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政治知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这一原则强调,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政治领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味着要把握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推进政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
具体来说,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要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正确的政治决策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把握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必须遵循这些规律,不能违背客观实际,盲目决策和行动。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政治发展的根本力量。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政治领域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客观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作者:炊红霞来源:《决策探索》2014年第04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表明了我们党最丰厚的政治资源和最富特色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执政自觉,是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
当前,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夯实党的生命基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内涵唯物史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
由此,马克思主义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结论。
坚持这一观点,就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这里所说的“主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人民是历史的主体。
就是说,人民群众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以主力军的角色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参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
第二,人民是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主流,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第三,人民是价值的主体。
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价值的享有者。
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都是人民创造的,因而都应该由人民共享。
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的统一。
因此,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包括尊重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当家做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也包括尊重人民的智慧、创造和作用,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依靠人民;还包括尊重人民利益需求,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惠及人民。
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现实要求(一)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本质性要求人民主体地位不是一句空话,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具体的方面体现出来。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尹汉宁《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9日 04 版)基层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主体。
农村改革从安徽凤阳的“大包干”开始,企业改革从福建企业要求松绑开始,市场调节从集贸市场开始,多种经济成分从个体私营经济开始,对外开放从“三来一补”开始,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改革的原动力。
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从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我们的所有改革都是为了人民,改革的成果要惠及人民,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基层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他们渴望通过改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他们期盼通过改革消除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
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来看,党领导和带领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切实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群众利益是我们进行改革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出发点;群众的实践创造是改革总体部署的重要根据;群众的评价是改革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还要善于动员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有些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要树立底线思维,进一步做好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改革所带来的利益调整,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评论称推进改革须充分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2011年06月07日 10:1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参与互动(4)【字体:↑大↓小】对于现在还看不明白,甚至整体还无法全面推开的改革,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改革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试验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使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未来五年我国改革攻坚的根本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当前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全面深化改革,是这个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然而,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必须要充分借鉴过去的经验,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发挥积极主动性,同时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和方向,使改革更加深入,更加符合发展实际。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要树立人民群众的中心思想。
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立场,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才能为群众的发展利益着想,才能真正推动改革。
为此,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起大众、公平、有序的社会生活新格局。
另外,要积极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机制,承担起政府的改革职责和社会主义整体协调职责,同时推进下放权、保障权、转移支付等相关工作,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手都要抓,推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全面改善。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发掘、利用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改革资源。
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拥有无穷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推进改革的一条宝贵的路径。
改革必须鼓励和依靠人民群众,利用群众的科学性思考,提出在国家发展中有利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新机制并推广一些高效的工作方式,发挥效益,切实做到“民本政策”。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拓展法制化路径,发挥法治优势。
法律是维护改革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
改革必须围绕法律的意义展开,把法律变成人民群众管国治家、管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让政府出台的政策和措施更加具有规范性和约束力。
另外,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识和学习,把法律权威性融入“改革体制机制嵌入法治”之中,构建全面、有效、可靠的法律体系,全面推进法制化改革。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掘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引导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发挥法制化的优势,才能有效推进改革,达到改革的目标。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简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件大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始终做到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执政党的最大危险。
人民,是我们党永恒的政治坐标。
因此,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接再厉发扬“最大的优势”,防微杜渐消除“最大的危险”。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要紧紧依靠人民。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
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都应把基层一线作为锻炼自己的基础阵地,放下身段当学生,真正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完善发展思路,提高工作能力,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应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准确把握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努力凝聚民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形成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要一切为了人民。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如天。
全省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把群众当亲人,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合法权益;要高度关注民生,做到涉及民生的工作决不松懈,解决民生难题决不推诿,落实民生举措决不敷衍,在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本文旨在深入阐述这两个概念的基本要求,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深入的理解和参考。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首要要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二)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内容。
这包括但不限于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
国家应当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保障人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益。
(三)倾听人民呼声倾听人民呼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关注群众疾苦,把人民的需求和呼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满足人民期待满足人民期待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追求。
国家应当紧紧围绕人民的期待,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一)人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要素。
这包括但不限于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监督权等。
国家应当通过制度安排,保障人民能够有效行使这些权利。
(二)人民参与国家治理人民参与国家治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这包括参与立法、参与行政、参与司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等各个方面。
国家应当创造条件,让人民能够广泛参与国家治理。
(三)人民监督国家权力人民监督国家权力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
人民应当有权利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确保国家权力始终为人民利益服务。
(四)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
国家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汪洋密访)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广东围绕“民”字求“善治”南方日报记者徐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总书记的话精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90年来走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也给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定下了基调。
那么,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怎样才能真正得到体现?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这片改革创新的热土展开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积极探索。
在今年初的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深入扎实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为此,广东深入探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粤味新路———决策高层频密调研,社会各界全力协作,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一个“民”字谋求“善治”之路。
高层频密调研汪洋下珠海、到肇庆、入梅州、访德国、上网络听民声取民智拜人民为师,听师言、取师智;把人民放在心上,以心度之,以行践之。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密切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改革创新,如果离开人民的主体地位,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善治”也就无从谈起。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当从决策者做起。
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
今年上半年,广东高层频频走出珠岛、离开大院,沉入街道、社区、乡间、企业,足迹遍及省内、省外和境内、境外,针对社会管理创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形成一场自上而下、以民为本的决策、部署和再认识。
有外媒记者评价,2011年已经成为广东的社会管理创新年。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自今年3月以来,汪洋在广州、下珠海、到肇庆、入梅州、访德国、上网络,调研的足迹遍及省内、省外,境内、境外。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地位 , 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 推进中国 特 色社会主 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众是社会 实践 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群
质 和 主 流 ,是 推 动 历 史 前 进 和 社 会 变 革 的
众的生产生活 实践 ,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 尊重人 民主体地位 的本质性要求 决定性 力量。第三 , 人 民是价值的主体。人
系和上层建筑 的变革 ,参与推动社会形态
的演 进 。第 二 , 人 民是 实 践 的 主 体 。人 民群
二、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现实要求
( 一) 切 实维 护 人 民群众 的 现实 利 益 , 是 人 民主体 地位 不是 一句 空 话 ,要 通 过 经济 、 政治 、 文化 、 社 会 和 生 态 等 具 体 的 方
相成 , 相互制约并共同发展的 , 人 不 能 妄 想
群众看作主体来对待 ,以人 民群众能够全
面 自 由发 展 为 终 极 目标 。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哲 学 以 实 践 为 出 发 点 , 以人 为 主 体 的 理 论 思 想对 我 们 建 设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有 着 非 常重 要 的理 论 与现实意义。 在 日常 的理 论 实 践 过 程 中 , 都 的过 程 中 , 从实践中来 , 回到 实 践 中 去 , 深
创造和作用 , 发 挥 人 民首 创 精 神 , 做 到 发 展 人 民各 项 权 益 , 做到发展惠及人民。
要结论。 坚持这一观点 , 就 必 须 尊 重 人 民主 主体 的统一。 因此 , 尊重人 民主体 地位 , 包 也包括尊重人民的智慧、 第一 , 人 民是 历 史 的 主 体 。 就 是 说 , 人 民群 到 发 展 为 了人 民 ; 众 不仅 通 过 推 动 生 产 力 的发 展 从 最 终 意 义 还 包 括 尊 重 人 民利 益 需 求 , 保 障 上 影 响 和 决 定 着 社 会 基 本 矛 盾 的走 势 , 而 依 靠 人 民 ;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含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思想路线。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的具体含义有以下几点:
1.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为,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应
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确保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为,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
首要目标,应该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发扬人民创造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为,人民有极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应该发扬人民的创造精神,并培养人民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4.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为,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应该
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包括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律权益,并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人民的法律和政策。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被贯彻落实,为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
。
种 种 复 杂 的 原 因 在 生 产 生 活 中表 现 出
,
造 鼓 励 农 民 干 事 业 帮 助 农 民干 成 事 业 的社会 氛 围
,
年
1 1 月 16 日
,
在 全 国优秀
很 强 的依 赖 性 这 种 依 赖 性 主 要 表 现 在
。
并 为 农 民群 众施展 才华
、
农 民工 表 彰 大会 上 国 务 院副 总理 张德
开 放 以来 数 以亿计 的 农 民怀 着 对 美好
发 挥 其 首 创 能力 的 重 要 原 因 。
、
以最 大 限度地 满足 农 民 的意愿 。 只 有这
生 活 的 渴 望 对 光 明 未来 的 憧 憬 勇 敢
、
,
因 此 提 高 农 民 的 自主 意 识 减 少 对 外
样 农 民群 众 才会 继 续 凭 借 着 自 己 的 创
,
地 走 出 农 村 进 城 务 工 或 在 乡镇 企 业 就
,
界 的依 赖 性 是 促 进 农 民 发 挥 其 首 创 精
造 来推动 各项 改革的顺利发展 为我们
,
业 以特 别 能 吃 苦 特 别 能 奉 献 的精 神
,
、
、
,
神 的首要 任务
。
只 有 改 变 农 民在 生 活 生
,
全面 建 设小康社会继续提供 源 源 不 断
改 革 发 展 中发 挥 主 体 作 用 和 首 创 精 神
到 群 众 中去
、
”
,
是 党和 政府 充 分 尊 重 农
。
持执 政 为 民 紧 紧依 靠 人 民 切 实造 福
、 、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张光美任何宏伟的蓝图都是由人去描绘的,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靠人来完成的。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与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实现预定的目标与任务,我认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开展,各项社会主义宏伟目标才能取得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这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思想。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都是努力满足群众的各种需求,都要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
实践证明,我们的一切工作,无论文化建设还是经济建设,无论宏观调控还是微观操作,都离不开人民,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
只有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我们的各种宏伟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为人民群众搭建创业平台,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首先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它群众中的先进分子。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网,首创精神,地位,人民群众,主体,尊重,,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思想汇报中查看更多范文。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身为人文专业的学生,我们一直在关注我们的人文主义建设。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具体表现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等。
注重人文关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自觉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最深刻根源,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之中。
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应从思想上和实践上突出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创造源泉,蕴藏着高昂的文化创造热情。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培育建设主体的创新意识。
3come文档频道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和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增强人民群众推进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渠道。
广大理论工作者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不断总结群众实践的新经验,并使其转化为新的理论成果,以更好地指导人们发挥主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内容
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内容在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这帮助形成了发达的文明,他们的成就也为后世人所称赞。
他们的付出凸显了崇高的价值,他们的努力也对社会和国家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然而,一些政治家和学者仍然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他们甚至将历史的发展完全归功于少数英雄,而忽视了普通百姓的努力。
这实际已经不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因此,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至关重要。
留给我们的历史最重要的必须是尊重人民,尊重民主,尊重正义,以及尊重新的社会价值观。
这是我们今日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轨迹。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一方面,应该强调历史的多元性,从不同角度关注历史生活,不同群体和不同社会活动的内涵,全面把握历史发展和变迁;另一方面,应该强调历史的连续性,注重时代发展的联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从现实教训中全面认识历史,从而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社会实践的意义,以实践开展历史学研究,并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发展调查研究,发现人民历史,赋予人民群众更多的利益和权利,让他们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体。
总之,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
今天,我们要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发展活力,发挥他们的历史主体作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前进,向社会主义先进文明迈步。
结尾:以此铭记这一历史,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牢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做到尊重历史,尊重人民,牢记社会公平正义,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的意义
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的意义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嘿,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声音重要,哇,那社会得多热闹!这就像是一锅炖汤,放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
你看,有大葱,有姜,还有那几块肥肉,哇,香味扑鼻,光想想就让人流口水。
基层和群众的创意就像那些香料,只有放进去,才能让这锅汤更加鲜美。
有人说,群众的智慧是海洋,确实如此。
谁能想到,那个在小巷子里开着小店的老板,竟然能想出一个改进产品的好主意?这就是灵感的来源,真是个宝藏。
再说说这些基层的创意者,他们真的是个个都是宝藏。
我们都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决策,像是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的人,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而基层的小伙伴们,他们可是踩着泥土,天天和百姓打交道。
你说,他们的想法能不接地气吗?他们的声音就像是一股清泉,滋润着整个社会。
有句话说得好,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见到真章。
每一个小小的想法,可能都能引发巨大的变化,谁说不是呢?这事儿还真不能小看。
有的地方,一些老百姓的点子,竟然能改善整个社区的环境。
你看看,垃圾分类的事,最开始是从一些居民的小提议开始的。
别小看这些建议,它们就像是星星之火,能燎原。
大家都开始积极参与,社区变得干净整洁,邻里之间也更和谐了。
听说,有的地方,甚至还因为这样的倡议,赢得了“文明社区”的称号,真是好事成双。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为这个社会出一份力,那种感觉,嘿,真是太棒了。
尊重这些首创精神,能够让社会充满活力。
你看,如果一个地方的人都在想着怎么改善生活,怎么提高效率,那整个地方就像是一台发动机,哐哐哐的转动着,真是热火朝天。
甚至能激发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新。
比如,咱们的农民兄弟,种地的方式越来越先进,很多都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你瞧,农民也能当科学家,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不过,有时候我们也得反思一下,为什么这么多好的建议会被埋没呢?有些时候,决策层太过于依赖“专家”,却忽略了最基层的声音。
你说,这就像是吃饭前只听大厨的,不听服务员的建议,结果菜做得再好,吃的人却说不合胃口。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的一句话。
社会的发展始终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的首创精神为前提的。
回顾我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不管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还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管是“摸着石头过河”掀起改革开放大潮,还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一不是依靠人民群众力量而取得的伟大成果。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一往无前、无往不胜。
同时,也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才获得了最广泛最
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于顺弟2012年04月05日1631 来源:《广西日报》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是对党的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制胜法宝,是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则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具体要求。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集中人民群众智慧、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必然要求。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应做到三个始终。
一是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二是始终尊重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决策的最高准则。
多深入到社会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了解群众需要,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群众矛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三是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伟大作用,这既是发展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也是一种执政能力、一条宝贵的成功经验。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应做到三个必须。
一是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尹汉宁《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29日 04 版)基层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主体。
农村改革从安徽凤阳的“大包干”开始,企业改革从福建企业要求松绑开始,市场调节从集贸市场开始,多种经济成分从个体私营经济开始,对外开放从“三来一补”开始,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改革的原动力。
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从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我们的所有改革都是为了人民,改革的成果要惠及人民,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基层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他们渴望通过改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他们期盼通过改革消除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
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来看,党领导和带领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切实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群众利益是我们进行改革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出发点;群众的实践创造是改革总体部署的重要根据;群众的评价是改革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
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还要善于动员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有些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要树立底线思维,进一步做好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改革所带来的利益调整,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评论称推进改革须充分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2011年06月07日 10:1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参与互动(4)【字体:↑大↓小】对于现在还看不明白,甚至整体还无法全面推开的改革,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改革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试验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使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未来五年我国改革攻坚的根本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网,首创精神,地位,人民群众,主体,尊重,,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思想汇报中查看更多范文。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身为人文专业的学生,我们一直在关注我们的人文主义建设。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具体表现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等。
注重人文关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自觉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最深刻根源,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之中。
离
开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应从思想上和实践上突出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创造源泉,蕴藏着高昂的文化创造热情。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培育建设主体的创新意识。
3come文档频道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和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增强人民群众推进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渠道。
广大理论工作者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不断总结群众实践的新经验,并使其转化为新的理论成果,以更好地指导人们发挥主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凸显人文关怀,就应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首先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了解群众心声,
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医药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使人们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
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求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满足或供给的条件也在日益拓展。
旧的需求满足了,新的需求又会产生。
因此,要不断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为改善民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使人们从思想上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
在不断强调与提倡人文主义的今天,我每天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国家的温暖,这些都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始终坚信,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我们会继往开来,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汇报人: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