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常识曹全碑笔法专题培训课件
隶书技法:曹全碑
读书笔记
非常好,有示范视频,有文字解说,还有文字的发展进程与变化,学到不少。
以曹全碑的字例,非常细致地讲解了隶书,非常好,很有收获。
若临《曹全碑》帖前能先读此书会得到很好的指导,更知道每笔画怎么下笔怎么运笔,很好的指导书!。
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曹全碑的隶书是临摹的不二选择,之前在网上找其他的隶书发现一些可能过分追求个 性,那种风格我暂时接受不太来[捂脸]。
[第82本]有笔画的示范视频,有文字解说,还有文字的发展进程与变化(甲骨文——金体——小篆体——隶 书),及文房四宝知识普及。
练了十几年楷书了,终于可以练练隶书和篆书了。
很少给书法书籍评论因为涉入其中只是知道喜欢却还不知道其中的精深与博大最近练习《曹全碑》的时间比 较多我最放松的时候就是写曹全那笔间的妩媚倒也可以临的颇有的味道体会到了双勾的精准写不好的时候或者不 到位的时候用这个技法还是很有感觉的别的笔画还算可以吧但“挑”实在是写的很丑只能多练了最最得意的还是 波磔很舒展很自由很有感觉...此书笔法细讲的很好特别是每种笔画后就特别的字有了甲骨文中金文的字例很是 绝配!。
隶书技法:曹全碑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书法
书
鉴赏能力 头波
讲点
组合
波磔
技法
知识
字例 横折
横第
隶书
竖波
笔画
斜波 竖
必会 斜
内容摘要
隶书技法——曹全碑,本书共分15讲,每一讲具体包括笔画讲解、字例讲解、拓展字例、文字知识、字例练 习五个部分内容,书前还有书法常识和书写基础,书后附同字体碑帖欣赏,可增强书法学习者的国学知识和书法 鉴赏能力,并且通过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观看视频,进行学习,与作者零距离沟通。
隶书《曹全碑》十一种基本笔法图示
隶书《曹全碑》十一种基本笔法图示2019-07-25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
《曹全碑》是汉朝著名隶书碑刻,其特点字型秀美线条粗细变化大,中宫紧实,主笔突出。
书写动作潇洒飘逸有篆书笔意,是隶书代表作之一。
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曹全碑是汉朝著名隶书碑刻其特点字型秀美线条粗细变化大中宫紧实主笔突出书写动作潇洒飘逸有篆书笔意是隶书代表作之一曹全碑的用笔以藏锋、圆润为主,同时辅以露锋笔法和方折体势,因此能柔中见刚。
点起笔藏锋,以圆润居多。
尖点起笔略带方势,形如木楔,出锋不宜太尖锐。
长点也多呈尖尾,收笔要缓,形态迟钝。
起笔藏锋以圆润居多尖点起笔略带方势形如木楔出锋不宜太尖锐长点也多呈尖尾收笔要缓形态迟钝点在字形中多起辅助作用,方向和体态随结构而变。
一字中有多点出现时,其中有所变化;注意在统一点作组合使用时,有明确的秩序感。
点在字形中多起辅助作用方向和体态随结构而变一字中有多点出现时其中有所变化注意在统一点作组合使用时有明确的秩序感|横|横隶书横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横形态明确,且左右发挥。
曹全碑的主笔横有水平形和覆舟形两大类,起笔均藏锋,但形态有圆、方、弯的变化。
隶书横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横形态明确且左右发挥曹全碑的主笔横有水平形和覆舟形两大类起笔均藏锋但形态有圆方弯的变化主笔横在后半段笔锋逐渐按下,然后提锋收笔,收笔出锋不宜太快,锋尖含浑不锐利。
主笔横在后半段笔锋逐渐按下然后提锋收笔收笔出锋不宜太快锋尖含浑不锐利在有些字形中,因结构限制,横画只能向第二行字例中,虽然横画右发挥,具有主笔横画的形态,也因为结构限制,不作左右夸张发挥。
在有些字形中因结构限制横画只能向第二行字例中虽然横画右发挥具有主笔横画的形态也因为结构限制不作左右夸张发挥另外,副笔横画的各种形态,其中也有水平形和覆舟形的变化。
和主笔横画相比,副笔横画取势平和,笔法变化不大。
曹全碑的副笔横画大多有前重后轻的特点,收笔略呈迟钝的尖势。
另外副笔横画的各种形态其中也有水平形和覆舟形的变化和主笔横画相比副笔横画取势平和笔法变化不大曹全碑的副笔横画大多有前重后轻的特点收笔略呈迟钝的尖势|竖|竖曹全碑的坚画起笔多藏锋成圆势,收笔则尖尾竖状如“悬针”,但尖头有尖和圆的变化。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10)曹全碑临摹高清大图
《曹全碑》技法讲座(连载10)曹全碑临摹高清大图《曹全碑》结构特点(三)四、包围结构包围结构是指由字框和字内两部分所组成的字的结构方式。
它们利用字框和字内部分的大小、长短、高低、宽窄、避让等关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内外疏密得当,整体和谐美观。
(一)半包围半包围字所包部分要求重心平稳。
它相对于全包围结构而言,在字形的表现上更为丰富。
下面我们列举的是半包围结构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字形。
如“周”、“同”、“风”、“历”、“廉”、“远”、“逆”“幽”等字。
“周”、“同”、“风”三个字属于包三面、留底下一面的字形。
“周”字在书写时注意撇画的走势,由竖画转至撇画,而且外框的宽度与“月”字的宽度不同,所以书写时要注意上面把握横画的宽度,这样字内的空间才会得当。
“同”字的字形较方正,书写时注意几个笔画的分布要均匀,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
“风”字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几”字框的形态,中间的部分往里收,注意上面的横画取左低右高之势,同时也要把握好“背抛钩”的弧度。
“风”字的撇画也取弧势,且将撇画处理为较含蓄的钩画。
书写时要仔细观察两个钩画的形态,一般将撇画的钩处理得较含蓄,而将背抛钩尽势舒展。
除了把握好外框部分外,字内的一撇与“虫”字的处理也不容忽视。
撇画作横画处理,且横画与外框的撇画和背抛钩相搭接,下面的“虫”处理得很有意思,上紧下松,将松散的空间部分留至字底。
它们由于是字内部分,因此处理得较小,取斜势,与外框部分配合紧密。
整个字形完整统一,字形方整自然。
“历”、“廉”两个字是包左上、留两面的字形。
“历”字在《曹全碑》中作为异体字处理,在字头上多加了一个点画。
“广”字头处理得很有特点,由于字内部分取势较长,因此外框的字形处理得较小、较轻,横画和撇画处理得较短。
这就好比一个人穿的披风一样,根据不同身高的人定做长短适度的披风,这样才会整体和谐统一、美观大方。
“历”字的“广”字头与字内部分搭配自然,且仅有上面部分与字头的横画相连接,“广”字头的撇画呈向上轻挑之势,与字内部分形成足够的空间,此字疏密有致,恰到好处。
【精品美术】书法科目课件:平凡者的创造——隶书-曹全碑(共12张PPT)
三、上紧下松,中敛外肆
《曹全碑》有个特点不好 把握,很多同学容易把它 写的特别松散,给人看起 来这个字非常懒惰,没有 精神,什么原因造成的? 就是因为你没有把握住这 个字的内在造成的。
叁
示范与临摹
肆
作品展示
谢谢大家
蚕蚕不头二设雁,雁尾不双飞 一波三折
在隶书中,表现力极 强的雁尾只能有一个, 多了反而不美观了
二、因字结形
什么叫因字结形?
请大家看下这个字,他是根 据这字的笔画多少,来决定这个 字的形状,这种叫做因字结形, 你看隶书绝大多数是扁的,由于 有这个横和蚕头雁尾,它在绝大 多数情况下,给人感觉是扁的, 但是它还是有这样形状的,这种 情况在隶书中大量存在,包括其 它隶书中也大量存在,所以我们 同学不要以为隶书就是扁着写的, 正是因为有这种情况出现,才给 隶书增加了变化,增加了艺术的 效果。
贰
曹全碑的特点
《曹全碑》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曹全是 汉初名将,《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 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 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 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曹全碑》结体之 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 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 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 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曹 全 碑 为 例
来
由
的
书一
碑
全二
章 节
贰
曹
Chapter Title Chapter Title Chapter Title Chapter Title
摹
临
与
范三
章 节
示
叁
结
小
03-曹全碑讲义
第三讲《曹全碑》赏析吴继宏第二章隶书曹全碑概述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
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
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
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
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
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
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
一根据文献记载,《曹全碑》出土时笔画完好,一字不缺,后来在转移至郃阳县孔庙的过程中,碑石受损,第一行末“因”字右下半缺损。
在明末,又由于大风折树的原因,碑石自首行“商”至第十九行“吏”,断裂为一道,于是传世拓本便有了“断前本”与“断后本”的区别。
二西安碑林︽曹全碑︾原碑欣赏碑文欣赏曹全碑拓片曹全碑字帖选页◼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
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
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
也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
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孙承泽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曹全碑的艺术风格《曹全碑》无疑是汉隶中的名碑,但历来就有争议。
美之者誉之为“隶书之《兰亭》“,诋之者之谓其纤秀柔靡,如女郎所书。
所以历来学隶书,都不主张以《曹全碑》入手,也不主张多习。
说它如《兰亭》,是誉之过当;说它如女郎所书,是诋之过甚。
隶书常识曹全碑笔法课件
5、点画 是其他笔画的浓缩,包括:平点、竖点、撇点、捺点等。
起笔大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藏锋逆入,要写的生动灵巧、彼此呼应。 注意:“三点水”的特殊写法。
6、钩画 隶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钩,多为似钩的弯曲形态,钩画
行至弯处,要转动笔峰,保证中锋行笔,末端向左上或下回 锋收笔。
偏旁部首特点显著,通过学习可清楚的看到汉字 的流变。
1、双立人、提手、示字 双立人首笔为小短横或点;
提手可先写两笔横画,再写竖弯钩; 示部首笔为短横,斜点忌写横竖交叉处。
2、三点水、竖心、女字、绞丝 三点水的三点收笔所指方向偏右上方。
竖心有篆法痕迹,不宜过宽 女字旁左右两笔取弧形,上面可对应碰住。 绞丝有篆法痕迹,转折处裹锋用笔。
具体可分为上收下放、左收右放、内收外放等。 字内的空间较紧密,字外空间较空旷,这是
《曹全碑》显著的特征。
隶书常识及 曹全碑笔法
周广哲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
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 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隶书的起源及演变
当时秦国的正统文字是小篆,笔道圆转回环,某些笔顺不符合手 写的自然习惯,严重影响了书写的速度。
而社会事务的日益繁杂,对快速书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书 写人为了简便快捷,往往将篆文的圆转笔道改为方折笔画,有时 还略加省改,已略具隶书的风味,在当时形成了一种俗书体。
(三)、蚕头雁尾时 期--------东汉中后 期
进入东汉,隶书 的发展着重于点划形 式的突破,一波三折, 蚕头雁尾等写法逐渐 成熟。
隶书笔法特点
行笔以“迟涩”为主,追求 力透纸背的厚重感,横平竖 直,笔画均匀、 平稳、表 现出古拙、苍劲,安稳、平 和之美。
隶书曹全碑上下左右结构讲解优秀PPT文档
右短齐下
右部较短时,右部下沉,底部与左部保持平衡,有上下错 落之变,使其灵动。
左宽右窄
其左右各自位置分配不均衡(与笔画多少有关),其上下 或齐或长或短,因字而变。
左窄右宽
其分析方法位置空间与上相悖,或右部有撇、捺、钩、斜、
波画的字。
左长右短8页,西、雍、郡 19页,振、和、醪 20页,职、婓(第二个)、贯 21页,处、药
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如图“继”字左边,上下位 置相当,上紧下松,右边上小下大的排列,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 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
4、收放自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 碑》中尤显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 如图六“季”字上紧,下放,“升”字则相反,是左收右放,高低错落, 宽窄变化,迎让避就,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使字生动灵活, 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 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标志。这一类字大多笔势流畅,静中有动,燕尾 翩翩,体态舒徐,疏密纵敛的对比格外强烈。《曹全碑》飘逸秀丽的风 格主要体现在这里。 偏旁错落有致,通常为短左靠上、长右靠下;
5、笔断意连。如“国”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 不迫塞,中“或”上引虚下,更显空灵。现在却脱开了,同右边相合成 字,左断右连,反而相映成趣。
6、上紧下松。《曹全碑》字势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飘然欲飞。它除 了较一般汉碑扁平外,又与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关系密切。如图八 “夷”字,上面短画收腰,下部笔画颀长,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 字全字都上敛,紧密纠结在中宫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 字的上与密下的的中强心位烈置对对正比,字中形平更正显、不节偏不奏移明,点快、竖。、这斜画种的相上交紧处左下右平松衡的对称结。构是形成妍媚秀丽艺 左其旁左短 右小各术的自风,位往置格上分靠配的,不保均要持衡素其(上与之端笔与画一右多,部少整有它体关平)与齐,质。其上朴下或自齐然或长的或短古,拙因字之而变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 斥。 如图“继”字左边,上下位置相当,上紧下松,右边上小下大的排列,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
隶书《曹全碑》第一讲(课堂PPT)
3
• 学习隶书: • • 1、理解书体变革,及规矩的形成。 • 2、增加对字的主笔及对结构美感认识, • • 3、掌握装饰性、实用性书体,拓宽书写技能、 • 4、磨练沉稳的性格。
4
汉碑欣赏 可大体分为三类 1摩崖刻石系列
早期隶书字,刻在山崖上, 结构自由,虽以篆法入隶, 但打破了小篆的严谨对称结构。
《石门颂》疏朗、朴厚、 敦实往往与其所处的 莽莽山岭形成统一的美感。
如超过两个字长度的 高祖授命的“命”字。
5
•2 融古意系列
•
已形成了隶书独特风格,
•普遍用了波磔燕尾。
•字体基本一致,
•《张迁碑》:
•用笔方起方收,苍劲有力。
形成生涩的气韵。
• 折笔多呈直角,
• 毫不修饰,
• 点画奇绝
•多呈三角点。
25
26
27
隶书笔法特点
• 笔法讲究师承:
• 赵孟頫: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 •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 (后人评清尚变) • 用笔注意的环节:起、行、收
16
• 《郙阁颂》,东汉建宁 五年(172年)刻于陕西略 阳白崖上,为摩崖书。 刻石原在略阳徐家坪街 口村郭家地,1979年12 月农民修乡间公路, 《郙阁颂》受损,后被 迁至略阳灵崖寺。
17
《莱子侯刻石》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 山东滕县颜逢甲卧虎山前被发现的。此石开始
安置在邹县孟庙内,现存曲阜孔庙中。
1815),字组似,号 墨卿,福建汀州人。 乾隆五十四年进士, 嘉庆十年任扬州太守。
•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 楫》中认为:“本朝 书家有四,皆集古大 成以为楷。集分书之 成,伊汀州也。”与 邓石如同为清代碑派 书法的代表人物,有 “南伊北邓”之称。 他师法汉碑中雄浑平 直一类,如《衡方碑》 《西峡颂》《张迁碑》 等,尤其是对《衡方 碑》临习达百遍之多, 从中吸收符合他性情 的东西。
隶书《曹全碑》,笔法、结构、创作打通关
隶书《曹全碑》,笔法、结构、创作打通关
《曹全碑》
汉郃阳令曹全碑
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风格秀逸多姿,结体匀整著称
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隶书入门第一选碑
经典教程
《曹全碑隶书教程》
从实用性出发,注重基础学习,鼓励创作。
全书隶书范字部分以曹全碑原碑拓本为蓝本,经过筛选、归类及特殊的技术处理后,翻制成墨迹,并配以米字格,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并且掌握字形结构以及笔画定位。
内容丰富、系统而全面,帮助书法爱好者由入门步入书法创作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隶书《曹全碑》基本笔画讲解示范
隶书《曹全碑》基本笔画讲解示范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
《曹全碑》是汉朝著名隶书碑刻,其特点字型秀美线条粗细变化大,中宫紧实,主笔突出。
书写动作潇洒飘逸有篆书笔意,是隶书代表作之一。
曹全碑的用笔以藏锋、圆润为主,同时辅以露锋笔法和方折体势,因此能柔中见刚。
|点|起笔藏锋,以圆润居多。
尖点起笔略带方势,形如木楔,出锋不宜太尖锐。
长点也多呈尖尾,收笔要缓,形态迟钝。
点在字形中多起辅助作用,方向和体态随结构而变。
一字中有多点出现时,其中有所变化;注意在统一点作组合使用时,有明确的秩序感。
|横|隶书横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横形态明确,且左右发挥。
曹全碑的主笔横有水平形和覆舟形两大类,起笔均藏锋,但形态有圆、方、弯的变化。
主笔横在后半段笔锋逐渐按下,然后提锋收笔,收笔出锋不宜太快,锋尖含浑不锐利。
在有些字形中,因结构限制,横画只能向第二行字例中,虽然横画右发挥,具有主笔横画的形态,也因为结构限制,不作左右夸张发挥。
另外,副笔横画的各种形态,其中也有水平形和覆舟形的变化。
和主笔横画相比,副笔横画取势平和,笔法变化不大。
曹全碑的副笔横画大多有前重后轻的特点,收笔略呈迟钝的尖势。
|竖|曹全碑的坚画起笔多藏锋成圆势,收笔则尖尾竖状如“悬针”,但尖头有尖和圆的变化。
尖尾如悬针,但尖头不锐利。
另一类“垂露”竖,起笔后逐渐按锋下行,收笔要回锋。
曹全碑中的竖画大多笔势变化不大,头尾均呈圆浑状。
注意竖画基本都呈垂直形,有时偶有变化,但不宜明显倾斜。
在遇到两竖并立的字形时,隶书往往将左竖画发挥成弯尾状以求得变化,典型的如“门”字类字形。
弯尾竖上半段写如竖,在中部或尾部才向左弯出,其形态又有种种变化。
左右结构中左侧的竖画也多写成弯尾竖,如报、扶、德等字;四行是中心竖画发挥为弯尾竖的字例。
这种弯尾竖在后来的楷书中有的回归为竖;有的变化为撇;有的则演化为竖钩,因此不能从楷书的角度推想隶书的写法。
|撇|撇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撇画又可分为斜撇、直撇两大类。
隶书常识曹全碑笔法 ppt课件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
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
古学界和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
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
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秦隶
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
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
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
偏旁补充: 下面,把一些字中的篆书部首(非曹全碑) 演化到隶书时的写法列出,可从中体会汉字的起 源和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与继承。
以上可见隶书: 1、写法要有篆意 不能学楷,有安详、古拙感。 2、结构远没楷书严格 允许变化、美化。 3、可用来解决硬笔字的不稳定和主笔不明显问
题,
汉碑欣赏
可大体分为三类’ 1摩崖刻石 早期隶书字,刻
二 结构原则 1、均衡稳定
均衡 是隶书结构的普遍原则,隶书整体上产 生停匀、齐整的视觉效果。
稳定 是隶书结构的另一重要原则,重心是平 稳的关键。要求“字字摆得正”。字形中正者,重 心明显,或竖画居中,或呈左右对称之态;字形偏 倚者,要求偏中求正,多以斜笔、弯笔或折笔等 作支撑,以达到整体的平稳。
2、收放和谐 主要点画如:撇、捺、波画等都特别舒展,
其中锋用笔,起收浑 圆,一般不见棱角,撇画 有上翘,雁尾末端尖锐但 下角圆润。
《曹全碑》
属于秀丽一格,平 和静穆,柔中有刚, 结体匀整,
体态扁平,间有狭 长之笔,撇捺极为舒 展
通篇章法清丽婉畅, 与《礼器》前后辉映 汉碑至宝。
且保存完好,字口清 晰,易于学习。
3、竖画:起笔藏锋 收笔有露锋或回锋。竖一般较横粗壮, 竖的上下往往要有轻重变化,不露顿挫感 不然呆板。
3、撇画 (最基本笔画) 撇画起、收笔均要藏锋,再转笔调锋,行笔时要自始至终 保持中锋, 收笔是可向上或向下回锋收笔。
隶书《曹全碑》基本笔法图示
隶书《曹全碑》基本笔法图示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
《曹全碑》是汉朝著名隶书碑刻,其特点字型秀美线条粗细变化大,中宫紧实,主笔突出。
书写动作潇洒飘逸有篆书笔意,是隶书代表作之一。
曹全碑的用笔以藏锋、圆润为主,同时辅以露锋笔法和方折体势,因此能柔中见刚。
|点|起笔藏锋,以圆润居多。
尖点起笔略带方势,形如木楔,出锋不宜太尖锐。
长点也多呈尖尾,收笔要缓,形态迟钝。
点在字形中多起辅助作用,方向和体态随结构而变。
一字中有多点出现时,其中有所变化;注意在统一点作组合使用时,有明确的秩序感。
|横|隶书横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横形态明确,且左右发挥。
曹全碑的主笔横有水平形和覆舟形两大类,起笔均藏锋,但形态有圆、方、弯的变化。
主笔横在后半段笔锋逐渐按下,然后提锋收笔,收笔出锋不宜太快,锋尖含浑不锐利。
在有些字形中,因结构限制,横画只能向第二行字例中,虽然横画右发挥,具有主笔横画的形态,也因为结构限制,不作左右夸张发挥。
另外,副笔横画的各种形态,其中也有水平形和覆舟形的变化。
和主笔横画相比,副笔横画取势平和,笔法变化不大。
曹全碑的副笔横画大多有前重后轻的特点,收笔略呈迟钝的尖势。
|竖|曹全碑的坚画起笔多藏锋成圆势,收笔则尖尾竖状如“悬针”,但尖头有尖和圆的变化。
尖尾如悬针,但尖头不锐利。
另一类“垂露”竖,起笔后逐渐按锋下行,收笔要回锋。
曹全碑中的竖画大多笔势变化不大,头尾均呈圆浑状。
注意竖画基本都呈垂直形,有时偶有变化,但不宜明显倾斜。
在遇到两竖并立的字形时,隶书往往将左竖画发挥成弯尾状以求得变化,典型的如“门”字类字形。
弯尾竖上半段写如竖,在中部或尾部才向左弯出,其形态又有种种变化。
左右结构中左侧的竖画也多写成弯尾竖,如报、扶、德等字;四行是中心竖画发挥为弯尾竖的字例。
这种弯尾竖在后来的楷书中有的回归为竖;有的变化为撇;有的则演化为竖钩,因此不能从楷书的角度推想隶书的写法。
|撇|撇画有主副之分,主笔撇画又可分为斜撇、直撇两大类。
隶书《曹全碑》第一讲
书写技巧指导
用笔要活
在书写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笔 法,使线条富有变化。
结体要巧
巧妙安排字的结构和布局,使字形 美观、和谐。
章法要妙
注重整体章法的安排,使作品呈现 出统一而协调的美感。
05
学员临摹实践与互动环节
准备工具材料
墨
松烟墨或油烟墨, 需研磨细腻、浓淡 相宜。
砚
石砚或瓷砚,用于 盛墨和研磨。
提高书法爱好者的书写水平
本课程面向广大书法爱好者,通过系统讲解和示范,帮助学 员掌握《曹全碑》的书写要领和技巧,提高书写水平,培养 书法审美情趣。
课程安排
课程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共16次课。
课程形式
采用线上直播授课形式,学员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观看直 播并参与互动。
课程内容
从隶书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等方面入手,系统讲解《 曹全碑》的笔法、字法、章法等书写技巧,并结合实际书 写进行示范和指导。
隶书特点及艺术价值
隶书特点
以方扁为主,结构严谨,笔画粗细变 化明显,波磔分明,具有独特的韵律 感和动态美。
艺术价值
曹全碑是隶书中的经典之作,其书法 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不仅展现 了隶书的独特魅力,还体现了东汉时 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
作者及创作年代
作者
曹全碑的作者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敞。他精通隶书,善于运用笔法和墨色表 现隶书的神韵和气势。
关键字词解释
郃阳令
曹全曾任郃阳县令,是 其主要仕宦经历之一。
孝廉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 一,指孝顺亲长、廉能
正直的人。
张掖
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张 掖市,曹全曾在此地任
职。
功德
指曹全在任期间所表现 出的优异政绩和道德品
隶书《曹全碑》入门教程笔法精讲。建议收藏!
隶书《曹全碑》入门教程笔法精讲。
建议收藏!隶变后的字,与篆书相比,就是具备了鲜明的点画持征。
笔法有方有圆,方圆并用。
下面,书法思考以明朗的笔迹演示,结合相对切实的例字,给大家详尽讲解隶书的基本写法。
掌握这些基本写法后,隶书的基础成就了一大步。
难得好教程,务必收藏好,或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一、横画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
往往以“横飞”为美。
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
有方笔圆笔两种。
1.平横。
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
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
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
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
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
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
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
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
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
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
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1、以坚代撇隶书中有一种情形值得注意,即以竖代撇现象较多。
主要表现在书写楷书戈钩的短撇上,如“或”第七笔,“威”第八笔,“咸“第八笔。
隶书中的点大多是由竖充任的。
三、撇画撇画又称掠画,是仅次于波画的又一重要笔画,它在隶书中变化很多,除了长撇、弯撇,还适用十一些左旁的竖画(竖撇)。
隶书中的撇笔无论怎么变化,书写时均应起笔有力,沉着刚劲,忌轻飘。
1、长撇这是隶书中最基本的撇。
一般逆锋起笔,内右向左倾斜行笔,整体弧度不大,藏锋向上收笔,它与后来楷书的长撇基本类似。
2、弯撇这是隶书中常见的撇,胃比后弯如半月。
一般为逆锋起笔,或竖行—半向左下弯行,或直接弯行,弧度呈45°角。
3、竖撇这是一种将左旁竖画进行艺术美化的做法。
课程资料:隶书04
隶书特点、曹全碑02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飞檐源自2、 “蚕头雁尾”蚕头过多
雁尾过多
3、变弧为直,变画为点
→ →
4、变圆为方,变连为断
→ →
5、笔增提顿,画有粗细
曹全碑内容
• 碑阳铭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 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 (169)举孝廉, 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 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郃阳令。此碑 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碑阴刻门 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碑文中所记平疏勒事, 与《后汉书·疏勒传》颇有出入,因碑为当时所立, 故其记事为史家所重视。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 巾起义时,“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 动”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隶书入门
• 1、执笔、书写姿势、点横竖笔画练习; • 2、文房知识、其它笔画练习; • 3、书法三要素、曹全碑01; • 4、隶书特点、曹全碑02; • 5、隶书源流、曹全碑03; • 6、汉隶分类及艺术特征、曹全碑04; • 7、清代隶书、曹全碑05; • 8、章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全碑》显著的特征。
3、笔断意连 可明显感受到字中撇掠波磔笔势往来和流畅的
(一)、篆隶混参时期------秦代隶书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秦代的 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 画平整无波磔。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
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
古学界和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
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Βιβλιοθήκη 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秦隶
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
运笔过程中的提笔和按笔, 一般用在笔画的转折处。
1、横画 (最基本笔画) 隶书横画有平画与波画两种,平画两头要圆、中间要丰实,
要写的平正劲直。不像楷书有斜势,收、起笔处不露顿挫痕迹。
2、 波画:即带蚕头雁尾的横画。“波”有舒展异常的装 饰美感,且往往处在主笔位置。波画重起重收,左右舒展,
注意:笔画两端在一条水平线上 (最基本笔画) 要用在主笔,遵守 “雁不双飞” 的规矩。
隶书常识曹全碑笔 法
一、什么叫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
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 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二、隶书的起源及演变
当时秦国的正统文字是小篆,笔道圆转回环,某些笔顺不符合手 写的自然习惯,严重影响了书写的速度。
而社会事务的日益繁杂,对快速书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书 写人为了简便快捷,往往将篆文的圆转笔道改为方折笔画,有时 还略加省改,已略具隶书的风味,在当时形成了一种俗书体。
课堂作业:
《曹全碑》帖简要分析
《曹全碑》属于汉隶中字体秀丽的一类,运笔婉媚流畅。柔 中带刚,以圆笔为主,但主笔多用方笔,折笔处笔断意连,转 角圆润。
结构上,字形扁平稳重,撇捺开张,左右舒展,以横画为主 笔的字,横画特长,突出向外伸。
章法上 字距疏朗、行间紧缩,与行书的章法相反,字距大 于行距。
一、偏旁部首
3、竖画:起笔藏锋 收笔有露锋或回锋。竖一般较横粗壮, 竖的上下往往要有轻重变化,不露顿挫感 不然呆板。
3、撇画 (最基本笔画) 撇画起、收笔均要藏锋,再转笔调锋,行笔时要自始至终 保持中锋, 收笔是可向上或向下回锋收笔。
4、捺画 捺往往是主笔,与波画写法同,只是整体下斜,斜度要随 字型变 如“文 造”捺画。 捺要写的大气、飘逸、雄浑、苍劲,一波三折,不能一掠 而过。(撇和捺对称,称为“八分书”)。
二 结构原则 1、均衡稳定
均衡 是隶书结构的普遍原则,隶书整体上产 生停匀、齐整的视觉效果。
稳定 是隶书结构的另一重要原则,重心是平 稳的关键。要求“字字摆得正”。字形中正者,重 心明显,或竖画居中,或呈左右对称之态;字形偏 倚者,要求偏中求正,多以斜笔、弯笔或折笔等 作支撑,以达到整体的平稳。
2、收放和谐 主要点画如:撇、捺、波画等都特别舒展,
5、点画 是其他笔画的浓缩,包括:平点、竖点、撇点、捺点等。
起笔大都是藏锋逆入,要写的生动灵巧、彼此呼应。 注意:“三点水”的特殊写法。
6、钩画 隶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钩,多为似钩的弯曲形态,钩画
行至弯处,要转动笔峰,保证中锋行笔,末端向左上或下回 锋收笔。
7 竖折钩
隶书的典型笔法,是竖折与波画的组合 注意: 转折处忌过大。
5、下四点、心字底、走之旁、门字框 下四点分布均匀,方向有变化。 心字底捺画势平舒展厚重。 走之旁是典型隶书形态,连续小短撇,排列均
衡,可由里向外或反之。 门字框横画均匀、稍紧密。
隶书间架结构 改篆书的长方为扁方,横画密集、竖画宽松, 横平竖直,主笔突出。 同时保留了篆书字型结构的因素,(尤其是 部首),在避让、穿插、错落方面更为灵活。组 成字形的各个部分既独立存在,互不侵扰,又相 互依存、相互呼应。 注意:由于隶书与篆书有继承关系,就不要 处处坚持用楷书的笔法和结构为标准去写隶书。
偏旁部首特点显著,通过学习可清楚的看到汉字 的流变。
1、双立人、提手、示字 双立人首笔为小短横或点; 提手可先写两笔横画,再写竖弯钩;
示部首笔为短横,斜点忌写横竖交叉处。
2、三点水、竖心、女字、绞丝 三点水的三点收笔所指方向偏右上方。 竖心有篆法痕迹,不宜过宽 女字旁左右两笔取弧形,上面可对应碰住。
(三)、蚕头雁尾时 期--------东汉中后 期
进入东汉,隶书 的发展着重于点划形 式的突破,一波三折, 蚕头雁尾等写法逐渐 成熟。
隶书笔法特点
行笔以“迟涩”为主,追求 力透纸背的厚重感,横平竖 直,笔画均匀、 平稳、表 现出古拙、苍劲,安稳、平 和之美。
起笔一般为逆锋,行笔为中 锋,收笔或露锋或回锋。
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
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
也”,这是很有道理的。从“快”
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
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
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二)简朴方正时期-------西汉至东汉前期 隶书
西汉早期隶书多采用 实用性用笔, 没有粗 细相间,缺乏墨韵。结 字没有要求,在改秦篆 的圆转为方折的同时, 产生了破坏“平衡”的 笔画,在文字的最后一 笔,出现所谓的“隼 尾”。 到了较为成熟的西汉, 将竖画、横画都掺和 “隼尾”,使古隶早期 不平衡的结字又趋于平
绞丝有篆法痕迹,转折处裹锋用笔。
3、言字、弓字、金字、立刀 言字旁笔画为横画,均匀分布。 弓字旁上紧下松,竖弯钩向左伸展,有环抱之
势。 金字旁有篆法痕迹,撇伸捺缩。 立刀旁短竖作调横状,收笔可出锋或回锋。
4、见字、易字、老字头 见字旁上窄下宽,竖折钩向右开放。 易字旁上收下放明显,多撇斜向平行分布 看左耳。 老字头:典型隶书形态,撇分为两部分写。 宝盖头:两垂竖点与横断开,宝盖距字中
8、折画 (横折竖) 折画不同于楷书那样上带圭角,横画收笔不下压,转向
上,过横后在转向下,连竖画。 竖画短时略向左斜。
隶书用笔的原则: ①落笔峻落,收笔干脆。尤其要中锋行笔, ②笔势开张,锋毫不乱,随势变化,不使扭绞。 ③讲求笔画的“迟滞”效应, 技法要领:横长竖短、横细竖粗,波必三折,蚕头 雁尾不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