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合集下载

德育笔记

德育笔记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几个阶段习俗性德育(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1.当时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

2.由于劳动、生活、教育是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古代德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几乎等同于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的主要特点: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双方都已经“平民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一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

二是指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

);4.学校德育的组织化(班级授课制)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第一节苏霍姆林斯基一.主要内容:1.关于德育的地位、任务和内容(任务是培养意识;内容比较广泛)2.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方法: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二、主要特点:(一)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二)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在阅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道德教育。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实施、实现德育目标。

(五)重视培养学生自警、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第二节科尔伯格一.主要内容:1.儿童道德发展的实质儿童是道德哲学家,儿童有自己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能够自发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

德育复习题

德育复习题

德育复习题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德育:1.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专指道德教育。

3.广义的德育即大德育,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4.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的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5.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简答题:1.德育现代化的最主要的特征(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即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

(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即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即德育成为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以及学校教育的组织化。

(班级授课制)2.写出《德育原理》各章的名称(1)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2)现当代德育思想(3)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4)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5)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6)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7)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8)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三、论述题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德育。

(3)德育现代化是指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4)德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1、学校的民主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3、学校德育的现代化。

(5)德育现代化的最大努力方向应该是德育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

[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一、名词解释1.价值澄清理论:(1)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任课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2)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

(3)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

(4)价值澄清理论源于课堂对话(5)他存在形式主义、过程主义、相对主义的局限。

第三章: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热爱社会主义,培 育集体主义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珍惜生命价值,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 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 ●领会现代社会尊重人权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 ●关心祖国和人类的命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 世界意识。
• 遵守社会规范 • 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 6.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 纪律。 • 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 电、纸张等资源。
小学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总目标
总目标 •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 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 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 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 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课程内容
• • • •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健康、安全的生活
• 如,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 会照顾自己。 • 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 指导下利用。 • 8.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 规则,注意安全。 • 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小学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分目标
•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 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 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 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德育原理 课后习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 课后习题及答案

章节习题第一章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试评价以下概念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妥.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遭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3.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所谓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基本完成的任务。

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有四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第四。

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3)努力方向: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4.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5)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是德育力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6)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相对的范畴。

德育论原本是作为教育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存在的。

与作为前德育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

第三章 小学德育的功能

第三章 小学德育的功能

图片为北约轰炸南联盟时的情景
2004年1月29日,一名男子在耶路撒冷市 中心的一辆公共汽车上发动自杀性袭击, 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45人受伤。
•印尼的巴厘岛,魅力十足(如上左图),令世界各地的游客向往不已。而2002年 10月12日发生在这里的(如上右图)一位游客描述:“我看到地面上到处都是被 炸断的肢体,现场简直成了屠杀场”
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时常看到关于世界动荡局 势的报道。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非洲的动
乱、核危机、恐怖主义……
据联合国的统计材料,战后五十多年,全世界 共发生了一百八十多次军事冲突,造成二干多 万人死亡,平均每一个季度都有一次‚宣战‛
或‚不宣而战‛。
2001年美国东部时间9月11日,恐怖主义分子劫持了四架飞机策 划实施了震惊全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 心大楼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等地遭到袭击,在纽约屹立了28年的“姊 妹双塔” 曾被誉为“现代技术精华的汇集地”的110层建筑如今只 剩下断壁残垣,昔日的繁华景象已不再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变 成了废墟一片。这次恐怖事件共造成3000多无辜的人丧生。
第三章 小学德育的功能
(德育有什么用?)
第一节 第二节
德育的地位 小学德育的功能
第一节 德育的地位
一、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以德治国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
干意见》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道德教育
1.战争的悲剧和威胁
二十世纪的十大战争 1.被称为‚绞肉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2.典型的机械化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3.战争史的奇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4.以劣质装备对抗强敌的抗美援朝战争 5.以弱胜强的典型:越南战争 6.现代化的战争:中东战争 7.显露现代海战模式的英阿马岛战争 8.反映现代局部战争特征的两伊战争 9.展示现代化特征的海湾战争 10.表现现代化空中力量的科索沃战争

第三章德育的功能

第三章德育的功能

第三章德育的功能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社会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德育有着重要的功能,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德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德育以道德教育为核心,通过道德规范和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从而在人际关系中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

其次,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德育不仅关注个体的道德修养,更注重学生在社会中的行为表现和责任担当。

德育教育学生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关心他人,参与公共事务,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可以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注重公益事业,关心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此外,德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

德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个性的独立发展,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

此外,德育还能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但也不仅仅是教育个体。

德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校园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德育注重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倡导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后,德育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德育培养的是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德育能够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才,为社会提供具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资源。

同时,德育还能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减少社会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德育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

第三章德育功能1介绍

第三章德育功能1介绍

• (一)德育的生存性功能
• 是指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 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 范等,使个体在社会性(现实性)的生活 中生存下去,并能秉承社会所给与他的力 量,最大限度地实现特定任务。
• (二)德育的发展性功能
• 德育对个体社会人格的塑造或对个 体道德人格的发展的推动。 • 德育之个体发展功能主要指的是对 个体品德结构的发展所起作用的功 能。
• 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 班迪博士在回顾发展 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说,“落后和不发 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 数字,也是一种心理状态。 • 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 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 碍。 • 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工 业管理模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但是如果一 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负于这种制度以真实 生命力的现代人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 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 是不可避免的。
教育在这种差异和变化中起了什 么作用
• 德育所传递的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规范 文化,即价值观情感、态度,信仰等。 • 德育通过传递这些文化,在形成个体的 人格特征以及继承和发展群体的共同人 格特征诸如民族精神、民族意识等方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我的大学之悔
• 2001年我跨入大学之门,等我2008年研究生毕业时, 一些同学开始待业,一些女同学则赶紧嫁人,从此 相夫教子,也算一条出路。 • 七年大学生活,挂科、逃课与我无缘,我也从不沉 迷于电脑游戏,即便如此,我的结局和那些逃课、 挂科,玩游戏的同学相差无几。 • 我的第一悔是不该留在家乡上大学。在大城市上学 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走向社会,增长见识。 • 我的第二悔是不该中途换专业。放弃自己感兴趣的, 选择了最热门的。 • 我的第三会是不该盲目的考研。看到别人在考自己 也去考,从而失去了走向社会,积累专业经验的机 会。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正确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关系,领会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德育的本质,德育功能的概念,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个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德育的本质和功能问题是德育理论的根本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构成了不同德育观的内核。

第一节德育的本质一、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称之为“德性〞;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称之为“德行〞。

〔或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德性生活〕。

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就是道德在人性、德行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

关于人性,在中国古代就有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性三品说等不同的解释,矛盾的焦点在于对善与恶两个端点的认识上。

西方人那么有另一种解释“人是半人半兽的动物〔即神性与兽性的统一〕。

德性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水平:这个人的人格中多大程度上赋有人的精神含量,他多大程度上领会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本质,多大程度上通过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实现其价值目标。

因而,德性既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综合,又可理解为基于生物性求索精神人格的中介环节。

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所以,有三种人性存在:①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本原性的人性〕②与兽性相联系的人性〔本质性的人性〕③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人性表现于人的生活。

人性中既有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性质,人的生活亦可分为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意义生活〕。

人追求物欲的满足,但又不甘于物欲的满足;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有意义地活着;活得有质量。

人为活着而生活,同时人更为有质量或更有价值的生存而活着。

着正反映了人类及其生活的本质,因此,人的生活也是二重的,即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的二重性。

第二讲德育本质、特点与功能

第二讲德育本质、特点与功能

第二讲德育本质、特点与功能第二讲学校德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第一节学校德育的本质◆学校德育的本质问题,是涉及德育的基本内涵或德育“是其所是”之本义的最基本的范畴,是直接影响人们的德育认识及德育实践的最核心的前提问题。

道德与道德教育●在最本质的意义上,德育就是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与德行的教育;就学校德育而言,德育乃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在其本体意义上,德育之“德”乃指道德,“‘德’即‘道德’为历史形成的含义,沿用已达几千年之久。

”①而要理解道德教育就必须首先把握道德的本质内涵。

合起来,道德②乃指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体良心维持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

◆这种行为准则就社会层面而言,表现为各种相对稳定或群体认同的习俗和规范(即公德);就个体层面而言,则是人相对稳定、一贯的德性与人格的表征(即私德),它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

◆道德的本质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①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德是分别单独使用的,并存在层次差别。

道德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说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里的道、德也仍然是各含其义;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的“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似乎已接近一个固定范畴●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是一种相互交错、互为促进的复杂关系。

一方面,学校德育离不开社会之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无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道德发展也需诉诸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活动,但就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而言,其道德发展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学校德育;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应明确自己的主题与活动范围,将学生的道德发展视为学校德育的基础性任务与核心目标。

(一)学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领域与渠道(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内容与核心目标一、学校德育的内涵◆德育是关涉教育的价值指向和个体的德性发展的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与旨归。

德育原理复习笔记

德育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德育范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指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广义的德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政治品德和道德品德;更广义上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以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2、德育: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书本作者个人认为)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即: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具有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4、德育的现代化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其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民主化:与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教与学方面都已经民主化;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科学化:①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②是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德育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③是德育的科学化还包括学校德育的组织化,主要是指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此著作突出观点是,学校德育应与宗教教育分离,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纪律精神,努力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5.: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2)受教育者:主体作用(3)德育内容:依据或中介(4)德育方法:桥梁(5)德育目标:最高追求(6)德育环境:基本支撑,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德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杰出代表。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如何理解道德教育的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从广义上讲,道德教育除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环境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第三章:德育的功能

第三章:德育的功能
2013-8-14
德育目的——想要德育干什么 德育功能——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德育效果——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
(三)正确认识德育功能有何意义
首先,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 标的确定。 其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 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最后,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 适度的德育实践。
(3)德育的个体享受功能
道德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精神上的需 要,感到做奉献是一种人生幸福,是个体人 生价值的提升,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获 得精神上的享受。是德育功能的最高境界和 本质体现。(帮助别人——乐于助人——助 人为乐)
道德的高度与力量
——道德,源自人们对美好心灵的守望 ——道德,富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道德,成就公民的精神高度
道德的高度与力量
道德,源自人们对美好心灵的守望 道德,富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道德,成就公民的精神高度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二)政治功能
1.政治(阶级)关系的再生产。 2.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生产与传播。 3.政治行动的引导。
(影响 3.德育对社会分配领域的影响 4.德育对社会交换领域的影响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主要在三方面: 一是动机作用:学习动机需要借助德育改进其方 向性、强度和持久性。 二是方向作用:德育为个体确定人生价值方向起 重要作用。解决人类向何处去?什么样的人生才 值得一过?(建构人生意义) 三是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如:虚心、诚实、一 丝不苟等。
功能观的适度、分 层;落实的德育
(四)德育功能的分类
(一)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 (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二)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德育功能的多维分析
个体 功能维度 正向 负向 正向
社会 负向

德育原理 课后习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 课后习题及答案

章节习题第一章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试评价以下概念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妥.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遭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3.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所谓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基本完成的任务。

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有四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第四。

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3)努力方向: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4.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5)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是德育力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6)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相对的范畴。

德育论原本是作为教育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存在的。

与作为前德育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

德育本质的名词解释

德育本质的名词解释

德育本质的名词解释德育在教育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对于德育本质的准确定义并不容易。

本文将对德育的本质进行探讨,试图揭示其含义以及与其他教育指导原则的关系。

德育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教育方式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它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旨在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伦理观念,发展积极的品德和个人品质,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培养出道德责任感和个人判断力。

德育的本质可以从多个维度加以理解。

首先,德育与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等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方面之一。

这四个方面的教育相互作用,共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其中,德育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基础与支撑,是学习者道德、品德的培养。

德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更注重培养其道德品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旨在使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准则。

其次,德育的本质也表现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上。

德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更重视影响学生道德形成的内在感受和情感体验。

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德育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良知和道德自觉。

这种内在的品质可以帮助他们作出合乎道德标准的决策,并积极参与社会和谐发展。

德育的本质还可以从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加以考察。

德育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并为社会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品质的人才。

德育不仅关注个体的道德发展,更关注社会的道德治理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追求个体价值的同时,德育也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德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并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德育的本质还可以从思维与行为的统一角度进行解读。

思维和行为是一个统一整体,德育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使二者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第三讲 德育本质论的理论依据

第三讲 德育本质论的理论依据

德育之所以存在,就在于要满足社会发展 需要,及社会进行社会人的再生产的需要, 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 展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的德育必须将个 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两项任务纳 入本质的内涵中,充分发挥德育的双重职能, 使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达到最大限度的 统一。
3.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道德、个性方面的意义 规定了德育本质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人的个性化是在人的社会化条件下的个性化; 人的个性化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德育: ●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促进人的个性特征的发展。 4.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理论,要求研究德育的本质 要考虑个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人格完善 ●德育本质要促进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德育目的要建构个人道德品质; ●德育本质要指导人格发展和精神完善。
3、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是增强德 、 育本质的有效性的重要调节手段。 育本质的有效性的重要调节手段
德育本质的实现蕴含在物质利益的实现过程 中。德育的实现总是依赖一定的物质对象并且 也只有在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的基础上, 也只有在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人的思 想觉悟才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想觉悟才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个人利益是人们劳动的基本动因, 个人利益是人们劳动的基本动因,利益分配是 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德育 工作者要从人们的物质利益出发,通过教育、 工作者要从人们的物质利益出发,通过教育、引 导去实现人们的精神利益。 导去实现人们的精神利益。
对社会发展来说,德育为其造就符合一 定的思想领域需要的个人。
德育承担着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 双重职能。
2、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定德育 本质论的落脚点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社 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三章德育功能与德育的本质

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三章德育功能与德育的本质

•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德--得 • 道德观念、原则、规范看起来似乎是约 束个体的异己的东西,然而它却能够使 个体在社会性的生活中生存下去,同时 也由于具有充分的社会性,个体才能秉 承社会给予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生 存下去,完成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任务。
• 从类的角度看,伦理规范乃是人为自己 立法,是内在而非外在的东西。“德福 一致”的原则,道德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及其质量提高的。
• 德育功能与德育目标、德育效果既相互 区别又相互联系。所以树立正确的德育 功能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1.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 确定。 • 2.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评价的 形成。 • 3.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实践。
• 二、德育的主要功能
• (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 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是 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 境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 能、生态功能等。
• 落实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必须注意: • (1)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 意识的确立 • 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健全人格的塑造为己 任,正人先正己。 • (2)其次,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 与“经师”的阻隔,使教育与其它各育 的关系复归其统一的原本。
• 由于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就没有无德 育的教育,没有不是德育教师的教学人 员。应当使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发挥渗透 到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之中,要实现 这一目标,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 提高教师的人师品质,二是实现“经学 ”与“人学”的统一。
• 其次,学校德育对于社会现实的“适应 ”还有一个适应“谁”的需要的问题。 学校德育起码要四种现实需要:一是适 应作为类的一员的人的共同需要;二是 适应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适应个 体发展的需要;四是适应与学校其他平 行子系统协同的需要。

第三章 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第三章 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2、德性在生活中
(1)人的生活的双重性
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意义生
活)
物质生活即生物性的生活,与动物相比只是
消费形式上不同,生化功能的本质却相同
意义生活是从物质生活方式的“文明”性开
始,人有不甘“物于物欲”的精神诉求。 (反映了人类及其生活的本质)
(2)德性生活
人的生活的实存状态,同人性相似,是 一元统一的。 物质生活与意义生活在不同人的生活中 含量不同的实存着,彼此内在的对立统一, 形成一定的张力并表现为统一的个体生活, 就是“德性生活”。
德性是人格的中介;德性生活是物质生活到
意义生活的中介。 “中介”的意味:人性中的兽性是基础 但只是人的工具性,神性是人的目的性;生 活中的物质层面是前提和生活的出发点,但 意义生活是生活的归宿。 神性与兽性,物质生活与意义生活要在人格、 生活中保持各自独立性和张力;同时又要通 过现实化了的德性、德性生活去实现人及其 生活的旨归。
育对象完成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社会化,并 使之有伦理、政治文化等的创生能力。 学校德育通过文化功能去达成其他社会性功 能目标。
3.“适应性”
(1)“适应性”不是一对一的“尾随” 回顾:适应现实离不开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 前瞻:对现实的超越,吸收未来的道德文化 当前分析:结合两方面,分析判断道德内容
表现为一种自律。他律、自律的道德仍然是 共具一种外在性。 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自由的,自由的道德发自 “本心”而非“良心”。 (孟子的“人皆有恻隐之心”,人有向善求 善的本能)
(3)享用功能(“苦—乐”的关系)
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精
神方面),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 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其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领会、 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 优越,因而具有审美的性质,同时践行道 德可看做道德人生的立美创造。

德育原理考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德育原理概述1、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传统思想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分工细、学科分化、意识形态概念的分化现象过程在中国不明显,我国有道德与政治不分的传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政治教育的强调。

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我国在学苏联时只学了合乎自己思维习惯的东西。

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由于以小博大的战争环境等原因,1949年之前的德育概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教育未得到及时的改变,受文革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

2、德育概念的泛化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什么弊端?1)、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

2)、在论述德育过程或德育的心理机制时又统统变成了道德教育过程或心理机制的描述,容易造成理论体系上的一些逻辑错乱。

3)、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在理论上往往使人难以在一个统一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我们若一味坚持自己的“特色”,则难以与人对话,难以“同世界接轨”。

4)在实践中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而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5)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因而,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必须做认真的清理,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

3、你是怎样理解德育概念的?⑴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从内容上来讲,它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的教育。

⑵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

同智育、体育密切相关。

⑶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理解人类社会划分的依据和标志是什么,怎么划分的?依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指示器和人类社会依据人的发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德育与其他教育形态的比较维 度
❖ 1.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等与智育、 美育、体育等有质的不同。
❖ 2.从德育过程的具体阐述揭示德育本质
❖ 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 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 的统一活动,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 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 (德育过程的结构、矛盾等)
(2)德性生活
❖ 人的生活的实存状态,同人性相似,是 一元统一的。
❖ 物质生活与意义生活在不同人的生活中 含量不同的实存着,彼此内在的对立统一, 形成一定的张力并表现为统一的个体生活, 就是“德性生活”。

❖ 德性生活只是从道德维度对生活的观照,是 基于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与意
义生活的综合,也是由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 的中介环节。
❖ 政治功能; ❖ 经济功能; ❖ 文化功能等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认识
❖ (1)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功能观 ❖ “全面的功能观”: ❖ 德育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都能
❖ 道德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就体现为这两者在 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性与德性
❖ (1)人性的双重性: ❖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善”“恶” ❖ 西方神话中的人性:神性与兽性
❖ 一方面人有与动物一样相同的求生本能和原 本无所谓善恶的物质欲望(兽性);
❖ 另一方面人又有对物欲追求和满足方式上不 同于一般动物,有物欲满足后的超越物质需 求的意义需求。(神性、精神性;马斯洛所 称的“超越性需求”)
❖ 2.道德的提升功能:实现人的德性生活的实
质(道德是是由兽性而神性、由物质生活而 精神生活的中介)
பைடு நூலகம்五)人性、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 本质
❖ 人性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其本质是对 生命质量或意义等精神的诉求。
❖ 道德生活的本质是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 人类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 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 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 的帮助。
(二)正确德育功能观的意义
❖ 1.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 2.有助于适度、恰当的进行德育评价 ❖ 3.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二、德育的主要功能
❖ (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 1.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 何种性质的作用。
❖ 神性与兽性,物质生活与意义生活要在人格、 生活中保持各自独立性和张力;同时又要通 过现实化了的德性、德性生活去实现人及其 生活的旨归。
(四)道德的作用
❖ 道德在生活中有综合和中介作用。
❖ 1.道德的实用功能:使人过现实性的生活 ❖ (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是兽性、神
性,物质生活与意义生活的平衡和综合,可 以调节人性与生活)
第二节 德育的功能
❖ 一、德育功能概念及其认识 ❖ 二、德育的主要功能
一、德育功能的概念及其认识
❖ (一)德育功能的认识 ❖ 1.价值观与意义 ❖ 2.功能与职能 ❖ 3.区别三个问题 ❖ “想要德育干什么?”:主观期待与设想(德育目
标、任务) ❖ “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德育的客观效果与能
量(德育的实效) ❖ “德育(本来)能够干什么?”:德育的功能
从个体角度看德性:领会的人之为人的 精神实质的程度,通过满足物质需求而实 现其价值目标的程度.
❖ 德性即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 神性。精神性依赖于生物性而存活,存活 的精神性又绝对走向对生物性的无限超越。
(3)三种人性
❖ 一是本原性的人性: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 自然属性
❖ 二是本质意义上的人性:与兽性相对的人性 (神性、精神性)
❖ 三是现实性人性或德性:现实存在的人的综 合属性,是前两种人性综合和运动的结果。
2、德性在生活中
❖ (1)人的生活的双重性 ❖ 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意义生
活)
❖ 物质生活即生物性的生活,与动物相比只是 消费形式上不同,生化功能的本质却相同
❖ 意义生活是从物质生活方式的“文明”性开 始,人有不甘“物于物欲”的精神诉求。 (反映了人类及其生活的本质)
德育原理
第三章 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内容目录
❖ 第一节 德育的本质 ❖ 第二节 德育的功能
教学目标
❖ 了解德育的本质; ❖ 明白道德在生活中的三种存在形态,以此来
认识道德的本质; ❖ 认识德育功能的概念及德育的主要功能
第一节 德育的本质
❖ 一、何谓“本质” ❖ 二、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 ❖ 三、对德育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
(3)德性与德性生活的“综合性”与“中介性”
❖ ▲综合性 ❖ 德性的综合性与德性生活的综合性,意味
着人格和人的生活二重性的二元存在与统 一。
❖ ▲中介性
❖ 德性是人格的中介;德性生活是物质生活到 意义生活的中介。
❖ “中介”的意味:人性中的兽性是基础 但只是人的工具性,神性是人的目的性;生 活中的物质层面是前提和生活的出发点,但 意义生活是生活的归宿。
三、对德育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
❖ (一)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看:是个人 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 柏拉图:接受了教育,才会成为上帝的动物 ❖ 康德:“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 ❖ “文化学派”德育就是社会伦理与个体精神
的相互作用
(二)从本质上的形成角度看德育本 质
❖ 从存在主义的命题出发:德育的本质是不断 形成的、需要有所构想的。
(2)德性
“实存的人性”就是 人性的兽性与神性的不 同比例的组合。该组合 中联结神性与兽性二维, 形成一定态势,保持一 定张力而统一表现出的 人格特性即为现实的人 性。
“德性”就是这种实 存的、一元的人性,是 具体人的具体人性,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德性水 平。
从社会角度看德性:人格中具有的人的 精神含量

❖ 本质问题既要与本原问题联系起来讨论, 又不可混为一谈。
道德的本质
二、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德育 本质
❖ (一)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状态
❖ 1.是在人性中: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又 称为“德性”.(品德)
❖ 2.是在生活中: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又 称道德行为、道德实践或“德性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