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第一课《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的第一课,本课内容包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水调歌头》,这三首诗分别取材于我国古代文学名篇,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本文将从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主题、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登临鹳雀楼时,以鸟类为主要题材,作品具有宏伟壮丽的景色描写,意境深远,为后人所传颂。

这首诗在表现壮美景色的也蕴含了诗人对世事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线,同时也包含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对雄鸟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渲染夜晚的宁静和思考,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想和感慨。

整首诗以夜晚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思乡的心情,通过对孤寂、静谧的夜晚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深切的思念。

诗人以简洁清晰的语言,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人生奋斗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3.《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名篇,该诗以描绘水乡风情为主题,通过对江南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人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悠扬的吟唱、淳朴的民风、宁静的江水和蓝天白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以上三首古诗虽然在题材和意境上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生感悟的抒发,都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古诗三首》的这一课程设置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旨在通过古诗词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一、《暮江吟》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面上。

“铺”字用得形象,写出了夕阳余晖的广阔、均匀,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瑟瑟”形容江水未被夕阳照射的部分呈现出的碧绿色。

夕阳的光照使得江面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画面感强烈。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诗人感叹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的可爱。

-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二、《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景色各不相同。

这两句诗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诗是即景说理,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三、《雪梅》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 “梅雪争春未肯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争春”一词赋予梅和雪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它们争奇斗艳的景象。

-“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放下笔,难以评判二者的高下。

“阁笔”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梅雪争春的景象陷入思考的状态。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巧妙地写出了梅和雪各有优缺点,既赞美了梅花的清香,又肯定了雪花的洁白。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解析。

-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你看啊,诗人远远地就看到那寒山,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的。

这个“斜”字啊,就把小路那种蜿蜒曲折的样子给写活了。

就好像我们现在去爬山,看到那种弯弯曲曲的山路,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就到眼前了呢?- 接着“白云生处有人家”,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哇,多神奇啊,感觉住在那里的人就像住在仙境里一样。

那白云缭绕的,房子若隐若现的,好像是神仙住的地方呢。

- “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为啥停车啊?因为他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林了。

你想啊,傍晚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洒在枫树林里,那景色肯定美极了。

就像我们看到特别美的景色,也会忍不住停下来多看几眼,对吧?- 最后“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鲜艳的,可诗人说这秋天的枫叶更红,这就很特别了。

他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不一样的美,秋天不只是萧瑟的,还有这么艳丽的色彩呢。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解析。

- 开头“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都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荷叶以前就像一把把遮雨的伞一样,现在没了,是不是有点凄凉的感觉呢?-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残败了,但是它的花枝还在霜雪中傲然挺立。

这菊花可真有骨气啊,就像一个坚强的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屈服。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人告诉刘景文啊,一年当中美好的景色你得记住,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夏天的繁花似锦,也没有春天的生机勃勃,但是有一种独特的丰收的美。

就像我们到了秋天,看到满树的橙子和橘子,是不是也觉得很开心呢?1.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 解析。

- “荷叶罗裙一色裁”,你看那些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就像是用同一种颜色的布料裁出来的一样。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1 古诗词三首一、课前解析关注诗词:本课为两首七言绝句、一首词。

《四时田园杂兴》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初夏时节,以“黄、白”的色彩、“肥、稀”的形态组合,让人感受到万物蓬勃、色彩明丽的田园画面。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恬淡的心境,笔调清新明快,由远景到近景,由静景到人物活动,动静相宜,使整首诗画面生动。

《清平乐·村居》清新质朴,浅显易懂。

“卧”字最为传神,写出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

整首词将五个人物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

关注作者: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组诗。

作者在早年游历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渡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这段时间,他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这些诗歌都是范成大根据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而创作的,情感真实。

其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朴素自然的风情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仿佛自己也在江南乡村生活了很久一样。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杨万里迷恋新市的酒楼,痛饮大醉,因留住新市徐公店。

第二天醒来,诗性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诗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

辛弃疾: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他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其中,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本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及解释1.《山行》——唐・杜牧1.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1.“远上寒山石径斜”:“寒山” 指深秋时节的山,带有一种寒冷、萧瑟的感觉;“径” 指小路;“斜” 表示小路蜿蜒曲折。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深秋时节,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的山上走去。

2.“白云生处有人家”:“生” 在这里表示“产生” 或“生出”,给人一种云雾缭绕、升腾的动态感。

这句诗描绘的是在山林的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坐” 是因为的意思。

诗人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4.“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

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枫叶的艳丽,展现了秋天枫叶的独特之美。

2.《赠刘景文》——宋・苏轼1.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解释:1.“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 指荷花凋谢;“擎” 是举、向上托的意思;“雨盖” 在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这句诗的意思是荷花已经凋谢,连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也枯萎了。

2.“菊残犹有傲霜枝”:“菊残” 表示菊花已经凋零;“傲霜” 指不怕霜寒,坚强不屈。

这句诗说的是虽然菊花已经凋零,但仍有那不畏寒霜的枝干挺立着。

3.“一年好景君须记”:“君” 是对对方的尊称,这里可以理解为“您”。

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您一定要记住。

4.“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时” 指的是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也就是秋末冬初的时节。

这句诗的意思是最美的景色就是在这个时候。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1.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解释:1.“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 是形容风声;“梧叶”即梧桐叶。

这句诗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2.“江上秋风动客情”:“客情” 指旅客思乡之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诗句解析。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的时候,大人们都出去在田里除草等干农活,到了晚上,妇女们还要把麻搓成线。

这里的“耘田”就是在田间除草的意思,“绩麻”是把麻搓成线,这两件事就概括了农民们一天的忙碌生活。

“村庄儿女各当家”说的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都有自己的活干,都承担着家庭的一部分事务,是家庭的顶梁柱呢。

-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那些小孩子们还不懂得怎么耕田织布,但是他们看到大人们干活,也在桑树的阴凉下面学着种瓜呢。

“未解”就是不懂得,“供”是从事的意思,“傍”就是靠近。

这些小孩子特别可爱,虽然不懂大人的活,但是有样学样,充满了童真童趣。

- 整体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田园生活的画面。

诗人通过描写大人和小孩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生活的忙碌和充实。

诗里既有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也有对儿童天真可爱的喜爱之情。

而且从诗中我们能感觉到农村那种和谐的家庭氛围,男女老少都在为家庭为生活努力着,就像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诗句解析。

-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早晨的时候,小孩子从铜盆里把夜里冻成的冰取出来,然后用彩色的丝线把冰穿起来,当成一种像钲(一种古代乐器)一样的东西来玩。

这里的“稚子”就是小孩子,“金盆”不一定是金子做的盆,可能是铜盆之类的,“脱”字用得特别生动,就好像冰是从盆里很轻松地脱离出来一样。

-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小孩子拿着穿起来的冰在树林里敲打着,发出像玉磬(一种打击乐器)一样清脆的声音,在树林里回荡。

可是突然之间,冰碎了,就像玻璃掉到地上破碎的声音。

“玉磬”这个比喻把冰敲打的声音形容得很美妙,而最后冰碎的声音又充满了意外和童趣。

- 整体赏析。

- 这首诗充满了儿童的欢乐气息。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主题:《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解: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shū):稀疏。

③阴:树荫。

④走:这里是跑的意思。

鉴赏:①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

路旁,树叶刚刚长出,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②后两句描绘了儿童捕蝶时的欢乐场面。

“急走”和“追”这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极富童趣。

而黄蝶更加顽皮,它置身于黄色的菜花之中,让人无法找到。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 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雷震的《村晚》三首宋诗。

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非现在的玻璃(玻璃出现的较晚)。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来,系上绳子当作银钲提在手中。

每当轻轻敲打它的时候,冰块就能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让人沉醉。

忽然,又是一声水玉破碎落地的声音,原来是自己一不小心用力过大,竟然把它敲碎了。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水上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9.池塘:堤岸。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第一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

第一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

结构梳理
惠 崇 竹子 桃花 水暖 鸭 春 概括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 时节的_春__江__景__色__,作者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 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 _喜__悦__和__礼__赞__之情。
拓展延伸
描写春天的诗句
《惠崇春江晚景》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 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 鸭子戏水
蒌蒿长势很旺 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这首 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惠崇春江晚景》写了在竹林外两三枝 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 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 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 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我们可以看到一 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 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 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 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 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图诗,向我们 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 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意: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
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 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 回暖。
草名。
蒌蒿满地芦芽短, 诗意: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 那满地蒌蒿、短短的 芦笋也开始抽芽。 芦芽,黄绿相间,艳丽 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 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读完前三句,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
桃花刚开,鸭子戏 水,蒌蒿长势很旺,鲜 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芦芽短
识字方法
崇 字理识字:
本义:山大而高。
chóng

第一课《古诗三首》

第一课《古诗三首》

第一课《古诗三首》一、《古诗三首》导读中国古代文学璀璨辉煌,其中的古诗更是文艺之花。

在我们的第一课《古诗三首》中,我们将一起欣赏三首经典的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春晓》和《江南春》。

通过阅读和品味这三首诗,我们将领略到古人的深情,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进一步感受到诗歌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

二、《登鹳雀楼》:古代壮丽景色的描绘《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描绘登高望远的方式,展现出了一个美丽的古城景色。

诗句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白天的壮丽景象,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让人心生敬畏。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人们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

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到了古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三、《春晓》:诗人情感与大自然的呼应《春晓》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这首诗以写春天的景象为主线,融入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句,直观地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象。

鸟儿的鸣叫代表着新生与希望,表现出诗人欢快的情感。

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反映出诗人思乡之情的抒发。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大自然的呼应,这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色之一。

四、《江南春》:水乡千古韵味《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这首诗以描绘江南春天的景象为主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和韵味。

诗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的原野景象,让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乡愁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家乡的眷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

五、结语通过阅读《古诗三首》,我们深入了解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形式,展示出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诗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也启迪了无数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代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我们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增长人文素养。

第一课 《古诗三首》

第一课 《古诗三首》

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诗大意。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课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

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

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

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 .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

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第二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课文原文】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莱花无处寻。

注释__________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稀疏。

③[阴]树荫。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__________①[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蛱蝶]蝴蝶的一种。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__________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

②[村居]词题。

③[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

饶州,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④[翁媪]老翁、老妇。

⑤[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知识点1】我会写:宿:住宿寄宿宿舍宿敌风餐露宿徐:徐徐徐缓徐步清风徐来不疾不徐篱:篱笆竹篱茅舍寄人篱下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多音字: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剥:bō剥削 bāo剥皮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篱(篱笆)离(离开)疏(疏远)蔬(蔬菜)蜻(蜻蜓)晴(晴朗)茅(茅屋)矛(矛盾)赖(依赖)懒(懒散)课外扩展: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我会认鸳yuān(海鸳)海鸳是信天翁的别称。

鸯yāng(鸳鸯)惠huì(恩惠)崇chóng(崇尚)豚tún(海豚)减jiǎn(减少)二、我会写融(融化)(融合)(融通)燕(燕子)(乳燕)(燕窝)鸳(鸳鸯)(海鸳)(鸳凤)鸯(鸳鸯)(鸯锦)(鸯龟)惠(恩惠)(实惠)(优惠)崇(崇尚)(崇高)(崇拜)芦(芦苇)(芦柑)(芦荟)芽(发芽)(豆芽)(麦芽)梅(梅花)(杨梅)(腊梅)溪(小溪)(溪水)(溪谷)泛(广泛)(泛滥)(泛应)减(减少)(加减)(减肥)三、易错的字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四、多音字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得dé(得到)děi(我得)地dì(地球)de(高兴地)五、形近字芽(芦芽)牙(牙齿)庐(庐山)芦(芦芽)六、近义词融—溶暖—热满—遍欲—想尽—完添—增七、反义词迟—早香—臭暖—冷外—里(内)短—长晴—阴减—加晚—早八、诗意《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意思:春天来了,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

春风中飘散着花草的芳香。

溪边泥土湿软,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三衢道中》诗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我)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投下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许幽趣。

九、课文主旨《绝句》是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春日的草堂周围生机盎然的春色。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莱花无处寻。 注释 __________ 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稀疏。 ③[阴]树荫。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__________ ①[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蛱蝶]蝴蝶的一种。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 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以下是无忧考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 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 蓬。

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1. 原文及翻译。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翻译: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

在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

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时皇宫中却传赐蜡烛燃火,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2. 赏析。

- 首先啊,这诗一开头“春城无处不飞花”,就特别厉害。

“无处不”这三个字,就像给整个长安城撒上了一层花的魔法粉末一样,到处都是飞花的景象。

这画面感超强的,感觉就像自己站在长安的大街上,满眼都是花瓣在飞舞呢。

- 然后“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的时候,东风一吹,皇宫里的柳树都跟着歪歪斜斜的,这就把皇宫那种富贵又有点慵懒的感觉写出来了。

你想啊,皇宫里的柳树在风中晃悠,多有画面感。

- 再看后面“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本来寒食节是禁火的,可是到了傍晚,皇宫里却开始传蜡烛了,而且这些蜡烛的轻烟还专门飘到那些权贵的家里。

这里诗人有点暗暗讽刺的意思哦。

就好像在说,这些权贵们啊,连寒食节禁火的规矩都能特殊对待,他们可真会享受特权呢。

这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有些人不遵守规则,还能得到特殊照顾,心里肯定会觉得不公平,诗人当时也是这么个感觉。

1. 原文及翻译。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翻译: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2. 赏析。

- 这首诗啊,一上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就把牛郎星和织女星远远地摆在那儿了。

“迢迢”和“皎皎”这两个词用得特别妙。

“迢迢”让你感觉牛郎星离得好远好远,就像你要去一个特别遥远的地方旅游,路途漫漫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