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创新生态系统”盘点
重视创新和发展的国家
重视创新和发展的国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创新,那么它很难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进展。
而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发展,那么它就很难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把创新和发展放在了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
这些国家不仅制定了各种政策和计划,而且还注重发掘本国的人才和资源,鼓励企业创新,支持科研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合作和竞争。
事实上,一个国家能否重视创新和发展,是一个反映国家软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重点介绍世界上一些重视创新和发展的国家,探讨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启示作用。
第一篇:美国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创新和发达的国家之一。
其硅谷地区孕育了许多世界著名的科技公司,如苹果、谷歌等,它们的创新和技术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领先。
此外,美国还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思维也影响着整个世界。
美国之所以能在创新和发展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还是得益于其开放的基调和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
美国政府不仅支持基础科学研究,也鼓励企业创新和科技转化。
此外,美国还有广泛的市场和资本,鼓励个人和企业不断追求创新和发展。
虽然美国在创新和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停滞不前。
现在,美国正面临许多新型技术和新型产业的崛起,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这些技术和产业的涌现为美国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第二篇:中国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移动支付等技术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也有着很大的声誉。
此外,中国的高铁技术、飞机制造等领域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能在创新和发展方面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主要源于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政策环境的改善。
中国不仅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还实行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的政策,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发布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支持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支持近年来,美国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生态系统,为初创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
而这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支持,不仅限于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更需要各方面协同作用,形成共同推进、互动共生的生态环境。
一、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积极推动研究机构和高校在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它们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既有科研经费和技术支持,也有创业培训和专业知识传授。
同时,这些机构和学校还能够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升级和市场化推广。
例如,在硅谷地区,众多著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里不仅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领军高校,还有IBM、HP等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以及一大批初创企业和创新孵化器。
这些机构和企业通过互相合作,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引领潮流的新技术生态系统。
二、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的重要作用在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中,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对初创企业的投资,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市场拓展的机会。
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不仅仅是资本,更是一个涵盖着资源、管理、市场和战略的综合体,对初创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投资机构方面,以风险投资公司为代表的机构向初创企业提供了创业投资和资本管理服务,帮助创业者在核心领域获得发展和创新优势。
这些机构更加擅长市场化手段、熟练掌握风险控制及商业模式设计等方面,能够对初创企业的发展目标及商业步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而天使投资人则是一些专业人士或者成功企业家,主要通过个人投资支持初创企业的发展。
他们所参与的项目通常是非常有市场前景和投资潜力的,尤其对于某些所处行业比较垂直和专业的初创公司,天使投资人的成功经验和人脉资源的支持,能够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帮助和发展机会。
三、政府政策和监管的支持政府政策和监管在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理探索各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成就
地理探索各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成就科技创新和发展成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地理位置和环境往往会对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成就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就地理因素对各国科技创新和发展成就的影响展开探讨。
一、北美洲北美洲是科技创新和发展成就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其中,美国作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军国家,不仅享有先进的科研机构和大量的高水平研究人员,还拥有世界知名的科技企业,如谷歌、微软等。
这些企业汇聚了全球顶级的科研人才和资源,推动了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革新。
此外,美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为各类科技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尤其是硅谷地区的发展,为科技企业提供了独特的发展环境,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中心。
加拿大作为北美洲的另一国家,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加拿大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
此外,加拿大地广人稀,自然环境优美,为生物科技、环保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著名的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等科研机构为加拿大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欧洲欧洲作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地区,各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成就具有明显的差异。
德国以其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和科研机构,在汽车工程、机械工业等领域具有举世瞩目的创新成就。
同时,德国还致力于能源转型和绿色技术的发展,为全球绿色环保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英国作为欧洲科技创新的重镇之一,拥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和众多世界知名科学家。
英国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举世闻名,为全球科技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亚洲亚洲作为地理范围最广、人口最多的大洲之一,在科技创新和发展成就方面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中国作为亚洲的领先科技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在科技研发投入和高科技企业数量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
同时,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强国,其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备受关注。
这个生态体系涵盖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多个领域,各方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一、政府支持与引导德国政府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科技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
例如,德国政府设立了多个科研基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工作。
此外,政府还通过减税、补贴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二、企业为主体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德国企业普遍重视科技创新,将研发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型企业如西门子、宝马等在科技研发上投入巨资,设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推动关键技术研发。
同时,德国中小企业也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这些企业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
三、科研机构与高校积极参与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它们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科研机构如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弗劳恩霍夫协会等,致力于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校则通过培养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输送新鲜血液。
德国高校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紧密合作,为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四、产学研紧密结合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产学研紧密结合是一个显著特点。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高校则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这种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了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良性发展。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比较研究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比较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为了不断推动创新和提高创新能力,各国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创新生态系统。
本文将对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比较进行研究,以期了解各国创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经验。
一、国内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国内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在我国,政府在发展创新生态系统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法规,为创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首先,我国加大了创新创业的财政支持。
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的资金专项,如科技创业专项基金、创新券、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其次,政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政府加大了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转移。
同时,政府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帮助创新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了创新企业的税负压力。
二、国外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国外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
例如,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科研机构、高校、创业孵化器、风投公司和创新型企业组成。
美国政府注重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保护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并且提供了创新企业所需的融资和税收减免政策。
以以色列为代表的一些小国家,通过积极招引外资和外国人才,构建了高度国际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些国家通过设置专门的机构和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新兴科技企业和风投公司进驻,形成了密集的科研创新网络。
三、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共同点: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都注重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创新企业提供了各种政策和资源的支持。
关于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1.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较为成熟和有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国外区域创新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借鉴经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2.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概述国外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基地和创新网络三个方面。
2.1 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是国外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包括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企业以及政府等各个参与主体。
这些主体相互合作、共同创新,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国外,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不仅致力于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还与企业合作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转移。
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引导、支持和监管的作用,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等方式推动创新。
2.2 创新基地创新基地是国外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实体,是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活动进行的地方。
这些基地通常是由一群企业或科研机构组成的,共同合作进行科技研发、试验生产和技术推广等创新活动。
国外创新基地具有集聚效应和产学研结合的特点。
例如,硅谷是美国著名的创新基地,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技术人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
2.3 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国外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创新活动的开展。
这些网络通常由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构成,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在国外,创新网络通常是由专门的组织或平台来组织和管理的。
例如,欧盟的创新网络通过跨国合作和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了跨地区的创新合作。
3.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国外区域创新体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对几个典型的国外区域创新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3.1 德国德国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在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全球十大领先科技集群PCT特征及对北京的启示
全球十大领先科技集群PCT特征及对北京的启示全球十大领先科技集群PCT特征及对北京的启示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集群成为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全球范围内,众多科技集群的崛起给世界各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
在全球十大领先科技集群(PCT)中,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路径。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十个科技集群的特征,并从中提取对北京的启示。
第一,硅谷科技集群(Silicon Valley)。
硅谷集聚了全球最顶尖的科技公司和创新项目,拥有强大的风险投资生态系统。
这对北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北京需要进一步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并吸引更多国际顶级科技企业入驻,推动创新的发展。
第二,剑桥科技集群(Cambridge Cluster)。
剑桥大学是剑桥集群的核心,这里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和教育资源。
北京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增加资源共享和创新交流。
第三,以色列高科技集群(Israel's High-Tech Cluster)。
以色列的科技集群不仅在军事技术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地位,还拥有出色的创业生态系统。
对于北京来说,可以借鉴以色列的创新创业模式,加强和创业者之间的合作,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初创企业。
第四,东京科技集群(Tokyo High-Tech Cluster)。
东京作为日本的科技中心,拥有众多世界领先的科研机构和企业。
北京应借鉴东京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第五,新加坡科技集群(Singapore High-Tech Cluster)。
新加坡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法律环境,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
北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政策环境,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和便利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的科技企业和人才。
第六,柏林-布兰登堡科技集群(Berlin-Brandenburg Science & Technology Cluster)。
何为创新生态系统?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及启示
何为创新生态系统?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及启示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4年第11期在当今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朝“创新型国家”目标努力奋进,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参考和借鉴美国这个世界第一科技大国和强国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经验,可能会对读者有所裨益。
文朱军浩什么是“创新生态系统”?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在《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报告中表述:“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得益于一个精心编制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的本质是追求卓越,主要由科技人才、富有成效的研发中心、风险资本产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基础研究项目等构成。
”可以看出这一生态系统由完善的科技创新法律体系做基础、以风险资本为主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做支撑、由政府对人才、基础研究项目持续不断地强大投入带动整个社会对科技进步的推崇及产业化带来巨大利益进而再投入创新要素的良性循环,形成内生型创新经济生态系统。
科技管理体制和主要管理部门及职能美国的科技体制属于多元分散型。
在科技管理体制上,联邦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全国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协调与规划,而是由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系统不同程度地参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及科技工作的管理。
从宏观角度看,美国国会比行政部门更能决定政策的走向,国会负责各计划和项目的最终审批预算,通过立法决定有关税收、知识产权和监管等政策的基本框架,任何与重要政策相关的问题,都必须由国会最终决定;行政部门只是掌握财政杠杆、具体执行各种科技计划和项目、制定科技预算、向国会提出立法建议,具体执行各项法案。
美国行政部门的自主性是受到很大约束的,具体行政部门基本上是一个消极的执行者,很少提出重大的政策意见,主要职责是细化各种管理规则并跟踪保障其实施,因此,行政部门拥有较为庞大的管理执行队伍和详尽的管理细则。
司法部门在美国的宏观科技管理体制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行政部门负责执行国会的立法,但社会各界往往会对相关法律的具体解释提出异议,此时,司法部门便拥有法律条文的最终决定解释权,比如:美国的微软公司是否构成垄断、其商业方法和专利是否合法、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的合并是否导致垄断等案件都是司法体系内部做出的决定。
创新创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创新创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创新和创业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了促进更加积极的创新和创业活动,各个国家纷纷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提供支持和创造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环境。
本文将通过对国际比较与借鉴,探讨不同国家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一、创新创造生态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创新创造生态系统是指通过政策、法律、资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协作机制,为创新和创业提供有力保障的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政府部门和机构,还包括传媒、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协同创新,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和创业成果的转化。
二、以以色列为例的国际创新创业典范以色列作为全球创新创业的典范之一,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以色列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投入,从小学开始加强对创新和创业的培养。
其次,以色列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并且采取了灵活的监管方式,为初创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此外,以色列还积极鼓励创新人才的流动和交流,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迅速传播。
这些举措共同构建了以色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为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美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美国作为全球创新领域的领头羊,其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美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校园内充满了创新的氛围,并且与各类创新资源相连接。
其次,美国政府积极鼓励创新创业,不仅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而且通过各类基金和机构提供了多样化的资金支持。
此外,美国也鼓励大企业与初创企业进行合作,促进技术的转移和商业化。
这些做法为美国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的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德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德国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德国的成功在于其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机制。
世界各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世界各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尤其是新兴科技的兴起,推动了世界各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许多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之一,着力发展科技创新,提高各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是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国家之一。
其科技创新体系完备,拥有数量庞大的科技人才和机构,是全球创新和技术引领者之一。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科研和技术机构和创业公司,如NASA(美国宇航局),谷歌、苹果等,这些机构密集地分布在硅谷和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显著提升了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而中国则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基石,力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引领者,这也是中国制定和打造“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根本支撑。
为此,中国政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如华为、腾讯等在科技创新领域迅速崛起,在技术领域和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日本与韩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也有着极高的成就。
日本在电子技术、交通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开发了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技术。
而韩国科技发展势头迅猛,以海量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工厂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也在国际领先地位。
欧洲各国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历史悠久,科技成就显著。
其中,德国和英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德国以汽车、机械、光电子和新材料为代表技术,依靠强大的产业和技术基础,打造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例如戴姆勒、宝马等;而英国则致力于开发科技产品和高科技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获得了诸多重大科技成果。
从这些方面来看,不同国家的发展前景和竞争迥异,但通过积极投入人力资源和资金等教育和领域的创新,不断巩固自身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优势,是世界各国发展新兴科技和推动创新的核心途径。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第16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6No 32015年9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Sep.2015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宋之杰,于㊀华,徐晓华,徐㊀蕾(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㊀[收稿日期]㊀2015⁃05⁃05㊀[基金项目]㊀2014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 创新驱动河北省经济增长极与创新集群培育研究 (13457524D);2015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 河北省创新资源协同及政策协调机制研究 (144576136D)㊀[作者简介]㊀宋之杰(1954 ),男,黑龙江青冈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㊀华(1991 ),女,山东烟台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徐晓华(1988 ),男,河北任丘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徐㊀蕾(1980 ),女,辽宁沈阳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㊂[摘㊀要]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很多地区都已经形成了以创新为驱动力量的创新生态系统㊂文章从宏观㊁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入手,在对国家㊁区域㊁产业和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㊁方法及主要观点,重点介绍了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各驱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㊂[关键词]㊀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2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IO]10.15883/j.13⁃1277/c.20150311810㊀㊀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化脚步日益加快,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起合理的创新生态系统㊁加强系统内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㊁深度探索生态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逐渐成为热点㊂国内外学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分别从概念㊁功能以及运行机制和评价标准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入手,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㊂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中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熊彼特(1934)率先使用创新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解释,熊彼特将创新解释为五个维度,分别是:产品㊁技术㊁市场㊁制度以及资源配置㊂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创新主体㊁创新模式和创新环境的不断变化,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互动关系即创新生态系统㊂与创新系统相比,创新生态系统由于融入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其更加强调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性㊁多样性以及系统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㊂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学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认识也更加深化,更加注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交互作用㊂一㊁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三个层次㊀㊀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 挑战与变革“报告中提出,该文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机构和高校㊁科技人才㊁制度和社会经济环境㊁金融机构㊁完备的基础项目研究等多种驱动因素构成,其核心是追求创建创新型和技术领导型的国家㊂由于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多层次结构所组成,所以学者们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也主要从国家创新系统㊁区域创新系统㊁产业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展开㊂1.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根据创新系统的相关性质和特性,Freeman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其将国家创新系. All Rights Reserved.第3期宋之杰等㊀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119㊀统描述为公共事业部门和私营事业部门根据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形成的复杂网络,并且技术的创新和完善都需要借助该网络完成㊂而对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现阶段并没有相对统一的表述,只有部分学者对该定义做出了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Jackson提出的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是以技术发展与创新为目标的参与者形成的动态经济关系 ㊂[1]有关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多数集中于概念㊁运行模式和激励措施等领域㊂其中以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居多,其中PSharma㊁SBSNookala和LucienneAbrahams通过对印度和南非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在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多种挑战和机遇,并且根据印度和南非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策略㊂同时LucienneAbrahams还对像南非这样发展情况不均衡的国家如何发展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提出合理化建议㊂对于国家层面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国内学者涉猎不多,少许学者从生态学的视野来审视国家创新体系㊂任雪萍㊁黄志斌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分为创新主体的个体生态化建设以及创新体系的系统生态化建设两方面,前者的关键在于创新主体生态位的准确定位和拓展,后者的关键则在于创新主体之间㊁创新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进㊂[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较高的资源投入的基础上,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曹建东分析了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评价的必要性,并结合知识与技术创新㊁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㊁信息技术社会化㊁经济增长及质量和环境质量五个生态化评价指标构建了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评价下阶段的研究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㊂[3]2.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财富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区域的竞争,因此区域创新系统越来越被众多学者所关注㊂Cooke教授在对创新系统相关理论总结和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区域性的组织体系,是由企业㊁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组成,并且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㊁相互联系㊁协调分工并形成一个有效的合作创新体系㊂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㊁驱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的研究,RichardJosph总结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规范市场㊁研发技术㊁融资㊁政策制定㊁发展教育以及技术传播等六项主要功能,Michael指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可以将R&D作为动态循环过程的输入量和输出指标,并且使用知识函数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程度和绩效水平进行度量[4];随后Cooke和Brazyk提出了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这一概念,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生产企业㊁科研机构和高校所组成,这一体系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整体性,极大地促进区域内的创新发展㊂[5]虽然任何一个创新都是互动的过程,但是相比于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由于同生态理论相结合,还融入了生态协同进化理论以及系统自调节机制理论,所以更能反映出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要素和产出指标的研究中,Graciad提出,区域创新活动的驱动要素主要包括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数量和投入以及专利申请数量,将区域内人均GDP作为主要的输出衡量指标,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并不存在滞后性,而滞后性主要出现在技术专利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中㊂[6]国内学者对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领域,其中黄鲁成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当中,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即 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技术创新复合组织与复合环境,通过创新物质㊁能量和信息流动从而相互作用㊁相互依存形成的系统 ,同时其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其他创新系统相比也同时具有整体性㊁层次性㊁动态性㊁耗散性㊁复杂性㊁稳定性和调控性等属性和运动规律㊂[7][8][9]对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发展适宜度的评价,如周青和陈畴镛通过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构建了针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评估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与生态位模型相结合对我国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问题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并且得出了我国东部地区相比于西部地区更适于构建创. All Rights Reserved.12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新生态系统[10];另一种则是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的评价,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苗红提出的生态系统健康理论,该学者通过对多层次模糊评价方法的改进,构建了针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将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分为五个等级,即健康㊁亚健康㊁临界态㊁亚病态与病态,该学者还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州科技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得出了与实际相符的验证性结果㊂[11][12]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学者们存在不同观点,例如,祁明㊁林晓丹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应当 以TRIZ理论为核心㊁五环体系为架构㊁公共创新服务系统为中心 ,并且能够实现为不同行业提供统一㊁共享㊁综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平台,同时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中应当加强公共创新服务水平,借助产学研一体化的实现,最终促进区域的整体快速发展㊂[13]创新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层次性,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按照表现形态分为理念层㊁主体层㊁物质层㊁制度层和行为层;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其与外部环境作用的动态过程和作用机理就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机制,包括动力机制㊁复制机制㊁变异机制㊁控制机制和重组机制[14];对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进一步剖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也具有集聚系数高和特征路径长度较短的小世界网络特征㊂[15]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密切关系㊂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阐述一般都涉及到政府政策㊁R&D㊁人力资源以及研发机构等因素的重要驱动作用㊂除此之外,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多普佛提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环节,肩负着创新 孵化室 的职责[16]35,43,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则共同为新技术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一定的外部环境和相应的规则,保证整个社会网络空间的相对稳定;第二,很多研究者指出,无论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还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二者均强调系统内部核心创新企业对于创新系统巨大的推动作用㊂但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也有一些差异㊂表现为:第一,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侧重于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的宏观整体性,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则以中观的视角出发,对生态系统内部各驱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部因素主要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际关系为主,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则以创新政策等制度性影响因素为主㊂3.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从产业的角度入手,针对某些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找到一条协调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㊂多数学者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产业集群及其相关的环境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体系,在该体系内不同个体通过资金㊁物质以及信息的流动构成一个能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系统㊂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构成的研究中,MartinFransman提出了 五要素构成理论 ,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由产业体系㊁硬件㊁软件㊁创新型人才以及外部环境等五要素构成㊂其中产业整体的战略定位构成了产业体系的主体;基础设施是硬件条件的主要内容;软件条件则是以技术为基础;产业内的人才培训机构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则构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人才条件;外部环境是指政府对产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和产业整体的发展趋势㊂[17]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成长性研究,RonAnder和RahulKapoor等学者提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能够促进产业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快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速度,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加强劲的增长动力㊂[18]在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关系的研究基础之上,AnnabelleGawer和MichaelACusumano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分为 内部平台 和 外部平台 ,定义内部平台为一个具有通用结构下的一组资产,使得企业或者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产品研发,而定义外部平台为由一个或多个公司开发的技术㊁产品或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能够使多数企业建立可能产生进一步创新的网络效应,并且以Intel和IBM等企业为例分析了产业创新系统内核心企业引领产业内部创新的作用,同时也描述了产业创新系统内的平台领导者和创新者面对系统内部的快速发展应当采取开放性的管理. All Rights Reserved.第3期宋之杰等㊀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121㊀策略来进一步引领产业创新系统内部的进一步发展㊂国内学者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产业进行,例如:对于高科技产业,张运生㊁张利飞将其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 面向客户需求,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化战略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㊁模块的知识异化㊁协同配套㊁共存共生㊁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该系统区别于传统意义的企业动态联盟㊁企业集群㊁地域性园区等对象,具有 以界面技术的标准化㊁核心技术的模块化㊁合作关系的锁定性㊁集群的高度虚拟性以及协同创新的跨国性 等显著特征,同时两位学者深入研究了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耦合战略,指出构成其战略的三个子战略分别为专利许可㊁协作R&D和技术标准推广合作战略,并且基于这三个层面提出了高科技企业实现协同创新㊁合作共赢的十大战略模式㊂[19][20]战略新兴产业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键㊂在该领域的研究中梅强㊁张兵等基于企业的视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建议,为构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控制机制奠定了初步基础[21],同时两位学者还指出战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技术㊁整合以及依赖性等潜在风险㊂但是国内学者对于与战略产业相关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也因此对于战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将会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领域㊂4.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如何使系统内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和资源,从而提升创新系统内部的创新效率,推动系统整体的发展㊂在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的研究中,Lambooy指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依靠高校㊁科研机构㊁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组织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网络结构㊂[22]在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如何利用系统内部资源的研究中,StephenECross以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创新工作经验为例,介绍了该校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系统内部的科研机构㊁金融组织以及企业资源,阐明企业创新系统开放合作的发展策略对于系统内成员的重要性㊂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策略的研究中,PaulDrews和IngridSchirmer认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合理构建和发展需要系统内部的企业从两个方面入手:(1)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架构;(2)同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之间的良性互动㊂两位学者通过对美国医疗㊁零售和教育等行业的企业研究发现企业在组织扩展以及与相关企业联合中遇到多种挑战,所以如何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是系统内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㊂[23]JeromeSEngel则以跨国公司为视角,通过Intel公司在某些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为例,指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技术在相关企业之间的流动对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㊂以张运生㊁张利飞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在研究初期刘友金率先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概念,并且对美国硅谷㊁英国苏格兰科技区㊁印度班加罗尔等世界各国高新区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寻找能够使中小企业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更大创新作用的发展方式,同时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企业创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24];陈斯琴㊁顾力刚则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在一定的时期㊁空间内由企业技术创新复合组织与环境,通过创新物质㊁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统一整体[25];针对高科技企业,随着高科技产品技术复杂性不断增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活动也日益频繁,最终会形成面向客户需求㊁以技术标准为纽带,共存共生㊁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㊂[26]李湘桔㊁詹勇飞利用 知识发酵 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探讨,并且借助该模型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四种管理模式即 管理矩阵 ,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了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过程中的渐进式推进策略㊂[27]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技术的成功不仅仅依托于与之兼容的技术标准,还需要协作R&D的支持,因此技术创新可能会引起与传统R&D项目管理不同的风险,所以针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张运生总结了由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合作共赢㊁技术模块化等本质特征引发的其它依赖. All Rights Reserved.12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性风险等六种典型的合作风险,并且对这些风险的产生机理㊁识别与控制进行了研究㊂[28]随后,针对创新生态系统中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成员敲竹杠㊁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张运生和邹思明提出了包括决策机制㊁谈判协调机制㊁平台定价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在内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㊂[29]从微软㊁沃尔玛㊁可口可乐等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案例来看,基于核心企业视角来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孙冰㊁周大铭提出了包含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㊁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㊁创新环境和创新平台四部分的系统结构模型,并深入探讨了各部分的内涵及相互作用㊂[30]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一大热点㊂由于高科技企业创新具有类似于生物群的行为特征,可将其看做是生态进化系统,知识分布㊁知识互动㊁知识竞争与知识演化四个生态构面构成其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 DICE模型,即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以此为基础总结其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31];进一步,张运生将非线性生态动力学基本研究方法与实物期权方法㊁博弈论相结合,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价格结构及非平衡性理论一般分析框架㊁要素与思路,对基于不完全信息的技术标准许可 基本价 和最优定价公式进行了动态测算㊂[32]另外,从知识经济的宏观背景出发,在高科技企业内部构建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更加有利于展现高科技企业强劲的竞争优势㊂[3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现有相关研究中,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属于宏观层面,区域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属于中观层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则属于微观层面㊂微观㊁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文献分别研究了产品与服务㊁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反映了创新表现形式由具体向抽象转化,其系统结构则是由表层转向深层㊂[34]28微观层次的个体行为往往孕育着创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充当着这一创新的生境,中观创新生态系统则桥接微观与宏观,为创新种群和群落提供相应的社会网络空间㊂对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区域㊁产业及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以视为具体的创新生境㊂[35]二㊁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㊀㊀Foddi和Usaia在对欧洲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研究时,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环境因素纳入到了驱动要素之中,并且尝试将环境因素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量化[36];而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环境要素又可以分为内部环境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Riccardo和AndrésRodríguez⁃Pose教授发现区域创新系统的驱动要素并非仅仅受到R&D投入㊁人力资源总量㊁核心企业数量㊁科研机构数量以及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其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将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㊁经济部门构成㊁资源利用率等环境因素进行量化时,使用克鲁格曼指数作为控制变量,测算出了这些环境因素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㊂[37]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入手㊂对于不同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别㊂事实上,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常常是模糊㊁任意的㊂1.区域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影响区域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核心企业㊁创新人才等,而政策环境㊁创新文化等则是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㊂(1)内部影响因素㊂学者们对于创新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着不同的切入点,BarryBozeman和DanielSarewitz等认为知识是影响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因素,指出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构建的重点是如何更加有效地促使知识在系统内部流动,从而促进国家创新系统整体上的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㊂而知识的传播则需要技术㊁专利㊁人力资源以及企业等作为载体,所以对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类观点㊂第一,赋予企业以核心地位㊂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是推动系统创新的核心主体,是区域创新链条中的最终一环,所以对于创新生态系统而言,企业能否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决定着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成败㊂从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核心技术的应用入手,Maggioni指出核心企业对创新生态系. All Rights Reserved.。
比较不同国家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环境
比较不同国家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环境在当今世界,科技和创新已经成为了各国发展的重要指标。
不同国家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环境受到了不同政策、教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几个国家在科研和创新方面的情况。
首先,美国被认为是全球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这一方面与美国强大的资本和技术流动性有关,以及其高度发达的教育系统。
美国非常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做出了许多世界级的成果。
此外,美国的创业环境也非常有利,藏龙卧虎,智力和素质都非常高。
这一创新环境推动了无数的创业公司飞速崛起,如谷歌、苹果等。
其次,中国也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国家之一。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通信技术、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为了加强自己的高科技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等。
此外,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也给予了科技创新足够的支持,许多创业公司得以快速发展。
接下来,是以色列。
以色列是一个创新非常活跃的国家,其狭小的领土不阻碍它在全球高科技领域的影响力。
以色列是全球科技密集型产业发展最成熟的国家之一,是“犹太人创造力解放”的成果。
在科技和创新领域,以色列的人均产出率已超过美国,成千上万的硅谷创业公司都选择在以色列开发中心,以色列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的热床。
最后,日本是世界著名的科技之国,被誉为“神奇的日本”,日本的强大科技实力一直是全球羡慕的对象。
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索尼、日立、富士康、夏普等很多科技公司都是日本的品牌。
日本也非常注重教育和研发方面的投入,日本排名全球第一的大学也非常多,所以在生命医学、汽车、半导体等领域,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依旧是领先者之一。
除了与日本自身的传统文化、教育制度有关,政府在科技与创新领域大力扶持、提供了充足目标资金等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不同国家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环境取决于诸多因素,如政策、文化、经济、教育等。
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也在不断演变和进步。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系列相关的产业和企业、政府、学术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集合体,通过合作和共享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本文将对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
目前,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
国外学者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功能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模型。
例如,美国学者Eriksson和Westerlund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理论”,指出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创新者、用户和中介机构三个方面构成,并通过不断演化来推动创新。
二是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和驱动因素。
国外学者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创新者、资源、网络以及制度等方面。
此外,学者们还研究了驱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因素,如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
三是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营管理。
针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营管理问题,国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方法和工具。
例如,英国学者Phillips和Garnsey提出了“创新网络”理论,通过网络合作和资源共享来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效能。
四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表现也有所不同。
国外学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其差异和特点。
未来,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将继续朝着以下几个趋势发展:一是跨界融合。
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将不再局限于特定产业或领域,而是更加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
例如,数字经济、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创新。
二是数字化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也将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前20大科技创新集群:中国上榜6个,韩国上榜2个,那美国呢?
全球前20大科技创新集群:中国上榜6个,韩国上榜2个,那美国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版《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球各地的科技产业集群进一步向亚太地区汇聚,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已成为引领全球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前20大科技群,我国上榜6个新版创新报告指出,“东京-横滨”的科技创新集中度全球最高,形成了以汽车、精密机床、电子产品、钢铁、石油冶炼和化工、造船、印刷出版等部门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并以“高、精、尖”加工技术集群闻名世界。
前20强,日本还上榜了“京都-大阪-神户”,“名古屋”。
其中,京都-大阪-神户科技群排第7,名古屋排第12名。
得益于较高比例的投入和市场化运作,日本企业仍然是推动全球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
前20大创新科技群中,我国的“深圳-香港-广州”排第二名。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传统产业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同时还在现代化通信、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工业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也具备较大竞争力。
南生注意到,截止到2021年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5.7万家,专利授权量达到78万件,已形成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蝉联中国第一”。
此外,我国还上榜了北京科技群、上海-苏州科技群、南京科技群、杭州科技群、武汉科技群——咱们中国取得了巨大突破,在前20强占据了六个席位,正在向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方向迈进。
韩国首尔科技群排第四名,大田排第20名。
由于基础薄弱,韩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呈现了“拿来主义”,主要是通过集中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接收西方国家产业转移并加以消化吸收形成了当前的发展格局。
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韩国提出了“科技立国”战略,以企业为开发主体,国家承担基础、先导、战略储备技术开发,叠加与西方国家的良好关系,推动韩国技术水平一跃而起,进入到先进行列。
前20强科技群:美国上榜7个排名第五的是美国的“圣何塞-旧金山”科技群,大名鼎鼎的硅谷就在这里。
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四、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从现状分析、路径探讨、案例分析和结论与展望等方面对产业联盟创 新生态系统升级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对现有问题的梳理和解决方式的探讨, 为相关产业和地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未能全面涵盖所有产业联盟类型和升级路径等。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深入挖掘各类产业联盟的独特性和升级路 径的多样性,为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效升级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也可以 结合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对未来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的 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预测与分析,为相关产业和地区提供更为全面和前瞻性的 参考。
(1)人才支撑: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 充足的人力资源。
(2)资金保障: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为创新活动提供 稳定的资金支持。
(3)技术引领: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迭代更 新。
(4)产业链协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紧密合作,降低成本, 提高整体竞争力。
4、拓展国际合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提高我国 在全球产业创新生态中的地位。
5、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结论:
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对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市场、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我国产业创新 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3、知识创新:在知识积累和共享的基础上,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参与者 们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他们通过探索新的技术、方法和商业模式,推动整个行 业的发展。
欧盟的创新与创业生态系统
欧盟的创新与创业生态系统一、引言欧盟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政治联盟,一直致力于推动创新和促进创业活动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欧盟的创新与创业生态系统,包括其特点和政策措施。
二、欧盟的创新生态系统1.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创新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欧盟明确将创新作为其战略目标,并致力于打造一个创新驱动的经济体系。
2. 欧盟的创新优势欧盟拥有优质的研究和教育系统,以及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大学。
此外,欧盟地区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才,促进了创新的发展和应用。
3. 创新支持政策欧盟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计划来支持创新活动。
例如,欧洲研究委员会(ERC)为高水平研究人员提供资助和支持;欧洲创新和创业网络(EEN)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和资源。
4. 跨国合作与知识共享欧盟重视跨国合作和知识共享,鼓励研究机构、企业和创业者之间的合作。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创新的跨领域和跨国界转移,加快技术和知识的应用和商业化。
三、欧盟的创业生态系统1. 创业的重要性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经济增长的关键。
欧盟将创业视为就业创造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 创业支持政策欧盟采取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创业活动。
例如,欧洲创业网络(EEN)提供创业培训、投资咨询和市场准入支持;欧洲创业基金(EIF)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 创业环境的改善欧盟重视改善创业环境,包括降低创业壁垒、简化创业手续、鼓励创业文化和倡导企业家精神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会。
4. 创业合作与交流欧盟鼓励创业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经验分享和资源整合。
这种合作可以增强创业者的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创业项目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四、挑战与展望虽然欧盟在创新和创业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融资难题和文化差异等。
欧盟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推动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欧盟的创新与创业生态系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
关于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
在欧洲,德国和瑞典是两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德国的创新体系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瑞典则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建立了一流的教育体系和研究机构,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资源。
在美国,硅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创新区域。
硅谷的成功可以归因于多个因素,包括领先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投资风险资本的容易获取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硅谷还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了一个碰撞创新的生态系统。
此外,以色列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尽管地理上非常狭小,但以色列在技术创新和初创企业方面的表现却非常出色。
这得益于其政府对创新的大力支持,包括创业基金的设立、科研机构的投资以及对初创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还存在一些体制和文化上的障碍,不够灵活和创新。
政府在创新领域的投资力度也不够,同时缺乏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精神。
另一方面,中国的地区之间存在发展差距,一些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环境相对较弱。
但是,中国也有一些成功的创新区域,如深圳和杭州。
这些地区在创新政策、人才引进和产业支持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举措,成为中国创新的典范。
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以下经验:首先,重视产学研合作。
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制定创新政策,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高校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企业可以提供市场需求和实践机会。
其次,注重人才培养。
创新需要高水平的人才支持,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和管理者等。
政府和高校应该加大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同时鼓励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
再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需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
政府应该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
最后,改善创新环境。
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研发投入的激励措施、税收减免政策、科技创新基金的设立等。
国外城市管理创新案例
国外城市管理创新案例国外城市管理创新案例:1. 新加坡的智能交通系统:新加坡是世界上交通最繁忙的城市之一,为了应对交通拥堵问题,新加坡引入了智能交通系统。
该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并通过调整红绿灯时间和交通信号优化路线,从而减少交通拥堵。
2. 荷兰的自行车共享系统:荷兰是自行车文化的典范,为了鼓励更多人使用自行车代替汽车,荷兰推出了自行车共享系统。
该系统通过在城市各个角落放置自行车站点和智能锁,方便市民随时借用和归还自行车,减少了城市交通压力和空气污染。
3. 美国芝加哥的开放数据项目:芝加哥市政府推出了开放数据项目,将大量的城市数据(如交通流量、环境污染、犯罪率等)公开发布。
这些数据对于市民和企业家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同时也促进了政府的透明度和效率。
4. 日本东京的智慧建筑管理:东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为了提高城市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东京引入了智慧建筑管理系统。
该系统利用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时监测建筑物的用电、用水和空调等设备的运行情况,并进行智能调控,从而减少能源浪费。
5. 英国伦敦的拥堵收费:伦敦是世界上第一个引入拥堵收费的城市。
该政策于2003年开始实施,对进入市中心的车辆收取拥堵费用。
这一措施有效减少了交通拥堵和尾气污染,并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6.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雨水收集系统:墨尔本是澳大利亚干旱地区的城市,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墨尔本推广了雨水收集系统。
该系统通过收集屋顶雨水并储存,用于植物浇水、冲厕和清洗等用途,减少了对自来水的需求。
7. 德国柏林的社区花园:柏林市鼓励市民在城市空地中建立社区花园,为市民提供种植蔬菜和草药的机会。
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空地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市民之间的交流和社区的凝聚力。
8. 加拿大温哥华的可持续城市规划:温哥华市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城市规划政策,包括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倡低碳出行、推广绿色建筑等。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介绍【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概述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2.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特点二、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组成部分1.科研体系2.政策环境3.企业创新4.技术转移与合作三、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优势与挑战1.优势2.挑战四、对我国的启示1.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2.加强政策环境建设3.提高企业创新能力4.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正文一、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概述科技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德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其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具有显著特点。
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以科研体系、政策环境、企业创新和技术转移与合作为四大支柱,通过各种渠道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组成部分1.科研体系:德国的科研体系以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为主,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网络。
德国的大学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进行前沿科学研究为己任,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支持。
2.政策环境: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投入研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此外,德国政府还通过设立研究基金、奖励优秀科研成果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3.企业创新:德国企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德国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4.技术转移与合作:德国政府和企业积极推动技术转移与合作,通过技术许可、专利交易、合作研发等方式,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同时,德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其他国家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三、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优势与挑战1.优势: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具有完善的科研体系、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大的企业创新能力和广泛的国际合作,这使得德国在许多科技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2.挑战:虽然德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具有显著优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科研资源分配不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转化效率较低等问题,需要德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国“创新生态系统”盘点日前,社交网站脸谱正式上市,并以约160亿美元的融资规模创下美国互联网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新纪录。
脸谱在美国硅谷成长为世界级IT新贵,有评论家指出,脸谱的崛起证明“硅谷模式”依然有效。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IT产业的每次重大技术变革浪潮中,几乎都至少有一家在硅谷诞生和成长的公司成为全球市场的引领者。
也有人指出,硅谷长盛不衰的奥秘在于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在这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盘点美、英等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不难发现,无论老牌发达国家还是后起之秀们,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都不乏企业的身影。
美国: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目前,美国中小企业创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约三分之二的新增就业岗位。
美国主要采取提供创新资金、税收优惠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
在2011年新版的《美国创新战略》中,总统奥巴马再次呼吁简化研究和实验税收减免政策并使其永久化,从而为美国企业创新和加大研发投资提供持续动力。
英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英国长期以来一直注重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加大对这两方面的统筹力度,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
2009年,英国政府将过去的“商业、企业和管理改革部”与“创新、大学和技能部”合并,成立了新的“商业、创新和技能部”,统管商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英国已经形成一套将高校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成熟体系,以剑桥大学为例,过去几十年来,在剑桥大学的各种科研成果基础上,先后出现1000多家科技企业,出现了“剑桥现象”。
韩国:企业主导科技创新作为后起之秀,韩国同样重视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作用,并积极扶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韩国在科技研发计划及项目选择上始终以实用为主,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评价也以市场为标准。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自主创新模式开始由政府推动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
政府进一步完善科技法规和配套科技政策,从资金、税收、信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重点扶持企业拥有的研究所。
目前,韩国国家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国家战略领域的研发,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大量的高新技术和产业技术均由企业完成,韩国形成了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
俄罗斯:科技创新面临三挑战俄罗斯不少专家认为,俄创新体系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法律基础不完善;缺乏金融资源;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
为了解决俄罗斯创新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俄经济发展部在《2020年前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中制定了未来必须采取的20项措施,包括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大幅提高创新人才质量,提供国家支持机制和更多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鼓励高科技企业“走出去”,发展风险投资等私人融资机制等。
俄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在2020年前将俄创新产品占工业品的比例从4.9%提高到25%至35%。
《中国科学报》 (2012-06-23 A2 环球)创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组图)编者按科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科技不会自发地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均把创新作为提升经济的根本动力,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变科技管理为创新管理,加强对创新链的宏观管理,以期从国家层面完善对各个创新环节的总体协调,创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创新效率。
法国:政府为创新铺路本报驻巴黎记者胡博峰法国是公认的过去和未来几年内最具研究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国家之一。
创新是法国由来已久的传统。
当我们对法国的化妆品和时装如数家珍之时,是否还依稀记得输血技术、摄影技术、光伏电池、狂犬疫苗、电影放映机、人工放射线、智能卡和基因疗法等等其实都是法国的发明或发现?法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和其着力打造高质量的科研开发团队不无关系。
法国政府认为,如今科研全球化趋势明显、国际竞争日益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必须在科研和创新方面拥有制胜优势,才能增强在全球范围内的国家竞争力,而培养和吸引高质量人才则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为此,法国政府提倡法国大学享有更多自主权,在行政层面则强调建设“研究团队声望卓著、产业集群聚合有力”的公司或研究中心,进而形成产业集群,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
正是在法国政府的高效运作下,法国成为当今高质量的科研开发人力资源最为集中的国家之一。
在法国,科研开发机构拥有38万个相当于全日制的各种职业的工作人员。
至于纯粹的科研人员,法国位居世界第六和欧洲(23万相当于全日制的科研人员)第二,排在美国(130万相当于全日制的科研人员)、中国(92.6万人)、日本(67.7万人)、俄罗斯和德国之后。
法国科研人员的数量每年平均增长3%,是这几年经合组织(OCDE)国家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与人们固有的人才流失概念相反,法国是一个“保护人才”的国家。
多名在法国巴黎求学的各国留学生告诉记者,在科学研究国际化的环境下,法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国家。
而在谈到法国为何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时,他们将原因归纳为法国拥有开展科研开发(R&D)活动的环境,即经过改造的大学、得到公认的科研队伍、能把企业和科研中心联合起来的竞争园区,以及有竞争力的企业成本。
此外,法国政府支持创新的政策为法国换来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首先是竞争性产业集群:法国共有71个产业集群,其中17个是国际性集群。
集群保证研究人员在公共(或私立)研究机构和生产商之间顺利流动,生产商可能是大集团,也可能是初创企业,但这不影响流动结果。
集群的商业合作伙伴自2005年以来共实施了455个项目,有1万名研究人员在其间流动,研究支出约为28亿欧元,公共财政补贴为9.29亿欧元。
这些集群正在迅速全球化,因为集群内有约500家企业和17.35万名雇员属于外国集团(或组织)。
罗马非一朝而建成,法国的创新之路也是如此。
多年来,法国的创新理念也是通过不断地自我修正以期更加适应实际需要。
自2005年以来,法国对科研和创新体系在此前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改革。
例如,简化科研人员的行政手续,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等。
具体来说,法国通过使研究机构网络化来聚合重要的创新力量,又通过以下两种重要方式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一方面打造科研及高等教育集群(PRES);另一方面营造地方性高等教育和科研活动中心从而提升国际关注度。
在支持创新方面,法国政府向外国人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政策。
以居留许可政策为例,自2007年底开始,技能和专长居留许可证主要签发给项目特别是科研项目领导人。
持这种多年居留许可证的项目领导人,其家庭成员也可获得居留权,并自动获得在法的工作权。
此外,法国政府在居留政策中新加入了“外籍雇员”临时居留许可政策,也就是针对国际公司内的外籍雇员来法国分公司工作的有关政策。
上述外籍雇员同样也可获得多年居留权,其家庭成员自动获得在法工作权。
同时,在获取相关居留的手续上也更为简便。
此外,对于专注研发、表现优异、联成网络的研发机构,法国政府在给予补贴的同时还向欧盟申请研究活动补贴。
据了解,欧盟第7届研究开发框架计划(2007年至2013年)决定将500亿欧元预算用于补贴研究活动。
而法国就有数千家公司获得了研究开发框架计划中的财政补贴。
最新研究表明,通过发达国家在1998年和2008年对本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可以看出,一些国家的政府投资占企业研发经费的比重不降反升,比如法国从9.1%提升至12.1%。
有专家指出,这一时期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各国政府也相应加大了研发投入的绝对值。
法国政府官员认为:“据预测,到2030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比重将占全球GDP的20%。
现在应当重新调整欧洲科研计划的方向,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工业生产中发挥效益。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法国提出了设立欧洲专利基金和欧洲风险投资基金的建议。
在当前世界经济仍然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下,依靠创新、依靠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应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尽快走出危机的重要举措,以新的模式增强未来竞争力,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优势产业的产品竞争力,从而强化和保证发达国家在全球竞争中长盛不衰的地位。
日本:加强科技创新的一元化领导本报驻东京记者鲍显铭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提振经济的推动力,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加强宏观管理,完善对各个创新环节的总体协调,加强对重要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以期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和推动科技创新。
日本也顺势而动,提出了将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改为科技创新“战略本部”的设想。
目前,日本的科技管理体制是以集中协调为理念,内阁和国会是其科技政策的决策机构,而负责管理和咨询的机构有科学技术委员会、文部科学省和综合科学技术会议。
该会议成立于2001年1月,由14人组成,首相任会长。
其职责是以宏观政策为重点,制定科技发展方向,确定国家重大研究领域,实施战略性综合科技政策,并根据首相的咨询意见,调查和审议科技基本政策、预算及人才分配方针等重要事项。
主要功能是作为首相的“参谋”和最权威的审议机构,审议和通过科技振兴基本政策、重大科技计划、大型科研预算和人才、资源分配方针等。
会议下设七个专项调查会,分别是:重点领域推进战略调查会、评价调查会、科技系统改革调查会、生命科学伦理调查会、学术会议调查会、宇宙开发利用调查会和知识产权战略调查会。
2010年10月19日,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提出了题为《制定新的科技创新政策以助于科技创新》的建议报告,报告认为,目前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未能充分发挥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指挥塔”的作用和职能,因此,应成立一个权限更大的、更能发挥“指挥塔”作用的新的“战略本部”,并搭建一个能充分反映产业界意见的平台“战略协议会”。
报告提出,要通过修改机构“设置法”和“科学技术基本法”等相关法律,加强“战略本部”的合法性、职能和权限。
“战略本部”的具体职能和权限应是:1.基本战略的立项和推进。
即将“战略本部”管辖范围扩大至ICT(信息通讯技术)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国际标准化战略,构建一个以“战略本部”为中心的全面推进创新政策的体制。
2.赋予“战略本部”一定规模的预算和资源分配权限,依其判断进行预算和资源的分配。
3.产业界出身的人应在“战略本部”人员构成的一半以上等。
今年3月,经团联再次提出了成立“科学技术创新战略协议会(暂称)”的建议。
2011年起,日本开始实施第4个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计划。
该计划拟在5年间投入25兆日元(占每年度GDP的1%)资金,大力推动作为国家战略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2011年7月,执政的民主党形成了一份题为《推进科技创新政策的基本方针》的中间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正处在激烈动荡之中,以环境问题为中心的全球问题日益严峻,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竞争的激烈,加速科技创新日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