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chapt-05土壤分布规律
![chapt-05土壤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879bd395727a5e9856a613e.png)
耕作土壤的微域分布常表现为同心圆式、阶梯式、棋盘式
和框(垛)式等分布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同心圆式分阶梯式分布
框式分布
图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分布格局图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全球 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2.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悉地 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发育的自 然地理特征。 3. 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沿 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 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带地区沿纬度 42˚N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 壤的分布规律。
• 与中域性分布相比,其涉及空间尺度较小(地形高差一般小
于10米,土壤随地形变异的空间距离约数十、数百米为一个 重复);地形条件通常属平原(或平地)区、洼地以及山地 和丘陵的一段坡面。
• 在一定的土壤地带内,土壤变异与地形部位存在一定的
顺序,并随着地形起伏有节奏地重复这一顺序。土链就
是指地带内因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差异而形成的地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 地带性的共同制约。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
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
化,导致土壤大致沿纬线呈东西向延伸的带状变化。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具体表现形式: • 延续于全球的土壤地带——如冰沼土地带、灰化 土地带、砖红壤地带等。 • 区域性土壤地带——又可细分为沿海型和内陆型 两种,在温带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15ac410c581b6bd97f19ea49.png)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
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
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汛期排水是为了减轻坝体的承受压力,其实排也排不到原有洪量之上,所以这个倒不会给下游带来更大的损害,无非是小洪可蓄大洪难保而已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每年6月—10月汛期把大量泥沙排放出去,每年11月—次年5月枯水期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e3e9f3ba417866fb84a8e67.png)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cca4202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4.png)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1.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多样,西部地区土壤类型单一。
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包括盐碱土、紫色土、黄褐土、红壤等多种类型,而西部地区主要以草地土、棕壤、山地土为主。
2.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东南多,西北少。
东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丰富,而西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少。
3. 土壤侵蚀程度东南轻,西北重。
东南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轻,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重。
4. 土壤pH值东南偏酸,西北偏碱。
东南地区的雨水较多,土壤酸度相对较高,而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土壤碱度相对较高。
5. 土壤质地东南细,西北粗。
东南地区降水充沛,土壤颗粒较小,土壤质地相对较细,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颗粒相对较大,土壤质地相对较粗。
总之,中国土壤地理分布具有区域性和差异性,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1 -。
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cd2493db90d6c85ec3ac6ca.png)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寒温带) 湿润 (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中国土壤水平 地带分布模式
(南亚热带)
(热带)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山地土壤(mountain soil),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土壤 也呈带状变化(变化规律同水平地带性由南而东北)。
latitudal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规律。
(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逐渐更替)
N:棕色针叶林土(针叶林→暗棕壤(针阔混交林→棕壤
(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红
黄壤(常绿阔叶林) →砖红壤(热带雨林)) :S
2、土壤经度地带性(soil longitude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呈带状,与经度平行,东西逐渐更 替。 温带:E: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 灰漠土→灰棕漠土W 暖温带: E: 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W
土体 • 井灌井排,抽咸补淡
(三)土壤剖面
反映成土过程
1、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的主要形态特征
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
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大体 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土壤剖面是成土因素长期作
用的历史记录,是认土、用土、 改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土壤发生层(土层)(soil horizon)
• 砂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气候 (水热条件)
• 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 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 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10aebf4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6.png)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分布规律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地理作业——精选推荐
![地理作业——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32c43e2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9.png)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发生和形成,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表裸露的岩石,在水热因素的作用下逐渐风化,栖息各种微生物,并开始生长绿色植物。
这些生物既从风化物中获得水分和养分,又使风化物积累有机物质和氮素等营养元素,创造了肥力,从而形成土壤。
中国土地广阔,自然条件复杂,而且开发历史悠久,因此形成的土壤类型繁多,利用情况多样。
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必须对土壤的形成、种类、分布和分区有所认识。
一、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南北跨纬度50 多度,东西占经度达60 多度,面积约为960 万平方公里。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
此外,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人类生产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这些生产活动不仅能加速土壤的演变,甚至能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
因此,中国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
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 5 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但是,在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的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地形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
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
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
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
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概况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fbbae711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9.png)
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平原、农业最兴旺地区 东西向山脉阻碍南北冷暖空气对流 秦岭 南岭 昆仑山 天 山 喜玛拉雅山 南北向山脉阻挡了东南海风把暖湿气流带向内陆,大兴安 岭 太行山 武夷山 秦岭---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限: 气候:暖温带、亚热带 植被:落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 地貌:黄土高原南界 水文:长江〔汉水〕、黄河〔渭河〕分水岭、 农业:水稻旱作分界
(2)硅铝风化壳:
分布于温带的东北华北潮湿区和半潮湿区。风化物中的铝硅 酸盐类只有中等蚀变,脱盐基、脱钾、脱钙,盐基开头不饱 和,pH中性到微酸性,养分较多.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 依据风化程度不同又可分为: a、饱和硅铝风化壳: 含钙,盐基饱和度高,分布在东北华北,发育黑土、华北褐土 b、不饱和硅铝风化壳: 盐基淋失多,氢增加,呈微酸性,盐基不饱和,分布在丘陵山 区,发育棕壤、暗棕壤 c、弱富铝硅铝风化壳: 高温多雨条件下,盐基大量流失,脱盐基脱硅,铁铝富集, 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发育黄棕壤 d、碎屑硅铝风化壳:风化弱,分布在高山,形成高山草甸 土、高山草原土
四、气候分区
依据温度热量指标可把我国分成七个气候带:热 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暖温带、中 温带、寒温带 按其枯燥度的差异分为区,如东南沿海潮湿区; 从伏牛山、太行山、燕山至大兴安岭一线两侧的半 潮湿区;青、甘、宁、内蒙一带的半干旱区;以及 半干旱区西北部的干旱区。
其次节 地势与地貌
〔1〕森林: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潮湿区、半潮湿区的丘陵和 山地。
〔2〕草原: 草原植被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内蒙、黄土 高原北部以及青藏高原等处,是半干旱区占优势的植被, 多为生长期短的草本植物。常使土壤形成深厚的有机质层, 盐基饱和度高,自然肥力较高。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与主要原因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与主要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68a8ef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5.png)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与主要原因
1.分布规律
在中国,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强烈,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其中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并呈东西向伸展,西侧直抵横断山系。
长江以北,因东南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弱,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幅变窄,方向偏转,加之华北平原横亘其间,暖温带棕壤带呈东北一西南向延伸;在东北地区,土壤带的这种偏转更为明显,由东南而西北依次排列着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栗钙土带。
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东南季风势力更弱,所以,土壤带大致呈东北一西南向延伸、东西向排列,由东而西依次出现褐土、黑垆土、栗钙土与棕钙土。
在中国西部地区,由于青藏高原和高大山系的屏障作用,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其土壤地带谱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排列,即由南疆到北疆依次出现棕漠土、灰棕漠土与灰漠土三个土带。
2.主要原因
广域土壤分布形式决定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大地形的综合作用。
中国是显著的季风气候国家,冬季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广大地区干燥而寒冷,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东部及中部地区高温而多雨,这种气候类型使中国东部地区出现纬度地带性的湿润土壤系列,由北向南分布的土壤依次为灰土、淋溶土、铁铝土和富铁土;中部地区形成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由均腐土、干润淋溶土、新成土和雏形土构成的干润土壤系列;西部则因地处大陆内部,再加受青藏高原和高山的影响,其土壤主要由正常干旱土、正常盐成土、寒性干旱土、寒冻雏形土构成的干早寒冻土壤系列。
土壤肥料学-第四章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土壤肥料学-第四章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0bffbe73f46527d3240ce01f.png)
第四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主要内容1、土壤形成发育过程2、土壤分布规律3、我国主要土壤类型RCBA 2A1A A 00漂灰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灰漠土—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灰褐土—黑土土壤中石灰充分淋溶,呈酸性反应,有明显的粘粒淀积。
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700m的中山区。
复习题一、填空题1、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分为:和。
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共设个诊断表层,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它诊断层。
3、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包括:、、、。
4、影响成土的五大影响因素:、、、、。
5、在现行的我国土壤分类级别上,大都用、、、亚类主要供小比例尺土壤图确定制图单元用;基层分类级别:土族和土系。
B6、土壤的质地主要是由决定的。
7、以为基础,以为依据,根据不同发生层进行的分类称为发生学分类。
8、熟化过程可分为过程与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1、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其中()起主导作用。
A、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2、通常所说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即指()A、相对年龄B、土壤发育的年数C、绝对年龄3、白浆化过程的实质是()过程A、潴育淋溶过程B、潜育化过程C、熟化过程哦4、诊断表层包括()A、有机质层B、漂白层C、盐积层5、红壤中()A、土层厚而耕层浅B、土层浅而耕层厚C、土层、耕层均浅6、我国的土壤分类中一共设立了有机土壤物质,岩性特征,石质接触面等()个诊断特征A、25B、24C、26三、名词解释1、地质大循环2、土壤剖面3、腐殖化过程4、水平地带性5、风化作用6、绝对年龄7、相对年龄8、生物小循环。
土壤分布
![土壤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68aa1165f242336c1eb95e9d.png)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有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西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一)我国土壤水平分布规律:与纬度带分布基本一致(见下图)1、南北方向a、亚热带-热带:受湿润季风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依次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b、中亚热带:湘鄂山地,黄壤为主;云贵高原,东面和西南面气候湿润,中心则为较为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
c、温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大兴安岭北部林下有灰化土发育;松辽平原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和白浆土发育。
图5-21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2、东西方向(见上图)a、暖温带:由东向西为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
b、温带: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二)我国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本章第一节已述)(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阅读、自学)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状况大致为:a、东部由南往北,依次出现湿润老成土(伴淡色始成土)、潮湿新成土(伴冲积新成土)和冷凉软土(东段伴潮湿软土,西段伴正常干旱土);b、西北内陆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干旱土(东段伴正常新成土,西段伴砂质新成土);四川盆地分布湿润淋溶土。
在山地土壤中,青藏高原、长白山脉和张广才岭主要为新成土、始成土和灰土的冷冻土类,其余山地则多为淋溶土、新成土、老成土的湿润土类和始成土。
三、联合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阅读、自学)a、东部季风区:土壤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度地带性,从南到北依次出现的主要土壤类带由网纹土和铁铝土、低活性强酸性土、始成土、高活性淋溶土、灰化淋溶土。
b内陆半干旱、干旱地区,显经度地带性,随距海远近作东西向排列,依次出现黑钙土、栗钙土、钙质土、石膏土等土壤带。
中国主要土纲的水平分布规律
![中国主要土纲的水平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806b5e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6.png)
中国主要土纲的水平分布规律
中国主要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指的是中国土壤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地形剖面上随着高程变化呈现出的规律性。
由于中国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变,土壤分布也相应复杂,但在不同地形剖面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概括如下:
1. 在山地沿海陆架剖面上,土壤大多由浅到深,沿海边缘由金属土壤转变为深层砂砾性土壤,而沿山脉由高原森林般的砂质红壤转变为深层砂砾性土壤。
逐渐向山谷内部深处移动时,土壤依次发生过渡变化,从山脉边缘森林般的砂质红壤转变为深层黏性红壤,沿山谷河床发生平缓的变化,黏性红壤逐渐转变为浅层黄壤,然后转变为深层黏性黄壤,最后转变成深层砂砾性黄壤。
此外,在山地区域,有时会出现沿山脊的过渡带,由砂质红壤转变为砂质黄壤。
2. 在平原剖面上,由于河流的侵蚀力强,在低洼处,土壤大多由深层砂砾性土壤转变为深层黏性黄壤,而在高处,土壤大多由浅层黄壤转变为砂质红壤,然后转变为深层黏性红壤。
另外,在中部沿海地区,由于海水潮汐的作用,土壤表面发生变化,土壤由深层砂砾性土壤转变为浅层砂砾性土壤,有时还会出现深层黏性红壤。
3. 在沙漠剖面上,土壤由浅层砂砾性土壤转变为深层黏性黄壤,然后转变为深层砂砾性黄壤。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51a84e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6.png)
上图为栗钙土剖面
上图为栗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植被干草原;属于农牧兼宜 型土壤。建设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 地;主要发展畜牧业,防超载过牧,草 场退化;秸杆还田,少耕免耕,等高耕 作,保持水土;防风蚀,防护林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 成旳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有深 厚旳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土 壤肥沃。
上图为黑土剖面
上图为黑土景观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 草原化草甸。黑土区是我国主要旳 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大豆、高粮、 玉米、小麦。易发展畜牧,进行大 农业生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过 程”,同步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化过 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有机 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 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旳地 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 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构造。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主要旳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旳生产基地。
第4章 我国及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第1、2节)2013..
![第4章 我国及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第1、2节)2013..](https://img.taocdn.com/s3/m/07ad5a26376baf1ffc4fad85.png)
第二节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概述
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 淋溶土土纲
雏形土土纲
均腐土土纲
人为土土纲
盐成土土纲
一、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
富铁土(ferrisols):具有诊断层—低活性 粘粒富铁层的土,相当于部分红壤、黄壤、 燥红土。 铁铝土(ferralisols):具有高度富铁铝化 作用形成的诊断层,相当于部分砖红壤、赤 红壤。
(一)潮土(fluvo-aquic soil) 1、分布: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也有分布。。
2、自然植被:草甸草本植物
3、成土母质:直接发育在河流冲积物上,受
地下水影响,经耕种而成的旱耕地土壤。
4、特点:剖面中有
明显的沉积母质的质
地层次,棱块状结构,
有锈纹斑,有的全剖 面有石灰反应,土壤 多呈中性至碱性反应 pH7.0-8.5。有机质 易遭分解,积累量少, 养分含量不高。
二、淋溶土土纲
淋溶土(luvisols):在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条件下形成,诊断层为明显的粘化层和粘盘 层,土壤结构面上覆有淀积粘粒的胶膜,包 括部分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暗棕 壤、白浆土等土类。
(一)黄棕壤(yellow-brown soil)
1、分布: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包括陕西南部、
叶林、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季 风雨林、雨林。 2、草原: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和黄土高原 北部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的半干旱区,多为生长期短的 草本植物,常使土壤形成深厚的有机质层,盐基饱和 度高,自然肥力较高。
3、荒漠植被:大致分布于蒙、新、甘、宁、青、藏、 等处的干旱区,多为深根性、抗蒸腾的草本灌丛植
5、利用改良:发展灌溉,注意水土保持,逐年加深 耕层,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掺沙或施细煤灰 渣、砻糠酒糟等。黄褐土可辟作农田,发展桑园、 桃园、种植木本绿肥紫穗槐或造林。
中国各地区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
![中国各地区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b503260f5335a8102d22080.png)
中国各地区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及原因摘要:通过分析得出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中等温度、中等适度地区暨温带草甸草原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由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向温带荒漠区和南方高温高湿区过渡,土壤有机质含量都逐渐降低。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主要是有机质的供应量及有机质的转化量。
关键词:土壤 有机质0 引言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可分为两大类: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
前者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和施入的有机肥及翻压的绿肥。
后者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作用下形成的,含有多种功能团的带芳香族核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主要是有机质的供应量及有机质的转化量。
影响有机质供应量的主要因素是植物、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质地与酸碱性、有机物质的组成等。
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生产者,植物的种类、数量和成分不同会影响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及合成的类型;动物是土壤有机物的利用者,死亡的残体进入土壤参与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有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
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
1 不同地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 图1 中国部分地区土壤表层有机物含量分布图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宁夏银川碱土山西草原风沙土风沙土山西草甸盐土盐土四川大竹紫色土新疆玛纳斯灰漠土新疆准葛尔盆地棕钙土上海滨海盐土上海水稻土上海潮土黑龙江查哈阳农场草甸土湖南桃园红壤内蒙翁牛特旗黑钙土南京黄棕壤嫩江黑土珠峰地区灰化土辽宁千山棕壤有机质/%A层B层C层由图1可以得到表层土壤分布的总体规律:中等温度、中等适度地区暨温带草甸草原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由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向温带荒漠区和南方高温高湿区过渡,土壤有机质含量都逐渐降低。
另外,在同一地区,同种土壤的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也有很大的差异。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五章:土壤分布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五章:土壤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642facd6312b3169a551a486.png)
第五章:土壤分布
第二节世界土壤分布
e、温带草原区主要分布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
f、半荒漠和荒漠区主要分布钙质土、石膏土、盐土、碱土;
g、低纬度区主要分布铁铝土、低活性强酸土、网纹土、高活性强酸土、低活性淋溶土、强风化粘磐土、红砂土、变性土等。
第三节中国土壤分布
一、发生学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有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西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一)我国土壤水平分布规律:与纬度带分布基本一致(见下图)
1、南北方向
a、亚热带-热带:受湿润季风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依次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b、中亚热带:湘鄂山地,黄壤为主;云贵高原,东面和西南面气候湿润,中心则为较为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
c、温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大兴安岭北部林下有灰化土发育;松辽平原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和白浆土发育。
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自然地理结构 第四节 中国土壤地理
![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自然地理结构 第四节 中国土壤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a8d1225cb8f67c1cfad6b8eb.png)
一、中国土壤类型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初育土、冻土、变性土、干旱土、高寒腐 殖土、松软腐殖土、灰土、硅铝土、铁硅 铝土、 铁铝土、潮湿土、盐渍土
初育土:风沙土、绵土、紫色土、堆垫土、灌淤土
冻土:冻漠土(高山荒漠土) 干旱土:棕漠土、灰漠土、冷漠土、棕钙土、灰钙土 高寒腐殖土:寒冻毡土、寒毡土、寒冻钙土、寒钙土 松软腐殖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黑垆土 硅铝土:寒棕壤、暗棕壤、棕壤、褐土 铁硅铝土:黄棕壤 铁铝土: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潮湿土:潮土、灌淤潮土、水稻土
3600 2800 2300 1500 800
1100 800
50
3300
2400 1800 1200 800
5200 4500 4200
3500
2600
盐渍土:干盐土、碱土
二、中国土壤分布
(一)水平地带土壤分布规律
1、自成土类的形成条件 2、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
(1)东部湿润类型土壤带 (2)西部干旱类型土壤带
(1)沼泽土 (2)草甸土 (3)白浆土 (4)盐土、碱土(龟裂土)
(五)耕作土类的淤土、绿洲土 4、塿土、黑垆土 5、绵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
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
例如:
(1)在红壤地带除了有红壤外,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
以江西省新建县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例,红壤只分布在地势高的部位,由于遭受侵蚀,出现了红壤性土(粗骨红壤);由于人为耕作,出现了耕种红壤(或红壤性水稻土)。
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和有些坡地的梯田,大都为水稻土。
由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和排灌条件的不同,水稻土中又有二泥田、沉板田、黄泥田、泛田和冷浸田之分。
二泥田分布于河谷平原,田块较大,成片分布;沉板田分布于较陡的坡地,田块窄长,为梯田;冷浸田分布于狭谷,田块不大,排水不利,分布零星。
(2)自太行山横穿华北平原直到海边,依次在山地分布着粗骨褐土及淋溶褐土,冲积扇分布着褐土和潮褐土,平原分布着潮土和沼泽化潮土(夹有盐化潮土和碱化潮土),滨海平原分布着潮土及滨海盐土(图7)。
这是褐土地带大地形影响土壤地域性分布的例子。
作为地带性土壤的褐土,只分布于山地和冲积扇。
广大的华北平原及滨海平原,由于地形变化而引起地下水位、水质变化,而为非地带性土壤——潮土和滨海盐土所分布。
(3)大兴安岭东部属于暗棕壤地带,但暗棕壤一般只见于海拔400 米以上的山地。
在海拔400 米以下的各级阶地上却分布着白浆土、黑土和沼泽土。
其中,三级阶地(海拔约380 米)上的成土母质为上沙下粘的黄土状沉积物,生长疏林草甸植被,形成白浆土;二级阶地(海拔约320 米)至一级阶地(海拔约30 0 米),在质地均一的黄土状沉积物上,生长密集的草甸植被,形成黑土;河漫滩(海拔约280~300 米)上的成土母质为河流近代沉积物,地下水埋深在旱季只有50 厘米上下,在雨季则被水淹,生长苔草、小叶樟等草本植物,形成沼泽土。
各个土类之间又常有过渡性亚类(如白浆化暗棕壤、沼泽化黑土等)。
(4)前面列举的3 个例子,都位于东部季风区域。
而西北干旱区域也有类似情况。
例如,新疆焉耆盆地,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只有50 毫米,地带性土类为棕漠土。
但它只见于海拔1700 米以下的冲积扇上部。
这里地下水埋藏很深,不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
而冲积扇的中、下部,地下水埋深仅2~3 米,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加上具有灌溉条件,土壤为灌淤白土和灌淤潮土所代替。
在扇形地的前缘或河畔,地下水埋深只1~3 米,其矿化度约1~3 克/升,土壤为盐化林灌草甸土(曾称胡杨林土,或吐加衣土)。
在三角洲和滨湖地段,地下水埋深1~2 米,其矿化度由5~10 克/升、10~30 克/升逐渐增加到30 克/升以上,相应分布着草甸盐土、盐土和滨湖盐土。
土壤的地域分布,除可受地形、水文条件的影响外,也可受特殊成土母岩(或母质)的影响。
四川盆地的黄壤与紫色砂页岩母质发育的紫色土成为组合;广西丘陵的红壤与石灰岩母质发育的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成为组合,就是由于特殊的成土母岩延缓了成土过程的缘故。
以上所举的4 个例子都是大地形或中地形所引起土壤组合的变化。
土壤分布同时也受小地形的影响,而呈现微域分布的特点,这在盐碱土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大家知道盐碱土有“大中洼”和“洼中高”的分布规律。
就是说,从大地形看,盐碱土分布在洼地;从小地形着,它分布在洼地的高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