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概论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地理学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梳理

地理学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梳理

地理学人口地理学重点内容梳理人口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迁移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趋势,为制定人口政策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重点梳理人口地理学的相关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学科的重要性和基本理论。

一、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数量与分布是人口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数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总量、人口密度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人口分布则是研究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包括全球人口分布、国际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差异,并从中分析出人口密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结构与特征人口结构与特征是人口地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人口结构主要研究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划分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人口特征则是指各个人口结构群体在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人口结构与特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口的发展趋势,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例如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议题之一。

人口迁移指的是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包括农民工流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等。

城市化则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城市扩张和城市规模的研究。

通过对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情况和城市发展的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四、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过剩和人口减少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造成重要影响。

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满足当前人口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发展方式。

通过对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人口政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人口原理读书笔记【篇一:马尔萨斯《人口原理》读后感】《人口原理》读后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马尔萨斯所著的《人口原理》,深有所感。

长期以来,人们对《人口原理》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且褒贬不一。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对西方经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人口原理》一书中,其制度思想贯穿始终,因此,努力挖掘马尔萨斯的制度思想, 对于进一步理解《人口原理》,加深人们对制度问题的认识,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下面,我就《人口原理》的制度思考来谈一下我对马尔萨斯观理论的认识。

一、马尔萨斯的制度观制度,从最一般地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是社会中个人必须遵循的一套行规则。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人类社会的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正式制度, 例如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非正式制度, 例如风俗、习惯、惯例、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及实施机制。

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 制度就不断地被构建出来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护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口原理》是马尔萨斯从维护私有制的立场出发,为攻击当时风行一时的社会改革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而写作的,彼此之间的论争,其实质就是制度之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人口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马尔萨斯看来,由于人口法则的作用,人类社会是不可改善的,自由平等的美好制度只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任何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改良达到美好社会形态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都会遇到巨大的不可克服的阻碍,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社会最优越的社会制度。

在《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对其初步的想法进行了整理,阐述了其人口法则的思想,认为人口法则是固定的,人类的任务在于寻找一种相对有的制度安排,而这只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马尔萨斯全部人口经济理论的出发点是两个公理: 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人口地理学重点

人口地理学重点

1、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人口—自然资源和人口—生态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系统;人口—科技文教系统。

3、进入70年代以来,人口地理学的特点:空间人口学的兴起;实用性的加强;重视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

4、封建社会人口缓慢的原因:阶级矛盾的发展;气候的变迁;战争和疾病。

5、中国从远古到新中国诞生的人口和人口地理演变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a.人口增长缓慢。

(高出生率、高死忙率、低增长率);b.人口数量周期性的巨大波动。

(根本原因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基本矛盾所必然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它直接造成朝代兴衰更替,危机的每一次爆发,都会使社会生产力包括人口遭到惨重损失)c 人口分布的凝固和突变。

(纵观旧中国几千年的人口发展史。

人口增长的缓慢或停滞期,一般就是人口分布的凝固期,一旦人口大幅度减少,其分布就会发生一次突变,这可说是一个普遍规律)6、人口必须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P427、生态系统失衡表现:环境污染;废料激增;气候恶化;土地退化;植被减少;物种消失。

8、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热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9、土地承载力:就是按照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在保持生态系统再生产能力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范围的土地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10、单位面积土地承载力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气候生产潜力;人的技术经济投入;人均消费水平11、计算土地承载力的方法:首先,对一个地区确定中远期的土地利用结构,主要是确定农、牧、渔三项用地,其中最重要的又是确定粮食种植面积。

八年级地理人口笔记

八年级地理人口笔记

八年级地理人口笔记一、人口变化与分布1. 人口变化的原因人口的变化是由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引起的。

自然增长是指出生率减少和死亡率增加导致人口增长缓慢或负增长。

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包括城市化和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

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经济因素包括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和交通条件等,社会因素包括教育、保健和文化等,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法律和治理等。

3. 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稀疏:人口稀疏主要集中在高寒、干旱和山地地区,如西藏、新疆和青藏高原。

•人口密集:人口密集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沿江沿河的平原,如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较大,东部人口较多,西部人口较少。

1. 总人口总人口是指某一地区的全部人口数量,通常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常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3. 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新生儿数量,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4. 平均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在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人口健康水平。

5. 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例,常用于分析一个地区的男女比例是否失衡。

1.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导致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以及社会问题增加,需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2.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会对社会养老保险、医疗服务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带来挑战。

3. 城市化与农村人口流失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剧,会导致城市面临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压力。

四、人口政策与管理1. 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许多国家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包括鼓励晚婚晚育、限制生育和提供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等。

2. 促进人口流动的政策为了促进城市化和平衡区域发展,政府会实施人口流动政策,包括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提供农民工就业机会等。

高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总结人口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空间分布、数量、组成、迁移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人口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将对高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人口地理概述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居民数量。

人口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组成和人口迁移。

人口地理关注的范围可以是宏观的国际人口问题,也可以是微观的家庭人口问题,涉及到各个地理尺度的研究。

二、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人口地理学中的基础内容。

常用的指标有总人口数、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等。

总人口数是指某一时期内一个地区的总人口数量,可以通过人口普查等方式进行统计。

人口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这三个因素来计算。

人口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通常用于衡量人口的分布密集程度。

三、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是人口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球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特点,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历史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在水资源、气候、土地利用等方面,而历史和社会经济因素则包括战争、政治因素、交通设施等。

四、人口组成人口组成是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属性进行分类和统计的结果。

年龄结构是指某一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关系。

性别比例是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

职业结构则涉及到各行各业人口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人口组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社会发展的潜在问题和挑战。

五、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和过程。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两种形式。

内部迁移指的是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涉及到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等。

国际迁移则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进行的迁移,通常包括劳务人口、难民和留学生等。

人口地理学概论读书笔记

人口地理学概论读书笔记

⼈⼝地理学概论读书笔记⼈⼝地理学概论(张善余)张宜镠读书笔记第⼀章绪论第⼀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门分⽀学科,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学之间的⼀门边缘学科。

⼈⼝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发展过程和⼈⼝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然的和⼈⽂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象和⼈⼝过程就⼈⼝⾃⾝⽽⾔,主要由⼈⼝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4个⽅⾯构成。

对⼈⼝数量、规模、发展速度和⼈⼝再⽣产的研究,显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此外,⼈⼝的素质、结构、分布等⽅⾯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然资源和⼈⼝--⽣态环境⼈类的⽣存和发展离不开⾃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上都存在着或⾯临着种种问题,整个⼈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关系亦⾮常密切。

此外,⼈类社会对⼤⾃然的依赖性还表现在⼈类的⽣存和发展与周围的⽣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上。

(三)⼈⼝--社会经济系统该系统内容很⼴,⽽核⼼就是劳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

这既涉及劳动⼒的数量和素质,也包括它的结构和分布。

(四)⼈⼝--科技⽂教系统科技⽂教的发展直接制约着⼈⼝的素质。

第⼆节⼈⼝地理学发展概况它⼤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个阶段是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进⾏的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第⼆个阶段是从19世纪到第⼀次世界⼤战。

仍属于⼈⼝地理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它还没有从⼀般的⼈⽂地理学中独⽴出来,内容主要限于⼈类地理学和⼈地关系。

第三个阶段是从第⼀次世界⼤战到年。

这是⼈⼝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门独⽴的分⽀学科的孕育阶段。

第四个也就是⽬前所在的阶段,起始于年美国地理学会。

1、空间⼈⼝学的兴起2、实⽤性的加强3、重视对⼈⼝、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4、新技术、新⽅法的应⽤⽇趋⼴泛第⼆章⼈⼝的发展第⼀节世界和中国⼈⼝发展简史⼀、世界⼈⼝发展的三个阶段(⼀)史前时代增长极为缓慢、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古代和中世纪与⼀⽐有所加快,与近现代⽐,其社会和⼈⼝发展封闭、停滞、凝固等特点是⾮常显著的。

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 张善余著

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 张善余著
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 张善余 著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汇 报 人:蔡 弘
学 号:S13201030
指导教师:孙中锋
汇报提纲
• • •
• • •
一、《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概述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献回顾
力、人口容量和人口压力,最后给出期望,希望人口发展向理想适度人口前进。这部分内容
和《人口生态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重叠,我以资料补充为主。 在探讨必要性部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人类已经繁衍了几百万年,在过去二三百年中,人口经历了前所未见的高速增长,而 在过去几十年中,这种高速增长势头达到了名副其实的“人口爆炸”程度。(人口增长快) 2、就人类而言,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优势物质资料的消费者。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 物质资料生产相互适应。(人口要消费) 3、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这一空间内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也是有限的,而这些都是人 类根本的衣食之源。(人口生存空间有限) 4、从全球角度考察,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性。(资源有限性)
田雪原在2001年又发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宏观与决策选择一文进一步阐述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五者之间的关系并用一个图进行描述陆杰华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述评似乎与2009年底由路遇翟振武等30位人口学专家共同编写新中国人口六十年相呼应2010年陆杰华在人口学刊上撰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人口学发展回顾评述与展望对中国人口学30年发展做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评述只是将视野放在了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主要选取各时代有代表性的人口学家的文章来讨论重点落在发展阶段的划分
田雪原1995、1996、1997的三篇文章及1996年对其采访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人口学发展——回顾、评述与展望(陆杰华,2010)》中关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述评 几篇重要文章的推荐:蒋正华、田雪原、穆光宗、蔡昉、乔晓春、陆杰华

人口分布地理笔记

人口分布地理笔记

人口分布地理笔记一、人口分布概念。

1. 定义。

-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1. 不均衡性。

- 区域差异。

-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例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等地区人口稠密。

- 而在干旱的荒漠(如撒哈拉沙漠地区)、寒冷的极地(如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如青藏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如亚马孙雨林地区)等地,人口稀疏。

- 洲际差异。

-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

其中,东亚、南亚人口密集。

- 欧洲人口密度也较大,是世界上人口分布较为均匀的大洲之一。

- 非洲人口增长快,但人口分布极不均衡,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沙漠地区人口稀少。

- 北美洲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东南部地区。

- 南美洲人口主要分布在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地区。

- 大洋洲人口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

2. 趋向性。

- 纬度趋向性。

- 人口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

中低纬度地区气候相对温和,热量充足,适合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

例如,热带地区的低地虽然热量充足,但可能存在湿热、疾病等不利因素,而中低纬度的温带地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 海陆趋向性。

- 人口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对外联系,便于发展海洋贸易。

同时,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气候相对湿润,也有利于农业发展。

例如,欧洲西部的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其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

- 地形趋向性。

- 人口多分布在平原和盆地地区。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都是人口密集区。

而山地、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不利于大规模人口居住和经济发展,人口相对稀少。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知识点总结精选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知识点总结精选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知识点总结精选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知识点总结精选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知识点总结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知识点总结精选,看完后如果还意犹未尽,请关注查字典地理网吧!。

关于人口的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关于人口的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关于人口的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人口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了解人口特征和变化对于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梳理:一、人口的概念和特征1.人口的概念:指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的总体。

2.人口的特征:数量、分布、组成和迁移是人口的基本特征。

二、人口数量1.人口数量的统计:普查和抽样调查是人口数量统计的两种主要方法。

2.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长率是反映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指标。

三、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的类型:集中分布和分散分布是人口分布的两种主要类型。

2.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都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3.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与面积的比值,反映人口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程度。

四、人口组成1.年龄和性别结构:反映不同年龄和性别人口的比例和数量。

2.职业结构:反映不同职业人口的比例和数量。

3.教育和文化结构:反映不同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人口比例和数量。

五、人口迁移1.人口流动:由于就业、学习、婚姻等原因,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

2.人口迁移的类型:城市到城市、农村到城市、国际迁移等是人口迁移的常见类型。

3.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地区和目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

2.人口老龄化问题:生育率下降、寿命延长导致的老龄人口比例上升。

3.人口失衡问题:性别比例失衡、年龄比例失衡等问题。

七、人口政策1.减少人口增长的政策:如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控制生育率来实现人口数量的控制。

2.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如鼓励人口流动和平衡人口结构等政策。

八、人口资源1.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口的数量、素质和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人口与环境: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污染和破坏都会给地球带来很大压力。

以上是人口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梳理,这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通过了解人口的数量、分布、组成和迁移等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人口相关的地理问题。

人口论 读书笔记

人口论 读书笔记

《人口论》读书笔记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也正因如此,人口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过去分属不同学科,逐步形成一门比较完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学科,而关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则无疑是第一本重要的人口著作,萨缪尔森则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伟大的人口学说”,也正是因为这部巨著,马尔萨斯被称为人口学“教父”。

所以,我便选择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由于法国革命,引起了英国思想界相反二派的敌意,现制度的拥护者总是对人类完成可能性的拥护者一派加以非难。

马尔萨斯则认为后者是错误的。

而马尔萨斯的父亲则同情法国革命,赞扬社会改革。

正如马尔萨斯在本书中第一版的序言中所说:“又一次,同一个朋友谈到葛德文先生《研究者》一书中论述贪欲和奢侈的那篇文章,这边是本书的缘起。

”这里的“朋友”,便是他的父亲。

关于本书的主要内容,张洪珍在《关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文中将其人口论的内容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点见解、四点结论。

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须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两个级数:人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每二十五年增加一倍;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

两个抑制:所谓两个抑制,就是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

积极抑制,即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

所谓道德抑制即让人们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在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即预见到未来家庭的困难,而自觉地少生孩子,降低出生率。

一条规律: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由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递加投资不能相应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是到一定限度后收益递减,这条规律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础。

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有显著的阻止。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阅读笔记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阅读笔记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阅读笔记本文将为你总结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的阅读笔记,包括重点概念、关键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1.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与资源: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资源的利用和供需关系产生影响,如农业、工业、能源等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人口与环境: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带来环境负荷,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2.人口变动与人口结构-人口变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包括自然增长和外部迁移等因素。

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人口结构: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特征进行的分类。

了解人口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意义。

3.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家庭养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人口流动问题:了解人口流动的原因和类型,如农民工、城市化等。

-城市化问题:了解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和资源利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对人口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发展条件: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社会条件:文化、教育和卫生等社会条件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5.人口与发展战略-人口控制:了解国家对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和调控措施。

-发展战略:了解国家在人口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

以上就是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的阅读笔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 张善余著

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 张善余著

是研究的主要阵地,涌现了蒋正华、田雪原、穆光宗、蔡昉等一批优秀学者。进入2000年之后,
宏观视野下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反而暗淡下来,地 方上(主要是以省、自治区为单位)的研究开始出现,如《湖北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施中 传,2001)、《青海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初探》(严维青,2003),都对本省的人口发展、社会
论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控制、“三结合”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宏观与决策选择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中国:回顾与讨论
中国人口科学
南方人口 中国人口科学
田雪原
穆光宗 人口研究 蔡昉
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
络,分别论述了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三组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经
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文将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关系进一步做了阐述,可以视为对 前面三篇文章的提炼、补充与升华;《人口控制、“三结合”与可持续发展》则从计划生育 “三结合”展开,对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讨论,并且提出和论证了可持续发展是人 口控制的理论基础,是制定人口战略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和理论依据。在接受 《人口与经济》杂志采访时,田雪原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上升到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第 三次飞跃的高度(第一次是确立了控制人口的基本战略;第二是确定了以控制人口数量为重
田雪原1995、1996、1997的三篇文章及1996年对其采访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人口学发展——回顾、评述与展望(陆杰华,2010)》中关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述评 几篇重要文章的推荐:蒋正华、田雪原、穆光宗、蔡昉、乔晓春、陆杰华

大学地理人口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学地理人口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学地理人口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学科,人口地理学则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人口的分布、变化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在大学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中,人口地理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将对大学地理人口地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和人文因素(如资源分布、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等)。

2.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转移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迁和外迁两类。

内迁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外迁则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的迁移。

二、人口增长与人口减少1.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的增加。

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生育率的增加、死亡率的下降以及移民等因素。

2. 人口减少:人口减少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的减少。

人口减少的原因可以是死亡率的增加、生育率的下降、自然灾害等因素。

三、人口结构与人口老龄化1.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进行划分的结构。

人口结构的合理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趋势。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如养老制度、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挑战。

四、人口密度与人口规模1.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高低与土地利用以及资源分配有关。

2. 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总人口数量的大小。

人口规模的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人口政策与人口问题1. 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管理人口发展、调控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政策各不相同,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区别。

2. 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初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总结

初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总结

初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总结人口地理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口的分布、数量、结构和变动等相关问题。

初中地理学习人口地理知识对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初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人口地理。

人口地理是研究人口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数量、结构和变动。

它关注的问题范围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特点以及人口增长趋势等等。

一、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人口数量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的总人口数量。

根据国际惯例常用的人口数量单位是“万”或“百万”。

人口数量的大小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一般用“人/平方千米”表示。

人口密度的大小与国土面积及人口分布的集约程度有关。

一些地理环境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如江苏沿海地区、北方平原等;而一些地理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的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如西藏、内蒙古等。

二、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特点是指在地球上,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主要有以下特点:1. 明显的非均衡性:人口分布非常不平衡,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地理条件较好,资源较丰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亚洲的中国、印度,非洲的尼日利亚等。

2. 明显的规律性:人口的分布在空间上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人口一般集中在沿海地区、河谷平原、低海拔地区等,而高山、沙漠和极地地区人口稀少。

3. 明显的集中性:人口在某些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地区表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形成人口密集区和人口集聚区,如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三、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特征所形成的分布结构。

人口结构对于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发展水平、社会经济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人口结构的主要特点有:1. 性别结构:一般来说,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相对平衡,但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人口环境与发展五个单元内容每个单元的阅读笔记

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人口环境与发展五个单元内容每个单元的阅读笔记

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人口环境与发展五个单元内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中,关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主要分布在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而非五个单元。

以下是第五章的内容总结: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 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 建设主体功能区
-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 维护海洋权益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以及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人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人口地理学概论心得体会1500字

人口地理学概论心得体会1500字

人口地理学概论心得体会1500字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也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说。

而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正由分离走向相互结合深入研究人文地理学深入研究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和政策决策起到愈益显著地作用。

认真地读了一遍《人文地理学》这本书再加上夏老师的讲解使我对这本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我主要讲讲我对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这一章的认识以及读过之后的感受。

一直以来我就对世界各地各种不同的语言种类而着迷更何况在我们中国就有着不同的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从空间上来看语言的传播是由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造成的。

总的来说语言传播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为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在其他媒体发明以前人是语言的唯一载体。

而当出现其他媒体以后人和媒体均成为语言传播的载体。

在前一种扩散中人员虽然没有发生显著位移但语言借助其他媒体如广播、电视等传播到其他地区。

影响人员空间流动以及媒体传播语言信息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传播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是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来对语言扩散施加影响的表现为在自然地理条件良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传播状况好而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差。

打一个比方我们湖南地区虽然属于湘方言的覆盖区域但在湘方言内部却零碎地分布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地方方言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

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去考虑这是由于我们湖南地区属于丘陵地带崎岖的地形阻碍了语言的传播。

而与之相反在四川盆地地区地形平坦广阔利于语言的传播与发展所以方言的内部差异较小。

其次就是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高一下册地理人口分布笔记

高一下册地理人口分布笔记

高一下册地理人口分布笔记
一、人口分布
1、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2、衡量指标:人口密度
(1)概念: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
(2)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单位面积)*100%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全球分布:北半球;低纬度
距海洋远近:沿海地区,200KM以内
海拔分布:低平地区,500M以下各大洲和地区,亚、非、拉占85%
各国人口分布:超1亿人口全球14个国家
城乡分布:城镇比上升乡村比下降
三、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尤为重要。

(二)人文因素
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口分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受社会经
济条件、发展历史等人文因素的制约。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

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

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导致人口向城镇聚集。

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人口地理学概论 7章

人口地理学概论 7章

概念、统计口径和一般特征 经济活动人口的产业结构 三大产业经济活动人口分析 经济活动人口的职业结构

劳动力人口,或劳动力资源人口,指的是 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人,而 不涉及其参与劳动与否。
经济活动人口:又称“抚养人口”。总人 口中实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 酬的人口。 经济活动人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 经济活动人口指在业人口或工作人口,广 义的经济活动人口还包括失业人口。
?第一节概念统计口径和一般特征?第二节经济活动人口的产业结构?第三节三大产业经济活动人口分析第七章劳动力和经济活动人口?第三节三大产业经济活动人口分析?第四节经济活动人口的职业结构?劳动力人口或劳动力资源人口指的是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人而不涉及其参与劳动与否
第七章 劳动力和经济活动人口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口经济活动率的主要因素 首先,它和经济文化、社会福利水平以及产业 结构有关。 其次,人口的经济活动率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 制、经济政策、社会习俗等有关。 第三,年龄结构对按总人口计算的平均经济活 动率很有影响,但年龄别经济活动率则与之无 关。
2002年
2011年
MBA
城市就业
一、经济景气波动与就业压力 1、城镇下岗与失业 2、农村的劳动力转移 3、新增劳动力压力 4、隐性失业的显形化 5、城市新增就业岗位的供给出现减缓 的趋势
二、六个城市的案例分析

温州:城乡开通的劳动力市场 中山: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市场的逆转 绵阳:强势企业用人自主权和劳动力市场的 雏形 上海:大城市面临转型的劳动力市场 南京:福利惯性下的劳动力市场 吉林:"粘连"情结与劳动力市场的严重滞后
三、出路 1、鼓励民间创业和经济创新,开发已 有结构中的就业潜力 2、进一步开放国家垄断产业 3、着眼于发展大服务业,尤其是推动 商业革命 4、建立经济增长的制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地理学概论(张善余)张宜镠读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口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专业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促进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就人口自身而言,主要由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4个方面构成。

对人口数量、规模、发展速度和人口再生产的研究,显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此外,人口的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人口--自然资源和人口--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上都存在着或面临着种种问题,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关系亦非常密切。

此外,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依赖性还表现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上。

(三)人口--社会经济系统该系统内容很广,而核心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这既涉及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也包括它的结构和分布。

(四)人口--科技文教系统科技文教的发展直接制约着人口的素质。

第二节人口地理学发展概况它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进行的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仍属于人口地理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它还没有从一般的人文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内容主要限于人类地理学和人地关系。

第三个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年。

这是人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孕育阶段。

第四个也就是目前所在的阶段,起始于年美国地理学会。

1、空间人口学的兴起2、实用性的加强3、重视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4、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第二章人口的发展第一节世界和中国人口发展简史一、世界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史前时代增长极为缓慢、时空分布极不平衡(二)古代和中世纪与一比有所加快,与近现代比,其社会和人口发展封闭、停滞、凝固等特点是非常显著的。

(三)近代以来近代以来的人口增长除了速度显著加快以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口数量稳步上升,极少出现大范围的波动。

2、地区之间的显著差距。

3、人口逐步进入有计划增长的新阶段。

二、各大洲人口的变迁未来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将大幅上扬,欧洲和北美洲将显著下降,亚洲将小幅下降,而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将基本保持不变。

三、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人口发展的几个阶段(二)人口和人口地理演变过程的特点: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周期性的巨大波动; 人口分布的凝固和突变;(三)新中国的人口发展第二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必须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人口与自然资源(一)人口与土地资源(二)人口与水资源(三)人口与森林资源(四)人口与能源三、人口与食物和营养四、人口与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 废料激增; 气候恶化; 土地退化; 植被减少; 物种消失;五、资源承载力、人口容量和人口压力六、向理想适度人口前进第三章人种、民族和宗教第一节人种类型及其分布一、三大人种的划分二、人种的形成三、现代人种类型结构和分布四“、种族不平等论”的伪科学性第二节民族和语言一、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一)民族形成、发展的一般过程(二)中华民族的发育演变简史二、世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语言(一)世界的民族结构(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三)民族语言及其分类三、中国的民族结构和少数民族人口状况第三节世界的宗教第四章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转变第一节人口再生产概述第二节出生人口分析一、分析出生人口的主要指标: 人口(粗)出生率; 育龄妇女生育率(一般生育率; 年龄别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二、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一)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二)人口政策(三)婚姻家庭状况(婚龄就、稳定性) (四)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五)其他社会因素: 包括教育及职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三、世界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一)人口出生率的变动趋势(二)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地区差异四、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西部省、区高于中部省、区,更高于东部省、区)第三节死亡人口分析一、分析死亡人口的主要指标(一)人口(粗)死亡率(二)年龄别死亡率(三)婴儿死亡率(四)死亡人口平均年龄(五)平均预期寿命(六)标准化死亡率二、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一)生理因素(二)自然环境因素(三)经济和科技因素(四)社会因素三、世界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一)死亡水平的变动趋势: 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 死亡原因复杂多变; 时空变化剧烈(二)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的主要地区差异四、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及其地区差异第四节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 原始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衰老型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一)人口转变的涵义和阶段划分;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静止阶段;绝对衰减阶段(二)几种人口转变的国家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三、稳定人口或现代静止人口的实现第五章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第一节人口的性别结构一、概述二、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出生婴儿性别比;两性死亡率或保存几率的差异;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三、世界人口的性别结构四、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第二节人口的年龄结构一、人口年龄结构的度量和划分:人口比重(或人口系数);老少比;抚养比;年龄中位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二、制约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死亡率、人口迁移三、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四、世界人口的年龄结构(一)年龄结构的演变趋势(二)年龄结构的主要地区差异五、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特点(二》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三)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偏于老龄化,内地和边疆偏于成年型;城市偏于老龄化,乡村偏于成年型。

第六章人口的素质第一节概述一、人口素质的涵义及其重要性二、反映人口素质的主要指标(一)关于身体素质(二)关于科学文化素质第二节人口的身体素质一、人口身体素质的进化及存在问题(一)身体素质的进化与人类物质、社会生活的进步紧密相关(二)问题和隐忧:疾病及次健康状态;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正朝消极方向演化;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的危害;人口素质的逆淘汰和不良遗传基因的累积;二、人口身体素质的地区差异:发病率;残疾率;体重;其他指标三、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一)人类生物学因素(二)社会经济因素(三)地理环境因素第三节人口的文化素质一、世界人口文化素质的演进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二、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和分布差异三、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第七章劳动力和经济活动人口第一节概念、统计口径和一般特征一、研究劳动力和经济活动人口的意义二、劳动力人口三、经济活动人口(一)经济活动人口的涵义; 指在某一年龄下限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二)影响人口经济活动率的主要因素首先,它和经济文化、社会福利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有关。

其次,人口的经济活动率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社会习俗等有关。

第三,年龄结构对按总人口计算的平均经济活动率很有影响,但年龄别经济活动率则与之无关。

(三)经济活动率的基本分布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男性与女性四、世界的劳动力和经济活动人口五、中国的劳动力和从业(一)劳动力资源概况(二)从业人口的发展及其矛盾(三)从业人口结构特点第二节经济活动人口的产业结构一、经济活动的部门分类:三次产业划分二、经济活动人口产业结构变动和分布的一般规律(一)产业结构变动的几个阶段1、原始农牧业分工2、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去3、商业从农业分离出去(二)生产力水平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经济活动人口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其中又起了根本性的制约作用。

(三)产业结构的国家类型p235五类经济活动人口的产业结构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的程度;其他地理、历史和经济结构因素三、各产业部门经济活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一)性别(二)年龄(三)文化程度第二节三大产业经济活动人口分析一、第一产业(一)第一产业经济活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二、第二产业(一)第二产业经济活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二)第二产业经济活动人口的结构差异(三)中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口发展概况三、第三产业(一)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差异和分布特点第四节经济活动人口的职业结构一、职业分类概况:7大类二、经济活动人口职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三、不同国家经济活动人口职业结构的差异: 一般说来,目前发展中国家尚处在工业化的早、中期,职业结构的变动以从农林牧渔劳动者向生产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转变为主。

第八章人口的地域分布第一节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与度量一、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二、人口地域分布的度量(一)人口密度、广狭度和接近度P266(二)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和再分布指数P270(三)人口分布重心第二节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和趋向性一、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一)人口分布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可对其人口分布方式和分布特点作如下概括:史前时代---人口极度稀疏、分散、流动;农业时代---人口定居于村落,人口密度与农业产量成正比,人口流动性微弱,分布格局变动迟缓;工业时代---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工商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人口流动性增强,分布格局变动较快;后工业化时代---平均人口密度趋于稳定,城乡差异缩小,人口流动性更强。

(二)人口分布是扩散和聚集的对立统一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趋于扩散,工业社会趋于聚集,后工业化社会为扩散和聚集并存。

(三)人口分布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二、人口地域分布的趋向性:趋向暖湿地区;趋向低平地区;趋向岸边;第三节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分布大势一、世界人口分布大势(一)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过程(二)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最引人注目的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二、中国人口分布大势(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人口主要分布于较为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二)制约中国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粮食承载力生产力、国家政策(三)未来中国人口分布演变的主要趋势首先,东部沿海地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将明显增大,中部地区将减小,西部地区仅有微弱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