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大一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探讨这些措施的目的及作用,培养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收集、复习比较、问题牵引、阅读回答、讨论交流、课本剧表演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并学会运用比较法评价秦皇与汉武的历史影响,从而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领悟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汉武帝作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宽阔胸襟;培养实事求是、是非分明的情感态度。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教学重点】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心理上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但其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汉武帝的认识很肤浅,只是从电视或电影里了解一些。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教学策略】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文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来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老师上课穿的这套衣服叫什么吗?(汉服)提到汉服我们会想到哪个朝代呢?(汉朝)那今天我们要了解汉朝的哪一段历史?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多媒体播放剪辑好的音像资料。(时间约1分钟。)
通过这段视频我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就是我们的汉武帝。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功绩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导学案的内容!(板书课题)(板书)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
PPT课件展示:西汉的建立、汉初政策等内容
教师讲述: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内容,知道刘邦和他的继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西汉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的雄厚的物质基础。
刘彻16岁时,父皇汉景帝病逝。转眼间,他便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成为了大汉帝国的统治者,从此,如何治理国家便成为他日夜苦思的重要问题。他能承担历史的重任吗?他又会遇到哪些难题呢?
请同学们看54页的相关史事
教师提问: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分封诸侯王,尤其是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
教师讲述:西汉建立后,鉴于秦亡的教训,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形成了西汉初期的郡国制。后来刘邦又铲除了异姓王只留下刘姓子弟为王,以确保刘氏江山稳固。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先来看一段材料。
PPT课件展示:资料: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朝廷控制较宽松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横;朝廷控制紧时他们就会凭借自身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中央)
教师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强大,可以联合起来反叛中央
教师讲述: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威胁中央,最终在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倾尽全国之力,依靠将军周亚夫才勉强把叛乱镇压下去。并乘机削弱诸侯国势力。但是诸侯国势力强大独霸一方的问题有没有彻底解决?我们来看一下材料
PPT课件展示:“西汉金缕玉衣”插图。
教师提问: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展开讨论作答:用金缕玉衣作葬品,说明诸侯很富有,生活上奢侈腐化。PPT课件展示:资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shèng)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教师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诸侯王势力仍然很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教师讲述:所以汉武帝即位后在政治上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教师提问:假如你是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你会劝汉武帝怎么做?
学生回答:削弱诸侯国势力
教师讲述:如何削弱诸侯国势力呢?主父偃提出了什么建议?请同学们先看一段材料
PPT课件展示:资料: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如果用法令来分割削弱他们,就会产生叛乱的苗头。以前晁错推行削藩政策而导致吴楚七国叛乱就是这种情况。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不能享有一尺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明显了。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可以把朝廷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其他子弟的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他们做侯,他们人人都为得到的东西而欢喜;陛下用的是推行恩德的方法,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的封国领地,朝廷没有采用削
夺的政策,而王国却逐渐衰弱了。)
教师提问: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实施“推恩令”。“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从课本可找出):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把王国封地分给自己的各个子弟,皇帝又加封这些弟子为诸侯。新封的诸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进行管理。
教师提问: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
学生展开讨论作答:“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的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PPT课件展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
教师讲述:此后,汉武帝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诸侯国被消灭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汉武帝是否就能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了吗?政治上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时京城和地方的某些官员以及皇族经常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影响中央的统治。汉武帝怎样才能了解官员和王族的动向,使他们忠诚自己和不敢贪赃枉法、欺上瞒下呢
请同学思考学生展开讨论作答:汉武帝设立了刺史制度,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教师提问:(1)什么是刺史制度?(学生回答)
(2)刺史的职能是什么?(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类似于我们今天什么国家机关——纪委)
(3)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汉武帝除了注重监督官员更重视选拔官员。为了选拔人才汉武帝确立了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为官的制度,是由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它为西汉王朝选拔了大批人才。正是这些人才为汉武帝出谋划策,帮助他治理江山,使西汉在他统治的五十多年里,国力强盛。说明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环节过渡: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政治危机的化解只是从政治上解除了对抗力量,能不能保证这些人从内心真正臣服呢?所以要使这些诸侯们乃至天下子民彻底归顺,还必须统一思想。汉武帝面临的思想上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先来看一段材料
PPT课件展示:资料: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教师提问:这个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思想不统一,读书人依附诸侯王,对抗中央,不利于中央集权
教师讲述:既然这样我们怎么办呢?怎么来帮汉武帝化解呢?用暴力手段镇压行吗?一般睿智的皇帝都不干这事,那就采取服众的办法。好,当时比较活跃的派别有法家、道家、儒家,那就让汉武帝择其一作为治国思想。于是,一场论战在我们的主人公面前上演了。
(板书)二、思想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请四个学生到讲台上,其中一个扮演汉武帝(简称帝),另三个分别扮演当时的法家(简称法)、道家(简称道)、儒家(董仲舒)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
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可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