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史学的特点、成就和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史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史概述:介绍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

2. 先秦史学:讲述先秦时期史学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3. 秦汉史学:讲述秦汉时期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史记》和《汉书》的编纂。

4. 魏晋南北朝史学: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繁荣和特点,包括《三国志》和《晋书》的编纂。

5. 隋唐五代史学:讲述隋唐五代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影响。

6. 宋辽金元史学:讲述宋辽金元时期史学的繁荣和特点,包括《资治通鉴》的编纂。

7. 明清史学:讲述明清时期史学的衰落和转型,包括《明史》和《清史稿》的编纂。

8. 中国近代史学:讲述中国近代史学的兴起和发展,包括梁启超、章太炎等史学家的影响。

9. 现当代史学:讲述中国现当代史学的发展和趋势。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史学特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史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史学的特点和影响。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他们对史学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史学史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史学史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不期的主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理解中国史学的特点和演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史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夏商周时期的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秦汉时期的史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特点,主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如《三国志》、《史通》等。

3. 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介绍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繁荣,主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如《隋书》、《通典》等。

4. 宋代时期的史学:介绍宋代时期的史学特点,主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如《资治通鉴》、《宋史》等。

5. 元明清时期的史学:介绍元明清时期的史学发展,主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如《元史》、《明史》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对每个时期的史学特点、主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演变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史学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史学研究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史学家和史学著作,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史学的特点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中国史学史的相关教材或教参,以便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作业等,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

2. 期中考试:设置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中国史学的掌握程度。

4. 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论文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己经成为中国通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好这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全面地认识我们中华民族近五十年来走过的道路,理解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认清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所要实现的宏伟目标,所以又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一门必不可少的基本课。

二、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

三、学时安排每周4学时,总计68学时。

讲授64学时,讨论2学时,机动2 学时。

教学参观一次。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基本知识,深入解析若干重大事件和人物。

重点不在于介绍历史过程,而在于掌握认识、理解和分析历史的途径和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史实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尽可能将课堂讲授与读书、讨论相结合,采用研讨式教育法,发挥自主学习、钻研、交流的积极性。

注意锻炼学生搜集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预读基本教材和重要参考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撰写有批判性的读论报告或书评一篇。

观看教学录象或组织教学参观。

五、成绩考核:由平时考核(30分)、期末考试(70分)构成。

六、教学内容:导言(3课时)[教学要求]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特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动态,说明这门课的教学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第一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7学时)[教学要求]认识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意义;注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发展生产为中心进行社会民主改革的经验;认识和思考中国社会性质转变的过程;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与和平赎买方法实现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的经验;探求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的原因、作用及对后来的影响。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与《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对应的基础课程。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旨在对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总结。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史学的诞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各时期史学的特点、重要史家、史著及史学流派、修史机构的基本状况,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历代史家的史学思想、方法,为他们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阶段性特点;各时代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史学地位;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领域学术文化的关系;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发展。

(四)教学时数本课讲授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阅读(代表性史著)与写作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自主研修相结合。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史与历史教学要点:史学史概念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畴与任务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第二章中国史学史学科教学要点:史学史四要素中国史学史思想的组成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形成第二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第三章上古传疑史学教学要点: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正事归为史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传疑人物——史学的萌芽第二节正事归为史——传疑史学之形成第四章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形成教学要点:夏商史官中国史学成熟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的产生——夏商时期的史官第二节中国史学成熟的标志——孔子与《春秋》三传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五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学教学要点:太史令究天人之际纪传体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司马迁时代与《史记》的成书经过第二节《史记》的内容特点及史学地位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别职”修史私家修史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别职”修史第二节专职史官、专门修史机构的设置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史著第七章唐五代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皇家修饰二史八书《通典》《史通》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皇家修史制度的确立第二节唐五代著名的史官第三节唐五代史书新体例与代表性史著第八章两宋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起居院实录院国史院四大类书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两宋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四大类书第三节民族史域外史的编修第九章辽夏金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国史院翰林学士院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辽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二节夏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三节金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十章元代的史学教学要点:脱卜赤颜蒙古翰林院纪事用蕃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元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元代的史学成就第三节元代实录体的完备第十一章明代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院明实录《永乐大典》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明代的史家第三节明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二章清代的史学教学要点:三通馆《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清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清代的史家第三节清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三章近代史学(上)教学要点:近代史学思想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巨变第二节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第三节中国近代史学的形成第十四章近代史学(下)教学要点:胡适、顾颉刚的史学方法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考古学对历史学发展的影响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胡适的“实用主义”史学第二节顾颉刚的“层累构成说”第三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第四节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第五节考古学对史学发展的影响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教学要点: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开拓性贡献新中国十七年史学的成就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和发展第二节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三、参考书目: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
1.1 中国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1.2 本大纲的制定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课程目标
2.1 教学目标的定义与分类
2.2 中国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
2.3 中国历史教学的具体目标设定
第三章:课程内容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3.2 古代中国历史
3.2.1 夏、商、周
3.2.2 春秋战国
3.2.3 秦汉三国
3.2.4 隋唐五代十国
3.2.5 宋元明清
3.3 近代中国历史
3.3.1 清末民初
3.3.2 辛亥革命
3.3.3 新民主主义革命
3.3.4 社会主义建设
3.3.5 改革开放以来
第四章:教学方法
4.1 传统教学方法
4.1.1 讲授法
4.1.2 讨论法
4.1.3 实验法
4.2 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4.2.1 多媒体教学
4.2.2 网络教学
4.2.3 互动式教学
第五章:教学评价
5.1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5.2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5.2.1 课堂表现评价
5.2.2 考试评价
5.2.3 作业评价
5.3 教学评价的结果应用
第六章:教材使用
6.1 教材选择的原则与要求
6.2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结语
以上为《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本大纲为了确保中国历
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评价以及教材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本大纲的指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中国历史有全面和深入的
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4c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4c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史学史(Chinese Historiography)一、课程目的、任务中国史学史为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目的在使历史专业的本科生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史,从中把握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对前人治史得失的梳理,借鉴其研究成果与经验,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力和专业水准。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上起先秦,下迄1949年,对各时期史学演变的基本趋势及重要史家、史著、史官制度、史学思潮、理论和方法,以及中国历代史书典籍的流传和文献存佚现状等均有简明叙述。

三、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的特色知识涵盖面广,注重专业理论的探讨与阐发。

在讲授中,不仅注意到史家、史著和史学技术层面的内容,还在相当程度上加强了对过去史学史研究较为忽略的制度层面及其作用的关注度。

目的在使学生对影响历史学发展的诸种因素有更为完整清晰的了解,以提高其在专业方面的技能和理论修养。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目:1、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5、张书学:《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陈清泉等主编:《中国史学家评传》(三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五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期中考查和期末考核,主要采取随堂方式,其中期中占30%,期末占70%。

六、讲授大纲导论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先秦史学传说时代的“史”最早的文字记事古代史官与史官文化古代史学的形成封建史学体制的确立——秦汉至南北朝史学大一统王朝政局下的文化和史学《史记》和《汉书》纪传体史书和历代正史的编撰儒家正统史观与古代史学社会动荡中的史学演进封建史学的成熟与发达——隋唐至元史学隋唐五代宋元史学的发展趋势传统史学批评规范的确立“三通”和典志体史书的文化视野《通鉴》与“通鉴学”封建史学的衰变——明清史学明清史学的演变特点具有启蒙色彩的清初史学乾嘉史风的形成与得失传统史学理论的总结走向近代的晚清史学——近代史学经世思潮涌动中的晚清史坛开眼看世界的外国史地研究第三节蒙元史学的兴起和发展新史学与中国史学的新纪元——现代史学第一节二十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第二节西方近代史学的输入及其影响第三节梁启超的史学理论体系第八章科学思潮与中国史学的现代化第一节科学与史学第二节胡适与傅斯年的科学方法第三节顾颉刚与“古史辨”第四节新考证派史学“三大家”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唯物史观的传播与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进程第二节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及其理论反思七、教学时数分配。

《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纲 -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纲 -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中国史学史适用专业:历史教育课程类别:理论课制定时间:2005年4月教务处制《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纲(2001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代码:12110803二、英文名: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y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四、先修课程: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西方史学史等五、学分:3学分六、学时:60学时七、课程概述: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并展示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

中国史学是中国文明的产物,同时。

它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它记录了中国文明连续性发展的历史和特点,促进了中华民族间的历史共识、增强了中华民族间的凝聚力。

因此史学史是历史教育的需要组成部分。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经历了先秦史学的童年、秦汉史学的成长、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史学的发展、宋元史学的鼎盛、明清时期史学的波浪式变化以及史学的近代化等阶段。

中国史学天论在历史著作、历史编篡学,还是在史学评论、史家的修养、历史观念、历史研究方法、历史文献目录的整理等方面都形成自身的史学传统特色。

八、教学目的:使历史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学习和了解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内容,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色以及史学近代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史学理论水平,继承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历史文献的应用能力,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基础。

九、教学方法:1、教材的重点章节内容的系统讲授与引导学生自学相结合。

2、充分运用文献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和掌握分析、用,辩伪、的方法。

3、知识传教与启发学生积极思辩、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

4、运用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和实际阅读文献相结合。

5、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十、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导论(1学时)教学要求:导论的讲授是让学生了解史学史的研究内容及有关讨论、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分期、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学习中国古代史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前言史学概论是一门旨在通过系统性的介绍和分析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史学学科的课程。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份明确的学习指南,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史学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史学的对象、任务、方法等。

2. 了解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不同学派的代表性观点。

3. 熟悉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献查阅、史料分析、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等。

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态度,能够分析和评价历史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 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包括历史文化研究、历史教育与传播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史学概念和基本理论- 史学的定义与特点- 史学的对象和任务- 史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2. 史学发展历程及其学派研究 - 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转变 - 西方史学学派研究概述- 中国史学的发展与变革3. 史学研究方法与技巧- 史料的收集和整理- 文献查阅和资料分析- 历史研究论文的撰写与发表4. 史学应用领域- 历史文化研究与保护- 历史教育与传播- 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5. 学术讨论与案例分析- 参与学术讨论与学术会议 - 分析历史案例与学术争论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参与,深入讲解史学概念、方法和学派。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报告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性。

2. 评估方式-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以某一史学理论或方法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参考教材1. 历史学学科论/李中清2. 历史学导论/阎崇年3. 史学方法论/陈寅恪4. 史学理论与方法/冯兰草六、教学计划1. 第一周:史学概述及基本概念的介绍2. 第二周:史学任务与史学研究的基本逻辑3. 第三周:西方史学学派研究概述4. 第四周:中国史学的发展与变革5. 第五周:史学研究方法与技巧(一)6. 第六周:史学研究方法与技巧(二)7. 第七周:历史文化研究与保护8. 第八周:历史教育与传播9. 第九周: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0. 第十周:学术讨论与案例分析七、教学资源1. 图书馆:提供相关学术著作和期刊资源2. 史学研究机构和学术网站:提供最新的学术资讯和研究成果八、教学团队和学生支持1. 教学团队:主讲教师负责课程讲解和学术指导,学生助教负责辅导和学习支持。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3. 理解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3. 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特点、阶段、人物、发展脉络等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入理解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史学史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进行史学研究,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2. 参考文献:相关研究中国史学史的论文、专著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考试成绩:学生的笔试、口试等考试成绩3. 实践评价:学生史学研究实践的成果评价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进度安排:课时1-4: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课时5-8: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课时9-12: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课时13-16: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课时17-20:案例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课时21-24:讨论:中国史学史的某些问题课时25-28:实践活动:史学研究实践七、教学活动1. 课时1-4:通过讲授法,介绍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

2. 课时5-8:通过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介绍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贡献。

3. 课时9-12:通过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讲述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理解史学史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与发展1.1 史学的定义与功能解释史学的概念探讨史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发展与作用1.2 中国史学的起源介绍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分析《春秋》和《史记》对中国史学的影响1.3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中国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史学的特点与演变探讨中国史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与变革第二章:中国古代史学的传承与创新2.1 先秦时期的史学分析《春秋》和《左传》等史书的编纂与影响探讨诸子百家对史学的贡献2.2 汉代史学的发展介绍《史记》和《汉书》的编纂背景与特点分析东汉时期的史学创新与传承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探讨史书编纂与史学研究的变革介绍《三国志》和《晋书》等史书的编纂与影响第三章:中国史学的中世纪发展3.1 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分析《隋书》和《资治通鉴》的编纂与意义探讨唐代史学的繁荣与传承3.2 宋元时期的史学介绍《宋史》和《元史》的编纂背景与特点分析宋元时期史学研究的成就与局限3.3 明清时期的史学探讨《明史》和《清史稿》的编纂过程与价值介绍明清时期史学研究的特点与影响第四章:中国史学的近现代转型4.1 近现代史学的背景与挑战分析近现代社会变革对史学的冲击探讨近现代史学面临的理论与方法论挑战4.2 近现代史学的创新与转型介绍梁启超、王国维等近现代史学家的重要贡献分析近现代史学在研究方法、理论与编纂方面的变革4.3 当代史学的挑战与发展探讨当代史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当代史学的未来发展机遇与方向第五章:中国史学的重要领域与研究方法5.1 政治史与经济史研究分析政治史与经济史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介绍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案例5.2 社会史与文化史研究探讨社会史与文化史在中国史学中的重要性与意义分析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案例5.3 区域史与比较史研究介绍区域史与比较史在中国史学中的应用与价值探讨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案例第六章:中国史学的重要流派与学派6.1 儒家史观与史学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史学的的影响探讨儒家史观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6.2 道家史观与史学介绍道家思想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分析道家史观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特点6.3 其他学派与史学探讨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派对史学的贡献分析这些学派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第七章:中国史学的资料与文献7.1 历史文献的分类与特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种类与特点分析不同文献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价值7.2 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探讨中国古代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方法介绍现代史学资料整理与研究技术的进步7.3 文献资料的利用与批判分析如何利用和批判历史文献探讨文献资料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重要性第八章:中国史学的教育与传承8.1 史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古代的史学教育制度分析近现代史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8.2 史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探讨史学教育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影响分析史学教育对历史传承的贡献8.3 史学传承与现代社会探讨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史学教育在培养历史传承人才中的重要性第九章:中国史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9.1 中国史学的国际传播分析中国史学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探讨中国史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地位9.2 国际合作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介绍国际间史学合作的重要项目与成果分析国际合作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意义9.3 面对全球化的中国史学探讨全球化对中国史学的挑战与机遇展望中国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方向第十章: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10.1 面对新时代的史学挑战分析新时代对中国史学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史学发展与创新10.2 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介绍新时代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分析这些创新对中国史学的贡献10.3 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展望展望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前景探讨中国史学在新时代的作用与意义重点解析中国史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先秦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世纪以及近现代史学的特点与演变中国古代史学的传承与创新,包括《春秋》、《史记》等史书的编纂与影响中国史学的重要流派与学派,如儒家、道家等史观在史学研究和编纂中的应用历史文献的分类与特点,以及文献资料的利用与批判史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史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面对新时代的史学挑战与未来发展展望。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西方史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西方史学史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历史学4、课程地位:专业主要课程5、总学时:30学时6、总学分:27、先修课程:世界通史、中国史学史二、课程目标“西方史学史”旨在介绍西方史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分析历代史家记述史事的观点、方法,揭示西方史学的发展规律,使学生掌握西方史学史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西方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把握西方史学发展的主脉络,增强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西方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2、主要内容二、西方史学的发展阶段1、古典史学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5世纪)2、基督教史学时期(公元5世纪—13世纪)3、近代史学时期(公元14世纪—19世纪中叶)4、现代史学时期(20世纪以来)第二章古典史学(7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古典时期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成果,古典史学家的史著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第一节希腊史学的萌芽一、史学是人类历史意识活动产物1、记忆、回忆——史学的本原2、原始社会中的史学萌芽二、荷马史诗1、古希腊史学的萌芽2、史诗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状况第二节古希腊史学一、古典史学的一般特征1、古典史学的本质特征是对历史真实的追求。

2、在古典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总体认识是人本史观及其派生的英雄史观。

3、古典史家具有把历史分割为一个个单独的过程分别加以考察的能力。

4、古典史学的题材比较狭窄。

5、古典史学的表现方法主要是叙述体。

6、对于历史价值的认识,古典史家是逐步加深的。

7、史学撰述中的主角始终是贵族的代表人物,非公民的异邦人和奴隶只是微不足道的陪衬。

二、希罗马德( Herodotus of Halilarnasus约公元前482—424年)1、《历史》的主要内容2、《历史》的史学特色(1)有闻必录的客观主义态度和求实批判精神。

中国史学史纲要

中国史学史纲要

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国史学史纲要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一、为何要研究史学史?首先,它是组成历史学科的基本要素。

学科有三部分组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法和学科发展史。

其次,是对本学科发展的重要参照意义。

史学史可以为我们更好的认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学术内涵以及学科的现状为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史学史研究的对象1、不以一般的历史现象为研究的对象,而是对其学科自身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探讨,属于文化学术史范畴。

主要任务:A考察历史学的总体发展过程,趋势和特点并探其演化之故。

B阐明史学著作和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现状,总结前人的治史理论和方法。

C考查史学的思想和活动,及其与史学发展的关系。

2、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入手之处一是基本史学思想,包括历史哲学、历史价值观、以及对史学本身的认识,系属与广义的史学理论范围。

二是史学方法,包括史料的搜集鉴别整理以及分类手段和历史编撰学等。

亦即专业操作技能的探讨。

三是史学表现范围及其重心的变化。

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过去和现状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过程1、古代史家对史学史的讨论: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后汉书》里的《班彪传》、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史传篇》、刘知几的《史通》、高似孙的《史略》、郑樵的《通志》、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2、现代史家的古代史官研究A梁启超与何炳松的开创性工作B三四十年代,开始发现了一些系统性的著作主要代表作是魏应唐的《中国史学史》、王玉璋的《中国史学史概要》、朱希祖的《中国史学通论》等二中国古代史官的研究的现状A当代史学家的研究,建国后一度冷落,1962年其,教育部确定以北师大和华师大历史系为主开展工作。

专业杂志有《史学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B近期研究趋势:1、存在的问题是:主要的史家比较详细,社会的其他史学现象比较少。

对史学史的各个层面照应不平衡(如史学理论与方法、少数民族史学、历史教育等)视野不够开阔2、研究趋势:逐渐改善的过程,不断进步。

(完整版)历史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历史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历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的研究和分析,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并为未来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了解历史背景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领域;2. 掌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原因和意义;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4. 培养文献阅读和历史研究的能力;5. 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三、教学内容1. 历史学基本概念和方法- 历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史料的获取和鉴别2. 世界历史概览- 古代文明的兴衰演变- 主要历史事件和时期的概述- 不同历史地区的特点和联系3. 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和文化成就4. 世界现代史- 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传播- 科技革命和工业化对世界的影响- 主要战争和国际关系的演变5. 当代历史和历史思考- 二十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的转变-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反思四、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历史知识和理论,并提供典型案例和实例分析;-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大班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 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培养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实践:组织实地考察、实验课程和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评估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历史学基本概念和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行考核;-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课堂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

六、参考教材1. 《历史学导论》,作者:李维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2. 《世界历史概要》,作者:彼得·纽维克,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3. 《中国古代史》,作者:张之洞,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4. 《世界现代史》,作者:约翰·默里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6年。

中国史学史-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史学史-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粟品孝一、课程名称:中国史学史(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二、课程号:三、课程类别:专业课四、学时:51 学分:3五、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主要是为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旨在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重要的史学家、史学著作的评价,史学与经学、文学的离合关系,史学发展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当前史学的主要趋势,等等,由此而明确历史学是一门具有深厚底蕴的专业,中国史学具有许多值得现在学习的优良传统,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学生学好本专业的自信心。

要求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有较好的掌握,同时根据自我性情,对有关内容作些课外的补充学习或初步研究。

六、教学内容(见附一)七、教材:自拟八、主要参考书目(见附二)九、成绩评定:期末成绩100%(笔试80%,口试20%)。

附一:教学内容(下划线为重点或难点)绪言(3学时):中国史学史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1、“中国史学史”学科的提出:(1)史学研究由重通史到重专史的结果,(2)重视文化研究的产物,(3)传统史学总结的必要,(4)西方史学发展的影响。

(5)分科教育的产物;2、“中国史学史”课程的开设。

上编:传统史学(18学时)。

一、传统史学的开创(先秦至西汉)(3学时)。

1、历史表述的三个阶段;2、史学递进的三个层次;3、传统史学的奠基之作:司马迁的《史记》。

二、传统史学的发展(东汉至唐朝)(3学时)。

1、史学独立的实现:(1)经史分离,(2)文史异途,(3)修史为专;2、史学评论的系统自觉:(1)史书“条例”的出现,(2)纪传编年二体优劣之争,(3)人们对历史议论的日益重视,(4)史书繁简问题的讨论。

三、传统史学的兴盛(两宋至明朝)(6学时)。

1、偏重载道的义理史学:(1)师法《春秋》,重视褒贬,(2)史学发展的义理化,(3)《纲目》影响下的史学发展情况,(4)正统论与宋明史学;2、偏重记实的叙述史学:(1)典志体史书,(2)编年体史书,(3)纪事本末体史书,(4)几部官修史书,(5)地理志书。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说明】中国史学史是近年来中国史学新树立的一分支学科,其主要阐述中国史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阐释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从而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与自我总结的一门高等学校的必修专业课程。

任务和目的:中国史学史的主要任务,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古今历史著作,探索史学思想的源流、派别及史学本身发展的规律,考察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和历史编纂方法的演变等。

中国史学史的基本任务,是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研究,阐述中国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中国史学发展规律,探明中国史学前进的方向、途径与动力。

中国史学史的重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史学遗产批判地进行总结,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发扬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促进我国史学的发展。

具体而言中国史学史的任务为:第一,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点(史学的时代特点或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

第二,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特点。

第三,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

第四,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第五,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

第六,史学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步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斗争促进着史学的进步,求真与致用的对立统一,史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等等)。

教法原则建议:本大纲和现在所能见到的同类大纲相比,试图在以下这几个方面提出独立见解,现就其特点和教法原则建议阐述如下:第一,在内容方面,力图在阐述清楚中国史学发展之全貌的基础上,适当突出这一发展过程中之理论成就的积累,并尽可能兼顾到有关认识历史的理论和有关认识史学的理论。

在这方面,现有的一些著作,给人们留下了可以发挥的广阔空间,希望教者做一些拾遗补阙的事情。

第二,在分期方面,不刻意探求以今天的社会发展分期观点与史学发展阶段相结合的分期方法及其结论,也不刻意探求从史学自身发展的过程与特点来划分它的发展阶段性的分期方法及其结论,而是采用长期以来人们比较习惯并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时段划分;这样做的好处是,或许可以使更多的学者在他所熟悉的历史时段的框架中去认识该时段史学发展的面貌。

中国史专题教学大纲解读

中国史专题教学大纲解读

中国史专题教学大纲解读中国史专题教学大纲解读近年来,中国史专题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各级学校纷纷将其纳入课程体系。

中国史专题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史专题教学大纲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教学指导。

首先,中国史专题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标。

大纲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国史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一目标的设定,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过去,进而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

其次,中国史专题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内容。

大纲涵盖了中国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古代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演变、近代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第三,中国史专题教学大纲强调了教学方法。

大纲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讲授、讨论、实践等。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大纲还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以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此外,中国史专题教学大纲还强调了评价体系的建立。

大纲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旨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中国史专题教学大纲还提出了教师的要求。

大纲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大纲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要求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综上所述,中国史专题教学大纲是中国史专题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与《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对应的基础课程。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旨在对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总结。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史学的诞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各时期史学的特点、重要史家、史著及史学流派、修史机构的基本状况,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历代史家的史学思想、方法,为他们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阶段性特点;各时代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史学地位;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领域学术文化的关系;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发展。

(四)教学时数
本课讲授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阅读(代表性史著)与写作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自主研修相结合。

二、本文
第一章绪论:史与历史
教学要点:史学史概念史学史研究的对象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畴与任务
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
第二章中国史学史学科
教学要点:史学史四要素中国史学史思想的组成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形成
第二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现状
第三章上古传疑史学
教学要点: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正事归为史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疑人物——史学的萌芽
第二节正事归为史——传疑史学之形成
第四章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形成
教学要点:夏商史官中国史学成熟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史学的产生——夏商时期的史官
第二节中国史学成熟的标志——孔子与《春秋》三传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
第五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学
教学要点:太史令究天人之际纪传体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司马迁时代与《史记》的成书经过
第二节《史记》的内容特点及史学地位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教学要点:“别职”修史私家修史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别职”修史
第二节专职史官、专门修史机构的设置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史著
第七章唐五代时期的史学
教学要点:皇家修饰二史八书《通典》《史通》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皇家修史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唐五代著名的史官
第三节唐五代史书新体例与代表性史著
第八章两宋时期的史学
教学要点:起居院实录院国史院四大类书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两宋的修史机构
第二节四大类书
第三节民族史域外史的编修
第九章辽夏金时期的史学
教学要点:翰林国史院翰林学士院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辽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
第二节夏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
第三节金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
第十章元代的史学
教学要点:脱卜赤颜蒙古翰林院纪事用蕃书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元代的修史机构
第二节元代的史学成就
第三节元代实录体的完备
第十一章明代的史学
教学要点:翰林院明实录《永乐大典》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明代的修史机构
第二节明代的史家
第三节明代的代表性史著
第十二章清代的史学
教学要点:三通馆《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清代的修史机构
第二节清代的史家
第三节清代的代表性史著
第十三章近代史学(上)
教学要点:近代史学思想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巨变
第二节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
第三节中国近代史学的形成
第十四章近代史学(下)
教学要点:胡适、顾颉刚的史学方法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考古学对历史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胡适的“实用主义”史学
第二节顾颉刚的“层累构成说”
第三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第四节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
第五节考古学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教学要点: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开拓性贡献新中国十七年史学的成就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三、参考书目: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谢保成主编:《中国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

桂遵义著:《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剑平著:《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