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学教案 重点难点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大学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掌握其基本原理。

2. 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3. 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4.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对碰撞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推导。

难点: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对不同场景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动量守恒定律相关教材。

3. 实验器材(如小球、绳摆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牛顿运动定律,强调力的作用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2. 提出问题: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二、新课导入1. 介绍动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2. 引入动量守恒定律:如果一个系统所受到的外力矢量和为零,那么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三、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1.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动量的变化率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

2. 介绍内力和外力的概念,以及内力和外力的区别。

3. 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动量变化率之和等于外力矢量和。

四、课堂练习1. 举例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动量守恒现象,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强调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2. 提出问题:如何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 介绍碰撞问题,强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讲解碰撞类型:完全非弹性碰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

3.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碰撞问题。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碰撞问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2. 分析学生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总结1. 总结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 强调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大学物理学-狭义相对论教案

大学物理学-狭义相对论教案

授课章节第4章 狭义相对论教学目的1. 理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及洛伦兹坐标、速度变换式;2. 掌握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即理解同时的相对性、长度的收缩和时间的膨胀,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3. 了解狭义相对论动力学的几个结论及其具体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1. 正确地理解相对论的时空观;2. 掌握洛伦兹变换的物理意义;3. 理解长度收缩效应只发生在运动方向上;4. 理解“时间膨胀”效应是指运动着的钟比静止的钟慢;5. 在相对论动力学中,动能不能用221mv 进行计算,只能用202c m mc E K -=进行计算;6. 在经典物理中能量守恒律与质量守恒律彼此独立。

而在相对论中通过质能关系式把两个定律统一起来了。

即在相对论中能量守恒与质量守恒总是同时成立的。

教学内容 备注第四章 狭义相对论相对论研究的内容:研究物质的运动与空间、时间的联系。

狭义相对论:研究自然定律在所有惯性系中都表示为相同的形式(数学)问题。

广义相对论:研究自然定律在所有参照系中都表示为相同的形式(数学)问题。

§4.1 伽利略变换和经典力学时空观一、伽利略变换 经典力学时空观1、伽利略坐标变换方程:如图,两个参照系的坐标轴互相平行,参照系S '相对于参照系S 沿x 轴的正方向以速度u 运动,时间0='=t t 时、两坐标系的原点o 和o '重合。

则某一空—时点的坐标变换方程为tt zz y y utx x ='='='-=' 或 t t z z y y t u x x '='='='+'= (1)2、经典力学时空观伽利略坐标变换方程已经对时间、空间性质作了两条假设:(1)t t'=,t t '∆=∆,即时间间隔与参考系的运动状态无关;(2)L L '∆=∆,即空间长度与参考系的运动状态无关。

(同时测量棒两端点的坐标值),总之,时间和空间是彼此独立的,互不相关,并且不受物质和运动的影响,这就是经典力学的时空观,也称绝对时空观。

大学物理第1课教案及反思

大学物理第1课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物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如彩虹、磁悬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大学物理这门课程。

2. 教学内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运动、力、能量、场等。

(2)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物理现象。

(3)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理论推导等。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组讨论物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学的应用。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5. 布置作业(1)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2)收集一些物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对大学物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导入新课、教学内容、课堂活动、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等环节,使得教学过程较为完整。

在课堂活动中,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学不足(1)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2)课堂时间有限,未能充分展示物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今后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4.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课堂讲解、习题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物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大 学 物 理 教 案第1章 质点运动学

大 学 物 理 教 案第1章 质点运动学

1三、坐标系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运动,还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几何框架即坐标系。

常用的有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自然坐标系、球坐标系等。

四、物理模型——质点实际物体都有大小和形状,一般说来,运动情况很复杂,但是,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不起作用或作用很小,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而把它抽象为一个只有质量的几何点—质点。

应用质点模型的条件为:(1)当物体运动的空间范围r 远大于物体自身线度l 时; (2)物体只作平动时。

§1.2 位置矢量 位移 速度 加速度一、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1、位置矢量由坐标原点引向考察点的矢量,简称位矢,用r 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为 r = x i + y j + z k ,r 222z y x ++=;r 的方向余弦是r xcos =α, r ycos =β,rzcos =γ。

在平面极坐标系中在自然坐标系中 r = r (s )。

运动方程描写质点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式称为运动方程。

记为x = x (t ),y = y (t ),z = z (t ) r = r (t ), s = s (t )。

例1: 如质点作圆周运动时,有 x = cos r t ω,y =sin r t ω消去时间t ,就得轨道方程 222x y r +=。

2、位移和路程位移r ∆r = r r 0,vYx rt ω 0y 例1-1 图(1)定义:12rrr-=∆,注意:(1)增量的模r∆与模的增量r∆不是同一个量;(2)位移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示式为=∆r xi∆+y∆j+z∆k。

路程s∆:t∆时间内质点在空间内实际运行的路径距离位移和路程的比较与联系:(1)不同处..r;.r.absc s⎧⎪∆--⎪⎨∆--⎪⎪∆≠∆⎩矢量与标量,仅由始未位置决定与轨道形状无关与轨道形状及往返次数有关;在一般情况下(2)联系在t∆→0时,d=r d s,但仍然d d r≠r。

3、速度平均速度trv∆∆=与平均速率tsv∆∆=(1)、在一般情况下平均速度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vv≠.(2)、v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示式x y zt t t∆∆∆∆∆∆=++v i j k瞬时速度dlimt dtr rvt∆∆∆→==v v与瞬时速率dlimdts svt t∆∆∆→==的关系:(1)、瞬时速度大小d dd dSvt t===rv,等于瞬时速率dtdsv=。

大学物理试讲教案设计

大学物理试讲教案设计

一、课题名称光的偏振二、课型、课时新授课,2课时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光的偏振现象,掌握马吕斯定律,了解偏振光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偏振现象,马吕斯定律,偏振光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2. 教学难点:光的偏振现象的理解,马吕斯定律的应用。

五、教具1. 多媒体课件2. 光的偏振演示器3. 偏振片4. 光电池5. 光具座六、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光的偏振演示器,直观展示光的偏振现象。

2. 讲授法:讲解光的偏振原理,马吕斯定律,偏振光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3.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光的偏振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已掌握的光学知识,如光的反射、折射、干涉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偏振现象。

2. 讲授新课(1)光的偏振现象:讲解光的偏振原理,通过光的偏振演示器展示光的偏振现象。

(2)马吕斯定律:讲解马吕斯定律的内容,推导马吕斯定律。

(3)偏振光的产生和检测方法:介绍偏振光的产生方法,如利用偏振片、光电池等检测偏振光。

3.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偏振现象、马吕斯定律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讲授新课(1)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光的偏振现象,加深对偏振现象的理解。

(2)马吕斯定律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马吕斯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偏振光的产生和检测方法:讲解偏振光的检测方法,如利用光电池、光电效应等。

3. 实验演示进行光的偏振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4.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偏振现象、马吕斯定律、偏振光的产生和检测方法的重要性。

大学物理教案设计方案

大学物理教案设计方案

大学物理教案设计方案一、前言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不仅为理工科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物理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为了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教案设计方案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学内容1.知识点梳理本课程共分为十二章,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安排,将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明确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安排(1)力学:包括质点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

(2)热学: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势、物态方程等。

(3)电磁学: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势、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等。

(4)光学:包括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光学等。

(5)原子物理学: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核物理等。

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典型的实例,将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5.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实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完整word版)教案大学物理

(完整word版)教案大学物理

教案大学物理(05 春)大学物理教研室[第一次]【引】本学期授课内容、各篇难易程度、各章时间安排、考试时间及形式等绪论1、物理学的研究对象2、物理学的研究方法3、物理学与技术科学、生产实践的关系第一章质点运动学【教学目的】☆理解质点模型和参照系等概念☆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熟练地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能熟练地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本章难点: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教学过程】·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2学时·典型运动、圆周运动 2学时·相对运动 2学时《讲授》一、基本概念1 质点2 参照系和坐标系):(2)自然坐标系(如图1-2):3 时刻与时间二、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量1位置矢量表示运动质点位置的量.如图1-1所示。

kjir zyx++=(1-1)矢径r的大小由下式决定:222zyxr++==r(1-2)矢径r的方向余弦是rzryrx===γβαcos,cos,cos (1-3)运动方程描述质点的空间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

称为运动方程,可以写作x = x(t),y = y(t),z = z(t) (1-4a)或r = r(t) (1-4b)轨道方程 运动质点在空间所经过的路径称为轨道.质点的运动轨道为直线时,称为直线运动.质点的运动轨道为曲线时,称为曲线运动.从式(1一4a )中消去t 以后,可得轨道方程。

例:设已知某质点的运动方程为6cos 36sin3===z ty t x ππ从x 、y 两式中消去t后,得轨道方程:0,922==+z y x2 位移表示运动质点位置移动的量.如图1-3所示.rr r ∆=-=−→−A B AB (1—5)在直角坐标系中,位移矢量r ∆的正交分解式为kj i r z y x ∆∆∆∆++= (1-6)式中A B x x x -=∆;A B y y y -=∆;A B z z z -=∆是r ∆的沿坐标轴的三个分量。

大学物理教案-第3章 刚体力学基础

大学物理教案-第3章 刚体力学基础

J —描述刚体的转动惯性,称之为转动惯量。
二、力矩的功
对于 i 质点,其受外力为 F i ,则
Wi Fi dsi Fi cos α i ridθ Fiτ ridθ
Mid 对 i 求和,当整个刚体转动 d ,则力矩
的元功
dW ( Mi )d Md
∴ 当刚体转过有限角时,力矩的功为
W 2 Md 1
对于单个质点 转动惯量
J mr2 ,
质点系 转动惯量
n
J miri2 ,式中 ri 为 i 质点到轴的矩离。 i 1
质量连续分布的刚体 转动惯量 I r2dm 。 m
2
大学物理学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教案
刚体的转动惯量与
刚体的质量的有关, 刚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
轴的位置有关。
三、转动定律的应用
三、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Md
J
d dt
d
J
d dt
dt
J
d
d
1 2
J2
2 1
M
d
1 2
J22
1 2
J12
力矩对刚体所做的功,等于刚体转动动能的增量。
§3.4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一、质点的角动量 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教材 P40 §2.4)
1、质点对固定点的角动量
ani ri 2
质点(a =常数)
v v0 at
x
x0
v0t
1 at 2 2
v2 v02 2ax x0
刚体( =常数)
0 t
0
0
t
1
2
t2
2 02 2 0
1
大学物理学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2)了解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

(3)掌握干涉实验的测量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2)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

(3)干涉实验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1)干涉条纹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2)实验误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实验准备(1)仪器准备:干涉仪、光源、屏幕、光具座、标尺等。

(2)实验原理讲解:光的干涉现象、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干涉实验的测量方法。

2. 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装置:将光源、干涉仪、屏幕等仪器按照实验要求放置在光具座上。

(2)调节光源:调整光源的入射角,使其满足干涉条件。

(3)观察干涉条纹:观察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并记录条纹间距。

(4)测量条纹间距:使用标尺测量干涉条纹间距,记录数据。

(5)数据处理:计算条纹间距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实验误差。

3. 实验讨论(1)分析实验数据,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2)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总结实验原理、方法和实验结果。

4. 实验总结(1)总结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干涉条纹的形成特点。

(2)总结干涉实验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3)对实验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实验讨论等。

2. 评价标准:(1)实验报告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论合理。

(2)课堂表现积极,实验操作规范。

(3)实验讨论参与度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干涉条纹的形成特点。

2. 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大学物理学-光的衍射教案

大学物理学-光的衍射教案
BC L asin
可见,光程差与有关。而 P 点的明暗情况与此光程差有密切关系。利用“半波 带法”来分波面。
2、设 BC 等于半波长的偶数倍(AB 被分为偶数个半波带),设 BC=2(/2)作平 行于 AC 的平面,使相邻平面的间距为/2。此平面把 BC 分成两段,同时将 AB 分 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半波带 AA1,A1B。由于两波带上对应两点的位相差为(/2)。 两光线到达 P 点时正好抵消,所以,P 点将出现暗纹。同理,当 BC= 2 K(/2), K=1,2,3,...则将 AC 分成面积相等的 2K 个半波带。相邻两波带发出的光到达 P 点
菲涅尔衍射公式
3
大学物理学
大学物理学教案
几点说明:
①P 点的振动为无限多个子波引起的振动的相干叠加的结果,所以变成了一 个无限多光束的干涉问题。
②利用菲涅尔衍射公式讨论问题时,积分只要对未被障碍物遮住的那部分波 前即可。
③原则上,菲涅尔衍射公式可以讨论一般衍射问题。但只对某些简单情况, 才能精确求解。(例,对夫朗和费衍射积分较易,而对菲涅尔衍射则很困难。)
最大强度 I I0 。
2、暗纹的位置
暗纹将出现在角满足
Sin
a
1,2,3的位置上;
因角很小,sin ,所以暗纹是等间距的。
3、其它级(K 1)明条纹位置
在两相邻的暗纹之间是其它级明条纹,在明条纹范围内有一个相对光强最大
的位置、它并不在两相邻暗纹的正中间,而是偏向中央明纹方向。
其它各级明条纹相对光强最大的位置:
a
a
其它级明条纹角宽度 ,线宽度 f ' 。
a
a
可见,
(1)中央条纹宽度是其他次极大条纹宽度的两倍。(光能量主要在此条纹内)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深入理解大学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仪器的使用、数据的测量和处理等。

3、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熟练操作实验仪器,准确测量实验数据。

2、难点(1)对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和处理。

(2)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2、演示法:教师示范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

3、分组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实验前的准备(1)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并确保其性能良好。

(2)学生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2、课堂讲授(1)讲解实验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

(2)详细阐述实验原理,通过理论推导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科学依据。

(3)介绍实验仪器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强调操作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4)说明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要求,让学生清楚知道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

3、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人数根据实验的复杂程度和仪器设备的数量确定。

(2)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的疑问。

(3)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数据处理与分析(1)学生完成实验后,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判断数据的合理性,找出可能存在的误差。

(3)指导学生运用误差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评估实验的准确性。

5、实验报告(1)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结果分析和讨论等。

(2)教师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及时反馈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大学物理简单讲解教案

大学物理简单讲解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大学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2. 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板书3. 实验器材(如:弹簧秤、秒表、小车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初中物理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大学物理的学习。

2. 介绍大学物理的特点和重要性。

二、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1. 速度与加速度:讲解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力与运动: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3. 功与能:讲解功和能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三、实验演示1. 弹簧秤实验:演示弹簧秤的原理及其应用。

2. 秒表实验:演示秒表的原理及其应用。

3. 小车实验:演示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四、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解答,指导学生解决疑问。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际问题的讲解与解决1. 举例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物体下落、抛物线运动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物理原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拓展学生的物理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科的发展。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大学物理优秀教案

大学物理优秀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日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功和能的概念及守恒定律。

3.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牛顿运动定律在复杂运动情况下的应用。

2. 功和能守恒定律在不同运动形式下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2. 通过实例,提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新课讲授1.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物理意义。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 举例说明牛顿运动定律在工程、体育、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2. 功和能的概念及守恒定律- 讲解功、动能、势能等基本概念。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功和能守恒定律。

- 讲解功和能守恒定律在不同运动形式下的运用。

3.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讲解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守恒定律。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爆炸等领域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大学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和表达式。

2. 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和表达式的理解。

2. 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关系的探究。

3. 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2)提出问题: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2. 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推导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

3.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1)举例说明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和表达式。

(3)强调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生活中的实例,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注重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5. 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物理教案完整版

大学物理教案完整版

大学物理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学物理》教材第六章“波动光学”,具体内容包括:6.1节光的干涉,6.2节光的衍射,6.3节光的偏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干涉原理,掌握双缝干涉、薄膜干涉等现象的产生及计算方法。

2. 了解光的衍射现象,掌握单缝衍射、圆孔衍射等衍射现象的规律。

3. 掌握光的偏振现象及其应用,理解偏振光与自然光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的产生原理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偏振光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器、双缝干涉仪、薄膜干涉仪、偏振片、幻灯片。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激光器展示光的干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为什么会产生干涉。

2. 理论讲解(20分钟)(1)讲解光的干涉原理,以双缝干涉为例,解释干涉条纹的产生原因。

(2)介绍薄膜干涉,解释为什么薄膜会产生干涉现象。

(3)讲解光的衍射现象,以单缝衍射为例,解释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

(4)介绍圆孔衍射,解释衍射现象与光孔大小、波长之间的关系。

(5)阐述光的偏振现象,解释偏振片的作用原理。

3. 例题讲解(20分钟)(1)双缝干涉:计算干涉条纹间距。

(2)薄膜干涉:计算反射光和透射光的相位差。

(3)单缝衍射:计算衍射光强分布。

(4)偏振光:解释偏振片对光的作用。

4. 随堂练习(15分钟)(1)根据干涉原理,判断双缝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双缝间距的关系。

(2)根据衍射原理,判断单缝衍射光强分布与波长、缝宽的关系。

(3)分析偏振片对自然光和偏振光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波动光学:6.1光的干涉、6.2光的衍射、6.3光的偏振。

2. 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偏振光。

3. 干涉、衍射、偏振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双缝干涉中,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双缝间距的关系。

大学物理学-机械振动教案

大学物理学-机械振动教案

第五章 机械振动前言1. 振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形式2. 振动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机械振动:位移 x 随t 变化;电磁振动;微观振动广义振动:任一物理量(如位移、电流等)在某一数值附近反复变化。

3. 振动分类§5.1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一、 弹簧振子的振动 二、谐振动方程 f = - k x x mk m f a -==令 2ω=m k 则有x dtxd a 222ω-== 即 0x dtx d 22=+2ω 其解为()()0t Acos t x ϕω+=振动 受迫自由 阻尼 无阻尼自由非谐 自由谐动mo x X 0 = 0 A x m o X 0 = Ax m o -A X 0 = -Aωt+ϕ解:选平板位于正最大位移处t=0(00=ϕ),由πππω4212T2===则 t Acos4x π= t Acos4-16a 2ππ= (1)对物体 ma N -mg = t mAcos416mg ma -mg N2ππ+==物体对平板压力 t m Acos416--m g -N F 2ππ== (SI )t cos41.28--19.62ππ=(N )负号表示向上(2) N=0 时,物体离开平板。

即0t m Acos416m g 2=+ππ时,由(1)知当 -1t cos4=π时,N 最小,(即 当 x = -A 时)∴ 6.2116gm 16mg A 22≈==ππ(cm )六 单摆如图所示,m 受合外力沿轨道切线方向分力θsin mg f t -=,负号表示力的方向与θ角的方向相反。

当 5<θ时θθmg mg f t -≈-=sin 有θθβmg dtd ml ml ma t -===22 即 022=θ+θlgdt d 令 l g =ω20222=θω+θdtd 所以,在角位移很小( 5<θ)情况下,单摆的振动才是近似的简谐振动。

l g =ω ,gl T π=2 ,lgπ=ν21 。

大学物理静电场的能量教案

大学物理静电场的能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场能量的概念及其在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2. 掌握静电场能量密度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静电场能量密度求解静电场中的能量问题。

二、教学重点1. 静电场能量的概念。

2. 静电场能量密度的计算。

3. 静电场能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静电场能量密度的理解。

2. 静电场能量在实际问题中的求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静电场?静电场有哪些性质?2. 引导学生回顾静电场的基本概念,如电场强度、电势等。

3. 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静电场的能量。

(二)静电场能量的概念1. 介绍静电场能量的概念:静电场中,电荷所具有的能量。

2. 解释静电场能量的来源: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强调静电场能量与电场强度、电势的关系。

(三)静电场能量密度的计算1. 介绍静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静电场中储存的能量。

2. 计算静电场能量密度的公式:W = 1/2 ε0 E^2,其中W为能量密度,ε0为真空介电常数,E为电场强度。

3. 通过实例说明静电场能量密度的计算方法。

(四)静电场能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讨论静电场能量在电容器储能中的应用。

2. 分析静电场能量在电荷运动过程中的变化。

3. 通过实例说明静电场能量在实际问题中的求解。

(五)课堂小结1. 总结静电场能量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强调静电场能量密度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静电场能量在其他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静电场能量的概念及其在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2. 通过实例讲解静电场能量密度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

3. 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物理简谐运动教案

大学物理简谐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简谐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分类;(2)理解并掌握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等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及其关系;(3)了解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4)学会分析简谐运动中的能量转换。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3)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简谐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分类;(2)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等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及其关系;(3)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

2. 教学难点:(1)简谐运动中的能量转换;(2)分析简谐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2)提出简谐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特点。

2. 新课讲授(1)简谐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分类;(2)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等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及其关系;(3)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4)简谐运动中的能量转换。

3. 实验演示(1)展示简谐运动的实例,如弹簧振子、单摆等;(2)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简谐运动的特点。

4. 课堂练习(1)讲解例题,分析简谐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2)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简谐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简谐运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四、教具准备1. 课件;2. 弹簧振子、单摆等实验装置;3. 秒表、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2. 结合实验演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物理学-电磁感应教案

大学物理学-电磁感应教案

dtd R I Φ-=1,在从0=t 到t 时间内,通过电路的电量)(1110000Φ-Φ=Φ⋅=⋅Φ=⋅=⎰⎰⎰ΦΦR d R dt dt d R dt I q t t 可见,q 与)(0Φ-Φ成正比,而与磁通量改变快慢无关。

设0=t 时00=Φ,只要测出R 和q 、即可得到Φ;如果已知回路面积、就可以算出磁感应强度B 。

这就是磁通计原理。

§11. 2 动生电动势与感生电动势一、动生电动势 1.在磁场中运动的导线内的感应电动势 电动势的定义:电源的电动势定义为单位正电荷绕闭合回路运动一周时、电源中非静电力作的功。

即 ⎰⋅=l E k d εk E 为单位正电荷受的非静电力。

如果导线不闭合、则单位正电荷从导线一端a 运动到另一端b 时,非静电力k E 作的功就是导线a 、b 两端的电动势。

即⎰⋅=baab d l E k ε2、动生电动势: 当导线ab 在磁场B 中以速度v 运动时,导线ab 中的电子也以速度v 运动,磁场B 作用在上的电子洛伦兹力 B v f ⨯-=e而单位正电荷受的洛伦兹力B fE k ⨯=-=υe就是动生电动势中的非静电力。

所以,动生电动势⎰⋅⨯=baab )(l Bd υε。

当导线回路闭合时、回路中的动生电动势 ⎰⋅⨯=l B d )(υε。

这是动生电动势的一般表示式。

对此式要注意两个角度的关系: (1) υ与B 的夹角θ1; (2)(υ×B )与dl 的夹角θ2。

如θ1=0(或π),或22πθ=,都会使得0=ε。

例11.1 在长直导线电流I 的附近有一长度为L 的共面导线ab 与长直导线垂直,a 端距长直导线为d 、ab 以平行于长直导线的速度v 向上运动。

求:ab 上的感应电动势。

解:在ab 上取d l 、与长直导线的距离为r ,该点的磁场 r2ΙμB π0= 所以d l 上的感应电动势 dr r2Iv πdr r 2I d d πμπυμυε00cos )(-==⋅⨯=l Bab 上的感应电动势 ⎰++==dL dab d dL πv I μ-dr r πIv μ-εln 2200 感应电动势ab ε为负值表示其方向从b 到a ,即a 点电势高。

大学物理试讲教案

大学物理试讲教案

####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 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 了解力的分解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 力的分解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力的分解方法的选择与计算。

- 在复杂问题中正确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

#### 三、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1. 引入问题:-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实例,如拉力、压力等。

- 提问:如何将这些力进行合成或分解?2. 展示演示实验:- 使用弹簧秤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

-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 第二阶段:讲解新知1. 力的合成:- 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 通过图示和动画演示力的合成过程。

- 讲解如何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

2. 力的分解:- 介绍力的分解方法。

- 讲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分解方法。

- 通过实例讲解力的分解过程。

##### 第三阶段:课堂练习1.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相互垂直的力? -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力的分解方法?2. 小组展示:- 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 第四阶段:课堂小结1. 回顾重点内容:- 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法则和方法。

2. 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通过演示实验、分组讨论和课堂练习,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改进措施:- 在讲解力的分解方法时,可以增加更多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 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定参考
书普通物理学(第五
版)
物理学(第二版)
大学物理(修订
版)
大学物理—典型
题分析解集
作者
程守洙,
江之永
编,胡盘
新,等修

刘克哲主

吴百诗主

王彬,张
承编
出版社及出
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6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9月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
授课教师白少民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导论
1.1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质点参考系
位置矢量与位移
速度
加速度
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1.2描述质点运动的坐标系
直角坐标系
平面极坐标
自然坐标系
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例题50’
10’15’8’7’10’
15’30’30’10’15’
1.3质点运动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直线运动实例
平面曲线运动实例
1.4牛顿定律及其应用
牛顿运动定律
力学中常见的力
牛顿定律的应用
力学单位制与量纲
1.5惯性系和伽利略变换
惯性系力学相对性原理
伽利略变换
1.6非惯性系惯性力
例题
第1章小结20’30’
30’20’20’10’
10’20’25’5’10’
4.4 高斯定理
电场线
电通量
高斯定理
高斯定理的应用
4.5 静电场的功电势
静电场力的功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电势能和电势
电势的计算
例题
4.6 静电场中的导体
导体的静电平衡
导体表面的电荷和电场
静电屏蔽10’10’20’25’
15’20’25’25’
20’20’10
4.7电容电容器
孤立导体的电容
电容器及其电容
几种常见的电容器及其电容
电容器的联接
4.8稳恒电流
稳恒电流和稳恒电场
欧姆定律及其微分形式
电动势及其非静电力
4.9电介质及其极化
电介质的电结构
电介质的极化
电极化强度矢量
4.10电位移矢量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极化强度与束缚电荷的关系
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电位移矢量D 10’15’20’5’
10’20’20’
10’20’20’
25’25’
教学重点重点:电容器及其电容,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电动势及其非静电力,极化强度与束缚电荷的关系,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