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合集下载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原文 【 XJ】在上一篇中,我们着重解析了《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说,而本篇,我们将讨论生气通天论中的阴气说。

中医认为,阴阳不仅主载世界万物,更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基石。

一个经络通畅,阴阳平衡的人,身体才能健康,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下面,我们来看看阴气说的主要内容。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点评】此段强调的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1、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起极,有的写为起亟,其意是指快速地向上、向外(输送)。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2):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2):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2):人体阳气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导读】生气,即指人体中所存在的阴阳二气,而天体中亦存在着阴阳二气。

人的机体中的阴阳二气与天体息息相通,并借以维持生命与健康,是曰“生气通天”。

这就是中医的重要思想之一:天人相应。

人体和天体的阴阳二气究竟如何相通呢?升、降、出、入是生气与天体相通的主要形式。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1]。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2],体若燔炭,汗出乃散。

因于湿,首如裹[3],湿热不攘[4],大筋短[5],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二篇【注释】[1] 折寿:短寿。

不彰:不明。

彰,明,著。

[2]“烦则”两句:指阳证热证的一种表现。

喝,是指喘气急促而发出的一种声音。

[3]首如裹:头部沉重不舒爽,好像有物蒙裹。

[4]“不攘”是不能解除的意思。

[5]短(ruǎn):通“软”,收缩的意思。

此处指“大筋”缩短。

【译文】阳气与人体的关系,就像太阳与天的关系一样重要;如果人体内的阳气不能按照正常的规律(这个规律就像太阳在自然界的规律一样)发挥其重要作用,人的寿命就会减损。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借助太阳的光明而实现的,同样,人体的阳气也在人体的上部(腰腹以上)和体表(皮肤表面)运行,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外部邪气:风、寒、暑、湿、燥、火)的作用。

【评注】这句话着重介绍了“人体阳气”的作用。

人体阳气对人的重要性,就像太阳对天体的重要性一样。

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什么是温暖的?为什么是光明的?那是由于太阳的存在。

太阳在宇宙中有规律(“所”,在此处是“规律”的意思)地运转,早晨从东方升起,下午从西方落下。

就人体而言,白天人的阳气盛,晚上阳气衰,这就是“所”。

如果人体的阳气不能像“天与日”那样有规律地运行了,人就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就会“折寿”,生命得不到很好的维持。

道家版《黄帝内经》第三生气通天論篇

道家版《黄帝内经》第三生气通天論篇

道家版《黄帝内经》第三生气通天論篇道附於物,形異而常,弗移於大小細微,氣化無窮,非質而莫之能致。

故天地物一爾,人豈有異乎?天光下施,地氣上應,化物交牝,生炁通天。

天氣一,施而自專,地氣純,應物自勤。

交徹變氣,運之爲時,此三者合之而生者,爲之生氣。

天地氣皆一也,而應有所異。

異者,氣薄厚也。

變者,易寒熱也。

薄厚者,極高下所出也。

寒熱者,屢親疎有距也。

故其兆五,東傾風,南傾暑,西傾燥,北傾寒,中傾濕。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

順之則陽氣鞏固,雖有風邪弗可害之。

失之,矢陽氣,矢陽而悖逆時序,則內塞九竅,而外壅肌肉,則營不運,此謂自傷,氣自削也。

陽傷於寒,則陽氣內封,而昏暈不時,起居若驚,神氣浮動,安寢不實,知夢若行。

陽傷於暑,則多汗煩燥,喘渴有聲,不燥則熱刑於中,內熱外寒,而言不次體若燔炭,汗出則安。

陽傷於濕,則頭如裏濕,熱不能除,甚則大筋若抽縮之急,其肌肉鬆耎無著於力。

大筋若抽縮縮而緊,爲急爲拘。

肌肉鬆耎無著於力,爲痹爲痿。

陽傷於氣,則氣疾而濕熱互剝,氣濕熱爭,肌肉腫脹。

肌肉腫脹則氣血筋骨行津混亂,而陽氣衰微故疲。

勞傷筋骨而擾神氣,煩惱干陽合而亂營血。

若是則天真耗竭,筋脈䐜脹,肌肉積結而爲核癭。

陽傷於夏氣,則使人少氣而善怒。

少氣善怒則陽火治,乃肝氣不得節治而火動也。

故房勞於腎者,四時之氣皆忌之。

春之風,夏之暑,長夏之濕,秋之燥,冬之寒,四時怒之火謂六淫。

六淫者,六邪化也,天真其遂能耗散,當避者也。

是以腎傷則膀胱竭,目暗(盲)不可以視。

腎之竅在耳,耳閉不可以聽。

其勞甚,則精神耗散而氣血脫,虛火播而身若国将滅之,四分五裂而無所王,虛極陽火亢進,則愈難禁乎欲恖,終致竭滅矣。

故六邪相侵者同也,其邪勝正與不及之變,差之一毫,去之千里。

若其氣正,而順應乎天然,則其病微,而其癥輕,其治亦不難矣。

三陽互博於內,則外衛缺缺,裏燥表虛,營血上聚,而陽弗下行。

故在上則氣血逩併,在下則營衛空虛。

頭重,腳不著力,氣短身重,悶悶若塞。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其 气 三, 数 犯 此 者,则 邪
qì shāng rén cǐ shòu mìng zhī běn yě
气 伤 人,此 寿 命 之 本 也。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cāng tiān zhī qì qīng jìng zé
苍 天 之 气, 清 静 则
zhì yì zhì shùn zhī zé yáng qì gù
气 九 州 、九 窍 、五 脏 、十 二
jié jiē tōng hū tiān qì qí shēng wǔ
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 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
节,皆 通 乎 天 气。其 生 五,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
qí qì sān shuò fàn cǐ zhě zé xié 根本。
yīn yú hán yù rú yùn shū qǐ
因 于 寒,欲 如 运 枢,起
jū rú jīng shén qì nǎi fú yīn yú
居 如 惊 , 神 气 乃 浮。因 于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 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 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shēng qì tōng tiān lùn piān dì sān
生 气 通 天 论 篇 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huáng dì yuē fú zì gǔ tōng
黄 帝 曰:夫 自 古 通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
tiān zhě shēng zhī běn běn yú yīn yáng 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乎天之阴阳。天地之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凡人有生,受气于天,故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故生之本,本乎阴阳也。

是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地气之九州,人气之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十二节者,骨节也。

两手、两足各三大节,合小节之交,共三百六十五会。

《灵枢经》曰: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盖节乃神气之所游行,故应天之岁月;脉乃血液之所流注,故应地之经水。

九窍乃脏气之所出入,五脏乃阴阳二气之所舍藏,故皆通乎天气。

此篇论阴阳二气,与天气相通,故曰地之九州,人之五脏。

天为阳,是以先论阳,而后论阴也。

朱济公曰:天一生水气,乃坎中之满也。

曰自古者,言自上古天真所生之气也。

本乎阴阳者,天真之有阴有阳也。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故曰其生五。

地之五行,上应三阴、三阳之气,故曰其气三。

三阴者,寒、燥、湿也;三阳者,风、火、暑也。

如不能调养,而数犯此三阴、三阳之气者,则邪气伤人而为病矣。

夫人禀五行之气而生,犯此五行之气而死,有如水之所以载舟,而亦能覆舟,故曰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生气通乎天,是以苍天之气清净,则人之志意亦治。

人能顺此清净之气,而吾身之阳气外固,虽有贼邪,勿能为害,此因四时之序,而能调养者也。

故圣人传运其精神,餐服苍天之清气,以通吾之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逆苍天清净之气,则九窍内闭,肌肉外壅,卫外之阳气散解,此不能顺天之气而自伤,以致气之消削。

盖人气通乎天,逆天气,则人气亦逆矣。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阴阳)2.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天气)3.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此寿命之本也。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邪气伤人)4. 苍天之气,清静则(),顺之则(),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志意治阳气固)5. 故圣人传(),服天气而通()。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神神明)6. 失之则内闭(),外壅(),()解散,此谓(),气之削也。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九窍肌肉卫气自伤)7. ()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阳气)8. 故天运当以()。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日光明)9. 是故阳因而上,()者也。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卫外)10. 因于寒,()。

*欲如运枢(正确答案)起居如惊(正确答案)神气乃浮(正确答案)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11. 因于暑,()。

*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汗(正确答案)烦则喘喝(正确答案)静则多言(正确答案)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正确答案)12. 因于湿,()。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三)阴阳需调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三)阴阳需调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三)阴阳需调《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三)阴阳需调道学苑腾讯道学王冰2014-02-09译文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

所以阳气蓄积,淤阻不通时,也会致死。

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

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

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

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岐伯说:阴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

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

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

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

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

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游及痔疮等病症。

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

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岐伯原文及注释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并谓气交通也。

然病之深久,变化相传,上下不通,阴阳否隔,虽医良法妙,亦何以为之!.《阴阳应象大论》曰:夫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若是气相格拒,故良医弗可为也。

否,塞也。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言三阳蓄积,怫结不通,不急写之,亦病而死。

何者?蓄积不已,亦上下不并矣。

何以验之?隔塞不便,则其证也。

若不急写,粗工轻侮,铃见败亡也。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与自然密切结合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指四时言。

《淮南子·原道》高注:“孟春与孟秋合,仲春与仲秋合,季春与季秋合;孟夏与孟冬合,仲夏与仲冬合,季夏与季冬合:曰六合。

”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俞樾:“九窍是衍文。

九州即九窍,古谓窍为州。

”九窍,指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前阴、后阴、五藏心、肝、脾、胃、肾、十二节,指十二关节:上肢腕、肘、肩,下肢踝、膝、股,左右共十二关节。

皆通乎天气自然之气。

其生五,沈祖绵:“春木肝、夏火心、秋金肺、冬水肾,皆由中五所生,故曰其生五。

五者,中央脾土也。

”其气三,沈祖绵:“天地人为三气。

《阴阳应象大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旧注据三阴三阳释之,非是。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指天空。

张志聪:“天色深玄,故曰苍天。

”之气,清静则志意治平和,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俞樾:“传读为抟,聚也。

‘传精神’即抟精神。

”,服天气谓阳气运作。

“服”作“运转”解,见《荀子·宥坐》杨注。

“天气”即“阳气”。

而通神明阴阳变化。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孙鼎宜:“壅,肿也。

《释名》:‘肿,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

’壅、闭皆不通之名。

”肌肉,卫气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减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当作“行”,则折寿而不彰。

“彰”与“章”通。

《匡谬正俗·六》:“古谓大木为章。

”引申“章”有长大之意。

这是说阳气不固,则人易致夭折,而不能生长壮大。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当作“是故阳阳因上而”。

上,轻清上浮卫外姚止庵:“阳气轻清上浮,善养之,则气自周密,足以卫固一身;不善养之,则寒暑湿气诸邪,乘之而入。

”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当作“连枢”。

“连枢”是说动转不灵,以喻志意不畅。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 倪师讲授笔录:第三章生气通天论第一节阳气论那我们继续介绍下一章节呢叫做"生气通天论",就是第三章。

这个第一段呢,所谓人的生之本呢,就本生于阴阳,天地阴阳之间是"六合",所谓中国人会去讲"六合",就是天地上下左右四方,"六合"。

那所有的我们五脏六腑的经络,所有的通通跟天气都相通到的。

中医的观念里面很简单,就是认为人和自然就是相通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顺乎自然。

那这个西方医学呢就不管,不管这些,反正他都是看形嘛,看人家就是看验血报告,中医不认为是这样的,中医认为说一定要跟自然界相通。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这个邪气伤人都是决定如何人长寿短命,长命短命的地方。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权威经典原文大字注音打印版)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权威经典原文大字注音打印版)
受 如 持 虚。劳 汗 当 风 ,
kuì kuì hū ruò huài dū
溃 溃 乎 若 坏 都,
hán bó wéi zhā yù nǎi cuó
寒 薄 为 皶,郁 乃 痤。
gǔ gǔ hū bù kě zhǐ
汩 汩 乎 不 可 止。
yáng qì zhě jīng zé yǎng shén
阳 气 者, 精 则 养 神 ,
失 其 所,则 折 寿 而 不 彰 。 因 于 湿, 首 如 裹,
gù tiān yùn dāng yǐ rì guāng míng
故 天 运 当 以 日 光 明。
shī rè bù rǎng dà jīn ruǎn duǎn
湿 热 不 攘 ,大 筋 緛 短 ,
shì gù yáng yīn ér shàng
yáng qì zhě dà nù zé xíng qì jué róu zé yǎng jīn kāi hé bù dé
阳 气 者,大 怒 则 形 气 绝, 柔 则 养 筋。开 阖 不 得,
ér xuè yù yú shàng shǐ rén bó jué hán qì cóng zhī nǎi shēng dà lǚ
十 二 节,皆 通 乎 天 气。
gù shèng rén chuán jīng shén
故 圣 人 传 精 神,
qí shēng wǔ qí qì sān
其 生 五,其 气 三,
fú tiān qì ér tōng shén míng
服 天 气 而 通 神 明。
shuò fàn cǐ zhě zé xié qì shāng rén shī zhī zé nèi bì jiǔ qiào
是 故 阳 因 而 上,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译文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译文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本篇阐发了人身阳气与自然界相应贯通的理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yōng壅肌肉,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岛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fán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rǎng攘,大筋ruǎn緛短,小筋弛长,ruǎn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譯文: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自【易文言】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一、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阳气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阳气受伤引起的病变。

三、指出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①,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⑤。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⑥。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

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开场白】首先说一下,吃四逆汤需要注意的问题:‘附子’你们要是不会太用生附子,你们就买那个炮附子。

但是,炮附子不要买那个太黑的、尤其是不要买那个黑附子,那个黑附子太没有力气了,就跟吃木头似的。

‘锅’煎药的时候,你们可以不用沙锅,就用那个搪瓷锅或者不锈钢锅,都可以,它们不会被火烧裂开,也不会因为掉到了地面上而被摔碎。

如果要是用沙锅的话,用一到两个月就坏了你还要去买新的,而且沙锅特别的沉重!就去买那种带着盖子的锅体有长把的‘不锈钢锅’这样的话在把锅加热后滤药的时候,就不容易烫手了。

‘火候’煮药的时候,一开始你就用煤气灶最小的那一档火,不要用大火烧开了,然后再调小用不着那样,因为古人讲究用的是柴火、桑柴火。

而那个煤气的燃烧值比柴火要大的多,所以,一开始你就用最小的火就行了!‘时间’第一边煮九十分钟,第二边煮六十分钟,就行了。

下班后,七点半开始煮药,九点钟倒出来,然后,再加水,水的液体面超过药渣一公分,然后加热。

之后,你想干什么九干什么,非常的简单,到了十点钟闹铃一响你马上关掉火源,不要打开锅的盖子,尤其是在夏天,第二天早上还不会变坏。

‘喝药’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先打开火源,然后刷牙洗脸,涮洗完后,回到厨房,那个药刚刚热好,这就可以喝了。

不论饭前还是饭后都可以喝药。

书上写的:什么饭前喝、饭后喝,咱们这个药别理会那一套。

要是那个样子的话,这个药你就别喝了。

书上写的:什么饭前喝、为什么要饭后喝呢?因为害怕这个药物伤害了胃,先吃点饭,把胃给撑住了,然后在吃药,就不伤胃了,那么,这个药还能吃吗?治一个,伤一个,这个就不是中医了。

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扶正祛邪、不伤正’。

饭前饭后都一样,什么时间都可以喝药。

你吃完药之后,还能吃饭,或者不影响吃饭就行了。

‘四逆汤的用法用量’附子、干姜、甘草,先是用:30克、40克、50克。

甘草你用炙甘草,生甘草都行,都能用。

然后40克、50克、60克,50克、60克、70克,60克、70克、80克,70克、80克、90克。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1.天之阳与人之阳相应2.“其气三”,三的解读:①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太阳、少阳、阳明);②湿燥寒三种阴气,风暑火三种阳气;③三阴为坤,三阳为乾,两者组成天地否、地天泰两卦。

3.“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死,无阳,身体冰冷;人活,身体有热,阳气在。

故,温补阳气是人养生最重要任务之一。

怎么温补阳气呢?顺天德,接地气,重养生,节阴阳(阴平阳秘或阴阳平衡),不伤神,藏好魂,强体魄,静安心,去杂念(专精神),存大志,勤动脑,慕将来,有办法。

4.“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阳气(卫气)VS贼邪、邪气。

5.“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应改成:“失之则五脏伤,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虚,贼邪乘虚而入,壅(堵塞)肌肉之气,破坏肌肉这堵墙,继而卫气(士兵)自动溃散,接着九窍不通,五脏受伤。

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张介宾读此,悟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故十病九寒。

阳气学说体现在体温上,所以医生常测体温以了解阴阳失衡情况,现在新冠肺炎也测体温,也是该学说的应用。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而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ruǎn)短,小筋驰长。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二)‖LS64—D0101→Q0802‖→‖LS72—S0605‖→‖SW03‖LS64—D0101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

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

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黄帝说:我听过阴阳之人,是怎样的?伯高说过,天地之间,孟仲季月六合之内,万物不离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也与之相应,所以有五五二十五种人之特征。

而阴阳之人不参与啊,其形态又不适合众人的五态之人,我已明白了。

我想听听二十五人之形态,血气之先天遗传,区别其不同特征,从外形推测内部状况,怎么办?Q0101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

岐伯说:太详尽了!圣帝之问。

这是先师秘而不宣的,即使伯高也是不能明白的。

D0201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

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

黄帝离开座席,沿着座席转了几圈然后驻足说道:我听说,得到适当的人不教,这叫双重损失;得到秘籍却轻易泄露,上天将会厌弃他!我希望得到真传并理解它,藏于金柜,不敢张扬。

Q0201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岐伯说:先建立五类模型,木、火、土、金、水五类,用青、赤、黄、白、黑五色区别,以区分五态之人,二十五人就齐备了!‖LS65—C0101→C0314‖→‖LS64—Q0201‖→‖SW03‖LS65—C0101右徵与少徵,调右手太阳上。

右徵和少徵,调至右边手太阳之上。

C0102左商与左徵,调左手阳明上。

左商与左徵,调至左手阳明之上。

C0103少徵与太宫,调左手阳明上,少徵与太宫,调至左手阳明之上。

C0104右角与大角,调右手少阳下。

右角与大角,调至右手少阳之下。

C0105大徵与少徵,调左手太阳上。

《阳密悟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阳密悟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阳密悟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阳密乃固说:有些内经导读之书,总喜欢将内经分解从支离破碎的许多章节,其实内经的行文,81篇的编排还是有它的连贯性的,例如上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养生要顺应四时阴阳,讲四时阴阳是如何的重要,那么这一篇其实就在解释为什么,因为人的生气是通于天地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是在于气机的阳升阴降,而人体气机的阳升阴降,又是遗传了天地气机的阳升阴降,所以人体气机与天地气机息息相通,亘古就有,故曰“自古通天”。

其二,何谓“其生五,其气三”?阴阳气的运动形式可以生成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当阳气升发的时候就是木气,当阳气宣通的时候就是火气,当阳气运化调和的时候就是土气,当阳气肃降的时候就是金气,当阳气潜藏的时候就是水气了,所以说其生五;从阴阳气的数量来看可以派生为三阴三阳,故曰其气三,这三阴三阳又切合大气之五运六气;其三,为什么说“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如果我们人体的气机运行无论从运动形式上还是数量上不能与天地的气机相通相统一,那就是逆天而行,就会导致邪气伤人,而这正是影响寿命的根本所在,而人在出生之时与当时的天地气机相感应,于是人体气机无论从运动形式还是数量上都会根据个体不同而呈现或强或弱的地方,其薄弱环节有可能就构成了此人一生易感的病机,利用五运六气理论治病的高手,其依据即是在此。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阴平阳秘,阳密乃固是圣度的生存状态,但是如何做到阳密乃固?是不是一定要从药理上或重镇潜阳,或引火归元,或酸收酸敛?这里从养生的角度提供了方法,那就是顺应苍天之气就可以做到阳密乃固,因为这是天力在帮助人力,是天力帮助人体阳气处于该升则升,该降则降的状态,人体之阳气在天阳的支持下,当然固密不泄。

读和释《黄帝内经》四…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读和释《黄帝内经》四…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读和释《黄帝内经》四…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生气,阳气,生生之气。

天为阳,地为阴,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

天阳之气降,与地阴之气交融,赋予万物生机和生命。

人体的生机源于天,孕于地,呼吸吐纳和导引,可使阴阳气血运行、贯通,所以言生气通天。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东、西、南、北、以及上、下)之内,其气九州(汉地九州),九窍(头有眼二、耳二、口一、鼻二,下有前阴、后阴)、五藏、十二节(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天气色玄,深不可测)之气,清净则志意治。

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释文:黄帝言:人的生命源于天阳之气,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天地交,则万物生。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在地为九州,在人为九窍、五脏、十二经脉,皆与天阳之气相通。

阴阳相生的有五,金、木、水、火、土。

其气有三,天气、地气和运气(气血运化的规则,或三阴之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之太阳、少阳、阳明),若违反人体阴阳气血运行的规律,邪气乘虚而入则为患,所以培阳固本是养生的根本。

清阳为天。

苍天之气高而远,人的生气与天气相通,清净光明则神清志爽。

顺应清净无为,则阳气固守于内,即使有虚邪贼风来犯,亦不受侵害。

唯有圣明的人具备这种精神,服食苍天之气,进而得道通神。

若违背清净光明,不知节制,过喜过悲,阳气闭塞,卫气不能温养皮肤腠理,则九窍不通,肌肤壅塞,卫气散逸不收,造成自我伤害。

这时正气削减,阳虚不固。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场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上而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运行、转动)枢(户枢、门臼、门轴),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清除,退让),大筋(连接在骨内的筋肉)緛(rǔan,缩短)短,小筋(显露于骨外的筋肉)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读后感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读后感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读后感
刚接触的时候,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神秘符号的古老迷宫。

那些文字啊,古老又深邃,初看时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随着一点点深入阅读,就像在黑暗中逐渐看到了一丝曙光。

这里面所阐述的关于人体与自然之气相通的理论,真的很奇妙!我个人觉得这就像是在揭示一个隐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宇宙奥秘。

就好像我们的身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整个大自然紧密相连的。

你想想看,我们的呼吸、我们的活力,都和外界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真的很神奇,不是吗?
其中有一些观点,让我想了很久很久。

比如说,它提到的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身体里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们的生命活动。

我就想啊,这阳气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是像我们所说的精气神那种抽象的东西,还是有更具体的物质基础呢?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吧。

还有啊,文中对于疾病产生的一些论述,感觉就像是在给我们绘制一幅身体的防御地图。

它指出当人体的气与外界的气不协调的时候,疾病就可能会找上门来。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对自己身体的关照,可不能仅仅局限于吃好喝好睡好,还得关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

这真的是一个很新颖的角度,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我感觉这篇文章虽然古老,但是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在悠悠岁月里沉淀下这些宝贵的知识,然后在今天被我们发现,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

你要是也对这种古老而神秘的知识感兴趣的话,真的推荐你也去读一读!说不定你会有比我更多、更深刻的感悟呢?真的,这篇文章值得反复品味!。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读后感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读后感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读后感《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犹如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对生命与健康的认知之路。

读完这一篇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诸多感悟涌上心头。

这一篇章开篇就强调了“生气通天”的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人体的生命活力与天地自然之间有着紧密且微妙的联系。

天地之气,阴阳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

我们常说“顺应天时”,在这里得到了更为深刻的阐释。

人体就像是一个小宇宙,与外界的大宇宙相互呼应,相互影响。

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自身的健康,而应将自己置于整个自然界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和调养。

文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使我对阳气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理解。

阳气如同天空中的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一旦阳气受损,就如同天空失去了太阳,生命将陷入黑暗和寒冷,疾病也会随之而来。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有过度损耗阳气的行为,比如熬夜、贪凉、久坐不动等。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看似细微的习惯对阳气的伤害。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这段论述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季节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它提醒着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其特点和潜在的致病因素,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来调整生活起居和饮食情志。

比如春季要防风,夏季要防暑,秋季要防湿,冬季要防寒。

如果在某个季节不慎受到外邪侵袭,邪气可能会潜藏在体内,待到合适的时机发作。

这让我更加注重季节养生的重要性,不再随意对待季节的变化。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饮食对于人体的滋养和损害,在这一句中得到了精准的概括。

我们从食物中获取五味来滋养五脏,但如果过度偏好某一种味道,就可能会损伤相应的脏腑。

如今,丰富多样的美食常常让我们难以抵挡诱惑,然而无节制的饮食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我们的身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原文【 XJ】在上一篇中,我们着重解析了《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说,而本篇,我们将讨论生气通天论中的阴气说。

中医认为,阴阳不仅主载世界万物,更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基石。

一个经络通畅,阴阳平衡的人,身体才能健康,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下面,我们来看看阴气说的主要内容。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原文】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点评】此段强调的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1、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起极,有的写为起亟,其意是指快速地向上、向外(输送)。

亟,急迫、快速,这里当作阴化生阳气;卫外,保卫人体外部;为固,变成坚固。

2、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薄疾,中医名词,急迫速疾。

喻脉象急促相迫;并乃狂,指精神狂躁。

3、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气争,气血争斗,也指气血不调之意;4、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陈,陈述;皆,都;从,顺从。

5、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如是,如果这样;气立如故,气立,中医名词,人体之气正常运行,生理功能正常发挥。

【整段翻译】岐伯说,人体的阴气,具有藏精并化生阳气的作用。

人体的阳,具有保卫人体外部不受侵蚀,并使肌肉腠理坚固的作用。

如果阴不能平衡了过多的阳气,那人体脉象就会出现急促相迫状,并且出现精神狂躁现象。

如果阳不能平衡掉过多的阴,就会出现五脏气血失衡,导致人体的九窍不通。

所以,圣人在谈及阴阳时,强调筋脉的协同调和,这样,才会使得骨髓坚固,气血都会顺从。

如果这样做了,人体就会达到内外调和的状态,使外邪不能侵害人体,耳聪目明,人体的气血运行正常,就像人最初的状态(相当于电脑、手机的初始化,或者刚出生的婴儿时的状态)。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原文】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点评】本段重点论述邪气对人体的伤害,以及阴阳不和谐的后果。

1、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风,泛指外邪;客,外来的,当动词,指侵入;淫,渐浸,浸渍,在这里也当动词,侵入;气,指人体的元气。

2、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在这里当如果讲,下同;筋脉横解,筋脉,脉络、血管。

横,放纵。

解,通懈(音谢xie),松弛、弛缓。

筋脉横解,指脉络血管纵弛不收;肠澼,中医古病证名,大便脓血之病证,可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痔漏等肠道疾病;为痔,变成痔疮。

3、因而大饮,则气逆:大饮,指酗酒。

4、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强力,指强行做房事;高骨,指脊柱。

5、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之要,指阴阳的要点,重点,关键;阳密,指人体的阳气紧密。

密在这里当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下同;圣度,圣人养生之法度。

6、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阳秘,秘有不公开的意思,在这里,指阳气不要过分的外泄;治,治理;离绝,当失衡讲。

【整段翻译】人体如果被风邪侵害,元气就会损伤,精气就会丧失,这是因为外邪伤害了人体的肝脏。

如果吃的过饱,就会出现脉络血管纵弛不收的情况,大便就会出现脓血而变为痔疮。

如果酗酒,就会出现气逆。

如果此时强行房事,肾气就会受到伤害,脊椎受损致残。

因此,但凡阴阳之道的关键,是阳气紧密肌肉腠理就会坚固,如果阴阳不和,就好像只有春天而无秋天,只有冬天而无夏天一样。

因而要阴阳调和,这才是圣人养生之法度。

所以,如果阳气过旺,使得肌肉腠理就不能坚固,致使阴气无法保存;如果阴气平和,阳气不过分外泄,人体气血就会通畅而调和;如果阴阳完全离决而无法交汇,则人体的精气就会消亡。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原文】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点评】本段重点论述四时之邪气对人体的伤害过程。

1、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因于,同前一篇阳气说,当“如果受”讲;乃生,就会发生;寒热,病症名,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

今泛称发烧。

2、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是以,所以之意;于风,于在这里当“被”讲,下同;留连,在这里当邪气驻留;洞泄,病别,也即西医所说的腹泻。

3、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痎(jiē)疟,疟疾的通称。

4、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上逆而咳,肺气本是降的,但如果肺气不降,往上走,就是上逆;痿厥,病证名。

痿病兼见气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为主证。

5、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

又称温热病。

属广义伤寒范畴。

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6、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四时,指四季;更,更替。

【整段翻译】如果感受到露水风霜的侵袭,人就会发烧。

所以,当春天被风所伤,邪气住留人体内,就会发生腹泻。

夏天被暑所伤,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

秋天被湿所伤,就会导致肺气上逆咳嗽,发作后,就会变成痿厥。

冬天被寒所伤,到了春天必发温病。

四季之邪气,会更替伤到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原文】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点评】本段强调五味与五脏的相生相克的关系。

1、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本,根本;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宫,指五脏。

2、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津,在这里当动词,做滋润,补讲,如~润。

~贴;脾气,不是指发脾气,而是指脾脏之气。

3、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气劳,病症名。

中医自古以来主张老年人的饮食宜清淡,忌过咸。

如饮食过咸,摄入盐量过多,易造成病,进而影响心肾功能。

证见胸膈噎塞,呕逆,脘腹胀气,饮食不下,大便时泄,面色萎黄,四肢无力,日渐消瘦等;短肌,指肌肉萎缩讲;心气抑,心气受到抑制。

4、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喘满,病证名。

气喘而有胸部满闷证候,临床上多由痰气壅阻,水饮射肺或脾湿酿痰,肾虚失纳所致。

5、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濡(rú),沾湿,润泽:~笔。

~湿。

~染。

耳~目染。

相~以沫;中医认为脾主燥,恶湿。

不濡,就是不能化湿;胃气乃厚,指胃气不降。

中医认为,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

6、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筋脉沮弛,指筋脉败坏而弛缓;乃央,这里的央,与殃同意,指殃及;连累。

7、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是故,所以;谨,慎重,小心;和,调和;骨气以精,指的的骨气得以达到最高的境界;谨道如法,谨,郑重,恭敬:~启。

~祝,在这里当遵循讲。

说明:此段是利用了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来解释五脏与五味之间的关系,因此,请先了解这层关系,便于我们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整段翻译】人体的阴精生长,究其根本在于五味。

而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被五味所伤。

所以,如果食物的口味过于酸,肝脏虽然得以滋养(酸入肝),但脾气会受到影响(木克土)。

如果口味过于咸,则人体骨头会受到伤害,出现肌肉萎缩,心气被抑制的情况(水克火)。

如果吃的过于甜,就会出现心气喘满,脸色发黑,肾气不平衡的情况(土克水)。

如果吃的过于苦,就会造成脾的运化受影响,湿气无法代谢,胃气不降的情况(苦伤心,心为脾之母);如果吃的过于辣,就会使人体的筋过于松驰,精神受到殃及(金克木,肝为心之母)。

所以,要认真对待五味,这样才会骨正筋柔,气血通畅,肌肉腠理坚实紧密。

如此这般,就使骨气达到极致的地步。

■本次总结为什么西医强调,有高血压的人,要少吃盐。

其实,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就给出了答案。

因为咸味入肾。

肾在中医里被称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如果我们缺少盐,人就会感觉没劲,也就不可能会有所谓的伎巧产生。

但是,如果过量食用盐,就会导致肝气过旺,从而导致心气过旺(肾为肝之母,肝为心之母),从而导致高血压。

因此,张悟本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很多人是把药当饭吃,而懂得养生之人,是要把饭当药吃”。

其实,把饭当药吃的精髓就是食疗的精髓。

有很多人觉得中医不好把握,学起来费劲,那是因为你不懂得原理。

因为中医不像西医,西医是以解剖学为基础,把人当机器看待,研究的是死人,治疗也完全按流程走。

这样,你只需要死记硬背,掌握好知识点就行了。

但中医则不同,它是以经络为基础,研究的是活人(死人无经络),由于每一个活人都不相同,季节和地域也不相同,因而,即使同一种病,你也无法按同一方法去治疗,这就是中医强调的,治病要因人因地时时制宜的辩证论治法。

因此,学中医,不是需要把知识点记在本子上,然后死记硬背,而是先要理解原理,进而悟其体质,这样才能见招拆招,随机应变。

现在的中医学院式的教育,按统一的方法教授知识点,以标准答案为考试重点,而不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悟,也许每个人悟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并非标准答案,或者在这是标准答案,在那就不是标准答案,但只要在应用的具体对象上应用对了,那也就是说他悟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