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化学实验使用全解

合集下载

酸性染料比色法原理

酸性染料比色法原理

酸性染料比色法原理
酸性染料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用于测定物质溶液中的浓度。

其原理基于酸性染料在酸性条件下与分析溶液中的特定成分发生可逆反应,形成一种带有颜色的配合物。

实验中通常选择合适的酸性染料,例如甲基橙、苏丹红等,这些染料在酸性条件下与所分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颜色的配合物。

反应的程度与所分析物质的浓度成正比,通过测定配合物的吸光度,可以推算出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将待测溶液与适量的酸性染料混合,并加入适量的酸性试剂,制备酸性条件;然后,以纯溶剂或标准物质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接下来,将样品和各个标准溶液分别与酸性染料混合,生成配合物;最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各个配合物的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通过比较待测溶液与标准曲线上的吸光度数值,可以确定待测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酸性染料比色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化学分析,如测定水中的硬度、分析食品中的某些成分、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污染物等。

总之,酸性染料比色法利用酸性染料与分析溶液中目标物质发生可逆反应,生成具有颜色的配合物,并通过测量配合物的吸光度来确定目标物质的浓度。

这种分析方法简单、灵敏且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直接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直接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直接染料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直接染料对不同纤维材料进行染色实验,观察染色效果并分析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实验材料:1. 直接染料(选择不同颜色的直接染料)。

2. 棉布、羊毛、丝绸等不同纤维材料。

3. 染色槽、搅拌棒、温度计等实验器材。

4. 盐、碱等辅助染色剂。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染色槽清洗干净,准备好所需的染料、纤维材料和辅助染色剂。

2. 染色前处理,将纤维材料进行清洗,并在染色前进行预处理,如浸泡、脱脂等。

3. 染色操作,将染色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加入染料和辅助染色剂,并调节温度和时间,将纤维材料放入染色槽中进行染色。

4. 染色后处理,将染色后的纤维材料取出,进行清洗和固色处理,最后晾干。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纤维材料对直接染料的吸收效果存在差异,棉布、羊毛、丝绸等材料对染料的吸收程度不同,影响了染色效果。

2. 染色槽中的温度、时间和染料浓度等因素对染色效果有明显影响,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染色不均匀,染料浓度过低则会影响染色的深浅程度。

3. 辅助染色剂的使用也会影响染色效果,盐可以提高染料的溶解度和染色效果,而碱则可以提高染料的亲和力。

实验结论:直接染料染色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纤维材料、染色条件和辅助染色剂对染色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纤维材料和染色要求,选择合适的染料和染色条件,以获得理想的染色效果。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直接染料染色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了直接染料的染色原理和影响因素。

同时,也为今后的染色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经验。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直接染料染色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染色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经验。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染色技术,提高染色效果,为纺织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bodipy荧光染料使用说明

bodipy荧光染料使用说明

bodipy荧光染料使用说明
1.存储:Bodipy荧光染料应存储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
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一般可以在-20°C或更低的温度下储存。

2. 溶解:Bodipy荧光染料可用DMSO、甲醇、乙醇、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溶解,建议根据不同染料的性质选择适合的溶剂。

在溶解过程中,可轻轻摇晃或加热溶剂。

3. 浓度:Bodipy荧光染料的浓度应根据具体实验要求进行调整,一般建议不超过10μM,过高的浓度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或导致荧光猝灭或淬灭。

4. 激发波长:Bodipy荧光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激发波长可以在产品说明书或文献中找到,建议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激发波长。

5. 发射波长:Bodipy荧光染料的最大发射波长可以在产品说明书或文献中找到,建议选择适当的荧光滤镜进行荧光检测。

6. 光稳定性:Bodipy荧光染料对光的稳定性较好,但仍需避免长时间的光照和强光照射,以免影响荧光信号和实验结果。

总之,Bodipy荧光染料是一种优秀的荧光探针,可以用于多种
生物和化学实验中。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存储、溶解、浓度、激发波长、发射波长和光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 1 -。

天然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天然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天然染料染色实验报告染料的染色方法:由于天然染料分子结构各不相同, 染色方法也不相同, 大概有以下4 种染色方法。

直接染色法某些植物染料的天然色素对水的溶解度好, 染液能直接吸附到纤维上, 就可以采用直接染色法, 如栀子、姜黄等媒染法某些植物染料天然色素对水的溶解度颇好, 染液成分虽然能直接吸附到纤维上, 但为提高染色牢度, 要求采用媒染法进行染色。

媒染的过程一般分为先染色再媒染、先媒染再染色或先媒染再染色再媒染等方法。

一: 先染色再媒染天然色素对水基本不溶解, 但其配糖体能溶解于水, 并与纤维吸附, 要求采用后媒染使之固着, 如栀子、槐花。

其染色步骤如下:1. 染色: 被染织物在染液中沸染20~30 分钟。

2. 媒染: 在室温条件下进行, 依色泽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媒染剂,媒染剂一般可用含铝、铁、锡等金属离子的化学品。

即把煮染过的织物或服饰放在含有媒染剂溶液中浸渍30~40 分钟, 就完成了媒染过程。

3. 水洗: 媒染后需要把染色物再投入水中再清洗一下, 取出即可。

还原法植物中已存在形成天然色素化合物, 而在染色过程中最终生成水不溶解的色素, 如蓝草。

其他染色方法利用植物染料中天然色素对酸碱性的溶解度不同, 使之在纤维上固着染色, 如红花、郁金.植物染料的染色(一)染色方法及工艺流程植物染料分子结构各不相同,染色方法也不同,蛋白质纤维和纤维素纤维,染色方法有无媒染染色(桅子黄、桅子蓝)、先染后媒染法染色和先媒后染法染色。

对合成纤维有常压染色和高温高压染色。

一般染色工艺流程是:染液制备(植物与水混合煮沸1h 左右,提取染液)→染色(染液加热,浸入织物15~30min)→媒染(染色织物浸入媒染浴中30~40min)→水洗→干燥。

如直接染可进行多次染色,先媒染后染色的织物上染率较高,先染色后媒染的织物匀染性较好用天然染料,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以下三点:(1)天然植物染料含量低,提取时需消耗的植物数量大,不利于环境保护,提取后的植物三废治理也是一个问题,而且成本也高。

染料合成实验报告

染料合成实验报告

染料合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某种化学反应合成染料,并对合成的染料进行评价和分析。

实验仪器与药品:1. 三口烧杯2. 磁力搅拌器3. 检量瓶4. 饱和食盐溶液5. pH指示剂6. 硫酸7. 干燥管8. 染料前体溶液9. 酸性催化剂实验原理:染料合成实验主要依靠某种化学反应将染料前体转化为可着色的染料。

反应过程中,需要控制溶液的pH值以及温度,以保证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质量。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清洗和消毒。

2. 合成染料:将染料前体溶液、酸性催化剂以及适量的溶剂加入烧杯中,并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反应溶液。

3. 调节pH值:使用pH指示剂检测反应溶液的pH值,并根据需要添加一定量的饱和食盐溶液或硫酸进行pH值的调节。

4. 控制温度:根据实验条件要求,在合成过程中控制反应溶液的温度。

5. 反应结束:根据实验时间要求,结束反应并将产物取出。

6. 分离与纯化:使用干燥管等方法将产物从反应溶液中分离并纯化。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的具体设计和操作,合成出一定量的染料,并对染料进行评价和分析。

评价和分析可以包括染料的颜色、稳定性、溶解性等方面。

讨论与结论: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对染料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比如,染料的颜色受到pH值和温度的影响,通过对实验过程中这两个因素的调控,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染料。

实验总结:染料合成实验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化学实验,需要对实验仪器和药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实验中的操作流程和环境条件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严格遵守实验要求和操作规程。

附录:实验过程中使用的仪器和药品表列如下:- 三口烧杯- 磁力搅拌器- 检量瓶- 饱和食盐溶液- pH指示剂- 硫酸- 干燥管- 染料前体溶液- 酸性催化剂。

染料化学实验

染料化学实验

实验八不溶性偶氮染料染色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不溶性偶氮染料的染色方法,包括色基重氮化和偶合条件的控制2. 了解打底液、显色液处方的计算方法二、实验原理不溶性偶氮染料是由偶合剂(色酚)和显色剂(色基)在纤维上偶合而成。

染色时,棉织物(或棉纱)先经色酚的烧碱液打底,再用重氮化的色基(或色盐)显色,然后洗去织物上未反应的色基,最后经皂煮除去浮色,使织物色泽纯正,并提高摩擦牢度。

不同的色酚和色基决定染色后的色泽,被染物上所带色酚的数量决定其色泽的浓淡。

溶解色酚需要过量的烧碱,色基的重氮化有顺法(先加盐酸溶解色基,后加亚硝酸钠)和逆法(先将亚硝酸钠和色基混合,再缓缓加入盐酸中)两种,一般在盐酸中不易溶解的色基,可采用逆法进行重氮化,在显色前用醋酸钠中和盐酸,调节显色浴至偶合需要的pH值,抗碱剂的用量根据打底织物上带碱量决定。

三、实验用品(一)浸染工艺实验1、主要染化料:氢氧化钠盐酸亚硝酸钠醋酸醋酸钠红油色酚AS 大红G色基蓝色B色基2、用剂配制:36°Bé氢氧化钠溶液[399.6g/L]19°Bé盐酸溶液[345g/L]3、处方:i. 色酚AS打底液ii. 大红G色基显色液iii. 蓝B色基显色液iv.4、染色液配制i. 色酚打底液:将色酚AS与红油、36°Bé烧碱溶液按处方用量混合成浆料,加沸水50ml搅拌使其全部溶解成透明液体,如不溶解可适当加热,最后加水至80ml (约含0.001mol色酚)。

ii. 大红G色基显色液:在大红G色基中加水4ml,再加19°Bé盐酸1.2ml,加冰水6ml,保持5~10℃,将亚硝酸钠0.2g,溶于1ml水中,边搅拌边将亚硝酸钠溶液加入到色基溶液中,加入速度要快。

继续至沉淀完全消失,放置约15min后,加冷水至150ml,使用前加醋酸钠调节pH=4~5(以打底剂AS的吸附量为20%计算,色基用量为偶合理论量的3倍)。

化学实验合成染料的实验操作步骤

化学实验合成染料的实验操作步骤

化学实验合成染料的实验操作步骤合成染料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你将通过化学反应合成出一种染料。

以下是合成染料的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实验室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包括试剂,烧杯,搅拌棒,滴管,温度计等。

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干净。

2.将所需量的试剂称取到烧杯中。

染料的合成通常涉及化学反应,所以请根据实验方案中的要求确保试剂的准确量取。

3.将溶剂加入烧杯中,溶剂的选择根据实验方案中的要求来决定。

溶剂的选择应能够溶解所有试剂,并且有利于所需的化学反应。

4.使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并将溶液加热或冷却到所需的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对于染料的合成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温度会导致不同的产物。

5.按照实验方案中的要求,将试剂分批加入烧杯中。

每次加入试剂之后,使用搅拌棒充分搅拌溶液,确保试剂充分混合并进行反应。

6.如果实验方案中要求对溶液进行过滤或离心,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

过滤或离心的目的是去除不溶物或分离产物,以获得纯净的染料溶液。

7.对合成的染料溶液进行检测和分析。

可以使用光谱仪、显微镜等设备对产物进行表征和分析,以确定染料的化学性质和结构。

8.根据实验方案中的要求,对染料进行后续处理。

这可能包括洗涤、干燥和保存染料。

请根据实验方案中的指导进行相应的处理。

9.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这些记录将对进一步的实验分析和报告会有帮助。

总结:合成染料的实验操作步骤包括准备试剂和器材、称取试剂、加热或冷却溶液、充分搅拌试剂反应、过滤或离心产物、检测和分析产物、后续处理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以上步骤,你可以成功合成出一种染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扎染的化学实验报告

扎染的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扎染工艺中,化学染料与纤维材料之间的作用原理,并分析不同染料对纤维材料染色效果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了解染料分子与纤维材料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优化染色效果。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染缸、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天平、滤纸、白棉布、酒精灯、铁架台、镊子等。

2. 实验试剂:直接染料(如活性染料)、分散染料、固色剂、冰醋酸、氢氧化钠、无水乙醇、蒸馏水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染料溶液: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染料,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充分溶解。

2. 准备纤维材料:将白棉布剪成一定大小的布块,清洗干净,晾干。

3. 扎结:将白棉布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扎结,形成不同的扎结图案。

4. 染色:将扎结好的棉布放入染缸中,加入适量的染料溶液,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值,控制染色温度和时间。

5. 固色:染色完成后,取出棉布,加入固色剂,进行固色处理。

6. 洗涤:将固色后的棉布进行多次洗涤,去除多余的染料。

7. 干燥:将洗涤后的棉布晾干。

8. 染色效果分析:观察并记录不同染料对纤维材料的染色效果,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染料用量:直接染料5g,分散染料10g。

2. 染色温度:50℃。

3. 染色时间:60min。

4. pH值:10。

5. 固色剂用量:5g。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染色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直接染料对棉布的染色效果较好,分散染料次之。

2. pH值对染色效果的影响:pH值对染色效果有较大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染料的吸附和上染。

3. 染色温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染色温度对染色效果有一定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染料的吸附和上染。

4. 固色剂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固色剂可以增强染料的固色效果,提高染色牢度。

六、讨论与改进1. 在实验过程中,pH值、染色温度和固色剂用量对染色效果有较大影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2. 为提高染色效果,可以尝试以下改进措施:(1)选择合适的染料:根据纤维材料的种类和染色要求,选择合适的染料。

实验十八染料亲和力实验_比移值法_

实验十八染料亲和力实验_比移值法_

实验十八染料亲和力实验_比移值法_
实验十八染料亲和力实验(比移值法)
一、实验目的
掌握染料亲和力的测定方法——比移值法。

二、实验原理
染料对纤维素制成的滤纸的亲和力大于水对滤纸的亲和力,当滤纸浸渍于染液中,染料的上升高度将始终比水的上升高度低,故染料上升高与水线上升高度之比值(即比移值Rf)反映了该染料对纤维素亲和力的大小,取一组活性染料三原色,分别配成一定浓度的染料溶液后测定其比移值,以此了解和染料亲和力的大小,从而判断其配伍性能。

三、主要实验材料、化学品和仪器
1、主要实验材料:2#慢速定性滤纸。

2、化学品:待测染料(可选一组活性染料三原色)
3、仪器:烧杯、量筒、铅笔、直尺
四、实验步骤
1、将2#慢速定性滤纸剪成3cm×5cm的纸条,并在距底边1cm 处用铅笔画一
条线,压平整。

2、配制5g/L(也可根据工艺需要调整浓度)待测染料溶液100ml。

3、将滤纸条吊入染液,用铅笔画线与液面持平,浸渍30min.
4、取出滤纸条,吹干,测量水线和染衬线的高度(cm)。

5、计算比移值Rf
染料的上升高度
Rf=
水的上升高度
Rf值越大,表示染料对纤维素的亲和力越小,反之亲和力越大。

五、试验结果与讨论
试分析影响比移值的因素。

各种染色方法及应用

各种染色方法及应用

各种染色方法及应用染色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和工艺,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各种染色方法及其应用。

1.染料染色:染料染色是最常见的染色方法之一、染料是一种可溶于水或溶剂的有色化合物,通常由有机合成得到。

染料染色适用于各种材料,如纺织品、纸张、皮革等。

染料染色的优点是色彩鲜艳、染色均匀,并且染色过程简单方便。

2.染色质染色:染色质染色是用希望染色质的颜料染色,常用于生物学实验中。

染色质是一种存在于染色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复合物,通过染色质染色可以观察和研究染色质的变化和分布。

常见的染色剂有吉姆萨染料、吉姆萨绿、DAPI等。

3.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常用于检测蛋白质分布和定位的方法。

它基于免疫反应原理,通过将特异性抗体与酶、荧光物质或金粒等标记结合,使特定蛋白质在组织切片或细胞中显示出颜色或荧光。

免疫组化染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病理学诊断和新药开发等领域。

4.电镀染色:电镀染色是一种将金属基材表面镀上一层具有颜色的金属膜的方法。

电镀染色可以改变金属基材的外观和增加表面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常见的电镀染色方法有阳极氧化染色和阳离子染色等。

5.实验室染色:实验室染色是一种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标记方法,常用于细胞和组织的观察和研究。

实验室染色使用特定的染料或标记物,如荧光染料、酶染色剂等,可以使目标细胞或组织在显微镜下更容易观察和分析。

6.化学反应染色:化学反应染色是通过染色剂与待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得到颜色变化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反应染色方法有铁氰化钾染色法、酚酞试剂染色法等。

化学反应染色主要用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医学等领域。

7.DNA染色:DNA染色是将DNA分子染色以便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DNA 染色可以通过荧光染料、酶染色剂和银染法等方法实现。

DNA染色在基因检测、DNA分子分析和遗传学研究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总之,不同的染色方法在各种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材料、细胞、组织、分子等的观察和研究,而且在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几种染色剂的使用原理

几种染色剂的使用原理

几种染色剂的使用原理、使用方法归纳2009年08月30日星期日09:451。

甲基绿和吡罗红: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试剂及配制方法(1)试剂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乙酸钠,乙酸,蒸馏水,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

如果化学试剂商店没有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可以分别购买甲基绿和吡罗红G,然后按A液的第二种方法配制(见下文)。

(2)染色剂的配制①染色剂A液的两种配制方法第一种方法:取吡罗红甲基绿粉1 g,加入到100 mL蒸馏水中溶解,然后用滤纸过滤,将滤液放入棕色瓶中备用。

第二种方法:取甲基绿2 g溶于98 mL蒸馏水中,取吡罗红G 5 g溶于95 mL蒸馏水中。

取6 mL甲基绿溶液和2 mL吡罗红溶液加入到16 mL蒸馏水中,即为A液,放入棕色瓶中备用。

(注意:用于核酸染色的是吡罗红G,请不要错买吡罗红B。

)②染色剂B液的配制方法B液是一种缓冲液,由乙酸钠和乙酸混合而成。

先取乙酸钠16.4 g,用蒸馏水溶解至1 000 mL备用;再取乙酸12 mL,用蒸馏水稀释至1 000 mL备用。

取配好的乙酸钠溶液30 mL和稀释的乙酸20 mL,加蒸馏水50 mL,配成pH为4.8的B液(缓冲液)。

③染色剂的配制染色剂是由A液、B液混合配制而成的。

取A液20 mL和B液80 mL混合,就是实验中所用的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应该注意的是该试剂应现用现配。

2。

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染色质(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作为染色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颜色;二是要与被染组织间有亲和力。

染料的颜色和它与组织间的亲和力是由染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决定的,产生颜色的发色基团和与组织间产生亲和力的助色基团共同决定了染色剂的染色性质。

作为染料物质,除了有发色基团外,还需要有一种使化合物发生电离作用的助色基团。

染料含量检测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染料含量检测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染料含量检测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染料含量检测方法是一种用于测量染料含量的技术手段。

在纺织、化妆品、食品、印刷等行业中,染料的含量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

通过准确检测染料含量,可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并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染料含量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光谱分析法、色差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不同的染料类型和应用领域需要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染料含量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染料分子的特征吸收峰值或反射光谱来确定其含量。

通过测量样品吸光度或颜色差值,可以计算出染料的含量。

这些方法都具有高灵敏度、快速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尽管染料含量检测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染料样品的复杂性、杂质的干扰以及仪器设备的不稳定性都可能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使用染料含量检测方法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本文将综述染料含量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对目前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和比较。

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为实际应用中的染料含量检测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染料含量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在染料分析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染料含量检测方法的深入研究,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写:在本文中,将介绍染料含量检测方法的几种常用技术,包括方法A、方法B、方法C和方法D。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其中,方法A是一种传统的染料含量检测方法,通过化学分析技术对染料分子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准确性高、可靠性强的特点。

方法A适用于对染料含量要求较高的场景,并且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

方法B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光谱分析方法,通过检测染料吸收光谱的特征峰值来推测其含量。

台盼蓝染色实验原理和顺序

台盼蓝染色实验原理和顺序

台盼蓝染色实验原理和顺序蓝染是一种传统的织物染色工艺,其原理是利用蓝液中的染料与纤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将染料牢固地固定在纤维素纤维上。

在蓝染过程中,主要包括浸泡、氧化和还原三个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蓝染色实验的原理和顺序。

实验原理:1.染料选择:蓝染色实验中一般选择天然蓝染料,如蓝靛。

这些染料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溶解并与纤维素纤维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的染料-纤维素结合物。

2.碱性条件:蓝染实验中通常会添加碱液来改变染液的酸碱性,增强染料与纤维素纤维的反应性。

碱液还可以使染料变得更可溶于水,并提高染色的效果。

3. 氧化还原反应:蓝染实验中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

染色初始阶段,染料经过氧化过程与纤维素发生反应,形成游离的蓝色阳离子离子(Indigo),此时纤维变为黄色。

接着,通过还原反应,将染料还原为无色的蓝靛并沉淀附着于纤维素上。

这个过程叫做“固定”。

实验顺序:1.准备:将天然蓝染料(如蓝靛)粉末溶解于适量水中,制成蓝液。

同时准备纱线、棉布等需要染色的织物。

2.处理织物:将织物酒精湿润,然后浸泡在碱性水溶液中,以增强织物吸收染料的能力。

3.浸泡:将处理好的织物放入蓝液中,使其完全浸泡。

浸泡时间根据需要染色的颜色深浅而定,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4.取出:将浸泡好的织物从蓝液中取出,让它自然晾干。

这个过程中,纤维上的染料阳离子会与氧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蓝靛沉淀。

5.固定:取出已干燥的织物,将其暴露在空气中,蓝液中的染料阳离子会经过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稳定的靛蓝色素并与纤维素纤维牢固结合。

6.染色效果增强:染色后,如果需要加强染色效果,可将织物反复进行浸泡和晾干,直至达到理想的颜色深浅。

7.旋洗:完成染色后,可将织物用清水进行旋洗,以去除多余的染料。

8.干燥定型:最后将织物晾干,并进行烘干定型处理,以使染料与纤维更牢固地结合。

总结:蓝染色实验主要包括浸泡、氧化还原和还原三个步骤。

通过选择适当的蓝染料、调节酸碱度和控制染色时间,可以实现理想的染色效果。

还原染料实验报告

还原染料实验报告

还原染料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通过还原染料实验,了解染料的性质和还原染料的特点。

2. 实验原理还原染料是一类染料,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基团,具有强还原性。

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还原染料的色彩会发生变化。

还原剂一般选用二氧化硫、亚硝酸钠等。

在水溶液中,还原染料能够与还原剂发生反应,使染料失去颜色。

3. 实验步骤3.1 实验材料- 还原染料溶液- 亚硫酸钠溶液- 试管- 酸性溶液3.2 实验操作1. 取一定量的还原染料溶液倒入试管中。

2. 逐滴加入亚硫酸钠溶液,并观察变化。

3. 加入酸性溶液,再次观察变化。

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4.1 实验结果在加入亚硫酸钠溶液后,观察到还原染料的颜色逐渐变淡,最终完全褪色。

接着加入酸性溶液后,染料重新显色,颜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4.2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还原染料的颜色会在还原剂的作用下逐渐褪色,但加入酸性溶液后,染料会重新显色,颜色得以恢复。

5. 实验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还原染料在与亚硫酸钠反应后逐渐失去颜色。

这表明还原染料的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其无法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导致颜色消失。

而加入酸性溶液后,染料重新显色,说明酸性溶液对还原染料具有还原作用。

此外,实验中使用的还原剂亚硫酸钠只是一种还原剂的示例,并不代表所有还原染料都可以通过亚硫酸钠还原。

不同的还原染料需要不同的还原剂来发生反应。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针对具体的染料选择合适的还原剂。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还原染料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还原染料的性质和特点。

还原染料具有强还原性,能够在还原剂作用下失去颜色,但加入酸性溶液后能够重新显色。

该实验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染料的认识,并为染料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1] 郭振春. 化学实验与化学课程规格[J]. 北京科技教育硕究, 2004, 22(2):21-24.。

染料化学实验初中模板教案

染料化学实验初中模板教案

染料化学实验初中模板教案
实验目的:
1. 了解染料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学习染料的制备方法;
3. 掌握染料的染色原理。

实验材料:
1. 盐酸(浓度为1M);
2. 对苯二胺;
3. 二甲酐;
4. 硝酸;
5. 硫酸;
6. 煤油;
7. 滴定管;
8. 热水浴;
9. 试管;
10. 过滤器;
11. 酚酞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对苯二胺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盐酸,搅拌至溶解;
2. 将二甲酐加入烧杯中,加入硝酸滴定至溶液变为红色;
3. 将步骤2得到的溶液滴加入步骤1得到的对苯二胺溶液中,搅拌均匀;
4. 将硫酸缓缓加入步骤3的溶液中,搅拌均匀;
5. 将得到的混合溶液加入酒精中,搅拌均匀,过滤得到染料溶液;
6. 将染料溶液加入煤油中,观察染料的颜色和性质。

实验原理:
通过硝化对苯二胺,得到含芳环结构的反应产物,利用硫酸将其分子中的碱性氨基质子化,形成染料分子;最后将染料溶解在酒精中,再用煤油扩散染料,从而观察和分析不同染料
分子的颜色和性质。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注意安全,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有害气体;
2. 操作过程中要细心、耐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和废弃物处理。

实验评价: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染料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希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和分析,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染料化学教学大纲(二)2024

染料化学教学大纲(二)2024

染料化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档是染料化学教学大纲的延续,旨在进一步深入介绍染料化学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染料的种类、结构、染色机理以及在纺织和染料行业中的应用。

本教学大纲总结了染料化学的关键概念和实践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文:1. 染料的种类1.1 酸性染料1.1.1 酸性染料的定义和特点1.1.2 酸性染料的溶解性和应用范围1.1.3 酸性染料的染色机理1.1.4 酸性染料的优缺点1.2 基性染料1.2.1 基性染料的定义和特点1.2.2 基性染料的溶解性和应用范围1.2.3 基性染料的染色机理1.2.4 基性染料的优缺点1.3 直接染料1.3.1 直接染料的定义和特点1.3.2 直接染料的溶解性和应用范围1.3.3 直接染料的染色机理1.3.4 直接染料的优缺点2. 染料的结构与性质2.1 染料分子结构的影响因素2.1.1 色团结构对染料颜色的影响2.1.2 辅助基团对染料性质的影响2.1.3 染料分子尺寸对染色性能的影响2.2 染料的光物理性质2.2.1 吸收光谱和颜色测量2.2.2 荧光和磷光性质2.2.3 光稳定性和光褪色机理3. 染料的染色机理3.1 主要染色机理的分类3.2 化学反应机制的影响3.3 染料与纤维的相互作用3.4 染料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4. 染料的应用与开发4.1 纺织行业中的染料应用4.2 染料助剂的设计与应用4.3 染料在纸张和皮革工业中的应用4.4 环境友好型染料的开发4.5 染料的未来发展趋势5. 染料化学实验与实践技巧5.1 常用染料分析方法5.2 染料合成与改性技术5.3 染色过程的优化与控制5.4 染料的理论计算与模拟5.5 染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估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染料化学的基本知识、染色机理和应用领域。

掌握染料的种类、结构与性质将有助于学生在纺织、染料和相关行业中的工作。

活性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活性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五、实验操作步骤
1、活性染料染色:
半漂棉布
染杯(按处方配置好染液, 先不加碱和元明粉)
干布投入
搅拌65℃计时 10min
加 1/2 元1明0m粉in
10min 加 1/2 元明粉
30min 加碱
取出,冷水洗涤 皂煮 (少量多次) 10min
热水洗,冷水洗 少量水多次洗 涤
注:皂洗配方:净洗剂:1g/l; Na2CO3:1g/l ;温度:95℃ ;浴比:1:50
三、实验设计原理及方案
本实验选用双活性染料染棉布,对于活性染料: 1、活性染料是由染料母体、反应性基团和桥基三部分组成。双活性基染料是一个染 料大分子中含有两个相同的活性基团(KD 型、KE 型)或两个不同的活性基团(M 型)。 增加了染料与纤维羟基反应的机会,特别是引入不同的活性基时,不仅反应性强、固 色率高、色泽浓艳的有点,而且能发挥两类活性基团的长处。其染色温度一般为 40 —60℃,固色温度 60℃-80℃。由于本实验在水浴锅内染色,升温较慢,且温度较 难调节,染色时染色和固色问题选着一致。 2、活性染料对纤维的染色是一种化学反应,是纤维与染料之间的共价结合.纤维素 纤维在中性介质中是不活泼的,只有当纤维素纤维在碱性介质时,才能与活性染料 起共价结合。但是 PH 太高,染料水解速率大于固色速率反而对固色不利一般 PH 在 10-11 左右较好。一般可选用碳酸钠调节。 3、由于活性染料直接行较差,所需促染的食盐或元明粉的用量较多,一般 50—70g/l。 由于活性染料水解反应和固色反应同时进行,染色后需皂煮去除未固着染料。
染整设计实验报告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轻化工程专业
活性染料染色实验报告
学生:
班级: 实验指导教师:
一、实验名称:棉织物的染色

染料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实验

染料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实验

染料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实验染料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纺织、印刷和染发等。

在这些应用中,了解染料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特性对于深入了解其性质至关重要。

本实验将介绍染料吸收和发射光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并讨论其应用。

实验材料:- 不同种类的染料溶液(如甲基橙、孔雀绿等)- 光谱仪-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灯- 试管或玻璃烧杯- 乙醇或水洗涤溶液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浓度的染料溶液。

可以按照厂家提供的建议进行稀释,以使溶液的浓度适合进行吸收和发射光谱测量。

2. 使用光谱仪进行吸收光谱测量。

首先,将光谱仪调至可见光区域,并选择适当的波长范围。

然后,将每个染料溶液分别注入试管或玻璃烧杯,并将其置于光谱仪中心。

记录下吸收光谱图,并注意每个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

3.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吸收光谱测量。

将染料溶液倒入光度计比色皿中,并将其置于光度计中心。

选择适当的波长范围,并记录下吸收光谱数据。

4. 使用紫外灯进行发射光谱测量。

将染料溶液倒入试管或玻璃烧杯中,并将其置于紫外灯下。

记录下发射光谱数据,并注意每个染料的最大发射波长。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染料在吸收和发射光谱中的特征。

吸收光谱显示出染料对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有较高吸收能力。

在该范围内,染料分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从而发生电子激发转变。

根据不同染料的吸收光谱图,我们可以确定其最大吸收波长。

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取决于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这些信息对于染料的应用和配方设计非常重要。

发射光谱显示出染料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发射光的能力。

这是由于染料分子在激发态下从高能级返回到基态时,释放出能量的结果。

发射光谱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染料分子激发态的性质以及其在光学器件中的应用。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还可以计算染料的摩尔吸光度和发射强度。

摩尔吸光度反映了染料分子对光的吸收能力,而发射强度反映了染料分子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释放出的能量。

这些参数可以进一步评估染料的性能和效率。

化学实验:合成染料的实验操作步骤

化学实验:合成染料的实验操作步骤

化学实验:合成染料的实验操作步骤1. 实验简介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染料,并了解其合成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实验材料准备•邻三硝基甲苯 (TNT)•硫酸•亚硝酸钠•碱性溶液 (如氢氧化钠溶液)•酸性溶液 (如盐酸溶液)•过滤纸•显微镜片•过滤漏斗、玻璃棒等实验器具3. 实验步骤步骤一:制备重氮化合物1.将TNT加入到硫酸中,并缓慢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2.将亚硝酸钠逐渐加入到上述溶液中,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物即为重氮化合物。

步骤二:与芳香胺反应生成染料1.将刚制得的重氮化合物转移到碱性溶液中。

2.在搅拌下,将芳香胺逐滴加入其中。

3.反应进行后,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染料逐渐生成。

步骤三:结晶和过滤1.将生成的染料溶液进行结晶处理,可以通过慢慢蒸发溶剂或加入冷水来促进结晶。

2.用过滤纸将晶体与溶剂分离,并用水洗涤纯净。

步骤四:观察和测试染料1.将得到的染料放置在显微镜片上,并使用显微镜观察其颜色、晶体形状等特征。

2.可以使用各种实验方法,如紫外-可见光谱测定、比色法等对染料进行性质分析。

4.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佩戴实验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设备。

•注意避免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在操作前了解每种试剂的危险性和安全措施。

•操作时要小心并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5. 实验结果与讨论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合成了一种染料,并通过观察和测试得到了相关数据。

根据实验目的,我们可以分析染料的性质、结构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讨论。

6.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合成染料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并成功制备出一种染料。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化学染料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就是合成染料的实验操作步骤的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信息,请参考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染料分析报告

染料分析报告

染料分析报告1. 引言染料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制剂,用于给织物、纸张、皮革等材料上色。

染料的正确选择对于保持产品质量和满足消费者需求非常重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染料分析,评估染料样品的质量和性能,并提供相关数据和结论。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对不同染料样品进行分析,包括如下内容: - 确定染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 评估染料的色牢度和耐久性 - 比较不同染料样品的性能3. 实验方法3.1 染料成分分析首先,我们对染料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这可以通过质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谱分析等方法来完成。

3.2 色牢度测试我们接下来对染料进行色牢度测试,以评估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耐久性。

这包括色牢度的测试,如洗涤色牢度、光色牢度和摩擦色牢度。

3.3 染料性能评估最后,我们对不同染料样品的性能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染料的上色性能、色相、饱和度和均匀性等方面的测试。

4. 实验结果与讨论4.1 染料成分分析结果通过质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谱分析,我们确定了不同染料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这些结果表明,各样品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在上色性能和耐久性方面的差异。

4.2 色牢度测试结果对染料样品进行的色牢度测试显示,染料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耐久性也存在显著的变化。

一些染料样品表现出较好的色牢度,而其他样品则表现出较差的色牢度。

4.3 染料性能评估结果染料性能评估结果显示,不同染料样品的性能存在差异。

染料样品之间在上色性能、色相、饱和度和均匀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对最终产品的颜色和外观产生重要影响。

5. 结论染料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染料样品在化学成分、色牢度和性能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染料样品在染色过程中产生不同效果。

因此,在选择染料时,应综合考虑染料的化学成分、色牢度和性能等因素,以确保所选染料符合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Smith, A. B. (2010). Dye Analysis Forensics. New York: Springer.•Jones, C. D. (2015). Understanding Dyes and Pigments. London: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以上是染料分析报告的简要内容,详细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数据可以在实验报告的附录部分找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料化学实验实验一 合成酸性橙Ⅱ用途:羊毛、蚕丝、皮革等的染色。

一、 反应1、重氮化反应NH 2SO 3Na + 2HCl + NaNO 2SO 3-N=N +Cl -+ 2NaCl + 2H 2O10℃2、乙萘酚的溶解-OH + NaOH -ONa+ H 2O3、偶合反应SO 3-N=N +Cl --ONa NaO 3S-N NOH++ HCl二、 主要原料1、对氨基苯磺酸 8.7克2、30%HCl (d=1.15) 18.3克3、NaNO 2 3.5克4、30%NaOH (d=1.33) 7.4克5、乙萘酚 7.3克6、食盐 约7.5克7、碳酸钠 2.7克8、尿素三、实验方法1、重氮化⑴在150ml烧杯中,加入55ml水,8.7克对氨基苯磺酸,2.7克碳酸钠,加热使其全部溶解。

冷却后,再加入溶于8ml水的3.5克NaNO2的溶液,搅拌,备用。

(用手搅即可)⑵在250ml烧杯中,加入40ml水,再加入16ml 30%HCl搅匀,冰浴冷却,控制温度在10℃~15℃。

将上述混合液于10~15分钟内均匀加入。

加完后保持此温度,继续搅拌30分钟,得重氮盐白色悬浮液。

用刚果红试纸检测呈兰色,显示悬浮液保持酸性。

加入少量尿素破坏过量的亚硝酸。

2、偶合在400ml烧杯中,加入60ml水,7.3克乙萘酚,在搅拌下加入6ml 30%NaOH,升温到80℃,使其全部溶解。

然后把此溶液倒入已经备有冰浴冷却,电动搅拌的500ml搪瓷烧杯中,使其冷却至8℃,加盐2克,快速加入重氮盐全部量的1/2,此时pH为8~10,再加盐3克,然后将剩余的1/2重氮盐控制在10分钟内均匀加完,并随时用液碱调pH≥8。

加完重氮盐,继续搅拌30分钟,再加盐2.5克,并用HCl调染液pH= 7。

继续搅拌约30分钟,直至重氮盐消失时为偶合终点。

(用H酸作渗圈实验)。

偶合完成后染料应全部析出,用水抽过滤,得橙红色滤并,自然干燥,作实验三染色之用。

实验二强酸性染料的染色1、配方羊毛织物:1克,浴比1:50药品配比(以纤维重量计)用量(克)染料3% 0.03无水硫酸钠10% 0.198%硫酸 3.5% 0.0352、羊毛的予处理在40℃~45℃把羊毛投入50ml 5克/升的净洗剂LS中,加入1克碳酸钠处理20分钟。

3、染浴配制称1克染料放入100ml烧杯中,加入少量水,调成浆状,再加入沸蒸馏水50ml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必要时可加热溶解),然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烧杯用蒸馏水洗二次,洗液一同倒入容量瓶中,冷至室温后用蒸馏水稀释到刻度,得1%染料溶液。

吸取上述溶液3ml,加入2%硫酸钠5 ml,1%硫酸3.5 ml,加蒸馏水至体积为50 ml,即得染浴。

4、染色过程将染浴加热到40~50℃,投入羊毛,于30分钟内均匀升温至沸,继续沸染45分钟,染色时不时搅动,以使上色均匀,并维持浴比不变,如果染料尚未吸尽,可酌量补加1%硫酸数毫升,再沸染20~30分钟,然后冷却至室温,取出洗涤晾干。

实验三染料溶液浓度的测定(分光光度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2、学习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染料在溶液中的浓度3、学会染料吸收光谱曲线的测定和染液浓度的测定,加深对染料色泽和吸收光谱关系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染料浓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朗白—比耳定律。

该定律指出,有色溶液对一束平行单色光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之积成正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A=Kbc式中:K——吸光系数或消光系数,表示纯物质浓度为1g/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K值是各种染料在一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b——有色溶液的液层厚度;c——有色溶液的浓度;A——吸光度。

在一定波长和一定液层厚度的条件下,吸光度与稀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吸光度A也可以用光密度D或消光值E表示。

根据吸光度A与浓度C之间的直线关系,将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2与已知浓度为C1的该物质吸光度A1比较,即可求出待测溶液的浓度C2。

这就是比色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C1 A1=A2C2or C2=A1C1×A2三、主要仪器和化学品72型分光光度计、2号比色皿、移液管、洗耳球、容量瓶、烧杯、电炉子、电子天平。

待测精制染料、氢氧化钠。

四、实验步骤⑴溶液准备:准确称取0.1g染料,用水溶解,若出现浑浊或沉淀,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pH值至碱性并加热使染料完全溶解,将染料溶液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500mL的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将上述溶液分别按倍数关系(2mL、4mL、6mL、8mL、10mL)吸取不同体积,转移到另外几个100ml容量瓶中并稀释到刻度,摇匀,待测其吸光度。

⑵测定染料吸收光谱曲线:在上述配好的染料溶液中,取中间浓度的一个,注入比色皿中,在72型分光光度计上测定420~700nm波长处的一系列相应吸光度。

用坐标纸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其吸收光谱曲线。

为使光谱曲线准确可靠,可在其波峰转折处附近多测几个点。

在吸收光谱曲线上查出最大吸收所对应的波长,即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与浓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所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染料浓度时,通常总是选择其最大吸收波长处。

⑶绘制标准曲线:当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确定后,用最大吸收的波长分别测定上述配好的已知浓度染液,然后用坐标纸以染料浓度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制作标准曲线。

此线应为一通过原点的直线。

⑷测定未知浓度的染液:在测定同一染料的未知浓度的染液时,以其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得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得对应的染液浓度。

五、注意事项⑴被测物质在所选定的浓度范围内应遵守比耳定律,通过作标准曲线,可以检查浓度与吸光度是否呈线性关系。

当溶液浓度太大时,因为缔合现象的发生,将会偏离比尔定律。

⑵为了减少误差,在所选定的浓度下测得的吸光度应在0.1~0.7或透光率在20~80%之间。

试验时应选定合理的浓度范围,并选用不同厚度的比色皿,使吸光度合适。

但应注意,测未知溶液浓度所用的比色皿,应和作标准曲线时所用的比色皿一致,若不一致时须经换算后方可查用标准曲线。

⑶试剂的加入量、温度、放置时间、pH值、干扰物质是否存在,都可使所得的结果发生误差。

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条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空白溶液的条件应尽量和试验条件相同。

⑷水溶性染料用水作溶剂,非水溶性染料可用二甲基甲酰胺或丙酮等作溶剂。

注:本实验所称染液浓度均指质量浓度实验四织物上染料的鉴别今有编号为1、2、3的三个染样,分别是用活性、直接、还原染料染色的,试分别鉴别之。

取三个染样分别放入三个小烧杯中,各加入10~20ml水,1~2ml的浓氨水,加热至沸,浸出足够量的染料,取出染样,然后各加入0.01~0.03克的白棉布及0.03~0.05克食盐,加热保持微沸2~3分钟,取出染样用水洗涤,并与原样比较,若白棉布能染得与原样几乎相同的颜色,则所用染料为直接染料,写上标号。

再取剩下的两种染样,分别放入两个小烧杯中,各加入2~3ml水,0.5~1ml的10%NaOH溶液,加热至沸,加入1ml保险粉溶液,加热至沸,保持沸煮1分钟,取出染样,然后在此两个小烧杯中各加入0.03~0.05克的白棉布及0.01~0.02克食盐,加热保持沸煮1分钟,冷却,取出染样在滤纸上氧化。

若能再染布且其色泽与原样仅有浓淡差别,证明为还原染料染色,写上标号。

在上述两个过程中均为负结果者,则为活性染料染色,写上标号。

最后把鉴别结果写好实验报告,并把原染样和鉴别时所染得的布样贴在报告上,以作比较。

实验五设计合成活性艳红X—3B一、设计实验的目的1、学会综合应用已学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培养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

2、检验自己的学习是深入,是掌握还是死记硬背停留在表面。

二、活性艳红X—3B的结构式:三、主要原料1、三聚氯氰2、H酸(单钠盐)3、苯胺4、亚硝酸钠5、30%盐酸6、碳酸钠7、食盐四、用量三聚氯氰、H酸(单钠盐)、苯胺均为0.03摩尔。

五、设计报告要求1、列出反应方程式,计算投料量。

2、写出实验方法,包括:反应条件、反应装置、操作步骤,主要仪器设备、辅助原料等。

3、论证你所设计的合成方法依据何原理?为什么要这样做?六、提示1、合成需经三步,重氮化、偶合、缩合。

2、设计时应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以前所做过的实验综合考虑。

3、三聚氯氰的性质熔点:146℃,沸点:190℃,白色结晶,基本上不溶于水,遇水则逐渐水解,随温度升高水解加剧。

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强烈的刺激味(产生HCl 和氯气)。

4、对其他原料如不清楚应查阅“化工词典”及有关书籍。

实验六X型活性染料的染色(浸染)1、配方棉纤维织物:2克,浴比1:50药品配比(以纤维重量计)用量(克)染料2% 0.04食盐40克/升 4碳酸钠12克/升 1.22、棉纤维的予处理把2克棉纤维浸入5克/升净洗剂LS50ml中,沸煮处理10分钟,取出水洗备用。

3、染浴配制1%染料溶液配制(同强酸性染料,活性染料溶解在30~40℃水中)。

吸取上述溶液4ml,加蒸馏水至体积为100 ml,即得染浴。

4、染色过程将染浴加热到20℃,投入棉织物,不时搅动,染15分钟,加入一半食盐(2克),继续染15分钟后再加入其余的食盐(2克),再染15分钟,加入1.2克碳酸钠,半小时升温至40℃,续染半小时,染毕,将染物取出充分水洗,然后用5%的肥皂50 ml沸煮10~15分钟,清水洗,晾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