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李凭箜篌引》(1课时)陈娟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阅读全诗详析诗歌内容: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

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古典诗歌《李凭箜篌引》,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写箜篌音乐的诗。

我们将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以及古代箜篌音乐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

3. 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箜篌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以及了解古代箜篌音乐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李凭箜篌引》全文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箜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讲解:讲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意义,解释诗中的难点词汇。

3. 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

4. 实践: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5.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李凭箜篌引》的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李凭箜篌引》板书内容:背景与意义难点词汇解释意象与修辞手法诗歌风格欣赏背诵与练习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写出《李凭箜篌引》的诗句和意思。

答案:诗句:意思:李凭在中国弹奏箜篌,来自首都的消息传来。

2. 题目:请分析《李凭箜篌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答案:意象:诗中的意象包括箜篌的音乐、秋天的景色、飞翔的鸟儿等。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公开课中,学生们对《李凭箜篌引》的理解和欣赏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诗文。

但在讲解诗歌风格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进一步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以此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了解李白创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李凭箜篌引》教案简编

《李凭箜篌引》教案简编

《李凭箜篌引》教案简编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李凭箜篌引》是一首古代诗歌,通过讲述箜篌演奏者的故事,展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和音乐家的高尚品质。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使学生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凭;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3. 了解古代箜篌乐器的基本知识。

1.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 学会欣赏古典音乐,培养音乐素养;3. 学会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艺术魅力;2.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箜篌引简介介绍《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作者李凭及箜篌乐器的基本知识。

2.2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艺术特色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3 音乐欣赏播放箜篌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艺术魅力,培养音乐素养。

2.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诗歌和音乐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箜篌引的背景、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等知识。

3.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3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音乐、图片等资料,营造有利于学生感悟和体验的教学氛围。

3.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箜篌演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4.2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结构等方面的能力。

4.3 音乐素养评价学生在音乐欣赏、演奏等方面的表现。

4.4 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李凭箜篌引》原文及注释、译文等。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辨识并赏析本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提高鉴赏此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辨识并赏析本诗的音乐描写技巧。

(重点)2.提高鉴赏音乐描写类诗歌的能力。

(难点)【教法】任务驱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旧知回顾法、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谜面:李贺当向导,打一四字俗语。

让同学们联系诗人李贺来猜谜语。

(谜底:鬼才知道)本节课,就让鬼才李贺当向导,带领我们走进《李凭箜篌引》,感受乐师李凭弹奏的箜篌乐音的起伏多变及巨大感染力。

设计意图:1.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做好教学铺垫,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

二、学习目标展示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齐读学习目标:辨识并赏析本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提高鉴赏此类诗歌的能力。

设计意图:给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有重点地学习。

三、预习检测情况反馈、释疑将早读纳入教学,教师课前对收交的早读预习检测题进行批阅,课上反馈得分情况,表扬优秀,呈现问题,释疑答疑,解决早读遗留问题。

预设需要点拨的小题是第5小题: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参考答案:秋高气爽之时,乐师李凭在国都长安城中弹奏箜篌,诗人描写了箜篌乐音的起伏多变及巨大的感染力,赞叹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

设计意图:预习的终点是课堂的起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发现问题,并通过生答或师答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是课堂的起点。

四、深入学习学生先自主思考,完成导学单上相应小题。

自主思考无法完成的问题再展开小组讨论。

深入学习环节预设了有梯度的3道小题:1.除诗人外,诗中还有哪些听众?请在诗句中圈划出来。

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乐声的?参考答案:除诗人外,听众还有“凝云”“江娥”“素女”“紫皇”“女娲”“老鱼”“瘦蛟”“吴质”“寒兔”。

通过这些“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了乐声的感染力。

2.请找出诗中正面描写乐声的诗句并赏析。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白及其生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2)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把握;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递;3. 对作者李白及其生平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李凭箜篌引》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及其生平;(2)阐述《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释义;(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音乐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3)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色和情感;(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3)调查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琵琶行》、《高山流水》等,与《李凭箜篌引》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李凭箜篌引》电子教案

《李凭箜篌引》电子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课时)朱振成【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背景资料。

2、完成《助学》预习积累。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默写诗歌。

2.品味诗句,体会比喻运用的好处,探究本文侧面烘托的特点。

3.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评价任务】1、读诗歌,读准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2、解诗意,学生能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品诗句,学习赏析诗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下体会词语的魅力。

4、悟诗情,体会诗歌的情感。

5、比较探究,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示例有这么一位宫廷器乐家的演奏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甚至“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穿越千年,今天我们跟随诗人李贺一起来欣赏她的演奏。

二、作者简介、诗歌体裁1、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他的作品有浪漫主义风格,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著称,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后人称其为“诗鬼”。

2、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3、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三、读诗歌1.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箜篌神妪瘦蛟露脚2.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学生做出中肯的评价。

3、全体学生朗读。

四、解诗意说说诗歌大意,不懂的语句可参照课文注解,也可同位间互相探讨。

1、同位互相交流。

2、指生说诗歌大意。

3、反馈:你能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吗?张高秋颓不流中国逗秋雨露脚五、品诗句这首诗是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箜篌”演奏的美妙音乐的?试着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

《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

《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

《李凭箜篌引》教案《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凭箜篌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1一、情境导入: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积累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合作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三、自主学习:(我能行)作者简介及题解:1、李贺(790—816):字。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 ”。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根弦。

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

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神妪()()蛟舞()3、解释下列词语。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4、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李贺在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四、合作探究:(我最棒)1、诗歌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2、“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的“老”“瘦”是否妥当,试分析。

3、诗中有一句起过渡作用,找出来,加以分析。

4、最后一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乐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五、展示反馈:六、总结拓展:清代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XXXX》、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诗歌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解释和运用。

(2)诗歌意象的分析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简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李凭箜篌引》,理解诗歌的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个重要的诗句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以及对诗歌韵律的把握。

五、教学延伸1. 创作练习:邀请学生根据《李凭箜篌引》的主题和意象,创作自己的诗歌。

2. 文学鉴赏: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3. 演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演出,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李凭箜篌引》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的生平介绍、诗歌鉴赏相关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讲解。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比较探究《李凭箜篌引》教案1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比较探究《李凭箜篌引》教案1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李凭箜篌引》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极力描摹和渲染李凭弹奏箜篌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赞扬了她高超的演奏水平。

【教学目标】1.鉴赏作者描写音乐旋律的技巧。

2. 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诗歌中想象、比喻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李凭箜篌引》中典故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李凭箜篌引(第1课时)【教学建议】1.回忆式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曾经学过的有关于写音乐的诗歌导入。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教师补充: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2.走近作者。

学生自己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让学生自己谈谈,然后再放投影。

3.解题。

教师明确: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

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4.检查预习字词。

多媒体投影显示需要掌握的生僻字词。

5.欣赏诗歌。

(1)诵读全诗,划分层次。

(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2)熟读全诗,背诵。

先听本诗的配乐朗诵录音,再让同学有感情的朗诵,最后尝试当堂背诵。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李凭箜篌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美景美情,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2)领略作者的才情与品格,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诗歌意象、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凭及其箜篌技艺。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节奏、韵律。

(2)学生自主查找诗歌中的生僻字词,释义并分享。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昆山玉碎”、“凤凰来仪”等。

(2)分析诗歌中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箜篌音乐,想象诗歌中的美景。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2. 结合诗歌内容,创作一幅描绘诗歌意境的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的情况,考察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的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讨论进行评估。

3. 学生对诗歌意象、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讨和课堂发言进行评价。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

3.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李凭箜篌引》的背景介绍。

2.《李凭箜篌引》的作者介绍。

3.《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分析。

4.古典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凭箜篌引》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背景介绍讲述《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曲子的历史渊源。

3.作者介绍介绍《李凭箜篌引》的作者及相关事迹,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4.音乐美分析(1)曲式结构分析《李凭箜篌引》的曲式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规律。

(2)旋律特点指导学生欣赏《李凭箜篌引》的旋律,感受其优美、动人的特点。

(3)演奏技巧介绍《李凭箜篌引》的演奏技巧,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演奏方法。

5.古典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讲述古典音乐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研究古典音乐。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李凭箜篌引》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古典音乐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作者、音乐美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古典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同时,要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李凭箜篌引》的音乐。

2.教学课件:包含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3.参考书籍:提供《李凭箜篌引》的背景、作者、音乐分析等方面的资料。

4.网络资源:提供古典音乐鉴赏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

李凭箜篌引教学教案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教案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升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2)体会诗中的悲欢离合,认识人生的无常,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3)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验和情感的体会。

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

(2)简要介绍诗人李凭和箜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讲解诗歌中的古代文化知识。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鉴赏文章。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和表达方式。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案:李凭箜篌引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学习赏析李凭箜篌引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3.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李凭箜篌引的背景介绍;2.李凭箜篌引的诗词赏析;3.朗读练习。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背景介绍1.讲解李凭箜篌引的故事背景,介绍唐代文化和艺术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箜篌在唐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步:诗词赏析1.列举李凭箜篌引的几句诗句,让学生猜测其含义;2.与学生共同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步:朗读练习1.分发诗词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标注重点;2.模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如语调、停顿等;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对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2.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赏析诗词的情感表达;3.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诗词,表达出正确的语调和情感。

五、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自行查找相关文献,深入了解李凭箜篌引的历史背景;2.推荐其他与唐代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3.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为教案提纲,具体教学细节根据教师和学生情况进行具体调整。

第四步:知识扩充1.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李凭箜篌引的背景资料,如其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评价等;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李凭箜篌引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步:写作拓展1.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李凭箜篌引的短文;2.提供写作指导,如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

第六步:诗歌演绎1.鼓励学生将李凭箜篌引中的诗句编成歌曲或朗诵曲,进行创作演出;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七步:评价反思1.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让学生自评和互评;2.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以上为教案的拓展延伸部分,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具体安排。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李凭箜篌引》;(3)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朗读、默写、讨论等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李凭箜篌引》的诗意;(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句的翻译和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李凭及《李凭箜篌引》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李凭箜篌引》,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等;(2)分析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2)引导学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凭箜篌引》的艺术特色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句;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辅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诗歌欣赏的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3. 案例分析法:以《李凭箜篌引》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2. 终结性评价: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诗歌的感悟和分析能力。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贺及其诗歌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描绘的箜篌乐声之美。

3、学习运用侧面烘托和通感的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体会箜篌乐声的美妙。

(2)掌握侧面烘托和通感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难点(1)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2)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箜篌演奏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然后请学生分享听后的感受。

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二)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请学生简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诗歌,赏析音乐描写1、诗歌中哪几句是直接描写李凭弹奏箜篌的?明确:“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引导学生分析“玉碎”“凤凰叫”“泣露”“笑”等词语,体会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箜篌乐声的清脆、和缓、欢快等特点。

3、除了直接描写,诗歌还通过哪些方式来表现箜篌乐声?组织学生讨论,明确诗歌通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等诗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听众的反应、神话人物的感受、自然景象的变化等来表现箜篌乐声的美妙动听。

4、分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中“泣”“笑”二字的妙处。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并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了解李贺诗歌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提高诗歌鉴赏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正确的方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古典诗歌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韵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语言神奇的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诗歌夸张、想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创设情境,音乐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吴琳老师独奏的箜篌《梅花三弄》。

美妙动听的音乐,看不见、摸不着,转瞬即逝,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是出色的诗人却能用文字把这只可意会的乐声,酣畅淋漓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可感可触,让读者和诗人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境界,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清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评价“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艺术魅力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首诗是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2.作者介绍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李贺为“诗鬼”。

李贺和李白、李商隐并被称为“三李”。

二、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一:听读1.假如你穿越到晚唐,作为李凭演奏会的主持人打算怎样请李凭登场?主持人:“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人们的热情赞赏,她的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有请著名宫廷乐师李凭上台演奏。

2.听录音注意读音、节奏、情感、轻重缓急。

3.字词读音神妪(yù)瘦蛟(jiāo)露脚(lù)倚桂树(yǐ)4.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穿越的“你”,还有哪些特殊人物也被美妙的箜篌声吸引过来。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凭箜篌引》这首古文诗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能够理解并解读《李凭箜篌引》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能够欣赏并鉴赏《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美.二、教学内容2.《李凭箜篌引》的诗歌内容分析3.《李凭箜篌引》的艺术特点和意境解析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2.学习诗歌内容(20分钟)学生阅读《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然后老师进行诗意解析,讲解诗歌中的词语和典故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受。

3.分析诗歌艺术特点(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包括韵律、修辞、形象描写等方面,了解杜牧在诗歌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欣赏诗歌(3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动态诗歌朗诵或音乐朗诵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诗歌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的鉴赏。

5.拓展活动(20分钟)学生可以自选一篇或数篇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分析和欣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学资源1.诗歌《李凭箜篌引》的教材或者课文2.相关音频或视频资源,如箜篌音乐、诗歌朗诵等3.古代诗歌选集或相关文献资料五、教学评价1.课堂听说交流:学生的听说能力可以通过课堂的互动表达和意见的沟通来评价。

2.课后作业:可以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杜牧及其作品的读后感,并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增加示范诗歌的朗诵或者提供更多的配套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芙蓉泣露: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
②“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怎样表现乐声?
十二门:借指长安,当时的京城长安四面,每面有三个门,所以说是十二门。
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④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侧面烘托—写出了音乐声的神奇美妙,感人肺腑,具有“惊天地,泣鬼神”魅力。
⑤李凭中国弹箜篌
-----面对这样出神入化的音乐,人们不仅要问,这是谁呀?能够弹奏也这么感人的音乐?原来是李凭在国都之中弹奏箜篌。点出演奏者名姓,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⑥开头四句的叙述顺序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
白诗移人——琵琶声使人心动神移;李诗泣鬼——箜篌音使鬼神动情流泪;
韩诗惊天——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
四、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一)、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
正音女娲(wā)箜篌(hóu)颓(tuí)神妪(yù)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又名“坎侯”、“空侯”,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三、知人论世
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李凭箜篌引》(1课时)陈娟
课题:《李凭箜篌引》课型:新授
时间:2012年9月24日姓名:陈娟
单位:舜耕中学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李凭箜篌引
课前预习:
1、熟读全诗,理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及其他基本常识。

3、完成《助学》预习积累。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诗歌。

”“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诗歌内容,体味和推敲描摹声音的特点。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通过理清字词障碍、熟读全诗,了解作者及其他基本常识。

进而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会比较阅读《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学法指导】
自主情境感悟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对照比较品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ppt出示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助读资料一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

早有诗才,遭竞争者毁谤,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仅担任过奉礼郎,于27岁病逝。

怀才不遇,一生潦倒。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助读资料二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

新授
一、字词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神妪()蛟舞
()
二、读诗
1.教师范读
.2.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教师点拨节奏)
2.结合小注,理解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

自由读
3.注意诗歌层次,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入情感读
个别读齐读
三、内容探究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内容思考:
我们鉴赏诗歌时要关注诗歌意象。

请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谈谈诗人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

(提示:可从大自然的静物、动物、传说中的神人等考虑。


2.鉴赏与品味
从用词和文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品味。

例如: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这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剩下部分引导学生整理。

小结:李贺描写音乐的时候重在从音乐效果来展示音乐别具一格的美,正是因为音乐无形,难于捕捉,李贺才剑走偏锋,这是智慧。

就像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草树写之。

”刘熙载说的就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当我们在写作时正面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转到侧面,换个角度,就柳暗花明了!诗人重要是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写琴声,正面比喻写琴声,侧面渲染写感受。

3.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知识链接: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

俞伯牙所念(想),钟子期必得之。

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回顾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四、比较探究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小结:正面描写直观,侧面描含蓄,鉴赏时耐咀嚼、耐回味。

写作时我们根据写作对象灵活选择,有形的人或事物可以用正面描写,无形的事物我们可以侧面描写,当然也可以学习白居易迎难而上的精神,选择正面描写。

目的是使我们的作文由直白变为蕴藉,有单一变为丰富,由呆板变为生动,使你笔下的景物更鲜活,人物更丰满,从而提高你的写作质量!
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不像《琵琶行》那样好懂易读,学生读起来有些费劲,理解起来也有些难度,里面充满了神奇的、浪漫的想象,需调动学生多方面感官,有些环节较费时。

但是学生的赏
析能力让我很吃惊,虽是一部分人赏的很好,但足以让我震惊,以后还要多加强学生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