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子坊发展规划2008——2015
上海弄堂之田子坊
![上海弄堂之田子坊](https://img.taocdn.com/s3/m/fd25a5e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e.png)
商业区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 作与交流,共同打造更具影响力
的创意产业集群。
04
田子坊的保护与开发
保护现状
01
02
03
历史建筑得到保留
田子坊内的历史建筑得到 了较好的保护,保留了原 有的建筑风貌和结构。
居民参与保护
田子坊的居民积极参与保 护工作,传承和弘扬弄堂 文化,维护社区的和谐氛 围。
创意商品
在田子坊,你可以找到许多独特 的创意商品,如手工艺品、设计 品、艺术品等,这些商品都融入
了艺术家的创意和灵感。
文化活动
文化节庆
田子坊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 动,如艺术节、创意集市、音乐会等, 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
文化体验
文化交流
田子坊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 产业聚集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 艺术家和游客,这里成为了一个多元 文化交流的平台。
增强市民的归属感
03
田子坊作为上海市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归
属感和自豪感。
谢谢观看
田子坊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田子 坊经历了城市改造和拆迁,许 多建筑被拆除。
1998年,当地政府开始对田子 坊进行保护性开发,保留了部 分石库门建筑。
2005年,田子坊成为上海首批 创意产业园区之一,吸引了众 多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
田子坊的文化意义
田子坊是上海历史文化的缩影, 反映了上海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上海弄堂之田子坊
目录
• 田子坊的历史背景 • 田子坊的艺术特色 • 田子坊的商业现状 • 田子坊的保护与开发 • 田子坊对上海的影响
01
田子坊的历史背景
田子坊的起源
田子坊(参考)
![田子坊(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f2cbcfc4e009581b6bd9ebbe.png)
田子坊成立时间: 1998年规模: 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类型: 综合型创意产业园区定位: “园区、旅游区、居民区”三区合一的创意产业园区挑战:在推动园区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合理协调周边关系“田子坊”是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原名志成坊,始建于1930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市经委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以6家旧工厂为基础,通过开发2万余平方米的旧厂房,创办了“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
一、概况介绍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是一个马路菜场,1998年9月集贸市场搬入室内,并将路面重新铺设整修,使得原来泥泞、混乱的马路焕然一新。
在区委,区府的领导支持下,同年开始规划田子坊特色街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二、园区建设1、背景规模田子坊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街、一片厂区和一个园区三个阶段。
田子坊起源于泰康路艺术街,1998年,区政府有意将泰康路打造为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品一条街,街道成立了泰康路工艺品特色一条街管委会负责推动艺术街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了由1998年美籍华人、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为代表的39个画廊组成的艺术品一条街。
随着租期到期,泰康路店铺业主不再出租房屋,泰康路工艺街面临生存危机。
正在此时,上海开始了“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泰康路210弄内六家工厂先后停产外迁,2万余平方米旧厂房空置。
2001年,在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街道把泰康路210弄田子坊内这六家小企业(上海人民针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厂、上海新兴皮革厂、上海纸杯厂、上海华美无线厂)的旧厂房,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通过置换,引进无污染、无噪音的文化企业,在旧厂房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界人士进驻泰康路田子坊,包括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劼音、著名摄影家尔冬强、香港陶艺家郑祎、美国陶艺家吉米、法国设计家卡洛琳、南斯拉夫摄影家龙·费伯等。
上海旧里保护改造模式与产权处置路径
![上海旧里保护改造模式与产权处置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6f07edc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6d.png)
上海旧里保护改造模式与产权处置路径何芳;胡文瑛;张磊【摘要】保护性改造里弄,维护建筑历史和城市文脉是当前城市更新思潮的主流,但改造过程将面临土地制度的诸多约束。
本文以静安别墅、田子坊、建业里、179街坊、思南公馆等五个较具代表性的改造案例分析入手,结合产权变动与建筑改造解构与组合,提出里弄的保护改造四种模式,并分析不同模式下土地产权处置差别化方式、路径和土地利益分配形式,为城市旧居住保护改造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Sensitively reconstructing neighborhoods to protect their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urban culture are currently the main trends in urban renewal. However,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faces considerable restrictions caused by land policy. Based on ifve typical cases fromJing’an Vil a, Tianzifang, Jianyeli, 179 Neighborhoods, and Si’nan Mansions, this thesis presents four models of protective neighborhood reconstruction through changes to property rights, as well as building demolition and redesign. The thesis also analyzes the differentiated approaches to dealing with land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modes of beneift distribution under the four proposed models, and offer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dvi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old neighborhoods during reconstruction.【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土地经济;里弄住宅;改造模式;产权处置;案例剖析【作者】何芳;胡文瑛;张磊【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3里弄是指房屋毗连组合,总弄与支弄串通,有集中的弄口,沿街多设置店铺,有的间以绿化,生活居住环境较安静的城市型居住组织形式[1]。
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47dd9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d.png)
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
上海市政府对田子坊项目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规划 引导,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发展创意产业
通过改造老旧建筑,发展创意产业,可以 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和升级,提高地区竞争
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经济繁荣
02
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
会福祉。
社会公正
03
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公正和公平,保障各方的权益,促进社会
的和谐与进步。
上海田子坊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01
02
03
历史建筑保护
上海田子坊作为历史建筑 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 管理,保留了传统风貌和 特色。
持续创新与升级 拓展国际影响力
完善配套设施 绿色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田子坊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引入更多创意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保持其领先地位。
通过举办国际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田子坊的国际知名度, 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和创意人才。
增加公共空间、停车场、餐饮等配套设施,提升游客和居民的 便利性和舒适度。
起源
上海田子坊最初是一个石库门弄 堂,建于20世纪初,是上海典型 的传统居住区。
早期发展
随着上海城市化的进程,田子坊 逐渐演变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 居住区,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文 化人入住。
转型与改造
转型
20世纪90年代末,田子坊开始从传 统居住区向创意产业园区转型,吸引 了大量创意产业从业者入驻。
社区化运营
采用社区化运营模式,调动了社区居 民和创意人才的参与,增强了商业模 式的可持续性和活力。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综合管理办法的通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综合管理办法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2d8917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5.png)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综合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及其他机构•【公布日期】2012.09.25•【字号】黄府规[2012]4号•【施行日期】2012.09.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治安管理正文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综合管理办法的通知(黄府规〔2012〕4号)区政府各委、局、办,各街道办事处:《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综合管理办法》已经第22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12年9月25日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综合管理办法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田子坊地区的综合管理,维护田子坊地区的管理秩序、市容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完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管理范围)本办法所称田子坊地区,是指东起思南路,西至瑞金二路,南起泰康路,北至建国中路的区域。
第三条(管理职责)黄浦区田子坊地区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田子坊地区综合性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
区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田子坊地区的管理工作。
田子坊地区的环卫作业、绿化养护和景观灯光设施维护等由田子坊地区管理办公室委托相关专业养护队伍实施。
第四条(治安管理和社会秩序维护)田子坊地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对扰乱社会秩序、妨碍公共安全的行为,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条(消防安全管理)田子坊地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田子坊地区各单位(含厂房区和居改非用房),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健全消防安全制度、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并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
改变建筑物用途,应当符合防火安全要求。
田子坊地区禁止下列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一)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二)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三)占用防火间距,破坏防火防烟分区;(四)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五)其他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
城市更新与中产阶级化浅析
![城市更新与中产阶级化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ff60c33186bceb19e8bb55.png)
关于城市更新的思考——以上海田子坊为例一、田子坊背景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创意产业聚集区,泰康路上入驻的艺术品,工艺品商店已有40余家,入驻的工作室、设计室有20余家。
创意产业的集聚以及商业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更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产阶级化的现象,田子坊的人口结构、邻里网络、物质景观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图1 田子坊范围图片来源:卫星影像图二、田子坊开发情况1.价值取向城市更新中的价值取向对城市的发展过程十分重要,在快速城镇化的中国,城市更新中的老旧街区基本被成片拆除,各级政府、开发商因为局部私利进行大规模物质更新。
在田子坊的更新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效应,政府也对文化资本的保护性利用予以支持,慎重地选择理性的更新方式,减少大规模拆迁,最大程度避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坏,值得其他地段在城市更新中予以效仿。
2.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空间和场所,能够凝聚或浓缩某个特定地方的历史、文化、生产或生活方式,并能够带来新增价值[1]。
上海田子坊的石库门建筑以及传统的里弄空间作为文化载体,而且可产生新的价值,因此可以作为当地的文化资本。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资本应当进行充分挖掘,使城市更新获得效益。
3.发展历史田子坊的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首先少量创意产业人员入住,开始进行改造;随后吸引了商业投资,租金不断上涨,初期的田子坊开拓者开始退出;随着媒体报道以及资本的不断介入,租金持续走高,原住民和初期艺术家大量退出。
表1田子坊发展历史概要数据来源:邵静怡,孙斌栋. 创意产业集聚与城市更新的互动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2013-01-0174.开发过程起初田子坊的更新为自发行为,2004年公布了《卢湾区新新里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规划,田子坊将发展为一个新的商业中心,而先前的自发历程必须停止,如果按照规划进行,那么泰康路北侧原有的石库门里弄等将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田子坊与新天地案例的对比
![田子坊与新天地案例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9c369d0d0b4c2e3f57276361.png)
建筑。
2
"细" ——田子坊第二个特点是
,表现为细致、细密和细微。
3
"精" ——田子坊第三个特点是
,表现为精致、精明、精辟。
田子坊的开放空间
块状开敞空间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从田子坊的文化特点说起
田子坊要对我们展示的文化特点:
—————————————————————————————————
“在怀古的外表下面,每座里弄建筑的内部,则按照二十一世纪现代都市人 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无一不体现出现代休闲生活的 气氛。”
家 上海钟塑配件厂
作
坊 上海人民针厂
式 里 上海新兴皮革厂
弄 工
上海纸杯厂
厂 上海华美无限厂
产业结构调整下,工厂遭到长期弃用,破旧不堪
里弄住宅改造与居民的里弄生活
居民的生活与商业活动相互混杂
田子坊的开发模式
“没有国家的资金投入,没有土地的开发,没有居民动迁房,却能使历史 的以保护和发展,使群众生活改善,城市形态更新,功能提升。”
与其他上海内城的历史街区相比,田子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街区,其发展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再开发模式。田子坊的发展源于艺术家这个特殊群体的进
入。
发起
知名人士的入驻 陈逸飞
田子坊总策划吴梅森 《浔阳遗韵》
黄永玉
王劼音画室
尔冬强艺术中心
纯粹的工作与生活空间
田子坊被改造前……
弄堂工厂改造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六
旧式里弄——居民自行出租 改变原有居住 性质
所有的房子还是属于居民自己的,他们经过协商后把 房子借给入驻企业,由企业按照自己的风格装修经营, 居民则拿着租金去附近的公寓租房,除去租房的房租 后还能有剩余,既提高了居住水平,还有收益。
新天地,田子坊改造
![新天地,田子坊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089a26acf7ec4afe05a1df3a.png)
卢湾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新天地、田子坊一、改造背景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背景下,上海的旧城改造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纵观上海过去和当前的旧城改造,从小规模渐进式成套改造到成片拆旧建新式改造,到注重城市历史风貌、局部保留改造,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改造模式。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的加深,旧城改造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历史风貌的保护是上海旧城更新改造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应该让后来者看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烙印,这是不能割裂的城市文脉。
在上海,保存着大片石库门街区,既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和城市建设的一笔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难题之一。
石库门曾经庇护了六成的上海人,浓浓的“石库门情结”,凝结的是上海的风俗文化。
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居住区已成为城市中居住环境较差的部分,成为上海老城区改造的主要对象。
正是石库门这样的特色建筑的改造,也让上海的城市更新创造出更加多样的模式,让城市的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彩。
新天地和田子坊就是在城市更新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相结合的两个典型代表。
新天地一、石库门建筑的简介石库门建筑因其最外之门选用石料为门框,故称石库门。
石库门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洋建筑的特征,它选用黑色厚重的木料为外门扇,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
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都是西洋建筑的特征。
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是华洋混居的开始,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上海石库门的生活方式引出了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
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二、上海新天地的改造背景太平桥地区是卢湾区历史上发展较早的地区,房龄较长,环境较差,该地区从“九五”时期开始就列入了卢湾区的重点改造地区。
太平桥总体开发项目规划占地51公顷,上海新天地位于太平桥规划改造地区,项目于1998年正式启动,范围在黄陂南路以西、马当路以东、太仓路以南、自忠路以北,占地约3万平方米。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成功案例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成功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7961bc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6c.png)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成功案例一、上海田子坊开发背景:上海从工业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工业用地转型主要策略,区政府也希望藉盘活空置厂房资源,提升地区经济简介:由上世纪50年代弄堂工厂及居民区组成,现成为具老上海风情的特色休闲商业街区区位:位于上海黄浦区中心地段投资主体:租户投资为主体,政府出资改善基础设施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商业规模:营业面积3万多平方米开发时序:210弄(1998年)-> 248弄、274弄(2004年)游客量:日均2万人次权属情况:由居民分散持有租金收益分配:按照管委会:居民 = 2:8的比例分成业态结构:目前有各类特色商户400余家♢田子坊发展历程和策略工业厂房改造,艺术家集聚(1998-2003年)1988年,陈逸飞、尔冬强、王家俊等艺术家入驻,集中于弄堂工厂,2002年,创意产业集聚,共83家艺术商店、艺术创作室和展示厅入驻;文创工厂规模效应外溢(2004-2007年)2004年,居民房开始对外出租,文创企业开始向居民区蔓延2005年,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授牌田子坊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外延扩大,成为城市地标(2008-至今)2008年,田子坊定位为海派文化展示地和世博主题演绎地,其范围进一步向外扩散,餐饮、服务等业态比例大大提升,成为旅游和体验式文化集聚地。
文创活化:街道办与文化商人合作创办“上海田子坊投资咨询公司”,将空置厂房使用权转租,由后者运用市场化手段招徕艺术家入驻,激发了片区活力,为后续改造树立了示范效应;适时借力突破制度边界:将公用房交由合作企业进行改造出租规避政治风险,掀开“居改非”大幕。
在政府计划对片区实施拆迁开发后,联立居户、艺术家及社会人士向政府抗辩,使得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借势宣传:借力世博会举办契机,申报世博会旅游示范点,并邀请国内外政要精英到访,引发社会关注。
田子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再开发模式,其由居民及众多产业个体一起参与,按照市场导向自发调整使用功能、逐步演替扩展,进而实现再生。
关于上海文化创业产业园发展的问题——以“田子坊”为例讲解
![关于上海文化创业产业园发展的问题——以“田子坊”为例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baf5c0d5551810a6f424863e.png)
三、田子坊实地调查问题总结及分析
1. 配套服务比重较大 2. 商铺经营状况良莠不
齐 3. 销售终端居多,附加
值相对较低 4. 店铺流动性大 5. 租金上涨过快
1、配套服务比重较大
• 田子坊文化产业聚集 区,核心区“三巷一街”, 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约 3万平方米,但参观游客 较多的区域集中在以 210、248、274等巷为 主的石库门里弄区。这 一区域除较知名的主要 门店外,如气味图书馆、 金粉世家、守白艺术等, 餐饮类商铺也占据了相 当大的比重。
• 首先,居民与商家间矛盾愈发激烈。商铺较 晚的营业时间及嘈杂的声音影响了小区内居民的 日常生活。曾有居民向外国游客头上泼水的事件 发生,且居民向政府反应对噪音不满的情况越来 越频繁。
•
其次,由于缺乏修缮,田子坊内基础设施建
设缺乏,水电异常时常发生,尤其是夏季冬季用
电高峰时经常出现跳闸、断电情况,漏水或地下
2、商铺经营状况良莠不齐
(二)田子坊的发展优势
1. 丰富的历史文化
上海曾经的殖民历史造就了“华洋结合”建筑 风貌,这为田子坊文化气氛的形成提供了依托。
中式石库门建筑、新式里弄建筑和工业厂房 建筑。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租界内在19世纪末期以 后一种较为普遍的居住建筑类型,多为二层砖木 结构,大门多为两扇实心黑漆木门,配有门环, 红砖外墙,青砖门框,弄口有中国传统的楼牌, 有些门房受到西方影响镶有西方风格的雕花装饰、 古典壁柱等。而早期遗留的旧工厂也独具时代特 点,红灰色外体,内部高大宽敞,改造后添以时 尚因素,且租金低廉,十分适合艺术家进驻。
没有超越单纯的产业层面,它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
的转变、带动更广泛经济领域的创新,以及促进社
会协调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 现。”[1]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模式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ab6d21dd6f1aff00bed51e80.png)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化创意产业园区按产生方式有四种模式:1、利用原有建筑物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主要是依托旧厂房、旧市场等废弃建筑物,通过建筑空间改造、增建或扩建,使原有建筑物适应创意产业的实际需要。
目前上海市75家创意产业积聚区,有三分之二以上是通过保护性开发老厂房、老仓库和老建筑等存量资源建立起来的,并逐步形成了区域产业特色。
如杭州凤凰创意国际,核心区为原双流水泥厂,项目距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仅2km,是杭州目前已建及在建园区中产业配套环境最好、环境品味最佳、物业品质最独特、建筑形态最丰富的国际性创意产业园区。
该项目将打造成为集创意产业办公、创意产品展览展示、时尚消费与休闲等为一体的时尚新地标和创意产业制高点。
2、以高校为依托发展创意产业园区依托大学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是以大学科研能力为发展动力,以产、学、研转化为中心的一个核心纽带,是集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训基地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它直接反映母体大学办学思维、办学宗旨、办学成果,是一个具有母体大学特色的大学校园的延伸,它必须把握好母体大学校园历史传承性和人文精神,把母体大学的优良无形资产转移到科技产业上并形成新领域的无形资产。
如上海杨浦区赤峰路现代建筑设计街就是凭借同济大学规划、建筑、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技术优势而集聚起来的;长宁区天山路以时尚设计、服装设计、品牌发布为特色的时尚产业园区是依托上海市服装研究所、东华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而建立的;位于天山路和乐山路的天山软件园和乐山软件园区是借助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而发展的。
3、另辟新区打造创意产业园区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名胜区或其它优势,全新打造创意产业园区。
如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坐落于杭州萧山的休博园内。
一期面积8万平方米,同时囊括了广告设计、建筑设计、艺术和工艺品、时尚设计、影视传媒、表演艺术和出版等多种创意产业形态,目前已接纳50余家创意企业和个人工作室入驻。
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48b589e53a580216fcfe5b.png)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拥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厂房改建中加入 创意设计
年代 1935 1936 1936 1936 1935 1935 1936 1936 1935 N/A 1936 厂名 大中工业社 亚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天然味精厂 中国美术纸厂 海华制革厂 海华制革厂 永明瓶盖厂 鉴巨香粉材料公司 康福织造厂 N/A 久华绸厂 年代 1960 1960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厂名 上海人民针厂 上海人民针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钟表塑料配件厂 上海纸杯厂车间 上海新兴皮革厂车间 现在位置 220号丙 220号丙 220号丁 220弄1号 210弄2号甲 210弄2号乙 210弄2号丁 210弄3号 210弄5号 210弄7号 210弄9号
4
5
3 1
2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入驻与租金
入驻率:100%
租金:厂房2元/平/天,商铺4元/平/天,石库门8元/平/天, 每年涨幅约10%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田子坊创意产业模式-----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来维 持自己的产业,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总面积为15000平方米,由六家老厂房改建; 石库门创意产业开发6户; 田子坊有18个国家人士参与设计; 田子坊入驻单位:101家; 田子坊就业人数:550人;
《田子坊ABC最新统计》
一般艺术家或创意产 业的法人代表与田子 坊签合同,大多数五 年一签,这样可以使 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投 入与产出的培育过程。
上海首个由 创意产业企 业自发组织 的有关知识 产权保护的 行业自律组 织。
田子坊
![田子坊](https://img.taocdn.com/s3/m/d6bed16f4b73f242326c5f0e.png)
生活在田子坊——浅谈田子坊內建筑功能改变后“原住居民”的社会生活背景:田子坊,在经过艺术家的渲染以及旅游业的开发后,现今已成为上海著名的艺术展览中心。
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田子坊欣赏、观光、旅游、消费,同样的,居住在田子坊的“原住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本人在十一长假期间有幸陪朋友再游田子坊,发现虽然田子坊游客众多,然而在田子坊周边却并不见得被游客们挤满,因而有兴趣研究田子坊“原著居民”在其居住环境的建筑功能改变过程中以及改变后(现今)其社会生活的状况。
正文:第一部分:背景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泰康路210弄。
原名志成坊,始建于1930年。
自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泰康路依据打浦桥地区的功能定位开始实施打造特色街区工程。
1 999年,黄永玉先生为泰康路21 0弄提名田子坊(取《战国策》中艺术家田字方之谐音),寓艺术人士聚集之意(图2)。
与此同时,有多个项目策划和地产开发商、知名艺术家陆续入驻。
从此田子坊的发展渐入佳境,十年间获得了无数荣誉:中国最佳创业产业园、上海创业产业园、上海最具影响力品牌、上海市文化产业园、上海十大创意地标、上海世博主题实践区等等。
年均游客量达60万人次,并在2010年被正式确认为国家3A级景区。
第二部分:简述田子坊建筑功能改变的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的街区。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处于于原法租界和华人住区,位于卢湾区中西部,与徐汇区毗邻。
它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具有较为典型的里弄式格局传统街区的基本特征。
由于这一独有的地理位置使得田子坊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既有上层社会居住的花园住宅区,也有中产阶层居住的普通新式里弄住区,同时还有下层社会阶层人员和工人居住的拥挤的简陋里弄住区,以及建筑空间尺度较大的工厂生产区。
(参考资料)上海田子坊设计研究
![(参考资料)上海田子坊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19ca4d0066f5335b812126.png)
目前田子坊已入驻了这么多的商家、艺术家,到了应让他们自己参不管理和筹划泰康路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时候了,他们集各 自的智慧和能量,使泰康路有一个新的发展、新的机遇、新的飞跃。
政店用了三年的时间使泰康路有了一条艺术街的雏形,那么三年后,泰康路的真正起飞,名扬四海,我们是深信丌疑的。
泰康路的发展将从一条弄--"田子坊",发展到一条街--泰康路上海艺术街,一个块--泰康路、思南路、建国路、瑞金二路而享 誉上海、全国、世界。
年代 1935 1936 1936 1936 1935 1935 1936 1936 1935 N/A 1936
厂名 大中工业社 亚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天然味精厂 中国美术纸厂 海华制革厂 海华制革厂 永明瓶盖厂 鉴巨香粉材料公司 康福织造厂
N/A 久华绸厂
年代 1960 1960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CCDI 公建·设计中心
01 项目背景 Case Background
田子坊总策划吴梅森:
我们通过田子坊的运营要实现这样几 个“得到”:市民得到就业,我们创 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产业得到发展, 更多更好的创意企业可以在这里得到 发展;老房得到改善,破旧的老房子 翻新后风貌焕然一新;政店得到税 收,吸引更多企业自然增加了政店税 收;产权得到保护;民居得到提高, 老房子的居民拿到租金可以住上高档
01项目背景 Case Background
01 项目背景 Case Background
开发商不项目概况
田子坊的得名 “田子坊”其名其实是画家黄永玉几年前给这旧弄堂起的雅号。据叱载,“田子方”是中国古代的画家,取其谐音,用意
自丌言而喻。使得曾经的街道小厂,巷子庘弃的仓库,石库门里弄的平常人家,抹上了“苏荷”(SOHO)的色彩、多了艺术 气息熏染。
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详细)
![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fece29884b73f242326c5f56.png)
PART I 综合概述
5.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
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PART Ⅱ
目录
PART I 综合概述 PART II 创意园区 PART III 考察思考
P上AR海T 市I 综创合意概产述业园区的领头羊。。。。。
国际公认的创意形态 文化产业的高端链条 艺术家工作的生态社区 上海特质的艺术消费区
上海近现代传统社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田子坊街区反映了从近代江南农村社区到法租界华洋混住社区及里弄工厂社区的发展脉络。 空间格局的历史演进反映出卢湾区生活与文化的沉淀过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风貌,是 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
模式二:低改造成本的旧改模式
以上海、杭州、广州为代表城市,以旧改小规模市区旧建筑形式存在,依托 于周边的商业文化环境,引入创意产业,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 居民住宅变成各种购物、餐饮店面, • 艺术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等的
老厂房改造成为工作室、创意作坊, 工作室;老上海品牌双妹;琉璃艺术
形成艺术区、购物区、西餐区、酒 家杨惠姗、张毅的琉璃博物馆…诸多
吧弄等不同的特色群落,又互为补 名人和品牌店入驻提升了街区名气和
充。
吸引力。
• 超过30多个国家的不同创意行业以 • 田子坊的发展从一条弄 “田子坊”,
店内较为开阔,便于深入和停留
4
定位:国际化创意文化社区
创意【田子坊】 —— 国际创意园区 数字【田子坊】 —— 多维信息平台 活力【田子坊】 —— 文化休闲乐园 海派【田子坊】 —— 石库门博物馆 生活【田子坊】 —— 都市和谐居所 遗产【田子坊】 —— 历史文化街区
1、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1、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effe13f78a6529647d5329.png)
田子坊案例分析一、田子坊简介1、田子坊发展缘由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处于原法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
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丰富的街区之一。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
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1999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将志成坊改名为“田子坊”。
4、田子坊的构成要素●建筑变迁:历史建筑——典型的江南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和新式里弄建筑,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艺术百态: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的生态社区●里坊风貌:真实的里弄生活——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时尚创意:时尚设计&创意店铺——尤以旗袍、高级成衣等为代表●休闲元素:美食与娱乐相结合——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美味二、田子坊建筑1、建筑形式:上海老石库门里弄建筑,带西式建筑特点的新式里弄建筑;2、建筑功能:20世纪20年代的居住区形式的里弄工厂,20世纪70年代的居住区。
3、建筑装饰:现代主义简洁装饰、中国传统木构装饰、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巴洛克风格。
4、街巷空间: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5、完整性:区块方正规整,与周边的城市环境以道路隔开,有利于整体保护;6、完好性:整个区块内并没有因多少拆建、改建、新建等行为而被破坏;7、地域性:区块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的代表,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田子坊成功秘籍
![田子坊成功秘籍](https://img.taocdn.com/s3/m/02aed0a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5.png)
田子坊成功秘籍看清大势,理念先行严控招租,让利租户知识产权保护居民入股,政府支持吴梅森将田子坊的成功归结为:“看清了大势;理念、策划先行;招租对象相当明确,招什么、不招什么,严格控制;还有就是一定要少投入,这样资金回报的压力就没那么大,就可以让利给租户;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园区内原创产品进行有力保护;下一步,跟政府和居民在筹划居民入股的事,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在采访过程中,感觉田子坊很注重“虚实结合”,政策吃得透、战略定位准确不说,还有很多相应的战术,玩得很细,算得很精,不断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吴梅森说起来头头是道,记者听起来更是津津有味,之前也采访了不少创意产业园,要么太“虚”,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么太“实”,就是简单的租金回报、税收优惠,很乏味,找不出亮点、兴奋点,而田子坊一路都让记者高度兴奋,很多时候记者的问题刚开了个头,吴梅森就沿着思路讲下去了。
让你不得不感慨:这就是实实在在一手一脚做出来的田子坊,这就是热闹的喧嚣的世界的却又上海的成功的田子坊。
秘籍一:“别人没看清的我看清了”“老厂房不要拆,居民区的特色建筑可以保留,像国外那样,把旅游、休闲、产业集群放在一起。
吸引老外过来,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吴梅森说,这个大势他看清了,在简单粗暴的推倒重建中,城市失去了特色,上海成了纽约、东京。
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就不是上海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上海国际化道路似乎不该这么走。
而且,在大拆大建中,各方利益搏弈、矛盾激化,受伤的永远是老百姓,他们成了城市边缘人,而高档住宅、各种Mall在中心地带的“扎根”,令城市空心化,失去了产业基础……在吴梅森看来,国家肯定要调整这种开发模式,有了国外的成功经验支撑,自己完全可以先行一步,顺势而为。
秘籍二:“理念决定创意产业成败,不是钱的问题”“创意产业不冒烟、不污染、能耗少、附加值高,这些特点正好符合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布局要求,很像现代服务业,但似乎又有点高于服务业,反正我们不是搞研究的,概念的东西争来争去没有意义,但观念的东西一定要弄清,那就是发展这种产业会带来什么好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么做,当时我们请的策划团队就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理念,用创意产业盘活旧厂房、旧民居,经营者、从业者大多属于个体创作型选手,他们进来,可以住,也可以开店,‘居改非’,综合用房,这在上海好像是首创。
田子坊(参考)
![田子坊(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f8e26a6e7e21af45b307a8ae.png)
田子坊成立时间: 1998年规模: 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类型: 综合型创意产业园区定位: “园区、旅游区、居民区”三区合一的创意产业园区挑战:在推动园区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合理协调周边关系“田子坊”是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原名志成坊,始建于1930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市经委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以6家旧工厂为基础,通过开发2万余平方米的旧厂房,创办了“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
一、概况介绍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是一个马路菜场,1998年9月集贸市场搬入室内,并将路面重新铺设整修,使得原来泥泞、混乱的马路焕然一新。
在区委,区府的领导支持下,同年开始规划田子坊特色街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二、园区建设1、背景规模田子坊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街、一片厂区和一个园区三个阶段。
田子坊起源于泰康路艺术街,1998年,区政府有意将泰康路打造为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品一条街,街道成立了泰康路工艺品特色一条街管委会负责推动艺术街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了由1998年美籍华人、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为代表的39个画廊组成的艺术品一条街。
随着租期到期,泰康路店铺业主不再出租房屋,泰康路工艺街面临生存危机。
正在此时,上海开始了“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泰康路210弄内六家工厂先后停产外迁,2万余平方米旧厂房空置。
2001年,在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街道把泰康路210弄田子坊内这六家小企业(上海人民针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厂、上海新兴皮革厂、上海纸杯厂、上海华美无线厂)的旧厂房,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通过置换,引进无污染、无噪音的文化企业,在旧厂房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界人士进驻泰康路田子坊,包括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劼音、著名摄影家尔冬强、香港陶艺家郑祎、美国陶艺家吉米、法国设计家卡洛琳、南斯拉夫摄影家龙·费伯等。
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详细)
![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d6e3e7968762caaedd33d479.png)
PART I 综合概述
5.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 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PART Ⅱ
创意园区
1. 创意园区的两种发展模式
2. 上海创意园区分布概况 3. 田子坊模式 4. 同类案例对比分析
PART II 创意园区 模式一:高建造成本的新建模式
二期
一期
出入口
出入口
出入口
出入口
PART I 综合概述
田子坊的业态由商业 画廊和工艺美术、视 觉艺术、建筑设计类 的创意办公发展为创 意工艺品、首饰、服 装等创意商业为主, 配以少量酒吧和特色 餐饮的业态模式。
3. 田子坊业态
PART I 综合概述
4. 田子坊的建筑 建筑形式:上海老石库门里弄建筑,带西 式建筑特点的新式里弄建筑;
3. 田子坊模式
田子坊位于淮海路商圈的辐射 区内,周边商圈以现代商业为 主,发展较为成熟,决定了田 子坊发展差异化路线。
PART II 创意园区
(2) 田子坊市场定位
3. 田子坊模式
田子坊二期最早因满足一期的消费需求而产生少量服务餐饮,逐渐 向全市、全国范围辐射,成为旅游和体验式文化的集聚地。
田子坊一期厂房开始对外出租 , 随着陈逸 飞的入住吸引了大批画家的集聚形成一定的品 牌效应。 初期画家的集聚产生了商业消费需求, 主要体现在少量的休闲、酒吧及餐饮类。 石库门居民开始自发对外出租给画家, 周边居民纷纷效仿,服务、餐饮、工艺类商家 纷纷进驻,田子坊二期开始产生并迅速扩展。 2005 年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 授牌田子 坊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引导支田子坊向全 市、全国范围辐射。 2008 年田子坊定位为 创意产业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