐的音节,把两方面的意思表达出来。

3.结构形式不同。

对偶在形式上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而对比则不一定。

4.长短不同。

对偶一般较短,多半是句子,而对比则可长可短,短则句子,长则可以是两段文字。

例如:(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第一句、第三句是对偶。

第一句中的词语对得非常整齐,“赤道”对“椰林”,“雕弓”对“匕首”,“能射虎”对“敢屠龙”,两句合起来,生动地表现出一种勇敢的精神;第三句也是这样,“墙上芦苇”对“山间竹笋”,“头重脚轻”对“嘴尖皮厚”,“根底浅”对“腹中空”,两例字数相等,结构相似。

而第二句、第四句则是对比。

第二句是“忧”的情怀与“乐”的情怀的对比;第四句是“亲贤臣”与“亲小人”两种效果或局面的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二、如何区分设问与反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但不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两者相同点:都是没有疑问而故意提出问题,都有加强语气、突出强调的作用。

排比、拟人、夸张、比喻、对比、对偶讲解及例句

排比、拟人、夸张、比喻、对比、对偶讲解及例句

一、小学生排比句:(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1、下课了,同学们到操场运动,有的跳高,有的跳远,有的跑步。

2、我们要思想好、学习好、劳动好、身体好。

3、为了不让森林变成沙漠,为了让洪灾不再发生,为了人们不再失去家园,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4、到处都有您的光辉,到处都有您的声音,到处都有您的足迹,到处都有您的关心。

5、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蔓儿我是瓜,你是月儿我是星,你是太阳我是花。

6、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7、他的脸比天还大。

他的脸皮比地还厚。

他在城里跺跺脚,整个北京城都要颤三颤。

8、冬天的雪花飘过,留下了纯洁的宁静;春天的暖风吹过,留下了花开的甜蜜;夏天的细雨润过,留下了绿叶的清凉;秋天的红枫飘过,留下了丰硕的成果。

9、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青春无语,却散发出活力。

10、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11、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12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少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青年是一首诗,浪漫潇洒,热情开朗。

13、我在这个家感到非常幸福;非常温馨;非常快乐。

14、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聊天,有的散步,有的做作业,有的打扫教师。

15、友谊是焦渴时的甘泉,友谊是黑暗中的明灯,友谊是快乐时的分享,友谊是忧伤时的抚慰。

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方法的区别

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方法的区别

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方法的区别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修辞辨析之对比与对偶、设问与反问、排比与反复

修辞辨析之对比与对偶、设问与反问、排比与反复

修辞辨析之对比与对偶、设问与反问、排比与反复作者:李弗不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9年第12期一、如何区分对比与对偶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成分相似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两者相同点:都有上下两句或两部分内容。

两者不同点:1.字数上不同。

对比上下两句或两部分的字数可以不同,而对偶上下两句的字数一定是相同的。

2.性质上不同。

对比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突出,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使事物显得更透彻,更全面;而对偶则是借助对称的形式,和谐的音节,把两方面的意思表达出来。

3.结构形式不同。

对偶在形式上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而对比则不一定。

4.长短不同。

对偶一般较短,多半是句子,而对比则可长可短,短则句子,长则可以是两段文字。

例如:(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第一句、第三句是对偶。

第一句中的词语对得非常整齐,“赤道”对“椰林”,“雕弓”对“匕首”,“能射虎”对“敢屠龙”,两句合起来,生动地表现出一种勇敢的精神;第三句也是这样,“墙上芦苇”对“山间竹笋”,“头重脚轻”对“嘴尖皮厚”,“根底浅”对“腹中空”,两例字数相等,结构相似。

而第二句、第四句则是对比。

第二句是“忧”的情怀与“乐”的情怀的对比;第四句是“亲贤臣”与“亲小人”两种效果或局面的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二、如何区分设问与反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但不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精选初二上册语文期末知识点巩固:对偶和对比

精选初二上册语文期末知识点巩固:对偶和对比

精选初二上册语文期末知识点巩固:对偶和
对比
(一)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精选初二上册语文期末知识
点巩固:对偶和对比,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

因此,精品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期末复习,供大家参考。

相关链接:
2016必备的初二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要点:借喻和借代比喻和比拟的辨析复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复习。

深入剖析中文中的十种排比修辞手法

深入剖析中文中的十种排比修辞手法

深入剖析中文中的十种排比修辞手法在中文写作中,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其中,排比修辞手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修辞手法,通过将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达到强调、对比或夸张的效果。

本文将深入剖析中文中的十种排比修辞手法,分别为:对仗排比、对偶排比、对句排比、对比排比、并列排比、重复排比、倒装排比、反复排比、综合排比和迭加排比。

1. 对仗排比对仗排比是指通过使用两个相对称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强调对比或相似之处。

例如:“早晨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晚霞染红了天空。

”在这个例子中,“早晨的阳光”和“晚霞”形成了对仗排比,通过对比来突出两个时刻的不同氛围。

2. 对偶排比对偶排比是指通过使用两个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例如:“人生的快乐在于奋斗,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

”在这个例子中,“快乐”和“奋斗”、“意义”和“付出”形成了对偶排比,通过对比来强调人生的两个重要方面。

3. 对句排比对句排比是指通过使用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来强调某个观点或表达一种情感。

例如:“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和“我们要”形成了对句排比,通过对比来强调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4. 对比排比对比排比是指通过使用两个或多个相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强调对立或矛盾的关系。

例如:“热情与冷漠,希望与失望,这是人生的两个极端。

”在这个例子中,“热情”和“冷漠”、“希望”和“失望”形成了对比排比,通过对比来突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

5. 并列排比并列排比是指通过使用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用逗号或顿号将它们连接起来,来强调并列的关系。

例如:“阳光明媚,微风徐徐,花香四溢。

”在这个例子中,“阳光明媚”、“微风徐徐”和“花香四溢”形成了并列排比,通过并列来描绘一个美好的场景。

6. 重复排比重复排比是指通过使用两个或多个相同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

巧妙使用对偶手法使作文更具对比效果

巧妙使用对偶手法使作文更具对比效果

巧妙使用对偶手法使作文更具对比效果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而对比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在写作过程中,巧妙运用对偶手法,可以增强作文的对比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偶手法是指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的事物或概念,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

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对比两个相似但又有明显差异的事物,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比如,我们可以对比春天和冬天,表达春天的温暖和冬天的寒冷;对比日出和日落,表达日出的希望和日落的结束;对比城市和乡村,表达城市的繁华和乡村的宁静。

在文章的开头,可以用对偶手法引起读者的兴趣。

比如,可以写一段描述两个相反的场景,让读者对文章的主题产生好奇心。

比如,可以写道:“夏日的阳光炙热,人们纷纷躲在空调房里,而冬日的阳光清冷,人们却纷纷走出家门,享受冬日的阳光。

这两个季节,虽然相反,却都有着各自的美丽。

”接下来,可以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特点和特征,来展开文章的论述。

可以分别描述它们的外貌、气味、声音、味道等,让读者感受到它们的差异。

比如,可以写道:“春天的花朵盛开,五彩斑斓,散发着浓郁的花香;而冬天的花朵则稀少而坚强,它们在寒风中挺立,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

”除了对比事物的外在特征,还可以对比它们的内在含义和象征意义。

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不同寓意,可以更深入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比如,可以写道:“春天是希望的象征,它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而冬天则是坚持的象征,它象征着坚韧和毅力。

正是因为有了冬天的坚持,才有了春天的绽放。

”在文章的结尾,可以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结局和发展趋势,来强调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可以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不同结局,来呼吁读者采取正确的行动。

比如,可以写道:“如果我们像春天一样温暖他人,那么整个世界都会充满爱和和平;如果我们像冬天一样坚持不懈,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巧妙使用对偶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具对比效果。

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的事物,可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增强作文的表现力。

修辞手法比兴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修辞手法比兴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修辞手法比兴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修辞手法——比兴、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修辞手法,是指为了增强作品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艺术技巧。

在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加沉浸其中。

其中比兴、排比和对偶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本文将深入探究这几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特点以及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比兴的概念与特点比兴,是一种通过对比来达到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将事物与具有相似特征的另一事物进行联系,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或意境。

比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意象鲜明:比兴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或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内容。

2. 增强感染力:比兴能够通过对比、类比等方式,使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3. 夸张夺目:比兴常常运用夸张手法,以突破常规、引发读者兴趣,同时也使得作品更加独特。

二、比兴在作品中的运用比兴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

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说明比兴在作品中的运用:1. 苍白的脸庞,如同纸张般。

这句话通过将人的脸庞与纸张进行对比,给人一种苍白无力、缺乏血色的感觉。

2. 他像一匹狂奔的野马,冲破了一切阻碍。

这句话通过将人与野马进行类比,形象地表达了他的无畏和决心。

3. 她的笑容如绽放的鲜花,温暖了整个房间。

这句话通过将笑容与鲜花进行比兴,表达了笑容的美好和温暖。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比兴在作品中能够有效地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且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三、排比与对偶的概念与特点排比和对偶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表达手段。

排比,指的是在句子或段落中使用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结构、用语或句式,使得作品更加节奏感强,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对偶,是指在句子或段落中使用对称的结构,使得作品在语言上更加平衡、韵律感强,并增强表达的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 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 房宫赋》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 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 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 “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 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博喻 一、定义:
• 博喻又称连比。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 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 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 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 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 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博喻有两种方式:
对偶分类对偶形式内容源自单句对偶 偶句对偶 多句对偶
正对偶
反对偶
串对偶
(一)从形式上分
1.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 例: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即使是做了些小的好事,也无不给予 奖赏;即便是做了很小的坏事,也无不给于贬 斥。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 岳坟对联) ----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 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 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3.串对偶(流水对) 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 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 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 例: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 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 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 的喜悦心情。)
一、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 例: “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 烟似的飞沫升落。”(《听潮》) 上例用“细雨”、“朝雾”、“暮烟” 三个喻体描绘海浪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 的联想,是春雨,是晓雾弥漫,是暮烟霭 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感觉。
二、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 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 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春》) 上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 人们不是常说“牛毛细雨”吗;用“花针” 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 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 柔、细、密的特点。
对偶和对比
•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 • 对比:故意把两个相 同、字数相等、意义 反、相对的事物或同 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 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 表达相反、相似或相 个方面放在一起,用 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 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 式。对偶俗称对子, 说明,这种修辞手法 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 叫对比,也叫对照。 称为对仗。对偶独具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 艺术特色,看起来整 坏,善同恶,美同丑 齐醒目,听起来铿锵 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 悦耳,读起来朗朗上 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 口,便于记忆、传诵, 和启示。 为人们喜闻乐见。
3.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 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偶。 例如: 登高而招,臂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 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 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 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二)从内容分类
1.正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 是互为补充的。 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 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 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 全中国。“比邻”,近邻。)
2.反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 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例: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列国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 秦国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奉送给它的 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厉害。(“诸侯之 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是反对, “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
对比
例(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 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 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 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 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 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 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 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博喻是一种用一连串喻体,从不同角度 多方面描绘或说明同一本体的修辞手法。 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增 加诗文的形象密度,使读者获得更为真 切的感受。
注意
理论上说: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 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 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