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效应
二年级教师《酸葡萄效应》读书三篇心得分享
级教师《酸葡萄效应》读书三篇心得分享善待别人,善待自己唐科君为什么态度友好的同事一夜之间变得异常冷漠?为什么表面对你热脸相迎的人,却在背后对你恶语相向?《酸葡萄效应》一书讲到:巨大的生存压力让人们心中的不满情绪风起云涌,觉得自己的本性被压抑,难以适应真实的社会。
而在如此情感中长驱直上的,便是习惯性地恶意去揣度身边的人和事。
“酸葡萄效应”其本质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达成而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找个“理由”自我安慰,以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的自我保机制。
从“酸葡萄效应”产生的机制看,源于比较、攀比的心理。
书中讲到,每个人都有“自我评价的欲求”,都有想得到别人肯定的欲望。
但当在和别人的比较中,一度处于下风时,就会通过这种对别人的否定而达到自我补偿的心理平衡。
所以一般是弱者的行为。
书中也写道,“勤于努力的人在类似事件里很少会通过言语攻击来提升自我评价,而更倾向于奋发图强。
即使受人蔑视,抑或被人看轻,心里再不甘心也会摆正心态,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
然而,那些能力不足、没有胸襟、极尽懒惰性的人就只想着通过恶意攻击对方,来获得心理满足。
可以说,不敢直视事实的散漫情绪正是恶意攻击他人的主要诱因。
从“酸葡萄效应”的强度看,从编找“理由”自我安慰,比如这套裙子不好看(其实太贵),或者不适合我;到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做“杠精”;到对跌落神坛的事迹幸灾乐祸,再到语言霸凌、恶言恶行,是逐步逐渐升级的。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尼采《善恶的彼岸》),每个脆弱的内心一次次的强化后,不仅会伤害到别人,更是让自我人生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看过一个童话寓言,说小狐狸想吃柠檬,就给自己心理暗示,柠檬是甜的。
其实,从本质上看,“甜柠檬”跟“酸葡萄”差不多,都是用一些“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和补偿自己失败的情境,达到心理满足的目的。
而区别在于,酸葡萄”是帮自己找个“借口”,认为目标不值得,来消解内心达不到的失落;“甜柠檬”则是夸大已经获得的东西,来抵御自我内心的落差。
酸葡萄效应读后感
酸葡萄效应读后感
读完关于酸葡萄效应的内容,我真是觉得这就像我们生活里那些可爱又有点小狡猾的心理小把戏。
你想啊,狐狸想吃葡萄,可是跳了半天够不着,就说那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这就像我们自己得不到某个东西的时候,比如看到别人有个超酷的限量版运动鞋,自己买不起,就会在心里默默想:“哼,那双鞋看着就不舒服,颜色也不咋地。
”其实呢,心里可能还是有点小羡慕的。
这种酸葡萄效应啊,有时候还挺有趣的。
它就像是我们心理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就好比你去参加一场比赛,拼了老命最后还是没赢,这时候你要是一直纠结自己怎么这么失败,那得多难受啊。
但是如果来一句“赢了也没啥了不起的,那奖品也就那样”,瞬间心里就舒坦多了。
这就是酸葡萄效应在发挥它神奇的作用,让我们不会一直陷在求而不得的沮丧情绪里。
总的来说,酸葡萄效应就像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呢,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心态,不会被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折磨得太惨;但用得不好,就会让我们失去进步的动力,变成一个只会自我安慰、原地踏步的人。
所以啊,我们得拿捏好这个度,该努力争取的时候就别老给自己找酸葡萄的借口,而在失败的时候呢,适当地用一下酸葡萄效应来安慰安慰自己这颗受伤的心,也是不错的啦。
不妨试一下“酸葡萄效应”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升学就业,职场商场,婚姻家庭,邻里社区,子女教育,无论工作、生活还是人际关系,矛盾冲突无处不在。
在这重重压力下,怎样才能保持内心和谐呢?酸葡萄和甜柠檬效应能让你学会自我安慰,学会放下,过上幸福的生活。
贬低原有目标,冲淡内心欲望——酸葡萄效应看到别人吃大餐,看到别人考上名牌大学,看到别人有个好爸爸,看到别人开宝马、奔驰,你会怎么想呢?嫉妒、愤愤不平还是宽慰自己、接纳自己、承认现实、自得其乐?不同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你生活的幸福度。
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走过一个果园,它停在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
狐狸想:“我正口渴呢。
”于是它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跳起来,却无法够到葡萄。
狐狸后退又试,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得到葡萄。
最后,它决定放弃。
它昂起头,边走边说:“葡萄还没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这是《伊索寓言》中广为人知的《狐狸与葡萄》的故事。
狐狸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此时此刻它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到葡萄的高度。
于是,聪明的狐狸就认定那葡萄是酸的。
是啊,反正那葡萄是酸的,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
这样,狐狸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为一句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心理学上以此为例,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 ”。
对于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自我解释说东西并不怎么好,以此来寻求自我安慰,可以说,这是只懂得“幸福”的狐狸。
面对“挫折”或“心理压力”,它知道采取“歪曲事实”的方法去取得“心理平衡”。
我们有时候也需要向狐狸学习一下,试试“酸葡萄效应”。
的确,有一部分人是善于应用心理自慰方法的。
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
虽然长期以来,“阿Q精神”遭到不少人的严厉批判,但无可否认这种精神对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确实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无能为力的时候,采用这种应付方式,可以避免走向极端。
酸葡萄效应书籍
酸葡萄效应书籍《酸葡萄效应》是法国作家米歇尔·韦尔贾斯于201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全书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描述了被妒忌和恶意所困扰的主人公醉心于向他人发泄负能量和情绪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韦尔贾斯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常常陷入的一种消极情绪循环,即“酸葡萄效应”。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让-雷内·费福尔的中年男子,他过着一种平凡而无聊的生活,渴望得到认可和成功。
然而,他的努力总是被他人的嫉妒和阻挠所击败。
他开始变得愤世嫉俗,感到妒忌和失望,内心充满了怨恨和敌意。
为了排解这些负能量,他开始对别人进行一系列无理取闹和恶作剧,并以此为乐。
在小说中,让-雷内·费福尔经历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
他虽然从要挟、背叛、陷害等行为中获得了一些短暂的满足感,但他的举动也逐渐使他失去了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友谊和情感联系的能力。
最终,他发现自己陷入了恶性循环,受到了自己埋下的种子所造成的痛苦折磨。
通过这个故事,韦尔贾斯探讨了人们内心的阴暗面和负面情绪的力量。
他认为,人们常常以破坏他人为乐,通过诋毁、嫉妒和恶意行为来满足自己。
这种“酸葡萄效应”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自己和他人都受到了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韦尔贾斯的写作风格极具个人特色,幽默而调侃。
他通过让-雷内·费福尔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心灵深处那种病态的快感。
他的笔触细腻而生动,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阅读中会心一笑。
这本小说不仅给读者带来欢乐,更让人们反思自己内心的负能量和消极情绪。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和挫折时,不要陷入抱怨和嫉妒的怪圈,而是要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和正面的情绪。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总结起来,《酸葡萄效应》是一部幽默而讽刺的小说,通过一个中年男子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常常陷入的一种消极情绪循环。
作者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人们内心的阴暗面和负面情绪的力量。
酸葡萄效应书籍
酸葡萄效应书籍摘要:一、引言二、酸葡萄效应的定义与解释三、酸葡萄效应的心理学原理四、酸葡萄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五、酸葡萄效应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被称为“酸葡萄效应”的心理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现象。
二、酸葡萄效应的定义与解释酸葡萄效应,又称“酸葡萄心理”,是指在面临无法得到的目标时,为了消除内心的不安与焦虑,通过贬低、诋毁目标,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
这一概念来源于伊索寓言《狐狸与葡萄》,故事中,狐狸因为无法得到高挂在树上的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掩饰自己的无能。
三、酸葡萄效应的心理学原理酸葡萄效应的产生与心理学中的多种原理密切相关,如自我保护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等。
当人们面临无法实现的目标时,内心会产生挫败感,为了保护自尊心,人们会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护,从而减轻内心的焦虑。
四、酸葡萄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酸葡萄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如,职场竞争中,失利的一方可能会贬低竞争对手,以消除内心的不安;学业上,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能会说“学习无用”,以掩饰自己的不足。
这些现象都是酸葡萄效应的具体表现。
五、酸葡萄效应的影响及应对策略酸葡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但如果过度运用,可能会导致人们陷入消极的心态,阻碍自身的成长。
因此,正确认识酸葡萄效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十分重要。
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勇敢面对失败,以积极的心态去努力改进;其次,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尊重竞争对手,从他们身上汲取成长的动力。
六、结论酸葡萄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正确认识这一现象,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我成长。
酸葡萄心理名词解释
酸葡萄心理名词解释
酸葡萄心理是一种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为了逃避现实或避免批评,而表现出一种消极、不满的情绪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通常会让人们选择掩盖或否认问题,而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
酸葡萄心理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例如:在面对问题时,人们可能会选择说一些酸话来回避问题,或者故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以求得内心的平衡。
有些人则会通过贬低、批评别人来掩盖自己的无能或错误,从而避免受到批评和责备。
酸葡萄心理不仅会影响人们的个人行为,还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当人们表现出酸葡萄心理时,可能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和进步。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如果团队成员都表现出酸葡萄心理,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那么就很难推动团队的进步和发展。
为了克服酸葡萄心理,人们需要意识到酸葡萄心理的危害,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面对问题时,人们应该坦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勇于接受批评和责备,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人们也应该培养积极的态度和心理,学会欣赏别人的成就和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动力。
总之,酸葡萄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现象,可能会让人们逃避现实或避免批评,但它也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人们应该认识到酸葡萄心理的危害,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克服它,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心理学“酸葡萄”和“甜柠檬”效应
心理学“酸葡萄”和“甜柠檬”效应我们常常会说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其实这是人们因无法得到而自我安慰的心理。
有一只小狐狸,非常的想吃熟透了的葡萄,它跳起来,没有够到。
于是,它使出了浑身力气,还是够不到,眼看着的美味就是吃不到。
无论它怎么努力也还是碰触不到,它想反正那个葡萄也是酸的,吃不到就算了。
当小狐狸没有得到想吃的美味时,就产生了挫败心理,于是安慰自己说葡萄是酸的,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放弃了。
这就是著名的酸葡萄效应,也可以称作酸葡萄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自己内心的需求无法满足时,而形成挫败的心理,为了缓解低落的情绪,而找出各种理由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得到解脱时的心理。
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是甜的,言下之意是自己拥有的都是最好的,与酸葡萄心理类似,都是借此来减轻内心痛苦的心理学现象。
从这两种心理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启示一:现在的人们,总是在羡慕着别人,认为别人的都是好的,往往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每个人都活在自卑之中。
我们不妨学习这种甜柠檬的心理,适度的利用它,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心理暗示自己是最棒的,使自己从自卑走向自信,从自信走向成功。
启示二:遇到了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自己要学会安慰自己,不要形成过度的悲伤心理,那样容易使你走入一个死胡同而不能回头。
悲伤时,首先自己学会安慰自己,舒缓内心的不安,消除消极的情绪。
启示三:得不到的东西就要学会放弃,通过自我的安慰使内心达到平静,但是人不能丢失自己的上进心,不能失败后,过度的给自己找理由,而忽略了其中自己所犯的错误,那样就更加的不能改正了。
酸葡萄心理,是人性恶意的释放,还是自我安慰的迷醉?
酸葡萄心理,是人性恶意的释放,还是自我安慰的迷醉?【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口头语,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这句话来源于著名的《伊索寓言》。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只狐狸路过葡萄园,看到大串的葡萄,它非常想吃。
但是它往高的地方跳了几下,却一直无法够到葡萄。
于是,狐狸气呼呼地说道:“哼,这些葡萄一定是酸的。
”当然,这些葡萄是甜的,不过,这已经没有意义了。
狐狸的这种酸葡萄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酸葡萄效应”。
具体来讲,主要是指当个人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觉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尊心,减少失败带来的焦虑感和不安感等不良情绪,从而有意编造出来的一些不合理的理由。
从正面的角度来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紧张,减轻自己的压力,从而保护自己的心理少受伤害。
但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讲,也有一种不求上进,只寻求自我安慰的意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在追求某一种东西得不到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的理想实现不了的时候,我们往往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用类似于阿Q的理由来安慰自己。
时不时也会像那只狐狸一样,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贰】我上班的时候,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一件事情。
有一个男同事,追一个女孩子,追了许久都没有追到,后来,女孩子结婚了。
男同事气不过,于是他开始四处散播这个女同事的谣言。
这位男同事的做法,绝对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因为这个女孩子我们都认识,真的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好女孩。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说,有的人会因为自己的职位不高,安慰自己说,爬那么高有什么用啊?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其实,如果他能得到这个高职位,肯定不会这么讲。
还有的人长得很平常的女人,特别相信长得美丽的女人不会得以幸福,甚至说出“红颜薄命”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因为自己达不到目标或者得不到好的东西,于是就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不好的目标,或者已经拥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以此来减轻心头的失落感。
苦难就是苦难,不值得被赞扬
“苦难就是苦难,不值得被赞扬”,为什么人们还要歌颂苦难?一、歌颂苦难是合理化机制歌颂苦难,可能并不是人们内心的本意,歌颂苦难,可能是一种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我们自己面临苦难或者看到他人经历苦难的时候,我们会努力想要减轻内心的不安感,使心理环境恢复平衡状态,所以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当我们经历苦难或看到别人经历苦难时,我们会努力去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以减轻焦虑的痛苦、维护脆弱的自尊心。
合理化的方式包括甜柠檬效应和酸葡萄效应。
1、甜柠檬效应当我们自己经历了苦难,为了增强自己的自尊心,可能会夸大苦难,以此来强化自我价值感。
王小波曾说:“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当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年华,有人就会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这反映了甜柠檬效应,我们把自己经历的苦难当作是自己的最佳选择。
这背后是我们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努力去强调苦难积极美好的一面。
弗洛伊德也曾提到过:如果人们长期处在无力改变的痛苦中,那么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人们可能就会爱上这种痛苦,并把它看作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2、酸葡萄效应而当我们看到他人经历了苦难,并从苦难中得到成长、得到收获,那我们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就可能会出现酸葡萄效应。
比如心里会想“就是因为他经历了苦难才有今天的成就”。
二、苦难并不一定让人成长虽然人们歌颂苦难,但我们要清楚的是:苦难并不一定会带来收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苦难中磨炼意志、获得成长,之所以我们会被一些苦难故事的主人公打动,是因为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优胜劣汰后自然选择的结果,简单来说,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在苦难中得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们被他们的事迹打动。
但我们也忽略掉了很多人在苦难中失去了很多东西,他们被苦难打败,被人们遗忘。
人们从关于童年逆境体验量表(ACE)的研究发现,童年时期吃过的苦,可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三、接纳苦难并努力战胜它由此我们会发现,一味地歌颂苦难,可能会让我们忽略掉苦难本身对个体的负面影响,有人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受到苦难,是因为我们在抵抗痛苦。
职场中为人处世最有效果的几个心理效应
向你介绍几个心理效应“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
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
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渐增强自信。
“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
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
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
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
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
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人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酸葡萄效应作文
酸葡萄效应作文
《都是那串酸葡萄》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
我们路过一个葡萄园,看到一串串饱满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
当时我特别想吃葡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于是我就提议我们去摘点尝尝,可朋友们却说这是人家种的,不能随便摘。
我心里那个不乐意呀,看着那些葡萄就是想吃。
然后我们就继续往前走了,可我一路上心里都还惦记着那些葡萄呢。
一边走一边埋怨,我说:“不就是一串葡萄嘛,有啥不能摘的。
”朋友说:“那是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呀,你这样随便去摘就是不对。
”我还是不情愿,嘴里嘟囔着:“哼,说不定那葡萄还酸得很呢,根本就不好吃,不然怎么会不让我们摘。
”
走着走着,我们到了一个冰淇淋店,我赌气似的买了一个超大的冰淇淋吃起来,边吃还边说:“这可比那破葡萄好吃多了,那葡萄肯定酸得不行。
”其实我心里还是对没吃到葡萄耿耿于怀。
到了晚上回到家,我躺在床上,还在想白天的那串葡萄,越想越觉得那肯定是酸葡萄,不然为啥不让我摘呢。
想着想着,我就睡着了。
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还真是好笑呀,就因为没吃到葡萄,就一直安慰自己那是酸葡萄。
这不就是典型的酸葡萄效应嘛,自己得不到就说不好。
哎,真的是很幼稚的行为呀,不过现在想想也觉得挺有意思的,这也算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啦。
以后呀,可不能再这样啦,不然真的会闹不少笑话呢!。
酸葡萄效应书
酸葡萄效应书好嘞,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关于“酸葡萄效应”的文章:咱先来说说啥叫酸葡萄效应。
您就想想啊,狐狸够不着葡萄架上那一串串诱人的葡萄,就说:“哼,这葡萄肯定是酸的,我才不想吃呢!”这狐狸心里的小九九,其实就是酸葡萄效应。
生活里,这种事儿可不少见。
就好比您看上了一件特别好看但贵得离谱的衣服,心里是不是会想:“这衣服也就样子好看,质量说不定不咋样,不值这个价!”再比如说,看到别人升职加薪,自己心里酸溜溜的,然后嘀咕:“那工作压力那么大,天天加班,我才不稀罕呢!”您瞧,这酸葡萄效应就像个调皮的小鬼,时不时就跑出来捣乱。
那它到底是好是坏呢?有人说,这酸葡萄效应能让人心里舒服点,免得老是为得不到的东西郁闷。
比如说,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安慰自己:“那学校也没啥好的,听说学风不好。
”这么一想,是不是心里的失落能减轻点?可您再仔细琢磨琢磨,这不是在自欺欺人吗?要是一直靠着酸葡萄效应来安慰自己,那咱还能有进步的动力吗?就像跑步比赛,跑不过别人,就说:“跑第一有啥好,累得要死。
”那下次还能努力跑快吗?其实啊,咱得正确看待这酸葡萄效应。
得不到的东西,偶尔用它来调节一下心情,倒也无妨。
但可别让它成了咱逃避现实、不求上进的借口。
您想想,要是因为酸葡萄效应,错过了真正适合自己的机会,那得多后悔呀!比如说,有个创业的好项目摆在面前,因为害怕困难,就说:“创业风险太大,我还是老老实实上班吧。
”结果看着别人成功了,心里只能暗暗叫苦。
所以啊,咱得清醒点,别被酸葡萄效应给迷惑了。
该努力争取的时候,就得鼓足劲儿往前冲。
得不到的时候,也别一味地贬低,而是要总结经验,争取下次能抓住机会。
总之,酸葡萄效应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让咱心情舒畅,用不好可就把自己给坑了。
咱可得擦亮眼睛,别被它给忽悠喽!。
酸葡萄效应的历史故事
酸葡萄效应的历史故事
酸葡萄效应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故事《狐狸与葡萄》,故事讲述一只狐狸试图跳起去摘葡萄,不停地跳试图够到葡萄,最终未成功。
狐狸灰心丧气地说,“葡萄肯定是酸的!”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酸葡萄效应”,用来形容人们因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贬低其价值,以减轻心理落差的心理现象。
这个寓言故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拉封丹在17世纪对这个寓言进行了改编,使其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版本。
这个故事被广泛传播,并成为了人们讨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时的一个经典案例。
酸葡萄效应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被广泛讨论。
人们常常会因为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产生贬低其价值的心态,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落差。
这种心理现象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互动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了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酸葡萄效应也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常常因为得不到某种商品或机会而产生酸葡萄心态,这可能会影响其消费行为和市场竞争。
在政治学中,酸葡萄效应也常常被用来解释人们对于政治决策的不
满和抱怨。
总的来说,酸葡萄效应的历史故事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狐狸
无法得到葡萄而贬低葡萄的价值,从而形成了这一心理现象的概念。
这个故事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成为了人们讨论心理
和社会现象时的一个重要案例。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一个炎热的夏天,口渴难耐的狐狸走过果园,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
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肯定是酸的,还不如吃我家的柠檬了,柠檬还有一点甜味。
”然后,转身走了。
这是《伊索寓言》里的一则故事,故事里的狐狸吃不到甜葡萄,只好吃酸柠檬,却硬说自己拥有的柠檬是甜的。
这种在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用"歪曲事实"或美化自己得到东西的方法以求得心理平衡的现象,被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也被称之为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有两种,如鲁迅笔下的阿Q,用虚幻的胜利感自欺欺人,麻木不仁,消磨意志;一种则是积极意义上的精神胜利法,即当面临的困难一时难以解决时,要学会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学会适当满足、缓解压力、保持自尊和自信、求得心理平衡。
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性、自尊心、好胜心逐渐增强,但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往往就会全盘否定自己。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的运用积极的“精神胜利法”,学会自我补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不要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也别总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
当发现自己的某个方面不如别人时,可以灵活的松动可望不可即的追求目标,适当的运行自我安慰,暂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防止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同时可以在另外的方面努力,取得成就、得到补偿,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学上有两个名词,一个叫“酸葡萄”心理,一个叫“甜柠檬”心理。
我虽没读过多少心理学的书,但对这两种心理学现象,我关注了很久,下面就我的肤浅认识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两种心理效应。
什么是“酸葡萄”心里呢?通俗的讲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讲葡萄酸。
”在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狐狸想吃葡萄,但够不着,狐狸为减轻自己达不到目的而产生的焦虑感,自我安慰说“葡萄是酸的”,既然是酸的,那没有什么好吃的,于是狐狸平静地走了。
酸葡萄效应书籍
酸葡萄效应书籍摘要:一、引言1.定义酸葡萄效应2.酸葡萄效应在生活中的表现二、酸葡萄效应的来源1.经济学中的酸葡萄效应2.心理学中的酸葡萄效应三、酸葡萄效应的原因1.竞争心理2.自我保护3.社会比较四、酸葡萄效应的影响1.对个人心理的影响2.对人际关系的影響3.对社会风气的影響五、如何应对酸葡萄效应1.增强自我认知2.保持心态平衡3.建立健康的竞争意识4.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升自我价值感一、引言酸葡萄效应,是指在面临无法得到的目标时,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而贬低、批评目标的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酸葡萄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来源、原因、影响及应对方法。
二、酸葡萄效应的来源酸葡萄效应最早来源于《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故事中,狐狸因为无法得到葡萄架上的葡萄,便说那些葡萄是酸的,以安慰自己。
后来,这一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
在经济学中,酸葡萄效应指的是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优势的企业或个人,为了消除心中的失落感,会对竞争对手进行贬低和诋毁。
在心理学中,酸葡萄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自己无法达到的目标时,为了保护自尊心,而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
三、酸葡萄效应的原因酸葡萄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竞争心理、自我保护和社会比较三个方面。
1.竞争心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攀比心理,希望自己能在各方面胜过他人。
当面临无法达到的目标时,为了缓解内心的失落感,人们可能会贬低目标,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
2.自我保护:人们在面对无法实现的目标时,可能会产生自我评价降低的情况。
为了保护自尊心,人们会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从而形成酸葡萄效3.社会比较:人们常常会将自己的生活和他人进行比较,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的普及下,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
当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可能会产生嫉妒心理,进而贬低他人所取得的成绩,以达到心理平衡。
四、酸葡萄效应的影响酸葡萄效应对个人、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都有着不良的影响。
心理学酸葡萄效应
心理学酸葡萄效应《酸葡萄效应:生活中的自我安慰小把戏》嘿,你知道心理学里的酸葡萄效应不?这可有意思啦。
简单来说呢,就是当我们得不到某个东西的时候,就会说那个东西不好,以此来安慰自己。
就好像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一样,咱人啊,也经常干这事儿呢。
我就给你讲讲我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儿吧。
前阵子啊,我们公司有个升职的机会。
我呢,其实心里特别想去争取一下,毕竟谁不想在事业上更进一步呀。
我看着那个职位的要求,心里琢磨着,我也算是符合不少条件的嘛。
于是就开始精心准备我的申请材料,那几天可把我忙得晕头转向的。
我花了好几个晚上修改我的简历,把我做过的项目啊、取得的成绩啊,都仔仔细细地列了出来。
还准备了一个超级精彩的演讲,对着镜子练习了不知道多少遍,就盼着能在选拔的时候惊艳所有人。
可是呢,到了选拔那天,我才发现竞争对手那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有一个同事,他不但经验丰富,而且口才那叫一个好,在台上演讲的时候,那真是滔滔不绝,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个同事,她手里握着好几个重要的项目资源,和高层的关系也特别好。
我当时在台下听着他们的演讲,心里就有点发慌了。
等我上台的时候,虽然也尽力表现了,但总感觉没有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结果呢,可想而知,我没被选上。
刚知道这个结果的时候,我那心里呀,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似的,特别难受。
不过呢,过了几天,我就开始有那种酸葡萄的心态了。
我就想啊,那个职位有什么好的呀?你看啊,一旦升上去了,工作压力肯定超级大。
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任务,说不定还得经常加班,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而且呀,要和那些高层打交道,得多累心啊。
那些被选中的同事啊,虽然看起来风光,但是背后肯定有很多辛酸呢。
我现在这样也挺好的,工作压力没那么大,每天按时上下班,还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比如看看电影、和朋友聚聚啥的。
你看,这不就是典型的酸葡萄效应嘛。
其实啊,酸葡萄效应虽然有点像是自我安慰,但在生活中也有它的好处呢。
它能让我们在面对失败或者挫折的时候,心里不那么难受。
酸葡萄效应
酸葡萄效应
“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伊索寓言》“酸葡萄”中的故事广为人知: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吃到,便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
心理学上以此为例,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
与其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
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
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
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现实。
在学校教育管理也存在“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的合理运用。
《酸葡萄效应》读后感
《酸葡萄效应》读后感《酸葡萄效应》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酸葡萄效应》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酸葡萄效应》读后感篇1我为什么会买这本书?买这本书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总有人莫名其妙地讨厌你?因为我本人总是莫名其妙地讨厌别人,所以我就想搞懂这个问题,而买了它。
没有看到什么当我看这本书的目录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想说什么?好像只是把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东西列举出来了而已。
那么我带着这个困惑开始读这本书。
如果说这本书的第一章是在大体告诉大家我们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什么事情之外,这个能让我理解,但是如果你花两章节的篇幅去诉说会发生的现象,那么我觉得你的篇幅略长,以至于到后来我有点不想看下去。
我想要的深度解析并没有文章到了第三章,这本书开始讲述了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原理和解释了一下原因。
但是这并没有让我学到了什么深层次的原理,我想要看到的东西到了第三章也并没有让我真正的抓住这本书的重点。
第四第五章则是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些小建议,不能说没用,但是看这本书更多的给我的是一种落差感。
因为我拿起纸质书希望获得的`是一种能够让我静下心来了解透彻一个原理一个社会现象,但是这本书让我觉得看一些有深度的公众号推文更有意思。
所以个人觉得这本书买电子版更划算,因为它每一篇文章篇幅都短,适合在碎片时间阅读。
当然这本书能给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压压底,因为这本书对于以后的办公室关系还是做了详细的介绍。
《酸葡萄效应》读后感篇2很久以前有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是由于葡萄架子很高,摘不到。
看了会,狐狸无可奈何地走了。
它边走边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熟是酸的,肯定不好吃。
”后来人们就把狐狸这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融入到心理学,被称作“酸葡萄效应”。
就拿网络新闻来说,一次事件,网络上抨击言论如潮。
酸葡萄心理例子
酸葡萄心理例子1. 看到别人买了名牌包包,自己心里就想:“哼,不就是个包嘛,有啥了不起的,背着还不一定好看呢!”就像我朋友看到别人穿了限量版的鞋子,就酸溜溜地说:“那鞋子那么难搭衣服,有啥好得意的。
”2. 人家找了个又帅又有钱的对象,有人就会嘀咕:“长得帅又不能当饭吃,有钱也不一定幸福呀!”这就像隔壁的阿姨看到别人女儿找的对象条件好,就酸酸地说:“光条件好有啥用,说不定对她不好呢!”3. 别人工作升职加薪了,有的人就会说:“那个职位那么累,压力那么大,给我都不想干!”就像我的同事看到别人晋升了,撇撇嘴说:“哼,就是运气好而已。
”4. 看到别人在朋友圈晒旅游的照片,有人就会酸酸地想:“出去旅游有啥,不就是花钱嘛,国内有啥好玩的。
”好比我同学看到别人去国外玩,就嘟囔:“国外不也就那样嘛。
”5. 人家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好,有的人就会说:“只会读书有啥用,以后进入社会还不知道咋样呢!”这不,邻居看到别人家孩子考了第一,就酸酸地说:“学习好不一定情商高呀!”6. 别人参加比赛拿了奖,就有人会讲:“那个比赛没啥含金量,我去我也能拿奖。
”像我认识的一个人看到别人在台上领奖,就不屑地说:“哼,这奖也没啥了不起的。
”7. 别人买了大房子,有些人可能会想:“房子大打扫起来多麻烦呀!”就如亲戚看到别人买了别墅,酸溜溜地说:“住别墅物业费得多贵呀!”8. 人家在台上表演特别出色,有人就会在底下说:“这有啥难的,不就是多练习嘛。
”仿佛我身边的某个人看到别人表演精彩,就酸酸地说:“切,我要是有那个机会我也行。
”9. 别人开了豪车,有的人就会说:“车就是个代步工具,开那么好的车浪费钱。
”就像朋友看到别人的豪车,一脸不以为然地说:“有这钱干点啥不好,非得买这么贵的车。
”我的观点结论:酸葡萄心理真的很常见呢,很多人看到别人好就忍不住这样想,其实呀,还不如多看看别人的优点,自己努力去变得更好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甜柠檬效应
一、运用“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 缓解心理压力是人们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 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 行动的正确性,演示个人的错误或失败, 以保持内心的安宁。应该肯定,合理化作 用具有明显的积极教育引导意义。作为一 种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御形式,无论是其中 的“酸葡萄”效应还是“甜柠檬”机制, 当学生尤其是好胜心过强的学生受到挫折 后,适当地应用,能减轻心理压力。
谢谢观赏!
寓言深意
• 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了一种 "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平心 而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 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人们不也常采用"阿 " Q精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获取"心理平衡"吗? 无可 否认,它们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 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 也不妨采用这种应付方式,以免走向极端。任何一种 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 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即"合理化" 的酸葡萄效应。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此,事后 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酸葡萄效应
百科名片 • 酸葡萄效应“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 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 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 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 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目录
效应简介伊索寓言 寓言深意 人物心理 效应对比酸葡萄效应 甜柠檬效应 双效应作用 效应的效果 精神胜利 现代生活效应简介 伊索寓言 寓言深意 人物心理 效应对比 酸葡萄效应 甜柠檬效应 双效应作用 效应的效果 精神胜利 现代生活 展开 效应简介
•
我班的小伟同学患有肾炎,一直在接受治疗。可他 却争强好胜,每次学校、班级的活动,他都踊跃参加, 获得许多奖项。连着两次考试不理想,就认为自己不 行了。于是,考试前焦虑,睡不着觉,考试时慌张,生 怕考不好。结果,可想而知,成绩每况下。他妈妈 为此很着急,孩子身体本来就不好,这样折腾下去, 后果会很严重。为此,希望我能帮助小伟,从过度焦 虑中走出来。我及时跟小伟进行沟通,首先,祝贺他 在期初的金钥匙选拔中脱颖而出,领先众多的同学, 那些考试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却不如他。又跟他说, 现在,养好身体,练好心理素质是最关键的,不别太 看重考试的分数。在我的几次劝慰后,小伟的脸上又 洋溢着微笑,摆脱了考试焦虑症。
• 我们班级的男同学大多乐观开朗,平时,经 常运用“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为失 败行为采取“阿Q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 进而,有些同学便缺乏进取心。在挫折面前, 有的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责怪别人,有的还无 中生有替自己开脱。比如,一周常规流动红 旗评比,经常花落他家。有的男同学没有在 自身找原因,竟然还说,领导包庇某班、某 班贿赂领导……这无疑是不良风气,让它滋 生,必然不利于班级的发展。这是过分运用 “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的结果。
• “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在日常生活中 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中合 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是指个人的行为不 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 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 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 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现实。在学校 教育管理也存在“酸葡萄”与“甜柠檬” 机制的合理运用。
效应的效果
• 所以在教育活动的引导中,让学生能够全 面、合理认识自我是首要问题。“睁眼看 外面的世界”其实很容易,但“静心看自 己的世界”却是不易做到的。“只缘身在 此山中”遮蔽常常让人迷失甚至麻醉了自 我,要避免这种自欺欺人的意识不断蔓延, 就必须使学生勇于、善于“走出此山中”, 能够时常养成“自我反思、自我追问”的 品质,通过对“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等 问题的不断自省,实现个体意义上的自我 认知升华。
• 要抑制这种心理的发展,首先,必须让学生 合理认识自己。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优势大 于弱势的个体,以此来保证自己应有的竞争 力,但缺陷和弱势也是人人皆有、不可回避 的,如果一味强调自身的积极价值而回避客 观存在的不足,根本不会取得长足意义上的 进步。我们班级男生较乐观,在挫折面前不 自卑,但也确实存在懒散,喜欢说笑,有时 不顾场合,缺乏自控能力等缺点。在晨会、 班会课上,通过讨论,男生们认识到自我缺 陷和弱势,表示会有的放矢地去克服。
• 当学生过分沉浸在由于困难或目标未竞而 导致的心理不安、紧张乃至消沉的负面情 绪中,教师可运用“酸葡萄”与“甜柠檬” 效应,帮助他们摆脱由过度的焦虑带来的 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利于及时调整心态、 确立下一阶段的前进目标并为之努力。
双效应作用
二、抑制“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激励奋进 向上。作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也必须 看到,在很多情况下,“酸葡萄”与“甜柠檬”效 应消极意义也是显然的。为学生自身所受挫折找寻 借口,学生明知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却不能正面、理 性的面对,这在最终结果上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 会导致个体自我萎缩,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习惯;另一方面,这种心理容易蜕化学生的奋进意 识和正面看待事物的习惯,逐步在师长和学生之间 失掉信任,落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所以,在教 育活动中,教育者要善用“合理化作用”进行“合 理”的教育引导。
•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不足,你大可不 必拿别人的优点来比对自己的不足,有时 拿自己的优势不对他人的不足也是可以的, 这并不是对他人的轻视而是对自己的肯定, 给自己一个无须轻羡别人的理由!"天生 我才必有用"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不要 一味的去比对别人,比对别人有什么意义 呢,要记住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你永远 都不会变成他人的!
• 到了改革开放的现代,我倒是能从另外一 个角度来“歪批阿Q”,所以,我就把“精 神胜利法”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变成了 “酸葡萄效应”。后来当面请教了陈漱瑜 教授,他说,把它转意为“退一步海阔天 空”的豁达,也未尝不可,但那绝不是鲁 迅先生的本意.
现代生活
• 在现在生活之中这种酸葡萄效应现象很是 普遍,作为一个学生的我发现在学校的好 多人也是这样的,例如:同学考试得了高 分或是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的话,而你却 不能你就会有这种酸葡萄效应.或许你说 这是嫉妒,其实我感觉这个本来就有一嫉 妒心在里面!我还是觉得不必要有这中心 理的,因为老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还不可兼得呢
人物心理
• “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心理 防卫功能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 活、适应社会,然而沉溺其间对心理生活 却有显著的副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 阿Q,总是寻找理由为其受到的侮辱或遇到 的不公待遇开脱,这就活得太窝囊,可悲 可叹了。
效应对比
酸葡萄效应 • 《伊索寓言》“酸葡萄”中的故事广为人知:狐 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吃到,便说葡 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心理学上以此为例,把个 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 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 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与其相反,有 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 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 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 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 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精神胜利
• 自从鲁迅先生发表了《阿Q正传》,中国的心理 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精神胜利法。在我所 听过的有关鲁迅和《阿Q正传》的讲座中,几乎 都要提到“精神胜利法”,而且大都是从贬义来 诠释它。鲁迅博物馆的原副馆长陈漱渝研究员就 讲过,鲁迅塑造阿Q这个人物,其中有一点就是 要批判国人中那些“以丑骄人”——以显示自己 的丑陋为本钱来显摆自己——的劣根性。
伊索寓言
• 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 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 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 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 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 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 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 ''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 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 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