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1、药物作用的性质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特异性。
(specificity)。
★药物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
两种效应:兴奋:功能的提高(excitation)、抑制:功能的降低(inhibition)★两者相互通用2、药物作用方式: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1、选择性:亲和力、敏感性。
相对的,不是绝对分类依据,临床意义随治疗目的而异2、两重性:(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效应(作用)。
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本):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治标):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两者相得益彰(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特点:Ⅰ多数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或拓展;Ⅱ可以预知,但难以避免;Ⅲ少数难以恢复(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类型: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致畸作用①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特点:药物是治疗剂量;药物选择性低;固有作用;可预料,不严重,但难以避免;随用药目的而改变②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一般较严重。
特点:药物用量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可预知,较严重,应避免类型:急性毒性:短期用药过量引起的毒性如CVS、CNS、RS);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引起的药物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如肝、肾、骨髓、内分泌);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③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致敏物:药物代谢产物杂质特点:免疫反应半抗原;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药理性拮抗药无效④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二重感染。
(完整版)八版药理学归纳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只有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分布容积小、消除慢自己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相互作用才有意义自身诱导:药物本身是其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反复应用后自身代谢加快。
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格鲁米特、保泰松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其药-时曲线在常规坐标图呈曲线,在半对数坐标图呈直线(线性动力学)。
大多药以一级动力学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不变,其药-时曲线在常规坐标图上呈直线,在半对数坐标图上呈曲线(非线性动力学)混合消除动力学:低浓度或低剂量时,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达到一定高浓度或高剂量时,按零级动力学消除,如苯妥英钠,水杨酸、乙醇消除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一级动力学时半衰期=0.693/K,按零级动力学半衰期=0.5×C/K;通常给药间隔为一个半衰期清除率:一级动力学不变,零级动力学可变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反应: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又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先天性遗传异常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量反应的量-效曲线:以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可获得直方双曲线,将药物浓度改用对数值则呈典型对称S曲线,为量-效曲线1、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2、最大效应:又称效能3、半最大效应浓度: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4、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强度越大,曲线陡药效剧烈,曲线平坦药效温和5、治疗指数(TI):LD50/ED50或LD5/ED95,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药物与受体结合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有关。
13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一、A1/A2型1. 药物首关消除会发生在哪一种给药途径后( )A. 肌内注射B. 口服给药C. 舌下给药D. 静脉给药E. 气雾吸入2.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形式是( )A.滤过B. 胞饮C .易化扩散D .膜泵转运 E.简单扩散3.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主要影响( )A.药物产生效应的强弱B.药物产生效应的快慢C.药物肝内代谢的程度D.药物肾脏排泄的速度E.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4.临床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 )A. 静脉注射B. 舌下含服C. 口服给药D. 肌肉注射E. 雾化吸入5. 药物肝肠循环主要影响( )A. 显效快慢B. 药物分布C. 作用的强弱D. 作用持续时间E. 吸收程度6.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 )A.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B. 代谢加快C. 转运加快D. 排泄加快E. 作用增强7. 与影响药物分布无关的因素是( )A.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B. 给药途径C.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D. 体液pHE. 血脑屏障8.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是( )A. 单胺氧化酶B.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C.辅酶UD. 细胞色素P-450 酶系统E. 水解酶9.如药物与药酶诱导药合用后其效应( )A. 减弱B. 增强C. 不变D. 消失E.以上都不是10.下列何种情况下药物在远曲小管重吸收高而排泄慢( )A. 弱酸性药物在偏酸性尿液中B. 弱碱性药物在偏酸性尿液中C.弱酸性药物在偏碱性尿液中D.尿液量较少时E.尿量较多时11. 药物t 1/2不具备下列哪项特点( )A. 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B. 作为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 )C. 预计药物显效时间D. 预计药物消除时间E. 预计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2. t 1/2 为2.5h 的药物,一次给药后经多长时间会被消除95%以上( )A. 2.5hB. 4.0hC. 8hD. 12.5hE. 24h13•地高辛t1/2是36h,每日给药1次,达到稳态血浆浓度的时间应该是( ) A.24h B.36h C.3 天D. 5至6天E.48h14.药物t1/2 的长短取决于( )A. 药物吸收速度B. 药物消除速度C. 药物代谢速度D. 药物转运速度E . 药物的分布速度15.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 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B. 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C.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D.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E. 药物的消除过程已完成二、A3/A4型(16-17 题共用题干)患者李某,男,52 岁,晚餐后不久感胸闷、大汗,心前区压迫性疼痛紧急就诊,医生诊断为: 心绞痛。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结语
谢谢大家!
44
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示意图 45
46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47
酪氨酸激酶受体
胰岛素及一些生长因子的受体本身具有酪氨 酸蛋白激酶的活性,称为酪氨酸激酶受体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48
细胞核激素受体
类固醇激素等在细胞核内有相应的受体,称为细胞核激素受体(cell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 所形成的激素受体复合物,在细胞核中产生作用。
38
竞争性拮抗药 (competitive antagonist) E
Log C 39
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的亲和力 E
log C 在实验系统中加入拮抗药后,若2倍浓度的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 激动药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mol/L)的负对数称为pA2值。
40
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E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 2.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
12
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
E 100
E 100
50
50
0
0
10
20
30
C
0.2
0.4
0.8 Log C
13
(一)药物剂量
作用强度
无 效 量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排 泄途径
(一)肾脏排泄 (二)胆汁排泄 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可由
小肠上皮吸收,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 种小肠、肝脏、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三)乳汁排泄 哺乳期慎用药物 (四)其他途径排泄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 一、时量关系
从胃肠道吸收 口服(per os): (1) 从胃吸收 (2) 从小肠吸收 (3) 从直肠吸收
影响药物从消化道内吸收的主要因素
1. 物理化学因素 2. 生物学因素 (1) 胃肠pH (2)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3) 胃肠食物及其他内容物
3. 首关效应 (first-pass effect),又称 首关消除或首关代谢,它是指某些药 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 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生物转化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1. 遗传因素 遗传多态性所致差异 2. 环境因素 (1) 酶的诱导:苯巴比妥是酶诱导剂。 (2) 酶的抑制:红霉素是酶抑制剂。 3. 生理因素与营养状态
种属差异、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 4. 病理因素
排 泄(excretion)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分布
• 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 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 药物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 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 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
1. 与血细胞结合 2. 与 血 浆 蛋 白 结 合 成 为 结 合 型 药 物
1. 体液pH 2. 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3. 组织细胞结合 4. 体内屏障 (1)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2)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注:所有药物都可进入胎盘循环,只是滞后
第三章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三章第三节药物消除动力学从生理学看,体液被分为血浆、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几个部分。
为了说明药动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现假定机体为一个整体,体液存在于单一空间,药物分布瞬时达到平衡(一室模型)。
问题虽然被简单化,但所得理论公式不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规律。
按此假设条件,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可用下列基本通式表达:dC/dt=kCn.C为血药浓度,常用血浆药物浓度。
k 为常数,t为时间。
由于C为单位血浆容积中的药量(A),故C也可用A代替:dA/dt=kCn,式中n=0时为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n=1时为一级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药物吸收时C(或A)为正值,消除时C(或A)为负值。
在临床应用中药物消除动力学公式比较常用,故以此为例如以推导和说明。
一、零级消除动力学当n=0时,-dC/dt=KC0=K(为了和一级动力学中消除速率常数区别,用K代k),将上式积分得:Ct=C0- Kt,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座标、t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图3-6),斜率为K,当Ct/C0=1/2时,即体内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或体内药量减少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按公式1/2C0=C0-Kt1/2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酶学中的Michaelis-Menten公式相似:,式中S为酶的底物,Vmax为催化速度,Km 为米氏常数。
当[S]>>Km时,Km可略去不计,ds/dt=Vmax,即酶以其速度催化。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此一致,说明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
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
例如饮酒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二、一级消除动力学当n=1时,-dC/dt=keC1=keC,式中k用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
药理学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转 变为有活性的现象。 ) 3、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
药物转化的酶系统
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 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
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
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 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 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 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与药物作用起始 的快慢、维持时间的长短、药物的治疗作用或毒 副反应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血药浓度随着时间 变化的动态规律及测定一些药动学重要参数,对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意义
其他因素
(1)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 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的现象,称 为再分布。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第二节 药物体内过程
三、药物的代谢 (一)药物代谢的意义 (二) 药物代谢的方式 (三)药物代谢的酶(药酶) (四)酶的诱导与抑制 1.药酶诱导剂 2.药酶抑制剂
经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和 其代谢产物均可滤过。血细胞、大分子物 质及结合型的药物不能滤过。
(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脂溶性高、
非解离型的药物和代谢产物又可经肾小管 重吸收入血。若改变尿液pH 值,则可影 响药物的解离度。
(3) 肾小管主动分泌:少数药物是 经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 。如丙磺舒可 抑制青霉素的主动分泌。
当血液血浆蛋白过少(慢性肾炎、 肝硬化)或变质(尿毒症),使可与药 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下降,也容易发生药 物作用增强和中毒。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教案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要求(一)知识目标1.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二)能力目标1.培养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1.注重学生心理素质、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二、内容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三)药物消除动力学过程药物消除动力学过程指血药浓度不断衰减的动态变化过程,其规律可用消除速率和血药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表达。
1.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称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恒比消除。
其微分方程式为:dC/dt =-k.C。
C为血药浓度,t为时间,dC/dt为消除速率,k为消除速率常数(即恒定百分比),负号表示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而降低。
如将血药浓度的对数与时间作图,则为一直线。
多数药物以一级动力学消除。
2.零级动力学消除体内药物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量称零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量消除。
其微分方程式为:dC/dt= -k.Co部分药物当体内药量超过机体代谢能力时则为零级动力学消除,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由于药时曲线下降部分在半对数坐标上呈曲线,故又称非线性消除。
四、常用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一)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bioavilability,F) 指药物被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它与药物作用强度与速度有关,用F表示:F=A(进入血循环的药量)/D(实际给药量)×100%生物利用度(bioavilability)亦可用药物的时量关系曲线下面积(AUC)来估算,以口服药物为例,其绝对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公式为,F(绝对生物利用度)=AUC(口服制剂)/AUC(静注制剂)×100% F(相对生物利用度)=AUC(被检制剂)/AUC(标准制剂)×100% (二)表观分布容积(Vd)是假定药物均匀分布于机体内所需要的理论容积,即药物在体内分布平衡时,按照血药浓度(C)推算体内药物总量(A)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药代动力学
前言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内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
近年来,国内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内消除。
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内过程进行预测。
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
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
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编者药物代谢动力学主编:王广基副主编:刘晓东,柳晓泉编者(姓氏笔画为序)王广基、刘晓东、陈西敬、杨劲、柳晓泉内容提要: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
药理学 药动学
时间延长,中毒时可采 用洗胃,导泻等方法,
促进排泄。
• 有些药物可在肠腔重吸收,重新回到肝,形
成肝肠循环。
4.乳汁排泄
❖ 乳汁偏酸,有利于 弱碱的排出。
❖碱性药物如吗啡、奎 宁等较易进入乳腺管 内,达到比血浆高数 倍的浓度。有乳汁排 泄的药物,应考虑对 乳儿的影响
5.其他 • 唾液、泪液和汗液、头发、皮肤。 • 呼吸道可排出挥发性药物和气体。
CL=Vd·K(消除速率常数 )
意义:CL小,首关消除少,F大; CL大, 首关消除多,F小。
(七)多次用药和给药方案
Css
• 大多数药物均需多次
Cp
给药,如每隔一个t1/2
2
等量给药一次,则经
过5~7个t1/2血药浓度 可达到一个稳态/坪值
1
(Css) 。药时曲线
开始呈峰值与谷值交
替组成的锯齿形上升 0
量有限 • 但血流丰富,吸收
也迅速
3.注射给药 静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等 避免被破坏,起效快 4.吸入给药,气雾剂、粉雾剂等 经肺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或治疗鼻咽局部疾病 5.皮肤给药,膜剂,贴剂,膏剂等 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
二.药物分布
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 过程。 影响因素包括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1
2
3
4
5
6 t1/2
,然后逐渐趋于平稳
。
2、负荷量与维持量
Cp
首次剂量增加,后改维持剂量
维持剂量
t1/2
•负荷量加倍可迅速产生药效 •在一个t½ 内达到坪浓度 •然后改用维持量
• 给药方案个体化
❖每个病人的病情和体质各不相同,选择最佳 给药方案称为给药方案个体化。
药理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 受体 ➢酶 ➢ 离子通道 ➢ 核酸
➢ 载体 ➢ 免疫 ➢ 基因 ➢ 理化反应
一、受体研究的历史
受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878年,Langley从事药物的某些细胞成分之间相 互作用的研究时,观察到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对猫唾液分泌存在拮抗作用。他认为在 神经末稍或腺体细胞中有一种或一些物质,能分别与该二药形成化合物,而这种化合 物的形成取决于阿托品或毛果芸香碱的相对质量和它们对该物质的亲和力。这是受体 概念的雏形。后来,他在研究菸碱作用时,发现菸碱使鸟类的某些肌肉呈强直性收缩 状态,而且即使切断通向该肌肉的所有神经收缩仍可出现,说明菸碱的作用不是通过 神经。当时认为箭毒必须通过神经末稍才发生麻痹作用,所以他推想菸碱造成的肌肉 收缩作用应不被箭毒拮抗,然而实验结果却表明箭毒能明显拮抗菸碱所引起的肌肉收 缩效应。这说明这两种物质均可直接作用于肌肉细胞,与其中某些成分相结合,他称 这些成分为“接受物质”(receptive-substance)。这些“接受物质”后来被定义 为受体。
二、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受体概念
➢ 受体 receptor ➢ 配体 ligand
受体的五大特性
➢ 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
三 = EC50 亲和力指数:pD2 = -log KD
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 :0≤α≤1
药理学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
掌握 熟悉 了解
1.药理效应、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 2.药物量-效曲线的基本参数; 3.受体激动药、拮抗药概念及主要参数含义。
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及剂量的概念。
受体类型、细胞内信号转导、受体调节。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目的要求】1、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2、了解药物的基本作用、治疗效果。
【教学内容】1、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与抑制,特异性和选择性,治疗效果(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与不良反应(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2、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量效关系、剂量、最小有效量、治疗量、极量、量反应、最大效应(效能)、效价强度、质反应、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TI)、安全指数(SI)、安全范围。
3、药物与受体:受体的概念及其特性、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亲和力、内在活性)、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激动药、拮抗药、拮抗参数)、细胞内信号转导、受体的调节。
【讲授方法】板书、Powerpoint。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一)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例如强心苷能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 TP酶活性。
强心苷药物作用心肌细胞膜Na+-K+A TP酶药理反应心肌收缩力(二)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器官有其选择性。
例如:强心苷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 TP酶活性。
(强心苷的药物作用)而获得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理效应。
因此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即:①药理效应表现为:1.使机体机能活动提高(兴奋)或降低(抑制)。
2.补充不足(维生素、激素)或改变体液成份。
3.抑制或杀灭病原体以及癌细胞(化疗药)4.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免疫抑制药)②药理效应的选择性(药物作用特异性高)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药物作用特异性高的药物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
二者不一定平行,例如:阿托品具有特异性阻断M-胆碱受体的药物作用,但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滑肌、腺体中枢神经功能均有影响,而且有的兴奋,有的抑制。
药理学: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其固定的pKa值。 。
一个弱酸性药物(布洛芬,pKa=4.4)
胃液 (pH=2.4)
血液
尿液
(pH=7.4) (pH=8.4)
10pH-pKa
10-2
103
104
[离子型][A-] 0.01
1000 10000
[非离子型] [HA] 1
1
1
总量
1.01
1001 10001
胃肠道内影响吸收的因素
(2) 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iv)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吸收完全
(3)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im and sc)
被动扩散+过滤,吸收快而全
毛细血管壁孔半径40Å,大多水溶性药 可滤过
肝药酶的特性
1) 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转化;
2) 变异性较大:常因遗传、年龄、营养 和疾病等机体状态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 个体差异;如CYP450多态性
3) 酶活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增强 (酶诱导)或减弱(酶抑制)现象。
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
药酶诱导 (Induction):
苯巴比妥、利福平,环境污染物等
解离性是指水溶性药物在溶液中溶解后 可生成离子型或非离子型。
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跨膜转运,易吸收 离子型药物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易跨 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形成离子 障(ion trapping)现象。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碱性药 (Alkaline drug):
logC Time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毒浓度
有效浓度
0
1 2
(Tmax)
3
4
5
6
7
8
9
时间(T)
潜伏期
持续期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残留期
§3-3 药代动力学重要参数
稳态血药浓度
1.按照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规律,连续给药5个(4~6)t1/2血浆 中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 CSS )——坪值 2.达到CSS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代谢(metabolism)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及
药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或称生物 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的场所:肝脏、肠、肾、肺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转化的结果
(1)
(2)
失活(inactivation) 活化(activation)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
dC dt
= -KC
C:原始浓度
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体内药物按恒比 消除。
§3-3 药代动力学重要参数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消 除的药量不恒定; t1/2恒定;为等比消除,消除速率不变; 纵坐标取对数时,时量关系消除呈直线;
(3)
仍保持活性,强度改变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代谢酶(drug metabolizing enzymes)
专一性酶(特异性酶) AChE 非专一性酶(非特异性酶) 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主要为细胞色素 P450(CYP)(肝药酶)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 of drug)。
代谢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 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第一节药物的跨膜转运生物膜: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的总称。
一、转运方式(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2.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滤过,filtration through pores)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无饱和、竞争抑制。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1.膜泵转运(pump 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2.膜动转运(cytopsis transport)(1)胞饮(pinocytosis)(2)胞吐(exocytosis)图3-2 药物转运方式示意图二、药物转运体易化扩散和膜泵转运均需要依赖生物膜上的载体介导,这些载体即药物转运体(drug transporter;药物转运蛋白)。
药物转运体分布广泛,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药理活性。
药物转运是药物在体内跨越生物膜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
Drug Administration
Drug Concentration in Systemic Circulation
Drug in Tissues Of Distribution
Drug Metabolism or Excreted
Drug Concentration at Site of Action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 一 节
第二章
Drug Transport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逆浓度梯度,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
特点:
4.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
需特异性载体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药物的体内过程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能够增强CYP酶活性的药物称为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可产生两种临床后果:使治疗效果增强或减弱。 能够减弱CYP 酶活性的药物称为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er) 。可产生两种临床后果:使治疗效果增强或减弱。
酶诱导和酶抑制
4. 排泄(Excretion)
(4)局部用药 经皮给药 (Transdermal) 脂溶性药物可通过皮肤进入血液。
分布 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影响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率 器官血流量 药物与组织亲和力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体内屏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理学看,体液被分为血浆、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几个部分。
为了说明药动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现假定机体为一个整体,体液存在于单一空间,药物分布瞬时达到平衡(一室模型)。
问题虽然被简单化,但所得理论公式不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规律。
按此假设条件,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可用下列基本通式表达:dC/dt=kCn.C为血药浓度,常用血浆药物浓度。
k为常数,t为时间。
由于C为单位血浆容积中的药量(A),故C也可用A代替:dA/dt=kCn,式中n=0时为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n=1时为一级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药物吸收时C(或A)为正值,消除时C(或A)为负值。
在临床应用中药物消除动力学公式比较常用,故以此为例如以推导和说明。
一、零级消除动力学当n=0时,-dC/dt=KC0=K(为了和一级动力学中消除速率常数区别,用K代k),将上式积分得:Ct=C0- Kt,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座标、t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图3-6),斜率为K,当Ct/C0=1/2时,即体内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或体内药量减少一半)时,t 为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按公式1/2C0=C0-Kt1/2 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酶学中的Michaelis-Menten公式相似:,式中S为酶的底物,Vmax为最大催化速度,Km为米氏常数。
当[S]>>Km时,Km可略去不计,ds/dt=Vmax,即酶以其最大速度催化。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此一致,说明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最大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
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
例如饮酒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二、一级消除动力学当n=1时,-dC/dt=keC1=keC,式中k用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
将上式积分得可见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半衰期与C高低无关,是恒定值。
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消除速率常数(ke)的单位是h-1,它不表示单位时间内消除的实际药量,而是体内药物瞬时消除的百分率。
例如ke=0.5h-1不是说每小时消除50%(如果t1/2=1小时则表示每小时消除50%)。
按t1/2=0.693/ke计算t1/2=1.39h,即需1.39h后才消除50%.再按计算,1小时后体内尚存60.7%.绝大多数药物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这些药物在体内经过t时后尚存当n=5时,At≈3%A0,即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已基本消除干净。
与此相似,如果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A0),则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逐渐累积,经过5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steady state):当n=5时,At≈97%A0.这一时间,即5个t1/2不因给药剂量多少而改变。
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Cl),是肝肾等的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单位用L.h-1(也有人用ml.min-1,和肌酐消除率一致)或按体重计算 L.kg-1.h-1.按定义,CL=RE/Cp,RE是消除速率(rate of elimination),即单位时间内被机体消除的药量,Cp为当时的血浆药物浓度。
由于RE非固定值也不易检测,故常用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计算。
Vd是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
事实上静注药物后未待分布平衡已有部分药物自尿排泄及(或)在肝转化而消除,故必需多次检测Cp,作时量曲线图,将稳定下降的消除段向O时延升至和Y轴交点以求得理论上静注药量A在体内分布平衡时的血浆浓度C0,以此算出Vd=A/C0(图3-7)。
按RE=keA,Cp=A/Vd,故Cl=keVd.在一级动力学的药物中,Vd及Cl是两个独立的药动学指标,各有其固定的数值,互不影响,也不因剂量大小而改变其数值。
Vd是表观数值,不是实际的体液间隔大小。
除少数不能透出血管的大分子药物外,多数药物的Vd值均大于血浆容积。
与组织亲和力大的脂溶性药物其Vd可能
比实际体重的容积还大。
Cl也不是药物的实际排泄量。
它反映肝和(或)肾功能,在肝和(肾)功能不足时Cl值会下降,因为Cl是肝肾等消除能力的总和。
肝清除率虽然难测,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肝清除率小的药物,首关消除少,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大,但易受肝功能,血浆蛋白结合力及肝药酶诱导或抑制药的影响。
肝清除率大的药物,首关消除多,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小。
有些药物的肝清除率很高,接近肝血流量,称为灌流限制性清除,其肝清除率受肝血流量影响较大。
药物以原形自肾消除的百分率比较容易测定。
自肾排泄多的药物易受肾功能影响,自肾排泄少的药物易受肝功能影响。
医生可以据此在肝或肾功能不足病人适当调整剂量。
在零级动力学的药物中,RE以恒速消除,不随Cp下降而改变,故Cl 值不固定,与Cp成反比。
Cl值实际上常用静脉或肌肉注射药物A后测定Cp,绘出时量曲线,算出AUC 再按CL=A/AUC取得。
因为AUC=C0/ke,代入得三、连续恒速给药临床治疗常需连续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在一级动力学药物中,开始恒速给药时药物吸收快于药物消除,体内药物蓄积。
按计算约需5个t1/2达到血药稳态浓度(Css),此时给药速度(RA)与消除速度(RE)相等。
(τ为给药间隔时间)可见Css随给药速度(RA=Dm/τ)快慢而升降,到达Css时间不因给药速度加快而提前,它取决于药物的ke或t1/2.据此,可以用药物的keVd或Cl计算给药速度以达到所需的有效药物浓度。
静脉恒速滴注时血药浓度可以平稳地到达Css.分次给药虽然平均血药浓度上升与静脉滴注相同,但实际上血药浓度上下波动(图3-8)。
分药间隔时间越长波动越大,其峰值浓度,谷值浓度 Css-min=Css- maxe .如果实际Css过高或过低,可以按已达到的Css与需要达到的Css比值调整给药速度,即Css (已达到的)/Css(需要的)=RA(现用的)/RA(将调整的)但从调整剂量时开始需再经过5个t1/2方能达到需要的Css. 在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可于开始给药时采用负荷剂量(loading dose,D1),因为Ass就是负荷剂量。
可将第一个t1/2内静脉滴注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时推注入静脉即可立即达到并维持Css.在分次恒速给药达到Css时,体内Ass是维持剂量(maintenance dose, Dm)与体内上一剂量残留药物的和,即当给药间隔时间τ=t1/2时,即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时采用首剂加倍剂量的D1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 理想的给药方案应该是使CSS- max略小于最小中毒血浆浓度(MTC)而CSS-min略大于最小有效血浆浓度(MEC),即血药浓度波动于MTC与MEC之间治疗窗,这一D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Dm=(MTC - MEC)Vd 负荷剂量计算法与上同,即D1=ASS=1.44t1/2 RA=1.44t1/2 Dm/τ,τ为给药间隔时间。
τ可按一级消除动力学公式推算得因此可以根据药物的MTC及MEC利用这些公式计算出D1,Dm及τ。
注意此时τ≠t1/2,D1≠2Dm(图3-9)。
在零级动力学药物中,体内药量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
如果连续恒速给药,RA>RE,体内药量蓄积,血药浓度将无限增高。
停药后消除时间也较长,超过5个t1/2.因为t1/2=0.5C0/K,达到C0越高t1/2越长。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