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宗谱论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类的精神世界及文化产物,尤其是一代代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与保护。
本文将依托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研究与探讨。
我们将首先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我们的讨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成果,如民俗、习俗、庆典、手工艺、音乐、舞蹈等,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文化的表达方式等。
它既是人们精神的反映,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人类学以人的文化行为为研究对象,关注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文化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首先,文化人类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人不仅是传承者,也是创造者。
人们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学习并创新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非遗的传承。
其次,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和社会的互相构建关系对于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变迁都影响着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这直接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例如,有些民俗活动和节庆因受到新的生活模式和社会习俗的影响而面临消亡的风险。
然而,对于有良好社会支持和环境条件的传统技艺来说,尽管社会环境和人的价值观可能发生了变化,但由于它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依然得到了持续的传承和保护。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保护措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包括个人层面的技艺掌握和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两个方面。
个人层面的技艺掌握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学习和实践,而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则需要通过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推广。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活动,例如设立非遗节庆活动、组织非遗展示展览等。
大学生人类学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生人类学论文范文模板
引言
引言部分可以对人类学的意义和研究对象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研究问题和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
研究问题与目的
在这个部分,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同时,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理论框架
在人类学论文中,选择适当的理论框架对于研究非常重要。
在这个部分,要对选择的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理论框架。
方法论
在这个部分,需要详细地描述你的研究方法。
包括实地考察、文献研究、访谈等。
同时,要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研究结果与分析
这一部分是整个论文的重点,需要详细地叙述你的研究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可以利用实地考察的数据、访谈结果等来支撑你的观点,并引用相关的文献来加强论证。
结论
在结论部分,要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你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也可以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最后,需要列出你在写作过程中参考的文献,按照某个指定的引用格式进行标注。
结语
以上就是大学生人类学论文的基本框架,当然,在实际写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主题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这个模板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撰写人类学论文。
祝你写作顺利!。
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族社会研究
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族社会研究一、概述宗族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宗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共同的信仰、仪式、习俗等文化纽带,将族群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宗族社会研究不仅关注其内部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还深入探索其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宗族社会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本研究旨在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宗族社会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我们将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探讨宗族社会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我们也将关注宗族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和适应,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挑战。
1. 宗族社会的定义与特征在人类学视野中,宗族社会是一种基于血缘和姻亲关系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在中国及许多东亚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宗族社会以家族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亲属制度和仪式活动,维系着成员间的紧密联系和社会秩序。
宗族社会具有鲜明的特征。
它强调血缘关系的至高无上,认为血缘是连接每个成员的纽带,是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基础。
在宗族社会中,家族成员间的亲疏关系往往决定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
宗族社会注重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等级制度。
家族中的长辈享有极高的权威,他们不仅是家族事务的决策者,也是道德规范的守护者。
家族成员需要遵循严格的辈分和排行规则,以维护家族的和谐稳定。
宗族社会还表现出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
在面对外部挑战和困难时,宗族成员往往会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或应对危机。
这种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不仅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也为成员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
宗族社会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仪式活动。
这些仪式活动不仅有助于加强家族成员间的联系和认同,也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宗族成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家族使命。
哲学人类学论文三篇
2 0 1 5 年第 1 期
哲学人类学论文三篇
[ 波 兰] 罗曼・ 英伽 登 著
张 旭 曙 译
摘 要 : 这里 的 三篇 文章 译 自波 兰 美学 家 罗曼 ・ 英伽 登 的《 论人 小札 》 , 从 中可 以 看 出英伽
登 的理 论 关切 点是 哲 学人 类 学 , 人 的存在 、 人 的 本质 由此 得 以界 定 与说 明 , 从 哲 学人 类 学的视
是 人 的 心灵 力量 的表 现 . 它 的 关 注点 不在 创
造 的来 源或 者心 理过 程 .而 是创 造 的产 品 , 即文化 世界 ( 艺术 、 科 学、 法律 、 技 术、 社会、 伦
其 实质是 文化人 类 学 早 在 1 9 1 3年 . 他 就有
意拿 人 的 问题 作 为博 士论 文的课题 在 他 的
一
落在 内在 自然 即人 性 本 身 . 人 之 所 以 能在 这
个世界 上 占有 独 一无 二 的 地位 . 正是 因 为人
的创 造 心智 使 其 具有 了脱 离动 物 性 、 由兽 变
成 人 的 可能 性 。应 当看 到 . 这里的“ 创造” 并 非指神 从 虚 无 中的创 造 . 也 非 体 现 艺 术 家天
文 学作 品 的 物 理 基 础 却 又 不 把 它计 入 作 品
界 。 因为有这 个 纽带 。我们 才 与 自己的历 史 和 传 统 紧 密地联 系在 一 起 。创 造 这 个世 界 . 固然 离不开 天 才 和一 定 的 物理 基 础 . 但 在 本
质 上 它是 自足 自由的存 在 ,它 由人 创 造 , 为
哲学 人类 学论 文三 篇 人拥有 . 而一 旦创 造 出来 , 又要 求我 们 理 解 ,
《2024年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范文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篇一一、引言建筑学与人类学,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却在探索人类文明的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建筑不仅是物质的构造,更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人类学视野下的建筑学研究,旨在从文化、社会、历史等多角度去解读建筑,探讨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和价值。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建筑学1. 文化的表达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人类学家通过研究建筑,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宗教、社会结构、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中国的四合院、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印度的泰姬陵等,都是各自文化特色的体现。
2. 社会关系的反映建筑不仅是物质的构造,更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在人类社会中,建筑物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都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例如,宫殿、庙宇等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和宗教信仰。
此外,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也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关系和社区凝聚力。
3. 历史的见证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建筑物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研究建筑,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社会和未来的发展。
三、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在人类学视野下,建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文献资料分析、口述历史等。
1. 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建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地考察,研究者可以观察建筑物的外观、结构、材料等方面,了解其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建筑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文献资料分析文献资料是建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地图、照片等资料,研究者可以了解建筑物的历史演变、功能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建筑物的文化价值。
3. 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建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部氏族谱》——兼论民间古籍文献的整体性研究
6
鞍 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 1 5卷
其 世次 。厥后 有 世 次者 , 亦鲜 实事 。惟 薛 家 山墓 碣 朽败 , 间有 “ 济吉特 ” 三字 , 并 有“ 家本 素 封 ” 、 “ 乐善施 ” 二语 。又族 中鲸存 祖 训数 条 , 字跻 漶 漫
多难成 句 , 大意 以孝 友为本 , 以荡 检腧 闲为戒 。其 句读 可辨者 云 , 族 中若有 才俊子 弟 , 孤贫 不能 自振 宜加 意培植 以光 大门 闾。此等议论 识见 非泛泛 田 舍翁 所能道 , 然则 , 予祖 盖系元世 从龙 , 作官豫章 ,
叙 述有 时是 当代话 语 的一部 分 , 其 处 理 的 则是 现
在 的关 系 。 ” l 1 J
家谱撰写活动历来都是 “ 在某种社会 现实及 认 同情境 中 , 人 们组 织 、 建 构和 回忆 过 去” l 2 ] 的行
为之一 。并且 , 在 中 国的文 化 传统 中 , “ 证 明某 人 是真正 有教 养 的 中国人 的最 简单 和最 佳 的方 式 ,
王 志 清
( 鞍 山师 范学院 文学院 , 辽宁 鞍山 1 1 4 0 0 7 )
摘
要: 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部 氏族人拥有乾隆时期 与 民国初期 的古籍《 部 氏族谱 》 。从历 史人 类学
的视 角释读《 部 民族谱》 蕴含 的“ 历 史心性” 与英雄祖 先叙 事, - . q -  ̄深度辨析《 部 氏族谱》 得 以产 生和传 承的
人 的丧葬坟茔 、 界址墓 图、 族规家训 、 族产登录等 综 合情 况 。
一
凡德门右望 , 则有祖祠 , 春秋族食 , 不致泛同 鳖人 。其稍大者 , 则有谱 , 支分派晰 , 不致涣若凫 雁 。笃伦 纪而 厚风 俗 , 道 于是 乎 在 焉 。予 宗籍 隶
对人类学的认识和理解作文
对人类学的认识和理解作文人类学是一门探究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学科,涉及到人类的社会行为、情感、思维和文化结构等方面。
与其它社会科学相比,它更注重对历史各时空文明的客观观察,以及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
人类学不仅研究人类身体和思维特征,而且研究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它是一种涵盖了历史、语言、社会结构、文化和宗教等学科的研究。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人类社会文明,从而从整体上深入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人类学是社会学的一种,它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特定社会、特定时期的社会文明,收集、研究和分析不同文明的历史发展走向和不同宗教信仰及其文化影响,来洞察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文化活动特点与变化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人们更关注人类学的认识和理解。
面对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历史和宗教背景的人群,我们发现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以及文化价值观都不同,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
对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去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和文化传统,尊重他们的观念和这些国家的文化遗产,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人类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它能够改变我们对世界了解程度,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才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只有通过对人类学的研究和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走向新的文明发展和新的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其它学科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人类社会文明的理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深入洞察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文化特质,也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如何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而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去探究人类学的科学,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服务于我们的社会。
中国人类学史视域中的汉人宗族研究——以葛学溥、林耀华及弗里德曼为中心中期报告
中国人类学史视域中的汉人宗族研究——以葛学溥、林耀华及弗里德曼为中心中期报告本文以中国人类学史视域中的汉人宗族研究为主题,结合三位著名人类学家葛学溥、林耀华和弗里德曼的研究成果,进行中期报告。
1.葛学溥葛学溥是中国人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汉人宗族研究做出了伟大贡献。
他在20世纪40年代开展了对中国南方农村社会的实地调查,通过对家谱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南方农村社会中宗族制度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并提出了“宗法制度的演化学说”。
葛学溥认为,中国宗法制度的形成源于远古的血缘制度,而后在宋元明清时期逐渐演化为基于家族和宗族的宗法制度。
同时,他还研究了中国南方农村社会中的“长姓制”现象,认为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宗族的发展和维持了宗族的稳定性。
2.林耀华林耀华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也是汉人宗族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曾对福建和广东两省的农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家谱资料和其他细节信息。
在林耀华看来,中国南方农村社会中的宗族关系是由家庭关系扩展而来的。
他认为,宗族关系的形成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经济结构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因此宗族制度的演化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此外,林耀华还对“长干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这种制度在南方农村社会中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地位和作用已经逐渐降低。
3.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的汉人宗族研究成果与中国的葛学溥和林耀华有所不同。
弗里德曼进行了对南方中国福建省和湖南省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南方的宗族制度与西方社会的家族制度存在某些相似之处。
弗里德曼认为,南方农村家庭将家族作为一种经济生产和社会组织形式,在人口红利期间,一个家庭通常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经营大片的土地,而这是保持家族地位和社会声望的关键。
他认为,中国宗族制度的演化是一种有机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演进。
总之,葛学溥、林耀华和弗里德曼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南方农村社会中的宗族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并且对宗族制度的起源、演化和现状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2024年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范文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篇一一、引言人类对建筑的理解和欣赏往往超越了其物质性,与文化、历史、社会、宗教等众多因素紧密相连。
从人类学的视野来看,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建设,更是人类社会、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
因此,本篇文章将通过人类学的角度来探索建筑学的发展与影响。
二、人类学与建筑学的交织在传统的人类学研究中,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探究经常离不开对“住居”或“建筑”的考察。
人类学视角下的建筑学研究,不仅关注建筑物的物理形态和空间布局,更注重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种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建筑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
三、建筑的社会性与文化性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其形态和功能往往受到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在传统社会中,建筑物的形状、大小、位置等都会被严格规定,以体现社会等级和秩序。
而在现代社会中,建筑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则更多地反映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人类学视野下的建筑学研究强调了建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四、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建筑不仅仅是人类的居住空间,更是人类生活的文化象征。
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都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宽敞明亮的住宅空间有助于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传统的四合院则体现了家庭和睦的价值观。
此外,建筑还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成为人们认同自己所属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标志。
五、建筑学的人类学应用随着人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建筑学研究。
例如,通过考察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通过研究建筑的历史演变,可以揭示社会的变迁和人类的发展历程。
此外,人类学还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
六、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建筑领域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人类学的视野下,未来建筑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
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村落空间——三门塘人的谱系建构与姓氏空间
人 类 学 在 十 九世 纪 形 成 之 初 ,便 与历 史学 结 下 不 解 之 缘 。 在学 科 的 发 展 过程 中 , 虽然 建 构 了不 少 理 论 范 式 , 但 是 和历 史 学 的关 系 一 直都 是 若 即 若 离 。 直 到 萨林 斯 有 关 库 克 船长的研究 , 提 出了 以“ 文化界定历史” 的看 法 【 l 1 , 从 而 奠 定 了 历 史人 类 学 的基 础 而有 所 突 破 。将 空 间 这 一 共 时性 的概 念, 置 于 一 个村 落 历 史 的 过 程化 叙 述 与讨 论 中 , 它不 仅 包 括 发 生 在 过 去村 落 物 质性 空 间 的营 造 过 程 ,也包 括 了人 们 利 用 这 一 空 间 的 当下 活 动 。对 三 门塘 这 一 结 合 了 过 去 与 当下
村落的形成过程 ; 族谱提供 了家族血缘共 同体的想象资源, 与村 落中实存于当下的建筑物 , 一同成为了不 同姓 氏空间的确认
宓
凭 据 本文 尝试将空间作 为文化文本进行解读 , 突破 空间的共时性 , 而将 空间做一历时性的动态阐释 , 从 而传达“ 空间界定历
。
史” 的 学 术 意 图。
i d e n t i f y i n g e v i d e n c e s f o r d i f e r e n t s u r n a me s . he T p a p e r t ie r s t o a n ly a z e t h e s p a c e a s c u l t u r a l t e x t , t o b r e a k t h e s y n c h on r i z a t i o n a n t g i v e s mo v i n g e x p l a n a t i o n a b o u t t h e s p a c e , S O t h a t t o e x p r e s s i t s a c a d e mi c i n t e n t i o n o f“ s p a c e i d e n t i f y h i s t o y” r .
人类学视角下的祖先崇拜研究述评
根意识和后期的男性家族观念 ,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 虑和恐惧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在其 《 图腾与禁忌》 来 的” 【 l j 。祖先崇拜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的文化现 ( 1 9 1 3 ) 一 书 中认 为 , 可 以从 父母 和子 女 之 间 关 系 的 矛
象, 在 人类 学研 究 中一 直具 有重要 的学术 地位 。
关 注 的是 思维 层 面 ,讨论 最 多 的是祖 先 崇拜 的起 源 以 重 点 也 转 移 到 对 祖 先 崇拜 在 人 类 社 会 中 的功 能 的 探
及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关系问题 , 代表人物如斯宾塞 、 泰 讨 ,从这 个层 面来 理 解祖 先崇 拜 的社 会 起源 及社 会 秩 代表人物如福特斯 、 涂尔 干、 布朗 勒、 弗洛伊德等。泰勒在《 原始文化 ( 1 8 7 1 ) 一书中从 序认知与维护功能 ,
20世纪506o年代福特斯通过对西非塔伦西族的调查认为祖先崇拜乃是基于其民族亲子关系中的人伦社会结构需要所产生和存在的他发现每个塔伦西父系复合家庭都有一个崇拜的祖先而由几个复合家庭组成的上位亲族群体又供奉另外一个远祖亲族组织与祖先神灵在结构上形成对应关系从而决定了亲族成员相应的社会地位及权利义务关系他首先将亲属关系引入到祖先崇拜研究中6l
先 的灵魂仍然存在 , 仍然会影响到现世 , 并且对子孙的 起 源 的另 一种 研究 路 径是 把宗 教 的起 源 归结 于个 人 的
生 存 状 态 有 影 响 的信 仰 , 它“ 是 在 灵 魂 崇拜 的基 础 上 , 情感 和心 理 活动 即精 神分 析学 说 ,这 种 理论 探究 最 具 由生殖 崇拜 的传宗 接代 意 识 ,加 上 图腾崇 拜 的 氏族 寻 有学 术震 撼力 和影 响 力 的是弗 洛 伊德 关 于早 期人 类 焦
文献人类学对待族谱的基本态度——以汉人族谱在知识场中的使用为例
个 关 照层 次 由表 象 思考 到 内在 思 考 、由 结构 研 究到 过 程 研 究、由静 态 阅 读 到行 为观 察 ,从 而 使 有 关 汉 人 族谱 研 究 融入 到世 界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理 论发 展 的 脉 络 中去 。
关键词 :族谱 阅读 ;族谱 书写 ;族谱制作 ;文献人类学
作 为一项 知识人 类学 研究 ,具体 说来 。本文 涉及 三个 议题 :一是 如何 阅读 族谱 ?二是 如何 书写族 谱 ? 三 是如何 制造 族谱 ? 以此 在理 论上 尝试性 地建 构有 关 族谱 的文献人 类 学 的方 法论解 释体 系 。这项 理论 建 构 以追溯学 术 界 以往对 待汉 人族 谱 的基本态 度 为 基础 ,希 望 获得更 加广泛 的支 持与 关注 。
…
…
一
第 29卷 第 1期 2018年 1月
文献人类学对待 族谱 的基本态 度
—
—
以汉人族谱在知识场 中的使用为例
刘金 梅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 :围绕着“如何读谱”、“如何写谱 ”和“如何造谱”等三个层面 ,本文试图搭 建起 文献人类学研 究族谱的方法论体 系。首先 ,
以客 观 的 态度 阅读 族 谱 ,用族 谱 中所 记 栽 的事 实去 重 构 或 复 原历 史 ;其 次 ,同样 以客 观 的 态度 去 阅读 族 谱 ,但 所 关 照 和 聚 焦 的是 族 谱 中的 书写 动机 和 宗族 人 群 的 集体 心志 ,以及 在 此 基 础 上 的 宗族 撰 写原 则 ;再 次 ,通 过 田野 工 作 ,考 察 族 谱 的 制 作 过 程 。 这 三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族社会研究
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族社会研究
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族社会研究
本文大致以时间为纵轴,对以往的宗族研究进行了梳理,回顾和总结了人类学、历史学学者在宗族研究方面的理论视野、主要内容以及经验,并介绍了当前宗族研究的新动向和存在的不足.文章重点对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等框架下的宗族复兴和传统创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的看法.
作者:周建新Zhou Jianxin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研究中心刊名:民族研究PKU CSSCI英文刊名:ETHNO-NATIONAL STUDIES 年,卷(期):2006 ""(1) 分类号:C95 关键词:人类学宗族传统创造。
《2024年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积淀,其包含了民族智慧、技艺、传统、风俗等多重文化内涵。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非遗的传播、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其传承规律、价值内涵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非遗传承的概述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它包含了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实践等。
这些非遗项目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区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
因此,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传承研究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行为和习俗的学科,对于非遗传承的研究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文化人类学关注非遗的传播途径、传承机制以及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通过观察和调研,探究非遗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传统技艺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保持等。
同时,还从历史、地理、社会等角度出发,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四、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当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变迁,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技艺的传承受到现代科技发展的冲击,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
此外,非遗传承还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流失等问题。
因此,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非遗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非遗传承的路径与策略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法律保障和资金支持。
其次,加强非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通过市场机制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创新。
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共同推动非遗的全球保护与传承。
宗族的再思考——一种人类学的比较视野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宗族的再思考*———一种人类学的比较视野张 宏 明 Abstract:I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lineage system,the dominant viewpoint is that lineage is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of family.However,by presenting the main theories of lineage and the studies on the pr ocess of Chinese lineage system,the author will argue that the geographic ties will never be the c ontrast replacement of the blood ties,and descent will be neither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of consanguinity nor the result of filiation.As a basic principle of lineage,descent itself is entangled with both blood-relationship and geographic-relationship.Furthermore,the phenomenon is much more obvious in a state like China than the stateless society.In a word,lineage,descent,and blood-relationship are all cultural construction. 非洲的宗族理论在20世纪中期对整个西方人类学的研究曾经起到范式的作用,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非西方社会中的宗族研究。
人类学视野中宗谱
人类学视野中的宗谱摘要:宗谱,又称族谱、祖谱、家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族世系繁衍的特殊图书体裁。
笔者通过对陕西省安康地区鲁氏宗谱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宗族的宗谱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意义上的文化,更是人们宗族认同意识的表现。
关键词:宗族;宗谱;宗族意识一、宗族村落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鲁家村,位于大同镇川道越河以北,316国道以南,辖3个村民小组,1000余人,鲁氏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村域面积5平方公里,村民宗族意识保存较为完整,有《鲁氏宗谱》。
二、鲁氏宗谱《鲁氏宗谱》老谱立于清光绪七年冬,由于老谱中列立的十六代派行排序即将用完,族内宗谱续编小组于2000年续写宗谱。
新宗谱是在手抄本老谱的基础上续编而成。
新宗谱继承老宗谱的体例,按门顺、派系、分长幼,大门、二门以至六门①依次编排,同门按派系的顺序排列,同派按父辈的长幼顺序排列。
各门又分别先排列派系垂线图,后排列情况登记表。
这部《鲁氏宗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序、派序编字、宗谱正文、名人小传、族规、后记等方面。
1. 鲁氏宗谱序:鲁氏宗谱序记录了鲁姓的来历、始祖迁徙路径以及缘由、后继子孙的光辉荣耀以及族人对族谱续写的认同与支持。
关于鲁姓的来历,有如下记录:“鲁氏宗族源远流长,自公元前十一世纪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据《元和姓纂》、《姓谱》记载:“周公子伯禽封鲁,顷王三十四代、九百余年,为楚所灭。
子孙以国为氏。
”由此可知,鲁氏的始祖伯禽,是周公之子,武王之侄,由周武王封为鲁国国君。
子孙以国为姓,称为鲁氏。
”2.派序编字:鲁氏宗族前十六代派行分别是:仁、世、弘、承、永、维、克、孝、本、立、宗、周、邦、家、宣、耀;续派十六代分别为:文、武、善、继、大、德、远、绍、义、声、隆、振、万、代、希、尧。
通过父子连续链,在名字中加入代表派行的汉字,使族群内祖祖辈辈连结起来,同时也很容易确定自己在宗族中的角色地位以及与其他宗族成员的亲疏远近。
人类文化学论文
文化人类学之宗教概述作者:*段雪林四川大学制造学院学号:0843022066任课老师:徐君(周五下午基教A406)初次学习人类文化学,很多地方不懂,学习人类文化学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文化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并没有过多的奢求,此篇文章在结构上只是根据《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教》和《论宗教对经济的二重性影响》参照写的,由于是初次写此类文章在格式、形式上有错误的地方还请老师指正。
其中《论宗教对经济的二重性影响》里面有些我不同意的地方,在文中我也论述的比较多,比如文章开篇之说:“宗教在它产生之初是和经济分不开的,原始社会,宗教行为也就是象征中的生产活动,经济组织与宗教组织是结合在一起的”。
我不同意有三:①宗教产生是因为需要一种意识为广大人类满足某种需要,并不是经济需要。
②宗教并不是象征生产活动,宗教应该象征的是一种不可侵犯崇高的思想精髓。
③宗教产生之初,经济组织是否产生还是一个无法知道的事情,怎么能够谈得上相互结合在一起。
此篇是对上次文章的修改版,上次交的文章内容结构显得过于草率,考试的态度没有摆正,希望老师原谅!作者:段雪林文化人类学之宗教概述摘要:文化人类学研究目的在于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文化研究人,通过人研究文化。
通过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宗教的发展是和文化的发展一同进行的,并且宗教具有对人类文化研究的双重性。
通过研究宗教我们可以理解、认识自己,认识文化,以此促进文化人类学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宗教文化宗教两重性Keyword:Cultural anthropology Religion Culture The dualism of the religio nAbstractCultural anthropology research aim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culture and people, research the topic of Culture through the human and through the opposite way to understand people better. Through the study of religion, in many cas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s together with the religion, and the religion has the dualism of the study of human cultur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religions we can know and understand ourselves and our culture, so with the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研究
人类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研究引言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致力于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而作为一名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往往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实践,对某一特定议题的深入研究。
本篇文章将以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为话题,分析其存在的重要性及研究方法,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论文题目。
重要性毕业论文是人类学专业学生展示自己研究能力和深入思考的重要机会。
通过写毕业论文,学生能够挖掘和应用自己在该学科内所学的理论和方法。
此外,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现象,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技巧。
同时,对于教授和学术界来说,毕业论文也为他们提供了关于特定议题的新见解和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人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研究通常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和深入访谈,从而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供参考使用:1. 人类学田野调查:人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经常涉及对具体社群或文化进行实地调研。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社群,通过观察和参与观察的方式来收集数据和信息。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社群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2. 深度访谈:毕业论文研究还可以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研究对象的真实观点和经历。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关键人物进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特定议题的看法和经验。
深度访谈通常涉及开放性问题,以便被访者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3.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深入了解特定议题的研究历史、理论模型和方法。
文献研究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研究缺口,并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论文题目以下是一些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学生参考:1. 社交媒体对当代年轻人社交行为的影响:一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2. 女性权益与性别平等:一项基于深度访谈的人类学研究3. 青少年互助组织与社会发展:以某社区为例的田野调查研究4. 跨文化的婚姻与家庭关系:一个比较人类学的研究5. 移民工人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策略:一项深度访谈研究6. 从宗教仪式到社会展示:对婚礼仪式的人类学观察与分析7. 艺术品与文化认同:博物馆藏品的文化遗产研究结论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对于学生和学术界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视野宗谱论文
摘要:通过宗谱可以反映出一定社会的网络关系、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
宗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它,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同时,宗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宗族村落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鲁家村,位于大同镇川道越河以北,316国道以南,辖3个村民小组,1000余人,鲁氏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村域面积5平方公里,村民宗族意识保存较为完整,有《鲁氏宗谱》。
二、鲁氏宗谱
《鲁氏宗谱》老谱立于清光绪七年冬,由于老谱中列立的十六代派行排序即将用完,族内宗谱续编小组于2000年续写宗谱。
新宗谱是在手抄本老谱的基础上续编而成。
新宗谱继承老宗谱的体例,按门顺、派系、分长幼,大门、二门以至六门①依次编排,同门按派系的顺序排列,同派按父辈的长幼顺序排列。
各门又分别先排列派系垂线图,后排列情况登记表。
这部《鲁氏宗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序、派序编字、宗谱正文、名人小传、族规、后记等方面。
1. 鲁氏宗谱序:鲁氏宗谱序记录了鲁姓的来历、始祖迁徙路径以及缘由、后继子孙的光辉荣耀以及族人对族谱续写的认同与支持。
关于鲁姓的来历,有如下记录:“鲁氏宗族源远流长,自公元前十一世纪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据《元和姓纂》、《姓谱》记载:“周公子伯禽封鲁,顷王三十四代、九百余年,为楚所灭。
子孙以国为氏。
”由此可知,鲁氏的始祖伯禽,是周公之子,武王之侄,由周武王封为鲁国国君。
子孙以国为姓,称为鲁氏。
”
2.派序编字:鲁氏宗族前十六代派行分别是:仁、世、弘、承、永、维、克、孝、本、立、宗、周、邦、家、宣、耀;续派十六代分别为:文、武、善、继、大、德、远、绍、义、声、隆、振、万、代、希、尧。
通过父子连续链,在名字中加入代表派行的汉字,使族群内祖祖辈辈连结起来,同时也很容易确定自己在宗族中的角色地位以及与其他宗族成员的亲疏远近。
②
3. 宗谱正文:《鲁氏宗谱》介绍了始祖鲁仁埰③及其原配、继配、侧室的个人信息,其次是将始祖鲁仁埰的六个儿子按照大门、二门、三门、四门、五门、六门依次展开。
每个门派都是按照派序进行排列,详细地记载了族人的生辰、子嗣、婚嫁情况、迁徙情况以及坟址。
4.名人小传:这部分主要记载了两位先辈。
道光年间带动族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以致粮丰民富的鲁克明;解放前夕为安康县的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安康长鲁秦侠。
这部分详细地向后人介绍了鲁克明、鲁秦侠的生平事迹,借以这种方式赞颂有志之士,希望子孙后代可以端正做人,树立并维护宗族的光辉形象。
5.鲁氏族规:为使鲁氏宗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使生活在各地的鲁氏宗族成员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奋斗中有一个统一的行为规
范,特立族规。
族规共计六条,主要在思想政治、品行品德、族内事务处理、与他族相处之道、家庭关系的处理方面以及对后继子孙的期望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结语
宗族是在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的同一父系的家族。
新中国成立后,宗谱作为一种落后的封建遗物被取缔和清除。
近些年,已沉寂多年的宗谱续谱活动在我国一些农村又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人们的宗族意识开始有所提升。
因此,多视角探寻编写宗族宗谱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首先,自然村落中的聚族而居则是从古至今未变的地理环境基础。
我国从古代到近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这种经济形式使农民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人口迁徙流动极少,同一村落基本是同一宗族。
其次,在传统的宗族文化、宗族意识和宗族情感中,蕴含着宗族认同的需求。
即对于“类”的认同感、归属感的需求,在这里对同类的认同即是对同族的认同和归属。
这种认同和归属是宗族在长期的生活中,提倡宗族意识的结果。
在个体看来,宗族是自身的根,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宗族通过制定族规在一定程度上对族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要求与规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整合性与约束性。
同时族规对于族众又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功能。
再次,宗谱是宗族生命延续的真实历史记录。
不仅可以看到宗族发展的基本情况。
同时,家谱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的变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承传媒介。
宗族若没有了宗谱,就没有了可以查阅的宗族历史,没有了完整的宗族传承。
先人事迹没有了记载,后人则无从寻根。
中国人十分重视寻根,重视精神的延续、历史的延续,于是便产生了宗谱。
续写宗谱是家族历史文化积累的延续。
一个家族的辉煌或平淡,需要通过文本来展示与呈现。
最后,通过宗谱可以反映出一定社会的网络关系、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
宗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它,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同时,宗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兴帜:《人类学视野中的徽州宗族村落——以安徽黟县宏村为例》。
[2]和少英:《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注解:
①安康市大同镇鲁氏初祖仁埰公有七子,分别为:世镛、世竤、世锜、世锦、世铎、世钧、世锡。
世锡赴四川广元下户,安康仅存六门。
②参见《人类学视野中的徽州宗族村落——以安徽黟县宏村为例》,吴兴帜著。
③鲁仁埰,字区,生于1647年12月6日,卒于1704年12月17日,终年57岁。
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康熙十三年钦赐登任郎莅安康邑督
捕厅任职。
葬于安康大同镇下店子老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