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景观设计行为理论与视觉形象

第三章景观设计行为理论与视觉形象
第三章景观设计行为理论与视觉形象

第三章景观设计行为理论与视觉形象

一、教学内容景观行为景观视觉形象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在景观中,人因景观产生的各种感

受并因此产生不同的行为,另一方面全面了解景观的各种视觉形象,并根据不同类型合理设计布局,使之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三、难点景观行为与视觉形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园林景观环境行为理论

(一)环境-行为研究

1、环境-行为研究的兴起

关于环境行为的研究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

1968年“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在北美成立,并成立了诺干研究中心,如针对儿童和环境、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使用者参与、使用前后评估等课题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代表欧洲研究潮流的“国际建筑心理协会”在英国成立。

2、主要研究内容

环境-行为研究早期的研究领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环境认知、人格与环境、空间行为以及行为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体现了行为对环境的主动作用;第二类包括环境态度、环境评估、生态心理以及物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体现了环境行为的主动作用。

(二)格式塔知觉理论与环境设计

1、格式塔学派建立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与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2、格式塔含义

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一指食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食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格式塔不是孤立不

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

3、格式塔原则

⑴图形与背景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一般具有下列规律:

a 轮廓清晰明确的成为图形,轮廓较为模糊的后退成为背景。

b 图形较小,背景相对较大。因此,图形有轮廓感,被感知位于背景之前或背景之上,同时,在图形与背景交界处,一般人感知不到背景的轮廓,即图形总是被感知为与背景分离的单独整体。

c 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或部分围合并且形状类似时,图底关系可以互换。

构成良好图形的主要条件

a 小面积相对于大面积更容易成为图形

b 单纯的几何形体容易成为图形

c 水平合垂直的形态比斜向更容易形成图形

d 对成的形态易成图形

e 耽搁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f 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入广场的喷泉、活动雕塑或飘动的彩旗等。

g 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

⑵群化原则

凡事整体性良好的多个视觉刺激,任何一个个体或部分之间必定存在某种促使相互结合、形成统一的控制规律,这个使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则。

a 临近原则

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元素呈均匀分布的平衡态,面对这些均布的散点人们没有兴趣去多看多想;如果出

现了多少不等元素相聚的非平衡态,聚合成群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b 相似原则

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类似的要素包括大小、质感、色彩、明度、形状、方向等。如果其中一种元素稍有组织,则易被感知为图形,其他元素则被弱化为背景。

c 连续原则

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排列成直线的圆点被看做是一条直线而不是多个店;排列成曲线的小圆点被看做是一条曲线。

d 封闭原则

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做一个完整的图形。

⑶简化原则

a 良好的完形原则

视觉组织将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

b 简洁原则

简洁原则为良好完形原则的深化,指知觉在面对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

(三)环境认知

1、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就是研究人如何识别和理解环境。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种重现的形象称为“意象”或“表象”。

城市意象有五个基本要素:

⑴路径

路径是运动的通道,如街道、公路、铁路、步行道、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

⑵标志

标志是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环境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⑶节点

节点是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是行人的出发点和汇集处,通常也是人的活动中心,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等。

⑷区域

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

⑸边界

边界是线性的界限,用来划分城市中不同的区域,界定城市与周围环境。

2、易识别性与环境设计

⑴从整体着手构成环境景观

a 保持区域景观的特色

b 登高望远

从人的视觉特点来看,这些制高点相互距离不宜过远。一般超过1200m就无法识别远处的人影,而人的空间知觉的距离上限为500m左右,因此,两个制高点之间的距离以1000m左右较为适宜。

c 中心标志

⑵运动注意规律组织环境景观

a 道路和标志

行人沿着道路行进时,各类的标志物对步行起着引导作用,同时也满足行人边走边看的行为习性,并能够使人通过对标识物的注意而识别环境。一般情况下,人轻松步行的最远距离约为200~300米,因此每隔相应的距离设置一个清晰的标志物,就会格外引起行人的注意。标志物可以布置在道路的一侧,横跨大路或是与道路相对成为对景的位置上。

b 视域与注意的广度

人的眼睛以大约60度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超出此范围,色彩、形状的辨认力都下降。为了获得较清晰的景物形象和相对完整的静态构图,应尽量使视角与视距处于最佳位置,通常垂直视角为26~30度,水平视角为45度。

c 第一印象

起始刺激容易引人的无意识注意,也就是说第一印象特别容易为人所感知,通常也保留最久。设计时,我们应强调城市、风景区、公园等景观给人的第一印象,

如对入口进行重点处理,常常格外引人注目。

(四)空间行为

1、领域性的含义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领域的类型

⑴主要领域

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

⑵次要领域

次要领域对使用者来说不如主要领域那么重要,不归使用者专门占有,使用者对其控制感没有那么强,属半公共性质。

⑶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是可提供任何人暂时或短期使用的场所,当然在使用中不能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公共领域场所一般包括广场、海滨、公园、街头绿地及步行商业街等。

3、领域的主要功能

⑴提供安全感

⑵提供控制感

⑶加强认同感

4、外部公共空间的领域性

外部公共空间属于公众而不属于某一个人或群体,因此,所发生的领域行为与所有权基本无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广场、公园、绿地等休闲场所,尺度相对较大,大多露天开场并可自由出入。

5、外部空间领域设计的一般原则

⑴空间区分

⑵领域入口

⑶领域的边界

6、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⑴个人空间

鸟儿停落在电线上成一排,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恰好谁也啄不到谁,通过这些现象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人空间象一个围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的部分为圆柱形,自腰一下逐渐变细,成圆锥形。这一气泡随着人体的移动而移动,根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景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

⑵人际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在相互交往时何种渠道成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人类学家霍尔在研究的基础上,将人际距离概括为四种: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

a 私密距离

私密距离指0~0.45m,小于个人空间,可以互相体验到对方的辐射热、气味的距离。

b个人距离

个人距离为0.45~1.2m,与个人空间基本一致。

c 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是1.2~3.6m,这是大多数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中所惯用的距离。

d 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3.6~7.6m或更远的距离,这是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所用的距离。

七、私密性

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退缩和信息控制。退缩包括个人独处,与其他人亲密相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

私密性具有四种基本作用:使人具有个人感,可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环境;在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使人进行自我评价、闭门自省其身;私密性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同时又能使人在需要时保持与他人的接触。

第二节园林景观与视觉形象

园林景观的审美特征

1、景观的崇高性及塑造

从审美上说,崇高与言志、比德这两种审美心理结合在一起,高山、瀑布等形象所形成的景观让人被自己人的伟大所折服,美,也是在这种折服中产生。寺庙之所以建在山上,就是要借助于山的崇高,使这种景观空间更符合宗教的需要。

2、景观的言情符号

言情的符号有的是原型的,有的是俗成的。例如,西湖的断桥,有白蛇传的情态沉淀,是俗成的缘情符号。园林还可以通过空间的处理来表达缘情之美。

3、景观畅神性

畅神,是审美心态的最高境界,它排除了种种社会伦理习俗等文化层次,而跃到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所谓畅神性的景观,就是使人既惊惧又欣喜的园林景观。畅神是一种不凭借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的感受。

课堂小结:

本章主要学习的是景观设计行为理论与视觉形象,通过格式塔心理来分析环境对心理的作用,并在园林景观中灵活运用,了解人和人之间的疏密关系,把握景观的空间距离。

课后请思考:

1、什么叫格式塔心理?

2、格式塔心理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试举例说明?

3、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有那些?

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的文化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我国各地景观设计应用了大量新型元素,从不同层次上向人们展示园林景观设计中所包涵的独特人文气息。本文主要从视觉元素的内涵与相关理论出发,进而从点、线、面、形体、色彩、质感、以及空间等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视觉元素;园林景观设计;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园林景观设计是服务于广大观赏者的一项艺术范畴内的设计工作,所以其设计理念应该具备美学设计中的相关要素,特别是要能够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观赏美感。目前,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已经占有一定地位,良好的视觉元素的融入能够使园林景观设计更加愉悦人们的心情。本文主要从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展开相关论述,通过对各个视觉元素进行整体分析,来论证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视觉在园林设计中的地位 视觉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信息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也是接受信息量最大的一种知觉工具。人的视觉是通过光线来感知环境,为人们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环境信息,并由此产生各种行为和情绪上的反应。人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感觉到知觉,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人的眼睛是视觉感受器,视网膜受外界光、色、形、质的刺激,反映了物象的存在,而视知觉的感知占知觉中的主导力量。因此,“视觉”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某一客观事物在经过人们大脑、眼睛的主观审视之后留下的人们认识这一事物的直观感觉。园林艺术是环境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作为视觉符号的建筑、水体、山石、植物等基本要素,人们浏览所处环境的时候,通过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达。 二、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研究

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概述 行为科学是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新学科,一门综合性科学,并且发展成国外管理研究的主要学派之一。是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的边缘学科。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和控制人的行为。 目前行为科学已在管理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它的成功改变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行为科学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专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过渡。 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1、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工具人假设;假设的核心是认为人的本性自私、懒惰,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管理模式,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把人当成“机器人”、“工具人”,认为人只有在完成任务时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经济人假设;假设的基本观点,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雇员和雇主的活动目的都被设定得极为单纯和明确,即经济上充分利己社会人假设;此假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不仅追求经济方面的满足,而且作为人,还需要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激励人们的“士气”比单纯的经济刺激更为重要。 自我实现人假设;假设的基本观点,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意复杂人假设;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应变理论。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 决策人假设。,每个人都是自主决策的行为主体,而决策本身并非“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而应“视为由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决策前提包括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其二,决策前提的引入既与决策者本身的素质有关,也与决策者所处的环境有关,其三,组织并不代替个人作决策,但是组织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以影响个人决策。 2、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具体而言,从 需要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行为改造理论、重点研究激励的目的(即改造、修正行为)。1.强化理论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2.挫折理论是关于个人的目标行为受到阻碍后,如何解决问题并调动积极性的激励理论。 过程分析理论,以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为重点,着重研究管理的职能和组织结构。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2.职权和职责;3.纪律;4.命令的统一;5.指导的统一;6.个别利益服从总体利益;7.报酬;8.集中;9.等级系列;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创新意识;

景观设计原理复习题之终极版

景观设计原理复习题 一、判断正误题 1.种植灌木的斜坡为防止水土流失,必须保持10%的最大坡度,而草坪地区为避免出现积水,就需有不小于1%的坡度。调节地表排水和引导水流方向,乃是园址地形设计的重要而又不可分割的部分。(对) 2. 改造后的地形等高线应随手用短线(虚线)表示,原地形由平面等高线在平面图上用实线表示。土地表面所出现的任何变动或改造都称之为“地形改造”。(错) 3.在山脊的顶部可顺等高线布置建筑、停车场。(对) 4.下列坡度表示方法是不正确的:(错) 5对于一个面积为10公顷的公园来说,下面等高线画法都是正确的:(错)

6下面2张图中的地形标注都是正确的(对) 7.大规模散布的停车场、建筑和娱乐设施最适合安置在平坦地形上。(对) 8.丹.凯利是“哈佛三杰”中的成员之一,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领军人物。在作品的米勒花园中,他将建筑周边的花园作为建筑的补充,规则式种植也采用了建筑设计的方法。(对)9.在风水上,河流的凸岸被称为“汭位”。而凹岸被称作“反弓水”,在较小的河流转弯处,这里通常做为城市、建筑选址或者造公园和湿地,而码头最佳的选址应该是凸岸。(错)10.孤植又叫单植,对孤植树木的要求是:姿态优美、色彩鲜明、体形略大、寿命长而有特色。常种植于出入口;大片草坪、花坛中心;小庭院的一角与山石相互成景之处。(对)11.古人绘画中两株树为通像,但又有顾盼、俯仰、向背、去就、争让等动势对比,因此既有对比又有调和。(对) 12.树群的栽植地标高,最好比外围的草地或道路低出一些,最好能形成四面倾斜的凹地,以利排水。同时在构图上也显得突出一些。(错) 13.城市公园绿地设计中可以增加许多商店、咖啡馆、游戏厅等服务设施。(错) 14.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在距离建筑3米左右的距离种植大乔木。(错) 15.园林中建筑通常使用伸出的建筑柱廊、平台等,形成室内外过度空间,以便达到建筑和室外环境的相互交融。(对) 16.芥子园画谱中说:“五株既熟,则千株万株可以类推,交搭巧妙,在此转关”。其基本关键,乃在调和中要求对比和差异,差异太大时又要求调和。所以株数愈少,柄种愈不能多用,株数慢侵增多时,树种可以慢慢增多。(对) 17.为完成一系列设计目的,而在园址上进行地形的改造是非常必要的:(1)建造合理的排水系统;(2)地形改造后的园址应适应这些因素如:建筑物、道路、停车场,娱乐场所等等;(3)

试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视觉应用

试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视觉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视觉形象已经势不可挡,占据了几乎所有的领域。视觉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形式,颜色,纹理和空间构成了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他们在景观设计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景观环境功能的设计和整体视觉传达的设计,视觉元素都是十分重要的。 标签:园林景观;视觉元素;应用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对环境的改善要求逐渐提升,园林景观是人与自然的沟通与探究的重要形式,视觉效果的形成是人们对于空间的第一印象,也是长久居住的一个体验感受。景观的内涵也是通过视觉来实现的,视觉元素在景观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来划分空间、界定不同场地的性质、突出内涵主题等等,丰富大众的视觉观赏性。所以视觉元素在景观设计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视觉的相关理论 (一)生理意义的视觉概念 从水平的角度来看,不同学科的视觉理解是不一样的。生理上的视觉概念是视觉器官及其功能,心理学中的视觉概念是由眼睛对事物的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 (二)设计领域的视觉概念 首先,从人的总体感觉角度看,“视觉”是沟通者或观众所设计的感觉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视觉”的一般概念。其次,信息交换过程的视觉传达设计,“视觉”是图像的设计。这是“视觉”的特殊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创建图像,发送者或观众通过接触设计图像得到图像表达的信息。因此,在视觉传达的整个过程中,“视觉”的产生、传递和获取都是基于图像的设计。 二、园林设计中视觉元素的主要应用 (一)园林设计中基础性视觉元素的应用 现代景观建筑设计要点的内涵得到了拓展,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功能与装饰两大类。功能具有实用的景观功能,装饰作为视觉信息符号传递。因此,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中,独特的点、自由组合的线条、完整的表面等元素都较好地应用于园林的景观设计中;点为空间的基本元素,可以是景观的视觉焦点,也可以是内涵主题的视觉表达。线称为视觉,是指沿着同一方向的许多点,并以相近的形式排列,是轨迹的点。溪流、弧形拱桥、长廊、道路、灯带、景墙、树阵行道树等都可以被视为景观设计中的线条元素,具有延伸的方向感和尺度感。线条有直线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效用与偏好 所谓“偏好”就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它反映的是消费者个人的兴趣或嗜好。这种偏好是决定消费者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假定其它因素不变,那么,一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将要购买什么和不购买什么,其最终的选择将是由他的个人偏好决定的。 为了这—分析目的,现代经济学家假定消费者的偏好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消费者是以一种理性的、可 为了确保这一假设,经济学家又对偏好做出了一些假定,通常把它们称为消费者偏好公理或理性公理。 公理一:完备性。即消费者能够按照其偏好而对所有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排序。 公理二:传递性。设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X、Y和Z,如果他对X的偏好胜于Y,对Y的偏好胜于Z,那么,他对X的偏好必定胜于Z;或者,如果他对X和Y的偏好无差异,对Y和Z的偏好也无差异那么,他对X和Z的偏好也必定无差异。 公理三:“不饱和性”公理。即消费者对数量多的商品组合(例如5个苹果和4个梨)的偏好永远强于对数量少的商品组合(例如4个苹果4个梨) 经济学家既用效用这个概 1. 效用(utility)是指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所谓欲望是指人们对物品缺乏的心理感受和求得满足的主观愿望。满足它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商品的可用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能力;二是人们在消费商品时对满足需要程度的主观感受。 如何衡量商品效用的大小呢?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两种理论:一种是认为可以用某种效用单位来计量效用的基数效用论;另一种是认为效用不能计量,只能从不同效用的大小序列中进行比较分析的序数效用论。 2. 效用如何度量,有两种不同的理论。第一种是基数效用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词(1,2,3,……)来表示。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物品所得到满足的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所谓效用可以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第二种是序数效用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虽然两种理论对效用 3.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理论都接受边际学派的—条基本定律,并认为这条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商品,即在进行商品购买的选择时,人们通常把他们的收入分配于许多不同种类的商品。这种多样化的一个原因是,当他们消费越来越多的任何一种商品时,他们从这种商品的新增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必定从某一点开始减少。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述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的增量即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Total utility)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agial utility)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行为科学组织思想

SEM的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 用[whymeet]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导入管理领域,开创了管理领域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https://www.360docs.net/doc/203265415.html,/whymeet_whymeet/ 特点如下: 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 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1、突出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 行为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行为科学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 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 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2、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 行为科学积极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应用社会调查、观察测验、典型试验、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 特别是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和方法,并在企业中实际应用,收到了相当的效果。 许多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行为的特点、行为的环境、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的原因等多种的角度开展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使行为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3、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这种非正式组织对工人起着两种作用: 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生产过多以致提高生产定额,或生产过少引起管理当局的不满,并加重同伴的负担;保护工人免受非正式组织以外的管理人员干涉所形成的损失,如降低工资率或提高生产定额。 梅奥等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4、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以提高管理水平。 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1 / 5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单选题 1. 以下哪一个论述是错误的 A. 当总效用最大时,边际效用等于0 B. 如果边际效用递减,则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凸性 C. 如果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00(,),,U X Y X Y αβαβ=<<,则对该消 费者而言,商品X 和商品Y 是完全互补关系 D. 对于消费者而言黄金很贵,水很便宜是因为水的边际效用较黄金的边际 效用更小。 2. 如果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min{bY aX U =,则对该消费者而言( ) A. 商品X 和Y 可以完全替代; B. 商品X 和Y 可以完全互补; C.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线性的; D. 消费者要保持效用不变,则减少一个单位的X 就必须增加一个单位的Y 。 3. 以下有关边际替代率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B.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C. 如果X 商品和Y 商品是完全替代的关系,则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 于1 D. 无差异曲线如果凹向原点,则意味者边际替代率是递增的 4. 以下关于消费者预算线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费者预算线的斜率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B. 消费者预算线的斜率总是与边际替代率相等 C. 如果消费者意愿接受的两种商品相交换的比率恰好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 格之比,则意味着对于消费者而言,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消费者 的预算线的斜率相等 D. 以上论述都不对 5.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形成的切点被称为消费者均衡点。以下对消费者均衡点 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消费者在均衡点上达到总效用最大化; B. 均衡点意味着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价格之比; C. 均衡点意味着消费者用最后一单位货币去消费两种商品所产生的效用相 等;

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视觉应用

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视觉应用 发表时间:2018-01-03T11:15:54.280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4期作者:刘微微[导读] 本文主要对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视觉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对视觉元素在园林中的应用展开全面的论述。 (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近几年,园林的发展趋势十分乐观,因此对园林的景观设计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视觉的应用方面。如今视觉形象铺天盖地,几乎铺满了所有的角落。视觉的元素构成主要有点、线、面、色彩、空间等方面,是形成艺术美感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对于景观的环境功能设计,还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元素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对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视觉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对视觉元素在园林中的应用展开全面的论述。【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视觉因素、视觉应用【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4-0155-02 引言 园林景观是人与环境之间形成的被感知到的视觉形态物,是主观与客观之间形成的相互的关系,即是空间的艺术,也是视觉的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视觉因素的设计不仅能够为园林设计带来功能方面的艺术形式,还能提高园林本身自身的美观效果,因此视觉因素的设计是园林艺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分析视觉因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有很强大的指导意义。 1.视觉的相关理论。 1.1 生理意义的视觉概念 视觉的意义在各行各业、各门学科中的应用认识是不尽相同的,在生理学中的视觉概念是指视觉器官以及功能,在心理学中指的是眼睛对事物的刺激产生的心里反应。归根到底,人之所以能够看到世界,还是依赖于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通过眼睛去认识世界。人的眼睛像一部摄像机,能调节光亮强弱程度的大小,可以更安全舒适的观察。 1.2 设计领域的视觉概念 视觉传达设计领悟内的视觉含义有两层:其一,从人的感觉方式来说,视觉在物体与人获取图像信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感觉方式,没有视觉,就没有办法接受外面的信息。其二,从信息的交流过程中,视觉就是设计图像,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创作的设计图像才是物体与人通过设计图像来完成视觉所需要的信息。所以,在视觉的交流过程中,都是以人的设计图像为基础,来进行视觉的产生、转移等形式。 2.视觉与园林景观设计。 2.1 视觉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人类对外界的感知是通过视觉来完成,室外的环境组织和室内的空间构成的塑造中,园林景观的设计建立在人的视觉的感知之上,来规划园林景观的空间构成,以及组成部分。因此园林的成功作品大多是建立在视觉的特性中,才能得到不一样的效果。园林景观的空间与其他的空间不同之处最明显的特征是植物的枝叶延伸得到的围合的空间,虚实结合的植物空间不仅丰富了空间的内部,对于背景空间的外界环境也增添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带来更多的体验。 2.2 视觉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2.1 园林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 空间是人与外界作为环境交流的媒介,在视觉体系的组成过程中,是一种复合体。空间的构成要素有静态因子,是构成空间的实体要素;动态因子,指的是人,也就是所谓的视觉主体;模糊因子,比如时间、光影等,这几个因素构成空间。园林景观的美,依赖于其结构、形象、组成的部分、以及时间的变化等因素,通过这些内容去分析园林的美。 2.2.2 视觉要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点作为视觉元素的基本构成单位,如果空间的构成只有一个点,那么人的注意力会全部聚集在这个点上。对于点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内涵也会得到相应的补充。因为点的形态比较小,在设计中可以与线、面等因素相组合、搭配等,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点有着实实在在的景观功能,还可以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符号等。 2.2.3 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线的构成是由很多的点连接起来构成的,线是点的运动轨迹,很多点沿着相同的方向运动,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园林景观中线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道路、围墙、栏杆等都是对线的应用。线一般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一般用于严肃的主题中,因为直线通常给人一种刚强、有气魄的感觉;曲线一般会用于娱乐场所等地,因为曲线会给人以飘逸、自然的感觉。正因为线有着不同的区别,所以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 2.2.4 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面是由点和线构成的,很多面积较大的物体都会给人面的感觉。比如广场或者草坪的地面是面,水池或者溪流也是面,但不同的是实面和虚面之分。在外形上,相同形状等的重复、组合,色彩甚至明暗变化,在设计中通过不同的材料和施工的方法也是可以实现的。 2.2.5 形体在园林景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形体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动的形,当不同的面向不同的方向运动时,在边缘的地方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形体。比如在园林设计中的假山、雕塑等都是形体的运用,形体的运用可以打破点线面的平面的单调,又可以和平面相协调,给景观设计产生亮点,同时还能产生舒适的感觉,为景观设计带来一定的突破。 2.2.6 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因为色彩对视觉具有一定的冲击力,所以在设计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善于利用色彩带给人的视觉冲击,进行景观设计的构成。除了材料本身的颜色之外,还可以采用装饰的方法,尝试不同的色彩,为景观设计的整体色彩进行一定的调和,提高色彩的功能?

人类行为学派

人类行为学派 行为科学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行为学派虽然没有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管理知识,却已经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素材,他们的行为论题主要有激励、领导、群体、组织设计、组织变化与发展等,二战后的行为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马斯洛的科学研究 斯洛(A. 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著有《人类动机的理论》。赫次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强调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著有《工作的激励因素》。麦格雷戈(D. M. McGregor,1906-1964)的“X理论-Y理论”,他在1957年11月号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企业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Y理论”,以后又在其它著作中进一步加以发挥。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有关行为科学及其代表人物的论述,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已做了相当多的论述,这里不再论述,读者可以参阅有关书籍。)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它强调的是使生产操作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系统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等,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目标,甚至把人看成是机器,从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行为科学与此相反,它强调要重视人这一因素的作用。它显然是认识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产品的生产都要靠人去实现,一切的组织目标都需要人实现。因而,应当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转变。随着对人性的认识和管理对象重点的变化,管理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权力和规章制度的作用,把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在管理活动中施以强大的外界压力,派工头进行严格的监督,造成工人心理上的压力而产生对立情绪,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相反,行为科学则强调人的欲望、感情、动机的作用,因而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与此相对应,企业界提出了“以职工

【大三上 景观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原理1复习提纲-翁老师

景观设计原理(一)考试形式 1、考试形式:闭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试题型 (1)单选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考常识、概念、规范等;(2)简答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基本原理,其中一道要结合绘图说明; (3)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结合案例分析,其中一题要结合绘图说明。 3、简答、问答题答题要点:言简意赅、字迹工整、绘图规范清晰。 4、本课供三个部分组成(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西方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原则上每部分内容所考内容各占三分之一。 期末总评成绩组成: (1)课外作业成绩:占20%; (2)期末考试成绩:占80%; 《景观设计原理(一)——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复习提纲 第一讲概论 1、你对风景、园林、景观的概念的理解 2、国外L. A.专业的起源和发展 3、我国L. A.专业发展 4、景观专业的在不同尺度(微观、中观、宏观)的设计领域有哪些? 1

5、你认为现代景观设计具有基本特征,请举例分析。(自我发挥、举例说明) 第二讲园林绿地的组成要素与造园手法 1、园林绿地的组成要素 2、园林植物的分类、种植方式(结合绘图表示)、水生植物的分类(常见植物名 称) 3、你对绿化设计的“功能、艺术构图、生物学属性三者统一”的原则的理解(自 我发挥、举例说明) 4、水体驳岸的基本处理方式(结合绘图表示) 5、传统园林建筑的分类、特点 6、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并举例说明 7、园林构图(布局)基本原则并举例说明 8、园林布局基本形式 第三讲城市公园发展演进 1、西方城市公园的起源 2、英国伯肯海德公园、伦敦海德公园、美国中央公园、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等各时期主要公园的设计者、公园概况、设计思想等 3、谁首先提出公园系统的概念,其概念是什么,代表例子? 4、我国第一个城市公园(上海黄浦公花园),广州早期城市公园(越秀公园、人 民公园) 2

浅析视觉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浅析视觉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孙蓉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0期 摘要:随着现代景观的发展,不再单纯的需要简单搭配的景观设计,更在逐步追求融入视觉元素的更自然更和谐的景观设计。视觉元素如何融入景观设计中,让景观从视觉角度达到美 化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视觉元素景观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T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a)-0032-01 在当代的景观设计当中,大多数的设计师往往注重景观功能性的设计,而给人们的视觉印象往往是平淡无奇,缺乏创意,不能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因此,合理的搭配视觉元素于景观当中,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能够充分表达设计者的设计初衷,让大众与作者产生认识上的共鸣。 1 点、线、面视觉基本要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点作为视觉元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并不是由自身的大小来决定,而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比例来决定的。空间中会由于鲜明个点的出现而成为整个空间的焦点。如在单调的路面上,突然多了几盏地灯的点缀,就会使的整个路面显得生动了不少,而地灯也成为了路面这个整体上最吸引眼球的装饰。又如,绿色景观在道路的两端、十字路口、广场中央等地方的焦点点缀作用。而现代景观设计当中“点”的范围更加宽泛,如水池、雕塑、亭塔等等。 众多的点排列在一起,就给人线的感觉。线既有切割又有连接的作用,它可以把一个大的版块分成若干的小块,又能把不同的小版块连接在一起,进而组成一个整体的版图。线在景观中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线又可以分为直线、曲线等,他们在景观中的作用又有各自的特点。直线给人鲜明、坚强、刚毅的印象,表现相对庄严、肃穆。因此直线大多应用在拥有纪念性质的景观当中,如人民公园、城市中心公园等。法国的凡尔赛宫殿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两千米的巨大中轴线,显示出了法国皇宫的威严及权威。曲线则显得温柔、内敛,给人一种自然、舒适的感觉。大多应用在小区公园、名胜古迹等休闲场所。纽约中央公园就是典型的代表。线的造型应用在景观设计中是屡见不鲜的,其主要包括线的粗细搭配、线的交错、线的实虚处理、线的直曲对比、线群和线面、线的方向及动势等。实际就是多条线的网状交叉,再配合上适当的点,就给人一个整体面的感觉。而面又可以分为实面和虚面,这就为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以及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面与虚面的巧妙结合让人更加充分了解景观的内涵,让景观拥有自己的生命,而不再仅仅是生硬的,简单的排列组合。 2 色彩搭配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行为科学理论

第五节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早期管理思想 科学管理阶段 现代管理阶段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简介 管理思想发展历程概述 管理从19 世纪末才形成一门学科,但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已经存在数千年,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Adam Smith等) 第二个阶段,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到1930年之间(Taylor, Fayal等) 第三个阶段,现代管理阶段,思想1930-现在,非常活跃,各有代表人物 一早期管理思想 金字塔的启示:230万块上万斤重的石料,10万多人,20年 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全文280条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田祭赛马等故事 产业革命:亚当.斯密,巴贝奇等 社会劳动分工和协作促使了管理的产生。 ——马克思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对管理理论的初次探讨。 为劳动分工是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此外还提出了“共同利益”的观点,认为认为人们参和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而任何个人利益的实现都需要他人的协助。 罗伯特.欧文,认为人的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盈利,就必须对人关心。(现代人际关系理论的萌芽) 查尔斯.巴贝奇,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的创始人,(《关于机械和制造的经济效益》,1832)将管理问题分为制造的经济原理和机械原理。 对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原因,他比亚当解释的更全面,他认为;1 节省了培训时间;2节省了原材料的耗费;3节省了公序转移的时间;4熟能生巧,启发创造性。 机械原理方面提出了投资效益测算及厂址的选择等建议。 二科学管理阶段 代表人物1: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1911)是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学最

经典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平面图

自然与城市共生 ――乐从南区社区中心公园 面对世界的融合,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的城市个性和人们的身份认同感在逐渐缺失,中国的城市几乎千城一面。作为一个本土设计师,面对如此窘境,深深希望能作出基于本土地域性的景观和建筑作品。这是根植于我对这块土地的热爱。 小时候清澈见底的河涌、枝叶繁盛的大树、开满野花的乡间小路一去不复返了,大自然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我的心在隐隐发痛,我们没有别的能力,但是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至少能以自己的一己之力,为我们的生活添一点绿。 有学者说过,人类走过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在是信息时代,往后是哲学时代,社会的终极目标是美学时代。虽然那个美学时代还很遥远,但是我相信它终究会到的。哪怕一点点的作用,我们也继续愿意为那一点点而付出和努力。 ――乐从社区中心公园设计师唐泽雯项目背景分析 区域环境: 乐从南区公园位于乐从镇区重点发展的未来商住中心南片区内,本公园正位于该片区的中心位置。东侧是顺联家具城、北邻乐从大道,原来是一片被遗弃的烂鱼塘,被90年代后掘起的乐从家居工业城商家们用来堆放垃圾,项目现场到处杂草垃圾,蚊虫滋生。

乐从南区中心公园是顺德规划设计院唐人景观设计公司的新作。该项目于2007年开始设计,2009年中施工,2010年尾竣工投入使用,如今已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整治河涌与破败鱼塘,建造生态自我完善、自我修复的生态基础设施,形成新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创造一个为社区生活提供休闲活动,让人们向往的自然、安全、健康的空间场所。 自然与城市共生的景观公园 设计理念 根据公园的所在位置和功能需求,唐泽雯设计师在初始方案构思上就决然摒弃了传统公园的模式,她结合乐从的家具商贸和历史文化传统,提出倡导现代与传统、自然生态和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设计创意。 ??南区公园重现顺德往昔河网水岸的自然风貌,在原河网、鱼塘的基底上建造湖面和水系,营造山丘、树林、浅滩、湿地等不同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与日益膨胀的城市共生,形成了自我完善、调节、持续发展的环境。 设计构思 公园由?“一湖”、“二环”、“三桥”“五区”构成的。景观框架由一条绿道展开,连接着公园各个不同的功能体。你可以漫步或骑着自行车游览公园,公园各种面貌和意景如画卷一样一一展于眼前。

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

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 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 摘要:从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五个方面探讨了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实践创作研究时应该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策略的解读,为园林景观设计师们提供一个宽泛的思想平台,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更加准确地介入设计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有的放矢地进行园林景观的创作研究。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

园林设计总平面图

第九章园林工程图——园林总平面图 园林设计的五阶段 1、任务书阶段 2、基地调查和分析阶段 3、方案设计阶段 4、初步设计阶段 5、施工图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 ?设计图纸: ?1、场地现状图 ?2、总平面图 ?3、功能分区图 ?4、种植设计总平面图 ?5、主要景点的大平面图 ?6、主要景点的立面图或效果图 ?7、设备管网与场地外线衔接的示意图或文字说明 初步设计阶段 ?设计图纸(园林景观专业) ?1、总平面图 ?2、竖向布置图 ?3、种植设计总平面图 ?4、水景设计图 ?5、铺装设计图 ?6、园林景观建筑、小品设计图 ?7、设备管网与场地外线衔接的示意图或文字说明 施工图设计阶段 ?设计图纸(园林景观专业) ?1、总平面图、平面分区图及分区放大平面图 ?2、竖向布置图 ?3、种植设计总平面图及种植详图 ?4、水景设计图及详图 ?5、铺装设计图及详图 ?6、园林景观建筑、小品设计图及详图 ?7、设备管网与场地外线衔接的示意图或文字说明 园林工程图根据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 园林设计图:包括园林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种植设计图。 园林施工图:建筑施工图:园林建筑施工图、假山工程图、园路工程图、驳岸工程图。 结构施工图

设备施工图 总平面图是园林总体规划设计图的简称,它表明了一个区域范围内园林总体规划设计的内容,反映了组成园林各个部分之间的平面关系及长宽尺寸,它是反映园林工程总体设计意图的主要图纸,也是绘制其它图纸及造园施工的依据。 第一节总平面图的内容 总平面图是表现整个规划区域范围内各造园要素及周围环境的水平正投影图。总平面图图纸上应反映出地形现状、山石水体、道路系统、植物的种植位置、建筑物位置、风景透视线、定点放线的依据等。主要内容有: 一、图名、图例。 二、规划用地区域现状及规划的范围。 二、对原有地形地貌等自然状况的改造和新的规划。 四、以详细尺寸或坐标网格标明山石、建筑物、道路、水系系统及地下或架空管线的位置和外轮廓,并注明其标高。 五、以图例符号表示的园林植物及其种植位置等。 六、比例尺、指北针或风向频率玫瑰图。 七、标题栏和会签栏。 八、设计说明。 总平图主要为展现绿化的全貌,应简单、清楚、明了,细部可省略,以免造成因过于繁琐复杂而杂乱无章。 第二节总平面图的绘制要求与方法 由于园林设计总平面图的比例较小,设计者不可能将构思中的各种造园要素以其真实形状表达于图纸上,而是采用一些经国家统一制定的或“约定俗成”的简单而形象的图形来概括表达其设计意图,这些简单而形象的图形叫做“图例”,常用图例参考附表《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 一、总平面图的绘制要求 (一)园林要素的表示法 城市园林绿地的类型较多,功能性质各不相同,但其组成要素基本上是一致的,即由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林小品、园路、园桥、园石、水景等所组成。了解园林组成要素的特性、分类、以及在图上的表示方法,是我们学习园林制图必不可少的基础。 1、地形 在总平面图中要表明设计地形和原有地形的状态。 (1)地形的高低变化及其分布情况通常用等高线表示。等高线是以某个参照水平面为依据,用一系列等距离假想的水平面切割地形后获得的水平正投影(标高投影)图来表示地形的方法。 (2)在总平面图中,设计地形等高线用细实线绘制,原有地形等高线用细虚线绘制,等高线的高程可以标注,也可以不标注,如图1—1所示。 2、园林建筑 2

人体工程学--视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精)

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视觉 学号:n101301216 姓名:魏凯琳 在人们的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9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因此,视觉系统是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途径。物体依赖光的反射映入眼睛,所以,光对象物、眼睛是构成视觉现象的三个要素。但视觉系统并不只是眼睛,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它包括眼睛和脑;从心理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当前的视觉,还包括以往的知识经验。换句话说,视觉捕捉到的信息,不只是人体自然作用的结果,而且也是人的视察与过去经历的反映。 1.视角 视角指的是被看目标物的两点光线拖入眼球的交角。在设计中,视角是确定设计对象尺寸大小的依据。 在室内设计中,例如电视柜和沙发的距离的设计,就要考虑人视角的原因。同理,电脑的显示屏的设计也是如此。 2.视力 视力是眼睛对物体形态的分辨能力,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视力的三要素是年龄、亮度、对比度。 当在环境设计中要设计公告牌和指示牌时,要考虑认得视力原因。比如同样的室内环境,白天由于自然光的作用,室内的照明要比晚间同样光强显得暗,这也和人的适应能力有关。 3.视野

视野是指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眼镜观看正前方物体时做能看得见的空间范围,通常以角度表示。 比如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的高度的设计就要考虑驾驶员的视野。视野跟颜色也有关系,深色视野变小,浅色视野变大。由小到大排序是,黑,绿,红,蓝,黄,白。 4.立体视觉 人的视网膜成球面状,所获得的外界信息也只能是二维的映像。然而,人能够知觉客观物体的第三维的深度,这就是立体视觉。 立体视觉为物体的立体感知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室内景观设计和造型设计时,既要考虑视觉图形的客观规律,又要考虑立体视觉的特点,使设计更符合视觉要求。 5.视距 视距是指人在操作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视距过远或过近都会影响认读的速度和准确性。不同工作任务的视距要求不同。所以在设计座椅套装的时候,要根据其需求者的工作状态来设计。 6.视度 视度是指观看物体清楚地程度。与物体的视度有关的因素是:物体的视角、物体和其背景间的亮度对比、物体的亮度、观察着与物体的距离、观察时间的长短。例如路口的红绿灯设计的 高矮、亮度等都要考虑视度的问题。 7.对比感度 人眼刚刚能辨别物体时,背景与物体之间的最小亮度差称为临界亮度差。临界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称为临界对比;临界对比的倒数就称为对比感度。 8.视觉的适应

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 信息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203265415.html,/view/2032157.htm 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实验,而真正发展却在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目录 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 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论点 行为科学管理理的特点 影响较大的几种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1.梅奥及霍桑实验:八年霍桑试验得出人非“经济人”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年-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1)试验的四个阶段:

a.工厂照明试验; b.继电器装配试验; c.谈话研究; d.观察试验。 (2)发现以下现象: a.工人们之间似乎有一个“合理的日工作量”; b.“树大招风”; c.在工人中形成的一些非正式团体, (3)得出三条结论: a.人是社会人; b.企业中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而且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鼓舞职工的士气。 这三条结论构成了早期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也是后期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 主要内容是: a.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